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
产量最多时不过是开烧抗战结束时还保留下来六十四座陶窑中的四十六座。
1950 年11 月:
成立 紫砂 产销联营处,多次组织 紫砂 产品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展览会,促使销路渐大,年产8 万件,产值1.2 万元。
1950 年:
在五十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象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
1950 年:
政府拨款恢复 紫砂 合作社。
1950 年:
烧造4 窑 紫砂 产品,产值16000 元。
1951 年:
成立了「 紫砂 产销联合营业处」先后参加「江苏省物资交流大会」、「华东土特产展览会」,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选为出国展品。
1953 年9 月:
参加华东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工艺品观摹大会,裴石民所制的“ 上松段” 茶具获大会优秀奖。
1953 年:
参加由轻工业部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
1954 年:
1954 年成立宜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 59 人。
1954 年:
顾景舟、高庄相识是在一九五六年夏天。一九五四年十月,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汤渡生产合作社,承制中国文联美术家协会订购的高档茶具。时中央美院教授高庄经常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前来订货,朱可心与高庄结为知友。
1954 年10 月:
中国美术家协会订购大型松鼠葡萄茶具、竹春茶具、合菱茶具、供春茶具、二节竹段茶具等价值7000 元的高档茶具,由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馥森、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建立紫砂生产小组制作。
1954 年10 月:
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七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于汤渡生产合作社。
1954 年10 月:
顾景舟积极参予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厂的组建筹划工作。
1954 年12 月22 日:
31 户手工业窑户与36 个手工业工人在蜀山南街成立紫砂工厂,由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协助解决资金来源。
1954 年12 月:
三十一家小窑户与三十六名工人,组建紫砂工厂,并与紫砂大窑户合伙,烧造紫砂壶器。先后动烧十一窑次,产量四十四万件,比1949 年增加了2.5 倍,产值5.9 万元,包括日用粗货与中高档细货。
1954 年:
成立紫砂生产工厂,聘紫砂名师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吴纯耿担任技术辅导。
1954 年:
组织流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政府增资并改善生产设备和工厂,建立宜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 59 人接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出国展品的订货。
1954 年:
组织起宜兴蜀山地段的紫砂工艺合作社,经多方招聘,紫砂老艺人和老工人增加到一百三十多人,开始营销国内外。
1954 年:
紫砂产量增至28万件,产值7.7 万元。
1954 年:
蜀山工厂紫砂生产组成立,组织流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 人。
1955 年10 月到1956 年:
紫砂生产工厂转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招收艺徒二批61 名,包括26 名知识青年进厂学艺,由任淦庭、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传授技艺。这批学生绝大多数是现在紫砂界的菁英栋梁。
1955 年10 月:
前墅、蜀山砂货行和蜀山南街紫砂工厂并成「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生产鱼化龙壶、松竹梅壶、莲蕊壶、海棠壶、汉君壶、八方壶、狮球壶、周盘壶、一粒珠壶、佛手壶、梅段壶等60 种,以陶刻装饰的中档细货壶为主,价格在0.50 ~1.20 元间。
1955 年:
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年产量已达75 万件,比1949 年增加2.13 倍, 年产值11.7 万元, 比1949 年增加3.3 倍。”
参考:西泠拍卖
二〇二一年秋季拍卖会
尺寸:高9 cm 长17 cm
中国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专场
2022年1月21日 – 1月23日
2741 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款紫泥圆壶
款识: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底款)
镌刻:松风煮茗,竹雨谭诗。丙申春。
说明:此圆壶所用紫泥上等,呈色较为深重,有厚润之感。壶上所绘为一枝独梅,无声吐蕊,傲雪欺霜,默而不折,内涵风骨。壶上所刻为:“松风煮茗,竹雨谭诗。丙申春。”梅绽于冬日,松亦为严寒常青之木,壶上之书画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底款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此生产合作社1955年成立,半年之后该款在高档壶上开始使用,此件紫砂壶镌刻所留之“丙申年”对应1956年,恰与蜀山合作社的发展史实相对应,亦证明此壶为高质量砂壶。此类特殊印款的紫砂壶,当为重要历史事件与紫砂发展道路之见证,收藏价值与留存意义较高。 款识简介: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紫砂厂家。1955年宜兴蜀山、前墅一带紫砂行业实现合作,组建了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开始使用“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印款应在1955年中旬左右,前后使用时间大概在2年左右。《陶瓷工业志·特种工艺陶瓷·紫砂陶器》:“1955年—1956年,蜀山、前墅一带紫砂行业,实现合作化,组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该社主要生产中高档出口茶壶……至1958年4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28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当时有职工2067名。”
1956 年10 月:
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七名艺人,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
1956 年:
王寅春、吴云根各带徒弟十多名,三年才满师.师承徒习,研习至今,紫砂工艺厂还是设艺徒培训中心,习用此法培训后代.
1956 年:
汪寅仙1943 年生于宜兴市丁蜀镇,1956 年进厂,曾师从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1975 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厂研究所副所长。
1956 年:
首次采用石膏模生产6 杯水平壶,使得规格统一,年产量90 万件,产值55 万元,出口28.2 万件。
1956 年:
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恢复出口,销往苏联、印度尼西亚、缅甸和东欧各国。
1956 年:
紫砂恢复出口。
1957 年10 月:
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 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展出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 个品种,销售额逾27 万元。
1957 年:
除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之外,潜络紫砂联合社也有一条龙窑烧制紫砂陶器,另蜀山东、北部农村中还有部份农民生产紫砂壶半成品。
1957 年:
年产量106 万余件,产值28.1 万元。
1957 年7 月:
紫砂艺人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出席” 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副主席朱德的接见。
任淦庭
其工楷草隶篆各种书法,以篆隶见长。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梅兰竹菊为常见题材。装饰手法大多是兼工带写,设计画面以表现吉祥寓意居多。刀法熟练,诗词图画随意刻画,自成章法。
辅导老师任淦庭收徒:1954 年 8 月:徐秀棠;1955 年 5 月:咸仲英;8 月:冯希雅。1956 年 10 月:邵新和、王品荣、张郝棠、朱蓉娟。1958 年 5 月:鲍仲梅、谭泉海、毛国强、任小松、以后又收鲍志强、沈汉生。
1957 年10 月:
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 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 个品种,销售总额27 万多元。
1958 年:
1958 年人民公社成立。
1958 年4 月:
“ 大跃进” 运动开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量招收农村青年进厂学艺,并成立紫砂陶瓷中学。
1958 年4 月:
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28 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成立“ 宜兴紫砂工艺厂” ,有职工2067 名,含青年艺徒299 名。
1958 年8 月:
紫砂中学成立,1955 年首批招收的艺徒成为小辅导,和老艺人一起培训青年工人。
1958 年:
1958 ~1959 两年间,青年工人10 余名分赴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深造。
1958 年:
” 在” 大跃进” 运动中,紫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产品供大于求而大量积压,故从1960 年底起精简职工。”
1958 年:
改烧砂货的外西窑成紫砂(龙)窑,厂房移至蜀山河西新工厂,部分工艺品改采注浆成型,工艺粗糙,每窑产值却从2 万元升到4.1 万元,惟因缺柴草改用煤粉,使质量下降,供多于求而积压。
1958 年:
并蜀山、前墅、潜洛、川沪人员为宜兴紫砂工艺厂,人员2100 多人。
1958 年:
蜀山制作砂货的宜兴合新陶器厂、上袁、潜络联社28 个紫砂手工业户,合并为宜兴紫砂工艺厂后,一厂商品壶始有“ 中国宜兴” 之落款出现。
1958 年:
顾景舟积极参予紫砂技术革新,1959 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副主任和技术复古股长,并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设计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档花盘。
1959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承制大型咖啡茶具,江苏省国画院‘ 亚明’ 等设计“ 迎宾壶” 、“ 亚明四方壶” ,并多次为上海画院唐云等画家定制书画装饰的紫砂茶壶。另“ 牡丹壶” 、“ 卫星壶” 营销运苏联、波兰等50 余国。
1959 年:
从宜兴紫砂工艺厂抽调人员传授新建宜兴西酒紫砂工艺厂的制壶技艺。
1959 年:
紫砂名师任淦庭出席“ 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 ,获评为“ 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 工业特等劳动模范” ,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
1960 年:
到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1960 年:
政府投资45.6 万元改善设备并建二座100 立方米的倒焰窑,解决缺柴草问题。
1960 年:
开始精简职工,至1963 年底,从业人数为578 人。
1960 年:
经济萧条导致宜兴西酒紫砂厂关闭。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求高产值,采用注浆工艺量产荷叶壶、蛤蟆莲蓬壶等高档壶,因质量低劣滞销而降价,后改生产“ 丰灯壶” 、“ 农家乐” 、“ 大寿星壶” 等提携方便受农村欢迎的粗大壶,并以倒焰窑逐步取代龙窑。
1963 年:
外西窑仍生产市场紧悄的砂货,维持紫砂陶生产的资金来源。
1963 年:
到年底,紫砂工艺厂的从业人数为578 人,仅为1958 年的28 %。
1963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半成品检验机构,确保产品信誉。
1964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研制成偏心辘轳车制作壶身,工效提高十倍,盖用铁模压制后再交工人制作,后因工作定额偏高,职工难以接受,仅使用数年。
1964 年:
销往日本的紫砂壶以“ 友泉横把茶具” 与“ 井泉茶具” 为主,以各式六件配套茶具出口其它国家。
1965 年:
紫砂生产好转。
1965 年:
紫砂的年产量为109 万件,比1955 年增加45 %,年产值72.2 万元,比1955 年增加5.2 倍。
吴云根
制壶风格敦厚稳重,擅长光器和筋囊器,尤其以竹入壶,自成一家。既不失紫砂肌理,又撷取竹子的风骨和气节,清奇俊朗、灵动韶秀而无雕琢气。
辅导老师吴云根收徒:史玉琴、何挺初、许慈媛、范洪泉、王月仙、谢乐仙、吴欣南。
王寅春
其制器雍容大方,规矩挺括,光润和洽,以创新品种占领市场,人称“寅春壶”。王寅春制壶又快又好,善巧思而不墨守成规。木模挡坯法由他首创,提高了功效且造型更精确周正
辅导老师王寅春收徒:高洪英、陈小庚、葛岳彬、江宏大、吉德宝、鲍赛芬、方立品。
第1代:蒋小彦 许成权 潘春芳 【王小龙 王石耕 王三大 (王寅春三子)】邵盘洪 蒋淦勤 周桂珍 钱丽媛 张红华 王桂芬
第2代:张彩英 吴建平 杨梦婷 江建翔 周菊芳 周尊严 许智萍 王国良 王奋良 王芳 储集泉 鲍正兰
第3代:高建中 王建芳 潘明星
蒋 蓉
从艺半个多世纪,悉心研究,独具匠心,善制仿生像生壶。创作大多以自然界瓜果、动植物为题材,表现手法以仿生为主。制器形象逼真,功夫独到。
辅导老师蒋蓉收徒:
第1代:范乃芝、范永良、钱丽媛、程辉、钱建生
第2代:程悬
1966 年4 月:
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产品设计和技术业务指导。
1966 年4 月:
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业务指导和产品创新。
1966 年10 月:
“ 文化大革命” 使紫砂生产受到影响。
1966 年:
“ 文化大革命” 开始,紫砂行业仅生产茶具和花盆,部分紫砂从业人员转产出口澳大利亚的釉陶啤酒杯及波纹板工业陶。
1966 年:
“ 文化大革命” 开始,紫砂茶壶被当成要抛弃“ 四旧” ,百货公司工艺专柜每把价格仅为0.2 元。仅以茶器、水平壶销往日本和香港。
1966 年:
成立紫砂中心试验室,负责打样设计,解决技术难关,使主产一级品率从76% 提高到90.25% 。
1968 年12 月28 日:
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因病逝世,享年78 岁。
1970 年:
1970 ~1971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广东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设计50 种新壶,为法国承制8.24 万件串钮胆壶。
1970 年:
应日本所提,将壶的出水口改成“ 球孔” 。出口港由广州改为上海。
1971 年:
日本、香港透过广州订购紫砂花盆、茶具、茶器及水平壶,并转口美国。大量制作微型花盆和日本来样花盆。生产开始回升,产量和产值遂年增长。
1972 年:
宜兴利新陶瓷厂生产壶。
1972 年:
以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小型竹节茶具” 和“ 可心梨式茶具” 作为馈赠给日本田中角荣首相的国家礼品;紫砂壶恢复为出口紫砂的主产品。
1973 年:
筹资29 万元建造 54 米紫砂隧道窑,注浆采新配方泥料,宜兴紫砂工艺厂扩大紫砂研究室,开发新品,参加美、日等国20 余次展览。
1974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建54 米遂道窑取代倒焰窑,并添置真空练泥机,扩大紫砂研究室。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名艺人专门从事新材质、新造型、新装饰、新品种的开发,发展出镶银丝、纹泥、冰纹开片、镶瓷珠的新工艺,新创“ 永梅茶具” 、“ 提璧茶具” 、“ 荷藕酒具” 、“ 集玉壶” 、“ 镶金龙团壶” 、“ 扁竹提梁壶” 等壶种。
1975 年8 月: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宜兴鼎山省陶研所举办“ 全省陶瓷美术培训班” ,杨永善、陈若菊、白雪石执教,紫砂工艺厂有汪寅仙、何道洪等参加受训一年。
1975 年:
1975 ~1977 年外销扩及欧洲、美洲和澳洲,茶壶、茶具类占60% ,出水口以球孔为主。
1975 年:
出口五十五万件,参加丹麦、法国、叙利亚等国的国际博览会,赴日本、罗马尼亚、西欧、北欧、北美、澳大利亚、斯里兰卡、香港等地展出。
1976 年7 月:
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考证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至明代早期。
1976 年:
南京大学考古系会同宜兴陶瓷公司合力发掘丁山羊角山紫砂古窖址,考古证明宜兴紫砂起源在北宋中后期。
1977 年 2 月:
紫砂名师裴石民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1977 年:
在美国纽约举办“ 宜兴紫砂陶艺展” ,受到高度好评。
1978 年:
朱可心、顾景舟、蒋蓉被选为工艺美术师。
1978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工艺技术管理,平均每年有150 件﹝ 套﹞ 新品问世。
1979 年5 月:
紫砂工艺陶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二次“ 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 获佳誉。
1979 年8 月:
紫砂工艺陶参加北京故宫举办的“ 宜兴陶瓷展览” ,徐汉棠制作、鲍仲梅镶的一套15 头四方藏圆咖啡具被故宫收藏,另一套被美籍华人以1200 元高价购藏。
1979 年:
1979 ~1987 年,每年平均有3000 人左右慕名到宜兴紫砂工艺厂参观,最多时达5000 余人,由此带来的旅游外汇年收可达70 ~80 万元人民币。
1979 年:
江苏紫砂传统工艺品参加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同年宜兴紫砂陶器获轻工部国家质量评比银质奖章。
1979 年:
沈蘧华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 三八” 红旗子,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1979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了工艺管理和技术改进工作,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不断开发新产品。
1979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陶器获国家银质奖,出口量80.5 万件,出口值105.9 万元。
1979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创新品种从每年50 种上升到120 余种,单件出口值从0.1 美元上升到0.5 美元。
1979 年:
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的十五头“ 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 和范盘冲设计制作的“ 宝塔紫砂台灯” ,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79 年:
紫砂名师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并作示范表演。
1979 年:
紫砂名师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十五头“ 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 和范盘冲设计制作“ 宝塔紫砂台灯” ,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80 年10 月:
由紫砂厂下放农村的技术人员为主体,在紫砂工艺厂的西侧建立了: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1980 年:
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期,福建茶叶公司曾大量向“ 宜兴紫砂工艺厂” ( 台湾玩家称:一厂) ,大量下订生产过“ 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厦门支公司” 底款的水平壶,泥料为“ 红泥” 及“ 清水泥” ,容量以十杯壶为主( 台湾玩家惯称此规格的容量为8 杯) 。不过,该批壶的底款是繁体字,壶身筒正面刻上楷书年:“ 请饮” :( 于上方) ,中国乌龙茶( 这五字刻在“ 请饮” 二字的下方) ,及一个小茶船( 上盖下承) ,和六个很小的茶杯( 也是红泥或清水泥做的) ,整个套组都是用同品种的泥料生产。这批货中的水平壶,因在台湾炒作的价位很高,所以于1980 年代末期之后,厂外就有很多仿制品的出现,年:但都只生产茶壶( 不附一茶船与六小杯) ,落款方式与刻字都类同。
1980 年:
香港双鱼有限公司罗桂祥先生8 度赴宜兴收集资料,介绍紫砂茗壶作者,并订制17 个高档茶壶,按作者的名望分订三种价,突出名家作品的声誉。
1980 年:
紫砂的产量已达364 万件,产值248.65 万元,创利润68.1 万元。随着国内外需求的增加,部分乡镇也开始发展紫砂生产。
1980 年:
顾景舟建立“ 紫砂特艺班” ,按香港收藏家罗桂祥先生的供样,复制历史名作,并挑选工艺师和高级工艺师每周为特艺班学员上课,奠定了紫砂艺术的基础。
1981 年2 月20 日:
宜兴周墅紫砂厂成立,1984 年5 月l 日再更名为“ 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
1981 年9 月:
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成《 紫砂工艺陶》 科教片,并译成英、法、俄、西班牙、葡萄牙等语言对外宣传。
1981 年9 月:
宜兴紫砂工艺厂顾景舟、高海庚、徐秀棠和南京博物院宋佰胤,应香港市政局艺术馆邀请,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 举办“ 宜兴紫砂陶艺展” ,并专题演讲“ 中国紫砂陶的历史发展与生产过程” 和作工艺示范表演,引起港、台对紫砂茗壶的狂热兴趣。
宜兴紫砂七大老艺人艺术馆开馆典礼暨(吴云根紫砂艺术)首发式
1981 年10 月:
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山东生产一批紫砂葫瓢壶,并提供包锡工艺之壶。另出口“ 木瓜、柿子、荷叶、蜜桃、瓜菱、佛手、南瓜、梅花、十二生肖壶” 等25 个新品种。
1981 年:
宜兴周墅公社紫砂厂(现紫砂工艺二厂)建成投产,在乡村招收技术工人制作紫砂壶等产品。
1981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特艺生产班组,专门为香港市政局的亚洲第六届文化艺术节举行的“ 宜兴陶艺展” 生产一批优秀作品,藉以宣传紫砂壶的历史、艺术和实用价值。为保护紫砂陶土资源,减少寿星壶、洋通壶的粗货生产,再创新上百个品种。
1981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采用“ 方圆牌” 注册商标,并在紫砂隧道窑安装烧成自动控制记录仪,保证烧成质量。
1981 年:
1981 年:
香港举办亚洲6 届文化艺术节,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其参展作品定调为名人名作,藉以提高紫砂身价。
1981 年:
根据香港锦锋公司的需求,将“ 鱼化龙” 改成大、中、小三个系列品种,制作小合梅、小集玉、小龙团、小樱花等10 个200cc 系列小壶,年产三万件,产值达30 万元,深受东南亚和台湾的欢迎。
1981 年:
高档200CC 紫砂小壶问世,畅销不衰。
1982 年5 月:
中共国家轻工业部和全国陶瓷美术学会在宜兴鼎蜀镇联合召开“ 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会议” ,徐汉棠、徐秀棠、高海庚等创作设计的紫砂作品,二件获一等奖,九件获二等奖。
1982 年5 月:
日本名古屋电视台到宜兴鼎蜀镇拍摄“ 紫砂陶器和龙窑窑址” 电视片。
1982 年9 月:
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北京天安门内端门举办“ 紫砂工艺陶展览会” ,展出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产品和创新产品400 件( 套) ,现场供应的20 万件紫砂工艺产品,不几天全部售光。
1982 年9 月:
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 紫砂名人名作展览” 。
1982 年9 月:
陶觉公司经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赴日本考察陶瓷生产工艺技术。
1982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 方园牌高级紫砂茶具” 获国家经委金质奖;八件紫砂陶,获称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大东坡紫砂壶” 、“ 六件三友茶具” 获称对外经贸部优质产品。
1982 年:
香港专营紫砂公司每年轮办“ 紫砂陶艺展” ,宣扬宜兴紫砂的历史、艺术和实用价值,积极推动“ 紫砂热” 的兴旺发达。
1982 年:
高海庚、吕尧臣创作的“ 九头竹圈紫砂酒具” 获中国国际旅游会议优秀旅游纪念品玉质奖。
1982 年:
紫砂工艺陶列入单独行业评比,并多次获国内、国外奖。1982 年:扩大高档壶产能,全年创新83 件( 套) ,出口订货80258 件,新增产值69 万元。
1982 年:顾景舟被国家评定为工艺美术师,1989 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 年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他“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的荣称。
1983 年6 月:
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谢瑞华女士演讲“ 谈宜兴紫砂” 。
1983 年10 月:
周墅紫砂工艺厂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从此拉开了宜兴民间紫砂大镇的序幕。
1983 年11 月:
香港叶荣枝先生应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之邀,与台湾壶艺界举行座谈“ 宜兴紫砂制壶诸问题” ,是台湾首次获得较详尽的宜兴壶资料。
1983 年:
民国73 年之前,宜兴紫砂壶底均落款“ 中国宜兴” 、“ 荆溪惠孟臣” 、“ 荆溪X 制” 、“ 宜兴紫砂” ,使业者常蒙当时的“ 警备总部” 关切,“ 宜兴紫砂工艺厂” 因此换掉印章,癸亥年、甲子年( 1983 ~1984 年) 出现大批壶底刻上正楷年号“ 癸亥年” 、“ 甲子年” 之壶。
1983 年:
江苏省高淳县利用当地秀山等地的黏土矿,新建高淳紫砂厂,生产紫砂茶壶。
1983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 方圆牌” 高级紫砂茶具,获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颁发金质奖。
1983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 方圆牌” 高级紫砂茶具荣获国家金质奖和江苏省优质产品奖。
1983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日本荣华公司仿制“ 供春壶” 、“ 仿曼生提梁壶” 、“ 掇球葵仿古壶” 等7 个高档产品,由日商指定紫砂艺人制作,出口单价在500 元以上。
1983 年:
台北陆羽茶艺中心邀请谢瑞华女士举办“ 宜兴紫砂” 座谈,这是外地专家,第一次到台湾介绍宜兴紫砂壶艺。
1984 年2 月:
春节期间,台北历史博物馆征集民间收藏,举办大规模“ 古代茶具特展” ,大部分为宜兴古代紫砂茗壶,是台湾古壶收藏的高潮。
1984 年3 月:
李昌鸿应邀赴美参加“ 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 ,这是紫砂艺人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博览会,并在“ 中国经济贸易展览馆” 示范紫砂工艺。
1984 年4 月:
李昌鸿、沈蘧华制作,沈汉生镌刻的“ 简紫砂茶具” 和顾绍培制作、谭泉海镌刻的“ 寿紫砂瓶” 荣获德国“ 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 金奖。
1984 年4 月:
李昌鸿、顾绍培等人的紫砂『 竹简茶具』 、『 百寿瓶』 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4 年6 月:
香港“ 茶具文物馆” 开幕,藏品多半为宜兴古今紫砂荼具,促成港、台壶艺的研究风气,活跃了台湾古壶市场。
1984 年:
宜兴陶业界名人华荫棠,将珍藏的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师杨氏作的“ 竹段紫砂壶” 、“ 风卷葵紫砂壶” 和鼎蜀医院中医杨葆清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师邵大亨作的“ 棳球紫砂壶” ,赠给政府,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1984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全年创作了377 件( 套) 新品种。
1984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应用“ 黑泥” 和“ 红泥” 等新材质生产茶壶。尤其用红泥制作的水平壶代替了沾浆红泥水平壶( 台湾称为内紫外红标准壶) 。
1984 年:
香港举办的“ 江苏陶瓷展览” 中,镶银丝凤形茶具以港币5.5 万元出售。
1984 年:
紫砂“ 百寿瓶” 、“ 竹简茶具” 在民主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获得“ 金质奖” 。
1984 年:
紫砂名师鲍仲梅等在斯里兰卡示范紫砂制作。
1984 年:
紫砂名师顾绍培出席江苏省先进表彰大会,获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1984 年:
随紫砂陶的需求增多,宜兴紫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高淳紫砂厂相继建成投产;宜兴紫砂工艺厂与合新厂、红旗厂实行企业联营单位。
1984 年:
顾绍培作的紫砂“ 百寿瓶” ,李昌鸿与沈遽华合作、沈汉生装饰的“ 竹简茶具” ,获得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的金质奖章。
1985 年3 月:
科教片《 紫砂陶》 ,由中共文化部翻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语言对外发行。
1985 年5 月1 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颁授紫砂名师顾绍培“ 五一劳动奖章” ,表彰他在紫砂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1985 年9 月18 日:
中共国家经济委员会确定高海庚创作的“ 集玉紫砂壶” 为国家礼品。
1985 年9 月:
紫砂工艺厂的“ 紫砂艺术集锦系列小壶” 获全国轻工业开发新产品一等浆。
1985 年:
1985 ~1986 年间,香港锦锋公司、英泰贸易公司、海洋紫砂陶艺公司、双鱼有限公司相继举办紫砂陶艺名人名作展览会、展销会,印制“ 壶锦” 、“ 砂壶集” 、“ 紫砂春华” 等书籍,形成国内外的“ 紫砂热” 。
1985 年:
1985 ~1986 年间,紫砂工艺厂成为生产高档品为主,所产200cc 高档壶有400 多种。
1985 年:
没有“ 中国宜兴” 印章后的宜兴壶,和台湾壶不易区分,因而销售大幅下滑,遂改落个人“ 姓名” 章款于壶底,直接促成近代“ 名家壶” 的迅速窜升。
1985 年:
坪林茶业博物馆开幕时,一群包种茶痴提议,要求冲泡时,水温下降不能太快,以此向宜兴订购百支【 内红外紫】 ,以红紫砂加塑土施工法制壶,结果很理想,开水冲入茶壶后,水温不但没降低,反而上升五度,放置一旁,空壶壶内温度,尚保持长时间的高温,这是包种专用茶壶,乌龙茶或包种夏茶,不能冲泡使用,否则会泡成咖啡茶。
1986 年1 月:
紫砂名师沈遽华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技术表演。
1986 年3 月27 日:
紫砂名师朱可心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1986 年4 月:
以上袁,潜洛的制壶技术为基础,在宜兴川阜,成立了紫砂三厂.
1986 年11 月16 日:
紫砂工艺二厂举行“-宜兴紫砂散文节 。
1986 年:
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生产“ 华艺牌” 茶具)成为出口厂家,高淳紫砂厂也生产出口紫砂陶40 多种,同时研制成功紫砂cs -A 型寿星牌紫砂磁化水壶。
1986 年:
紫砂名师徐秀棠、李昌鸿创作的“ 丙寅大吉壶” ,获中央轻工业部召开的“ 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会” 一等奖。
1986 年:
紫砂名师鲍仲梅赴孟加拉国参加“ 紫砂陶艺展” 。
1987 年7 月:
川沪乡宜兴紫砂三厂建成投产,9 月周墅乡常安村办宜兴紫砂四厂建成投产,随后大浦乡洋渚村改产宜兴紫砂五厂,均以生产紫砂茶壶为主,供少量出口。
1987 年7 月:
川埠乡的宜兴紫砂三厂建成投产,9 月,周墅乡常安村办的宜兴紫砂四厂建成投产。是年,宜兴紫砂产品有壶、杯、瓶、鼎、餐具、花盆、水底、挂盘、文房雅玩、假山石、盆景、人物雕塑等1000 多个品种。4 家紫砂厂的从业人数在2620 人,年产量1290.22 万件,年产值1850.9 万元,创利润548.49 万元。
1987 年:
以原紫砂农村加工户技术为基础,在紫砂厂北建立了紫砂工艺四厂.
1987 年:
江苏省内已有6 个生产紫砂壶的厂家,营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50 余国,宜兴紫砂工艺厂全年创汇150 万美元。
1987 年:
宜兴紫砂二厂评为“ 明星企业” ,厂长史俊荣被评为当代中国优秀农民企业家。
1987 年:
宜兴紫砂工艺精品40 件套被选入中南海紫光阁,获国务院颁发荣誉证书。
1987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申报顾景舟为工艺美术大师。
1987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淘汰“ 云玉壶” 、“ 龙眼酒壶” 、“ 各式茶器” 、“ 小水平茶具” 等老产品。
1987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获轻工部优秀质量管理奖。
1987 年:
宜兴紫砂已远销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宜兴紫砂一、二、三厂的出口值共达673 万元(含旅游产品值),比1978 年增加5.63 倍。
1987 年:
紫砂二厂生产的“ 华艺牌” 、“ 夏意” 工艺雕塑和“ 一节竹段壶” 获中共农牧渔业部“ 创新产品” 奖。
1987 年:
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 蠡龙茶具” ,获中央轻工业部“ 优质新产品” 奖。
1987 年:
紫砂工艺品种类达数千种,从业人数达2620 人,年产1290.22 万件,产值1850.9 万元,创利548.49 万元,营销54 个国家,创汇631.39 万元。
1987 年:
紫砂工艺厂生产的“ 紫砂中低档茶壶” ,获“ 全国名优陶瓷展评会” 的“ 消费者满意产品” 。
1987 年:
顾绍培创作的“ 天龙顶珠紫砂壶” 和“ 紫砂大汽锅” ,获“ 全国陶瓷质量评比” 优胜产品奖。
底款:『绍培制陶』 盖款:『顾』『绍培』 把款:『顾』
铭文:『辛巳年春日天龙鼎珠壶,顾绍培制。』
1987 年:
顾景舟创作的“ 五头提壁茶具” ,获“ 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评会” 一等奖。
1988 年3 月16 日:
宜兴紫砂工艺厂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精制一万套刻有“ 全国七届人大政协会议留念” 字款的“ 小水平紫砂茶具” ,空运至北京。
参考:西泠印社2018年秋季拍卖会
中国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专场
1806民国·王寅春制朱泥水平壶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 RED CLAY TEAPOT MADE BY WANG YINCHUN王寅春制朱泥水平壶 估价RMB: 90,000–120,000
成交价RMB: 109250(含佣金)
5×9.8cm
款识:水平(盖款);阳羡惜阴室王(底款);寅春(把款)
说明:“水平壶”作为最具实用性的器型,清末民国以来一直被奉为茶席至宝,而王寅春所制之器,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侍茶神品。此壶为标准式“水平壶”,虽形体较小,然气度尤佳。以朱泥制作,表面光润无瑕,造型简洁明快,饱满圆润。剑流挺拔,圈耳略纤,窑温得宜。盖内钤印“水平”,底款钤“阳羡惜阴室王”印章,把款加盖“寅春”椭圆形印章。此壶触感细润,色泽光洁纯正,加之王寅春擅长的明针功法,使之呈现莹莹宝光,十分讨喜。款识简介:
王寅春(1897-1977),祖籍江苏镇江。被誉为近代紫砂名家七大艺人之一。制壶技法以纯熟、快捷著称。善制光素、筋纹诸器。1923年后,曾为“福记”老板陈寿馥请制水平壶。后有铁画轩等商客请他制壶,并赠“阳羡惜阴室王”底章。1935年春,经“吴德盛”介绍,被聘至上海仿制明清紫砂古壶,以明清名陶人之筋纹器作品为主。制器敦厚朴实,雍容大气,很难有人企及。
1988 年4 月:
北京召开“ 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 授予紫砂名师顾景舟“ 工艺美术大师” 称号。
1988 年4 月:
顾景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是紫砂史上受此殊荣的第一人,自此而后,有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徐秀棠、谭泉海、徐汉棠等六人获此荣誉称号。
1988 年6 月18 日:
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上海四海茶具馆和上海西角亭酒家在上海展览中心音乐厅,联合举办“ 复兴茶艺研讨会” ,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茶友共同研讨茶艺、壶艺,并呼吁“ 复兴中华茶艺” 。
1988 年6 月5 日:
顾绍培制造烧的“ 金声玉振巨型紫砂壶” ,壶高90 厘米、宽82 厘米,容量88 公斤,在香港展出被誉为“ 世界壶王” 。
1988 年7 月6 日:
紫砂名师徐秀棠、鲍仲梅、范洪泉、储立之等应邀到香港双鱼艺瓷有限公司参加“ 紫砂陶艺术大屐” 和“ 紫砂陶艺术研讨会” 。
1988 年9 月9 日:
宜兴陶瓷公司副经理田志芳,紫砂工艺厂厂长唐伯年,紫砂名师谢曼偷、范永良和均陶厂厂长胡国荣,赴美参加中美合资天山有限公司在纽约、芝加哥举办的“ 中国节紫砂工艺陶瓷展览会” 。
1988 年10 月6 日:
中国美术家协会、日中陶艺交流协会在日本东京联合举办“ 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览” ,展出陶瓷精品1000 多件(套),紫砂名师汪寅仙、张红华现场表演制作紫砂陶艺。
1988 年:
在蜀山以东的洋笃林,建立了紫砂五厂。
1988 年:
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 华艺牌紫砂茶具” ,获中共农业部年度优质产品称号。
1988 年:
紫砂工艺厂生产的五头“ 清风印纹茶具” ,获“ 全国旅游品内销展评会” 优秀奖。
1989 年5 月23 日:
紫砂名师顾景舟、李昌鸿、何道洪、王石耕、高丽君参展香港的“ 中国宜兴紫砂特艺大展” 。
1989 年7 月:
紫砂工艺厂生产的“ 紫砂茶具” 获北京首届“ 国际博览会” 金奖。
1989 年9 月24 日:
紫砂名师汪寅仙出席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中华全国国总工会授于她” 全国劳动模范” 称号,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的成就。
1990 年2 月:宜兴紫砂工艺三厂为祝贺上海画坛大师朱屺瞻百岁华诞,特制作十种款式茗壶以志纪念。“ 莲心如意壶” 祝愿屺老万事如意;“ 童帽园顶壶” 祝颂寿星返老还童。按屺老提供的《 长青-松》 、《 报春-梅》 、《 舞东风-水仙》 、《 黄金实-枇杷》《 寿-灵芝》 等十幅小品,由砚刻、壶刻艺术家徐孝穆、沈觉初、徐勇良等执刀镌刻。集名画、名刻、名壶于一体,堪称佳话。
1989年:台湾“中华民国”发行一套紫砂茶壶(专269)邮票,共计四枚,分别是:“宜兴紫砂茶壶、“曼生十八式黄泥壶”、“束柴三友壶” 、“梨皮朱泥壶”。
(一) 宜兴紫砂壶:这是一把“南瓜壶”,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此壶仿南瓜造型,尤以壶盖构思巧妙,作瓜蒂形,壶注以一片瓜叶覆盖其上,栩栩如生。作者陈子畦,明末清初人,此人历史记载不多,《阳羡名陶录》引用康熙《宜兴县志》的话:“陈子畦仿徐最佳,为时所珍,或云即鸣远父。”文中“徐”指的是紫砂名家徐友泉,为时大彬弟子,“鸣远”即陈鸣远。
(二) 曼生十八式黄泥壶:台湾收藏家藏品。此壶乃清道光年间曼生之壶式,作者王东石,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
(三) 束柴三友壶: 台湾收藏家王度收藏。所谓“束柴三友”,乃集松、竹、梅三干而成,亦称“岁寒三友”,壶身将松、竹、梅三树段束于一体,繁复中见规整条理,全器混若天成。松之坚、竹之虚、梅之贞,此乃文士之品。构思脱俗,技艺精湛,文化品位极高,诚为绝妙名壶。而此壶的作者陈鸣远是唯一一位同时入选大陆台湾紫砂邮票的作者,也显示了他在紫砂历史上的地位。在台湾紫砂邮票中,陈鸣远与其父陈子畦同时入选,诚为一段佳话。
(四) 梨皮朱泥壶: 台湾收藏家藏品。朱泥壶是明末清初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它的红润娟秀为玩家所娇宠,它的精微细腻是茶家们掌中的名门闺秀。“小壶唯美惠孟臣,天工巧夺信如神”,惠孟臣是制作此类小壶的杰出代表,由于名贵,所以后人仿制很多。惠孟臣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荆溪人,壶艺名家,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
1990 年3 月:
紫砂名师鲍志强、吴震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参加“ 宜兴陶瓷艺术展” ,并作“ 紫砂陶艺讲座“ 。
宜兴紫砂工艺三厂为祝贺上海画坛大师朱屺瞻百岁华诞,特制作十种款式茗壶以志纪念。“ 莲心如意壶” 祝愿屺老万事如意;“ 童帽园顶壶” 祝颂寿星返老还童。按屺老提供的《长青-松》、《报春-梅》、《舞东风-水仙》、《黄金实-枇杷》《寿-灵芝》等十幅小品,由砚刻、壶刻艺术家徐孝穆、沈觉初、徐勇良等执刀镌刻。集名画、名刻、名壶于一体,堪称佳话。
1990 年3 月:
紫砂名师鲍志强、吴震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参加“ 宜兴陶瓷艺术展” ,并作“ 紫砂陶艺讲座“ 。
1990 年6 月7 日:
紫砂名师周佳珍、高建芳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陶艺表演。
1990 年8 月21 日: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联合举办“ 迎亚运~宜兴紫砂工艺精品展览” 。
1990 年8 月29 日:
紫砂名师吕尧臣为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精心制作一只“ 熊猫紫砂壶” ,以奖励本届亚运会第一块金牌获得者,亚运会组委会特授予吕尧臣“ 支持亚运” 荣誉证书。
成交价:1,552,500 RMB
拍卖公司:华夏传承
日期:2012-05-28
成交价:1,344,000 RMB
拍卖公司:南京经典
日期:2011-06-05
1990 年10 月10 日:
“ 全国陶瓷艺术精品展评” 在江西景德镇市陶瓷陈列馆揭晓,紫砂工艺厂“ 九头源泉茶具” 、“ 曲壶” 、“ 嵌金搏浪锤壶” 和“ 百帝紫砂鼻烟瓶” 荣获一等奖。
1990 年10 月20 日: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颁奖大会,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圆牌紫砂花瓶,获金杯奖;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华艺牌紫砂陶,获银杯奖。
1990 年11 月28 日:
宜兴建筑陶瓷厂张奂生工艺美术师,赴日本安装无锡市政府捐赠的“ 紫砂九龙壁画” 。
1990 年12 月22 日:
宜兴陶瓷公司副总经理胡国荣,紫砂工艺厂名师葛明仙、施小马、季益顺,紫砂工艺二厂名师范永良、徐雪娟,应邀参加香港锦峰公司举办的“ 紫砂名家作品展” 。
1991 年4 月25 日:
杭州举行国际茶文化节,宜兴紫砂二厂的“ 井栏茶具” 获一等奖,“ 一节竹段茶具” 获三等奖,市旅游工艺品厂的“ 微型紫砂小壶” 获二等奖。
1991 年6 月22 日:
“ 中国宜兴紫砂陶艺名家作品展” 在新加坡开幕,展出顾景舟、蒋蓉等紫砂名作300 多件(套)。
1991 年8 月12 日:
“ 第三届国际残疾展能节” 在香港举行,宜兴紫砂工艺四厂残疾青年女工夏淑君,以娴熟技艺在六小时内制成一套(一壶三杯)紫砂绞泥茶具,获制陶国际金奖。
1992 年1 月:
《宜兴紫砂珍赏》在香港出版,主编顾景舟,副主编徐秀棠、李昌鸿,三联书店(香港)出版。
1992 年5 月5 日:
第一届“ 紫砂文化国际研讨会” 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国内外专家、教授、鉴赏家、收藏家八十人参加,收到论文三十多篇,对探索宜兴紫砂陶艺产生深远影响。
1992 年11 月13 日:
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宣布,紫砂名师吕尧臣被提名为1992 ~1993 年度世界级名人,列入22 版《世界名人证书录》与发给《世界名人证书》,翌年,吕尧臣被纳为“ 世界名人协会” 的终身会员。他是紫砂史第一个获世界名人称号的壶艺师。
1992 年11 月:
台湾民族文化基金会首度邀请大陆陶艺家访台,邀请徐汉棠、徐秀棠兄弟由香港转道台湾作为期11 天的陶艺交流访问。在东海大学由秀棠作“ 宜兴紫砂陶” 学术讲演,汉棠作紫砂成型表演;在莺歌和台湾陶艺界进行座谈。
1992 年:
昌海厂成立。该厂是宜兴陶瓷公司与香港海洋陶瓷公司合资成立,因缺少技术人员,故由紫砂工艺厂提供人员,以取得股权之交换条件。该厂位于“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正后方,当时支持该厂之技术人员有:施小马、胡永成、鲍利安、储集泉、徐维明等,以及青瓷厂、美陶厂、建陶厂、均陶厂等名家技术人员。(1996 年底后,因缺乏订单与竞争力,在香港海洋公司撤资后,遂正式停产紫砂壶。)
1993 年6 月:
紫砂工艺厂夏俊伟经数年试制,恢复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失传的泥绘装饰;倪顺生解决泥色与造型、烧结难度,获江苏科技、专利博览会金奖。
1993 年10 月:
“ 中国书画名家金秋紫砂艺术笔会” 在宜兴召开,应邀参加的著名书画家有陈大羽、高马得、玉孟奇和周韶华等二十多位。1994 年10 月又举办第二届笔会。
1993 年10 月:
宜兴旅游工艺品厂承制的“ 大唐盛衰图” 大型壁画,安放于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唐城御花园长廊内,由工艺美术师吴小楣设计。
1993 年10 月:
宜兴第一家由外资与壶艺人员合办的专业紫砂公司-鸿成陶艺有限公司成立。
1993 年10 月:
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汪寅仙、鲍志强等11 人,应台湾“ 财四法人知还研究发展基金会” 邀请,赴台举办“ 宜兴陶瓷艺术作品展示会” ,顾大师在台作了“ 紫砂陶史概论” 讲演,并作技术示范和学术交流。
1993 年:
李昌鸿、沈蘧华伉丽合制的“ 孔雀紫砂茶具” 在山东淄博市举办的” 国际陶瓷艺术作品展评大奖赛” 荣获大奖。
1993 年:
汪寅仙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8 年4 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播放汪寅仙事迹。2001 年10 月,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汪寅仙紫砂艺术展。
西泠印社2010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西泠首届典藏普洱茶及茶具专场(10秋拍)3013 現代 汪寅仙 曲壺 3013 現代 汪寅仙 曲壺 估价RMB: 950,000-1,200,000
成交价RMB: 1,904,000(含佣金)
H: 17.5cm W: 21cm
蓋款:汪寅仙 底款:寅仙
著錄:《中國藝術品收藏鑒賞全集 紫砂》(下卷),第286頁上圖,宋伯胤、吳光榮、黃健亮主编,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 TEAPOT BY WANG YANXIANMODERN汪寅仙 金秋南瓜壶;成交价:RMB 4,600,000; 高17厘米;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1-11-12。 汪寅仙 金秋南瓜壶;成交价:RMB 4,600,000; 高17厘米;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1-11-12。
1994 年1 月14 日:
芳权陶艺展14 ~19 日在台湾展出潘春芳、许成权伉丽的50 ~90 年代系列紫砂陶艺作品一百余件(套),现场并讲学和示范制壶。
1994 年1 月:
台北江度书先生创办发行《天地方圆》杂志,全面介绍宜兴紫砂艺术。
1994 年3 月4 日:
南京博物院在宁举办“ 紫砂工艺展” ,展出清代与现代名家精品125 件(套)。
1994 年5 月7 日:
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 海峡两岸紫砂发展研讨会” ,与会的有海峡两岸专家、教授、紫砂爱好者六十多人。
1994 年5 月5 日:
宜兴紫砂陶“ 特种邮票首发式” 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一套四枚。第一枚为明代时大彬“ 三足圆壶” ;第二枚为清代陈鸣远“ 四足方壶” ;第三枚为清代邵大亨“ 八卦束竹壶” ;第四枚为当代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 提璧壶” 。邮票设计者为邮电部邮票印制局王虎鸣、李印清。
1994年5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发行《宜兴紫砂陶》(1994-5)特种邮票四枚,选用的紫砂壶分别为明三足圆壶、清四足方壶、清八卦束竹壶、现代提璧壶。选择这四把紫砂壶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四把壶均为历代名家的代表作,有方器、有圆器,有光货、有花货,而其制作者在紫砂的历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 三足圆壶,江苏省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品。此壶1984年在无锡甘露乡出土,是一件有据可考的名壶。作者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继供春后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紫砂名家,人称“明代良陶让一时”。有诗曰:“宫中艳说大彬壶”。
(二) 四足方壶,现藏上海博物馆。壶腹刻铭:“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远。”这是陈鸣远的代表作品。陈鸣远,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继供春、时大彬之后成就最高的壶艺大师,被誉为“清代砂艺第一名手”,时人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他的作品构思脱俗,富于创新,多以自然形体入壶,是“花货”类的宗师。
(三) 八卦束竹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俗称“龙头一捆竹”。邵大亨,清嘉庆间制壶大家,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朴实庄重,气势不凡,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概。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
(四) 提璧壶,因其壶盖面似玉璧而得名,是当代紫砂茗壶一绝。此壶是顾景舟毕生的经典之作,曾经多次制作、修改壶器造型。顾景舟(1915-1996),亦名顾景洲,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他的“大石瓢”曾拍出1232万元的高价,九龙咏梅壶更拍出2750万的天价,保持着紫砂壶拍卖的最高纪录。
1994 年5 月4 日:
第五届“ 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 揭晓。宜兴紫砂获一等奖六件(套);紫砂工艺厂凌锡苟的“ 六头蟠桃茶具” ,谭泉海的“ 历史文化条幅” ,锦达陶艺公司马顺伢、何忍群、范建军的“ 紫砂文具” 、昌海仿古陶公司施小马的“ 红奥黑壶” 、均陶工艺厂吴小楣、徐逸君的“ 盛世风流” 陶塑和陶瓷博物馆罗小平的“ 广成子” 陶塑;二等奖九件(套):紫砂工艺厂曹亚麟、曹燕萍的“ 君风壶” ,谭泉海的“ 四季瑞祥挂盘” ,刘小青的“ 大流星壶” 。毛国强、毛子建的“ 心经六屏条” 。刘建平的“ 十头晨曲茶具” ,昌海仿古陶公司徐达明、王秀芳的“马蹬壶” 。鲍利安、胡永成的“ 舞壶” ,周汉强、周汉昌的“ 空篓” 和陶瓮博物馆曹红喜的“ 文韬武略茶具” ;三等奖七件(套):紫砂工艺厂黄自英的“ 大竹提壶” ,吴鸣的“ 碑” ,锦达陶艺公司崔国琴的“ 九头香竹提梁茶具” ,殷步荣、何忍群的“ 竹型壁挂” 。昌海仿古陶公司周汉强、周汉群的“ 古复茶海茶具” ,紫砂五厂顾美群的“ 一片清心壶” 和俞小芳、史国富的“ 鹊桥相会” 。
1994 年8 月5 日:
“ 中国茶文化艺术展” 在新加坡乌吉坊龙华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新加坡龙华艺术中心和浙江省文化对外交流中心主办,宜兴鸿成陶艺公司有近百件(套)紫砂茶具精品参加展出。
1995 年9 月18 日:
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张国伟、高级工艺师谭泉海、汪寅仙、潘持平、鲍仲梅等13 人参加由马来西亚大地茶行和永春茶行首次在吉隆坡和槟洲联合主办的《中国宜兴‘ 方圆牌’ 紫砂陶名人珍品展》,参展作品共500 多件(套)。
1995 年10 月:
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中国民间工艺(紫砂轶闻)》专题片。
1995 年12 月2 日:
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张国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及高级工艺师何道洪、顾绍培、周桂珍、潘持平、鲍仲梅、王石耕等八人,参加由台湾合成文教基金会、天地方圆杂志社主办的“ 当代紫砂精品展” ,并作技术示范和学术交流。
1995 年:
紫砂的紫砂雕塑获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金奖。
1996 年:
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定:宜兴紫砂工艺厂汪寅仙、蒋蓉,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吕尧臣,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徐秀棠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97 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正式改制为民营,“一厂”成为了历史。
(補述:正確改制年份應為1998年,此年一廠尚有出紀元壺「戊寅年製」,台灣地區經銷亦確認為此年結束經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