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有一流行语:瓷器要玩清三代。中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大家在茶余饭后谈论古瓷时彩绘时,往往提及的是“元青花”“洪武釉里红”“永宣青,红,蓝,白四杰”“成化斗彩”“嘉万五彩”“康熙青花”“雍乾粉彩”等名震古今的瓷器。其实入清以后经过顺治时期的调整,康熙在瓷器装饰上可以说胜过瓷业史上任何朝代。除大家经常念道的“青花分五色“之外,还有“粉彩之父一一五彩”瓷。

大清康熙 五彩十二子婴戏图 宫碗 【临渊阁】
五彩描绘始于宣德,盛于成化,嘉靖、万历以“大明五彩”独树一帜,而到了清代康熙时期,则发展成更为完美的釉上五彩,这也是景德镇制瓷工艺划时代的奇葩。
清康熙【五彩耕织图瓶】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五彩耕织图瓶】高46.5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13.2厘米。
瓶洗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形似捣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称“棒槌瓶”。瓶身彩绘4组纹饰。口部以绿彩墨线勾画回纹一周。颈部绘通景山水人物纹。肩部绘梅花锦纹及4个开光,开光内绘琴棋书画。瓶身以五彩绘养蚕、碓米两组主题纹饰,每组绘6人于室外劳作,并题“舂碓”“分箔”及五言诗两首。
舂碓图题诗为:
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
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踏。
分箔图题诗则描写了织布养蚕的劳动过程:
三眠三起余,饱叶蚕局从。众多旋分箔,早晚磓满屋。
郊原过新雨,桑拓添农绿。竹间快活吟,惭愧麦饱熟。
图纹空间补以松柳及六月星辰等纹饰。足内青双圈,无款识。
康熙瓷器中反映农耕题材的纹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农业的重视。此瓶纹样即出自康熙时所绘的耕织图中的两个片断,其情景描绘得真实生动,器物制作精致,是康熙五彩器中一件写实风格的艺术佳作。
五彩又名“古彩”、“硬彩”,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釉上彩绘方式,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彩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五彩称为“古彩”,是现在人们为了把它与“粉彩”、“新彩”区别开的一种名称。 “古”是指“古老”、 “古色古香”之意,它是我国较早时代出现的一种较为完善的陶瓷釉上装饰方法,是景德镇的独创品种,釉上五彩陶瓷彩绘,从起源到发展、兴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清康熙【五彩僧帽壶】故宫博物院 高16.8厘米,足径6.6厘米。
壶缺流,直腹,圈足。通体五彩纹饰,口下饰花叶纹,腹饰双龙纹,近足处绘花卉卷叶纹,足内白釉,无款识。
僧帽壶因其顶部略似僧帽,故名。该造型源于西藏酒壶,流行于明代,以永乐、宣德红釉及甜白釉品种为贵。康熙时期景德镇大量仿制僧帽壶,我院仅此一件五彩僧帽壶。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瓷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为何如许道呢?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
清康熙【五彩蝴蝶纹瓶】故宫博物院 五彩蝴蝶纹瓶,,高44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3厘米。
瓶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白釉五彩装饰。颈中部绘如意头纹、锦地朵花、圆点纹各一周,颈、肩相接处绘锦地如意纹一周,肩下至足部绘飞舞的彩蝶,间以蜻蜓,外底青花双圈内绘灵芝。画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彩蝶三五成群、或聚或散的景致,极尽写生之妙。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极高的声誉,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评,与后来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由于五彩采用单线平涂法施彩,彩料浓艳深厚,透澈莹亮,彩烧温度较粉彩略高,画面给人以艳丽、坚硬的感觉,因而又有“硬彩”之称。康熙以后,随着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产,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为摹古的对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称作“古彩”。清末寂园叟《陶雅》曰:“康窑彩画,往往官窑不如客货,亦一奇也。官窑力求工细,下笔不肯苟率,自奇所长。客货信手挥洒,老笔纷披,时或有独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客货”即民窑烧造的器物。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丰富多样,特别是大件的凤尾尊、棒槌瓶、梅瓶、玉壶春瓶、观音尊、油槌瓶等,均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其装饰题材极为丰赡,且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此瓶满绘蝴蝶,“蝶”与“耋”谐音,“耋”意为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以“百蝶”寓长寿之意。
此件康熙五彩蝴蝶纹瓶以斑斓的色彩、细腻的画风描绘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图画。每只蝴蝶的姿态和敷彩均不相同,有的采用青花加彩使图案具有立体效果,有的在绿色蝶翅上点缀黑彩鱼子纹,还有的在蝶翅的红色斑纹上施以熠熠生辉的金彩。青花与釉上红、黄、蓝、褐、黑、紫、绿等诸彩相结合,整个画面五色缤纷,光彩夺目。
康熙五彩是清代康熙时五彩瓷器的简称。这个时期五彩瓷器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发明了釉上蓝彩以取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并将黑彩也用在釉上装饰,成为一种纯粹用釉上彩料绘制的彩瓷。也基本上改变了明代以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面。
根据康熙五彩的特点,鉴别起来要较比其他时期的瓷器容易一些。下面讲述康熙五彩的各部分特点:


一、五彩彩绘工艺:绘画,染色和填色
绘画用的有黑料和矾红料。黑料用油调匀成泥状,矾红用胶水调成。画笔要饱含料色,运笔时敲击笔杆产生振动,使笔肚中的料色慢慢流注至笔尖上。画笔讲究用尖齐圆健的狼毫。使腕运指要使笔锋随器物表面起伏而变化,画出的线条要料色浓厚、匀净、圆劲。用秃笔画的细点,要浑圆、饱满。用笔讲究力度,但不可恣肆、洒脱。运笔疾速,会导致近似“飞白”,反成破碎的笔触。
染色,五彩上只用矾红料洗染。先用料笔将矾红料填在景物上,再用洗染笔稍蘸清水,将笔锋压扁成平齐的形状,一笔笔将矾红料洗刷开。用笔要轻,使红色呈由深到浅、从浓到淡的自然过渡。
清道光【五彩人物图杯】故宫博物院
填色,指将五彩中的绿、蓝、黄、紫、金等料色填入轮廓线而采用的平填法。这几种料色预先都要研成泥状,填色时用笔将料色与水调成一定浓度,填笔要饱蘸料色,沿黑料画的轮廓线一个个块面地平填,浓度、厚度须均匀、平整。所有传世的康熙五彩都只有黑(画轮廓线)、矾红(画轮廓线、洗染)、黄、绿(分大绿、苦绿、水绿)、紫、金等几种固有不变的料色,这些固有的料色不相互配成新的色料。除矾红可洗染浓淡,其他的料色深浅、浓淡是一致的。《中国陶瓷史》“清代的陶瓷”一章中,作者认为“康熙五彩”“利用这几种主要颜色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浓淡和不同色调的彩色来,能够大体上满足彩绘各种人物、花卉、鸟兽和自然风景的需要。”这种说法是脱离景德镇传统五彩彩绘工艺的凭空想象,是错误的。
当然,五彩彩绘工艺在康熙朝的61年中也有阶段性的变化。
雍正【五彩仕女纹罐】故宫博物院 五彩仕女纹罐,高34.1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15.3厘米。
罐直口微撇,颈微收,圆肩,肩以下渐敛,圈足外撇。罐以五彩为饰,肩部饰锦地缠枝菊纹一周,如同一圈装饰带。腹部主题纹饰为通景庭园仕女婴戏图。四仕女在游园、憩息,四小童伴其左右嬉戏,庭园有桂树、洞石、鱼缸、盆花。所绘仕女均发髻高耸,面目清秀,点唇小口,为典型的雍正朝仕女形像。画面以深浅不同的绿色调为主,间施以红、黄、黑、蓝并加金彩,色彩丰富鲜艳。在人物的衣服上,以淡雅的色釉映出丝绸的质感。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外围双框。
雍正朝粉彩瓷器开始盛行,但五彩瓷器并未停止烧造,其装饰风格也随时代审美趋向而有所变化,一改清初的浓艳夺目而趋向淡雅。雍正五彩瓷器图案多以人物为主,纹饰由繁而简,仕女形像与雍正时期宫廷仕女画风格一致,雍容典雅,形成其独特鲜明的时代风格。此罐造型规整,虽为大罐却不失雍正朝瓷器秀雅之气,画工精细,为雍正朝五彩瓷器的代表作品。
二,装饰方面
大清康熙年制 五彩描金花鸟纹盘口棒槌瓶【临渊阁】
康熙五彩的装饰突出了瓷绘艺术的特征,更加强调艺术感觉,少了一些市俗气,多了一些书卷气,或者说更接近了绘画艺术,但又不是模仿绘画,仍保持了鲜明的瓷绘语言。可以说,明清绘画对康熙陶瓷装饰影响是巨大的,在瓷器装饰的构图上吸收了中国画的一些章法,从表现技巧上看,无论是勾线填彩形式的,还是没骨小写意形式的,都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影响。,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其施彩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康熙民窑五彩器的纹饰,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束缚,题材丰富多样,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以外,还有戏曲人物等。在描绘各种形象时,勾画的线条简练有力,在乎涂各种彩色后,给人一种明朗感。康熙五彩由于色彩丰富,红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画面色彩沉稳、热烈而不浮躁是其鲜明特色。

三、康熙五彩的釉色特征
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颜色除矾红以外,绿、黄、紫、蓝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宝石之感,色彩光艳夺目,烧成温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康熙款五彩龙凤纹碗 故宫博物院
- (一)红彩:五彩中的红彩,是用皂矾(三氧化二铁)制成。制作时要经牛皮胶浸泡,以浸胶3至10年的矾红为好用。在上彩时需加入一定量的铅粉和牛皮胶,用水轻轻沾染,以中锋用笔,悬腕以拉线法描绘。烧成后色彩鲜艳沉着,红得像宝石,而且有层次。清末以后,红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调油平填,红中泛橙而漂浮于釉面,手感粗糙,更无矾红的光泽和润滑。
- (二)蓝彩: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蓝彩常泛紫灰色,彩层特厚,彩的边沿有一层蛤蜊光晕,但由于蓝彩仍处于草创阶段,常有脱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现。以往的蓝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称。


- (三)黑彩:是用青花料渗松香油画于瓷面,罩上透明釉,入炉烧烤。由于受到制笔、制油及制料工艺的约束,早期康熙五彩的黑色线条显得不挺,断续及毛糊,不够乌黑,甚至带褐。后来的黑彩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合调成,经低温火烘烧,因此黑彩才开始变得乌黑发亮。
- (四)黄彩:康熙时期的黄彩还是以三氧化二铁为基础原料,其特征是色层透亮鲜明,清新抢眼,与后期时多用锑黄(氧化锑)而形成带粉质层的不透明黄彩迥然不同。

- (五)绿彩:一般都厚似琉璃,光泽灿然,而由于色质透亮,常用来衬托黑彩。
- (六)金彩:金彩釉料的制作,是把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用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的沉淀,取出而保持干燥,用时溶于适量的牛皮胶内,渗入铅粉,在胎上描绘烧成,永不褪色。但金彩一般与毛刷类物品会产生静电反应而掉落,因此切忌以鸡毛掸子掸扫。
- (七)紫彩:康熙时紫彩发色还不稳定,常发乌发灰,色地易开裂成碎纹,用放大镜便可看到。

- (八)花翠(粉红色):这在康熙五彩中是鲜为人知的色彩。它是用紫彩加以配方而制成偏红色的透明釉。它与雍正后出现的粉彩胭脂红或洋红在外观上极其相似,很易混淆。但花翠是雪白(含铅质的透明釉)渗石英配制,显得透明,而粉彩的洋红是玻白(含砷)上渲染红彩而显得不透明,色基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质感截然不同,因此花翠也就成了辨别康熙五彩的点金石。其实雍正初期的五彩器也用花翠,因此花翠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早期粉彩,而其实雍乾时洋红的出现并引进陶瓷装饰,才真正孕育着粉彩的诞生。
- (九)蛤蜊光:康熙五彩器的彩釉,其釉面及釉彩都焕发一股如珍珠表面、柔润含蓄的蛤蜊虹彩,特别是沿着彩绘的纹饰周边的白地,更显著闪现这种蛤蜊光彩。
要注意的是在红色釉彩中形不成“蛤蜊光”,其他色彩中均能实现。
大清康熙 五彩才子佳人秋游图姜罐【临渊阁】
四、康熙五彩的装饰特色
- 构图平面化:康熙五彩装饰在陶瓷立体器型上,与造型特征要求协调统一,装饰的主要特征就表现在平面化。第一,平面化的构图。在“开光”式的构图中,借鉴了中国画(实际上仿晚明清初木刻版画)的构图特点,讲究疏密、主次关系。
- 形象程式化:康熙五彩花鸟的艺术形象首先从属于器形上的装饰性,依附于二维空间中的形体结构。在这样的艺术范畴内,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提炼、概括自然的形态,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突出其典型特征。把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归纳为符合陶瓷装饰理念的程式化格局。把“外师造化”的绘画性动态特征定型为工艺制作性的静态形象。
- 颜色粉饰化:康熙五彩器的彩釉,其釉面及釉彩都焕发一股如珍珠表面、柔润含蓄的蛤蜊虹彩,特别是沿着彩绘的纹饰周边的白地,更显著闪现这种蛤蜊光彩。
清康熙 五彩花开富贵六方鸡腿瓶【临渊阁】
由于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所以应认真辨别时真应把握以下次要特性:
- 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 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
- 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烁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 由于人物模仿陈老莲画法,山水多仿王恽等,其绘画风格应大体相近。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只勾轮廓不填色,否则为后仿。
- 瓶、罐类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 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产品。
清康熙年制 釉里三彩人物纹盘口瓶【临渊阁】
康熙一朝瓷画风格雄壮豪宕,无与伦比。《饮流斋说瓷》载:『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陶雅》有『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民窑产品)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

康熙五彩冠绝天下,可谓正逢其时,康熙帝为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注重学习和采纳汉文化;在此基础上,明末繁荣发展的版画深刻影响了康熙瓷的装饰选题。当时十分有名的版画中心有金陵,杭州、徽州和苏州等地,而景德镇正处于与徽州交界处,近邻金陵、苏杭,绝好的地理位置为版画与陶瓷的结合提供了便利,许之衡《饮流斋说辞》中有:『人物故事标新立异,波澜推行,穷极诙诡,大抵皆导源于小说,然皆与历代丹青画法相结合也。』如本品之群仙祝寿题材,人物的塑造及装饰技法皆可在同时期或略早的戏曲版画中寻得传承轨迹,使其赋予情趣盎然的内涵与奔放洒脱的艺术张力,别具一格,当为妙品。
清康熙 五彩麒麟凤凰纹大盘【临渊阁】
康熙时期的瓷器流传至今瓷器不少,但以民窑品居多,官窑青花也能从博物馆及民藏中看见,但官窑五彩器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就是这极少的五彩瓷为雍正粉彩留下了优良的信息。直到晚清民国的珠山八友等也从中吸取不少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