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书收集了唐代及唐以前金银器近千件,对毎件器物都进行了详细鉴定、深入研究,并附有线图或黑白、彩色照片,是目前国内外资料最全、研究最深的著作。本书是研究美术、考古、历史的重要学术著作,也为文物收藏者、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了鉴赏新天地。本书费时20年写成,作者以古代金银器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后长年执教于北京大学考古系。 金银具有自然魅力和永恒价值,古今中外,金银经常以货币、賦税、赏賜、 贡奉、贈送、施舍、悬赏、贿赂、赌博、陈列、观赏等多种功能,直接参与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学家把它们看作是价值尺度,艺术家把它们作为精美的艺术作品材料,商人和收藏家把它们当成财富,每个普通的人也都或多或少地与金银发生联系。本书意在通过唐代金银器本身的研究,展示出更广阔、更深刻、而且更有趣的社会历史问题。
唐研究基金会丛书学术委员会 主任罗杰伟
唐研究基金会丛书缘起
现在,展开在您面前的这本专著,是唐研究基金会丛书的一部。后面还有很多很 多,都是中国学者的心血和骄傲。
唐研究基金会 (the Tang Research Foundation ), 是罗杰伟先生 (Roger E . Covey ) 于 1992 年在美国芝加哥创立的。罗杰伟先生是一位年轻而富于才华的和热情的美国汉学家,怀着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唐代文化的热爱和关怀,他弃商从学,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艰苦搜长而又引人入胜的求学和治学之路——他决定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研究中国文化、加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崇高事业。在此以前,他先后取得电子计算机和工商管理硕士(MBA), 并白手起家,创立了系统软件联合公司(SSA)。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 SSA 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应用软件公司,被Fortune杂志列人美国发展最快的100家公司的排行榜。就在 SSA 事业的髙峰期,1985年,罗杰伟先生到敦煌旅行。莫高窟的千古魅力深刻地影响了他,从此他开始了走向东方、走向中国人生道路。进人90年代, 罗杰伟先生把SSA的事业带进中国的同时,他本人却决定弃商从学,迎接新的人生。
罗杰伟先生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他还创立了唐研究基金会,致力于鼓励和支持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的研究,特别是对唐文化各领域的深入研究。1993年岁末,罗杰伟先生在北京赛特大厦与北京部分唐史专家亲切会面,介绍唐研究基金会的成立情况及其宗旨,并诚恳征求对基金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很多学者都谈到了资助学术专著出版的问题。这一建议被罗杰伟先生愉快地接纳了。这就是唐研究基金会丛书的由来。从1994年起,唐研究基金会将每年资助若干部优秀的学术专著出版,资助范围包括唐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考古、艺术、文学等),受资助的专著都列入唐研究基金会丛书系列。为了保证这一工作的学术性和权威性,聘请若干名对唐文化研究卓有建树的学者组成丛书学术委员会,负责推荐和审批资助对象。感谢学术界的热情支持与合作,目前,这一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在极端不利的社会环境下从事艰苦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宝贵的学术进步。近十几年的情况虽有很大改善,但仍然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唐研基金会的成立和唐研究基金会丛书的推出,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值得我们各尽所能,把它办好。
罗新 1994年6月于北京
序 言
黄金、白银的自然魅力和永恒价值,使古今中外的人们对它们发生浓厚的兴趣:经济学家把它们视为价值尺度,艺术家把它们作为精美的艺术作品材料,商人把它们当成是财富,而每个普通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与黄金、白银发生联系。
那么对考古学家来说,黄金和白银意味着什么?
1836年,丹麦学者汤姆森(Christian JUrgensen Thomsen , 1788 ~ 1865 ) 分析出人类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一划分方法对历史、考古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没有黄金、白银时代的说法,是因为它们没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划时代的推动作用。但是,黄金、白银大约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而且与铜、铁等其 他金属不同,它们一经被认识和利用,便始终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伴随,从未衰落。中国考古学以器物质料分类的研究中,人们对商周以后的铜器没有兴趣,对汉代以后的铁 器也缺乏热情,显然是因为那些遗物已不再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代表物质文化的主流。黄金和白银遗物从未成为某一时代重要标志性的器类,却也不曾有衰落的过程,如同它们自身的价值一样,是历代研究中“永恒”的题材。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黄金、白银及其器物体现出生活实用、观赏陈列、财富保存等多重价值,它们以货币、赋税、赏赐、贡奉、赠送、施舍、悬赏、贿赂、赌博等多种功 能,直接参与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生活,成为社会发展的润滑 剂,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在汉语词汇中都成了比喻事物的典范。如形容不可改变的原则时叫“金科玉律”,比喻时间宝贵称“一刻千金”,表示坚不可摧叫“固若金汤”,而写文章精炼和改文章精彩则叫“惜墨如金”、“点石成金”,至于奢华而腐朽的生活被说成是“纸醉金迷”,一个人由坏向好的转变称作“浪子回头金不换”等等,金银的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深处。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金、银强烈的占有欲望 和疯狂追求产生了无数历史传奇。8世纪的突厥人借口唐皇室赠送的黄金是假货,悍然发动了狼烟四起的战争,19世纪的“淘金热”,使数以万计的炎黄子孙东渡浩瀚的太平洋,到美洲的加里福尼亚去实现发财的梦想。1851年澳大利亚的一块土地上发现了黄金,采金人的涌人使这里变成了澳大利亚第一个首都墨尔本。金银驱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诱发出人类灵魂的丑陋和罪恶。
黄金、白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才是考古学者研究金银及其器物的深层的目的和意义。
然而,对黄金、白银的研究,从未像青铜、铁、陶瓷、丝绸等那样出现一部部的专著,寥若晨星的文章散见在各种书刊中。原因并不令人费解,除了黄金、白银没有像青铜、铁一样成为人类进步划时代的象征外,它们的出土发现远不如其他质料的遗物多,而且几乎每件器物都是珍贵文物,亲眼目睹的机会不多,而对视觉观察实物极为重要的 考古学来说,看不到实物的研究自然是十分困难的。与金银器自身的灿烂辉煌相比,对它们的研究显得格外苍白。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直到唐代才发生改观。在中国,金银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技艺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到唐代才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国泰民安、财富 聚集和相对自由的大唐帝国,奢糜享乐之风盛行,使用金银器物成了人们的追求。正是“丝绸之路”兴盛畅通,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的大量传人,犹如“万事俱备”之后的“东风” 一样,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于是, 如积累沉淀的巨大能量突然爆发,唐代金银器以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唐代没有哪类物品像金银器那样造型别致、纹样丰富、工艺精巧。古人在金银器物制作上倾注的热情和聪明才智远远超过对其他物品的投入。丰富多采的金银器,微妙地与唐代社会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继往开来的唐代金银器又在中国金银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整个中国古代金银器而言,对于溯源和追流,首先把唐代金银器清理一番更是当务之急。因此,从考古、历史和中外关系的角度为唐代金银器写本书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仅仅把金银器当成青铜、铁、陶瓷、丝绸等不同质料的考古学类别对待,将失去金银器研究的特别意义。仔细观察这些器物的造型、纹样和制法,不仅会惊叹唐朝艺匠卓越的创造才能和人们的艺术品味,也不难发现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巧妙的融合。金银器在历史中扮演的奇特角色是通常的考古遗物未曾见到的。 收集有关古代金银器的资料是一项艰苦细致而又十分繁琐的工作,但材料占有多少对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以往学者的著作主要有陆九皋、韩伟的《唐代金银器》、韩伟的《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瑞典俞博(Bo Gyllensvord) 的《唐代金银器》、《卡尔•凯波收藏的中国金银和陶瓷器》,美国威廉(Clarence W. Kelley) 的《美国收藏的中国金银器》。这些著作总共涉及唐代金银器皿300多件,是我主要依靠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截止到1998年,我共收集到唐代金银器皿1000多件,还收集了大量唐以前的金银器资料。当然,本书的目的不是提供一个资料大全。作为学术研究必须对材料加以选择:被我剔出不用的器物,
- 一 是那些重复的器物,即在同样的器物中往往仅选一件。
- 二 是考古发掘报告中提到却没有图片的器物。
- 三 是由于印刷质量等问题,报告提供的图片模糊不清、无法利用的器物®。
- 四 是有的器物的真伪引起我的怀疑故不采纳。
遗憾的是,收藏在外国的唐代金银器,个人藏品、博物馆藏品有关报道发表零散,收藏地点时有改变,我无条件 一一 核对,可能会有错误,更可能遗漏。最后我选择的器物有近500 件。在材料收集和选择中,我尤其重视的是地下发掘品,因为经过科学发掘的物品不需 ①湖南麻阳县发现唐代金银器28件(参见怀化地区博物馆等:《湖南麻阳县发现唐代窖藏银 器》,《文博》1993年1期),但图片模糊不清,而且同类器物在其他遗址中亦有出土,故本书未采用。
要进行真伪鉴定,而准确的出土地点、出土时间、遗迹的环境、伴出的器物等等无疑为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研究唐代金银器,光凭金银器自身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我还利用了以下三方面的资料:
(1) 与唐代金银器关系密切的壁画、铜器、陶瓷器等。一个时代的遗物,尽管质料不同,但在造型、纹样、工艺等方面常常具有共同性,是唐代金银器研究的重要参考。
(2) 相当于唐代及稍早的外国金银器也是重要参考,特别是粟特、萨珊银器与唐代关系密切,这些资料主要得益于马尔萨克(B. Pi. MapmaK) 的《粟特银器》和波普 (A. U. Pope) 的《波斯艺术综述》。
(3)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唐朝那样留下丰富的文献史料,在浩如烟海、记录零散的古代文献中寻找与金银器有关的史料,我虽然竭尽全力,但仍不能保证没有遗漏。在资料准备基础上,我的研究最后解决了如下问题:
1. 考古学的分期研究
唐朝的300年间,最初是中国的征服、移民时代,并引发出中亚地区一系列民族的迁徙,唐朝对外扩张的同时,也接受着外来文化的入侵。紧接着的“盛唐时期”,富裕、奢侈和文化的复兴,把唐朝带到辉煌的顶峰。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形势急转直下,战乱与藩镇割据,使辉煌的唐朝在10世纪消失于历史舞台。历史发展与金银器的演变有关,这就必须有一个分期的框架。分期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我所作的是纠正了以往对某些器物断代的错误,并试图把金银器的分期与唐代历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把唐代金银器分为“飞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普及和多样化时期”。
7世纪至8世纪初是“飞速发展时期”:
唐夺取政权后,便立即经营西部,太宗和高宗时期,唐朝对西域的五次重大军事行动及其胜利,打通了中国王朝与西方交往的商路,并在西域设置了许多行政机构。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国内稳定,中西交通繁荣, 包括金银器在内的西方物品大量传人中国。同时中国金银矿的普遍开采,中央政府又专门设立了金银作坊,使金银器生产迅速发展。通过“丝绸之路”输入到中国的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东罗马等地的金银器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影响。7世纪至8世纪中叶,唐代金银器流行的高足杯、带把杯、长杯,纹样盛行的忍冬纹、缠枝纹、葡萄纹、联珠 纹、绳索纹等,这些非中国传统的器物形制和纹样,十分明显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出现的,西方盛行的捶揲技术也被唐代工匠全面掌握,不仅器物形态捶揲制成,器表又捶出凸凹变化的纹样轮廓,再錾刻细部纹样。将另外制成的凸凹起伏的花纹片,嵌或贴在器 胎上焊接后整体为半浮雕式,更是直接学习了西方金银器皿的作法。由于中西方在政 治、宗教、艺术等传统上的差异,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上的不同,唐朝在接受西方器物影响的同时,也开始了创新,使器物的造型、纹样变得更适合中国人的使用和观赏。
8世纪中叶至8世纪末是“成熟时期”:
8世纪前半叶,唐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学术、文化出现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这一社会背景对金银器创作产生影响。唐朝工匠经历了从7世纪到8世纪初约100年的生产实践后,完全摆脱了西方模式,按自身民 族化的方向发展。新一代工匠所受的盛唐文化熏陶,与早期工匠受“胡化之风”的影响不同,因此,金银器制作便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出现了。高足杯、带把杯、长杯和忍冬 纹、葡萄纹极少见到,新出现了各种壶、盘、盒,器皿的外形多作成四五曲花形。宝相 花纹、折枝纹、团花纹兴起。纹样布局疏朗,内容写实。少数器物上与西方金银器相似 之处不再是直接来自西方金银器的影响,而是继承了前期器物的特点,器物的形制和纹 样大多是既不见于西方器物,也少见于此前中国传统器物的创新作品。
9世纪是“普及和多样化时期”:
9世纪,唐代方镇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衰落,与西方等周边地区的往来也进入低潮。两税法实施后,社会经济也出现改变,商品市场 得到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唐代前期,金银器生产主要由中央控制的局面被打破,地方官府及私营的金银器作坊岀现。金银器是高级贵族用品,9世纪的所谓普及 和多样化只是相对前两期而言。金银器的商品化,使器物更具实用性, 一 些富裕的百姓 也开始使用金银器物,尤其是在南方地区较盛。金银器的商品化,也使许多器物形制趋 向单薄、简洁,而器物种类却大增。目前已知唐代金银器中的茶具类、香宝子、羹碗子、波罗子、蒲篮、温器、筹筒、龟盒、支架等器类均属这一时期的产品。碗、盒、盘 的形制也发生了大的变化,流行花口、浅腹斜壁碗和四五曲花形带足的盒、葵花形的盘等。折枝纹种类繁多,并以阔叶大花为特点。鸳鸯、鹦鹉、鸿雁、双鱼等纹样成为人们喜爱的动物题材,新出现荷叶纹、绶带纹、叶瓣纹。纹样风格自由随意,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带有刻铭的器物增多。
2. 唐代金银器的历史渊源和兴盛原因的研究
唐代金银器出现的繁荣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用了三个章节对唐代以前的中国金银器进行了全面论述,虽然这不是本书的重点,也显得简略,但对于正确地理解和阐述唐代金银器是绝对必要的。
唐代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以来对金银所有的神秘观念,同时又把金银器皿的使用渗透 到社会等级观念之中。皇室和权贵们对金银器物的喜好,使一些人通过进奉金银器取得了帝王的宠幸。在宫廷斗争、外交活动、军事战争等方面,金银器成为收买、赏赐的主要物品。所有这些都为唐代金银器物的制造发展提供了契机,促使金银器越做越精美,越做越多。如文献中记录9世纪前半叶王播任淮南节度使期间有三次进奉金银器,最多的一次“进大小银碗三千四百枚”。三次进奉的金银器皿达5900多件。而帝王用于赏赐的金银器在文献记载中更比比皆是。
金银采矿、冶炼、征收、作坊等整套完备组织和制度,是唐代金银器得以蓬勃发展的保证。《新唐书•地理志》载唐代产、贡金的府州73处。产、贡银的府州68处。采矿经营有官府和私人两大系统,允许私人采矿是唐朝的基本政策。政府对民间金银开采的鼓励,促进了金银矿业的开发,政府也从税收中获益,如唐朝的伊阳县中的一个银矿每年交税银就达千两之多。不少州府被指定要交纳金银,也可以用银来代替其他税收。唐代金银产量之高前所未有。唐代银器经过测定的纯度都很高,一般在98%以上,可见 唐代银的冶炼技术也十分高超。
8世纪中叶以前,唐代金银器制作基本由中央政府和皇室垄断,十分明确的机构是 掌冶署和金银作坊院。9世纪唐皇室作坊文思院兴盛。技艺高超的巧匠,几乎是强制性 被征调为官府服役,集中了各地有熟练技术的金银工匠,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官府作坊中原材料充足,生产条件优越,产品不计成本,可全心全意地进行创作。官府作坊的每件产品制成后,参与者的人名按其不同身份由低向高排列刻在器物上,严格的监督、检验程序,使产品质量极大提髙。唐代还制定了教授、培养后备人才 的制度,金银器制作要学习四年,通过严格考核后方能成为正式工匠,官府工匠的后代优先被选择继承父业。
从考古发现带刻铭的金银器看,有越州(今浙江绍兴)、宣州(今安徽宣州)、桂州 (今广西桂林)、洪州(今江西南昌)等,表明南方地区一些州设金银制造作坊。丁卯桥和下莘桥两处银器窖藏,许多器物造型一样,尺寸相同,显然是订做或出卖的 商品; 而银器上出现许多工匠的名字,文献记载的私人作坊、行会等,都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是地方官府作坊和私营作坊发展成熟的标志。
3. 唐代金银器与外来文明的研究
我不得不花费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讨论这一问题,是因为外来文化对唐代金银器发展的影响极其重要。唐代的前半期是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中国长安、洛阳居住着来自突 厥、回鹘、波斯、吐火罗和粟特等地的外国人,他们享受着与唐朝人一样的待遇,开设自己的宗教寺院,与内地人通婚,甚至当上唐朝的官吏。商人们还乐意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各个城镇,以便利地获取商贸利益。都城长安的市场和河西走廊成为推销外国货的主要地点,也是文化交汇融合之地。外来物品给唐朝人带来了新奇和丰富的想象,启发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行为。
以往的学者如美国的薛爱华(E. H. Shafer)、 中国的向达等对文献记载的中外关系进行过全面的研究,尽管他们深深地感到并极力推崇考古发现的重要性,然而,他们所处的时代没能对他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如今我们可以主要依据地下出土的文物,而不是主要依据文献,系统而详细地阐述唐代的外来文明问题。考古发现的陶俑、壁画、金银器、玻璃器等,完全可领略出唐代长安国际都市的风采。而不易腐朽,容易在地下保存的金银器,也成为发掘出土较多的文物。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金银器的造型、纹样丰富,包含的信息量更多,而它们质地的珍贵,又首先影响着社会上层贵族的生活和思想,也引起广大普通市民的效仿。
关于唐代金银器与外来文明的问题,我提出了对唐代产生重要影响的萨珊、粟特、 罗马-拜占廷三个系统。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古代国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金银器皿 自身内涵的多样性,决定了它们本身常常是多种文化的集合。因此并不意味三个系统对 中国的影响可以截然分开。但是西方不同地区的文化在向中国传播时,产生的影响是不 同的,三个系统的划分或许对历史研究更有意义。
粟特银器与唐代银器的关系最密切。我考证出十几件过去被认为是唐代银器的银带把壶、银带把杯、银长杯、银盘、银碗是粟特输入品,并通过个别器物、 一 类器物 、一 批器物分别论述了粟特与唐代银器的关系。还进一步讨论了唐代金银器对粟特的影响问题。
中国与萨珊往来最密切的是在北魏至唐初,目前中国仅出土萨珊银币已达3000多枚,中国在4世纪至6世纪的墓葬中发现许多萨珊银器、玻璃器。唐代萨珊与中国通使29次,萨珊商人和后来的皇室遗族来到中国的历史事件,表明了两地关系的密切。萨珊式的金银长杯是唐代流行的器物。银器的纹样如绳索纹圆框内饰带翼的狮、鹿等“徽章式纹样”,显然接受了萨珊艺术的内容。
唐代前期流行的髙足杯类,可能源于罗马-拜占廷的影响。对海上交通并不陌生的罗马-拜占廷人,很早就通过南海与中国交往。因此,罗马人常用的高足杯在中国南方 有较多的铜、锡、陶瓷仿造品,唐代前期流行一时的银高足杯是受罗马-拜占廷器物影响的可能性很大。当然,由于萨珊、粟特控制着中国通往拜占廷的陆路要道,不能排除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考古学、美术史研究面对的是实物,在上述研究中我尽可能地随文配有插图和照片。虽然用了约2000幅图片,仍嫌不足,但基本上可以看出唐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大致面貌。
作者 齐东方 教授 (退休)
学历 : 1982年吉林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毕业,1992年北京大学博士
学术活动 :
1993年1月至1994年1月日本创价大学交换教员。
1996年2月至12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
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曾在日本、美国、韩国、吐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丹麦、挪威、瑞典、以色列、法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考察、访问、讲学。
应邀做学术报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和光大学、金泽大学、明治大学、奈良女子大学、大阪大学、爱媛大学、日本中国考古研究会、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会、游牧民族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中心、森美术馆、 “世界青少年基金会”,韩国釜山大学、木浦遗迹博物馆,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中新企业管理学院、北方工业大学、东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内蒙古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陕西碑林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中国黄金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欧国际管理学院等。
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吉林电视台、中央教育台、《搜狐》科学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香港电台普通话台等做文化讲座、对谈、嘉宾主持、顾问。
学术论著 :
一、著作
1、《丝绸之路——通向中亚的历史故道》,三峡出版社,1993年。
2、《中国通史·隋唐史·隋唐考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走进死亡之海》,新疆出版社,1999年。
5、《隋唐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6、《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主编、主要撰稿人),文物出版社,2003年。
7、《波斯和伊斯兰美术》(该书与伊斯兰美术合卷,波斯美术由齐东方独立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8、《唤醒沉睡的王国》,陕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另有台湾版)
9、《中华文明史》第二卷第九章第六节,第三卷第二章第一、二节,第十三章第一、二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10、《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第四章,文物出版社,2007年。
11、《古代金银器》(与张静合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
12、《波斯和伊斯兰美术》(与罗世平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异宝西来——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舶来品研究》(与葛嶷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14、《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15、《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玻璃器》(与李雨生合著),开明出版社,2018年。
16、《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金银器》(与陈灿平合著),开明出版社,2019年。
17、《碰撞与交流——考古发现与外来文化》,科学出版社,2021年。
18、《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中华书局,2021年。
19、《行走在汉唐之间》,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二、论文
1、《吐鲁番阿斯塔那225号墓出土的部分文书的研究──兼论吐谷浑余部》,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2、《关于日本藤之木古坟出土马具文化渊源的考察》,《文物》1987年9期。
3、《庆州龙江洞发现一座重要新罗古坟》,《北方文物》1988年1期。
4、《隋唐宋元明考古讲座》,《文史知识》1988年7、9期。
5、《日本最大的环濠聚落吉野遗址》,《文物天地》1989年6期。
6、《蔚珍古碑的发现及学术意义》,《博物馆研究》1989年4期。
7、《东亚地区的装饰古坟》,《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0年2期。
8、《脂肪酸分析—日本考古学最新的研究方法》,《北方文物》1990年2期。
9、《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1952—1982)》,文物出版社,1990年。
10、《略论西安地区唐代的双室砖墓》,《考古》1990年9期。
11、《敦煌文书及敦煌石窟题名中的慕容氏--再论吐谷浑余部》,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2、《加纳治兵卫与白鹤美术馆》,《文物天地》1990年4期。
13、《刚起步时的日本水下考古学》,《水下考古》1990年4期。
14、《评< 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考古》1991年2期。
15、《苏联埃尔米什博物馆藏鸟纹金壶》,《文物天地》1991年2期。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祔葬墓》,《考古》1991年10期。
17、《法门寺唐代地宫的发现与金银器的研究》,《文博》1991年4期。
18、《中国古代的金银器》, UNESCO Silk Road Expedition, 1991.5
19、《中国考古发现的与粟特有关的遗物》, UNESCO Silk Road Expedition,1991.5
20、《李家营子出土的粟特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期。
21、《关于中国古代的早期马镫》,《文物》1993年4期。
22、《中国古代金银器皿与波斯萨珊王朝》,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3、《唐代银高足杯研究》,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4、《唐代金银器皿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考古学报》1994年2期。(与张静合作)
25、《汉代および汉代以前の中国出土西方文物》,《ラ-フィダ-ン》第XV卷,国士馆大学イラク古代文化研究所,1994年。
26、《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凸出圆纹切子装饰玻璃器》,《创大アジア研究》第十六号,创价大学アジア研究所,1995年3月。(与张静合作)
27、《藤木古坟马具论》,《明治大学国际交流基金事业招请外国人研究者讲演录》,1995年。
28、《中国唐墓壁画与日本高松冢壁画的比较研究》,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与张静合作)
29、《西安沙坡村出土的粟特鹿纹银碗》,《文物》1996年2期。
30、《走进“死亡之海”——尼雅发掘散记》,《世界周刊》(美国)1996年8月连载。
31、《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凸出圆形装饰玻璃器》,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2、《唐代粟特式金银带把杯研究》,《考古学报》1998年2期。
33、《萨珊式金银多曲长杯在中国的流传与演变》,《考古》1998年6期。(与张静合作)
34、《丁卯桥和下莘桥金银窖藏刍议》,《文博》1998年2期。
35、《记日本山形县的一次考古发掘》,《文物天地》1998年2期。
36、《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文物季刊》1998年2期。
37、《幽宫留得旧香囊》,《故宫文物月刊》第十六卷第二期,台湾,1998年。
38、《中国古代围棋棋具考》,《历史文物》第八卷第八期,台湾,1998年。
39、《隋代玻璃》,《故宫文物月刊》第六十卷第六期,台湾,1998年。
40、《唐代蛤形银盒》,《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4期。
41、《华原磬与龙首瓶》,《文物天地》1998年5期。
42、《唐代金银器》,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中华文化讲座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3、《唐代墓葬壁画中的金银器》,《文博》1998年6期。
44、《西安市文管会藏粟特式银碗考》,《考古与文物》1998年6期。
45、《唐代以前的外来金银器》,《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46、《唐代外来金银及其器物》,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
47、《略论中国新出土的罗马、萨珊玻璃器》,《历史文物》第九卷第一期,台湾,1999年。
48、《玉润莹净话玻璃》,《历史文物》第九卷第一期,台湾,1999年。
49、《唐代考古所见的外来影响》,许倬云、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
50、《读丰宁公主与韦圆照合葬墓札记》,《故宫文物月刊》第17卷第3期,台湾,1999 年。
51、《唐代银高足杯及其狩猎图》,中山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52、《隋唐长安城》,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 第二辑 唐宋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3、《中国早期金银器研究》,《华夏考古》1999年4期。
5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北方文物》2000年1期。
55、《瑞典卡尔·凯波收藏品的下落》,《文物天地》2000年6期。
56、《中国早期金银器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考古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7、Chinese Gold and Silver(书评),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8、《尚刚< 唐代工艺美术史>》(书评),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9、《北方地区隋唐墓》,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大阪经济法科大学编《7—8世纪东亚地区的历史与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
60、《鲜卑金银器研究》,《4~5世纪东亚社会与伽耶》,第七回伽耶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年(韩国)。
61、《匈奴、鲜卑金银器研究》,《汉唐之间文化互动与交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62、《武宁王墓与南朝梁墓》,《武宁王陵与东亚文化》,纪念武宁王陵发掘三十周年论文集,2001年(韩国)。
63、《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十年重大发现》,李文儒主编《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1990-1999》,文物出版社,2002年。
64、《隋唐考古十年重大发现》,李文儒主编《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1990-1999》,文物出版社,2002年。
65、《书评< 唐代薛敬墓发掘报告>》,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66、《书评< 唐金县主墓>》,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67、《隋唐环岛文化の形成と展开》,《东アジアと『半岛空间』》,思文阁出版,2003年。
68、《李贤与李静训墓》,《新世纪の考古学》,纂修堂,2003年5月。
69、《浓妆淡抹总相宜——唐俑与妇女生活》,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70、《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丝绸之路上的唐宋玻璃》,“北大论坛”论文集编委会编《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界“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1、《古代玻璃折射下的文化互动》,《科学中国人》2003年1期。
72、《何家村遗宝的埋藏地点和年代》,《考古与文物》2003年2期。
73、《何家村遗宝与丝绸之路》,齐东方、申秦雁主编《花舞大唐春》,文物出版社,2003年。
74、《魏晋隋唐城市的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5、《佛寺遗址出土文物的几个问题》,胡素馨主编《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76、《伊斯兰玻璃与丝绸之路》,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7、The Burial Location and Dating of the hejia Village Treasures , Orentations.no20-24, 2003.
78、《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唐代的胡姬俑与胡姬》,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第五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79、《读< 偃师杏园唐墓>》,《考古》2004年4期。
80、《输入·模仿·改造创新》,荣新江、张志清主编《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81、《何家村的大唐遗宝》,《文物天地》2004年4期。
82、《交流的价值——外来器物与中国文化》,《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2004年。
83、《何家村遗宝猜想》,《文物天地》2005年1期。
84、《闽国文明的崛起及其延续》,《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舜程印刷有限公司,2004年。
85、《马背沧桑下的金银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编《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
86、《丝绸之路上的象征符号——骆驼》,《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6期。
87、《唐俑艺术与社会生活》,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5年。
88、《唐代铜器皿简论》,《文博》2005年2、3期。
89、《唐代的狩猎形象》,《中国史研究》第35辑,(韩国)书林出版,2005年.
90、《围棋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91、《黄金部落与蒙元金银器》,赵丰、尚刚主编《丝绸之路与元代艺术》,艺沙堂/服饰工作队(香港),2005年。
92、《何家村遗宝与粟特文化》,《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中华书局,2005年。
93、《洛阳考古集成序》,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94、《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考古学报》2006年1期。
95、《读< 太原隋虞弘墓>》,《中国文物报》2006年5月3日。
96、《虞弘墓人兽搏斗图像及其文化属性》,《文物》2006年8期。
97、《难以模仿的神韵——唐代女俑》,《文物天地》2006年8期。
98、《袝葬墓与古代家庭》,《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5期。
99、《双室墓葬与唐代政治》,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
100、《彭州窖藏与宋代金银器》,中国国家博物馆、遂宁市博物馆、彭州市博物馆编《宋韵——四川窑藏文物辑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1、《唐代玻璃及其东来西传》,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2、《汉唐金银器与社会生活》,《内蒙古文物与考古》,2006年2期。
103、《现实家园还是理想家园——安伽、史君墓石刻图像中的宴饮图》,《丝绸之路:生活与艺术》,香港艺纱堂服饰出版社,2007年。
104、《玻璃料与八卦镜》,《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6期。
105、《隋唐雕塑》,李丽主编《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6、《唐代铜镜的文化内涵》,《美术史论坛》(韩国)时空社,2007年。
107、《唐俑与女性生活》,《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学术讲座汇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8、《何家村遗宝的埋藏地点、年代和所有者》,《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学术讲座汇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9、《循珍梦唐》,《人文日新——清华文新论坛讲演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110、《贝壳与贝壳形盒》,《华夏考古》2007年3期。
111、《走进死亡之海——尼雅考古发掘记》,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嘉模讲谈录——鹤鸣濠江考古文博名家系列讲座二〇〇八至二〇〇九》,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09年。
112、《才子与佳人——唐传奇< 李娃传>的考古诠释》,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嘉模讲谈录——鹤鸣濠江考古文博名家系列讲座二〇〇八至二〇〇九》,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09年。
113、《刘玉平〈世界银器概览〉序》,刘玉平,张英正著《世界银器概览》,东方出版社,2010年。
114、《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序》,扬之水著《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中华书局,2010年。
115、《张庆捷〈胡商、胡腾舞与入华中亚人〉序》,张庆捷著《胡商、胡腾舞与入华中亚人》,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
116、《汉唐长安城》,《中国古代城市》,上海世博会,2010年。
117、《粟特银器》,(株)臨川書店(日本),2010年。
118、《曹操墓的发现与考古学》,《文汇报》2010年2月27日。
119、《佛寺珍宝与世俗文物》,《弥勒寺珍宝》,韩国国立文化财,2010年。
120、《黑石号沉船的金银器》,《爪哇海的唐代宝藏》,2010年。
121、《那一种隐隐约约的首饰幽美意象》,《深圳晚报》2010年6月27日。
122、《小小首饰呈现宋元人的生活》,《中华读书报》2010年7月28日。
123、《朱然墓》,《广州日报》2010年8月。
124、《以古为雅,超凡入俗的宋代金银器》,《典藏古美术》(台湾)2010年10月。
125、《唐代县令墓研究》,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
126、《文化韵味的转移——金银器的唐宋变革》,澳门民政总署编《鹤鸣濠江——中国考古名家讲谈录二〇一〇至二〇一一》,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11年。
127、《走进青藏高原——吐蕃考古发掘记》,澳门民政总署编《鹤鸣濠江——中国考古名家讲谈录二〇一〇至二〇一一》,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11年。
128、《现实与理想之间》,巫鸿、郑岩主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一辑)》,文物出版社,2011年。
129、《中国寺院金银器》,《美成在久》2014年第1期。
130、《塞外考古》,《广州日报》2014年连载。
131、《伊朗考察纪行》,《广州日报》2015年连载。
132、《丝绸之路与金银玻璃》,国家文物局编《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2014年。
133、《未曾消失的记忆——从文物看古代中国与伊朗》,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15年。
134、《飞马、怪兽、神鹿与鲜卑》,庆州博物馆,2015年。
135、《中国古代丧葬中的晋制》,《考古学报》2015年第3期。
136、《阴间与阳间——墓葬与建筑》,《世界建筑》2015年8期。
137、《诗与围棋》,哥伦比亚大学,2015年。
138、《粉黛扮仪容——唐代女性形象》,澳大利亚威尔逊博物馆,2015年。
139、《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领导科学论坛,2016年。
140、Dongfang, Qi and Luke Habberstad. “Literati and Poems about Go (Weiqi 圍棋).”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3, no. 1 (2016): 85-107.
141、《“黑石号”沉船出水器物杂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3期。
142、《生与死—墓葬壁画中的世界》,上海博物馆编《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143、《风帆贸易与文化交流》,《CHINA与世界》2017年11月1日。
144、《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北京日报》2017年3月20日。
145、《从李贤、李静训到李白——考古发现与李白先祖》,朱玉麒、周珊主编《明月天山 “李白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
146、《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金银器》,《全国新书目》2020年1期。(与陈滨滨、陈灿平合作)
147、《由神秘到现实拼合起的南朝文化气韵》,《中国文物报》2020年10月30日。
148、《考古学的魅力》,《人民政协报》2021年12月13日。
149、《走向盛唐》,《月读》2021年11期。
分类:
1龙
①龟负“论语玉烛”银筹筒
②蔓草龙凤纹银碗
③龙纹残盒
④青龙纹银椁
2风
①凤鸟纹六瓣银盘
②蔓草龙凤纹银碗
③凤鸟翼鹿纹银盒
④凤衔绶带纹五曲银盒
⑤孔雀纹盒顶方箱
3凤
①双凤纹裴肃银盘
②凤鸟唐草纹银盒
③、凤鸟八棱杯
④双风衔绶纹直腹盘
⑤双鸾纹菱形银盘
⑥⑦⑧龟负“论语玉烛”银筹筒
⑦⑧⑨⑩ 立鸽葡萄卷草纹银盒
4 凤
①双鸾纹银盒盖
②缠枝凤鸟纹银盘
③凤纹菱弧形大银盘
④奔鸟八曲高足银杯
⑤凤鸟金狮纹三足盘
⑥双凤蚌形银盒
⑦走狮蝴蝶纹银盘。
⑧双凤蚌形银盒
5天马、天鹿、天狮等
①、④蔓草龙凤纹银盘
②舞马衔杯纹皮囊式壶
③凤鸟翼鹿纹银盒
⑤飞狮六出石榴花结纹银盒
⑥独角异兽纹六瓣银盘
6狮、犀
①、②双狮纹九瓣单柄金铛
③双狮纹十六瓣银碗
④猞俐纹银盘
⑤独角兽宝相花纹银盒
⑥熊纹六曲银盘
⑦狮纹三足盘
⑧犀牛纹银盘
7狮、鹿
①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②、③狩猎纹高足银杯
④蹲狮团花纹六曲三足盘
⑤团花海兽纹银碗盖
⑥奔狮唐草纹银碗
⑤凤鸟金狮纹三足盘
③走狮蝴蝶纹银盘
⑧鹿、猴、狐等
① 鹿纹十二瓣银碗
②、⑦狩猎纹高足银杯
③忍冬花结奇兽银盆
④双狐纹桃形银盘
⑤孔雀纹盝顶方盒
⑥树下双猴纹银盒
⑨鹿、象、驼、鼠
①肉芝顶鹿纹菱形三足银盘
②双鹿纹银盒
③卧鹿团花纹六曲三足盘
④、⑥、⑦、桃形忍冬花结驼象纹银碗
⑤鸿雁纹银碗
⑧ 海狸鼠唐草纹银瓶
⑨、⑩海狸鼠蚌形银盒
10免、羊、玄武
①狻猊流云纹银盒
②双鹿纹银盒
③玄武纹银盒
④、⑤海兽纹十四云瓣银碗
⑥怪兽蔓草纹银碗
⑦金狮凤鸟纹银盒
⑧长尾鹦鹉三角纹银盒
11水族
①摩羯莲瓣纹银碗
②双鱼纹小银碟
③、⑧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④海兽纹十四云瓣银碗
⑤龟纹桃形银盘
③摩羯纹金杯
①摩羯团花六曲三足盘
12水族
①鱼鸟纹银勺
②荷叶形盖碗
③双鱼纹四曲银碟
④双鱼荷叶纹银杯
⑤摩羯纹海棠形高足杯
⑥双鲤宝相莲瓣银盘
⑦摩羯纹银盒
13孔雀、鸳鸯、白头翁、鵁鹊
①衔草鸳鸯纹银盒
②奔鸟八曲高足银杯
③、⑤孔雀纹盝顶方箱
④鸳鸯莲瓣纹金碗
⑥飞狮六出石榴花结纹银盒
⑦白头翁折枝纹镂空银盒
14鹦鹉
①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
②鹦鹉纹提梁罐
③鹦鹉纹残盒底
④鸳鸯莲瓣纹金碗
⑤、⑧蔓草龙凤纹银碗
⑥鸳鸯莲瓣纹金碗
⑦鹦鹉团花纹银盘
15鹦鹉
①长干寺双头伽陵频嘉鸟飞天纹银椁
②鹦鹉纹海棠形银碗
③鹦鹉团花纹银盘
④鹦鹉纹菱形银盘
⑤鹦鹉纹五曲银碗
③鹦鹉纹圆银盒
③衔花鹦鹉纹蚌形银盒
③禅众寺伽陵频嘉鸟四鹤纹金棺
③鹦鹉西番莲纹银碗
⑩鹦鹉团花纹圆银盒
16鸿雁、雀鸟、鸳鸯
①、②鸿雁衔绶纹九瓣银碗
③双狮纹九瓣单柄金铛
④双鸳衔绶纹银盒
⑤折枝鸿雁纹银匜
⑥双鸿衔胜石榴花结纹银盒
17鸿雁
①、④鸿雁折枝四曲银碗
②凤纹菱弧形大银盒
③鸿雁蝴蝶纹银碗
⑤、⑧ 海狸鼠蚌形银盒
⑥双鸿纹银匜
⑦立鸽葡萄卷草纹银盒
⑨、⑩孔雀纹盒顶方箱
⑾鸿雁衔绶纹九瓣银碗
18鸿雁
①双鸭纹银盒
②鸿雁黄鹂纹海棠形银杯
③鸿雁纹宣徽酒坊银碗
④双鸿小簇花银碗
⑤走狮纹蝴蝶银盘
⑥双鸿荷花纹银盒
⑦鸿雁衔缓纹银盒
⑧鸿雁纹银碗
⑨黄鹏折枝纹银盘
19鸳鸯、鹰鹞、鸽雀
①鸳鸯鸿雁纹折枝花银碗
②金狮卷草纹银碗
③摩羯纹海棠形高足银杯
④双鹿双雀纹银盒
⑤青龙纹银椁
⑥立鸽葡萄卷草纹银盒
⑦ 少缠枝花银豆
⑧双凤衔绶纹直腹盘
⑨立鸽卷草纹银盖碗
⑩飞鸽卷草纹银豆
20黄鹂、仙鹤、伽陵频嘉鸟、
①黄鸽折枝纹椭方银盒盖
②鸿雁蝴蝶纹银碗
③、⑨伽陵频嘉鸟双鹤纹银梳脊、
④蝴蝶纹盒底
⑤、⑥禅众寺伽陵频嘉鸟四鹤纹银棺
⑦长干寺伽陵频嘉云鹤纹金棺
⑧禅众寺伽陵频嘉鸟双鹤纹银方箱
21折枝花
①折枝花带盖银碗
②蔓草鸳鸯纹银羽觞
③鹦鹉纹提梁罐
④黄鸽折枝纹银盘
⑤鸳鸯鸿雁纹折枝花银盘
⑥鹦鹉纹海棠形银碗
⑦折枝团花银海碗盖
22折枝花
①鹦鹉团花纹银盘
②鸿雁蝴蝶纹银碗
③摩羯纹金杯
④鹦鹉纹残盒底
⑤鸿雁折枝纹四曲银碗
⑥、⑦双凤衔绶纹直腹盘
⑧折枝花纹半球形银盖
23拆枝团花
①双凤衔绶纹直腹盘
②并蒂团花渣斗
③十字花鹦鹉纹五曲银碗
④四出绶带纹八瓣银碗
⑤团花海兽纹银碗盖
⑥折枝花渣斗
⑦石榴折枝花银碗
⑧牡丹折枝花银碗
24折枝团花、绶带花
①、②折枝花带盖银碗
③折枝团花纹敬晦银碟
④四出绶带纹八瓣银碗
⑤双鱼纹四曲银碟
⑥青龙纹银椁
⑦摩揭团花六曲三足盘
⑧蹲狮团花纹六曲三足盘
⑨卧鹿团花纹六曲三足盘
25小簇花、串枝花、鹊压枝花等
①串枝花银盒
②十字花背饰扣
③独角兽宝相花纹银盒
④莲蓬花荷叶纹银碗
⑤小簇花带盖银碗
⑥小簇团花带盖银碗
⑦双凤纹裴肃银盘
⑧双凤纹裴肃银盘
26折枝花、小簇花、团花
①石榴折枝花银碗
②荷叶纹五曲银盖碗
③双鸿小簇花银碗
④、⑤荷叶纹五曲银盖碗
⑥四出团花纹四曲银盒盖
27团花
①掐丝团花金杯
②凤鸟八棱杯
③嵌宝团花纹金棺
④折枝带盖银碗
⑤鸳鸯绶带纹李杆银盘
⑥蔓草鸳鸯鹦鹉纹银杯
⑦石榴花结纹银盒
⑧串枝花银盒。
⑨独角兽宝相花纹银盒
⑩童子乐舞三足壶
⑾桃状忍冬花结五足三层银熏炉
28团花、忍冬花结
①摩羯纹莲瓣银碗
②莲花纹盖碗
③宝相花瑞鸟纹椭方盒
④鹊鸟折枝菱花银盒
⑤双狮纹九瓣单柄金铛
⑥双鸳六出花银盒
⑦桃形忍冬花结狮纹银盘
⑧鸿雁衔绶纹九瓣银碗
⑨蔓草花鸟纹八棱杯
⑩石榴花结方盒
⑾六出团花菱形银盒
29团花
①团花菱弧银盒
②双鹿纹银盒
③十字团花纹银盒
④凤鸟金狮纹三足盘
⑤石榴花结法轮纹银盒
⑥玄武纹银盒
⑦莲瓣团花纹盖盅
⑧走狮蝴蝶纹银盘
⑨六出团花纹银盒
30花结
①海兽纹十四云瓣银碗
②石榴花结纹银盒
③凤鸟翼鹿纹银盒
④独角兽宝相花纹银盒
⑤鸳鸯莲瓣纹金碗
⑥飞狮六出石榴花结纹银盒
⑦石榴花结银盒
⑧桃状忍冬花结五足三层银熏炉
⑨鸾鸟纹菱花银盘
⑩石榴花结法轮纹银盒
31二方连续图案
①海兽纹十四云瓣银碗
②飞狮六出石榴花结纹银盒
③掐丝团花金杯
④人物八棱杯
⑤鎏金银锁
⑥串枝花银盒
32二方连续圈案
①孔雀纹盝顶方箱
②鸿雁黄鹂纹海棠形银杯
③鹦鹉纹提梁罐
④石榴花结纹银盒
⑤狩猎纹高足银杯
⑥独角兽宝相花银盒
33二方连续图案
①双鲤宝相莲瓣纹李勉银盘
②鸳鸯绶带纹李杆银盘
③双凤纹裴肃银盘
④摩羯纹金杯
⑤葫芦形壶门银熏炉
⑥双蛮纹菱形银盘
⑦鸳鸯蔓草纹金壶
⑧鹦鹉葡萄纹云头盒
⑨ 缠枝花银豆
⑩鹦鹉纹海棠形银盒
34二方连续图案
①鹦鹉纹西番莲银碗
⑵凤鸟金狮纹三足盘
⑶缠枝凤鸟纹银盘
⑷怪兽蔓单纹银碗
⑸鸳鸯鸿雁折枝花银碗
⑹团花海兽纹银碗盖
⑺蔓草鸳鸯鹦鹉纹银羽觞
⑻双凤蚌形银盒
35山嶽、角隅纹样
①海兽纹十四云瓣银碗
②③④⑤孔雀纹盝顶方箱
⑥三角折枝纹银铰链
36如意云、卧云、行云、勾云
①②③长干寺伽陵频嘉鸟云鹤纹金棺
④、⑦、⑧、⑨孔雀纹盝顶方箱
⑤凤鸟翼鹿纹银盒
⑥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