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are Rhinoceros Horn Cup
文/ 实习记者 辛欣
随着民众收藏热的升温,“竹木牙角”以精湛的工艺、独具的审美情趣,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关注,成为投资升值的热门之选。“牙”即象牙,“角”即犀角,因材质的稀缺、雕刻难度大,较之竹、木材质尤显珍贵。
邦瀚斯
Bonhams Chinese Art (HK)
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
28 November 2017, 14:00 HKT
Hong Kong, Admiralty
17th/18th century An exceptionally rare rhinoceros horn ‘boys and goat’ libation cup
十七/十八世紀 犀角雕童子騎羊圖杯Sold for HK$3,700,000 inc. premium
來源:
P.D.Krolik收藏,於1970年二月之前曾借展於萊斯特博物館和藝術畫廊
倫敦蘇富比,1970年2月24日,拍品編號70
重要歐洲私人收藏,後由家族繼承出版及著錄:
J.Chapman,《中國犀角雕刻藝術》,倫敦,1999年,頁74-75,圖41此作品由亞洲犀角雕成。杯身以一大片蓮葉為杯的主體,杯身浮雕飾以蓮花和細葉,下部分以透雕手法雕成,蓮葉莖分別由兩個人物手持,其中一個人物騎著屈膝小羊,另一人物旁邊飾一童子,姿態不一,活潑生動。此犀角色澤光潤細膩,雕工精細,造型優美。要雕成此杯所需工藝非常繁複且極具難度,匠工巧妙地把蓮葉最底下的葉莖和其中一人物的頭後部連接起來,以提供足夠的力度來支撐和平衡整件作品,同時又機巧地安排該人物的右手抓住另一葉莖,整體呈現自然,使得連接的部分不那麼顯而易見,匠工嫻熟高超的技藝可見一斑。此外,此杯以浮雕及透雕工藝雕畫出的蓮葉葉脈細緻,人物栩栩如生,是犀角工匠高手的傑作。
類似於本作品的犀角杯非常罕見,屬於為數極少的一組被稱為「人像柱杯」的犀角杯,杯身通常以飾在下部分的人物或動物高舉。根據Jan Chapman的說法,此類犀角杯已知的傳世品只有四件,包括本拍品,見Jan Chapman著,《中國犀角雕刻藝術》,倫敦,1999年,頁74-75,圖41;其餘三件中有兩件也著錄在同書中,見頁73-74,圖39-40,一件為Marcel Lorber舊藏,現藏於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另一件為荷蘭Van Veen收藏。
此杯亦富含吉祥寓意。蓮與連同音,因此童子持蓮有「連生貴子」、「多子多孫」的寓意。羊又與陽字諧音,所以羊被賦予光明、吉祥等寓意。此外,小羊有屈膝求乳的形態,被儒家認為是一種至親至孝的象徵。
犀角工艺品又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更显珍奇,古人甚至将其与“夜明珠”相提并论。香港“松竹堂”主人、犀角藏家霍满棠曾对犀角雕的存世量做过研究,得出了世界犀角存世量不足4000 件的结论,其中犀角杯占到了95% 以上。犀角因其独特的天然形状多制作成犀角杯,犀角杯曾经是只有帝王和皇亲贵胄才能拥有的奢侈品,这种贵族身份使得它每每在市场上出现时,必引起藏家们的一番你争我夺。
邦瀚斯
Bonhams Chinese Art (HK)
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
28 November 2017, 14:00 HKT
Hong Kong, Admiralty
LOT 50 十七/十八世紀 犀角雕仿古饕餮紋螭龍耳杯
An archaistic rhinoceros horn rhyton cup
17th/18th centurySold for HK$2,500,000 inc. premium
來源:
重要歐洲私人收藏,後由家族繼承出版及著錄:
J.Chapman,《中國犀角雕刻藝術》,倫敦,1999年,頁150-151,圖181杯以犀角雕成。器口微敞,口部一側翻捲成流,腹部微鼓,頸較細,頸部淺浮雕仿古龍紋,橢圓形高圈足。器身一側鏤雕杯耳,幾隻螭龍盤繞杯耳至口沿,犀角質地瑩潤,線條優美,整體造型和紋飾皆具仿古意境。此外,此犀角本身的色澤和波浪紋肌理十分精良且珍罕,為犀角雕刻家所追捧的質料,因此簡潔的設計更突出了犀角的自然美態,恰到好處地烘托了本器的古樸秀雅。
此杯器型源自商周用來盛酒的青銅觶,經改良後口沿一側雕刻成流,並且在器身飾杯柄。同類器型的犀角杯極其罕見,類似於本器器型可參考一件十七/十八世紀青白玉勾雲紋螭龍耳觥,為英國Somerset de Chair先生舊藏,後售於香港邦瀚斯,2014年11月27日,拍品編號11。頸部的淺浮雕龍紋進一步強調了此杯的仿古意境,同樣飾有類似龍紋之犀角雕,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明晚期由鮑天成雕製的犀角雕雙螭紋執壺,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竹木牙角雕刻》,香港,2002年,編號117。
另有一件十七/十八世紀犀角仿古饕餮紋螭龍柄觚可資比較,形制比本器小,售於倫敦邦瀚斯,2017年5月11日,拍品編號302。
历史和材质构成犀角杯的珍贵性
犀角制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诗经》载:“兕觥,以兕角为主,容五升。”“兕”释义为:雌犀牛。据此可知,早在青铜器盛行的商代便已出现了犀角工艺品,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犀角的珍贵。《塞诗外传》载:“太公使南宫适至义渠,得‘骇鸡’犀以献纣。”(古有传说:鸡见犀而惊骇,故以“骇鸡”命名“犀”。)商周至春秋时期,我国境内犀牛数量众多。犀牛皮是制作盔甲的上等材料,到了战国时期,连年混战使得犀牛遭到残酷捕杀,加之气候变化的客观原因,导致犀牛几近灭绝,难得一见。《战国策·楚策》载:“遣伎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由此看见,在当时犀角制品已经因数量的稀少而愈发珍贵,甚至已经成为与“夜光璧”相类的宝物。汉代,犀角用材开始从东南亚一带输入。据《汉书》载:“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这说明犀角在中国已经难觅其踪,只能靠臣国的供奉来满足上层社会对其需求。
邦瀚斯
十七/十八世紀 犀角雕赤壁泛舟擺件
Sold for HK$2,980,000 inc. premium
來源:
重要歐洲私人收藏,後由家族繼承出版及著錄:
J.Chapman,《中國犀角雕刻藝術》,倫敦,1999年,頁110-111,圖106此舟以犀角雕成。舟上圍坐著蘇東坡,其左邊為黃庭堅,右邊為佛印和尚,三人邊品茶香,邊昂首觀賞遠處景色。船尾有一家僕煮茗,旁邊有一艄公搖槳。船上桌案上茶杯、飯碗、筷子羅列。三人嘴角微微上揚,神情輕鬆自在。此作品造型小巧精細,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等工藝,人物神態及體態逼真生動,充滿活力,匠心獨運,饒有佳趣。此外,犀角多數被雕製成杯子及其他器皿,甚少被雕刻成用以觀賞的陳設器或其他用途的作品,本拍品實屬難得一見的珍品。
此作品所雕畫的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1037-1101)所著《赤壁賦》中其與黃庭堅、佛印和尚泛舟遊赤壁的情景。「蘇東坡夜遊赤壁」在明清兩代是雕刻藝術家常用之題材,亦常見於以其他材料製成的作品上,包括瓷器、玉器、犀角杯等。雖為犀角雕常見題材,但傳世品中只有見過以浮雕手法雕製成的犀角杯,從未見於類似於本拍品的圓雕作品上,相關例子可參考J.Chapman,《中國犀角雕刻藝術》,倫敦,1999年,頁210-212,圖289-291;亦參看霍滿堂著,《中國犀角雕刻珍賞》,香港,1999年,圖130,132-133及137。
同一題材的犀角圓雕作品目前僅此一例。其他題材之圓雕作品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館藏清宮舊藏幾件明晚期犀角雕仙人乘槎杯,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竹木牙角雕刻》,香港,2002年,圖118-120及122。亦參考香港佳士得售一件十七/十八世紀的例子,2011年11月30日,拍品編號2913。
佳士得 17-18世纪 雕犀角玉兰花纹爵杯
31 12月 1969深棕色
长 5.5 英寸(14 厘米), 配木雕架
成交价 GBP 97,250
估价 GBP 10,000 – GBP 15,000
就材质而言,犀角杯的材质分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两类。非洲犀角包括黑犀犀角和白犀犀角,亚洲犀角包括苏门答腊、爪哇、印度三类。非洲白犀犀角的颜色并非字面理解的白色,而是有嫩黄色、灰色两种。而黑犀犀角的颜色则有嫩黄色、灰色、黑色3 种。而且就整株犀角来说,颜色绝不会是一致的。亚洲犀角的颜色则是不确定的,多为黑褐色或黑红色。也有人认为是浅色的或黄色的,以有花斑的最为上乘。
有学者分析:导致犀角杯存世量稀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犀角独特的药用价值,入药需求量的提高使其愈发稀少,用作制作犀角杯的材质更是少之又少。二是犀角不宜保存,特别是埋藏地下极易腐烂。因此,传世犀角杯显得尤为珍贵。
邦瀚斯
十七/十八世紀 犀角雕漁樵耕讀圖杯
Sold for HK$3,220,000 inc. premium
來源:
重要歐洲私人收藏,後由家族繼承出版及著錄:
J.Chapman,《中國犀角雕刻藝術》,倫敦,1999年,頁202及204,圖279此杯以犀角雕成,敞口斂足。外壁雕漁樵耕讀圖。背景為河崖山景,崖頂雲霧瀰漫,林木處處。兩棵蒼勁有力的松樹和柏樹立於杯側,巧妙地形成杯柄。樵夫背挑柴擔和漁夫在岸邊樹下休息,隔岸亭中一書生正在閱讀,河上竹木橋上有一農夫荷鋤出耕,橋下溪水激流,顯出一派太平祥和的景象。此作品採用高浮雕、淺浮雕和透雕技法,刻工高超,刀法精絕,紋理細密,構圖嚴謹,整體展出犀角雕刻的藝術魅力。
漁樵耕讀指的是漁夫、樵夫、農夫與書生,是中國農耕社會四個比較重要的職業,代表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為明清時期常見紋飾之一,亦為官宦用來表示退隱後生活的象徵。此題材亦見於其他材料製成的作品包括畫作、瓷器和玉雕等,但甚少見於犀角雕作品上,可見本品之珍罕。倫敦蘇富比曾售出一件十八世紀犀角漁樵圖杯可資比較,2000年11月14日,拍品編號35。
明清犀角杯贵在雕工与题材
唐宋时期的犀角杯的制作原料已经大部分依赖进口,从年代上来看,虽然明代已有非洲犀进口,但大部分明代犀角杯还是亚洲犀所制。非洲犀材质的犀角杯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制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犀角雕是现存于日本正仓院的一件唐代犀角杯。至明代,犀角制作工艺步入繁荣时期,到了清代中期更是达到了历史顶峰。这种繁盛的局面是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促成的:首先,原材料充足,东南亚地区有着充足的犀角供应。18 世纪郑和下西洋之后,民间自由贸易的发展,非洲犀角由广州进口输入我国,为犀角工艺的发展奠定了极大的物质基础。其次,由于明清两代经济富庶,皇家专门设立了御用作坊来满足皇家的需求,促进了犀角杯的制作。再次,雕刻名家辈出,文人、士大夫崇尚淡雅精致的风尚直接影响犀角杯这类雕刻工艺品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创造出面貌各异的犀角杯。最后,竹、木雕刻工艺应用到犀雕工艺中,扩大并丰富了犀角工艺的题材及样式。
邦瀚斯
十七/十八世紀 犀角雕張騫乘槎水注
Sold for HK$937,500 inc. premium
來源:
重要歐洲私人收藏,後由家族繼承出版及著錄:
J.Chapman,《中國犀角雕刻藝術》,倫敦,1999年,頁79-80,圖50此件張騫乘槎水注依犀角的斜剖面雕成,形如古木中空。槎首有流,槎後透雕有不同花卉交相掩映,一長髯仙人手持書本,倚坐於花木間,神情閒適,末端掏空形成一圓洞,槎底刻細緻水浪紋,層次分明。此器採用圓雕、透雕等技法,構思巧妙,以有限的材質塑造出豐富的形象,且打磨精細,極具匠心,是犀角雕中的傑作。
此類槎器為犀角雕刻中極具挑戰性的一組,工匠需將整枚犀角橫切面內部掏空,使飲料能通過槎尖流出,同時槎後方需保留一小柱犀角以作支撐張騫所坐的橋樑,雕刻技術需精準無比,假如比例不合而導致歪曲,往往前功盡廢,可見工匠的工藝及經驗累積需極佳。有關此類槎器的製作論述,可參閱J.Chapman,《中國犀角雕刻藝術》,倫敦,1999年,圖77-80。
張騫為西漢時期的旅行家、外交家及探險家。漢武帝時期,為了在國際上削弱匈奴的勢力而有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此作品正描述了張騫乘槎渡長江經過西域各國而前往西亞、北非乃至歐洲,大大促進了中西之間的經濟及文化交流,其中尤以開通「絲綢之路」最為著名。
此類張騫乘槎器應屬一組為數不多而專門特製的犀角雕,雕琢手法類似,均把內部掏空,唯張騫形象不一,有手持書本、如意或蓮花等。相關例子現藏於重要博物館及私人收藏,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例,《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象牙犀角篇》,台北,2011年,編號30;另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三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竹木牙角雕刻》,香港,2002年,編號118-120;另外愛爾蘭都柏林查士特圖書館亦藏四件,其中一件著錄於J.Chapman,《中國犀角雕刻藝術》,倫敦,1999年,圖47;上海博物館和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均藏一例,著錄於霍滿堂,《中國犀角雕刻珍賞》,香港,1999年,圖70及71,另見私人收藏二例,見同上,編號73及74。
参考:佳士得
31 12月 1969
THE PROPERTY OF THE BLAIR CHARITABLE TRUST REMOVED FROM BLAIR CASTLE, BLAIR ATHOLL, SCOTLAND (LOTS 7 & 8)
A FINELY CARVED ARCHAISTIC RHINOCEROS HORN LIBATION CUP
17TH CENTURY
雕犀角仿青铜器 凤凰蝉螭龙纹爵杯成交价 GBP 657,250
估价 GBP 250,000 – GBP 350,000深太妃糖色
底座刻有两个字符 印章上写着“星卦”
高6¼ 英寸(15.8 厘米)
明清两代的制犀名家有:
- 濮澄,竹刻大家。据《太平府志》载:“有巧思,镂刻名世,一切犀玉竹皿器,经其手即古雅可爱,公卿慕致一簪一盂,视为传宝。”
- 鲍天成,明代制犀名家,被誉为“吴中绝技”之一,上海博物馆藏有其制作的“透雕浮槎犀角杯”。
- 尤通(有人认为是与尤侃为同一人,但无可靠文献证实),明末清初制犀名家,“擅雕刻犀象玉石玩器,精巧为三吴冠。” 他的作品冠以“尤犀杯”的美名。
- 蒋烈卿,明代制犀名家,多作仿古器物。
- 方弘斋,明代僧人,擅长雕刻犀角、玛瑙、刀法出神入化,细入毫发。
- 胡星岳,明末清初治犀名家,以雕刻夔龙、仿古题材著称。
- 周文枢,明末清初人,善制犀角杯,擅长山水人物纹,自成一格。
明代传世的犀角杯多为嘉靖、万历时期制作,艺术风格与同时代的竹木、玉石雕刻风格相类,纹饰题材包括人物、花卉、山水等。清代宫廷造办处从雍正时期开始制作犀角杯,乾隆时已达到鼎盛。风格多以仿古为主,尤其到了乾隆时期,犀角杯造型渐趋多样化,且器形种类不断增加,除杯外,还出现了圆雕人物、清供雅玩、文房陈设品以及诸如爵、鼎、羽觞等仿古器形,达到了犀角杯工艺的极致。清代后期,犀角进口渐少,犀角多作药用,此时的犀雕不仅最少,且纹饰简单、工艺粗糙,犀角雕刻工艺日渐衰败。但这也为后来犀角工艺品在市场得到认可埋下了伏笔。
邦瀚斯
或清乾隆 犀角雕荷葉式菱口五足杯「乾隆年製」楷書款
Sold for HK$1,375,000 inc. premium
來源:
重要歐洲私人收藏,後由家族繼承出版及著錄:
J.Chapman,《中國犀角雕刻藝術》,倫敦,1999年,頁147,242及244,圖171及357此犀角八棱形菱口,深腹,下承五足,整器光素無紋,凸顯出犀角本身的質地紋理。底部陰刻「乾隆年製」雙方框楷書款。整器造型新穎但不失穩重大方,犀角作為珍貴的材料,得之者往往費盡心機,極盡雕鏤之工藝,然此杯表面不加雕刻,以天然為本,配合曲線優美的菱花口,更顯示其不俗品味。
J.Chapman在《中國犀角雕刻藝術》中談論及此杯時曾認為其底部所陰刻之雙方框四字款於當朝官窯瓷器底款類似,並認為其荷葉菱口造型應該是仿效宮中同式玉器而製作。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類似的荷葉式玉洗,著錄於《故宮經典:文房清供》,北京,2009年,頁104-105,編號90。
刻有乾隆款的犀角雕杯在傳世品中並不多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兩例,另見荷蘭Van Veen收藏一例(作者疑似後加款),見J.Chpaman同著錄,圖353-356。
20 世纪90 年代前,犀角杯的交易中心主要在欧美,但从90 年代开始,犀角杯开始不断出现在国内的拍卖行中,时至今日,犀角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杂项品种,多次缔造拍卖专场的“白手套”佳话。有业内专家估计:未来犀角雕的价值每年将至少以30% 至50% 的幅度递增,虽然其中会存有一定的收藏风险,但犀角雕本身无可置疑的价值又必将决定其升值空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首先,犀角杯的存世量稀少,且其中的大部分藏于各大博物馆内,在市场上流通的数量自然会少之又少,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必然决定其将一直受宠下去。
其次,根据市场成交情况来看,犀角杯的基础价格在过去一两年里,已经由100 万元跃升至200 万至300 万元的区间。
参考:Auktionshaus
Auction 1136
Lot 704
A large Kanton rhinoceros horn libation cup. 19th century
清十九世紀 犀角雕山水人物紋杯
來源:荷蘭私人古舊收藏,1900年至1930年期間購於印度尼西亞,後由其家族繼承Estimate:20.000 € – 30.000 €
Result:37.200 €
佳士得 19世纪 镂空雕全犀角学士书童松竹梅纹荷叶杯
细节
淡焦糖色
高25 英寸(63.5 厘米),木雕支架
成交价 GBP 63,650
估价 GBP 40,000 – GBP 60,000拍品终止拍卖:
31 12月 1969邦瀚斯
十七/十八世紀 犀角雕山水圖杯
Sold for HK$1,500,000 inc. premium
來源:
倫敦佳士得,南肯辛頓,1998年6月11日,拍品編號364
香港私人收藏此杯敞口斂足,平底,雕松柏等樹木為鋬,松枝延伸至口內,外壁雕山石、水紋等,山崖突兀,崖邊圍有多株松樹和梧桐樹,林木疏朗,岩間有流水潺潺,岸邊林蔭下有一座涼亭。此器以浮雕、鏤雕技法雕成,刀工細緻,藏鋒清晰,工藝精良,圖紋層次分明,代表了當時犀角雕工藝的水平。
其他犀角雕山石紋杯的例子可參考哈佛大學博物館藏一件十七世紀松崖流溪杯,見霍滿堂,《中國犀角雕刻珍賞》,香港,1999年,圖131;另見香港藝術館藏一件十七世紀松崖流溪杯,同上,圖143;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仇焱之及仇大雄收藏一例亦可資參考,著錄在J.Chapman,《中國犀角雕刻藝術》,倫敦,1999年,頁238,圖345。
香港佳士得曾售出一件十七世紀山水圖杯可資比較,盛輔功製,2013年10月8日,拍品編號3153。
犀角杯究竟贵在哪里
从近两年的市场行情来看,犀角杯在高价格、高成交率背后,除去犀角材质的稀缺性影响外,更有题材、有无题款、是否传承有序、拍卖地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对犀角价格的高低产生着影响。
首先,作品是否流传有序,对作品价位的高低起决定作用。以拍卖市场而言,若拍品的著录情况良好,收藏流转脉络清晰,特别是经过名家收藏的犀角杯,往往能够引起藏家们的注意。如著名犀角藏家霍满棠“松竹堂”藏品,以及2011 年初,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过的A&J Speelman 家族的犀角杯藏品,都符合这样的标准。如果说价格神话的缔造需要一定的规则,那“作品的流传有序与名家旧藏”则应该排在规则的最显眼处。
其次,雕工是否精良,格调是否高雅,对其价格也有很大的影响。犀角杯制作的主要技法有浮雕和镂刻,一般采用阴线、阳线、平凸、起突、镂空、隐起等雕刻手法。从格调来看,尤以明末清初的犀角杯最为珍贵。
明代晚期的犀角杯在制作时一般都随材料来构思造型与题材,刻工较之清代简约,图案布局疏朗。清代早期,在雕刻内容的构思上富有创意,简约而不简单。到了乾隆时期,极尽繁复之能事,却显得匠气浓重。而到了清代晚期出现了许多用整只犀角制作的,采用复杂镂雕技艺的犀角杯。从明代到清代,从惜材如金到繁求奢侈,体现了不同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
佳士得:雕犀角梅花纹爵杯
A RHINOCEROS HORN LIBATION CUP
17TH CENTURY
31 12月 1969成交价 GBP 109,250
估价 GBP 100,000 – GBP 150,000
深棕色
5 3/8 in. (13.7 cm.)There is a small section to the foot which has been out and re-glued.
There is possibly a very small piece missing.
There are a couple of cracks to this area.
The colour is slightly less orange than shown in the catalogue.
再次,题材是否少见,也是判断犀角杯价值高低的标准。犀角杯的主要装饰题材包括:花卉、山水、人物、蟠螭纹等。花卉题材需呈现自然美,以有龙者为上品。
仿古题材的要规整,有龙纹者价值最高,特别是有一类仿古犀角杯雕刻成对称型,较之一般的犀角杯更加费料,也显得更为珍贵。山水人物题材的作品,特别是其中那些展现浓郁的时代风情、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价值明显高于其他题材,如犀角雕百子图杯、犀角雕八骏图杯、犀角雕英雄杯,都是极为少见的题材。久负盛名的“张骞乘槎”犀角杯便是源于古代传说的犀角雕刻中的常见题材,历史流传下来的此类题材的犀角杯数量较多,并且故宫博物院也有此类犀角杯收藏,其在市场中的表现和升值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题材的价格:如在2005 年纽约苏富比推出的一件清代早期的犀角雕 “张骞乘槎”杯,估价是6 万至8 万美元,成交价为13.2 万美元,而到了2010 年北京保利的秋拍则飙升数倍,以896 万元成交。
参考: 佳士得
31 12月 1969
THE PROPERTY OF A EUROPEAN LADY (LOTS 13-17)
AN IMPRESSIVE LARGE ARCHAISTIC RHINOCEROS HORN ‘NINE-DRAGON’ LIBATION CUP
17TH CENTURY
明 雕犀角仿青铜器九龙杯成交价 GBP 481,250
估价 GBP 250,000 – GBP 350,000
暖深棕色 雷纹,饕餮纹,螭龙
长 7¼ 英寸(18.5 厘米)
最后,有款识的犀角杯,特别是有名家款识的,成交价格会成倍增长。现存的许多犀角雕作品皆来自明、清两代。较为常见的雕刻名家的款识包括鲍天成、尤通、濮澄、尤侃、周文枢等。犀角杯中带款的并不是很多,但若带有名家款或有史料记载的工匠款,便会大大提高其身价。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器物的包浆,这是时代留下的标记,是犀角表皮老化留下的自然痕迹。包浆以古朴油润为上,枯槁干燥为下。(责任编辑:静云)
参考:佳士得
31 12月 1969
A CARVED RHINOCEROS HORN LIBATION CUP
17TH/18TH CENTURY
雕犀角螭龙纹爵杯
成交价 GBP 115,250
估价 GBP 8,000 – GBP 12,000深琥珀色
宽 5¾ 英寸(14.5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