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唐长安韦氏家族墓出土4件银器的材质与加工工艺进行无损的分析研究,4件“银器”均为银质,而且银的纯度较高。婆金层成分检测表明3件銮金银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汞婆金工艺。根据显微观察初步推断鸿雁折枝花纹银杯(000125)为造成型其他3件为锤操成型。4件银器表面纹饰均采用了錾刻工艺,鉴刻中涉及到套珠鉴、托鉴、采鉴、窝鉴、点鉴、一字鉴、圆狐鉴 至少7种錾刀。
收藏问道
拍卖惊奇录:苏富比专家也打眼?「无年份」木雕观音 忽变超越时空的「宋朝神品」
2020年6月,一尊137cm高的观音在纽约苏富比网上拍卖。虽然行方连最基本的断代也没有做,估价亦只定在US$2万,但木雕造像备受藏家垂青,终爆出冷门以US$134万高价易手,成为古董界一时热话。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 –– 室内展览 (4-3)
铁笔传神 透过刀锋看笔锋
Knife Writing Turning Knives into Writing Brushes
北京地区承载文字的石刻种类繁多,内容包罗万象,样式丰富多彩,制作工 艺十分精湛。质朴恢弘的摩崖、荡气回肠的碑碣墓志、端庄大气的门额题匾、卷帙浩繁的房山石经、文人骚客的书法帖石等数以万计的石刻之上,能工巧匠用他们祖代传承的镌刻技艺,把书写者真、草、隶、篆的书法作品,永久保留在石头之上。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 –室内展览(4-2)
作为皇都的北京城,布满了宫殿建筑,城市设施建筑、胡同王府四合院与普通民居建筑,它们体量不一,等级森严,用料虽然精粗不同,但都有石雕构件融 入其中,起到既结构又装饰的作 用。比如晉代墓葬中的浮雕石帐, 云居寺唐塔龛门浮雕,元代浮雕 太子戏莲、凤戏牡丹石抱框,以及明清皇家建筑的丹陛石雕,吐水龙头、石栏板望柱,民居四合院门墩、拴马桩、墙腿石、石敢当等等,无不体现了这两大特点。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 — 室外雕刻 (5)
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 露天综合雕塑区
历史名篇 骈文赏析:西漢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白话文注释及古董文玩
王褒进京之后,汉宣帝就出了个题目,要他写一篇《圣主得贤臣颂》。这篇文章怎么写,王褒是颇费了一番斟酌的。构思时他想到了马,所以文中便出现了马跑的“情景”,“纵驰骋骛,忽如景靡。过都越国,蹶如历块。追奔电,逐遗风,周流八极,万里壹息。何其辽哉,人马相得也!”王褒以写马写出善御者六辔在手,操纵自如,意在用良御御骏马比喻圣主得贤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宣帝励精图治的景象。这篇文章是王褒散文的代表作,描述十分生动,音乐也颇为急促,使人如见其马,如闻其声。这篇文章深得汉宣帝的好感,他任命王褒为待诏,不久又升为谏议大夫。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真觉寺––敕建五塔金刚宝座 之 法力无边
真觉寺金刚宝座(五塔寺塔),属国家级文保单位,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五塔寺村24号——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这里位于白石桥东侧长河北岸,馆址设于明代寺庙——真觉寺遗址内。其南临长河,与北京动物园隔河相对;北与国家气象局接壤;西为首都滑冰馆和奥林匹克饭店;东与中苑宾馆和北京动物园海洋馆遥遥相望。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 清显亲王富绶石享堂 镇馆之宝
此展品为清代时期的石雕。石享堂为汉白玉质地,石仿木结构。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间间以龙柱相隔,计有12根盘龙柱、18扇仿木石门。盝( lù )顶式屋面,须弥座式台基,每间六抹双扇门对开。该石享堂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朝阳区架松村肃王坟出土。现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黑舍里氏墓碑
在石刻艺术博物馆里有一件不起眼的展品,冷清地放在展厅的角落里,如果不是特别注意,很有可能忽略这件文物,它就是“赫舍里氏圹志”。其高98厘米,宽28厘米,厚9厘米,整体承碑状,做工精美。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室内展览 (4-1)
石破天惊 – 从石头到石刻
“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这些大自然的岩石,坚固易得、加工 便利,早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即已得 到应用,那些就是早期石刻。正是由于人的作用,朴素的石头变成了石刻, 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呈现出平面 石刻、立体石雕、技术石刻、艺术石刻等不同的形式。承载着人类艺术活 动的石头,或独立造型、或多件组合, 构成了人类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浩瀚的艺术领域大放异彩。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寺观碑刻区 (3)
寺观碑刻区:北京地区寺观的碑刻数量众多,记述了寺庙观的建置、沿革、修缮及宗教活动等。本区域陈列北京地区寺观碑刻 33 座、陇福寺双碑、大德显灵宫双碑等,对于研究北京地区宗 教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 — 历史沿革 (2)
明永乐初年(1403—1424),尼泊尔高僧室利沙(也称为板的达、五明板的达,哈里麻、葛哩麻)来到北京,向明成祖进献了五尊金佛像和菩提伽耶大塔的图纸,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遂封其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亲自选址,为他在西关外二里的长河北岸建造驻锡之地,赐名真觉寺,并下诏为金佛建塔。至明成化九年(1473)金刚宝座塔建成。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 — 陵墓石刻 (1)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明代真觉寺遗址内,占地近2万平米,成立于1987年,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艺术精品的专题博物馆,收藏有北京地区的碑碣、墓志、造像、经幢、石雕等各类石刻 2800 乘件。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展览馆
在苏联援助下,历时1年,于1954年9月10日竣工,毛泽东亲笔题写馆名“苏联展览馆”。根据周恩来的意见,1958年更名为“北京展览馆”。
趟徉历史的长廊:高梁河/长河/南长河/转河
转河是北京西北部的一条河流,起点于动物园闸,上接高梁河. 2003年9月30日,北京城市水系转河治理工程竣工,转河恢复了通航能力,游者可以乘船从德胜门乘船到达北京动物园和颐和园。
趟徉历史的长廊:西直门外高梁桥
历史上的北京城大大受惠于高梁河。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
高梁河是北京市内积水潭、中南海以及紫禁城内金水河的上游。辽将耶律沙与宋兵曾激战于高梁河。清帝和慈禧太后通过高梁桥去颐和园和圆明园。解放军由此桥进入京城,和平接管北京。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海淀段)
元大都城垣的最北部分,在明初北城南移时,遗存城外,俗称土城。土城西壁有南清门遗址,旧有楼馆废墟。又有双阜壁立。树木葱茏,鸟鸣回翔。富有郊野凤光,早自明永乐间,即有“蓟门烟树”之称,为京师八景之一。清乾隆帝又就近提碑刻名,其实,早在金中都时,已有“燕京八景”。《元一统志》所载“蓟门飞雨”既是其一。按金中都城原是在古代蓟城的旧址扩建而成,而蓟门一词又原自蓟城。蓟城之得名,迄今已历三千余年。
石亚卿:青铜器上的蕉叶纹
蕉叶纹是商周青铜器上一种常见的纹饰,存在于商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其发展的鼎盛期。青铜器上的蕉叶纹可以分为两类四型。蕉叶纹及其填充内容复杂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演变趋势大致为:从细密复杂到简洁明快,由瘦长优美到圆润饱满,出现频度逐渐下降。蕉叶纹的象征意义耐人寻味,似乎象征着先民们敬畏、憧憬却又无法触及的神话天地,抑或是象征着世间的生物与神灵世界的沟通。
关键词:商周时期;青铜器;蕉叶纹
翁宇雯:藍白輝映 — 台北故宫藏明代青花瓷展
中國的青花瓷,流傳廣泛,深受世人賞愛。瓷胎呈現潔白光亮的質感,鈷料勾勒精緻細膩的紋飾;藍白輝映下的唱和與激盪,使得青花瓷成為華麗瓷器的代名詞,也是演繹生活美學的極致表現。
概述
第一單元-明初期青花瓷
第二單元-明中期青花瓷
第三單元-明晚期青花瓷
第四單元-亞洲的青花瓷
翁宇雯:芙蓉出水——越南青花瓷特展
在素潔的胎上,以鈷藍顏料彩繪圖案,覆蓋一層透明釉,再以高溫燒成,即是所謂的青花瓷。這種藍白相映的美學來自中東地區,卻被中國窯工發揚光大。中國元代開始大量燒造青花瓷,越南則在相近的時間內也發展出青花瓷器,其造形花紋與繪製技法都沿襲於中國,兩者相似,又各具特色。與中國青花瓷相較,越南青花瓷燒造溫度較低,胎土帶灰、施付化妝土,鈷料色澤暗灰,釉色也呈半透明的微黃色,較特別之處是圈足內通常塗上鐵汁,俗稱“巧克力底”。在外觀上,中國青花瓷呈現華麗雄壯的姿態,而越南青花瓷則有內斂敦厚的美感,並且造型細膩,尤其是越南窯工喜歡在青花瓷的藍白色調之外,再加上綠彩、紅彩,甚至加上金彩,成為所謂“越南式鬥彩”,具有特殊的趣味。越南青花瓷器也是流通亞洲的重要工藝,尤其在十五世紀鄭和七下西洋以後,中國明朝實施海禁,停止官船出海,亞洲青花瓷器市場貨源短缺,越南青花瓷遂以異軍突起的氣勢,成為高檔瓷器貨品的供應者。
成窯別韻:清乾隆青花瑞芝秋葵紋如意耳瓶研究
乾隆一朝(1736年-1795年)經濟繁榮,國力昌盛。在雄厚財力支持 下,為滿足宮中日用、殿堂陳設、宗教祭祀以及內外賞賜等對瓷器的 巨大需求,專司御用瓷燒造的景德鎮御窯廠,依皇帝喜好,在唐英等 傑出督陶官的管理下,集最好的制瓷原料與能工巧匠於一身,燒造不計工本,生產出了大量精美非凡的御用瓷器精品。
“掠夺文物”变“探险征集” 英国V&A博物馆认错
一位研究文物掠夺的美国女教授在推特发文,指出知名的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下文简称为“V&A”博物馆)将一个英国侵略者从西藏掠夺的文物标注成了“在西藏考察时收集而来”,直斥“这种文明的措辞下掩盖着恐怖”。
日韩夺宝大战:十年缠讼 是掠夺品 还是被盗物?
对于日本观音寺2012年失窃的观音像流入韩国一案,日方称观音像所有权应归日本,韩国浮石寺则坚称观音像“被倭寇掠夺”才带到日本,所有权应归该寺庙。
清 宫廷画 后宫佳人 及 古玩清供的皇家大格局 (3)
清 满族仕女图
莽鵠立(Z.卓然, 1672–1736)
清 宫廷画 后宫佳人 及 古玩清供的皇家大格局 (2)
此幅利用画中画的构图方式,表现乾隆皇帝弘历在清风中欣赏《洗象图》的情景。《洗象图》描绘的是扮作普贤菩萨的乾隆皇帝正在观看众人为普贤的坐骑白象洗刷的场景。
乾隆皇帝在其统治期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佛教文化体系,同时他还自诩是佛教中 “文殊”、“普贤”的化身,给自己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光环,意味着他不仅是人间的帝王,也是佛界的要神。因此该画在创作意图上是幅宣扬乾隆皇帝宗教信仰的作品。
清 宫廷画 后宫佳人【月曼清游图册之围炉博古】 及 古玩清供的皇家大格局 (1)
禹之鼎 [赏画图 读书图] 陈枚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围炉博古《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杨柳荡千”、三月 “闲亭对弈” 、四月“庭院观花”、五月“水阁梳妆”、六月“碧池采莲”、七月 “桐荫乞巧” 、八月“琼台玩月”、九月“重阳赏菊”、十月“文窗刺绣”、十一月 “围炉博古” 、十二月 “踏雪寻诗” 。
通过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嫔妃们的活动内容,在民间生活中均习以为常,只不过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而令这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更加富贵、繁琐及 典制 化的特点。
大藏家张永珍:看张宗宪胞妹政商两界的豪气收藏
张永珍,女,1932年出生,江苏武进人。出身古玩世家,以商界精英的身份屡次打破中国工艺品世界拍卖记录,千万金拍得的国宝转手献给国家。这一切使得张永珍的名字在国际收藏界一再掀起波澜。
拍卖惊奇录:六朝文物草连空 – 安思遠錦瑟華年拍賣记
這些藝術珍藏幾乎佔滿佳士得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拍賣預展場地的三個樓層,以勉勉強強的邏輯性散布在空闊的展廳里。傢具任人開合,織毯任人踩踏,書籍任人翻揀;佛像成排陳列,任買主挑選;玉器布滿展櫃,任訪客把玩;古畫的捲軸全都展開,暴露在刺目的燈光下。每一件珍品都像是失去主人的孤兒,繫上編號,待價而沽,任憑命運的處置。這樣的場面頗有些繁華散盡、人去樓空的悲涼,走在其中,懷想安思遠的成就功名、讚歎其藏品的華麗壯觀,也難免有許多人生虛無的感慨。
“明朝之王”安思远 把豪华公寓变艺术宫殿
他是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泰山北斗,被称为“中国古董第一教父”,他对明式家具收藏颇具建树,又被称为“明代之王”。他是西方艺术界公认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学者。
世界级收藏大家 太平绅士 徐展堂
今年4月2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企业家、慈善家、收藏鉴赏家徐展堂先生在北京逝世。徐先生一生为人磊落,品格高洁,乐善好施,是爱国爱港人士的杰出代表,他的离世是国家的重大损失,特别对于中国文化界来说,更令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遗憾。先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文化物质遗产,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做了许多力举,捐献了大量宝贵藏品和和巨额资金,为了缅怀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崇高品德,北京保利在今年的秋拍中特别推出“在望山庄”珍藏专拍,荟集了一批早年出自徐氏艺术馆和徐先生私宅旧藏的瓷器、玉器珍玩等。
中国四大名石之四:巴林石赏析
巴林石隶属叶腊石,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巴林福黄石质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巴林石中的鸡血石有“草原瑰宝”之美誉,该石温润脆爽,软硬适中,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赏之余,不禁产生丰富的遐想,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中国四大名石之三:昌化石赏析
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昌化镇。昌化石具油脂光泽,微透明黄黑双色巧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品种很多,大部色泽沉着,性韧涩,明显带有团片状细白粉点。
按色分有白冻(透明,或称鱼脑冻)、田黄冻、桃花冻、牛角冻、砂冻、藕粉冻(为主)等,均为优良品种。色纯无杂者稀贵,质地纤密,韧而涩刀,少含砂丁及杂质。昌化石石质相对多砂,一般都较寿山石和青田石稍坚,且硬度变化较大。质地也不如二者细腻。但也有质地细嫩者及各种颜色冻石。
中国四大名石之二:青田石赏析
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县。青田石是一种变质的中酸性火山岩,叫流纹岩质凝灰岩,主要矿物成分为叶蜡石,还有石英、绢云母、硅线石、绿帘石和一水硬铝石等。颜色很杂,红、黄、蓝、白、黑都有,岩石的色彩与岩石的化学万分有关,当三氧化铁含量高时,呈红色,含量低时呈黄色,更低时为青白色。岩石硬度中等,玉石含叶蜡石、绢云母、硬铝石等矿物,所以岩石有滑腻感。
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寿山石赏析
中华瑰宝——寿山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真假“火石红”
[摘要]:”火石红”,有人把它称做”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恕不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