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一言简意赅、语带愤懑的说法,在清嘉庆年间广为流传。当然,这一说事出有因。和珅(1750-1799年),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在乾隆帝统治后期,他任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二十余年,管辖吏、户、刑三部及内务府。任职期间,他结党营私、敲诈勒索、巧取豪夺,积蓄了大量资财,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不久,嘉庆帝恨其专横,传谕“赐死”,并抄没了他的家产。传说和珅财产折合白银约八亿两,相当于清政府近二十年的财政总收入。尽管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免有些夸大,但《清实录》所载和珅“二十大罪状”中的几条,足以说明和珅家珍豪富之一斑,现抄录数条如下:
- “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
- “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犹大,其大罪十五。”
- “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所藏眞宝石有数十箇,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务府所无者,其大罪十六。”
- “家内银両及衣服等件数逾千万,其大罪十七。”
- “具有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内并有埋藏银两百余万,其大罪十八。”
- “附近通州、蓟州地方均有当铺、钱店,查计赀本又不下十余万, 以首辅大臣下与小民争利,其大罪十九。”
以上罪状中所举事例的遗迹至今仍存有一部份。例如,和珅“僭侈、 逾制”,仿照紫禁城内宁寿宫“多宝阁及隔段式样”建造的一幢“楠木房屋”,就是今天北京恭王府中的“锡晋斋”。他仿照圆明园修建的园寓, 就是今北京大学燕园的北半部(原名淑春园)。

和珅所藏的珍宝中,仅朝珠手串就有二百多串,较之“大内”还多三倍以上。其中大珠一颗,为稀世珍宝,它比乾隆帝御用的“苍龙教子” 大珠还要大!
和珅这些家财是如何得来的?除了他正常的收入外,主要是靠敲诈、 搜刮、贪污中饱而得。为了敛财,他不惜怂恿属下贪赃枉法,营私纳贿, 鱼肉百姓。在他的支持下,侵亏公银的大案也层出不穷,最著者有国泰、王亶望、陈辉祖、福嵩、伍拉纳、浦霖等人贪赃枉法案。因当时天下承平日久,物力殷富,献媚者夸多争胜, 一般官吏以数万两白银进奉和珅,他都不值一顾。就连他的家人,也都学会了一套勒索术语,见来人进奉,必问:“黄者(黄金)?白者(白银)?” 昭梿:《啸亭续录》卷三中记有“和相见县令”一节,颇为生动:“和相权盛,凡入都谒选,争以谒见为荣。 有山东历城令某入都,求见和一面, 以夸耀于同寅,以二千金贿其关者, 于和相归邸时,长跟门前,自呈手版。和相于与中呵曰:’县令何虫豸!亦来叩见耶?”时传以为笑柄。 ”
和申依仗乾隆帝宠信,“弄窃作威福,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或故缓其事,俟上怒之齐,大僚特为奥援,剥削以下以供所欲。”(《清史稿》列传一○六,《和珅传》)
和珅本性悭吝,平日锦衣玉食, 注重保养,但对下属,除个别亲信外,却十分苛刻。 “出入金银,无不持筹握算,亲为称兑。宅中支费,皆由下官承办,不发私财。其家姬妾虽多,皆无赏给,日餐薄粥而已。”(昭梿:《啸亭杂录》卷十,《权臣奢俭》)

由于和珅生来机敏、强记,并会察颜观色,见风使舵,人又长得清秀标致,深得乾隆皇帝宠信,因而跋扈专权,党羽遍布全国。各地向中央呈进的宝物,多经其手,故他可以随便选取喜爱之物。和珅又经常出入皇宫, 见宫内珍宝,也能设法据为己有,年久日深,他的家珍不可胜数。一旦和珅“跌倒”,籍没家财,当然大大充裕了嘉庆帝的国库。
被误读的和珅:真实的他可能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2017-07-19 14:54 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青睐第四十三期的活动,选在了古香古色的恭王府。7月9日的傍晚,我们集聚在这里,伴随着夏夜的蝉鸣与戏楼的凉爽,听郑铁生先生讲述恭王府、和珅以及《红楼梦》的故事。恭王府作为和珅的住宅被大众所熟知,在电视剧中,和珅肥头大耳、阿谀奉承,但历史上的和珅究竟是什么形象?他是如何由一个穷苦学生变成乾隆眼中红人的呢?而恭王府这个地方,和《红楼梦》又有什么关系?

英廉改变了和珅的思维方式是和珅能爬上上层的一个关键环节
其实,和珅并不姓和,这是满语音译,他姓钮钴禄,意思是狼,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满族八旗的大姓和王族,所以和珅出身并不差,但是他十岁左右父母就去世了,所以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背景不好。和珅很清楚,要想出人头地,必须靠科举,有了功名,才能够爬上去,所以他跟弟弟都非常刻苦读书。
在和珅的人生中,可以占据重要地位的大概就是他的学校——咸安宫,因为这是一个皇家的贵族学校。
和珅和他弟弟都非常聪明,读书很用功,因此很快在这个学校里就小有成就。这个时候在和珅的人生道路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有贵人相助。初期有两个贵人,一个是著名诗人袁枚,另一个是尚书英廉。袁枚到咸安宫访问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说现在这个学校的贵族子弟都吃喝玩乐,不认真读书,但是有两个孩子,和珅和他弟弟,学习出类拔萃。袁枚见了和珅,发现这个孩子一表人才、谈吐不凡,非常喜欢,就顺便写了一首诗。
那个时代,国内著名学者给一个普通学生写一首诗,这必然引起很大的轰动,所以尚书英廉也想见见和珅,想试试和珅到底有多大才气。他把和珅叫到府上,让和珅给他写一个匾额。通过和珅写的匾额,英廉看出和珅无论毛笔字还是文思都十分不凡。英廉也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暗暗把他作为孙女婿的人选。这可以说是和珅能爬上上层的一个关键环节。
英廉还改变了和珅的思维方式。和珅18岁时考科举落选,非常灰心丧气,因为他认为只有“走科举”才能出人头地。可是英廉说了:读书人,读到五六十岁考一个举人,这一辈子很难说有大的发展。之后英廉就把和珅介绍到皇宫做了乾隆的三等侍卫。
也正是由于距离皇上近了,才有了和珅后面出人头地的机会。有一次,乾隆听说犯人逃跑了,不自觉地吟诵了一段《论语》中的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下面的侍卫都不知道乾隆说的话,但是和珅《论语》倒背如流,于是他接茬了: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也?这让乾隆大为吃惊,于是召他问在什么地方读书?他说在咸安宫读书。这更是引起了乾隆的兴趣,通过对话,乾隆对和珅的欣赏程度很高,于是破格把他提为一等侍卫。

和珅深得乾隆赏识的三点品质
包装自己显露才华一丝不苟地办事
和珅坐上一等侍卫位子的同时,也通过几件大事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使乾隆对他的恩宠日渐“丰盛。”
第一点,就是善于包装自己。
和珅30岁出头时就做了军机处行走,引起朝廷内外的轰动和人们的羡慕。但他知道自己不是科举出身、地位低,因此在初期他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凡是找他办事的,他都公事公办,从来都不受贿,因此在官场初期和珅的口碑很好。传到乾隆耳朵里,乾隆认为他选择的这个苗子很对。所以和珅对自己的包装对他仕途的飞腾是很重要的。
和珅还擅长揣摩皇上的心思,他的一举一动都深得乾隆欢心,这是站稳脚跟,能往上走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说和珅办事老到。他第一次处理贪官,是封疆大吏李侍尧,曾任两广、湖广、云贵三任总督。李侍尧经常给乾隆进贡奇珍异宝,深得乾隆赏识。这样一个人,乾隆让和珅去处理他的贪污问题。
和珅去了以后,先安抚了云贵总督下面的云南巡抚和贵州巡抚,告诉他们这件事和你们没有太大关系,你们只要揭发就行了。之后他就到处游山玩水,使得李侍尧产生了一个错觉,这个大人只是走走过程而已。但是和珅暗中搜集证据,并迅速逮捕了李侍尧的总管。严刑拷打之下,总管招供,之后和珅下令捉拿李侍尧,查没赃款。
在查没的过程中,和珅发现李侍尧的大部分赃款是给乾隆办进贡送到宫里去了,于是他猜测,乾隆虽然恨贪官,但是对这个人,却并不希望他死。所以在满朝文武都要杀李侍尧的时候,只有他上奏折求缓办。
第二年春天,李侍尧重被乾隆起用,直接派到甘肃当了总督。李侍尧认为自己能最终免罪,和和珅的帮忙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进贡时,给和珅的比给皇上的还要多。
第二点,关键时刻显露自己的才华。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收到了西藏发来的文书,是六世达赖喇嘛写来的。但乾隆到承德时没有带翻译官,这个文书没人能读得懂。这时乾隆首先想到了和珅,因为和珅读书时就学过藏、蒙、汉多种语言。乾隆让和珅迅速从北京赶往承德,和珅接到命令后,三天时间日夜兼程赶到承德,立刻翻译。
乾隆非常高兴,就决定在承德给六世达赖盖一个喇嘛庙,把这个工作直接交给了和珅。和珅在承德亲自设计和监工,乾隆曾去看过,看完非常满意,还亲笔写了碑记。所以在满朝文武没有人“读得懂”乾隆的时候,只有和珅能把事情做得圆满,这是关键时刻显露才华。
第三点就是一丝不苟办事。
《四库全书》是乾隆盛世修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乾隆三十八年,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书馆,开始这项空前浩大的文化工作。当时总编纂官是大名鼎鼎的学者纪晓岚,从全国抽调了3600多位著名的学者投入编纂,抽调了3800多人进行抄写。
当时一部重要著作——明朝的《永乐大典》在皇宫里面找不到了。纪晓岚带着人到处寻找,就是找不见。于是乾隆又把和珅派了去,命为总裁。和珅当总裁,当然很多人看不起他,但是和珅非常聪明,他想,在历史书上,从来没记载过《永乐大典》被盗窃或者焚烧,这个东西经过改朝换代,不知道藏在哪个角落,只要地毯式搜罗,一定能找着,于是向乾隆建议,让乾隆再下一道圣旨,寻找《永乐大典》。当时乾隆下了旨意以后,编纂《四库全书》的很多人都不满意,本来找这么多年找不见,还找什么?但是和珅亲自带人找,宫殿的犄角旮旯、空楼房、空屋子都不遗落,终于在“敬一亭”里找到了用黄丝绸包着的《永乐大典》。这使得编撰《四库全书》的学者不得不佩服和珅。
上面所说这三点,就是和珅之所以能够得到乾隆赏识的原因。像乾隆这么精明的帝王,在他的身边伺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过去人们总说和珅溜须拍马,但是要知道,乾隆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一个只会溜须拍马的人怎么可能长久地在乾隆身边,甚至得到乾隆经久不衰的宠爱呢?
◆互动环节◆
提问一:老师我想问一下,像和珅这种知识丰富、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他没有想过乾隆死了之后,自己肯定要被清算,有没有在乾隆死前为自己做过打算或者补救措施之类的?
郑铁生:这个问题非常好,但是也很大。要知道在康熙晚年,就因为选储君,皇子之间进行了残酷的斗争,所以雍正上台以后为了维护政权,对他的兄弟进行了封杀和处死。虽然雍正在位时间很短,但是给乾隆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提供了一个康乾盛世的基础。
但是到了后期,官员们对不送礼或自己看不上的人,开始使用残酷手段,比如杀头或者流放来处置,这个时候和珅已经控制不住局面了,因为他手下的党羽全都跟着他这么干,而且这些人只有靠着当贪官,才能维护统治。因此到了这个时候,这条政治的大船怎么运转,并不是个人的能力所能决定的。实际上在乾隆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财政空虚,到处都是贪官污吏。一个历史学家讲过,乾隆朝后期,人们从进贡到贪污腐化都不收手,你不维护就保不住自己,想维护的话,就依靠贪官,实际上这是一个政体结构演变到了这种程度。
但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性格是命运的决定,和珅作为皇家的亲家,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他轻视小皇帝,所以他做梦都没想到小皇上会杀了他。即使嘉庆皇帝让他24小时不离地守灵,把内外封锁了,只留下他和福长安,他们俩虽然感到有点蹊跷,但也没想到会杀了他。

提问二:我在野史中了解到,和珅给乾隆送礼都是送一份自己留一份,还有和珅的长相比较清秀,酷似乾隆的香妃,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另外,除了您刚才说的编撰《四库全书》之外,和珅还有其他伟大的贡献吗?
郑铁生:你说的这个问题,就是乾隆皇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他到晚年,是有自我吹嘘、自我标榜的心态的。而且越是身居高位,他的心里越孤独,孤独到连他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敢相信,就是因为时刻怕他们来夺取他的权力。因此他这种孤独的心理急需得到一种补偿,而和珅的聪明、伶俐以及对乾隆一丝不苟的忠心,使得乾隆对他很放任。
至于送礼,你说的是野史记载和珅给乾隆送一份、他留一份。但当时是这样,给乾隆送的东西也都经过和珅来挑选,因为乾隆有一个规矩,地方送的东西,过多的只留一部分,剩下的退回。但退回时留哪些?退回哪些?这个权力就给了和珅,和珅也许留下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退回去是最好的,顺便就变成自己的。

但就你的问题,我想举一个例子。《红楼梦》中贾母年轻时的才干比王熙凤要强几倍,到了整个家族都没落、被抄家的时候,贾母先镇定下来,把自己的贴己钱,从当姑娘时攒下来的,分给了众人,顿时把家稳定下来。这说明老夫人当年的风格不减,所以贾母老了以后从王熙凤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而乾隆是从和珅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才非常喜欢甚至溺爱和珅。
所以我觉得不只是乾隆,这就是人性的一个弱点,他孤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希望身边人来奉迎他。到和珅晚年的时候,乾隆写字都让他代笔,所以现在故宫里很多对联你分不清是乾隆写的还是和珅写的。你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但都是说不清、说不透的问题。
提问三:既然是和珅邀请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嘉庆时期在八旗子弟中是不是就不是禁书了?
郑铁生:《红楼梦》在八旗弟子中间,不仅乾隆时期是禁书,在雍正时期也是禁书,雍正的兄弟,也就是裕王,曾经流传出《红楼梦》版本,所以八旗子弟中间传诵《红楼梦》。但我们后来怎么就知道曹雪芹这个人呢?因为虽然曹雪芹不当官,但正史中对他的父辈是有记载的,只是《红楼梦》究竟是不是曹雪芹写的,曹雪芹怎么写的,这些现在没有详细资料,而你刚才说的八旗子弟读了《红楼梦》以后,写的悼念曹雪芹的诗词、对《红楼梦》的评价,这些都成为我们今天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
另外一点就是,《红楼梦》80回本不光是手抄,手抄旁边好多批语,这些批语批得最多的是脂砚斋。我们把这些批语叫脂评。比如壬午年,写曹雪芹眼泪哭干而死,所以我们知道曹雪芹死在1728年;又根据八旗子弟写的诗,说曹雪芹活了40多岁,往上推到他应该是康熙五十四年出生。
我们说曹雪芹出生在康熙五十四年,他家被抄的时候,他应该是十二三岁,所以作为曹家早熟的天才他对家里发生的变故印象非常深刻。关于《红楼梦》我们现在知道这么多东西,都是通过八旗子弟写的诗歌、诗词记述下来,我们今天考证得出来的。
曹雪芹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又怎么能写出《红楼梦》里边从宋代到清代的三百多件著名瓷器呢?那个数量庞大得都可以写出一部中国瓷器史。所以,现在我们得到这么多东西,都是那些王公贵族、八旗子弟留下的,否则的话根本不知道。曹雪芹一介平民,正史不记载他,其他野史里头记载得零零碎碎。之所以对曹雪芹的争议这么大,《红楼梦》研究有这么多说法,就是因为资料太少了。

提问四:郑老师你好,我看过《红楼梦》与恭王府的关系,他们在论证大观园和恭王府关系的时候,提的是,虽然《石头记》也是江宁织造,主要论证一个是语言像北京,还有一个列举了恭王府周围像火神庙、典当行这些东西,写得非常多,这方面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介绍?
郑铁生:因为周汝昌先生在考证的时候,这个周围很多地方,包括院子中间很多建筑,跟大观园有相似和相同。但这个问题怎么来看,因为《红楼梦》就是一部小说,小说就是虚构的意思。所以任何一部小说,它都有模特,这是不可否认的,也就说曹雪芹如果没有经过这些,他不可能写出《红楼梦》来。但是也不能把小说和现实一一对应,为什么?因为一旦进入小说中间,即使是完全真实的历史资料,小说的艺术空间、艺术结构也会使得史料发生改变。
《红楼梦》我不好举,我举《三国演义》的例子。《三国演义》中间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是曹操杀杨修。《三国演义》写了七个细节,1900多字,这些细节和这些资料,完全取自《三国志》、《后汉书》和《汉书》,还有一些其他史志的书。那么应该说,都是真的,但是小说写的都是散的,小说把它安排成杨修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曹操是为了巩固曹丕的政权,而打击曹植的势力,不致在自己死后曹丕、曹植兄弟俩火拼。所以他在活着的时候,就把曹植身边的大吏杀掉,这其中就包括杨修。
《三国演义》就纳入了这样一种历史时空,我们看《三国演义》如果孤立地看每一个细节的话,连语言都不改变,全都是《三国志》拿来一个一个搁进去,但是总体上已经变了。我想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现在读书和欣赏文学作品时,把《红楼梦》看作一部文学创作,一部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它在虚构过程中,有蓝本或者模特为依据,甚至把很多人融为一个,这都可能,所以不能孤立地去看。比如说,恭王府旁边,哪个地方、哪个名字和大观园的名字相同,我就认为是它。甚至有的人说《红楼梦》中间有很多江南语言,我就认为《红楼梦》写的江南,有的说是北京,这就太复杂了。
和珅的20大罪状有哪些?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和珅是乾隆皇帝时的权臣,他在整顿财政、敛财积蓄方面算得上百年一出的天才,也因此得到了乾隆帝的极度信任和重用,而到了嘉庆帝登基以后,

立马就清算了和珅的20大罪状,将其查抄家产,从定罪到赐死也只有短短几天时间。那就有这么一个疑问了,为何嘉庆帝会这么迅速将其处理?而在他列出的20条罪状中却未提到一个”贪”字?是嘉庆帝心胸狭隘,不如乾隆帝有格局吗?
我们先来看看和珅的这20大罪状,分别是:
- 一、泄露机密为了拥戴之功;
- 二、骑马进圆明园;
- 三、乘轿出入神武门;
- 四、纳出宫女子为妾;
- 五、延误军机;
- 六、无父无君;
- 七、劝说乾隆撕奏章;
- 八、管理户部事务,一手遮天;
- 九、隐匿贼匪聚众作乱;
- 十、擅自更改皇帝谕旨;
- 十一、任人唯亲;
- 十二、随意撤去军机处在册人员;
- 十三、私自建造楠木房屋,奢侈豪华,超规格;
- 十四、墓地超过规定,违反制度;
- 十五、所藏珍珠、手串二百余串;
- 十六、所藏大宝石不计其数且为宫里所没有的;
- 十七、家中银两、衣服太多;
- 十八、藏金银无数;
- 十九、当铺钱铺太多,与百姓争夺利益;
- 二十、家奴刘全财产太多。
细看以上这20条罪状,会发现给人一种在凑数的感觉,为了给和珅定罪,嘉庆帝也是费尽心思,罪状中未提到”贪”字,而是说他对乾隆皇帝不敬、僭越礼制、工作存在重大失误等等,像是罪状中最后的这7条分明可以用一条来概括,就是和珅很贪,而嘉庆却没有明说,我想这一方面是为了顾全乾隆帝的颜面,另一方面则是想减少政治上的动荡吧,毕竟和珅掌权很久,很多官员都与他结成了利益链,若是以贪污定罪,那要彻查的可就太多,牵扯的人员肯定不在少数,从这一点来看嘉庆帝还是有些智慧的。
那么他为何在乾隆帝刚去世,就等不及要杀和珅呢?有人说是他仓促决定的,其实啊,回看历史就会发现乾隆后期之时国力就已逐渐衰退,而嘉庆在位却无实权,为了整治国家的不良风气,也为了让别人看到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权力和威信,乾隆去世后,嘉庆就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于是第一件事就是整治贪污腐败,而目标人物便是和珅,和珅当时不仅是乾隆的宠臣,还是一个中饱私囊的贪官,他所扮演的角色确实适合让嘉庆帝用来立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和珅处理,既可以显示自身的权力,也可以趁机捞一笔数额超乎想象的横财,以填补国库,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若说这是嘉庆帝心胸狭隘的表现,我认为并不是如此,他身处皇帝之位,年轻气盛,想树立权威,让众多官员信服,那就得做些实事,而和珅的贪污确实是个需严肃处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