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振倫:柴窑瓷器與商人作伪

昔日陶瓷收藏家论历代名瓷,首推五代柴窑的“雨过天青”瓷。柴窑瓷器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流传极少,明朝以来有“片柴值千金”之谚。一些古籍如明周履靖《夷门广牍》、黄一正《事物绀珠》、张应文《清秘藏》、明谷应泰《博古要览》、淸王士禛《香祖笔记》、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有记载。或言其制作精工,或言其流传甚少。

“物以稀为贵”,故奸商多作伪欺世。 世人因未见实物,也竞相牵强附会, 妄为论断。 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 编印《故宫博物院点查古物清册》所载柴窑,后经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鉴定,实是建阳窑乌金釉鹧鸪斑的瓷盏 (前故宫古物馆第一科事务员吴玉璋君之言)。 1931年故宫陈列室也有柴窑花觚展出。

青百合花瓶
青百合花瓶

解放前,古玩商人作为“显德” 底款的瓷器,风行一时,或云是北平东郊六里村发现的,或云是唐山陶瓷厂以洋灰(或说骨灰)所造白、蓝、 绿、黄、紫等釉色的印花博古花卉的底款“显德年制”的甕。 1934年11月南京《金陵学报》,还载有何遂《最近南京附近出土之柴窑》一文,也以元枢府青白瓷和商人伪造的“显德” 底款的瓷器,定为柴窑。同时故宫博物院前专门委员郭葆昌也用河北定兴县长田一顷、成宅一处,买到一件天蓝小尊,古董商说是张宗昌、褚玉朴在胶东作战中,于黄县东北一宋人蔡氏墓出土的。郭氏以其“足多粗黄土”, 据《夷门广牍》的记载,定为柴窑, 还作了考证,并由陈煜全、张庾楼译为英语,英汉对照说明,印成《柴窑考》一小册。所印图像,形釉逼真, 有立体真实之感。 1938年夏,古物馆馆长徐森玉先生招我到重庆筹办参加纽约博览会工作,我向郭世五先生辞行,他说:正在整理多年收藏的瓷器, 准备和这件珍贵的柴瓷,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及至抗战胜利,1946年我回到北平,参观郭世五先生纪念室。在他所捐献文物中,不见这件柴瓷,同仁告以古董商设局作为骗财之事,才知道这位研究瓷器多年的故宫老专家也上了奸商的当了。

1930年北平潘筱楼得圆明园旧藏亚戟瓶,作《柴周亚戟瓶图考》,胡维德序,印为汉英对照本。器高13 英寸,腹围35英寸,内径25英寸, 底刻乾隆戊子“御制”诗。还说柴器微黄近黑,商贾之言,亦不可信。按柴窑地近汝窑、钧窑,《博物要览》 谓禹州钧窑有三色,“青花葱翠,紫若墨黑”。 《格古要论》论德化建窑, “色黑而滋润”。青色,俗指绿和黑两色。商人因以柴窑之釉色“微黄近黑”,恐未必如此。虽柴瓷难得见, 但其釉色如何,当于“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一语中求之。

参考:失传千年柴窑日本露面:专家展开论战

有一种瓷器号称中国历代“诸窑之冠”,却始终没人找到过它的窑址。

有一种瓷器是中国历代惟一以君主姓氏命名的瓷窑。

有一种瓷器身世迷离,无人见过,仅靠“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等文字勾勒它的样貌。

这就是柴窑。一个困扰中国陶瓷史的千古之谜。

“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黄色。”  ——— 明文震亨《长物志》

“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柴窑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用作服饰、帽饰;柴窑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  ——— 清兰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

“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  ——— 明曹昭《格古要论》

一件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天空般青色的千年古瓷器———青百合花瓶,近日在日本首度公开展出。由于这件珍宝被日本文物专家认定为已经失传千年的中国柴窑作品,引起日本文物界的关注,甚至连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也慕名前往参观。

千年古瓷器———青百合花瓶
千年古瓷器———青百合花瓶

柴窑是指在五代十国时期,为后周皇帝柴荣烧制瓷器的官窑,现已失传,只留下了“柴窑精色为诸窑之冠”、“片柴值千金”这样的文字记载。

在日本九州佐贺县武雄市的阳光美术馆,一个名为“至宝———千年之旅”的展览日前开幕。展览上有百余件中国古代陶瓷器,却被一件青百合花瓶夺去了光彩,因为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对中如云先生提出:这件青百合花瓶是出自柴窑。

自开幕以来,日本社会各界极度关注,慕名到阳光美术馆参观的爱好者络绎不绝,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也慕名前往参观。青百合花瓶和其他文物极富冲击力的展出,令对中如云先生研究青百合花瓶的书籍都成了大热。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柴窑是指在五代十国时期,为后周皇帝柴荣烧制瓷器的官窑。而青百合花瓶经过牛津大学根据热释光法进行的年代测定证实,珍宝确为700年至1100年前烧制的,这和后周皇帝柴荣在位时间基本一致。

据日方介绍说,大约600年前,中国明朝皇帝将这件青百合花瓶赠给了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就是动画片一休哥中的那位将军。之后,青百合花瓶由日本古笔家族世代相传下来。

12年前,对中如云见到青百合花瓶后就被其独一无二的青色所打动,并疯魔了一般迷恋着它。据说每当台风过境、骤雨初霁之时,对中如云都会拿着青百合花瓶的照片或实物飞奔到室外,对着天空仔细研究。他还遍访了世界各地的文物专家,最终认定这件作品的特征完全符合历史文献对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描述。

阳光美术馆理事长关口胜利认为,世界上如有柴窑存在,那这件作品是第一候选。

这次展览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日两国民间文化的友好交流,早日揭开柴窑千古失传之谜。主办方透露,日方计划在国内外巡展此“宝瓶”,并初步打算于明年赴北京。

对中如云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这件伟大的作品”。他说,在我看来青百合花瓶就是一位不知自己来历与亲生父母的美丽的女孩子,我和青百合花瓶一起走过了12年,时时听她对我诉求:请带我回家吧!

柴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后因长期未见其窑址,以钧窑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窑的位置。

清人朱琰《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当时底下人跟皇上请示,瓷器要做成什么样的呢?柴世宗就说了这样一句话:“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者“就是今天的“这“,意思是按照下雨后天放晴的颜色,把瓷器做出来。

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也多论及此窑。

青百合花瓶的出现引起了陶瓷界人士的无限遐想。这是真的吗?就此问题,中日双方专家各执一词。

正方:花瓶距今700年至1100年

是不是柴窑,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年代。对中如云曾于2005年把青百合花瓶拿到牛津大学做科学鉴定。牛津大学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出“热释光法”的高校,现在承担鉴定的是其下一个独立法人机构。后周官窑柴窑生产的时期是柴荣在位的公元954年至959年,他申请检查的预测值就设定为这个年代。牛津的鉴定书显示:这樽蓝色花瓶是700年到1100年前的时间段内烧制的,这和后周皇帝柴荣在位时间基本一致。

反方:花瓶出生在300年前后

热释光检测年代并非无懈可击。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核考古组介绍:热释光测年代法其所需的一种化学元素剂量的不同,可以对古陶瓷的”年龄”产生扰动,即可以让其岁数变大。热释光的这个局限性也经常被造假者所利用。比如,古陶瓷通过海关机器安检时,都会吸收热量,通过一次就会对年代扰动一次,一个百岁瓷器走一次测试程序,出来后肯定要大于百岁。

正方:器形符合柴窑描述

去年,中国出版的《文物天地》杂志曾连续刊载对中如云求证柴窑的过程。其中一篇文章指出,对中如云的同事意外发现两件与青百合花瓶相似的瓷器,它们都被取名为”孔雀绿釉花觚”,并作为清代文物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钓鱼台国宾馆。其中,故宫所藏”孔雀绿釉花觚”的制作时间大约在距今300到350年前的康熙年间,钓鱼台国宾馆藏品的制作时间大约在距今270年前的雍正年间。

日方专家指出,青百合花瓶的修复痕迹被推定为距今400至600年前。此外,日方称大约600年前,中国明朝皇帝将这件青百合花瓶赠给了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综合上述情况看,孔雀绿釉花觚可能是根据青百合花瓶的特征制作而成的。那么,青百合花瓶当时肯定是作为历史名品而被了解。

反方:就是孔雀绿花觚

对于上述说法,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陶瓷鉴定专家表示,它就是一个孔雀绿的康熙花觚。花觚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凤尾,器形古朴典雅。(综合北京晨报等)

  • 疑点一 来历: 日方称,这是明朝皇帝赐给当时的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曾经派郑和出使日本,确立宗藩与册封关系,赐足利义满金印一枚,还曾先后赏赐足利义满冠服、锦绮、纱罗等礼品,但惟独没有赐瓷器的记载。
  • 疑点二 重量: 柴窑是五代时期后周的官窑,据记载,五代的窑器最薄的达到0.15厘米,被称为诸窑之冠的柴窑,在这一点上显然会更加出色。这件青百合花瓶高292毫米,开口直径167毫米,底座直径105毫米,但日本方面并没有公布这件器皿的重量。这显然也是一个遗憾———因为重量也能从某一角度对“薄如纸”进行解读。
  • 疑点三 声音: 此次展出时,这件青百合花瓶始终被封存在一个玻璃罩中,即使是被日方请来的两位中国专家,也无缘与花瓶进行“亲密接触”。所以,除了无法了解瓷瓶的重量,专家们也无法对柴窑的另一特征———声如磬进行判定。
  • 疑点四 颜色: 据悉,在对中如云先生12年前见到这件花瓶后,就被其独一无二的青色所打动。但有记者发现,在同一角度、同样灯光下,对玻璃罩中缓慢旋转的瓷瓶进行拍照,花瓶在图片中呈现出的颜色不尽相同,有的偏青,有的偏蓝,有的偏紫。对此,日方表示,他们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但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