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瓷大观: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Post Views: 62 33底、底刻「奉華」两字铭款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1.9-2.1公分口径12.8公分 足径10.1公分 故瓷018048 此碟圆口、浅弧形壁、平底无足。相似的标本,亦见於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口沿嵌一铜扣,底部留存三枚细小的支钉痕,中心刻「奉華」两字铭款,刻痕内填跦红,为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中,三件后题有「奉華」铭款的作品之一。从刻铭本身的刻题书风看来,此品之「奉華」铭与同样收藏在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其他两件不同,却反而相似於大卫德基金会典藏之「北宋定窑白瓷圆盘」(插图1),而透露两件作品铭刻的时代或相差不远。

Read more

名瓷大观: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Post Views: 81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4.8公分 口径15.9公分底径13.2公分 故瓷05176 院藏汝窑洗,口径约15.5公分,高约5公分,为直口,周壁深,腹微凸,平底稍厚。口沿或因微损而切齐,淡褐色透明胶著剂尚可见,原口沿应有金属扣,今已失。薄釉呈灰青色,器外开片稀疏微黄,器内密而黑。底有支钉痕五枚,露黄色胎。带木座,底刻「甲」字。

Read more

名瓷大观: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Post Views: 96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6.7公分 口径16.4公分 口横23公分 底纵12.9公分底横19.3公分 故瓷017851 底款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秤却识豢恩偿,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碁正不如。」

Read more

名瓷大观:北宋汝窑青瓷橢圆小洗

Post Views: 80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2.7公分 口纵9.8公分口横14.2公分 底径4.2公分 故瓷17849 椭圆洗的器形,传世极少见;除国立故宫博物院之外,大卫德基金会和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也有相仿作品的收藏。其中,国立故宫博物院和大卫德基金会收藏的一件,同样具有外底中心向内陷入一圈,圈内留存三枚支烧痕,器表釉下模印图案的特征。

Read more

名瓷大观:北宋汝窑青瓷盘

Post Views: 75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9公分 口径14.8公分足径11公分 故瓷017850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89):「甲字明镌器底心,抚之薛暴手中侵,笑似假借为说项,古已有然何况今。」乾隆巳酉御题。钤印一「古香」。中心刻篆书「甲」字。

Read more

名瓷大观:北宋汝窑青瓷盘2

Post Views: 78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8公分 口径18.4公分足径12.7公分 故瓷013962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5):「虽非髻垦足钉遗,已自为佳今重之,物以少珍有如此,玩当丧志戒惟兹,精评早具辍耕录,剏制猶存修内司,古北秦甎古於是,却谁属目義堪思。」乾隆乙未孟春御题。鈐印二:「比德」,「朗润」。

Read more

名瓷大观:北宋汝窑青瓷盘3

Post Views: 155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4.4公分 口径21.4公分足径15.5-15.7公分 故瓷017855 底款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8):「周尺将盈尺,宋瓷方是瓷,晨星真可贵,劫火未曾亏,薛暴宁须议,完全已足奇,穆然陈绨几,独切水圆思。」乾隆戊戌仲夏御题。钤引二:「会心不远」,「德充符」。

Read more

名瓷大观:北宋汝窑青瓷盘4

Post Views: 72 底刻「甲」字款 高3.2公分—3.7公分 口径14.9公分 足径10.8公分 故瓷018182 另一件北宋汝窑青瓷盘 和这件作品尺寸相仿,底部皆留存支烧痕,底部并且都刻篆书「甲」字。但造型上,故瓷18182的弧形圆壁自底足顺著口沿向外斜直而上,平形底,圈足微外撇,形成具有金银器风格「捲足」。相较於前者,故瓷17854的弧形圆壁则自底足往上时先向外,至口沿再略向内收缩,相形之下,圆壁的侧面形成一个弯弧的造型。但同样是平形底,具金银器底足的特征。与此二件相似的组群亦见於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以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的出土品种。

Read more

名瓷大观:北宋汝窑青瓷碟

此件作品嵌一铜扣,釉表开细密纹片,器底留存三枚支烧痕,圈足具金银器捲足的特征。相似的标本和整器,亦见於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的考古发掘,及世界各公私立博物馆的收藏中。从中显示北宋汝窑的产制,在形制上似乎存在某种规格化的取向。特别是对照2000年的考古发掘报告,发现传世的器物几乎都能从中找到足以相对应的标本,进一步暗示官方瓷器的生产,背后可能存在的管理制度。

Read more

名瓷大观:北宋汝窑青瓷碟2

Post Views: 45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3公分 口径12.9-13.1公分足径8.9公分 故瓷017698 底刻清高宗乾隆御制瓷诗(1774):「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古丙科为今甲第,人才叹尔或如斯。」乾隆甲午春御题。钤引一:「双龙乾卦印」,底心阴刻篆书「丙」字款。

Read more

名瓷大观:北宋汝窑青瓷纸槌瓶

Post Views: 175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20.5公分 口径4.0公分足径8.7公分 故瓷4371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6): 「陶得纯青生二城,果然色质勝难兄。绿铜试看守口器,书座堪思防意成。簪朵雅意名意蕊,称怀已自息心旌。足钉薛暴诚何碍,讵以微瑕弃美琼。」

Read more

名瓷大观:北宋汝窑青瓷花式温碗

Post Views: 127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10.1-10.5公分口径15.9-16.2公分 足径8.1公分 故瓷16929 俯看型如十曲花瓣,口微侈,下接上丰下敛的器腹,立於圈足上,若一朵正在绽放的莲花。整器满釉,仅见外底芝麻钉痕五枚,露香灰色胎土。粉青釉色内外一致匀润,口沿薄釉处见淡淡的粉红光,釉面密布细碎开片纹,造型静谧典雅,为陶瓷工艺尽善尽美的代表作。北宋时期除了汝窑烧造有莲花式温碗外,举凡南方景德镇青白瓷,北方辽境内的定窑白瓷等窑厂皆有之。此种流行亦远播至位於辽边境的高丽,传世品中可见类似院藏莲花式温碗的高丽青瓷。

Read more

名瓷大观:宋汝窑青瓷丙蔡碟

Post Views: 60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1.5公分 口径10.9公分足径8.2公分 故瓷18224 院藏汝窑「丙蔡款碟」,碟口径10.9公分,深1.2公分,平底无足,器外有支钉痕三枚,开片线纹呈黑色,底刻「丙」、「蔡」二字。如果将「丙」字及「蔡」字置於显微像机下来看,「丙」字的琢工浅,线条中尚见琢磨后,剩余釉面的痕迹。而「蔡」字刻於盘底中央,「笔道」平直劲瘦,略有隶意,带有琢味。「蔡」字线条的刀法切入深及胎面,在显微镜下,见胎表气泡被切破的坑洞表面。

Read more

名瓷家谱:宋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

Post Views: 110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22.4公分 口径4.4公分足径8.6公分 故瓷17856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8):「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当日奉華陪德寿,可曾五国憶留停。」乾隆戊戌仲夏御题。鈐印二:「古香」,「太璞」。

Read more

珍藏汝窑:美学中的无极限

Post Views: 85 珍藏汝窑:美学中的无极限 (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 ) 產燒於十二世紀初的北宋汝窯,以溫潤典雅的天青釉聞名於世。汝窯傳世品極為稀少,全世界典藏不足七十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二十一件作品,堪稱世界之最。汝窯的發現,從破片標本的零星出土,到窯址考古的全面發掘,它的產燒面貌,至今已逐漸為世人所認識。汝窯的探索,從單一窯口到文化交流面向的關懷,以及透過現代科學儀器的觀察,它的流傳脈絡與工藝特徵,也日益地清晰而豐富。 此次展覽,正是在逐年累積的研究成果上,以多元的視野,重塑汝窯的風格。為充實展覽內容,特別向英國倫敦大學大衛德基金會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以及大陸河南省文物局,商借北宋汝窯、高麗青瓷和考古出土的標本、窯具等,一起規劃展出。以「獨領風騷」、「精緻風尚」、「皇家標誌」和「卓越技術」等四個子題,呈現北宋汝窯在陶瓷發展史中的地位與影響。

Read more

名瓷家谱:南宋官窑青瓷圆洗

平底圓洗形制,周壁筆直,器壁的厚度自底部至口緣,逐漸順修至極薄,或因口沿過於薄細,傳世至今微見傷缺。全器以滿釉支燒法燒造,底部九枚支燒痕,支點排列成內外兩週,內圈四枚、外圍五枚,支痕已被磨平,呈現出顆粒般的圓點,顯露出深褐色的胎土。

Read more

名瓷家谱 :北宋官窑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Read more

名瓷家谱 : 哥窑

Post Views: 178 哥窑产地不可考。瓷器的显著特点是通体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同,大片呈铁黑色,小片呈金黄色,有“金丝铁线”之称。开片形成原理是由于胎、釉的膨胀差异而造成的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哥窑却通过人工控制有意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特征,使釉表出现冰裂或鱼子状的纹片,再染上或黄或黑深浅相间的颜色,形成一种残缺美。哥窑有瓷胎和砂胎两种。

Read more

名瓷家谱 : 钧窑

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Read more

名瓷家谱 : 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一带,以盛产白瓷著称。定窑在唐代早期就开始生产,到北宋发展到全盛时期,元代已停止烧制。胎骨细腻洁白,又轻盈秀美,是定窑白瓷的重要特点。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窑白瓷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后,又出现刻花和蓖划相结合的装饰。到北宋中期,定窑开始采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类似于宋代缂丝的方法。

Read more

名瓷家谱:青花瓷

Post Views: 88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 元代青花瓷 标准青花无疑诞生于元代,然而此说在中国产生较为晚近。《格古要论》曾提及青花。因其成书于洪武年间,去元未远,可以推测元代当有烧制。吴仁敬指出江西南丰窑‘器多青花,有如土定等色’,首倡该观点,但是影响有限。直至1952年,大维德花瓶被确定为至正十一年(1351年)之真品,国人才普遍接受元代出产青花。此后不断发现存留至今的实物,又在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出土可以相对应的瓷器残片。元代青花已经十分精美,纹饰绘画技法娴熟,青料发色纯正,烧造技术成熟,已经完全符合现代青花的标准。

Read more

名瓷家谱:龙泉窑青瓷鉴赏/龍泉窯瓷器鑒賞

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Read more

拍卖行情:清乾隆“古月轩”珐琅彩御制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1.2亿

Post Views: 196 拍卖时间:2005年10月23日 拍卖公司:苏富比香港拍卖会 拍品介绍:此件拍品为乾隆时期的代表作品,器高16.5厘米,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造型小巧秀丽,颈部饰以卷草形双耳,垂肩处的如意纹雅致婉丽。瓶身腹部绘主题图案“花石锦鸡图”(锦鸡又名金鸡,是雉类中最为漂亮的种类之一,也是我国独有的珍贵品种),寓意锦上添花。锦鸡栖立于树干之上,侧旁以粉红花卉、玲珑洞石相衬,另一面空白处墨彩题诗:“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二句题诗与画面相得益彰。引首朱文“佳丽”印,句尾白文“翠辅”印,瓶底足内书双方栏“乾隆年制”四字蓝料彩款识。整个画面布局匀称,淡雅细腻,色彩相互层叠,富丽多姿。

Read more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膽瓶

胆瓶巧制妙造,刻画细致,属宫廷御瓷中的精品,除两岸故宫博物馆的清宫旧藏外,等级相近之器寥若晨星。与其他北京清宫御制珐琅彩佳器一样,宫廷画师奉命绘制,玫茵堂胆瓶独一无二。即使在两岸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珐琅彩瓷瓶寥寥无几,极为罕稀,且大部份器型较小,鲜及本器之硕。本瓶妙绘锦鸡成双,细笔丝毛,自然生动,绝色渲染,实乃绘图彩瓷中的瑾瑜,空前绝后。

Read more

名瓷:珐琅彩收藏品近年拍卖详情

珐琅彩作品历来都是被作为高级的景泰蓝收藏品来看待的,而且老话中有十件官瓷器,一件珐琅彩之称,也足以看出珐琅彩在收藏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历次拍卖会上基本上每件珐琅彩被拍到了一个个惊人的价格,甚至跨越了亿元大关.

Read more

赏石文化:田黄石造假现象普遍

在林林总总的印石品类中,田黄石、鸡血石和芙蓉石曾被誉为“印石三宝”,其中田黄石又被推崇为“石帝”,自清朝就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今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理性回归背景下,田黄石堪称春拍顶梁柱,拍出不少引人瞩目的高价。据了解,顶级田黄石现在普遍价格是每克两三万元,前两年每克的价格只是1.5万元左右,近两年涨幅高达100%。田黄石何以如此贵重,有哪些类别与特征,又有哪些伪作在市场横行?记者请收藏家冯增木细说端详。

Read more

赏石文化:中国名石 田黄石

中国名石:田黄石 田黄是石中之王,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的追捧,而“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一两田黄三两金”等民间说法也使田黄的尊贵地位得到凸显,甚至让田黄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如今优质田黄早已以克论价,而一些料好、雕工出色的名家名作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Read more

藏家玩主: 英国著名大收藏家大维德

在20世纪中国文物收藏史上,玻西瓦尔。大维德 (Percival David 1892-1964) 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

他收藏的1400多件中国瓷器,绝大多数为历代官窑中的精品和带重要款识的资料性标准器,其中包括仅次于台北故宫的汝窑收藏和海外最好的珐琅彩瓷器收藏以及被陶瓷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元青花标准器大维德瓶;今天成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唐韩幹《照夜白图》以及2008年12月在佳士得拍卖行创出世界漆器拍卖记录的明永乐剔红双凤莲花盏托也都出自于他的收藏;

Read more

回归专业:艺术品拍卖的生存之本

在春拍“回暖”的氛围中,据雅昌艺术网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金额为265.87亿元,较2012年春拍同比下降5.58%,较2012年秋拍环比下降9.69%;2013年上半年参拍的拍卖公司数量为240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家,不过较去年下半年相比却减少了43家。这些残酷的数据全然不像回暖的样子,真不知是几家消亡几家愁。然而从“大观”、“翦淞阁”、“在山居”等重要专场的稳健成交,到金石篆刻、寿山石雕等细分品类的逆势上涨,“回暖”却又是很多行家真真切切的感受,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数据与市场体验之间会有这般反差?让人感受到“回暖”的究竟是哪些板块?哪些拍卖行被淘汰,又是哪些拍卖公司在逆势前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