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璀璨 光耀盛唐: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之 器物形制 – 锅、豆、匜、盆、茶托、笼子

➀ ➁ ➂ ➃ ➄ ➅ ➆ ➇ ➈ ➉

七 锅、豆、匜、盆

唐代银锅、豆、匜、盆等器物主要见表29。

表29 唐代银锅、豆、匜、盆 长度单位:厘米
表29 唐代银锅、豆、匜、盆 长度单位:厘米

器物名称 器高 器宽 收藏地点 参考文献

  • 何家村双环耳银锅/陕西省博物馆
  • 何家村提梁银锅/陕西省博物馆
  • 何家村提梁银锅/陕西省博物馆
  • 何家村提梁银锅/陕西省博物馆
  • “齐国太夫人”提梁银锅/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
  • 弗利尔缠枝纹带盖银豆/弗利尔美术馆
  • “水邱氏”缠枝纹银豆/临安县文管会
  • 何家村银匜/陕西省博物馆
  • “水邱氏”银匜/临安县文管会
  • 丁卯桥摩羯纹银盆/镇江市博物馆
  • 法门寺“浙西”银盆/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银器中称为锅的器物,形体都较小。何家村窖藏共出土锅5件,有银锅4件、金锅1件,其中单流金锅的柄部已残,内有墨笔题字“旧泾用十七两暖药”,由于古代文献中熬药用金、银锅,故金、银锅被推测是医药用具①。何家村双环耳银锅(图1-324,图版 97),侈口,腹部向外鼓出一周突梭,平底锅沿铆接双耳,耳上立环状把手。何家村提梁银锅(图1-325,图版98),平底,锅口铆接双环,连接提梁。另2件何家村提梁银锅(图1-326,图版99),宽沿平折,敞口,弧腹下收为底。宽沿上有环形立耳,连接提梁。以上4件器物均为8世纪前半叶标准器物群遗物。“齐国太夫人”提梁银锅(图1-327),与何家村提梁银锅形态十分接近, 区别是带盖。时代为9世纪后半叶。

① 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写作小组:《从西安南郊出土的医药文物看唐代医药的发展》,《文物》1972年6期。
➁ 耿鉴庭:《西安南郊唐代窖藏里的医药文物》,《文物》1972年6期。

唐代银锅图1-324何家村双环耳银锅
唐代银锅、图1-324何家村双环耳银锅
图1-324何家村双环耳银锅
图1-324何家村双环耳银锅

豆的形态是上部为碗状,多带盖,下有底座,是中国古代常见器物,但在唐代银器中发现不多。弗利尔缠枝纹带盖银豆(图1-328)平面呈椭圆形,高圈足。盖顶有宝珠形钮。这件银豆在唐代金银器中目前尚属孤例,从其较细密的缠枝纹和圈足底沿的三角纹边饰等特征看,时代应为8世纪前半叶。“水邱氏”缠枝纹银豆 (图1-329,图版90)无盖或盖已失,带子口,半球状腹,喇叭形高圈足。出土在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的水邱氏墓中。

匜是商周青铜器中常见的器形,汉代以后已不流行。《酉阳杂俎》载:“陆畅初娶童溪女,每旦群婢捧 唐代银器中发现的实例目前仅知两件。何家村银匜(图1-330,彩版51),侈口,口沿带上翘的流,底部带圈足。为8世纪前半叶标准器物群的器物。“水邱氏”银匜(图 1-331),侈口,整体作五曲葵花形,口沿上有流,带圈足。

图1-325 何家村提梁银锅
图1-325 何家村提梁银锅
图1-326 何家村提梁银锅
图1-326 何家村提梁银锅
图1-328 弗利尔缠枝纹带盖银豆
图1-328 弗利尔缠枝纹带盖银豆
图1-328 弗利尔缠枝纹带盖银豆
图1-328 弗利尔缠枝纹带盖银豆
图1-326 何家村提梁银锅 图1-327 齐国太夫人 提梁银锅 图1-325 何家村提梁银锅 图1 -329 “水邱氏”缠枝纹银豆

图1-325 何家村提梁银锅
图1-326 何家村提梁银锅
图1-327 “齐国太夫人”提梁银锅
图1-328 弗利尔缠枝纹带盖银豆
图1-329 “水邱氏”缠枝纹银豆

PDF:  僧老识茶味 从多本《萧翼赚兰亭图》 看唐代僧人茶事 高登科

图1-330 何家村银匜
图1-330 何家村银匜
图1-330 何家村银匜
图1-330 何家村银匜
图1-329 “水邱氏”缠枝纹银豆
图1-329 “水邱氏”缠枝纹银豆
图1-330 何家村银匜
图1-330 何家村银匜

 

图1-330 何家村银匜 图1-331 “水邱氏”银匜
图1 -329 “水邱氏”缠枝纹银豆
图1-330 何家村银匜
图1-331 “水邱氏”银匜

①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条,234页,中华书局,1981年。

出土在公元901年的水邱氏墓中。在瓷器和铜器中也偶有出土,天宝三年(公元 744年)史思礼墓出土瓷匜①。

银器中的盆,敞口,基本形态与碗相似,但器体较大。王建《宫词一百首》有“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银泥”之句②,可见唐代有时会把银盆做得很大。丁卯桥摩羯纹银盆(图1-332),呈五曲葵花形,敞口,平底。法门寺“浙西”银盆(彩版 58),呈四曲葵花形,敞口,斜腹下收,带圈足。盆外两侧各铆接两个铺首衔环,环上套接弓形提耳。 这两件银盆出土于9世纪后半叶的标准器物群,为金银器中的大型器物,特别是法门寺“浙西”银盆高14.5厘米,口径达46厘米,《法门寺物账》记为 “银金花盆”,为唐代银器中最大的一件。

图1-332 丁卯桥摩羯纹银盆
图1-332 丁卯桥摩羯纹银盆

 

图 1 - 332 丁卯桥摩羯纹银盆
图1-332 丁卯桥摩羯纹银盆
图1 - 333 和平门双层莲瓣银茶托
图1 – 333 和平门双层莲瓣银茶托
图1 - 333 和平门双层莲瓣银茶托
图1 – 333 和平门双层莲瓣银茶托

 

图1 - 333 和平门双层莲瓣银茶托
图1 – 333 和平门双层莲瓣银茶托 和 单莲瓣银茶托
图1 - 333 和平门双层莲瓣银茶托
图1 – 333 和平门双层莲瓣银茶托

八  茶托、茶礙子、茶罗、盐台、笼子

金银器中有许多与饮茶有关的用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器物中,《法门寺 物账》明确记载的银器中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还有“琉璃茶碗、托子”等。此外,盐台、笼子也应为银茶具。 西安和平门窖藏出土的和平门双层莲瓣银茶托和和平门单层莲瓣银茶托,分别在圈足内刻“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拓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字”(图1- 333,图版100),“左策使宅茶库金涂工拓子壹拾枚共重玖拾柒两五钱一”(图1-334,图版 101),明确指出其饮茶的用途。有些盒类或许也用于盛茶③。主要器物见表30。

表30  唐代银茶托、茶瑕子、茶罗、盐台和金银丝笼子  长度单位:厘米
表30  唐代银茶托、茶瑕子、茶罗、盐台和金银丝笼子  长度单位:厘米

器物名称 器高 器宽 收藏地点 参考文献

  • 和平门双层莲瓣银茶托/中国历史博物馆
  • 和平门单层莲瓣银茶托/中国历史博物馆
  • 繁峙银茶托
  • 背阴村银茶托/陕西省博物馆
  • 丁卯桥双瓣葵花形银茶托/镇江博物馆
  • 丁卯桥葵花形银茶托/镇江博物馆
  • 法门寺银茶碾子/法门寺博物馆
  • 法门寺银茶罗/法门寺博物馆
  • 法门寺银盐台/法门寺博物馆
  • 法门寺银笼子/法门寺博物馆
  • 法门寺金银丝笼子/法门寺博物馆

茶托宽平沿,浅腹,圈足。平面为五曲、六曲花瓣形,有的茶托每个曲瓣的顶端微向上卷。茶托有时被称为盏、托盏。唐人也写成“茶拓”。西安和平门银茶托共出土7件。其中1件茶托的圈足上刻有“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铭文。

① 李知宴:《唐代瓷窑概况与唐瓷的分期》,《文物》1972年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杏园村的两座唐墓》,《考古》 1984年10期。
② 《全唐诗》第五函第五册,7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韩伟:《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文物》1988年10期。

大唐煎茶图
大唐煎茶图

大唐煎茶主要器具有:

  1. 金银丝结条笼子:烘焙茶叶的器具
  2. 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烘烤饼茶的器具
  3. 鎏金鸿雁纹云纹壶门座银茶碾子 : 碾茶饼的工具
  4. 鎏金银龟盒:贮藏茶粉的容器
  5. 鎏金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
  6.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筛选茶末的工具
鎏金蔓草纹长柄银匙
鎏金蔓草纹长柄银匙
银筷
银筷

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

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

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
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
鎏金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
鎏金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

 

摩羯纹蕾钮三足架银盐台
摩羯纹蕾钮三足架银盐台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合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合
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
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
鎏金盘丝座葵口团花纹银盐台
鎏金盘丝座葵口团花纹银盐台
鎏金盘丝座葵口团花纹银盐台
鎏金盘丝座葵口团花纹银盐台

 

图1-336 背阴村银茶托
图1-336 背阴村银茶托
图1-336 背阴村银茶托
图1-336 背阴村银茶托
图1-336 背阴村银茶托
图1-336 背阴村银茶托
图1-335 繁畤银茶托
图1-335 繁畤银茶托
银茶托
银茶托
图1-336 背阴村银茶托 图1-334 和平门单层莲瓣银茶托 图1-335 繁畤银茶托
图1-336 背阴村银茶托
图1-334 和平门单层莲瓣银茶托
图1-335 繁畤银茶托

 

山西繁峙银茶托(图1-335)、陕西背阴村银茶托和江苏丁卯桥双瓣葵花形银茶托、丁卯桥葵花形银茶托(图1-336~338)的形制略同,而且茶托类的器物广泛流行于9世纪的瓷器之中,故这些茶托的时代也为9世纪后半叶。

图1-337 丁卯桥双瓣葵花形银茶托
图1-337 丁卯桥双瓣葵花形银茶托

法门寺银茶碾子(图1-339)通体为长方形,由碾槽、辖板、槽座、碾轴组成。槽呈半月形弧尖底,口沿平折,与槽座连接。槽口插管辖板。辖板呈长方形,中间有宝珠提手。槽座两端作如意云头,座壁有镂空壶门。同样形制的陶茶碾曾在洛阳白居易宅遗址、洛阳偃师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崔防墓中出 ①,西安唐西明寺遗址中还出土石茶碾,并刻“西明寺”“石茶碾”的文字②。

图1-337 丁卯桥双瓣葵花形银茶托 图1-338 丁卯桥葵花形银茶托
图1-337 丁卯桥双瓣葵花形银茶托
图1-338 丁卯桥葵花形银茶托

法门寺银茶罗(图1-340),为长方形,由盖、 罗、屉、架、座组成。盖面盝顶。罗、屉均作匣形。罗分内、外两层,中夹罗网。 屉有环状拉手。罗架下焊接台形座,有镂空壶门。《安禄山事迹》载:太真赐安禄山“银沙罗一”,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图1-339 法门寺银茶碾子
图1-339 法门寺银茶碾子

 

图1-339 法门寺银茶碾子
图1-339 法门寺银茶碾子

法门寺银盐台(参见图1-39),由盖、台盘、支架组成。盖面高隆,上有捉手,盖沿为卷荷。台盘为花口圈足,其下焊接支架。支架为三足,以银筋盘曲而成。架中斜出枝端有两颗宝珠,珠下有莲座。

法门寺金银丝笼子
法门寺金银丝笼子

这件茶具以金银丝编制而成。中国饮茶法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粥茶法、末茶法和散茶法三个阶段。唐以后,粥茶法渐为世人不取,这时贵用茶笋、茶芽,春间采下,蒸炙捣揉,和以香料,压成茶饼。茶饼平时要悬挂高处,凉爽通风,保持干燥。取用时还要焙烤,将放置茶饼的笼子置于炭火上方,焙去茶叶中的水汽,以保持其色、香、味,然后再将烘烤后的茶饼碾碎成末进行煎煮。

以银丝编成笼身,用金丝做成装饰,色彩华美,通体剔透,工艺精巧。同出的唐咸通十五年(874)《衣物帐碑》载“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即指此物。专家多以为这种笼子用于烘焙茶叶或储存茶饼的,但杜甫《往在》诗、令狐楚《进金花银樱桃笼等状》却说明,唐代宫中用以采摘樱桃。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唐代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唐代

 

银笼子,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通高17.8、盖高4.6、盖径16.1、腹深10.2、足高2.4厘米。重654克。横冲成型,通体镂空。纹饰平錾鎏金。由笼盖、笼体、提梁组成。笼体直口,深腹,平底,四足,有提梁。盖为穹顶,口沿下折与笼体扣合。盖面模冲出五只飞鸿,内圈飞鸿引颈向内,外圈飞鸿两两相对。口沿上缘饰一周莲瓣纹,下缘饰一周破式团花,鱼子纹底。笼体腹壁錾三周飞鸿,共24只 ,均相对翱翔。两侧口沿下铆有环耳,耳座为四瓣小团花,环耳上套置提梁,其上套有银链,另一端与盖顶相连。足呈“品”字形组合花瓣,与笼底边缘铆接。镂孔均作毬路纹。笼底有“桂管臣李杆进”六字錾文。

法门寺银笼子(彩版60),带盖。盖面隆起,顶端有钮。口沿下折,与笼体扣合。笼体两侧口沿下铆环耳套置提梁,提梁套有可活动的银链与盖顶相连。足由“品”字形花瓣构成,与笼底边铆接。笼通体为毬路纹,孔眼处全部镂空。银笼子在洛阳齐国太夫人墓出土一件,已残。法门寺地宫还出有法门寺金银丝笼子(彩版59)。

以上器物除了茶托外,其他各器出土于法门寺地宫,是一套与茶事活动有关的器具,为9世纪后半叶的产品。

① 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附属博物馆:《遣唐使见中国文化》,明新印刷株式会社, 1995年。
② 陕西省博物馆:《隋唐文化》,190页,学林出版社,1990年。

九 香宝子、羹碗子、波罗子

香宝子、羹碗子、波罗子是唐代银器中少见的器物,均出土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内,其名称根据地宫出土的《法门寺物账》而定,可能为佛寺的供奉用具。

《法门寺物账》
《法门寺物账》

主要器物见表31。

表31 唐代银香宝子、鼈碗子、波罗子 长度单位:厘米
表31 唐代银香宝子、鼈碗子、波罗子 长度单位:厘米

器物名称 器高 器宽 收藏地点 参考文献

  • 法门寺人物纹银香宝子/法门寺博物馆
  • 法门寺乐伎纹银香宝子/法门寺博物馆
  • 法门寺银羹碗子/法门寺博物馆
  • 法门寺银波罗子/法门寺博物馆
图1-340 法门寺银茶罗子
图1-340 法门寺银茶罗子
图1-340 法门寺银茶罗子
图1-340 法门寺银茶罗子

法门寺人物纹银香宝子(图1-341),带盖,盖面高隆,上端有宝珠钮。器身为直壁,下部为凸起的莲瓣托。器身下为圈足,圈足上部一周外鼓,然后是粗高的喇叭形底座。法门寺乐伎纹银香宝子(彩版61),盖同前件。器身上部有立沿,腹微内弧,下部是喇叭形圈足。《法门寺物账》所记物品以质料分别叙述,凡金银器类,除了记有器物名称、数量外,还注明重量。在记录金银器时两次提到有“香宝子二枚”,总共有四枚。而且“香宝子”均记在金银内,并如同其他金银器一样标明了重量,故“香宝子” 属金银器类无疑。按前述二件器物形制,原发掘报告定名的“鎏金人物画银坛子”和 “鎏金伎乐纹调达子”①都带盖,圆筒形器身,高圈足,其形制出现在佛教壁画之中, 应是《法门寺物账》中的“香宝子”,为盛香的容器。因属于两对器物,故形制上有差别。

鎏金壶门座银波罗子
鎏金壶门座银波罗子
鎏金壶门座银波罗子
鎏金壶门座银波罗子

法门寺银羹碗子(图版 91),由盖、碗子、碗托三部分组成。盖呈半球状,有莲蕾式的宝珠钮。盖面高隆,带镂孔,有立沿。碗子平宽折沿,圜底。碗托上部是双层仰莲瓣,下部是卷荷状圈足。

法门寺银波罗子(彩版62)。一套五件。形制相同。上下套放以子母口扣合。直口。浅腹,圈足。器内底焊接十字格。圈足有六个镂空的壶门。“波罗子”一词较为罕见。《法门寺物账》中有“波罗子一十枚”,此名出现于叙述金银器类之下,应指金银器无疑。《法门寺物账》中凡金银器名常后缀一个“子”字,如香宝子、羹碗子、小金 塔子、银锁子等等,故“波罗子”或即“波罗”。现已将地宫中出土的圆形,直壁,有将前者称为“鎏金人物画银坛子”,列为《法门寺物账》中未载之物;将后者称为“鎏金伎乐纹调达子”。

图1 - 341 法门寺人物纹银香宝子
图1 – 341 法门寺人物纹银香宝子
图1 - 341 法门寺人物纹银香宝子
图1 – 341 法门寺人物纹银香宝子

①韩伟所著《法门寺地宫唐代随真身衣物帐考》(《文物》1991年5期)

图1 - 341 法门寺人物纹银香宝子2
图1 – 341 法门寺人物纹银香宝子2  鎏金伎乐纹银香宝子 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共2件。形制相同。其中标本FD5:093,通高11.7、口径5.6、杯高5.8、圈足径6.3厘米。重149.5克。钣金成型,纹饰平錾鎏金。带盖,直口,深腹,平底,圈足。盖作立沿,沿面饰一周二方连续的蔓草,盖面高隆,边沿錾水波与莲瓣纹,中心为宝珠形钮,下衬一周莲瓣。钮座四周錾两只鸳鸯和一只飞禽,填以蔓草。腹壁呈内弧,口沿饰一周蔓草。腹壁刻吹箫、舞蹈的伎乐,并衬以蔓草,底部一周饰莲瓣,喇叭形圈足,上部有圆箍棱,棱上面饰四出扁团花,下部錾上卷莲叶,叶脉清晰。

而《法门寺物账》记载“调达子”的情况是,在“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之后,记载金银宝器,然后是“水精枕一枚,影水精枕一枚,七孔针一,骰子一对,调达子一对”,接下记琉璃器。显然所谓“调达子”非金银器之属。《法门寺物账》所载的银器名称,多有前所未见者,韩伟已根据出土的实物作出了初步的对照,发现《法门寺物账》与实物不符的情况有四种:即有物无载、有无物、少物多、载多物少,所列《法门寺地宫衣物帐刊误表》统计误差达 70 件之多。如果银坛子、调达子确为香宝子无误,“有物无载”的银坛子和“有载无物”的香宝子的矛盾正好可以解决。

鎏金银羹碗子合置
鎏金银羹碗子合置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通高9.8、盖高4.5、碗盖径6.6、口沿宽0.6、腹深2.4、足高2.7、足径8厘米。重213.5克。锤击、铸造成型,纹饰鎏金。由盖、碗、圈足三部分组成。盖面高隆,呈半球形,盖顶有智慧珠捉手,其下有仰莲瓣座。座周围有四朵如意卧云,云头与花瓣镂空,以便羹汤香味逸出。盖有立沿与碗扣合,碗外壁为两层仰莲瓣。其下有卷荷高圈足,足面錾刻荷叶叶脉。

子母口,上部是带十字格的浅盘,下部为有壶门装饰的座,同类器物可套放在一起的器物定为“波罗”。此器为何称“波罗”是饶有趣味的问题。《北史·祖珽传》载:“神 武宴僚属,于座失金叵罗。窦泰令饮酒者皆脱帽,于珽髻上得之,神武不能罪也。 可知金叵罗是为饮宴时所用器皿,且体积不大。李白的诗《对酒》有“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②之句,可见金叵罗也与饮酒相关,指的是器皿。《新唐书·吐 蕃传》载:“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献金、金颇罗等。”③ 《册府元龟》载:“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正月,右骁卫大将军龟兹王白素稽献银颇罗,赐帛以答之。”⑤似 乎波罗、叵罗、颇罗是外来器物,故在音译时出现不同的汉字。唐代及南北朝时期西方的粟特、萨珊、拜占廷金银器多已传入中国,并直接影响了唐代金银器制造,盛唐以后经过改造、创新,逐渐形成了中国金银工艺特有的风格,但西方影响的遗痕尚存。金银器中的“波罗”可能即为反映在器物名称上的外来语词®。

鎏金银羹碗子合置
鎏金银羹碗子分置

以上各器物均出土于法门寺地宫,时代为9世纪后半叶。

一〇  蒲篮、温器、筹筒、龟形盒、支架、器盖

这些器物出土和收藏很少,大都是孤例,详见表 32。

表 32  唐代银蒲篮、温器、筛筒、龟形盒、支架、器盖  长度单位:厘米 器物名称 器高 器宽 收藏地点 参考文献
表 32  唐代银蒲篮、温器、筛筒、龟形盒、支架、器盖  长度单位:厘米

器物名称 器高 器宽 收藏地点 参考文献

  • 不列颠银蒲篮/不列顛博物馆
  • 淳安银蒲篮/浙江省博物馆
  • “水邱氏”银温器/临安县文管会
  • 丁卯桥银筹筒/镇江市博物馆
  • 繁峙龟形银盒
  • 法门寺龟形银盒/法门寺博物馆
  • “齐国太夫人”银支架/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
  • 蓝田杨家沟银器蓋/蓝田县文管会
  • 耀县背阴村银器盖/陕西省博物馆
  • 丁卯桥半球形银器盖/镇江市博物馆
  • 丁卯桥荷叶形银器盖/镇江市博物馆

蒲篮的形制特殊,也被称为“斗形盏”、“柳斗银杯”、“碗”。直口,圜底。器物腹部凸凹不平的纹样似仿柳条编结。不列颠银蒲篮(图1-342,图版104)、淳安银蒲篮(图1-343),均为9世纪后半叶的器物。中国还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白音汉出土过辽代的同类器物①。

“水邱氏”银温器(图1-344)是唐代银器中的一个特殊器物。盖作五曲带蒂荷叶形,叶边上卷。盖下是碗,作五曲葵花形,敞口,斜直壁。碗下为托座,由盘和高圈足组成。出土于水邱氏墓中,时代为9世纪后半叶。 丁卯桥银筹筒(图1-345,彩版63)是一种盛装行酒令筹的用具,为龟背负圆筒,

 

➀《北史》卷四十七,1737页,中华书局,1997年。
➁《全唐诗》第三函第六册,4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➂《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6075页,中华书局,1986年。
➃《册府元龟》卷九七○外臣部朝贡三,11402页,中华书局,1960年。

鎏金银龟盒:贮藏茶粉的容器
鎏金银龟盒:贮藏茶粉的容器
鎏金银龟盒:贮藏茶粉的容器
鎏金龟形银盒(法门寺博物馆藏)贮藏茶粉的容器
鎏金银龟盒:贮藏茶粉的容器
鎏金龟形银盒(法门寺博物馆藏)贮藏茶粉的容器

 

丝绸之路畅通后,汉语词汇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语,大都来自中亚、西亚的古代语词,古伊朗语中传入中国很多,美国学者劳费尔著《中国伊朗编》曾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中国学者也作过研究。黄时鉴《现代汉语中的伊朗语借词初探》(《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一文,举出了很多汉语词汇中伊朗语词的例证,指出“波罗”一词源于古伊朗词汇,原词为伊朗语padrod,意为“碗”、“杯”。还有purdal一词,意为“盘”、“碟”,也可与波罗或叵罗、颇罗对音。

孙机认为“叵罗”是指唐代银器中的“多曲长杯”(参见《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中国圣火》,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巴右文等:《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右旗发现辽代银器窖藏》,《文物》1980年5期。

柳编笆斗
现代 柳编笆斗
图1-343 淳安银蒲篮
图1-343 淳安银蒲篮
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右旗发现辽代银器窖藏的柳斗形银杯
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右旗 辽代银器窖藏的柳斗形银杯
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右旗 辽代银器窖藏的柳斗形银杯
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右旗 辽代银器窖藏的柳斗形银杯

 

图1-342 不列颠银蒲盤 图1-344 “水邱氏”银温器 图1-343 淳安银蒲篮
图1-342 不列颠银蒲盤
图1-344 “水邱氏”银温器
图1-343 淳安银蒲篮

筒有盖,内装酒令筹筒壁中部刻“论语玉烛”四字,底座为龟,昂首曲尾,四足内缩。出土于标准器物群丁卯桥窖藏,时代为9世纪中后半叶。 法门寺龟形银盒(彩版39)和繁峙龟形银盒(图1-346),器体仿形,生动逼真。

均为9世纪后半叶的作品。 “齐国太夫人”银支架(参见图1-29),圆角方形,鹤首柄,四兽足。支架面用缠枝卷蔓镂空。为9世纪前半叶的作品。 此外唐代银器中还有一些器盖,有的呈荷叶形、半球形等(图1-347-350,图版 102、103),分别出土于标准器物群丁卯桥窖藏、蓝田杨家沟窖藏和耀县背阴村窖藏,为9世纪中后半叶的遗物。

图1-345 丁卯桥银筹筒
图1-345 丁卯桥银筹筒
图1-346 繁峙龟形银盒
图1-346 繁峙龟形银盒
图1-348 丁卯桥荷叶形银器盖
图1-348 丁卯桥荷叶形银器盖
图1-347 丁卯桥半球形银器盖
图1-347 丁卯桥半球形银器盖

 

图1-347 丁卯桥半球形银器盖 图1-345 丁卯桥银器盖 图1-348 丁卯桥 荷叶形银器盖 图1-346 繁峙龟形银盒
图1-347 丁卯桥半球形银器盖
图1-345 丁卯桥银筹筒
图1-348 丁卯桥荷叶形银器盖
图1-346 繁峙龟形银盒

 

图1-349 蓝田杨家沟银器盖 图1-350 耀县背阴村银器盖
图1-349 蓝田杨家沟银器盖
图1-350 耀县背阴村银器盖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