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改元洪武, 由此开始了长达276年的封建统治。
明代是中国社会汉朝地主阶级统治的最后的一个王朝, 初开基业的洪武帝移民屯田,迁都北京, 江南富足大户也随之而来,据《明实录》记载: “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盈溢, 福建、陕西仓储足支当地薪俸十至十四年; 四川长乐县仓储足支当地薪俸百年。”
各省禀报之事全是粮食红腐不可食。

洪武二年在景德镇珠山山麓建立官办御窑厂, 明初朝廷对御窑厂十分重视,皇帝派遣得力的官员督窑, 在强大的封建经济的支持下, 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匠师开始了不惜工本的官窑制作。此时的景德镇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瓷都, 继而迎来中国瓷业史上最伟大高潮的到来。
《饮流斋说瓷》:
“统观诸朝,或盛或衰,亦无常轨, 衡以‘世愈近则愈进化”之说,乃迥不侔, 律以“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之言,则庶几相近。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世变亦隐隐相关焉。”
事实证明明代瓷业的发展与明代各王朝的经济发展兴盛衰弱确成正比。

一 明代瓷业的基本面貌
明初是中国瓷业史上的黄金时代。产量巨丰,品种繁多,创烧出一百多个新品种。 “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 莫不出于景德镇。”(明王世懋《二酉委谭》)明初御窑厂建立以后对唐、宋、元以来的所有优秀制瓷传统发扬光大,“明代绘事,人物虽不甚精细,而古趣横溢,俨有‘武梁画像”遗意。若绘仕女,又似古槃之《列女传》图也。成化人物,多半意笔高古疏宕,纯似程孟阳。若花卉有极整齐者,虽开锦纹夹花之权舆,然色泽深古,一望而知为朱明之物矣。若绘龙凤众兽,则颜色深入釉骨,时露古拙之致,却非庸手所能及。若万历之九龙盘、碗,五龙四凤盘等,古泽扑人眉宇,虽俪红妃绿,亦同于夏鼎周彝。 ”“明瓷之画也,用笔粗疏而古气横溢,且有奇趣。其地之色,釉浓厚深穆,却非后来所有。 ”(明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明代的瓷器无论釉彩多么鲜艳亮丽,它所显露出来的永远是一种原本质朴的纯真风格,这是挥之不去的时代烙印。明代瓷器作为明代经济文化的载体,烧造的极盛时期有八个阶段,这就是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这些朝代的烧瓷状况在历史文献中可考,为后世的人们广为称颂。
二 明代瓷器的分期
明朝276年,16帝。官营瓷业的发展与封建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步,其中有高潮也有低谷,有飞跃也有停滞。按时代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五期。
第一期: 永乐、宣德朝
——瓷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1403~1435年,33年)
明早期包括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1368~1435 年)五朝,五位皇帝执政67年,洪武二年景德镇建立御窑厂,官营烧造步入正轨,但是瓷器烧造的数量和质量不够稳定,目前能见到的洪武朝实物主要是青花、釉里红和白釉器,釉里红产品多于青花的现象明代独有,说明当时高温铜红釉的烧造达到新的高度。釉里红与青花造型多有重叠,常见碗、盘、盏托、玉壶春瓶、军持、执壶、盖罐等。
建文朝仅4年,烧造情况不明,没有见到建文款的瓷器问世。

永乐、宣德两朝(1403~1435年),边境息宁,人民安居,史称“永宣盛世”,封建国家经济空前强大,以此为依托的官营瓷业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永乐、宣德两朝间仅隔着历时一年的洪熙,衔接紧密,产品的造型风格、 制作工艺完全一致。而洪熙朝时间过短,在烧造史上可以忽略不记。黄金时代的瓷业盛况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数量众多
据《江西大志》仅宣德八年(1433年)一年,根据朝廷内尚膳监的需要,呈进烧成龙凤瓷器44万余件。有可能这些瓷器不是在一年之内烧造的,但一次进贡朝廷这么多的数量是有据可查的确凿事实。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景德镇御窑场明初遗址出土的永宣瓷器的残片有数十吨,都是当时被打碎的不合格的官窑产品,还有许多被地面建筑深埋地下残片没有计算在内。据景德镇考古所刘新源先生估计,明初官窑的成品率平均为“百分之四”,制坯一百烧得四件,烧造盛况是可想而知。永宣两朝33年的烧造的成品总量最低不会少于500万件。

历经了500多年的沧桑岁月,目前世界范围内遗存的永宣瓷器估计约有3万件左右,大多集中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大博物馆中,另外北京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以及中国香港、日本、美国、 伊朗、土耳奇、欧洲等地的博物馆和私人也有部分收藏。目前传世品的总量数倍于明中期的官窑烧造量。


2、品种丰富
永宣瓷器的品种样式之多,可以与官民竟市的晚明时相媲美,明清两代所有的新奇品种和釉色几乎都能在永宣瓷器中找到它们的雏形。万历时人王世懋《窥天外乘》说: “我朝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单是青花瓷一种,此时就繁衍出黄地青花、青地白花、酱地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等多个品种,此外还有黑釉、洒蓝、宝石蓝釉、绿釉、褐釉、白釉、天蓝釉、月白釉、浅黄釉、水绿釉;以红为主的金红釉、深红釉、宝石红釉、金酱釉、深紫釉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甜白釉,永乐白釉增加了瓷胎中高岭土的用量,釉色温润甜美。造型上更有前代从未见过的器物,僧帽壶、高足杯、爵杯和伊斯兰风格的天球瓶、荷叶盖罐、扁壶、盖豆、花浇、烛台、军持等中亚波斯风格的二十几种造型。

3、质地一流
明永宣时期,国力雄厚,官窑瓷器烧造的废品淘汰率之高,古今称奇,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以这样不计工本地使用宝贵的瓷土和燃料资源,这是官窑烧造史上对成品筛选最苛刻的一个时期,对不符合皇家使用标准的产品就地打碎深埋,不得有片瓦流入民间。由于官窑对上乘瓷土、燃料、窑炉、工匠技术的全面垄断,致使景德镇民窑在上好烧瓷原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艰难生存,此时官窑与民窑在产品质量上有天壤之别。景德镇考古所几十年来在旧时御窑场的辖区内发掘出数十吨的官窑残片,用碎片粘连拼接起几千件修复品,而这复原后的器物中许多并无大问题,当年只因一点点瑕疵就被打烂埋掉。这种严格的筛选制度保证了官窑的品质,也因此付出极大代价———生产一件成品往往要背负几十件废品,瓷器的造价按其成品的重量计算竟与白银等同,一件上好瓷器的烧成需耗费同等重量的白银,也就是说,如果一只青花碗重四两,那么在它烧制过程中所耗费的白银也是四两。
永宣瓷器堪称一流的烧造质量是明初国力强盛的历史见证,它所矗立的丰碑,是大明帝国用相等的白银堆积而成的。





永宣瓷器的鉴定要点:
常见的永宣瓷器品种主要是青花、白釉、蓝釉、红釉等。
1. 釉的特点:
- a. 对于青花瓷器,我们首先要掌握底釉的共性———旧时称“蜜淋釉”。特点是浓稠、光亮、透明度好、黏度大。
- b. 宝石蓝和宝石红釉器表细小的橘皮棕眼纹也是重要的鉴定依据,这种橘皮纹分布均匀细腻,大小适中。
- c. 由于采用荡釉法上釉,大多器物器身的底釉与圈足内的白釉颜色不一致,圈足内的底釉通常会薄一些,有刷抹的痕迹,靠近足内墙的地方还有深浅不同的鱼肚白色。
2. 青花料的特点:
- a.大多使用进口料“苏泥勃青”,特点是深艳湛蓝,含铁量高,釉厚处有锡光,俗称“铁锈斑”。
- b.青花料色侵入胎骨,表面抚之不平,“历历可按”。
- c.青花花纹笔触晕散,多用于描绘龙凤、花果纹,极少用于描绘山水和人物。
3. 瓷胎的特点:
- a.使用明初景德镇麻仓山的御用官土 (尽管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当时瓷土的硅酸盐成分,但是找到与600年前相同风化的土,已经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事)。
- c.胎土的断面布满极细小的铁颗粒黑褐点。
- b.瓷土致密之极,看着粗,摸着细。
- d.涩胎底部的火石红现象比较普遍, 但程度不同,有深有浅。
- e.胎体份量适中。相同造型的器物永乐胎体较宣德为轻。






第二期:正统、景泰、天顺
————即所谓“空白期”(1436~1464年,28年)
宣德以后社会经济开始急速下滑,仅有的烧造记载是正统六年(1441年),由于宫中三大殿修造完成,急需各种器件摆设,五月己亥“行在光禄寺奏………………其金龙金凤白瓷罐等件,令江西饶州府造”。(《明英宗实录》)而正统十二年十二月甲戌,又“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 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明英宗实录》)这项禁令不仅阻止了正统朝的烧造, 也殃及景泰。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一些出自明确纪年墓葬的瓷器,正是“空白期”时的标准器。从总体的数量来看“空白期”虽然不是完全空白,但是所出产品的数量绝对是明朝最少的。 故宫博物院藏空白期瓷器只有十多件,台北故宫亦如此, 而在世界范围内此时段的相关遗存也都是有限的。







“空白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空白期瓷器的数量很少,造型种类不多,有罐、 梅瓶、碗、山形笔架、牌匾墓志、香炉、俑人、碗、盘等数种。青花为多,其次是白瓷和青白瓷,多为前朝已有的造型,没有创新。釉面的洁净度不如前朝,青花底釉发青,较前朝薄而平光。烧造质量普遍下降,数量骤减,胎釉都比较粗糙,器物圈足内的釉与器身颜色不一致的现象更加明显。

正统朝:
瓷胎厚重,青花的用料仍然部分地使用宣德剩余的“苏麻离青”,色泽鲜艳,但青料的纯度差,发黑褐色。画工笔触生辣。孔雀的画法时代特点鲜明。梅瓶底足多见“糊米底”现象。
景泰朝:
胎体一般比正统还要厚,底釉微泛青绿色,出现少量的腻白釉。青花绘画多见弹簧状卷云,也叫幻云纹,人物背景虚幻仙境增多。柳叶、礼帽云、鹅掌叶 (图案)都是十分有代表性的。
天顺朝:
瓷器开始向成化朝过渡,胎体薄厚适中,本朝瓷器在“空白期”瓷器中质量是最好的:讲究细腻的画风,釉面平光,青花灰蓝淡雅;海螺、蜗牛、如意轮、仙人掌的画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三期: 成化、弘治、正德的复苏(1465~1521年,56年)

成化朝社会稳定,政治中兴,瓷器生产展现柔媚玲珑的女性风格。
官窑瓷器的品位是与当朝皇帝的审美趣味相吻合的。 御窑场进贡的珍玩瓷器,多是为讨成化皇帝的爱妃万贵妃成化斗彩器晶莹细润,造型小巧文雅,妩媚耐看。 此时期瓷器的质量可谓空前绝后。少见大器,瓷器在气质上讲究温雅小巧之美,完全是为宫廷赏玩所需烧制。
明中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青花采用江西乐平的陂塘青(平等青),呈色淡雅无铁斑,器形精巧细致。为整个明朝青花器最为典雅精美的时期。本朝青花瓷器胎体非常细薄,底釉微现肉红色,迎光透影微泛粉红色,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斗彩天字罐和鸡缸杯仿品成千上万,实际上全世界的藏量是十分有限的———总共不到30件。现代仿品做的基本都过了,比原物更漂亮,但是没有古代文物的韵味。
弘治朝:
青花釉质肥润,胎薄体轻。造型没有太大的变化。弘治娇黄釉颜色光鲜,俗称“鸡油黄”。茄皮紫釉也很有名。盘、碗普遍有塌底的现象,底足内白釉光润如脂,青花略显灰青。
正德朝:
青花烧造数量较成化、弘治为多,色调发灰, 釉肥润有玉质感。明人《事物绀珠》记“正德间大玛镇云南,得外国回青”,此时的青花用料有进口和国产之分。正德时期瓷器以孔雀蓝、红蓝彩和素三彩最为突出,素三彩造型丰富,黄、绿、蓝、紫等色,古朴典雅,十分精美。自正德朝始,各种新造型开始多起来。












第四期:嘉靖、隆庆、万历的繁荣(1522~1620年,98年)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继永宣之后又一个瓷器辉煌发展的高峰时期,时间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此时随着新兴城市经济的发展,景德镇民窑大踏步地登上历史舞台,与官窑并驾齐驱,在“官民竞市”的激荡中共同发展。随着商品市场的繁荣,此时再没有人把不合格的官窑瓷器打碎深埋,而是按档次分出等级,一等进贡御用,二等供应皇家祭祀,三等则供给王公贵族,再次的就地变价处理。与此同时,由于完不成皇室逐年加派的烧瓷任务,有条件的民窑也担负起官窑的烧造任务,由此打破了官窑对原料和技术的垄断,上好的民窑制品此时与官窑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

目前,明代瓷器遗存中存世量最大的就数晚明嘉靖、 隆庆和万历三朝,据成书于嘉靖三十五年的《江西大志》的记载,单登记在册的官窑瓷器就有约100万件。



嘉靖青花釉色蓝中微泛紫色’在此件残片中这一特点体现尤为明显


晚明瓷器的鉴定要点:

嘉靖朝:
嘉靖青花多使用西域进口的回青,也叫“青金蓝”或“佛头青”。这种青料十分特殊,蓝中微泛紫色,单线平涂没有层次。由于元代以来一直使用的官土“麻仓土”已经用完,而景德镇周边的瓷土质量不好,因此此时瓷胎中杂质偏多,特别是官窑烧造的大件器物如大龙缸等非常粗糙;青花也是干涩不爽,釉面布满缩釉点。但此时小件官窑器仍然比较精细。

嘉靖五彩瓷器非常灿烂,创制了许多新的造型,五彩大器,品种繁多。
隆庆朝:
仅存七年,东西少而精,文献中虽有不少烧造记载,但世界范围内能确认为隆庆朝的官窑实物不足千件。青花仍然使用回青,颜色较嘉靖更为鲜艳深厚,制作精致。

万历朝:
海外市场开禁,生产数量猛增。新创制了许多造型,为晚明造型最丰富的时期,青花以石子青料为主,呈色稳定,微泛灰色。五彩瓷器的数量超过以往,胎体厚重但不粗糙。
外销瓷大量输出海外,由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经营出口到欧洲各国。











第五期:泰昌、天启、崇祯的衰落(1621~1644年,23年)
明末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仍。明末政权风雨飘摇,而官窑的生产基本停滞。御用窑场的烧造基本停止,此时的瓷器量少质差。品种有五彩、青花、黄釉青花、 黄釉、蓝釉、白釉等。

明末瓷器的鉴定要点:
泰昌:
万历帝之后的明光宗朱常洛登基30天暴病身亡。泰昌朝仅一年,未见官窑款遗物存世,可以忽略不记。

天启朝:
仅7年。本朝青花瓷器胎体较轻,画法淡雅清疏,因受明末江南版画艺术的影响,开青花瓷绘“墨分五色”的先河。五彩瓷器底色昏暗不爽,彩色不纯净,给人以脏兮兮的感觉。
崇祯朝:
御窑场惨淡经营,青花发色稳定,采用“勾花点叶”和“勾骨加青”的画法,青料兑水明显增多。色彩清新明秀,画风清疏,常见富有诗意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图案,具有文人阶层喜爱的书卷气。





三、明代瓷器的鉴定要点
(一)、首先对古代有关瓷器烧造的文献应略知一二。 阅读《明实录》、《大明会典》、《江西通志》、《江西大志・陶书》等明代文献中有关烧造的章节。清代朱琰的《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以及1982年出版的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史》、耿宝昌主编的《明清瓷器鉴定》有关书籍。
(二)、一切可以触摸古代瓷器的机会,上手触摸器物, 观察底足的工艺特征,体会器物的份量的和胎釉的质感。 正规博物馆和大拍卖会上的明瓷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三)、通过描绘和观察明代器物的造型线条,把握每一种器物造型演变的规律,从宏观上认知每个时期的总体时代风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出同一种造型的所有明代器物。
(四)、搜集各时期的瓷器标本,从断面上观察瓷土的特征,瓷土的纯净度、致密度、颜色与瓷土成分、窑炉结构、烧制温度、和工匠的技术能力密切相关。
(五)、花纹的细部画法,每一个时期流行的画法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特别是图案之间的习惯搭配,习惯的画法,只存在于某个时期的能代表时代风貌的特殊纹饰都必需用心记住。
(六)、注意款识的用料、写法和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