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石刻发展史 (室内展览系列-2)
角狮一组
馆藏号:0002、003 , 0015、0016
元(1271-1368)长30厘米—50厘米 宽35厘米—46厘米 高23厘米—28厘米不等。有四只。此类石狮原应置于古建筑月台转角处,具有震慑、装饰及标志等级作用,成对摆放,多为卧狮或母狮携幼狮造型。雕刻生动活泼,摇头摆尾,张嘴吐舌,姿态不一。上世纪西城区后营房元代居住遗址出土,后征集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石羊
Stone Sheep NO:28
金、元。高120、宽54、长125厘米。卧式,三角头、大盘角、 双眼皮、唇外翻、大尾绵羊、身躯肥硕、骨骼不显, 头首及腿部写实。 前后腿均向内曲,以示驯顺。征集品。0441
妇人启门石雕 Stone Carving with A Lady Openning Door
Scan QR Code for Audio Guide
金(1115-1234)。高90、宽71、厚13厘米。门楼雕瓦垄, 正脊两侧雌鸱吻,檐下饰斗拱三朵,一斗三升,对开大门, 菱花窗,有妇女推门半掩,似有所望,鼓墩式柱础,为墓 葬内玄宫后壁石雕。此石系明城墙填充之物。0470
塌腰石狮
Stone Lion with a Flat Waist
元(1271–1368)。俗称塌腰狮子, 首高 74、肩宽 35、 身长 74 厘米。狮子的造型别致,一反普通蹲踞状狮子常态, 背部自然下凹,肩首偏向右侧,两前腿相对立,右腿稍屈,爪下踩元宝;双后腿贴伏于臀部两侧,夸张的尾稍曲线优美地由臀下出右腿、逶迤至座侧立面,整体显得舒展自然。偏白色大理石质地,馆藏品。0008
明 晏公祠石殿/明 后门橋息水兽/故宫 太和殿丹陛石
“官”款石虎
“Official” Sealed Stone Tiger,NO:29
金(1115-1234)。高110、宽42、厚50厘米。石虎一对,汉白玉雕刻。虎身接近直立,双虎倾斜度略有不同。双目平视,上下唇合拢,双耳后附,胸部较大,前腿直立,虎爪有力,后腿曲屈,尾巴盘绕,周身无装饰,底座素面斧剁,双虎内侧,肋胁处各雕以楷书“官”字。客观上证明了它的身份。上世纪海淀区田村出土。0711
金陵石坐龙
Stone Seated Dragon at the Jin Tomb
金(1115-1234)。首残缺, 残高 76、宽30、厚 53厘 米。石龙呈犬坐状, 团身侧视整体成三角形, 周身鳞甲, 前后似兽足, 头断残。房山金陵遗址出土。0645
元 法源寺 清山大玉海石座局部 (1271-1368)/ 元 北海 铁影里 (1271-1368) / 元 故官 断虹橋 (1271-1368) / 元 居庸关云台券面 (1271-1368)
浮雕南海观音石门
NO:31 Stone Door with Avalokitesvara in Relief
清(1644-1911)。高220、宽61、厚5厘米。观音身着交领长袍宽裙立于莲花台上,面容姣好,眉目清秀,高髻云鬟,面向左偏,左手捧净瓶于胸前,右手持杨枝上指,身段婀娜,垂带当胸,袍袖飞扬。项光如满月,线刻火焰纹,底子云纹亦阴线刻出。石门上部横、竖书刻“佛光普照”、“南海观音”。砂岩质地。2000年于宣武区文管所征集。1293
太子戏莲石抱框
Stone Doorframe of Babies Playing Lotuses
NO:25
元(1271–1368)。太子戏莲图案,上截残断,残高 233、宽 29、 厚 28 厘米。偏白色大理石质地。“太子戏莲”是自宋代以来比较常见 的图案之一,在狭长的石表雕刻了姿态不同的三个“太子”,或被莲枝 环绕,或执莲而舞,或拥莲而寐。在太子的周围装饰以莲花、缠枝、 莲蓬、菡萏等,在最下端饰以山子图案,给人以稳重踏实的感觉。上 世纪 6、70 年代北京城市改造工程中出土, 该石刻曾作为明城墙填充物。0028
雕太子戏莲石抱框
馆藏号:0028
元(1271-1368)
立柱形石抱框
高250厘米 宽37厘米 厚30厘米
太子戏莲图案,上截残断,偏白色大理石质地。“太子戏莲”是自宋代以来比较常见的图案之一,在狭长的石表雕刻了姿态不同的三个“太子”,或被莲枝环绕,或执莲而舞,或拥莲而寐。在太子的周围装饰以莲花、缠枝、莲蓬、菡萏等,在最下端饰以山子图案,给人以稳重踏实的感觉。该石刻曾作为明城墙填充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城市改造工程中出土。
凤戏牡丹石抱框
NO:26
Stone Doorframe with Phoenixes and Peonies
元(1271–1368)。凤戏牡丹图案,上残,残高242、宽30、厚 29 厘米。偏白色大理石质地。该件门框雕刻的图案以风为主,以莲类植 物衬托。三只凤凰上下翻飞,缠枝莲花映衬左右,门框下端浮雕了一 只花瓶,给人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感觉,花草之美以至于把凤凰招来。 上世纪60、70 年代北京城市改造工程中出土,该石刻曾作为明城墙填充物。0022
状元石 Top Scholar Stone
清(1644-1911)。高62、宽24、长40厘米,平行镂空高30、寬17厘米。长方体,居中横空,花形。上顶 都双钩如意二字,其他素面无纹饰。明清进士考中状元后,宅前常置此物,示文不忘武之意。馆藏品。0405
丹陛石
Stone of a terrace Area in the Imperial palace
清(1644-1911)残右上段残高131、宽128、厚 22 厘米 平面成矩形边框雕缠枝莲,框内浮雕海水、波 浪、江崖、寿山、仙草,左上角断残处犹见龙之一爪,多层雕刻、层次感强。 1998 西城区石驸马大街征集。
雕百子图石洗
品号:0017
清早期 高40厘米 直径110厘米 口径100厘米. 平面呈圆形,钵式造型。鱼洗周身外侧多层雕刻人物、花卉、山子、器物等,四面开光雕四组婴戏图。设计手法、雕刻技术,如解剖学、焦点透视等,吸收了一定的西洋手法。汉白玉质地,座系补配。馆藏品。
浮雕婴戏图鱼洗
Basin with Babies in Relief NO:23
清(1644–1911)。圆钵形,高41、直径111厘米,汉白玉质地, 补配座。根据其形制、特点、图案等分析,专家们普遍认为,它是乾隆时期圆明园式之物。四周随盆形外面雕刻开光图案四组,以传统百子图”为素材。特别是其中一组,系一老者观看三位儿童嬉戏的场面,图案中的小车极似今天的滑板,高高跃起的童子似乎在做“跳板”。 “文革”期间征集于西城区小石作胡同。0017
佟国维夫妇墓坊石额 藏品号:0319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长339厘米 高60厘米 厚28厘米
白色大理石质地。阳面榜书大字“仁善谨恪”,阴面“宿德壼范”,清圣祖玄烨御笔,分别是对佟国维与夫人品行的旌表赞美。两面均上部居中钤印“康熙御笔之宝”,两侧以纵向平雕缠枝纹为界栏。石额系清初重臣、国戚佟国维与其夫人何奢礼氏园寝石牌坊的横额。此坊原在朝阳区佟家坟,20世纪50年代征集到文物工作队,后转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石麒麟
明(1368—1644)。绿砂岩质地。长103、宽24、高62厘米。麒麟一对,右面麒麟头部断残,左呼右应,公母相对。圆雕满雕,立式走姿。其鼓目似有所视,张嘴似有所吼,耸耳似有所听,弓背似有所蓄,举足似有所奔,翘尾似有所动。整体来看,动感十足。馆藏品。
桥头兽
Beasts on Bridge End
明(1368-1644)。高109、宽37、长101 厘米。石兽 一对,形象相近,仅有尾部稍异。兽取坐姿,前腿镂空雕, 双目平视,顶出龙角,披发飘逸,背倚山子座饰样云,爪下座饰海水、江崖,尾巴分别盘过臀部绕于内侧。周身以线刻饰斑纹,此兽原立桥头,起雁翅抱鼓石的作用,绿砂岩雕琢,今已残损严重。2003年征集于西城区旧帘子胡同。1425
息水兽
Flood-Subduing Beast
NO:24
明(1368-1644)。高80、宽118、厚70厘米。体量较大,形象威猛。异兽高浮雕,顶饰鹿角叉,面目狰狞,骨骼突出,双目圆睁,眉头紧拧,披发中分,前爪趴伏外露,息水兽置于桥梁、水窦等券脸中部,作为龙门石,具有止息水患的象征意义。此物征集于西城区北海后门附近,原在石桥中孔上嵌置。0021
爱奥尼亚式柱头
藏品号:0336 清(1644—1911)高45厘米 宽70厘米 厚60厘米
偏白色大理石质。西洋式建筑构件,上部盘状侈口,周身多层浮雕器物、花卉。爱奥尼柱式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其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
科林斯柱式,源于古希腊,是古典建筑的一种柱式。 它的比例比爱奥尼柱式更为纤细,柱头是用茛苕(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 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正是科林斯柱式。
雕云龙石卷门
Stone Arch with Carved Clouds and Dragons
清(1644–1911)。高155、宽272、厚34厘米,每段均长 58 厘米。该石系无梁殿等建筑的门券。由7件石雕组成,石表雕饰云龙,各有不同,居中龙门石雕正面龙一条,两侧四石雕二龙戏珠,最下二石雕寿山福海祥云,云龙均雕于框内,石与石相连之处内饰瓣尖形。馆藏品。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