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寿康宫】
时代:清雍正
分类:宫
区域:内廷外西路
寿康宫,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侧。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
寿康宫南北三进院,院墙外东、西、北三面均有夹道,西夹道外有房数间。院落南端寿康门为琉璃门,门前为一个封闭的小广场,广场东侧是徽音右门,可通慈宁宫。
寿康门内正殿即寿康宫。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廊,明间、次间各安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4扇,梢间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槛窗各4扇,后檐明间与前檐明间相同,其余开窗。殿内悬乾隆皇帝御书“慈寿凝禧”匾额,东西梢间辟为暖阁,东暖阁是皇太后日常礼佛之佛堂。殿前出月台,台前出三阶,中设御路石,月台左右亦各出一阶。
寿康宫东西配殿面阔各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前出廊。东配殿明间安槅扇门,西配殿明间槅扇、风门为后来改装。次间均为槛窗,每间用间柱分为两组,窗棂均为一抹三件式。两配殿南设耳房,北为连檐通脊庑房,与后罩房相接。
寿康宫以北是第二进院,后殿为寿康宫的寝殿,额曰:“长乐敷华”,有甬道与寿康宫相连。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出廊,明间安步步锦槅扇、玻璃风门,次、稍间安窗,上为步步锦窗格,下为玻璃方窗。室内以槅扇分为5间。后檐明间开槅扇门,接叠落式穿堂,直达后罩房。
寿康宫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随居于此,皇帝每隔两三日即至此行问安礼。乾隆朝孝圣宪皇太后、嘉庆朝颖贵太妃、咸丰朝康慈皇太后都曾在此颐养天年。孝圣宪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仍于每年圣诞令节及上元节前一日至寿康宫拈香礼拜,瞻仰宝座,以申哀慕之情。
撰稿人:苏怡
关键词: 寿康宫 内廷慈宁宫 琉璃 面阔 进深 歇山顶 明间 三交六椀菱花 槅扇 暖阁 月台 御路石 配殿 硬山顶 风门 一抹三件 连檐 步步锦 穿堂 上元 宝座
乾隆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地位尊崇,但在母亲面前仍称子皇帝。每次向太后问安时都要先在偏殿东配殿等待“宫监传奏”,等太后准备好后,才能进殿面见母亲。东配殿三开间,明间设有屏门,前设紫檀木宝座。北间有炕床几案可供皇帝休息,南间设红木方桌、紫檀雕花椅、书柜陈设各种书籍供皇帝阅览消遣。
寿康宫始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竣工于乾隆元年(1736)十月,系乾隆皇帝为其生母崇庆皇太后建造的颐养起居之所,其后成为清代奉养皇太后的宫殿。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虽曾进行过多次修缮,但与初建时的布局基本相同。此宫仅供皇太后使用,其余太妃、太嫔并不在此居住,而是随居同属寿康宫区域的寿西宫、寿中宫、寿东宫、头所、二所、三所等院落。寿康宫东配殿为御坐房,为皇帝问安时休憩之地。
正殿屋檐下悬挂“寿康宫”满汉字匾,是太后宫的礼仪空间。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笔“慈寿凝禧”匾额,两侧抱柱上悬挂乾隆皇帝御笔对联“玉琯应阳春,祥开南极;璇宫呈丽景,庆洽西池”,庆祝太后福寿双全。最为抢眼的是地平上陈设的紫檀攒竹缂丝嵌玉屏风和紫檀攒竹嵌玉宝座。寿康宫曾于50年代开辟为青铜器馆,室内原状早已无存。结合史料,经过多次查找,终于在乾隆花园的养和精舍中找到了这组屏风宝座,但由于年久失修,破损极为严重,经专家修复,精美的屏风宝座又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原来乾隆皇帝对旧屏风宝座不甚满意,决定要在母亲80寿诞之际制作一组新的屏风宝座,下旨屏风由苏州匠工采用最精湛的缂丝工艺,缂丝海屋添筹图案,以祈愿母亲幸福长寿。于乾隆三十六年十月二十八日安设于寿康宫正殿。
在后殿西次间的北墙上贴落着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描绘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于慈宁宫为母亲庆贺八旬寿辰的场景。贴落纵219厘米,横285厘米。此图虽然与皇太后七旬万寿时的“慈宁燕喜”一样,同为描绘慈宁宫庆寿场景,却极富生活气息,更像一幅皇家的全家福,五世同堂,其乐融融。殿内地平上太后端坐在宝座上享受着筵宴,乾隆帝侧坐在母亲身帝,东西次间为乾隆帝的妃嫔等,殿外月台上为皇子、皇孙们。屋檐下设中和韶乐,丹陛上设“反坫”(小型黄亭下放置筵宴所用酒具的桌案,为筵宴礼仪之一),反坫的下方设丹陛大乐。场面宏大,祥和喜庆,所绘人物约180余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2),皇太后七旬大庆,图绘的庆寿图定名为《胪欢荟景图册》,分别图绘:太和门前万国来朝,人头攒动的场景;以天安门为背景,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日,天呈瑞象,日月合璧,五星会聚的吉象;海淀一带,回人走绳索、踩高跷等表演项目;万寿寺前千名和尚恭迎皇太后,为之祝寿延禧的场景;五塔寺前千名喇嘛恭迎皇太后,为之祝寿延禧的场景;高亮(粱)桥、倚虹堂以及西直门一带官员恭迎皇太后的场景;西四牌楼、西安门一带三班九老及其他官员恭迎皇太后的场景;乾隆帝率后妃于慈宁宫侍皇太后筵宴的场景。
寿康宫后殿西次间后墙陈设了两组黄花梨雕龙大柜,这是宫中现存最大的黄花梨家具。大柜分两层,双开门,门饰铜锁,打开柜门,发现里面还藏有暗柜,亦安有铜锁,经查档案,原来这是太后珍藏自己最心爱的珍宝的地方,如红珊瑚云蝠灵芝纹如意、金錾花嵌珠杯盘、碧玺朝珠等就曾珍藏于此。
穿过叠落廊,共有十一间房,但连在一起的只有六间,即明间、东西次间、东西稍间、西耳房。乾隆皇帝对母亲关怀备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特将“西二间改做戏台”,以方便年近八旬的皇太后赏戏。戏台背景是“福寿双全”的通景画,喜气吉祥,清末时戏台拆除,现在我们只能从凹字型炕的平面结构上体味乾隆时的戏台盛景了。
西墙上方正中贴着乾隆帝御书《圣母皇太后八十大庆慈宁宫行礼喜成什》,这是乾隆帝为母亲八十大寿写的贺诗。其中一句“六旬帝子八旬母,史策谁曾见此曾”,甚是动人。两侧贴有一副对联,上联曰“羡锡八旬祝惟万”,下联曰:“欢承五世颂斯千”。靠北墙设暖床,床内铺设绣有吉祥图案的绸缎被褥。南窗炕上陈设的紫檀木多宝格,格内摆满了珠玉等各种珍宝。清晨坐在炕上对着炕桌中央雍容华贵的西洋式铜镀金嵌玻璃转人容镜梳理云鬓,一抬眼便看到窗框上乾隆帝御笔的缂丝条幅“出门见喜”,无论是谁心中都会洋溢着喜悦吧。整间寝室的装潢虽简朴雅致却充满母子温情,展现了乾隆帝对母亲处处关心的孝心。
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1693-1777)为乾隆皇帝生母,乾隆皇帝即位后,母以子贵的钮祜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崇庆,拥有至尊高贵的身份地位,九上徽号,四下江南。外享街衢巷舞的万寿庆典,内享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福寿双全,享年84岁,是中国古代皇太后中最长寿者之一。不同于孝庄、慈禧等叱咤风云的历史名人,她的生平没有太多的传奇色彩,她也没有走上历史前台、手握权柄,而是始终恪守太后的本分,关心皇帝而不干政,庆隆尊养,善始善终,是一位典型的盛世太后。
寿康宫后殿是皇太后的起居之所,是整个寿康宫最有特色的地方。当时寿康宫内的陈设富丽堂皇,琳琅满目,此次布陈依托故宫研究人员多年研究成果,尽量恢复原貌,通过文物和高仿复制品的结合展示,让观众得以管窥盛世的风采,突显崇庆皇太后高贵尊崇的地位与乾隆皇帝以天下奉养的孝道。
通体大炕设在东稍间,占据了一半的空间。它不仅是太后尊崇地位的象征,也是太后与乾隆皇帝叙家常体己话的地方。墙上悬挂乾隆帝行书“万年枝上日初”长诗,两旁挂乾隆皇帝御笔对联和掐丝珐琅蝠纹壁灯。行书下置黄绸坐褥靠枕,两侧摆两对红雕漆云龙纹炕几。炕两头各置黄花梨木嵌玻璃多宝格。炕前两侧设硬木嵌玻璃宫灯。
门联:蓬莱双阙金茎远 阊阖千门紫气流
金茎花
金茎花,中国古代传说中海外仙山海岛沧州所生长的仙家之花。
元藏幾為過海使。風飄一洲。名曰滄洲。人多不死。上有金池。水石泥沙。皆如金色。有金莖花如蝶。人多帶之。曰不帶金莖花。不得到仙家。今人但知目銅掌承露為金莖。
阊阖 chānghé
阊阖,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地形训》《楚辞·离骚》。原指传说中的西边的天门,后义项颇多。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亦指西风。
说明: “蓬莱仙都” 琼台、双阙山
琼台、双阙,在中国道教东南圣地——天台“金庭洞天”桐柏山西北的百丈坑中,距天台县城5公里。琼台山面百丈坑,下临深潭,孤峰卓立,状如瑰玉琢成之台,故名;双阙山隔溪对峙,两峰高耸,巍然矗立,形似皇宫门前的宫阙,故名。琼台、双阙,山石瑰奇,景色清华,有“蓬莱仙都”之誉,为历代骚人墨客啸吟之所。
琼台山,赤岩瑰玉是层迭。玲珑多窍,碧草、奇花和虬木绣缀,阳光映照,晶莹夺目,斑谰多彩、艳如织锦,极其瑰丽。东晋著名文学家孙绰,称它是“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侧看又如一朵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更觉楚楚而动人,其“嘉祥之美,峻极之状”,可谓“尽人神之壮丽矣”。山巅,平坦如台,宽广约4米许,立有“观止”题字碑。西南有“元宝石”,镌有清康有为“琼台”、“双阙”两词。伫立台上,天风飘香,仙气清心;环视四周,秀色可餐,景色如画;溪如玉带,潭似明镜,连山嵯峨,四野皆碧。诗情画意,洋溢心胸。唐大诗人李白亦曾对此留恋高歌:“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碧玉连环八面山,山中亦有行人路。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味开。天风飘香不点地,笑把烟霞俱抖擞。明朝拂袖去紫微,壁上龙蛇空自在。”
南端有石如椅,相传“太极仙翁”葛元、八仙李铁拐等曾坐此观赏夜月,因名“仙人座”。每当三五之夜,中秋佳节,登山瞻仰,阙含明月,潭映素影,空蒙杳霭,清辉幽淡,恍如身入仙境。“琼台夜月”因列为天台山“十大胜景”之一。元诗人曹文晦有《琼台夜月》诗云:“万仞台端楼绛霄,秋风吹梦度金桥。素娥独倚红云阙,羽客双吹白玉箫。清溪逼人凡骨换,山光入酒醉魂消。绣襦甲帐今何在,谁谓文生一见招。”
双阙山,东阙略高,西阙稍低,奇岩耸峙,壁立千仞,正视如高楼矗立,气势雄伟;侧看如七宝楼台,绮丽无比。临涧岩壁如削,一落千丈,右木盘挂于缝隙之间,苍鹰孑立于危岩之上。涧中碧水潺潺瑶碧草滴翠,显得格外清幽而明净。每逢庆云瑞霭缥缈,阙风隐现,明灭可见,如蜃楼变幻。伫立阙旁,清风飘指,野芳送香,飘飘然似登蓬莱,欣欣然乐在其中。元诗人杨维桢有诗描述云:“巨灵霹雳手,劈开双石阙……庆云五彩相蔽亏,琪树精光互明灭。山花山鸟自春秋,天气长清光日月。”传说楚汉相争之际,山上住着一位名叫三郎的樵子。他勤劳俭朴,待母至孝,靠砍柴卖柴度日,长期侍奉着双目失明的母亲。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天上两位仙女。两位仙女就化为民女,自称阙娟、琼娟,经常到三郎家帮助料理家务,并与三郎结为兄妹。后来三郎被征入征,双娟就长期住在三郎家中侍奉老母。谁知此事被玉帝所知,泊天兵来捉拿双娟。双娟死硬不肯离开,遂化为双峰,永留在山中。由此,“双阙峰”又有“双娟峰”之称。
其上,为百丈崖瀑布。瀑水从百丈崖壁上直捣龙潭,霜雪滚动,风雨激荡,气势雄伟,唐代名画,崔山人《百丈岸瀑布图》就绘于此。李太白在《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一诗中亦曾有过生动的描写:“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云汉来。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幽缄倘相传,保必向天台。”
两山透迤,长约五里,皆绝壁千仞,幽花凝岸,青蔓蒙络,怪石错裂,“或似金茎独耸,或如旌节对排:或仙掌招而佛壁舒,或横帆展而危樯立”。中有“狮子峰”、“佛手峰”、“骆驼峰”、“乌狲岩”等奇峰怪石。远望“像一幅米襄阳、黄庭坚的大草书屏”。名人题刻甚多,如“台岩奇观”、“秀甲台山”、“蓬莱仙山”等等。
琼台、双阙山兼有黄山、雁荡诸山之妙。东晋著名文学家孙绰称它为“仙都”,清泮来以为“琼台、双阙之灵异清华,遍拟名山而不得”,叶良佩赞称它为“天下第一奇观”,现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国仙都”天台山的一大景区。
(原载1997年4月16日《天台报》作者:王云)
庆隆尊养:崇庆皇太后专题展
“庆隆尊养”四字出自乾隆皇帝为崇庆皇太后临御的慈宁宫所题写的匾额,题额高度概括了对皇太后的尊崇与礼遇,也是皇太后享受乾隆年间富贵生活的真实写照。故宫博物院特辟寿康宫前东围房、中东围房、前西围房、中西围房,以“母仪天下”“慈寿无疆”“母子情牵”为主题,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特别遴选出与崇庆皇太后相关的文物70余件,通过实物展示崇庆皇太后的生活状况,窥见乾隆盛世的背景与风尚。使观众全面感受“女性世界”的宫廷生活、文化习俗与历史风貌,体会到乾隆皇帝对母亲的尊重与孝心,与寿康宫原状陈列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光華呈愛日 仁壽遍和風
《清史稿》对这位皇太后一生所办大典总结得相当简洁:“乾隆十六年,六十寿;二十六年,七十寿;三十六年,八十寿,庆典以次加隆”。以三十五年为例,时值乾隆帝60万寿,他在北海建楼供无量寿佛万尊,故名万佛楼;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1770-1771年)为乾隆帝60万寿及孝圣宪皇太后80万寿,仿西藏布达拉宫在热河建普陀宗乘之庙,同时在庙内建千佛之阁以庋藏蒙古各部王公贵族为乾隆帝万寿所献无量寿佛,并重修北京黄寺,为孝圣宪皇太后祝寿重修功德寺。这九尊宫廷成造无量寿佛像或许出自北海万佛楼也未可知。
乾隆为母后贺寿时,故意差遣专人铸铜鎏金真容无量寿佛造像,工艺精湛,线条流畅,珠饰项饰等工艺无不细腻到了极致,莲花座的莲花头上也绣有海水纹和火珠纹,其工艺精美繁华程度是无与伦比的。此尊无量寿佛造像符合清代乾隆时期的特征,堪称当时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有可能是乾隆为母祝寿而特殊制作的。
在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盛世慈光”古代佛教艺术品专场上,曾经出现过九尊清乾隆时期宫廷成造无量寿佛像。这九尊无量寿佛都是乾隆时期宫廷批量成造的作品,形制相近,风格雷同:葫芦形背光,方形台座,佛尊双手施禅定印,捧寿瓶,全跏趺坐姿,座下垂帘,正中有花瓣一朵作为装饰。台座正面下沿有干支纪年款:“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说明此像是专为乾隆帝六十万寿时所铸贺寿无量寿佛。它们唯一的区别就是背光的火焰纹形式略有不同。
清宫档案记载,在皇帝和皇太后万寿来临之前一年,内务府大臣就要专门上报造无量寿佛事。为了使无量寿佛形制相近,品质相当,地方大臣多奉银两为贺,由内务府成立造佛处,集中这些银两铸造无量寿佛。为取其吉祥,多以九尊以及九的倍数为准,即九尊、九十九尊、一百零八尊、一千零八尊等。
乾隆帝一生笃信佛教,一生中有几次大规模的藏传佛教建设,都与他以及母后孝圣宪皇太后的万寿节有关。每逢他的整寿万寿节如乾隆十五年(1750),40寿;二十五年(1760),50寿;三十五年(1770),60寿;四十五年(1780),70寿;五十五年(1790),80寿等,均伴随着大规模的寺庙修整和佛教文化建设。而他是个至孝之人,对生母孝圣宪皇太后侍奉达40年之久。
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初八日,乾隆帝奉迎太后到圆明园。平常,皇太后驻跸圆明园时都住在长春仙馆,因为这里距乾隆处理政务的正大光明殿和寝宫九州清宴都很近,便于问安侍膳。
正月初九日,在九州清宴,乾隆帝陪着皇太后边进膳边观看节日的灯火,妃嫔和皇子、皇孙们也都陪侍左右,史书记载“五世同堂,同伸欢忭”。这一年,太后86岁,乾隆帝67岁。乾隆帝见皇太后“慈颜康豫,不减常年”心里很高兴,憧憬着:等到太后90大寿时自己也是71岁了,那时一定要为皇太后更加隆重地庆祝一番。
正月十四日,行完祈谷大祀的典礼之后,乾隆帝听说太后身体不好,他马上赶去看望。当天晚上,乾隆帝还陪着太后在同乐园用了晚膳。可没过几天,太后的病情出现了反复,也加重了。太后不想让乾隆帝知道实情而影响治国理政。
正月二十二日,太后病情严重,乾隆帝看望了母亲两次。当天深夜,太后已进入弥留状态,乾隆帝守候在侧。二十三日子刻(凌晨一点前后),太后“痰忽上涌,遂于丑刻(中午一点前后)病逝”,享年86岁。太后的灵柩奉安在慈宁宫正殿,乾隆帝以含清斋为守丧的居处。遂颁大行皇太后的遗诏。在崇庆皇太后的遗诏中,表达出太后对其子乾隆帝孝行的赞扬与肯定,还有对儿孙满堂,国家富强的自豪。
乾隆爷与崇庆皇太后母子相伴近七十年,感情甚笃。崇庆皇太后在圆明园的长春仙馆溘然长逝,举国致哀,朝廷下谕旨,为太后穿孝100日,王公大臣官员27日后除孝服。太后葬在泰陵东北,称为“泰东陵”。最初,尊称为太后,上徽号崇庆皇太后。多次加上尊号后称作“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嘉庆时期,再次加谥,称作“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为了纪念太后,乾隆帝下旨将崇庆皇太后生前所梳落的头发收集起来,用黄金打造一座豪华的金发塔(是清宫现存最大的金塔,高1.5米,重108公斤,遍身装饰无数宝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陈列于寿康宫西厢房)以此追忆缅怀其母。
晚清的慈禧太后尤为艳羡这位崇庆皇太后,生活起居,处处比照崇庆皇太后,有过之而无不及。崇庆皇太后生逢康乾盛世,一生历经了康雍乾三朝,正是大清帝国国力最强盛时期,儿子孝顺,五世同堂,一生尽享荣华富贵,享耄耋之年而终,可谓足矣。
故宫:【寿安宫】
时代:明
分类:宫
区域:内廷外西路
寿安宫三层戏楼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为崇庆皇太后举办六十寿辰庆典,谕令在寿安宫内搭建一座戏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准备太后七十寿辰庆典,对戏楼进行了重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奏案”,载有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十一日的奏折:“奴才三和、吉庆、四格谨奏……寿安宫添建三层戏楼一座,四面各显三间。”据载,戏楼一年后完工,建筑平面形状为正方形,边长约12.8米,总高约11.4米,一层地板下设地井7座用于表演。
由于戏楼专为崇庆皇太后所建,因而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太后病逝后一直闲置。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谕旨将其拆除。“内务府奏案”记载了当年七月初九的奏折:“臣永琅、布彦达赉、缊布等谨奏,为奏闻估需工料银两事,前经具奏,遵旨。寿安宫戏台宜拆去……其拆下三重檐戏台物料,请交同乐园工程处自行取用。”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间在此兴办咸安宫官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宫官学移出。同年,乾隆皇帝为庆贺皇太后六十寿诞,将此宫修葺一新后改称寿安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皇太后七十圣寿庆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层大戏台。嘉庆四年(1799年)将戏台拆除,扮戏楼改建为春禧殿后卷殿。
寿安宫南北长107 m,东西宽78m,总占地面积8400㎡,前后分为三进院落,东西各有跨院。正门寿安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当中门内设四扇木屏门照壁1座,上覆黄琉璃瓦顶。第一进院正殿为春禧殿,旧建筑何时被毁不详,现有建筑为1989年重建。此殿南向,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明间开门,其余为槛窗。殿左右辟穿堂门,与第二进院相通。
中院正殿寿安宫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退进1间,设步步锦槅扇门4扇,次间、梢间设槛窗。后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设槛窗。殿两侧山墙各出转角延楼,环抱相属,向南与春禧殿后卷殿两山相连。
寿安宫后为第三进院,院中叠石为山,东西各有3开间小殿,名为福宜斋、萱寿堂。
寿安宫是皇太后及太妃、嫔等人的居所。明代仁圣太后、天启年间乳媪客氏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间,孝圣宪皇太后六十及七十岁圣寿节,乾隆帝都亲率皇后、皇子、皇孙等人至此跪问起居,进茶侍膳,于堂前跳“喜起舞”贺寿,并于宫中设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于东西两侧延楼中,陪同赏戏。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畅音阁戏台修建完毕,次年皇太后逝世,寿安宫戏台便逐渐荒废。嘉庆四年(1799年)奏准,拆去寿安宫戏台,在扮戏楼位置建春禧殿后卷殿,用以收贮南府升平署之行头、切末。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寿安宫被辟为故宫图书馆,沿用至今。
撰稿人:苏怡
关键词: 寿安宫 内廷 寿康宫英华殿 咸安宫 咸安宫官学 琉璃 屏门 照壁 面阔 歇山顶 明间 穿堂 进深 步步锦 槅扇 延楼畅音阁 寿安宫戏台 南府 行头 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