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悦特稿:清代宫廷的古瓷鉴藏

孙悦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馆员

本文所说的古瓷,即明代以前(含明代)的陶瓷器物。对故宫博物院现存陶瓷类文物进行初步统计,得悉这类清宫旧藏的古瓷数量约有一万余件。若加上原属清宫收藏、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瓷器,这一数目还会有所增加,然总数应在两万件之内。

这些古瓷珍品,在清代即已入藏宫廷内府,是清代皇家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计这些瓷器的数量、品类,了解这些瓷器的来源和用途,可以窥见当时清宫藏瓷的概况,亦可由此分析其对于后世瓷器生产、收藏的价值和影响。

北宋定窑白釉凸弦纹三足樽
北宋定窑白釉凸弦纹三足樽 口径一五九厘米 底径一四四厘米 高一〇・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旧藏瓷器的来源

通过对清代收藏瓷器进行统计,初步确定其来源有如下方式。

明代旧藏

清代宫廷藏瓷,相当一部分来自明代宫廷的遗存。据明末成书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 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这说明在明代后期,已有大量古瓷入藏明代宫廷内府。

北宋 定窑白釉孩儿枕
北宋 定窑白釉孩儿枕 长三〇厘米宽一一・八厘米 高一八・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纳贡

官员进贡,在清代康熙时期即已形成制度。清代帝王每逢万寿、元旦、端午等佳节庆典,都会接受宗室、臣工的进贡, 即所谓万寿贡、年贡、端午贡。除此之外, 还有中秋贡、上元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呈进的贡品之中,包含有大量历代古瓷。从现有资料来看,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六旬万寿盛典之时便有历代名窑八十八件作为贡品呈进,入藏宫廷。这是目前所知清帝收藏古瓷的最早记录。之后由于雍正、乾隆等帝王对于瓷器收藏的热衷和偏好,大量古代陶瓷珍品开始有意识、成规模地入藏清宫,极大丰富了宫廷陶瓷收藏。

明德化窑白釉达摩立像及款识
明德化窑白釉达摩立像及款识 通高四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德化窑白釉达摩立像及款识
明德化窑白釉达摩立像及款识 “何朝宗印”

采买

严格说来,采买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纳贡。清代官员置办贡品的资金,一般由官员养廉银支付。但织造、盐官、关差等官员身负为内廷办贡之责,每年有专门银两负责办贡,乾隆皇帝曾有谕旨:「惟织造、关差、盐差等官进贡物件,向系动用公项制买,以备赏赐之用。」明确规定这些官员的办贡经费由皇帝出资。因此,这里特别将这部分人员进贡的形成称之为皇帝「采买”,以区别于一般朝臣的进贡。查阅各朝贡档,可以发现三织造、各处官差、 盐差等人采买的贡品中,几乎每年都有古瓷珍品。

明嘉靖 青花璎珞开光鱼藻寿字纹罐
明嘉靖 青花璎珞开光鱼藻寿字纹罐  【临渊阁】

抄没家产

由于收藏古瓷在清代已成风气, 许多大臣、宗室亲王家中皆有古瓷珍品。 这些贵胄臣僚因种种原因获罪之后,家产大都被抄没,这些历代古瓷在内的珍品, 也就理所当然地充实了清代宫廷收藏。最著名者如乾隆时期的权臣和珅,在嘉庆四年被抄没家产时,即查抄其有「磁库两间」。

就数量而论,清宫收藏的古瓷以接受宗室臣工的进献所得最多。仅以乾隆朝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乾隆六十年间以进贡形式入藏内府的宋代官窑数量为三百余件;宋代定窑器在五百件以上;哥窑则达到千余件。这几类瓷器的数量,都远远高于今日故宫博物院所藏。

明万历 五彩穿花龙凤纹高足执壶
明万历 五彩穿花龙凤纹高足执壶 【临渊阁】

清宫旧藏古瓷的品类

查考这些宫廷旧藏瓷器的品类,可以发现几乎涵盖了文献记载的所有古瓷窑产品。检视这些器物品类,可以反映出如下几个问题。

其一,确立宋代「五大名窑」。

北宋 定窑紫金釉耀州青釉剔刻莲纹斗笠碗 /笠式盏
北宋 定窑紫金釉耀州青釉剔刻莲纹斗笠碗 /笠式盏 【临渊阁】

清宫旧藏的一万余件古瓷之中,有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两百余件。所占比重虽不甚多,然与世界范围内现存的「五大名窑」相比来看,两百余件的数字则占据了绝对多数。这说明,存世的「五大名窑」瓷器绝大多数来自清宫旧藏。

宋哥窑青釉双耳三足炉
宋哥窑青釉双耳三足炉 口径七・九厘米 底径五·四厘米 高五・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五大名窑」之说始于明末,当时的文献对于究竟哪五处窑口表述不一,自董其昌《骨董十三说》言「世称柴、汝、官、哥、定五窑」以来,《通雅》、《物理小识》、《清秘藏》诸书皆采此说,同时兼有「四大名窑」、「六大名窑」诸说。而清代贡瓷中所列的「五大名窑」为汝、官、哥、定、钩,并无柴窑。这说明,清代宫廷阶层已经承认并接受了「五大名窑」的概念,但主要指「汝官哥定钧」五窑。对于文献中记载但并无实物的柴窑,乾隆皇帝曾有收藏,并做有《咏柴窑如意瓷枕》《咏柴窑碗》等御制诗,但其歌咏的对象可得」的感叹,可见对于柴窑的存在与否持怀疑态度。将明代文献中列入「名窑」已非柴窑,乾隆皇帝自己也发出「柴已不的柴窑摒弃不用,这是清初对明末「五大名窑」说的继承和进一步阐释。

南宋 青釉出筋鬲式三足香炉/香薰 镂空蝙蝠如意寿字银盖
南宋 青釉出筋鬲式三足香炉/香薰 镂空蝙蝠如意寿字银盖 【临渊阁】

其二,注重明代「宣、成、嘉、万」官窑。

旧藏的明代官窑,数量达五千余件, 可谓是清宫旧藏瓷器的大宗。数千件瓷器中,约有九成是明朝历代官窑瓷器。这其中,又以宣德、成化、嘉靖、万历四朝数量为最多。

清 花开富贵款 黄地蓝釉矾红鱼藻纹六方瓶
清 花开富贵款 黄地蓝釉矾红鱼藻纹六方瓶 【临渊阁】

对于整个明代瓷器艺术水准的赏鉴, 自晚明以来博物君子便屡有总结和比评。 万历时人沈德符所著《敝帚斋剩语》云:清宫旧藏瓷器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地方窑口收藏。这些地方窑,时代主要集中在「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宋明两朝。以数量而论,最多者为龙泉窑,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至嘉靖窑则又仿宣成二种, 而稍胜之。」其中将宣德、成化、嘉靖三朝瓷器列为明代瓷器的第一等级。清初叶梦珠所撰《阅世编》则说:「磁器除柴、定、官、哥诸窑而外,惟前朝之成窑、靖窑为最美,价亦颇贵。」可见,清代宫廷阶层对于明代瓷器的鉴赏评判,基本沿袭了明季以来士大夫的审美标准。

宋哥窑米黄釉双耳鼎式三足炉
宋哥窑米黄釉双耳鼎式三足炉 口径一三・三厘米 底径九・二厘米 高一七・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其三,各地方窑数量的分布。

旧藏宋明两朝龙泉瓷器共计一百八十八件。其次为明代德化窑三十五件。其他唐宋代名窑如磁州窑五件,耀州窑十三件,吉州窑三件,景德镇窑三件,建窑五件,越窑一件等等,收藏数量绝少,可知并不属清宫收藏的主流之列。

清宫旧藏瓷器的用途

清宫之内,古瓷施用颇为广泛,在宫廷祭祀、礼佛、寿诞、婚嫁、丧葬、赏赉等各类典庆活动中,都要用到大量古瓷。除此之外,古瓷还会被当做样本,用于当朝官窑器物的烧造标准。

宋官窑青釉弦纹瓶
宋官窑青釉弦纹瓶 口径九・九厘米 底径一四二厘米 高三三・六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大清会典事例》载「凡上用瓷器,照内颁式样数目,行江西饶州府烧解」,「凡坛、庙、陵寝需用祭器,照太常寺图式、颜色、数目,颁发江西烧造解部」,说明御用瓷器和陵寝祭祀用瓷器都是由御窑厂照内府或太常寺颁发的式样烧造。这种由内府或太常寺颁发的、御窑厂烧造瓷器时当作蓝本的式样,就是官样。据现存材料可知, 官样有瓷器实物、画样、木样或蜡样等数种。

明嘉靖 红地黄彩 黄地红彩 云龙纹 盖罐
明嘉靖 红地黄彩 黄地红彩 云龙纹 盖罐 【临渊阁】

其中,瓷器实物官样,即是指那些在御窑厂进行生产时作为样本的瓷器。从档案的记载看,这种瓷器不乏清宫收藏的前朝瓷器。如雍正四年七月初九日,「郎中海望持出各色磁碗二十七件、钟二十件、 盘二十件、小碟六件、渣斗一件、小花瓶五件,奉旨着交给年希尧做样用。钦此」。 再如雍正七年四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成窑宝烧红白龙碗一件、酒圆一件,奉旨:将此二件交年希尧照样烧造」,都是以清宫所藏旧瓷发往江西为样本的例证。

宋官窑青釉贯耳扁瓶
宋官窑青釉贯耳扁瓶 口径九・四厘米 底径六・三厘米 高二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旧藏瓷器的价值和意义

瓷器生产的历史可谓湮远,而瓷器真正作为艺术珍品受到世人的宝藏与珍视, 则要到晚明时期。由于晚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倡导和推广,瓷器得以和铜、玉器一样进入士大夫的视野,成为其收藏鉴赏的一项重要古董珍玩。

清康熙年制 刻章款 珐华釉哪吒闹海纹人头盖罐
清康熙 刻章款 珐华釉哪吒闹海纹人头盖罐 【临渊阁】

至于宫廷阶层开始关注并大规模集中收藏历代古瓷,则是在清代开始的。康熙时期,康熙皇帝对于历代古瓷的态度,在《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中曾有所表露:「尝见有人讲论旧磁器皿,以为古玩。然以理论,旧磁器皿俱系昔人所用,其陈设何处,俱不可知,看来未必洁净,非大贵人饮食所宜留用,不过置之案头或列之书厨,以为一时之清赏可矣。」可见,康熙皇帝认为古瓷「未必洁净」,不太认同其作为古玩的价值。相应地,康熙时期入藏内府的瓷器也甚为有限。之后,雍干二帝对于古陶瓷的钟爱和重视,才使得清宫内府的古瓷藏品不断充盈、蔚为大观。此种收藏,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宋钧窑天蓝釉海棠式花盆托
宋钧窑天蓝釉海棠式花盆托 口径一八厘米 底径一三・八厘米 高五・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其一,保存大量古瓷珍品。由于收藏来自最高统治者的意旨,可以看作是举国家之力有计划、成规模地对古代瓷器的集中收藏。它使得大量古瓷珍品免于流散民间,充实了清宫内府收藏,亦奠定了今日故宫古陶瓷庋藏的格局和规模。
    • 其二,提升了瓷器在艺术收藏品中的地位。陶瓷烧造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 但长期以来,陶瓷只是作为实用器而非陈设装饰,至于文房雅玩,明代以前均不以瓷器为尚。到了清代,由于雍正、乾隆等帝王的好尚,历代古瓷得以进入宫廷,成了内府收藏的珍品。宫廷风尚波及士林, 民间也兴起了收藏、陈设古瓷之风。此时, 瓷器方可和铜、玉器等有了相等的艺术地位,列于文人清赏的审美范畴。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及局部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及局部 口径六・二厘米 底径六厘米 高二五・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及局部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及局部
  • 其三,影响清代本朝的官窑生产。一些古瓷被当作样本送交景德镇照样烧造, 一些古瓷的釉色和造型也成为清代官窑瓷器仿制的标准。我们看到清代官窑瓷器中有相当数量的仿古瓷器,工艺精湛,成就什高。可以说,这与清宫内府古瓷实物充盈有着直接关系。
明末清早 民窑 “万福攸同” 款 豆青釉 青花釉裏紅 三鱼纹罐
明末清早 民窑 “万福攸同” 款 豆青釉 青花釉裏紅 三鱼纹罐 【临渊阁】
  • 其四,指导、引领了后世的瓷器收藏与鉴赏。以帝王为代表的宫廷阶层对于古瓷的收藏、品鉴、仿制等活动,实则反映了当时的知识阶层对于瓷器文物的鉴赏标准。这一标准波及民间,形成了陶瓷类器物收藏的热潮。后世乃至今日对历代古瓷的认知、鉴藏,很多都是以清代帝王的宫廷收藏为标准的。
清乾隆 仿官窑/仿官釉 撇口瓶 盘口瓶 凤尾尊
清乾隆 仿官窑/仿官釉 撇口瓶 盘口瓶 凤尾尊 【临渊阁】

综上,清代宫廷的瓷器收藏,是中国物进行大规模的收贮、整理、品鉴、研究。历史上第一次在皇家主导之下对瓷器类文物收藏的热潮。后世乃至今日对历代古瓷的认知、鉴藏,很多都是以清代帝王的宫廷收藏为标准的。这些收藏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流风遗泽,影响至今。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