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珠
清代帝后、王公大臣和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按典制规定,穿朝服和吉服时,皆得佩带朝珠。妇女受封五品以上者,也得佩带。每逢宫中举行大典或各种节日、筵宴,内廷行走人员或与典礼有关之执事人员在五品以下者,也得佩带朝珠。这是礼仪规定的服饰。


朝珠,与古代的玉佩一样,是一种装饰品,也与佛僧的数珠有着形制和含义的相承关系。每盘朝珠由一百零八个圆珠串成,挂在颈上,垂于胸前。圆珠的质料有东珠、 翡翠、玛瑙、宝石、水晶、玉、青金石、珊瑚、松石、蜜珀等等。


周长126厘米,清宫旧藏。朝珠由一百零八颗珊瑚珠串结而成,由三颗青金石佛头分成四等份,每份各有珊瑚珠二十七颗。佛头塔上部用青金石,下部用珊瑚,以明黄色绦系蓝色宝石背云一块。明黄色绦带饰以珍珠和蓝色退晕缠线。青金石记念三串,每串由十颗青金石组成。记念和背云均用点翠镶嵌碧玺坠。
每串朝珠上下及左右两旁各有一个大于其他圆珠的大珠子,垂在胸前正中的叫做“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背云最下端有一葫芦形的佛嘴。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一右一,各十粒,名为“纪念” 时人称为“三台”。何谓“三台”? 《五经异议》角释,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象、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龟。一种解释是:“三台”为尙书、御史、谒者 (即言官)之统称,尙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另一种解释是:“三台”为星名,即天柱、天阶、泰阶。古书上说: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朝珠上的三串“纪念”,称为“三台”,意谓高贵。

青金石朝珠,清康熙,周长150厘米。朝珠由108颗青金石珠穿成,有珊瑚结珠四个,上端结珠(亦称分镶)下有小珊瑚佛头相连,佛头有孔,用黄丝带与银镀金托嵌碧玺结牌相接,下有银镀金托嵌碧玺坠角。以珊瑚珠组成纪念三串,坠角分别嵌红、蓝宝石。 皇帝在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质地的朝珠,祭地时佩戴琥珀或蜜蜡朝珠,祭日时佩戴红珊瑚朝珠,祭月时佩戴绿松石朝珠,祭天时佩戴青金石朝珠,并着青色衮服,戴熏貂皮冠。
朝珠虽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 东珠(产于松花江的珠子)朝珠,只能皇帝、皇太后、皇后佩带,不准皇子、妃嫔和大臣们使用。在不同场合,还需佩带不同的朝珠。以皇帝和皇后为例:
- 皇帝穿朝服时, 要佩带东珠朝珠,涤用明黄色,其佛头、背云等杂饰随所宜。
- 皇帝祭圜丘(天坛)时,佩带青金石朝珠;
- 祭方泽(地坛)时,佩带蜜珀朝珠;
- 祭朝日(日坛)时,佩带珊瑚朝珠;
- 祭夕月(月坛)时,佩带绿松石朝珠。
- 皇帝穿吉服时,朝珠随意佩带。
- 皇后穿朝服时,身挂三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珠宝杂饰随所宜。

按规定,王公大臣和文武官员佩带的朝珠,除皇帝恩赏外,都需自己购置。京城中买卖朝珠的商店不止一家。 文武官员一旦习到可以佩带朝珠的品级,就要到珠宝商店物色购买自己喜爱的朝珠。光绪朝曾经在大学士周祖培家做门客的李慈铭,经过几次应试,终于考取进士,并以郎中擢用后,他在光绪十一年六月,买了翠玉朝珠佛头一副, 连同朋友送给他的奇楠根子珠一串和云南碧玉“纪念”三挂,配成一盘朝珠。过去,他仅有椰子珠一串,以红色染象牙为“纪念”,以雁绿松石为佛头。他原有这盘朝珠, 质地和价值都不如后来配成的这一盘。一盘珠宝朝珠价值数千金,一般文武官员是很难买得起的。因此,从官员胸前所挂朝珠质地的好次,一般可以看出这些官员的品级高低来。
念珠与朝珠
清代皇帝、皇后和官员佩带朝珠,是我国古代贵族公侯大夫佩玉的沿袭。清代皇帝的祖先信奉佛敎,「满洲」之称就是梵文「曼殊」 (Manjusri)的转音。清代皇帝还被信奉佛敎的人尊称为「曼殊师利大皇帝」,「曼殊师利」 即「文殊菩萨」。因此,清代帝、后、官员佩带的朝珠可能与佛家用的念珠也有因袭关系。

佛家僧侣所用念珠,多用香木做成,也有用玛瑙、玉石制的。每串粒数,有十八颗、二十七颗、五十四颗、一百零八颗之分。每串为一百零八粒者,称为百八牟尼珠。念珠于诵读佛号或经咒时,持在手中,默诵一句,过一珠, 用以计数,故亦称之为「佛珠」、「数珠」。

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一百零八下,称为醒百八烦恼。在明清两代,京城内的钟楼及紫禁城神武门楼上的钟,每天一早一晚也击钟一百零八下,是按十二个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为一周年的说法,总数为一百零八而定的。

清制,帝后大臣佩挂朝珠,等级森严,一一般官员以及百姓是不得佩带的。帝后与大臣佩带什么样的朝珠,也各有严格的区分,但朝珠数目均为一百零八颗,也可能是用来象征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每串朝珠均分成四份,每份中间加大珠一粒,用来表示四季; 「纪念」三串,共三十粒,表示一个月里的上、 中、下旬,合成三十天;「背云」,则意为 「一元复始」,垂于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