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徉历史的长廊: 净心之旅 西行漫记 奔向世界屋脊西藏(4)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始建于唐贞观21年。寺内主供的释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蕃带进的,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今天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大昭寺入口
大昭寺入口
大昭寺入口
大昭寺入口

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你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大昭寺是西藏最辉煌的一座吐蕃时期的建筑,殿宇雄伟,庄严绚丽,每日被转经的人流簇拥着。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意思是经堂。“大昭”,藏语为“觉康”,意思是释迦牟尼,就是说有释迦牟尼像的佛堂。而这尊释迦牟尼像便是指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一尊“觉阿”佛(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大昭寺
大昭寺前朝拜藏人

这座土木结构的寺庙,主殿三层,殿顶覆盖着西藏独具一格的金顶,阳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夺目。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记录着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迹,也留下了岁月的永恒。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续了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这里原是一个荒草丛生的沼泽,沼泽地中心的湖泊叫“吉雪印卧堂”,文成公主观天相,认定卧堂湖乃罗刹女的心脏,此相极不利于藏王立业,于是建议以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以镇之,这便是大昭寺的来历。如今寺内供奉的最珍贵的一尊佛像便是当年文成公主由大唐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这尊佛像凝聚着历史,凝聚着藏汉交流的深情厚意,它与大昭寺门前最著名的唐蕃会盟一道成为汉藏友谊的历史见证。古朴的大昭寺历经千年岁月,香火却长盛不衰,如今更是游人如织,其神、其圣已非一般。

历史 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的中心,建于7世纪中叶,是西藏最早的木构建筑。相传由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据藏文史籍记述,寺内原供奉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8世纪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将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迎至该寺供养。因“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壁画
大昭寺壁画
大昭寺壁画
大昭寺壁画

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功绩,佛殿最初命名“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建的。“大昭”的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区的东南部,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01年)。先后被称为“惹刹”、“逻些”等,9世纪改称“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清代(公元1644~1911年)又称其为“伊克昭庙”。它是西藏地区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汉藏结合木结构建筑。大昭寺初建时的只有8间殿堂。15世纪宗喀巴在此创建了喇嘛教格鲁派,寺庙的香火日渐繁盛起来。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葺,最终形成了占地面积2.51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大昭寺的主要建筑为经堂大殿。大殿高4层,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藏式风格。大殿的一层供奉有唐代(公元618~904年)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二层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三层为一天井,是一层殿堂的屋顶和天窗。四层正中为4座金顶。佛殿内外和四周的回廊满绘壁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题材包括佛教、历史人物和故事。此外,寺内还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寺前矗立的“唐蕃会盟碑”,更是汉藏两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大昭寺内四大天王
大昭寺内四大天王
大昭寺内四大天王
大昭寺内四大天王
大昭寺内四大天王
大昭寺内四大天王
大昭寺内四大天王
大昭寺内四大天王

大昭寺建成时,西藏还没有僧人。后来,经历代扩建,四周增设回廊、院落,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开始有少数僧侣看管寺庙,但不属于具体教派。黄教兴起后,每年在这里举行传昭大法会。历代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也在这里举行。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设于寺内。大昭寺由此可说是西藏历来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所在。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圣殿,同时也是藏汉团结友好的最有力的印证。 参观要点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为什么这一尊如此珍贵呢?因为此像是释遵牟尼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藏族人认为它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见到这个佛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
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释迦牟尼八岁鎏金铜像原供于大昭寺,也是这三尊珍贵佛像之一。 囊廓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唐蕃会盟碑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O.35米,唐长庆三年(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 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大昭寺传说】

传说一: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

传说二: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传说三: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如果有机会去西藏博物馆,推荐你一定要看一幅非常古老的唐卡,画的就是文成公主推算的吐蕃的地形)。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
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其实今天的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参观路线】

上午参观的游客要从正门进去,右手就是售票处。首先看到的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 (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雀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 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由这里各个家庭的人负责加酥油。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酥油灯后面就是大昭寺主殿的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是从这个门开始的。外面院子都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这个主殿才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建筑。由于多年信徒的摩擦,门口的石头地板已经光亮如镜了。 进入大殿左右各有两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来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八世纪进藏,在他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

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它生动形象地绘出了公元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要了解大昭寺,要了解7世纪时的拉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就一定要先看这幅壁画。 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旋转游览。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黄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黄教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

一座白塔矗立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八大“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一药师佛。紧挨小殿,是手置耳侧,瘦骨嶙峋的白教创始人之一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再行数步,小殿内置三世佛。 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们三个不仅仅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他们是菩萨变成了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的。两位公主体貌端庄,其中前面发髻高挽、典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 在南墙与东墙拐弯之处,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东墙第一间佛殿是无量佛。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大昭寺

这里还可以看到公元7世纪的檀木的门框和上面精美的雕刻.另外释迦牟尼殿前也有和这里同样7世纪的木柱,一共8根.大昭寺2000年刚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诸多的条件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些木雕,因为在西藏其它任何寺院都看不到,只有在大昭寺有。这些木雕现在已经像铁一样坚硬了,敲一下,还会发出金属之声。毕竟是经历了1400年的风风雨雨过来的传世国宝。 再往下的佛殿里有拉萨十分出名的一尊强巴佛,据说它掌握着西藏的风调雨顺,每年藏历新年活动结束前要把它请出去绕大昭寺一周。强巴佛殿外面的五位高僧就是萨迦五祖(萨迦派5位法位继承人)。藏族佛教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后来由于实践和方式上有所不同.形成了四大教派:宁玛、萨迦、格举、格鲁.萨迦派影响最大时曾经统治了整个藏区,也就是萨迦王朝。萨迦王朝五个法王里面最后一个叫八思巴,就是在最右边的一个,是他把藏传佛教文化传给中原,介绍给汉族和蒙古族。

后来八思巴又成了蒙古汗王忽必烈的帝师,也就是元朝的国师。他创造了蒙文,井把佛教文化带给了蒙古族。 在转过殿角,和刚才看到的大昭寺修建的壁画紧邻的壁画也一定要看一下,内容是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和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大昭寺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是一个七世纪传统运动会的情景。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等。壁画左侧的山就是药王山,上有电视塔。画上面的是原来的藏医学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侧的佛塔,原来是拉萨城的西大门。

壁画右侧便是最早只有两栋主要建筑的布达拉宫,也就是松赞干布建的王宫。 逛完大殿,可出门绕大殿一周,此处共有380个转经镐,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很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从庭院出来,回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俯视大昭寺广场以及远眺布达拉宫,辉煌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茫四射,灿烂无比。夏天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

大昭寺的二楼只在早上开放。松赞干布的法王殿也在二楼的西南角。里面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这里就是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

 

参考:马头明王

马头明王又称马头金刚(梵名Hayagriva),藏语称“རྟ་མགྲིན”,是观音千千万万化身中之一种化相,是帮助修行者降魔除障的忿怒形相。他相貌凶恶,令人毛骨悚然。

但他的忿怒形相,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现的,其背后是对众生之悲心,而并非忿怒或瞋恨心。一位超越了轮回彼岸,正以无尽的大悲爱心救度众生的佛菩萨,怎么可能象普通的凡人那样产生烦恼性的忿怒和瞋恨呢?

在西藏,马头金刚是咒师们的主要本尊。每逢有旱灾、水患或其它大自然灾害,咒师以及僧人或者牧民们便会聚集一起,修诵这位本尊的仪轨,来禳解灾难。

修持马头金刚本尊,不单可以除障,而且临终可以往生于观音或弥陀的净土。故此,不仅藏密非常重视马头金刚,即使流传在日本的东密也同样极受青睐。

ༀ་ཧྲཱིཿཔདྨ་ནྟ་ཀྲིད་བཛྲ་ཀྲོ་ངྷ་ཧ་ཡ་གཱི་བ་ཧུ་ལུ་ཧུ་ལུ་ཧཱུཾ་ཕགས།།

嗡 班玛 卓达 哈呀 噶哇 呵乐呵乐吽

马头明王
密相马头金刚的形象,如仪轨中所描述:
红色三头共六臂,中红右绿左白脸,
上有马头翠绿色,怒啸震慑众邪魔,
右持金杵尸杖剑,左手斥印矛肠绳,
表情愤怒具九相,尸林装束具八足,
左伸右屈踩八蟒,周围熊熊烈火烧,
体肉从喉至足跟,密布微尘金刚身。

马头明王心咒功德

马头明王一面表示空性,二臂表示智悲双运,三目圆睁表示降伏三界恶魔,獠牙可怖势态表示具有众生无明业障,摧破诸恐怖而现形。右手持骷髅宝杖表示灭伏一切魑魅之恶业,左手以期克印表示除断一切恶障。头戴五骷髅冠表示五佛性能,双足右屈左伸表示降伏烦恼、蕴、天子、死等四魔之意。

马头明王的主要功德为:降伏罗刹、鬼神、天龙八部之一切魔障,消无明业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恶咒邪法等。修持此本尊法,可获无痛苦之大乐空性成就果位。诸本尊中唯有马头明王在发际上有一或三个马头。此表征为啖食一切众生无明罪障,摧破诸恐而现之形。

由于观音菩萨在佛都的特殊地位,马头金刚也就成为少数几乎普遍供奉的金刚之一,其造型有单、双身之分,双身多为3头6臂,单身则有单面2臂、4臂和3面6臂。因教派不同,有的带翅膀,有的不带翅膀。马头金刚本身有多种化相,四续部都有修持方法,各教派也都比较重视和修习,从而衍伸出多支传承。

其中的密相马头金刚,属于无上密续本尊,在格鲁派内比较流行。密相马头金刚的咒轮,可以对治及防止各种魔类、邪术、星兆不祥、地神及龙族灾害等,力量远远高于其它咒轮。在西藏的村落,如果当地发生灾难等不好之事,一般会把马头金刚的心咒或者咒轮绘制在经幡之上。藏族人相信,在经幡随风飘过的所有地区都会得到本尊的加持,而免于灾难。

格鲁派密相马头金刚的传承,是来自嘎举的“奔顿究刚巴”的祖师。奔顿究刚巴是一位香巴噶举派的祖师,修行境界很高,以“意生身”去到莲华生大师座前,请求一个能令众生轻易地除障伏魔的法门,莲师便向他传授了这个密相马头金刚。后来辗转传至宗喀巴大师时,又蒙文殊菩萨亲自传授此本尊修持要诀,得到了殊胜的成就,从此在格鲁派内广为流传。

密相马头金刚全身红色,犹如珊瑚。三头六臂,中间主面为红色,右边绿色,左边白色,三面代表解脱轮回的三个途径以及三种空性。每面都有三只眼睛,四颗獠牙,三目圆睁,作忿怒切齿状。

在唐卡绘画艺术中,一般寂静本尊之眼睛都绘制为细长,而忿怒本尊则圆睁暴突。三目象征洞察三时,即过去、现在、未来。四颗獠牙外露,并非要啖食生命,而是象征降伏四魔。主面之胡须、眉毛都绘为黄色,象征正在燃烧,发出火焰。在头顶上,有三个绿色的马头,怒啸嘶鸣之声震慑心魄,一切邪魔闻风丧胆。

右上手持金刚杵,第二手持三叉戟,最下手持剑;左上手施无畏印,第二手持矛,最下手持索套。上身披象皮,下身虎皮裙,以尸林坟场之八种装束而为装饰。八足分别以右蜷左展之势踩踏八只蟒蛇,威武地站立在本尊全身上下所有毛孔之中,潜伏着无数金刚密迹,都怒目瞪视,随时准备降伏鬼魔。

波士顿博物馆  马头金刚的形象
波士顿博物馆  马头金刚的形象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