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垣遗址碑记》
元大都的兴造,选址在金中都城东北郊外,遂为今日的北京城奠定了基础。它的规划设计继承了我国的历代都城建设的优良传统。明朝继续加以发展。北京遂成为封建社会都城建设的杰出典型。设计思想明朗,主题突出,具有高度艺术水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又加以改造和扩建,于是北京城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民首都 开始呈现出特有的新风貌,
元大都城垣的最北部分,在明初北城南移时,遗存城外,俗称土城。土城西壁有南清门遗址,旧有楼馆废墟。又有双阜壁立。树木葱茏,鸟鸣回翔。富有郊野凤光,早自明永乐间,即有“蓟门烟树”之称,为京师八景之一。清乾隆帝又就近提碑刻名,其实,早在金中都时,已有“燕京八景”。《元一统志》所载“蓟门飞雨”既是其一。按金中都城原是在古代蓟城的旧址扩建而成,而蓟门一词又原自蓟城。蓟城之得名,迄今已历三千余年。明清以来,徒以“蓟门烟树”之虚名相传,而遗迹则日渐残毁。北京市人民政府鉴于土城乃是研究北京城址变迁的重要实迹。故于1957年公布为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随着首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残存的土城在结合城壕浚治的同时,又进一步开辟为市内公园,复回故迹,稍加修复。旧碑之外,又增新刻,用以追朔往事,略见世代传说的渊源。这就为广大人民群众又提供了一处富有历史意味的休憩场所,并使古代遗迹重放光辉。欣喜之余,妥为之记。
侯仁之 撰文,
刘子账 书写
一九八五年国庆节前夕
参考:《蓟城纪念柱》
位于广安门以北护城河西岸的滨河公园内(辽、金时期宫城的中轴线上)。占地面积200平方米。1995年中共宣武区委和区人民政府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决定设立蓟城纪念柱。同年12月落成。蓟城纪念柱由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古建筑学家王世仁设计。整体为花岗石建造,高8.5米,底座1.5米,建于方形台基之上。柱身呈圆角长方形,造型借用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汉代墓表式样,古朴凝重,以象征北京和宣武地区历史久远。
纪念柱正面上方镌有柱铭:“北京城区 肇始斯地 其时惟周 其名曰蓟”。
参考:《北京建都纪念阙》
园內的第二个标志性建筑即为北京建都纪念阙。公元1153年,金中都建城,这被确认为北京建都之始,在北京城的变迁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2003年,为纪念北京建都850周年,在薊城纪念柱南面、金中都大安殿遗址上筑起一座造型独特的北京建都纪念阙。纪念阙由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中心设计,整体造型由一個斗拱和四条分别朝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青铜座龙构成。阙身高12米,地面采用花岗岩石材铺装,占地约760平方米。纪念阙正面朝南,“金宫殿故址”5个金黄色大字镌刻其上,在其东面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北京建都记》碑文,西边是区政府特别设立的建阙说明,在纪念阙正前方的花岗岩地面上,雕刻着金中都大安殿遗址的布局图。
《北京建城记》
北京古城肇兴于周初之分封,初为蓟。及辽代,建南京,又称燕京,为陪都。金朝继起,于贞元元年即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之中心,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南。金中都以辽南京旧城为基础,扩东、南、西三面有差,而北面依旧。城池呈方形,实测四面城墙,东长4510米,西长4530米,南长4750米,北长4900米。四面城垣各开三门,北城垣复增一门,共十三门。城内置六十二坊,前朝后市,街如棋盘。皇城略居全城中心,四面各一门。正南宣阳门内有街直通皇宫应天门前之横街,两侧建千步廊,廊东有太庙,西有中央街署。宫城位居皇城东偏,宫室建筑分为三路,结构严谨。中路殿宇九重,前有大安、仁政两殿,为常朝之所,后有后宫,为帝、后所居。主殿大安殿建于三层露台之上,规模宏伟。东路有东宫、寿康宫、内省诸建筑,西路有蓬莱院、泰和宫等建筑。宫城内西南隅凿鱼藻池,建鱼藻殿,以为宫城之内苑,故址即今白纸坊桥西之青年湖。宫城迤东置太子东宫,迤西为同乐园,有瑶池等湖泊。中都城之扩建,将西湖即今之莲花池下游河道纳入城中,导流入同乐园湖泊及鱼藻池,又经皇城前龙津桥下,转而向南,流出城外。公元1990年,在右安门外大街迤西之凉水河北岸发现其水关遗址,已就地建为辽金城垣博物馆。中都近郊建有行宫多处,其最著名者为万宁宫,故址在今北海公园处。元朝继起,就其址规划扩建大都城,遂为今日北京城奠定基础。公元1990年西厢道路改造,市文物研究所沿宣武区滨河路两侧,探得金中都宫殿夯土十三处,南北分布逾千米,并作局部发掘,从而确定应天门、大安门和大安殿等遗址位置。公元2003年为金中都建都850周年,应宣武区人民政府之约,撰文以记北京建都之始,刊石于金中都大安殿故址之前。
侯仁之 2002年7月30日
注: 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2013年10月22日),生于河北枣强,籍贯山东恩县,著名 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