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成龙:柔和淡雅 明代成化御窑瓷器概述

吕成龙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 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所长

稳定繁荣的明成化时期

处于十五世纪下半叶的成化朝(一四六五年~一四八七年)虽然只历时二十三年,但在整个明代御窑发展史上却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仅次于明初永乐、宣德时期。

成化皇帝名朱见深(一四四七年~一四八七年),庙号宪宗,系明英宗朱祁镇(一四二七年~一四六四年)长子,朱明皇族的第六代,年号成化,是明代第八位皇帝。他生于正统十二年(一四四七年)十一月二日,母亲周贵妃,时值明朝开国近八十周年,卒于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年),享年四十一岁。正统十四年(一四四九年)八月被立为太子,景泰三年(一四五二年)五月被废,改封为沂王。天顺元年(一四五七年)复被立为太子,天顺八年(一四六四年)正月即皇帝位,翌年改元成化,在位二十三年。期间虽出现宦官汪直擅权的局面,但总体来说,明代江山还算基本稳定。关于明宪宗,坊间知之不多,有所知者可能多局限于他曾设立的特务机构———西厂和他独宠年长其十九岁的万贵妃。明宪宗宠幸万贵妃达到痴迷程度, 主要因为这位万贵妃是他当太子、沂王时的侍女,曾与其同生活、共患难过。

成化皇帝名朱见深(一四四七年~一四八七年),庙号宪宗
成化皇帝名朱见深(一四四七年~一四八七年),庙号宪宗

自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起,成化皇帝即怠于朝政,七年间只上过一次朝, 开明代君王不与大臣面议朝政之先河。 以汪直为首的宦官趁机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徇私舞弊、胡作非为,形成所谓「天下之人但知有西厂而不知有朝廷, 但知畏汪直而不知畏陛下」的局面。

即便如此,从朱见深即皇帝位后所颁诏书看,即位之初,他还颇有整顿朝纲之志,想干一番事业。诏书内容包括宽刑政策、蠲免钱粮、简省采造、严禁科敛、选拔人才和提高科道官员的监察权等。

从实际情况看’朱见深即位之初还是干了几件轰动朝野的大事。

  • 其一,任用阁臣李贤等辅政、惩张鹏、杨宣等在前朝受迫害而被罢免的治先朝奸佞之臣门达等。重新启用岳正、 张鹏、杨宣等在前朝受迫害而被罢免的贤能官员。
  • 其二,为主持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等人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平反昭雪。正统十四年(一四四九年),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等人的百般怂恿下,率大军亲征蒙古瓦剌部,在河北怀来土木堡大败被掳走,史称「土木堡之变」。其弟朱祁钰奉皇太后懿旨即皇帝位,改元「景泰」。 蒙古瓦剌兵大举南侵,景泰帝提拔于谦任兵部尚书,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一年后(景泰元年),朱祁镇被放回,幽禁南宫。七年后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改元天顺, 听信谗言将于谦处死。朱见深即皇帝位刚刚一年,即在大臣的建议下,为于谦平反昭雪。
  • 其三,释放宫人。宣德至天顺年间, 皇室曾从民间选取大量宫女,很多宫女是被逼无奈而走进皇宫的,她们到了徐娘半老时往往被赶出宫,成为孤苦伶仃之人, 晚年生活很凄惨。成化皇帝在李贤等人的建议下,将那些不愿在宫内当差的宫女陆续释放。

除前述三点之外,成化皇帝还「笃于任人」。商辂、彭时、姚夔、李秉、 年富、王复、王竑、马文升、项忠、李东阳、谢迁、丘浚等均为当时脱颖而出的名臣,这些名臣有的还在后来弘治、正德朝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宫廷艺术方面,朱见深擅长书画,对明代宫廷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宫中汇聚了一批技艺高超的书画家,如林良、俞鹏、林时詹、许伯明等。尤其是林良,其水墨写意花鸟画法在当时自成一体,颇具影响。

朱见深自幼习字,并受名师指教, 即皇帝位后,常将所书诗赋赐予大臣。 从留存至今的书法看,朱见深一生书风变化不大,主要受明初台阁体书法代表人物沉度书风之影响,给人以工整端庄、 滋媚清劲之美感。

御制一团和气图
御制一团和气图 此图作于1465年。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两人肩上,露出光光的头顶,手捻佛珠,是佛教中人。根据《御制图赞》推测,图中笑面弥勒应为慧远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陶渊明,三人各为儒、释、道教代表。
明 朱见深 一团和气图轴
明 朱见深 一团和气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设色 纵四八·七厘米横三六厘米 画上部题有《御制一团和气图赞》,内述朱见深创作此画的缘由
“御制一团和气图赞:朕闻,晋陶渊明乃儒门之秀,陆修静亦隐居学道之良,而惠远法师则释氏之翘楚者也。法师居庐山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陆二人访之,与语道合,不觉送过虎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此岂非一团和气邪,试挥彩笔题识其上。
嗟世人之有生,并戴天而履地。既均禀以同赋,何彼殊而此异?唯凿智以自私,外形骸而相忌。虽近在于一门,乃远同于四裔。伟哉达人,遐观高视;谈笑有仪,俯仰不愧。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嗯!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备。岂无斯人,辅予盛治?披图以观,有概予志。聊援笔以写怀,庶以誉俗而励世。  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

 

在绘画艺术方面,明宪宗朱见深所取得的成就仅次于其祖父明宣宗朱瞻基。 朱见深在绘画题材方面涉猎较多,诸如人物、花鸟、走兽等无所不能。其中以人物画为主,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最大,尤受人称道。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其所作《一团和气图》轴、《岁朝佳兆图》轴和台北故宫收藏其所作《达摩图》轴等,可窥其人物画高超水平之一斑。

由于成化皇帝爱好书法、擅长丹青, 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致使成化朝在御用瓷器烧造方面亦不免受到文人气息的熏陶,清新脱俗,取得非凡成就。

明 朱见深岁 朝佳兆图轴
明 朱见深 岁朝佳兆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纵五九·七厘米横三五五厘米  纸本设色

成化御窑瓷器烧造的文献记载

文献中所见成化御窑瓷器烧造方面的记载,主要见于《明史》、《明宪宗实录》和晚明、明末清初一些文人的笔记。如:

《明史》载:「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 费不赀。。」(《明史》卷八二·志第五十八· 食货六)

《明宪宗实录》载:「户科都给事中张海等以灾异上言五事。一,南北直隶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广、四川、福建等处水旱频仍,军民饥馑……江西之地,被灾尤甚,所造瓷器宜暂停止……上批答曰:灾重地方追征粮草、颜料,并停俸。官吏所司即为查照斟酌奏闻。烧造瓷器将完,不必停止…」(《明宪宗实录》卷一九五·成化十五年十月「戊子」条)

另有记载:「南京吏部尚书陈俊合诸大臣应诏言二十一事……江西浮梁县景德镇有内官监造瓷器,其买料供给夫役之费,岁用银数千余两,俱出饶州、 广信、抚州之民,计其所费已敌银器之价, 宜暂停三、五年,以苏民困……上批答曰:……瓷器俟烧完停止,其余俱如议行之。陈俊等不允退休,其令悉心供职。南京工科给事中丘璐等应诏言十二事……浮梁烧造瓷器,民困已极,宜暂停免。援令饶州等三府量出财力自造进京。上批答曰:所条时事多已行矣,置之下其章于所司。」(《明宪宗实录》卷二六三·成化二十一年三月「己丑」条)

由前述可知,成化十五年(一四七九年)和二十一年(一四八五年),有关官吏曾分别因灾异严重和耗费巨大而建议皇上下令停止或暂停瓷器烧造,以苏民困。但成化皇帝均未立即下令停止,而是采用拖延战术予以搪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成化皇帝对瓷器烧造的浓厚兴趣和成化御窑烧造瓷器的数量应相当可观。

从文献记载看,成化时期饰有龙凤纹的御窑瓷器仅限于宫廷使用,禁止他人使用和私藏。成化十三年,一位叫方贤的官员因私藏龙凤纹瓷器,事发而被贬官流放到辽东充军守边。《明宪宗实录》载:「……掌太医院事左通政方贤谪戍辽东。先是西厂未罢时,太监汪直恶贤,遣人就其家搜检得片脑、沉香等药,并以为盗之官库者,且家藏御墨并龙凤瓷器,俱属违法,故得罪。御医史斌以附贤,亦发为民。」(《明宪宗实录》卷一六六·成化十三年五月「辛巳」条)由此可知,成化朝饰有龙凤纹御窑瓷器之尊贵和使用规定之严格。

成化御窑瓷器的主要品种

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成化时期景德镇御窑烧造的瓷器不但数量大、品种多,而且与此前明代各朝御窑瓷器相比, 其艺术风格也有很大转变,素以造型俊秀、胎釉精细、装饰文雅而著称于世。

成化御窑所产瓷器见有白地青花、孔雀绿釉青花、黄地青花、青花加矶红彩、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白釉、鲜红釉、鲜红釉拔白、祭蓝釉、 祭蓝地白花、仿哥釉、酱釉、孔雀绿釉、 浇黄釉、瓜皮绿釉、白釉酱彩、白地绿彩、 白地矾红彩、白地黄彩、黄地紫彩、黄地矾红彩、黄地绿彩、矾红地绿彩、洒蓝地孔雀绿釉、素三彩、珐花等至少二十九个品种。其中以青花瓷器和斗彩瓷器最为世人所称道。

科学测试表明,成化御窑青花瓷釉中氧化铁(Fe₂O₃)、氧化钙(CaO)含量不仅比元代至明宣德青花瓷器低,而且比后来嘉靖青花瓷器亦低,致使胎质更显洁白细腻。其釉色大致可分为白中微闪灰青和白里微闪牙黄两类,白度都比宣德御窑青花瓷器高,特别是光泽度, 比宣德御窑青花瓷器柔润温和,玉质感极强。因此,成化御窑瓷器质量堪称明代御窑瓷器之冠。

清新优雅的青花、釉里红瓷器:

青花瓷器和釉里红瓷器的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基本相同,只是着色金属氧化物有别。由于二者均属高温釉下彩瓷器,且彩在釉下不易磨损、彩料不含铅毒,蓝色和红色花纹清新优雅,因此, 自古以来这两个品种即深受人们喜爱。

青花釉里红龙纹合碗盖(残)
青花釉里红龙纹合碗盖(残)

纤柔淡雅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系指以氧化钴(CoO)为着色剂的彩料在已成型的坯体上进行装饰、施透明釉后入窑经高温焙烧而成的釉下彩瓷器。景德镇自元代开始烧造青花瓷器,明、清时期直至今日,青花瓷器作为最著名的瓷器品种一直都在烧造,从未间断。因此,青花瓷器堪称景德镇瓷器中的主流产品。

明成化 青花缠枝莲纹碗
明成化 青花缠枝莲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高七・六厘米口径一五・八厘米 底径五・三厘米

青花瓷器堪称成化御窑瓷器中的大宗产品,造型以小巧的杯、碟、碗、 盘、高足杯等较为多见,大件器物较少见。从文献记载来看,典型成化御窑青花瓷器所用青料是产于今江西省乐平县的「平等青」(亦称「陂塘青」)。由于这种青料中氧化铁含量较低、氧化锰 (MnO2)含量较高,致使图案纹饰中基本不再出现如明初永乐、宣德御窑典型青花瓷器纹饰中那样因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高铁低锰)而呈现出的氧化铁结晶斑,而是呈现柔和、淡雅、清爽的蓝色,形成此朝青花瓷器的典型风格。

成化御窑青花瓷器的绘画工艺多采用勾勒渲染法。线条不晕不散,宛如婉转游动的丝线,纤巧爽利。线条内染以淡淡的青料,整个图案给人以纤柔淡雅的美感。

除白地青花瓷以外,成化御窑还继续烧造初创于宣德御窑的孔雀绿釉青花、 黄地青花和青花加矾红彩瓷器。这三个品种均需要两次烧成。

明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绘画所用青料均以天然钴土矿石加工而成,但由于矿石的来源不同和加工方式不同,致使各个时期青花瓷器在图案颜色方面呈现不同的风貌。如典型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使用的是进口「苏麻离青」(亦称「苏泥渤青」)料,典型成化、弘治青花瓷器使用的是产于江西省乐平县的 「平等青」,典型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器使用的是产于江西省上高县的「石子青」(亦称「石青」)与从国外进口的「回青」的混合料。由此形成典型永乐、宣德青花之浓丽凝重;典型成化、弘治青花之明净素雅;典型嘉靖、隆庆、 万历青花之浓重艳丽。虽风格迥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线绘与「宝烧」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瓷器属于经以氧化铜(CuO)为着色剂的彩料或釉料加以装饰,经高温还原气氛焙烧而成的釉下彩瓷器。由于氧化铜对烧成时窑内温度和气氛的要求极为严格, 致使釉里红瓷器的烧成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铜红彩(釉)就会发黑甚至挥发, 废品率特别高,烧造一件成功的作品实属不易。明代釉里红瓷器以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亦最受世人称道。宣德以后因烧成难度大、 技术逐渐失传,釉里红瓷器遂鲜有烧造。

明成化宝烧鱼纹碗
明成化宝烧鱼纹碗 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藏

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成化御窑釉里红瓷器主要延续宣德时期的装饰技法。 大致可分为两种:

  • 一是以铜红彩描绘图案纹饰的所谓「线绘釉里红」;
  • 二是鲜红釉的局部使用,被称为「宝烧」。

所见成化御窑线绘釉里红瓷器有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云龙纹碗、盘等;鲜红釉局部使用的釉里红瓷器见有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收藏的一件釉里红三鱼纹碗,景德镇明代成化御器厂遗址也出土了当时落选被打碎的这种碗的残片。

特色鲜明的五彩、斗彩瓷器

多彩多姿的五彩瓷器 :「五彩」中的「五」不是一个限定数字,而是「多」的意思。凡是包括三种或三种以上色彩且原则上含有矾红彩的彩瓷均可称作五彩瓷器。

明成化 五彩花卉纹罐
明成化 五彩花卉纹罐 故宫博物院藏 高一○・九厘米口径一○・一厘米 底径一三・一厘米

中国传统五彩瓷器大致可分为两类:

  • 一是在烧成后的素白瓷上以红、绿、 黄、紫、黑等彩描绘图案纹饰,然后入彩炉焙烧而成,被称作「纯釉上五彩」;
  • 另一类则是在已成型的坯体上以青花料描绘图案局部,为釉上彩图案布局定位, 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勾线填彩或「没骨」画法描绘图案其他部分,凑成整个图案,然后再入彩炉焙烧而成,被称作「青花五彩」。

应引起注意的是,明代文献将今人所称的五彩和斗彩统称作「五彩」。

明成化 五彩满池娇图纹盘
明成化 五彩满池娇图纹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御窑五彩瓷器产量较低,传世不多,可分为纯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类。 纯釉上五彩瓷器见有传世五彩缠枝花纹扁罐、狮球图玉壶春瓶、鸳鸯鱼莲图盘、 高士骑马图碗等。青花五彩瓷器典型器见有传世和出土的五彩满池娇图藏文盘。

声名远扬的斗彩瓷器:

「斗彩」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相结合、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瓷器装饰工艺。 「斗」字乃 「斗拢」之「斗」,意为「拼凑」、「凑合」。其做法是:先在已成型的坯体上以青花料双钩图案轮廓线,或在此基础上以青花料描绘图案局部,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填涂(或在此基础上根据所绘物像的不同,辅以染、覆、点彩等技法),按需施以红、黄、绿、紫等各色彩料,完成图案全样。复入彩炉经低温焙烧,从而产生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竞相斗妍的艺术效果。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一对)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一对) 故宫博物院藏 每件高四・八厘米口径五・五厘米 底径二・五厘米

成化御窑斗彩瓷器产量较大,而且声誉极重。其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腻, 釉色青白或乳白,釉质温润如凝脂。彩料纯正,画技高超,彩色润而不躁、柔和悦目。制作工艺精湛,器物表里处理精致如一。总体风格轻盈秀丽、恬淡雅致、精巧可人,尽显柔美,其玩赏性大于实用性,摩挲把玩,让人爱不释手。

斗彩和青花五彩瓷器的区别:

斗彩和青花五彩瓷器虽都属于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相结合进行装饰的彩瓷,但绘画工艺不同。在斗彩瓷器上,釉下青花起主导或骨架作用,青花已构成整个图案的框架,或者说是白描样稿,斗彩瓷器的半成品(未施釉上彩者)是一件图案完整的淡描青花器;而在青花五彩瓷器上,釉下青花只是被作为一种颜色使用,同时为釉上绘画定好位置,青花五彩瓷器的半成品(未施釉上彩者)是一件图案不完整的青花器。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半成品)及款识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半成品)及款识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清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 斗彩团莲纹盖罐
明成化 斗彩团莲纹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高一九・七厘米口径七・九厘米 底径八・四厘米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团莲纹盖罐及款识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团莲纹盖罐及款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斗彩海兽纹“天”字罐及款识
明成化 斗彩海兽纹“天”字罐及款识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海兽纹“天”字罐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海兽纹“天”字罐 故宫博物院藏 高一一・八厘米口径六・六厘米 底径八・八厘米

杂釉彩、素三彩与珐花瓷器

杂釉彩、素三彩、珐花瓷器系指不能归于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颜色釉瓷器等大类的高、低温釉、彩瓷器。 这些瓷器均需要两次或多次入窑焙烧而成,即先烧高温釉、彩,再烧低温釉、彩。

延续与创新并举的杂釉彩瓷器:

主要指两色釉、彩瓷器,其中绝大多数品种在明初洪武、永乐、宣德时期已有烧造, 成化时期得以延续,如白地酱彩、白地绿彩、白地矾红彩、白地黄彩、黄地紫彩、黄地矶矾红彩、黄地绿彩瓷等。成化时期还见有矾红地绿彩、洒蓝地孔雀绿釉瓷等,这两种均属于成化御窑首创。

明成化矾红地绿彩缠枝灵芝纹双耳三足炉
明成化矾红地绿彩缠枝灵芝纹双耳三足炉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成化 洒蓝地孔雀绿釉锥拱龙纹盘
明成化 洒蓝地孔雀绿釉锥拱龙纹盘 台湾「清玩雅集」藏

恬淡的素三彩瓷器 素三彩瓷器原则上系指含有三种或三种以上低温釉彩但不含或含有极少量红彩的瓷器。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属于荤色,其他色彩属于素色,因此,不含或基本不含红色的彩瓷被称作「素三彩」。 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并非指只有三种颜色。

明成化 素三彩鸭式香薰
明成化 素三彩鸭式香薰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素三彩瓷器系受唐代以来低温铅 釉陶器的影响、从不含或基本不含红彩

的杂釉彩瓷器发展而来。其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此后,经历了明代正德时期、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清代康熙时期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颜色丰富的珐花瓷器 珐花又称「珐华」、「法花」、「法华」等,系创烧于元代山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一种中温釉窑器,盛行于明代,清代逐渐衰退。其釉色以黄、绿、蓝、紫为主。北方地区所烧造珐花器的胎均为陶质,明代中期景德镇用瓷胎仿制成功。

珐花釉系从我国传统低温铅釉发展而来,二者的化学组成基本一致,只是主要助熔剂不同。铅釉以黄丹(氧化铅粉) 作主要熔剂,而珐花釉则以牙硝(或称火硝,即硝酸钾)作主要熔剂。前者属于 PbO-SiO2二元系统,后者则属于K2O-PbO-SiO2 三元系统。二者虽都以铁、铜、 锰、钻等金属的氧化物做着色剂,但珐花釉的颜色种类比低温铅釉更丰富,珐花釉中的碧蓝、金黄、孔雀绿等色,在低温铅釉中未曾见有。

珐花器需采用两次烧成工艺,即先以一千两百摄氏度左右高温素烧,然后再施釉入窑经中温釉烧,温度在一千至一千一百摄氏度左右。

「立粉」(或称「沥粉」),是珐花器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其做法是将精细的泥浆装入带有细管的袋子,然后挤压泥袋,使泥浆从细管中缓缓涌出,在器物胎面上勾勒出凸起的图案轮廓,晾干后入窑素烧,出窑冷却后按需求填入各色釉料,再入窑焙烧而成。

少而精的颜色釉瓷器

成化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颜色釉瓷器基本延续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的品种,按烧成温度大致可分为高温、中温和低温三种。由于成化时期盛行斗彩瓷器,加之颜色釉瓷器相对于青花和斗彩瓷器的烧成难度较大,致使成化御窑颜色釉瓷器产量不大。从传世和出土情况看,成化御窑高温颜色釉瓷器见有白釉、鲜红釉、祭蓝釉、青釉、仿哥釉、酱釉瓷等。中温颜色釉瓷只有孔雀绿釉瓷一种。低温颜色釉瓷则有浇黄釉、瓜皮绿釉瓷等。景德镇珠山成化御窑厂遗址已出土大量仿哥釉瓷器残片,说明当时很盛行这一品种,但烧成时废品率很高。

明成化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明成化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藏 高九・五厘米口径八二厘米 底径三・七厘米
明成化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及款识
明成化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及款识
明成化 仿哥釉花盆、花盆托
明成化 仿哥釉花盆、花盆托 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出土

平净油光的白釉瓷器:

白釉属于釉中氧化铁含量极低的高温透明釉,看起来发白,实际上是白色胎体的颜色。明代白釉瓷器始烧于洪武朝,以后各朝多有烧造。后人对永乐、宣德时期白釉瓷的评价最高,其釉色洁白恬静,被称作「甜白」。以后各朝白釉瓷器亦各有特点,如成化白釉「平净油光」、弘治白釉「肥腴细润」、嘉靖白釉「纯净无杂」、万历白釉「透亮明快」等,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明成化 甜白釉大碗
明成化 甜白釉大碗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白釉瓷器可用于月坛祭祀。

罕见的鲜红釉瓷器:

鲜红釉瓷器指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红釉瓷器。亦称「祭红」、「宝石红」等。明代高温铜红釉瓷器是对元代的继承和发展,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 自洪武至嘉靖,其烧造基本上未曾间断,但以永乐、宣德时期的制品最为多见,受到的评价亦最高。

明成化 鲜红釉窝盘
明成化 鲜红釉窝盘 故宫博物院藏 高五厘米口径二○・九厘米 底径一三・五厘米

成书于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年)王世懋所撰《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踪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贵。」由此可知,明代高温铜红釉被称作「鲜红」。

高温铜红釉瓷器系在生坯上挂釉后,入窑经一千两百五十至一千两百八十摄氏度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由于高温下铜离子的发色对温度和气氛的要求特别敏感,而且铜红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的黏度较大,致使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成品率极低。

明代成化时期的鲜红釉瓷器极罕见, 所见有传世和出土的鲜红釉盘。按照明代祭祀制度,鲜红釉瓷器可用于日坛祭祀。

稀少的祭蓝釉瓷器:

祭蓝釉亦称「祭青釉」、「宝石蓝釉」等,属于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高温蓝釉,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釉中氧化钴含量为百分之二左右, 生坯挂釉后入窑经一千两百八十至一千三百摄氏度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

明成化宝石蓝釉白凤穿云纹碗
明成化宝石蓝釉白凤穿云纹碗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明代祭蓝釉瓷器始烧于洪武朝,以后历朝多有烧造,其中以宣德时期的产品最为多见,受到的评价也最高。成化御窑祭蓝釉瓷器不多见,景德镇珠山出土有祭蓝釉碗、盘等。按照明代祭祀制度,祭蓝釉瓷器可用于天坛祭祀。

明成化 祭蓝釉渣斗
明成化 祭蓝釉渣斗

匀净淡雅的浇黄釉瓷器:

瓷黄釉瓷器系指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低温色釉。最早见于西汉时期的陶器上,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多施于陶胎上,且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不够亮丽。

明成化 浇黄釉撇口盘及款识
明成化 浇黄釉撇口盘及款识 故宫博物院藏 高五厘米口径二一四厘米底径一三厘米

明代景德镇窑烧造的低温黄釉则在已经高温素烧过的涩胎或已高温烧成的白瓷上挂釉,复入炉经低温焙烧而成。因使用「浇釉法」施釉,故称「浇黄釉」。自洪武朝至万历朝,浇黄釉瓷器的烧造几乎从未间断,各朝烧造的浇黄釉瓷器釉色深浅虽略有不同,但基本趋于明黄色。其中以弘治时期产品受到的评价最高,其釉色均匀纯正、淡雅娇嫩,又被称作「娇黄」。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成化时期的浇黄釉瓷器烧造得已较成功,釉面匀净,釉色淡雅,为著名的弘治娇黄釉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浇黄釉瓷器可用于地坛祭祀。

碧翠雅丽的孔雀绿釉瓷器:

孔雀绿釉亦称「法(珐)绿釉」、「法(珐)翠釉」、「翡翠釉」、「吉翠釉」等。是一种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以硝酸钾(KNO₃)作助熔剂的透明蓝绿色釉。因其极似孔雀羽毛上之绿色,故名「孔雀绿釉」。孔雀绿釉瓷器创烧于宋、金时期的北方民窑, 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明代景德镇窑孔雀绿釉瓷器始见于永乐时期,后来宣德、成化、正德、嘉靖朝等均有烧造, 但以正德时期产品发色最为纯正,受到的评价最高。

明成化孔雀绿釉菱花口折沿花盆
明成化孔雀绿釉菱花口折沿花盆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

孔雀绿釉瓷器系在经高温素烧过的涩胎上挂釉后,复入窑在氧化气氛下焙烧而成,釉烧温度大约为一千两百摄氏度。由于人们习惯上将烧成温度在一千两百五十摄氏度以上的颜色釉划为高温颜色釉,将烧成温度在一千两百五十摄氏度以下的颜色划为低温颜色釉,因此, 若按高、中、低温来划分颜色釉,则孔雀绿釉属于中温颜色釉。

后仿成化御窑瓷器

后世文人对成化御窑瓷器的评价

成化御窑制瓷工匠将造型、胎釉、 纹饰、色彩和彩绘技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质美色新、无与伦比的一代瓷器,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从传世品和出土实物看,成化御窑瓷器以胎质洁白细腻、釉质平整油光、构图疏密有致、设色清丽典雅、绘画技艺精湛而闻名于世。

明晚期以来,随着文人品评和收藏古玩之风盛行,成化御窑瓷器遂成为收藏者竞相猎取的目标,致使其价格骤增,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则趁机进行仿制,以牟取暴利,此风至今经久不衰。成化御窑斗彩鸡缸杯、葡萄纹高足杯、高士杯、三秋杯、花蝶图盒和各式罐等,早在明晚期即受到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青睐,博得极高评价,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清代。

明晚期一些文人笔记,如王士性撰《广志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等均对成化御窑瓷器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明代御窑瓷器以宣(德)、成(化)两朝取得的成就最大,青花瓷器以宣德御窑产品最好,斗彩瓷器则首推成化御窑产品。明万历前期,精于鉴赏瓷器的文人认为「宣窑」为明代御窑之冠;而万历后期以后,则认为「成窑」在「宣窑」之上。

王士性撰《广志绎》载:

浮梁景德镇,雄村十里皆火山发焰,故其下当有陶植应之。本朝以宣、 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淳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故成不及宣。宣窑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窑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世庙经醮坛盏亦为世珍。近则多造滥恶之物, 惟以制度更变,新诡动人,大抵轻巧最长,古朴尽失。然此花白二瓷,他窑无是, 遍国中以至海外夷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也。近则饶土入地渐恶,多取于祁、 婺之间,婺人造土成砖,磨砖作浆,澄浆作块,计块受钱,饶人买之以为瓷料。

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载:

本朝瓷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 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盖两朝天纵,留意曲艺,宜其精工如此。然花样皆作八吉祥、五供养、一串金、西番莲,以至斗鸡、百鸟、人物故事而已。

明末清初孙承泽撰《砚山斋杂记》(卷四「窑器」条)载:

窑器所传柴、禹、官、哥、钧、定 可勿论矣,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 正、嘉、隆、万官窑。其品之高下,首成窑,次宣、次永、次嘉,其正、弘、隆、 万间,亦有佳者……成窑之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人物莲子酒盏,其质细薄如纸,葡萄把杯、五色敞口扁肚齐箸小碟、 香盒、小罐,皆五彩者。成杯茶贵于酒、 彩贵于青。其最者,斗鸡可口,谓之鸡缸。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成、宣把杯,皆非所贵。

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览》曰:

成窑上品,无过五彩撇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次若草虫子母鸡劝杯、人物莲子酒盏、五供养浅盏、草虫小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着小碟、 香盒、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

清代程哲《窑器说》曰:

成窑之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人物莲子酒盏、草虫小盏、青花小盏,其质细薄如纸。葡萄靶杯、五色敞口扁肚齐箸小碟、香盒、小罐,皆五彩者。成杯茶贵于酒,彩贵于青。其最者斗彩可口,谓之鸡缸(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 值钱十万),成、宣靶杯皆非所贵。…… 成窑酒杯种类甚多,有名高烧银烛照红妆者,一美人持烛照海棠也;锦灰堆者, 折枝花果堆四面也;秋千杯者,仕女戏秋千也;龙舟杯者,斗龙舟也;高士杯者,一面画周茂叔爱莲,一面画陶渊明爱菊也;娃娃杯者,五婴儿相戏也;满架葡萄者,画葡萄也。其余香草、鱼藻、 瓜茄、八吉祥、优钵罗花、西番莲、梵书名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 瓷色莹洁而质坚。又鸡缸,上画牡丹, 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

明末清初朱彝尊撰《曝书亭集》(卷三十六「感旧集序」条)云:

见新而遗旧者,人之情也。然时方日趋于新,未必尽惬吾意所存。往往不若出于旧者之无敞,则新者反陈,而旧者只觉其可慕焉。彝尊儿时,见先王父母, 治酒食、燕宾客,瓷碗多宣德、成化款识, 近亦嘉靖年物。酒杯则画芳草斗鸡其上, 谓之鸡缸,若万历窑所制,至或下劳谦从。 见闻所习,无足异也。既遭兵火,往时之杯、椿尽失。而景德镇近日瓷碗颇极精巧,或谓可胜曩昔,惟有识者,辄以为不然。盖尝以月之朔望,观于京师慈仁寺。比日中,天下之货咸集,贵人入市,见陈瓷碗,争视之。万历窑,一器索白金数两,而宣德、成化款识者,倍蓰焉。至于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 有力者购之不少惜。既得之,惟有咨嗟叹赏而已。

后仿成化御窑瓷器的甄别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盛行仿成化御窑瓷器,御窑厂和民间窑场均有仿制。特别是由于这三朝皇帝对成化御窑瓷器均表现出浓厚兴趣,致使当时所仿成化御窑瓷器不但产量大,而且水平也高,有的仿品更达到使人真赝难辨的水平。后仿成化御窑瓷器主要是指造型、纹饰、年款均模仿原作的一类仿品,如康熙朝仿成化斗彩鸡缸杯、雍正朝仿成化斗彩海兽图「天」 字罐、雍正朝仿成化斗彩团莲纹盖罐等, 无论造型、胎釉、纹饰、设色、款识等, 均达到使人难辨真赝的水平。鉴别这类仿品主要还是应从造型、纹饰画法、款字特点和器物底足处理工艺等方面仔细观察,寻其破绽。

比如说在造型方面,仿品往往略显臃肿,不如真品俊秀,而这种差别一般很小,只有对成化御窑瓷器造型熟练掌握、谙熟于心方能看得出来。可通过前述雍正朝仿成化斗彩团莲纹盖罐与真品对比参看加以体会。

在纹饰画法方面,仿品往往画得过于规整、拘谨,纹饰不如真品上的灵动。 可通过将前述雍正朝仿成化斗彩海怪图 「天」字罐与真品上的蕉叶纹、海水纹对比观察,加以体会。

在款识方面,虽然有的仿品上所仿写的款识很像,但只要认真、仔细观察,还是能够窥其破绽。这方面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总结出了著名的成化御窑瓷器所署「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年款和「天」字款歌诀,若能对该歌诀烂熟于心,就不难找出仿款的破绽。

关于成化御窑瓷器上所署「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年款歌诀为:

  1. 大字尖圆头非高,
  2. 成字撇硬直倒腰。
  3. 化字人七平微头,
  4. 制字衣横少越刀。
  5. 明日窄平年肥胖,
  6. 成字一点头肩腰。

第一句是说款识中「大」字之第二笔撇画的出头有尖有圆,但并不太高。

第二句是说「成」字第五笔的撇画

直而生硬,第三笔则有直立向下者,写成「コ」,也有向左方弯倒者,写成「了」。

第三句是说「化」字左边的「l」 和右边的「匕」上端基本持平,或右边略高,但高低差别不大。

第四句是说「製」字下半部「衣」 字之横画一般不越过右方之立刀,「製」字大多上丰下敛。

第五句是说「明」字左边的「日」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宽窄相同,与一般习惯写法不太一样。「日」、「月」头部则基本持平,高、低差别不大。

明成化青花缠枝花纹碗款识
明成化青花缠枝花纹碗款识
故宫博物院藏 “成”字第三笔直立向下,写成“コ”
明成化斗彩团莲纹盖罐款识
明成化斗彩团莲纹盖罐款识 故宫博物院藏 “成”字第五笔向左方弯倒,写成“了”
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款识
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款识 “成”字末笔的点,点在第一笔横画以下(即腰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青花缠枝莲纹碗款识
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青花缠枝莲纹碗款识 “成”字末笔的点,点在与第一笔横画持平部位(即肩部)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款识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款识
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鲜红釉窝盘款识
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鲜红釉窝盘款识

“成”字末笔的点,点在第一笔横画以上(正常写法,即头部)

明成化斗彩海马图“天”字罐及款识
明成化斗彩海马图“天”字罐及款识 青岛市博物馆藏
明成化斗彩海马图“天”字罐及款识
明成化斗彩海马图“天”字罐及款识

第六句是说「成」字末笔的点,有点在横画以上(正常写法,即头部)的,有点在与横画持平部位(即肩部)的,有点在横画以下(即腰部)的。

利用该歌诀仔细审视前述康熙朝仿成化斗彩鸡缸杯所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可以看出其中的「大」字出头不是尖圆,而是顿笔;「成」字第五笔撇画不够硬直,而是显得软而无力。

关于成化御窑瓷器上所署「天」字款的歌诀为:

  1. 天字无栏确为官,
  2. 字沉云蒙在下边。
  3. 康雍干仿虽技巧,
  4. 字浮云淡往上翻。

第一句话是说一部分成化御窑斗彩罐外底中心所署青花楷体「天」字款,虽外无边栏,但确为官窑(御窑)制品——「天」字一定要写得舒展、大方,撇要撇出去,捺要捺出来。

第二句的意思是,若细致观察(可用高倍放大镜)成化「天」字款,可以发现笔画釉内气泡密集,笔画的颜色下沉, 笔画上像是蒙了一层云雾。

第三句、第四句是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都仿造过成化斗彩天字罐, 但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仿品上所署青花楷体「天」字,则会发现釉内气泡稀疏, 笔画漂浮不沉。

利用该歌诀仔细审视前述清雍正仿成化斗彩海兽图天字罐外底所署青花楷体「天」字,可以看出「天」字横间距离过大,撇、横写得不够舒展。

另外,清代康熙、雍正时期还出现大量只署「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或「成化年制」四字年款的瓷器,但造型和纹饰则为当朝风格,显示出当时人们对成化御窑瓷器的推崇。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 海兽纹“天”字罐款识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