专家解读:明清犀角艺术品的内在价值

明代犀角器与前代的犀角工艺品相比有何不同?明、清两代犀角工艺品相比较是否也有各自时代和风格上的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Read more

康熙五彩瓷器时代特点和鉴定方法

入清以后经过顺治时期的调整,康熙在瓷器装饰上可以说胜过瓷业史上任何朝代。除大家经常念道的“青花分五色“之外,还有“粉彩之父一一五彩”瓷。

Read more

刘伟:康熙朝瓷质笔筒的分期断代

康熙朝瓷器的烧制,以笔筒最有特点。 笔筒不仅是康熙朝文房用瓷中的重要一项而且代表了当时制瓷工 艺的最高水平,充分反映出康熙帝对汉文化的推崇。本文 以故宫藏品为例试图对康熙朝所制笔筒加 以简要分期断代。

Read more

故宫王健华:康熙瓷器鉴定的思路 — 文献与实物相结合

康熙朝完成了瓷器样式标准化的历史进程。要学习清代瓷器的鉴定,一定要在康熙朝这六十一年上下功夫。康熙朝瓷器的鉴定思路,就是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看好书,从宏观上了解器物产生的客观条件;看实物 , 从微观上观察具体器物的存在形态。传世、出土、出水的康熙瓷器,作为有明确出处的历史遗物,是学习鉴定的原始资料,传递给我们的是历史本真面貌的信息。

Read more

黄斐: 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瓷器人物纹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八)意必吉祥

康熙瓷绘人物以其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包罗万象的审美姿态享誉瓷坛。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人物纹瓷器,数量众多、规格极高、品类颇丰,是研究清初宫廷文化的绝佳样本。这些珍贵的艺术史料,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理念、宗教信仰、民俗民愿的融合体现,更是帝王本人审美思想的直接表达,具有极高的证史功能和价值。本文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瓷器人物纹进行分类和文化内涵阐释,总结出“耕织牧渔”“山水寄情”“锐意文治”“肄武绥藩”“仕女婴戏”“大众文学”“宗教神仙”“意必吉祥”八个主要方面,进一步挖掘了康熙瓷器人物纹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Read more

黄斐: 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瓷器人物纹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七)宗教神仙

康熙瓷绘人物以其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包罗万象的审美姿态享誉瓷坛。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人物纹瓷器,数量众多、规格极高、品类颇丰,是研究清初宫廷文化的绝佳样本。这些珍贵的艺术史料,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理念、宗教信仰、民俗民愿的融合体现,更是帝王本人审美思想的直接表达,具有极高的证史功能和价值。本文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瓷器人物纹进行分类和文化内涵阐释,总结出“耕织牧渔”“山水寄情”“锐意文治”“肄武绥藩”“仕女婴戏”“大众文学”“宗教神仙”“意必吉祥”八个主要方面,进一步挖掘了康熙瓷器人物纹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Read more

黄斐: 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瓷器人物纹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六)世俗百态

康熙瓷绘人物以其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包罗万象的审美姿态享誉瓷坛。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人物纹瓷器,数量众多、规格极高、品类颇丰,是研究清初宫廷文化的绝佳样本。这些珍贵的艺术史料,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理念、宗教信仰、民俗民愿的融合体现,更是帝王本人审美思想的直接表达,具有极高的证史功能和价值。本文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瓷器人物纹进行分类和文化内涵阐释,总结出“耕织牧渔”“山水寄情”“锐意文治”“肄武绥藩”“仕女婴戏”“大众文学”“宗教神仙”“意必吉祥”八个主要方面,进一步挖掘了康熙瓷器人物纹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Read more

黄斐: 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瓷器人物纹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五)仕女婴戏

康熙瓷绘人物以其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包罗万象的审美姿态享誉瓷坛。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人物纹瓷器,数量众多、规格极高、品类颇丰,是研究清初宫廷文化的绝佳样本。这些珍贵的艺术史料,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理念、宗教信仰、民俗民愿的融合体现,更是帝王本人审美思想的直接表达,具有极高的证史功能和价值。本文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瓷器人物纹进行分类和文化内涵阐释,总结出“耕织牧渔”“山水寄情”“锐意文治”“肄武绥藩”“仕女婴戏”“大众文学”“宗教神仙”“意必吉祥”八个主要方面,进一步挖掘了康熙瓷器人物纹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Read more

黄斐: 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瓷器人物纹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四)肄武绥藩

康熙瓷绘人物以其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包罗万象的审美姿态享誉瓷坛。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人物纹瓷器,数量众多、规格极高、品类颇丰,是研究清初宫廷文化的绝佳样本。这些珍贵的艺术史料,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理念、宗教信仰、民俗民愿的融合体现,更是帝王本人审美思想的直接表达,具有极高的证史功能和价值。本文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瓷器人物纹进行分类和文化内涵阐释,总结出“耕织牧渔”“山水寄情”“锐意文治”“肄武绥藩”“仕女婴戏”“大众文学”“宗教神仙”“意必吉祥”八个主要方面,进一步挖掘了康熙瓷器人物纹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Read more

黄斐: 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瓷器人物纹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三)锐意文治

康熙瓷绘人物以其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包罗万象的审美姿态享誉瓷坛。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人物纹瓷器,数量众多、规格极高、品类颇丰,是研究清初宫廷文化的绝佳样本。这些珍贵的艺术史料,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理念、宗教信仰、民俗民愿的融合体现,更是帝王本人审美思想的直接表达,具有极高的证史功能和价值。本文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瓷器人物纹进行分类和文化内涵阐释,总结出“耕织牧渔”“山水寄情”“锐意文治”“肄武绥藩”“仕女婴戏”“大众文学”“宗教神仙”“意必吉祥”八个主要方面,进一步挖掘了康熙瓷器人物纹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Read more

黄斐: 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瓷器人物纹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二)山水寄情

康熙瓷绘人物以其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包罗万象的审美姿态享誉瓷坛。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人物纹瓷器,数量众多、规格极高、品类颇丰,是研究清初宫廷文化的绝佳样本。这些珍贵的艺术史料,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理念、宗教信仰、民俗民愿的融合体现,更是帝王本人审美思想的直接表达,具有极高的证史功能和价值。本文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瓷器人物纹进行分类和文化内涵阐释,总结出“耕织牧渔”“山水寄情”“锐意文治”“肄武绥藩”“仕女婴戏”“大众文学”“宗教神仙”“意必吉祥”八个主要方面,进一步挖掘了康熙瓷器人物纹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Read more

黄斐: 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瓷器人物纹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一) 耕织牧渔

康熙瓷绘人物以其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包罗万象的审美姿态享誉瓷坛。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人物纹瓷器,数量众多、规格极高、品类颇丰,是研究清初宫廷文化的绝佳样本。这些珍贵的艺术史料,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理念、宗教信仰、民俗民愿的融合体现,更是帝王本人审美思想的直接表达,具有极高的证史功能和价值。本文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瓷器人物纹进行分类和文化内涵阐释,总结出“耕织牧渔”“山水寄情”“锐意文治”“肄武绥藩”“仕女婴戏”“大众文学”“宗教神仙”“意必吉祥”八个主要方面,进一步挖掘了康熙瓷器人物纹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Read more

《中国诗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中国古诗究竟特别在哪?

用短小的诗型来表现个人的经验,就需要使用最为经济的手法,正是在这方面,中国诗歌可以说表现出了极高的技巧,并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正如刘若愚所说的:“虽然在中文里有一些铺陈的诗篇,但是许多诗人与批评家都主张诗歌应凝炼而不满冗赘,主张启人思绪而不必说尽。力求引起‘言外之意’,暗示文外曲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

Read more

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十二 我无俊语对巨丽

当下,观赏石的收藏,已成一种时尚。上世纪末再次兴起的收藏热潮,延续至今仍方兴未艾。但要有所收获,不走歧路,少走弯路,尚需“五力”之功。

Read more

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十一 是石非石还是石

禅石,作为新时期一种与禅关联更为紧密的艺术式样,使我们对禅的体会以及禅给予我们的启示,变得更为清晰而深刻。

Read more

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十 八桂之石多新秀

在当今赏石界,有两大石种尤为引人注目:一是内蒙古、新疆一带的戈壁石,一是南疆八桂之地的广西石。“北戈南桂”成为我国近二三十年来,最具人气、最有影响、最为推崇、最为公认的石种。

Read more

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八 八公山兮石瑰丽

八公山总体为丘陵地貌,丘陵浑圆,山峰不高(最高峰白鹗山海拔241.2米),峰丘相连,过渡平缓,山势绵延雄壮,气蕴正大勃动。今天,八公山以悠久的历史,旖旎的风光,深厚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区 。其蕴藏的观赏石资源,也引起赏石界的普遍关注。八公山石以独特的风貌和风韵,逐渐被人们喜爱和热捧。

Read more

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七 江南之宣石逾莹

江南的宣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名人名居名山,徽商徽菜徽墨,宣纸宣笔宣石,把宣城这块自然和人文之地支撑得丰满而多彩。在宣城众多的珍贵资源中,宣石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Read more

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六 太湖石雅意隽永

太湖石,因产江苏太湖地区而得名。又称湖石、窟窿石、假山石和洞庭石。主要分布于环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东山、宜兴一带。

Read more

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五 蒿华明洁唯昆石

昆石,产于江苏昆山市玉峰山(古称马鞍山,图2),又名玲珑石和昆山石。史料载,昆石产土中,“于深山中掘之乃得”,“多为赤土积渍,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洗涤后颜色洁白,“以色白者为贵”,其形状“无耸拔峰峦势”,表面却“磊 岩透空”,“玲珑可爱”,“块愈大则世愈珍”。

Read more

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四 清梦时时赋英石

英石,主产在广东英德市望埠镇东北部的英山,故谓英石,又称英德石。英山,方圆百里,山表大多裸露,青苍逸瘦,嶙峋奇巧,所产之石,与灵璧石、太湖石、昆石齐名,历来是上贡之物,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

Read more

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三 居家赏石多古意

居家赏石,应以适宜、亲切、雅致、宁静、祥和为基调,按照尊重民俗、数量适度、配置适当、整体协调、安全方便的原则进行。尊重民俗,就是要尊重民族风俗,既要反对封建迷信,也要顾及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约定习惯。

Read more

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二 灵璧石奇天下雄

我国赏石文化的兴起与弘扬,“源自远古悠扬天籁之声的播散,亦当源自儒道思想与生活格趣的浸染”(陈步一语)。在漫长的赏石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被藏家推崇的品种首当安徽灵璧石。

Read more

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一 逸情励志话赏石

从现有资料可知,我国赏石文化起步于秦,发展于唐,成形于宋,恢复于明,繁荣于今。在历史的更替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貌,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Read more

故宫倪如荣:珍稀的玻璃胎珐琅彩鼻烟壶

鼻烟壶是专门用来存放鼻烟的容器,形制多为扁圆状,宽腹小口,不易走味,用时以拇指和食指蘸烟末,按在鼻孔处,吸入部内,大部分鼻烟壶内附一根小细勺,壶口配置高档材料的顶盖,虽说造型简单,小不盈握,纯属把玩之物,但制作工艺却极为精细巧妙,若加上昂貴奇异的质材,则更加闪烁出富丽多姿的风采,故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

Read more

古代世界的性感女神 艺术史上的第一“裸模”

Phryne 的真名是 Mnēsarétē(“纪念美德”),但由于她肤色偏黄,所以被称为 Phrýnē(“蟾蜍”)。 这也是其他妓女和妓女经常起的绰号。 她的确切出生和死亡日期不得而知,但她出生于公元前 371 年左右。 同年,留克特拉战役后不久,底比斯就将塞皮亚夷为平地,并驱逐了其居民。

Read more

拍卖惊奇录:独具慧眼的著名中国艺术古董商蓝理捷先生(James Lally)

著名中国艺术鉴藏家、学者兼古董商蓝理捷先生(James Lally)纵横艺苑四十载,是名震中外的业界权威。其悉心经营的蓝理捷艺廊(J. J. Lally & Co.)庋藏精绝,现经纽约佳士得于3月23日举行涵盖138件顶尖瓷器及工艺精品的现场拍卖,以及3月15日至30日在网上进行的珍贵藏书拍卖。

Read more

美国知名古董经纪人蓝理捷(James J.Lally):漂亮的转身

Post Views: 249 蓝理捷从入拍卖行的那天开始,到经营自己的画廊,一直都在与中国艺术品打交道,至今有40多年的时间了,经历过这个行业的兴衰起伏。在他看来,“艺术市场必须以艺术为主导,而现在的最大问题是,拍卖公司成为奢侈品的生意人,不是艺术品的引导者”。 — 记者 李晶晶 三联生活周刊 2012年 第3期 每次在香港春秋两季的拍卖中,总能见到美国知名古董经纪人蓝理捷(James J.Lally)的身影。他就像独侠客一般,看预展时, 不会过多地与人寒暄、闲话,总是戴上眼镜,安静而细心地看艺术品。蓝理捷很容易引人注意,因为他与一般行家不同,从来都是西装革履,一丝不苟,让人感觉严谨、专业。蓝理捷身上这种特有的职业感,或许是他早年的工作性质赋予的。 拍卖行的日子 40多年前,蓝理捷在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念生物学,他发现自己的兴趣完全不在此,于是转向学习英国文学。那时,蓝理捷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是逛哈佛的艺术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馆,这里有他感兴趣的东方艺术品。同时,蓝理捷跟随当时著名的艺术史学者洛尔(Max Loehr,1903〜1988)学习。洛尔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玉器、绘画的权威之一,在1960至1974年间曾任哈佛大学东方艺术史教授。 马克斯·洛尔(Max Loehr,1903年12月4日 – 1988年9月16日)获得博士学位。 1936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远东艺术博士学位。随后,他成为慕尼黑五大洲博物馆(Museum Fünf Kontinente,前身为Museum für

Read more

小说连载:潘家園 — 古玩界奇聞录 劉國民著

本書中有許多古玩界的奇聞怪誕的故事,通過故事展現了潘家園各色人等的眾生相。小說以盜墓與反盜墓為主線貫穿全書。《潘家園》描寫眾多人物形象、命運,把他們放置在古玩集散地的潘家園裏,這裏可不是一塊狹窄地帶,而是和廣闊的社會密切相連,反映著現實社會人們心靈的善惡,生活追求,道德良知

Read more

拍卖惊奇录:苏富比清官窑雍正高足杯误判为民国仿品?

刚刚在纽约苏富比一场不起眼的网上拍卖中,两件古董瓷器分别以倍价的300倍及160倍落槌,瞬间在收藏界引爆热话。

Read more

拍卖惊奇录:一個破瓶子值多少錢? 从清嘉慶粉彩黃地燈籠残瓶说起

殘器的最佳归宿是博物馆,虽殘而不废,可以担当起教育群众的作用。但很多人都不作如此想,认为残器也有炒卖的升值空间。

Read more

拍卖惊奇录:”漆与龙”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世上最昂贵的扶手坐椅

2009 年,由伊夫·圣洛朗 (Yves Saint Laurent) 和皮埃尔·伯格 (Pierre Berge) 收藏的艾琳·格雷 (Eileen Gray) 设计的非凡“龙”扶手椅以近 2200 万欧元的价格售出,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装饰物。 20世纪。2022 年 6 月 24 日  Kira Reinke

Read more

一个美国人的中国禅宗: 打坐、种菜、修禅

Post Views: 172 编辑:韩嘉琪 责编:陈子文 30多年前,汉学家比尔·波特深入终南山,寻访了山中的30多位隐士,他将这段经历著书《空谷幽兰》,轰动一时。 人们这才发现,在当代中国,仍有一群人蛰居山林、自耕自食,过着超然物外、精神富足的生活。 比尔·波特,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自称“上辈子是中国人” ,也是第一位探寻中国隐士的西方人. 如今,终南山成为热门的“隐居”之地,房租暴涨、年轻人扎堆。比尔·波特十分包容,“群山不只属于隐士”,但同时他也打破年轻人隐居山林的幻想,“你可以回归田间,过朴素的生活,但真正的隐士修行是非常艰苦的,你可能过不了一个冬天。” 1月初,一条摄制组在上海,见到了这位年过八旬、睿智仁慈的老人。 他让人看到另外一种活法的智慧:做喜爱的工作,清贫,但精神自由。 比尔·波特80岁了,已经到了步履蹒跚的年纪。但在过去两个月里,他仍旧独自旅行了近8000公里。 为了这趟旅行,他从朋友那里借了一部智能手机,第一次学习使用二维码。在此之前,他不用手机、没有社交媒体,每天最大的快乐是读诗、翻译佛经和诗歌、打坐、种菜,数十年如一日。 1972年,比尔·波特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系退学。比起在高校里读博,他更想要自学中国文化。随后,他带着200多美元独自前往中国台湾,一住十几年。 他在台湾佛光山的一个寺庙里修行了3年,后翻译了《寒山诗》《石屋山居诗》,两本诗集的作者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被书里的生活所感召,他想要知道,在当代中国,是否还存在着这样的生活方式? 1989年起,比尔·波特带着摄影师数度寻访终南山。当时,终南山人迹罕至,最窄的山路只有一掌宽;很多地方不允许外国人进入,还要应对警察出其不意的检查;旅店里,洗澡没有热水,一路上吃饭只能靠村民的接济。 但即使如此,他还是陆续找到了30多位隐士。他让全世界看到,在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主导的时代,仍有一群人过着物质极为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过活”。 此后,他几乎每两三年就要来一次中国内地,行遍了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份。 2014年,比尔·波特重访终南山,虽然隐士们的生活较上个世纪末已经明显改善,但仍旧不可与城市生活同日而语,山里没有直饮水,喝水要用白布过滤;粮食有限,平时只能煮青菜、喝白米粥;冬天,山洞里没有保暖措施,要靠生姜暖和身体。 比起身体上的苦修,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开悟。比尔·波特把隐士的修行比作“读一门精神觉醒的博士”,要先有道教、佛教或者儒家的修行基础,才能去山里“进阶”。   上世纪40年代,比尔·波特生于一个巨富家庭,他的父亲曾掌管了美国的52家酒店。他在好莱坞的寄宿学校里读书,同学里,有人是玛丽莲梦露的继子,有人的父母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他形容父亲的钱,“像印钞机一样多”,但他并不快乐,上流社会尔虞我诈,“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 中学时代,他的父亲破产,他的兄弟姐妹陷入抑郁,他却觉得松了口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