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碗
碗在唐代金银器中也是最多的器类之一。《安禄山事迹》曾提到唐玄宗赐安禄山 “金镀银盖碗二”①,金镀银或银镀金,即通常所说的鎏金、银。据《旧唐书•王播 传》载,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淮南节度使王播进奉“大小银碗三千四百枚”②,可知当时银碗制品颇多。此外还有金花银碗。《唐摭言·杂记》云:“开成中,户部杨侍郎检校尚书镇东川,白乐天即尚书妹婿。时乐天以太子少傅分洛,戏代内子贺兄嫂曰: ‘金花银碗饶兄用,罨画罗裙尽嫂裁,觅得黔娄为妹婿,可能空寄蜀茶来 ③。金花银碗” 是在银碗的花纹镀金,与文献中的“金花银盘”相同。钵是碗的一种,考古报告中碗和钵很难区别,一般把圜底的小碗称为钵,盂有时也指碗。
碗的形制变化较大,不同形态的碗有时反映时代早晚,有时是不同祖形的发展演变,唐代金银器中的碗有折腹碗、弧腹碗、带盖碗、底及平底碗、多曲碗等。
①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②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4277页,中华书局,1975年。
③ 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162页,中华书局,1960年。
(一) 折腹碗
碗的腹壁中间有一周横折,主要器物见表10。
器物名称 器高 器寬 收藏地点 参考文献
- 沙坡村折腹银碗/中国历史博物馆
- 何家村折腹银碗/陕西省博物馆
- 何家村折腹银碗/陕西省博物馆
- 明尼亞波利斯折謢银碗/明尼亞波利斯美术研究院
- 瑞典折腹银碗/瑞典斯德哥尔摩
何家村出土的2件折腹碗(图1-147、148),素面无纹样。沙坡村折腹银碗(图1- 149,图版39)的形制与之相近,只是器体和圈足分曲。这3件发掘出土的折腹银碗都属于8世纪前半叶的标准器物群,其年代相当。明尼亚波利斯折腹银碗(图1-150)、瑞典折腹银碗(图1-151),通体满饰纹样,时代可能略晚,约在8世纪前半叶。折腹器物是西方陶器、金银器较流行的形制,折腹器对中国的影响,反映在8世纪初陶瓷器之上,如葬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的永泰公主李仙慈墓出土有三彩折腹碗①、西安东郊西北国棉五厂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墓出土的瓷碗及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韦美美墓出土的三彩碗等②。陶瓷器中模仿金银器皿的造型,其时代应与同类金银器皿相当或略晚。由于永泰公主李仙慈墓出土的三彩折腹碗未必是这种碗中最早的实例,可以推知与其形制相同的折腹银碗流行的时代应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
①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 1964年1期。
②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新出土文物集萃》,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年。
(二) 弧腹碗
碗壁呈弧形,主要器物见表11。
器物名称 式别 器高 器宽 收藏地点 参考文献
- 何家村莲瓣纹弧腹金碗/陕西省博物馆
- 何家村云瓣纹弧腹银碗/陕西省博物馆
- 何家村摩羯纹弧腹银碗/陕西省博物馆
- 何家村龙凤纹弧腹银碗/陕西省博物馆
- 俞博莲瓣纹弧腹银碗/俞博著录
- 白鶴莲瓣纹弧腹银碗/白鹤美术馆
- 弗利尔莲瓣纹弧腹银碗/弗利尔美术馆
- 纽约莲瓣纹弧腹银碗/纽约亚洲协会
- 大都会莲瓣纹弧腹银碗/大都会博物馆
- 纽约缠枝纹弧腹银碗/纽约
- 芝加哥缠枝紋弧腹银碗/芝加哥美术研究所
- 大都会卧鹿紋弧腹银碗/大都会博物馆
- 大和文华折枝纹弧腹银碗/大和文华馆
- 西北工大鸿雁紋弧腹银碗/西安市文管会
- 西安折枝纹弧腹银碗/西安市文管会
- “宣徽酒坊”莲瓣纹弧腹银碗/陕西省博物馆
- 印第安纳波里斯团花纹弧腹银碗/印第安纳波里斯博物馆
- “齐国太夫人”绶带纹弧腹银碗/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
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整碗用黄金锤击成型,满饰珍珠地纹,腹部捶出双层仰莲瓣,瓣中分别錾刻鸳鸯、鹦鹉、大雁、鹳翎、鹿、狐、獐、兔、鸭等珍禽异兽;下层莲瓣内刻忍冬花草;碗内底刻宝相花,圈足饰方胜纹,制作精妙绝伦,富丽堂皇得简直无以复加。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盛放的大唐金莲 国宝级 鸳鸯莲瓣纹金碗,被誉为“大唐第一金碗”。这对璀璨夺目的金碗,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中西方文化技艺的交流融合跃然其上。今天,就让我们透过鸳鸯莲瓣纹金碗 , 去感受盛世大唐的传奇。
出土西安市南郊何家村,20世纪70年代,随着何家村窖藏被发现,鸳鸯莲瓣纹金碗得以重见天日。
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只。这两只碗的大小、造型、纹饰基本相同,高约5.6厘米,口径约13.5厘米,纹饰凹凸有致,犹如两朵盛开的金莲花。
这两只碗的碗身錾刻着精美的纹样,外壁碗腹上刻有上下两层莲花瓣纹饰,每层十瓣。每层花瓣中都有不同的装饰图案。上一层每片莲花瓣中分别以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动物作为纹饰,周围则以形态各异的花草为底。这些动物或抬腿狂奔,或回头相顾,或展翅飞翔,栩栩如生。下一层每片莲花瓣中都刻有统一的忍冬纹,空白处装饰着密密麻麻的鱼子纹。
弧腹碗依照碗壁及装饰的区别分为四式。
- I式碗壁较浅/有的器壁捶出凸凹起伏的双层花瓣或曲线。何家村莲瓣纹弧腹金碗 (图1-152/彩版24、68)的器壁捶出凸凹不平的花瓣,圈足底部有一周突起的联珠。何家村云瓣纹弧腹银碗(图1-153/彩版27)的器体有十四个由口及底的曲瓣。这些特点在目前已发现的唐代金银碗上少见/却在粟特地区7世纪的银器中可以见到许多相似的实例①。何家村摩羯纹弧腹银碗(图1-154)和何家村龙凤纹弧腹银碗(图1-155,图版 43)虽无花瓣或曲线,但碗壁较浅,与前二者形制略同,并同出土于标准器物群何家村窖藏,据此,可将I式碗定在7世纪后半叶。
- II式碗腹壁捶出起伏变化的花瓣。皆为收藏品。其中俞博莲瓣纹弧腹银碗(图1-156)的腹壁花瓣为双层,上层的花瓣很小。大都会莲瓣纹弧腹银碗、白鹤莲瓣纹弧腹银碗(图1-157,彩版25、66)、弗利尔莲瓣纹弧腹银碗(图1-158,图版40)和纽约莲瓣纹弧腹银碗(图1-159)的腹壁花瓣为单层。II式碗形制接近I式碗,器壁上出的凸凹不平的花瓣与西方的金银器相似。但II式碗上播出的花瓣形状是中国样式,且无联珠装饰,可能时代略晚,约在7世纪末、8世纪初。
- III式碗无捶出的花瓣。都是收藏品。纽约缠枝纹弧腹银碗①(图1-160,图版 41)和芝加哥缠枝纹弧腹银碗(图1-161)年代可能稍晚,约在8世纪前半叶。
- IV式碗体较浅,腹壁稍斜(图1-162~168,彩版22,图版42、51、52)。按唐代陶瓷器中碗的演变规律,这种形制的碗多流行于9世纪②。
① B. H. Mapuak, Coeduuckce Cepeipo. MockBa, 1971.
① 图版 41 取自 Die Sammlung Pierre Uldry Chinesisches Gold und Silber,图版143, Zurich 1994.
② 李知宴:《唐代瓷窑概况与唐瓷的分期》,《文物》 1972年3期。
(三) 带盖碗
带盖碗的造型与弧腹碗基本相同,区别只是带盖,主要器物见表 12。
器物名称 式别 器高 器究 收藏地点 参考文献
- 何家村折枝纹带盖银碗/陕西省博物馆
- 何家村团花纹带盖银碗/陕西省博物馆
- 弗利尔缠枝纹带盖银碗/弗利尔美术馆
- 五曲带盖银碗/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带盖碗按碗壁的不同分为二式。
- I式为直壁,深腹。何家村折枝纹带盖银碗(图1-169,图版44)、何家村团花纹带盖银碗(图1-170,彩版23)属于标准器物群何家村窖藏,该窖藏有的金银器的年代下限可能晚至唐德宗时期。这2件带盖碗便是窖藏中时代较晚的器物,约为8世纪中叶。弗利尔缠枝纹带盖银碗(图1-171,图版45)形制与前二者一致,年代应相同。
- II式碗体较浅,腹壁稍斜。除了有盖,与弧腹碗的IV式基本相同。五曲带盖银碗 (图 1 – 172,图版46)时代应为9世纪② 。
① 参见段鹏琦:《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金银器小议》,《考古》1980年6期。
② 据韩伟编著的《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图151 “荷叶纹五曲银盖碗”的说明此碗出于蒙古 Palm(帕林)古墓。1930年欧·卡尔伯克先生得到八个银碗。同时出土的还有两个圆碗、 个椭圆碗以及其它器皿。墓地内出石碑一通,纪年为宋代。其余器物大都为美国私人收藏。” 据 Bo Gyllensvard,Chinese Gold,Silver and Porcelain:The Kempe Collection 图50,两者极为相似。
(四) 圜底及平底碗
圜底及平底碗的造型简单,是中国唐代的各种质料的器物中均可见到的器形。主要器物见表13。
器物名称 器高 器宽 收藏地点 参考文献
- 何家村云瓣紋圜底银碗/陕西省博物馆
- 凯波桃形纹圜底银碗/卡尔·凯波
- 蓝田绶带纹圜底银碗/陕西蓝田县文管会
- 白鹤龙纹底银碗/白鶴美术馆
- 凯波团花纹圜底银碗/卡尔·凯波
- 何家村折枝紋底银碗/陕西省博物馆
- 法门寺折枝纹圜底银碗/法门寺博物馆
- 法门寺素面平底金碗/法门寺博物馆
- “李景由”素面圜底银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李景由”素面圜底银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西北工大石榴紋底银碗/西安市文管会
- 凯波缠枝纹圜底银碗/卡尔·凯波
- 凯波鹦鹉纹圜底银碗/卡尔·凯波
- 法门寺伽陵频嘉纹平底金碗/法门寺博物馆
- 西安蝴蝶纹平底银碗/西安市文管会
- 白鹤十字花纹平底银碗/白鹤美术馆
圜底及平底碗有的口部微敛,有的口部外多,有的腹壁较直,有的腹壁较斜,而且大都是孤例,难以从造型上看出时代特点。何家村云瓣纹圜底银碗(图1-173,彩版 26)、何家村折枝纹底银碗(图1-174,图版47)出于8世纪前半叶的标准器物群。前者的腹壁捶出云瓣,器底焊接附加的圆饰,为西方金银器的工艺特征,是唐代7世纪后半叶到8世纪初模仿西方工艺的结果,故时代较早。后者饰阔叶大花的折枝纹,是8世纪中叶流行的纹样,时代略晚。“李景由”素面底银碗2件(图1-175、176)为8世纪前半叶的标准器物。西北工大石榴纹圜底银碗(图1-187)为8世纪中叶标准器物群中的遗物。法门寺素面平底金碗(图1-177)为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制造。白鹤十字花纹平底银碗(图1-179,图版57)与洛阳马坡村出土的三彩碗Ⓤ形制、纹样十分接近。以上器物可根据出土遗迹和铭文断定时代,其他碗(图1-178、180~186,彩版 67,图版 48~50)的时代只能通过纹样来判定。
鎏金花鸟纹银碗 西安何家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高3.1、口径10.2、壁厚0.21厘米。重136克。侈口,圜底,腹壁较直。平錾花纹,纹饰鎏金,通体鱼子纹地。碗心及足底各有一朵云勾瓣宝相花,内腹壁饰阔叶折枝大花四株,衬以流云;外腹壁缠枝花草之间刻出二鸳鸯、二鹦鹉。二鸳鸯,其一蓬首、振翅,或为雄鸟;其一回首、信步,或为雌鸟。二鹦鹉,其一体形略显魁梧,双耳尖竖,作奔走状;其一身形小巧,振翅飞身,作跳跃状。银碗整体显得华贵富丽。
洛阳博物馆:《洛阳唐三彩》 ,图98,河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
(五) 多曲碗
多曲碗的器壁多为五曲,少数为四曲,带圈足,有的圈足较高。主要器物见表140。
多曲形金银器皿虽然在唐代始终流行,但在碗、盘、碟等器物中,8世纪中叶以前和以后的多曲器有明显的不同。时代较早的多曲器物分瓣多,分瓣处内凹明显,平面总体呈长形的为多,与萨珊、粟特的器物风格接近。时代较晚的多曲器一般分为四瓣、五瓣,有的仅表现在口沿上,器物腹部不分瓣或分瓣不明显,平面总体呈圆形。
西北工大鸿雁纹多曲银碗(图1-188)为8世纪中叶标准器物群中的遗物。背阴村折枝纹多曲银碗(图1-189)为9世纪前半叶及中叶标准器物群中的遗物。丁卯桥鸚鵡纹多曲银碗(图1-190)、丁卯桥素面多曲银碗(图1-191)为9世纪后半叶标准器物群中的遗物。“高骈”多曲银碗(图 1-192)外底刻“大彭”2字,碗外沿刻“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臣高骈进”12字(高在《旧唐书》、《新唐书》中有传,为9世纪后半叶之人),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繁峙多曲银碗(图1- 193)。
器物名称 器高 器宽 收藏地点 参考文献
- 西北工大鸿雁纹多曲银碗/西安市文管会
- 西雅图折枝石榴纹多曲银碗/西雅图艺术博物馆
- 西雅图折枝串花纹多曲银碗/西雅图艺术博物馆
- 宾夕法尼亚折枝纹多曲银碗/宾夕法尼亚博物馆
- 折枝纹多曲银碗/瑞典?
- 背阴村折枝纹多曲银碗/陕西省博物馆
- 丁卯桥鹦鹉纹多曲银碗/镇江市博物馆
- 芝加哥荷叶纹多曲银碗/芝加哥
- 旧金山鹦鹉紋多曲银碗/旧金山博物馆
- 丁卯桥素面多曲银碗/镇江市博物馆
- 法门寺莲瓣多曲银碗/法门寺博物馆
- ‘高骈”多曲银碗/
- 繁峙多曲银碗/
可见这种分瓣银碗在8世纪出现,9世纪流行,与中晚唐的陶瓷器物上常见的分瓣作风一致。 其他如西雅图折枝串花纹多曲银碗(图1-194,图版 54)、西雅图折枝石榴纹多曲银碗(图1-195,图版 55)、宾夕法尼亚折枝纹多曲银碗(图版53)、 折枝纹多曲银碗(图1-196)、芝加哥荷叶纹多曲银碗(图1-197)、旧金山鹦鹉纹多曲银碗(图1-198,图版56)等,也均应是9世纪的作品。
法门寺莲瓣多曲银碗(图1-199)的形制比较特殊,碗壁为两层莲瓣,瓣尖形成口沿,圈足为翻卷的荷叶,圈足底錾刻“衙内都虞侯兼押衙监察御史安淑布施,永为供奉”。足底内墨书“吼”①。这种以莲花为造型、尖瓣口沿的碗可能是做佛事时的专门用具。
沙坡村鹿纹银碗和西安西郊缠枝纹银碗,在已知唐代银碗中形制和纹样特殊,应是中亚粟特的输入品②。
① 法门寺考古队:《法门寺地宫珍宝》,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② 参见本书第三编《中国发现的粟特银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