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南部的宜兴市,是我国著名的陶都。1994年5月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1套4枚。
《宜兴紫砂陶》邮票的主图为4件精美的紫砂壶,背景为灰色渐变的中式信笺,上面为草书的历代文人吟咏紫砂壶的名句,分别为汪文柏的“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汪森的“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同时,画面上各钤一个方印,为“圆不一相”、“方非一式”、“泥中泥”、“艺中艺”。整套邮票的设计典雅精致,融雕塑、诗文、书法、印章于一体,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反映出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时具有新颖的现代气息。
(4-1)T 明·三足圆壶 20分 10484.25万枚
(4-2)T 清·四足方壶 30分 4501.75万枚
(4-3)T 清·八卦束竹壶 50分 8131.75万枚
(4-4)T 现代·提壁壶 100分 3594.25万枚
志号名称:1994-5T
版别:胶印
整版枚数:50 枚
全套面值:2.00元
邮票规格:30 × 40毫米
齿孔度数:12 度
设计者:王虎鸣、李印清
印制机构: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
1994年5月5日,为弘扬中国历史悠久的紫砂文化,邮电部发行了《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全套4枚。
每枚邮票上都是一把紫砂壶,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壶艺水平,在今天看来,可谓价值连城。
(4-1)明·三足圆壶
第一枚邮票为“明·三足圆壶”(20分)。此壶高113毫米,口径84毫米,1984年出土于无锡县甘露乡萧塘坟明崇祯二年(1629年)华师尹墓葬,现藏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这个壶的壶身呈球形,三足,壶盖有4瓣对称的浮雕柿蒂纹。把梢下刻有楷书款“大彬”二字。壶朴雅坚致,技艺卓绝。制作者时大彬,是明万历年间宜兴制壶名师,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和铭刻都有深入研究。他早期喜作大壶,后改作小壶,其作品“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有“砂粗质古肌里匀”的赞语。
主图选用了明代时大彬的作品“三足圆壶”,背景为汪文辅的诗句“人间珠玉安可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中间是金石方印的篆文“圆不一相”。
“三足圆壶”又名“如意壶”,高11.3厘米,口径8.4厘米。壶呈浅褐色,闪烁有浅黄色颗粒,精光内蕴。壶身似球形,下承三乳头形矮足,壶盖贴塑四瓣对称的柿蒂如意云头纹,盖钮如珠,表面似石榴皮。壶的流、把相对,把稍下刻楷书款“大彬”。1984年在无锡县甘露乡萧塘坟华涵莪墓中出土。
作者介绍:时大彬(1573-1648),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技艺高超,做工精湛,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镶接的技术体系,被誉为“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
(4-2)清·四足方壶
第二枚邮票为“清·四足方壶”(30分)。此壶高103毫米,口径67毫米,现藏上海博物馆。其造型寓圆于方,有四足,制作精细,结构合理,朴质大方。壶身有铭刻文字“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下署“远”字。制作者陈鸣远,清代康雍年间人,是继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制壶名师。其作品构思脱俗,塑镂兼长,技艺精湛,善于创新,款识书法雅健流利。陈鸣远制作的茶具雅玩有数十种,被文人学士争相收藏。人们赞扬他:“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
主图选用了清代陈鸣远的作品“四足方壶”,背景为汪森的诗句“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怡神宁”,中间是金石方印的篆文“方非一式”。
“四足方壶”高10.3厘米,口径6.7厘米。材质为紫褐色泥,砂质隐现,造型寓圆于方,敦实厚重。弯曲流,环形把手,下附四饼形底足,制作精细, 质朴大方,结构合理,用功独到。盖面鼓出,子口密缝紧凑,盖顶与壶身形制相若。壶腹刻铬“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远。”钤“陈鸣远”篆书方印。
这件是陈鸣远的代表作品,属几何形类的方器。此壶的饼形底足,在陈鸣远款紫砂壶上屡见,已形成一种特征,亦可作为赏鉴鸣远壶的依据。现藏上海博物馆。
作者介绍:陈鸣远是继明代时大彬后最著名的壶艺大师。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两大特点:既继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朴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手法。他的作品塑镂兼长,构思脱俗,富于创新,并能自制自署,铭刻书法,古雅流利,被誉为“清代砂艺第一名手”。
此壶材质为紫褐色泥,砂质隐现,造型寓圆于方,敦实厚重。弯曲流,环形把手,下附四饼形底足,制作精细,质朴大方,结构合理,用功独到。盖面鼓出,子口密缝紧凑,盖顶与壶身形制相若。壶腹刻铭:“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远。”钤“陈鸣远”篆书方印。这件是陈鸣远的代表作品,属几何形类的方器。此壶的饼形底足,在陈鸣远款紫砂壶上屡见,已形成一种特征,亦可作为赏鉴鸣远壶的依据。
“且饮且读”。一手把茗壶饮茶,一手持书卷读书。
“不过满腹。”语出庄子“逍遥游”:“鹤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说的是一个人无法占有一切,饮茶于茗壶,茶水再多,能饮的水也有限;学海无涯,读书再多,也只是知识沧海中的一粟。短短的八字铭文,坦露了铭文作者饮茶趣味中的治学态度。其实,这也正是铭文作者陈鸣远最真实的写照。
陈鸣远(1860年——),名远,号鹤峰,亦号壶隐,清康熙年间人。他出身于紫砂世家,在紫砂领域里技艺精湛,善制爵、觚、鼎、彝等古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
陈鸣远是继明代时大彬后最著名的壶艺大师。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两大特点:既继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朴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手法。他的作品塑镂兼长,构思脱俗,富于创新,并能自制自署,铭刻书法,古雅流利,被誉为“清代砂艺第一名手”。
在壶的造型方面,他对各式壶都很擅长,尤其善制自然型壶;风格上承明精华,下开清代格局,是一位塑镂兼长、技艺超群的壶艺家。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鸣作装饰、助人茶兴、益人性情的诗句,短小简洁的铭刻常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此外,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把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装饰艺术形式,引入了紫砂茗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加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紫砂茗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不愧是一则切茶、切壶并蕴含饮茶情趣和文人治学态度的佳铭。
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4-3)清·八卦束竹壶
第三枚邮票为“清·八卦束竹壶”(50分)。此壶俗称“龙头一捆竹”,高85毫米,口径96毫米,现藏南京博物院。壶身以64根细竹围成,中间用一根圆竹紧紧束缚,四足皆由腹部伸出的竹子构成。壶盖为浮雕的伏羲八卦方位图,盖铭为太极图式,壶把与壶嘴饰以飞龙形象。此壶结构协调,制作精妙,将易学原理融于茶壶,令人称奇。制作者邵大亨,为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制壶名师,年少就享有大名。其作品技艺高超,造型奥邃,“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他制作的茶壶,“骨肉停匀,雅俗共赏”,“嘴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因而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的赞语。
主图选用了清代邵大亨的作品“八卦束竹壶”,背景为梅尧臣的诗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中间是金石方印的篆文“泥中泥”。“八卦束竹壶”俗称“龙头一捆竹”。高8.5厘米,口径9.6厘米。胎泥材质细腻,呈紫褐色,紫润可爱。此壶设计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器身造型以64根细竹围成,工整而光洁,意境自然,腰间束带以圆竹装饰,壶底四周由四个腹部伸出的8根竹子做足,上下一体,显得十分协调。
壶盖微凸伏羲八卦方位图,盖钮为太极图式。壶流、壶把则饰以飞龙形象,别有生趣,将易学哲理巧妙地构思于紫砂壶上。制技精美,含意深邃,堪称紫砂艺术极品。壶盖内钤“大亨”阳文楷书瓜子形印。现藏南京博物院。
作者介绍:邵大亨(1796-1850),清朝制壶大家。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浑朴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
(4-4)现代·提璧壶
第四枚邮票为“现代·提璧壶”(1元)。此壶高145毫米,口径78毫米。其盖面似一枚古璧,由此得名。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壶体为扁圆柱体,扁提梁,扁圆钮,平盖,造型由微曲线组成。壶嘴与提梁舒出自然,既有实用时的顺势,又有形式上的贯气,运线流畅,工艺严谨,刚中带柔,整体和谐,富有神韵。其盖面有“顾景舟”印,壶底有“景舟七十后作”。制作者顾景舟,1913年生于宜兴川埠乡上袁村,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精仿古,善创新,技艺全面,功力深厚,在文学、书画、金石、考古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堪称现代的“壶艺泰斗”。
主图选用了现代制壶大师顾景舟的作品“提璧壶”,背景为欧阳修的诗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中间是金石方印的篆文“艺中艺”。
“提璧壶”,高14.5厘米,宽18.5厘米。其壶盖面似一古雅玉璧而名。壶体扁圆柱形,平盖,扁圆钮,扁提梁,微曲线造型,结构严谨,刚中带柔,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是当代紫砂茗壶之一,也是顾景舟毕生的经典之作。提璧壶气质健伟,色泽紫中泛红,深沉朴茂,置放各种环境中品茗观赏,都能显其神采。提璧壶不仅体现顾景舟大师精湛的壶艺,而且融合了高庄教授所设计的风格、神韵,合作达到最高境界,体现出现代紫砂壶艺的材质美、工艺美、形式美、功能美、意境美。
作者介绍:顾景舟(1915-1996),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1989年 宝岛台湾发行了一套“茶壶”邮票
紫砂壶虽说近20年间才加入收藏行列,但是紫砂文化却可追溯到宋朝,记录那些被印在邮票上的国宝级紫砂壶!
早在1989年,宝岛台湾就发行了一套“茶壶”邮票,共计四枚,分别是:“宜兴紫砂茶壶、“曼生十八式黄泥壶”、“束柴三友壶” 、“梨皮朱泥壶”。
- 明 陈子畦“南瓜壶”宜兴紫砂壶
这是一把“南瓜壶”,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此壶仿南瓜造型,尤以壶盖构思巧妙,作瓜蒂形,壶注以一片瓜叶覆盖其上,栩栩如生。作者陈子畦,明末清初人,此人历史记载不多,《阳羡名陶录》引用康熙《宜兴县志》的话:“陈子畦仿徐最佳,为时所珍,或云即鸣远父。”文中“徐”指的是紫砂名家徐友泉,为时大彬弟子,“鸣远”即陈鸣远。
2. 清道光 王东石 曼生十八式黄泥壶
台湾收藏家藏品。最初我以为这是陈曼生的汉君壶,仔细看来却不尽相同:陈曼生汉君壶铭:“有扁斯石,砭我之渴”,而此壶腹、肩四周,刻满了古体诗文。此壶乃清道光年间曼生之壶式,作者王东石,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
3. 清康熙 陈鸣远(其父陈子畦)束柴三友壶
台湾收藏家王度收藏。所谓“束柴三友”,乃集松、竹、梅三干而成,亦称“岁寒三友”,壶身将松、竹、梅三树段束于一体,繁复中见规整条理,全器混若天成。松之坚、竹之虚、梅之贞,此乃文士之品。构思脱俗,技艺精湛,文化品位极高,诚为绝妙名壶。而此壶的作者陈鸣远是唯一一位同时入选大陆台湾紫砂邮票的作者,也显示了他在紫砂历史上的地位。在台湾紫砂邮票中,陈鸣远与其父陈子畦同时入选,诚为一段佳话。
4. 明末清初 惠孟臣 梨皮朱泥壶
台湾收藏家藏品。朱泥壶是明末清初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它的红润娟秀为玩家所娇宠,它的精微细腻是茶家们掌中的名门闺秀。“小壶唯美惠孟臣, 天工巧夺信如神”,惠孟臣是制作此类小壶的杰出代表,由于名贵,所以后人仿制很多。惠孟臣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荆溪人,壶艺名家,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