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佩兰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
中国古陶瓷生产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专门生产御用品和贡品,民窑生产民用品。从陶瓷发展史上看,五代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就曾命令越窑烧造庶民不得使用的御品,这种瓷器当时称为“秘色”瓷。但严格区分官窑和民窑始于宋代。 《饮流斋说瓷》曰:“自宋以来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由官监制,以进上方,备赏赉也。民窑又名客货,民间所通用者。”至元代对窑业一度实行过“有命则贡,无命则止”的制度。
到了明代,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景德镇的瓷器工业迅速兴盛起来,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其时民窑大量兴起,瓷器烧造的数量逐年递增。在御窑厂完不成进贡任务的情况下,按“有命则贡,无命则止”的规定,又建立了“官搭民烧制度”,选择民窑中烧造技术较高的工匠和优质原料,与官窑搭烧, 即官窑向民窑订购产品,或官窑定出样品, 由民窑生产。因而民窑的任务较为艰巨复杂,不似官窑的生产单纯。官窑生产的御用品都非常精致,往往被作为当时的代表之作而记载、传颂。有关民窑瓷器艺术成就的专着则较少。
事实上,以官窑与民窑的瓷器相比较,民窑瓷器到明代中晚期,在制瓷技巧上亦有许多新的改进和创造。近年来,我们通过整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代民窑青花瓷器,对这方面的认识又有所提高,本文试就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及其艺术成就谈点体会。
一、民窑瓷器的概况
明代民窑在元代的生产基础上继续制做青花瓷器。明初由于御窑厂的设置,官、民窑的产品各有其鲜明的特点。据《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明代中期以后供御瓷器分为两类:
- 一类是“钦限瓷器”(御用品),
- 一类是“部限瓷器”(赏赉品)。
官窑烧制部限瓷器,钦限任务则利用“官搭民烧”的办法来完成。由于民窑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所产瓷器质量与官窑产品相埒。而且民窑生产钦限瓷挑选极其严格,选出最为精致的产品作为钦限瓷器。此外,民窑生产的都是民用瓷器。结合故宫院藏实物分析,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器有以下几种:
- 一是大量的人民日常生活用品和殉葬品;
- 二是寺庙内的供奉器皿;
- 三是私人定烧的器皿;
- 四是宫内侍从的生活用品。
首先谈谈人民日常生活用品和殉葬品。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出土较多,但解放前由于政府腐败,不重视祖国文化遗产,以致许多文物散失,有些甚至成箱销往国外。解放后故宫博物院征集和收购了许多古代民用的青花瓷器。
这类青花瓷器造型简朴,纹饰自由豪放,品种以盘、碗为多,其次是瓶、罐、炉等。因是民间用品,多数无朝代款识,部分有吉言款,这就给器物断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近二十多年来在考古发掘工作中,于江西、江苏、广东、广西、四川、吉林、安徽等地都发现了不少明代民窑青花瓷器。有些是墓葬出土的,有些是窖品,有些是在窑址或旧城遗址中发现的遗物,这些实物资料为研究明代民窑青花瓷器和解决断代问题提供了旁证。以这些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材料与故宫博物院藏品相对照,可以看出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生产概貌,也可以看出民窑生产的日用品与官窑产品差别较大。如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洪武时期民窑瓷器、江西景德镇明景泰墓出土的卷云兰草纹盘、江西成化三年墓出土的青花团花纹罐、正德十三年墓出土的青花缠枝花盖罐等,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均能找到与它们相似之物,如院藏洪武青花卷云纹盘、宣德青花缠枝纹小罐(图B-1) 等。通过对照分析,可以看出明代中期以前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青花色调灰暗,既无永乐、宣德时期青花色调的晕散感,也没有成化时期的淡雅感;在胎质上也比较粗糙, 一般都是沙底无釉,只有少数是器身满釉的。

这时期的民窑瓷器不象官窑瓷器那样瓷化程度高而坚实细腻,纹饰方面与官窑瓷器更无相似之处。但并不排除也有个别优秀作品。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民窑青花瓷器的生产有了突出的转变,无论是青花色调、纹饰、胎釉都有很大进步,甚至可与官窑产品相媲美。此外,明代民间墓葬中出现大量的青花瓷器,说明以瓷器作为殉葬品的风俗在当时已很盛行。
《明史·食货志》记述:“嘉靖十六年新作七陵祭器”。从故宫旧藏传世品看,明朝各代确有不少制作精致的白釉、蓝釉、黄釉等大量单色釉器皿,都是皇宫祭祀时使用的官窑产品,它们与民窑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明代民窑生产的祭器多属青花瓷,制作较粗糙,品种有香炉、供碗、供盘等,器物上有较具体的款识。如万历三十三年青花八仙人物纹炉、崇祯八年青花云龙纹炉,这两件炉的口部或身部都用青花书写一段祭祀祖先祈求吉祥如意的语句。此外还有嘉靖二十三年青花云龙纹盘、万历四十四年青花人碗、万历四十六年青花人物净水盘等,这些器物的胎体都较粗厚笨重,青花色调灰暗不鲜,器身有年代款识,对器物的断代起到了佐证作用。民窑也生产较精细的祭器,如青花人物纹三足炉(图B-2 ),此炉筒式,炉身纹饰为松、鹤、竹、鹿、人物,并以花草、树木、房屋作陪衬,青花色调淡雅,纹饰布局较为疏朗,而且瓷画细腻,釉质光亮。此炉无款识,过去一度被定为正德时器物,经耿宝昌先生研究鉴定应为弘治年间文物。此类香炉流传在各地的很多,可视为弘治时期民窑所生产的优秀作品。

第二种是寺庙中的供奉器皿。以瓷器作为祭器向神佛或祖先致祭,表示崇敬并祈求、 保佑,这种旧俗不仅民间风行,封建统治阶层乃至帝王亦如此。文献记载明宣宗和世宗都曾命江西饶州府烧造祭器。《明宣宗实录》中记有:“命行在工部江西饶州府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磁祭器”。《大明会典》记曰:“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
第三种是私人定烧的器皿。明代民窑青花瓷器中,私人定烧的器皿较多,这类器物一般都有款识,记定烧者的姓名、堂号或写有吉言,也有带干支款者。定烧的器皿制作都比较精细,从时代分析大部份为嘉靖以后至晚明时期之物。它们的出现说明明代晚期御窑厂已无法严密控制民窑了。民窑冲破了官窑的各种束缚,在烧造技艺上有了改进和创新,开始有能力为一些上层人物或文人墨客定烧瓷器。这类器物如“万历九年李衙置用”款青花云鹤海兽纹三足炉(图B-3 )、万历 “程廷梓造”款青花莲花纹盘(盘心有“玄阴堂用”四字)、天启“米石隐”款青花花卉花觚(图B-4)、青花人物碗等。“米石隐”款花觚是故宫珍品,觚体高大秀美,青花色调淡雅,纹饰清晰,釉面莹润,外口部一面青花书写“天启年米石隐制”七字。米石隐又名米万钟,善藏金石书画,此觚是天启时期米石隐定烧器皿中难得的佳作。



万历时期还有一种带“王府”款识的定烧器皿。“王府”是封建帝王分封给子孙或皇亲的住所。各地王府也在景德镇订烧瓷器。据《中国陶瓷史》所记,这类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器,是供中上层地主官僚使用的精细制品。一九七九年笔者在贵州省博物馆看到一件“万历丁亥年造黔府应用”款的青花大盖罐 (图B-5 )。它造型优美,纹饰漂亮,通体为龟背锦地莲花纹及海水杂宝。装饰方法颇新颖,罐身有蓝地白花,也有白地蓝花,充分 「利用蓝白互映的艺术效果,使纹饰愈加清新。此罐可与万历朝官窑所产的青花瓷器相媲美,实为订烧器皿中的精品。由此可见, 这一时期景德镇民窑的烧造水平和官窑相比已没有什么差距了。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 “万历年德府造”、“长府造用”、“郝府佳器”等款识的王府订烧器皿,制做俱较精细。

第四种是宫内侍从的生活用品。故宫博 「物院藏品中有数以千计的青花婴戏纹碗、青花缠枝莲上托梵文字盘等,这类器物的共同特点是青花色调灰暗、不漂亮,口边磕缺多处,多数器皿上什至还有油秽,显然是当时宫中下层人物使用过的痕迹。这类瓷器与皇亲贵族们所使用的官窑精细产品截然不同, 但也有它的独到之处,仔细观赏,不但构图缜密,且趣味盎然。如青花婴戏纹盘(图B-6),碗外壁布满纹饰,绘七个在游戏的儿童,姿态各异:有的骑马,有的打鼓,有的举旗,有的抱一花瓶,有的持一荷叶,还有的翩然起舞,余景点缀以栏杆、花草。瓷画中儿童均头大体长,身着长服甩袖,活泼天真。婴戏图是我国瓷器上的传统纹饰,嘉靖、万历时期应用较为普遍。又如青花缠枝莲花纹上托梵文碗(图B-7 ),碗上以文字作图案装饰,这在明代各朝瓷器上经常出现。文字内容一般多属经文或吉言。据《明史》记载,神宗五、六岁时就能熟读、背诵经文,因而皇宫中藏有大量带梵文字的瓷器不足为奇。


宫内侍从们的生活用品中还有一部分口径达22.5、高10、足8.8厘米的大青花碗,多属万历时期器物,其纹饰具有浓厚的民窑风格。这种碗有许多特点,如:
(一)底不同于一般碗底,有很厚的玉璧底,又有普通式的圈足或厚平底。
(二)大部份仿写“大明成化年制”款,极少数是嘉靖或宣德款。
(三)青花色调鲜艳,似用珠明料绘画的纹饰。从这类大盘可以得知,清代康熙朝青花瓷器的青翠明亮、“分水”技法、玉壁底等特征从明代万历时期就开始出现了。
又万历时期民窑青花瓷器款识中多有仿写成化款的, 这说明成化瓷器在万历时期就已经很名贵了,可见明末清初文献中许多关于成化瓷器 “值十万钱”的记载是符合当时历史状况的。
二、艺术成就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为人民的生活需要提供了大量纹饰粗犷的日用品,同时还创造了一些新品种,无论在装饰题材或绘瓷技巧方面都有新的成就和贡献。其中一些产品在当时还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大量销往海外, 促进了中外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下面分几方面谈谈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艺术成就。
首先是纹饰题材极为广阔。民窑瓷器的纹饰可以自由创作,突破了历来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凡是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能赋予人们美感的一切景象、事物,画师们都尽情地加以表现,如以人物为主的仙人、仕女、高士、顽童等;表现生产、生活情景的题材有放牧、耕作、捕鱼、儿童放风筝、过灯节等;自然景物有山水、树木、花草、鸟虫;动物方面则有狮子、海马、老虎、龙、 凤、麒麟、鹤、凫、鹅、雁、猫、兔等。民窑瓷画内容极为丰富,是官窑瓷器无法比拟的。
民间瓷画的笔法多样,有写意画、图案画、单线勾勒等多种表现方法。写意画笔法自然、朴实、生动。王志敏先生在《明代青花瓷器》一书中形容民窑绘画意境之美犹如无声之诗,极其自然灵妙。其山水人物画往往简练几笔就绘出远山近水以及人物的动态,清新淡远,耐人寻味。有的器物还在画面空白处配加诗句。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件万历时期绘画人物持长杆钓鱼的青花碗,纹饰间有“谈机忘岁月,一笑傲乾坤”、“一竿钓渭水,兴周八百秋”等诗句。画笔简洁、 凝炼,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民窑瓷器中还有无画的纯诗句碗,如嘉靖“松柏草堂” 款青花诗句碗,碗外用青花草书五言诗八句“南楼春一望,云香共昏昏。野店归山路,危桥带廓村。晴烟和草色,夜雨长溪痕。下峤谁家住?残阳手掩门。冬日书于香云居。 ”这种自然朴素的纯诗句碗是民窑瓷器中的特有作品。民窑写意瓷画的另一特点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花草、禽兽采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有的画面上仅给寒梅一枝;有的是画矫健的飞马在流云中飞奔,既可作边饰,也可作主题纹饰;还有画的是细长腿的鹭鸶在荷莲中或飞翔、或昂首长鸣、或低首啄鱼,形象生动有趣。这些图画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与宋代磁州窑的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妙(图B-8、图B-9)。


民窑瓷画的花纹图案更是丰富多彩。缠枝花是一种常见的装饰图案,有蕃莲、牡丹、 牵牛、月季、菊花、灵芝等各种缠枝花卉。 其组织方法通常以二方连续的连枝居多,有的还在缠枝花卉上托梵文字或杂宝等。万历红彩地青花缠枝莲纹瓶(图B-10 )是民窑青花瓷中的精品,图案为多层二方连续的缠枝花纹,这是绘瓷技法上一种新的发挥。瓶身纹饰铺展开,就如一块漂亮的莲花纹织锦。 瓷画的动物图案,多以简练有力的线条流畅地表现出各种动物不同的形态特点,如跃狮、雄鹰、飞马、温驯的小鹿、小兔与山水、花草、虫蝶组成的图案等。婴戏图的图案则以熟练遒劲的线条描绘出儿童天真可爱的种种姿态,十分生动有趣。这些民间杰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淡描纹饰是民窑青花瓷中的特殊装饰方法。器物通体使用单线条勾出纹饰的轮廓, 不加任何平涂,图形好像剪纸或淡描画,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格。青花淡描莲花纹四方委角盘(图B-11 ),是在洁白的盘心描绘一朵盛开的莲花,衬以荷叶和梗,疏简的用笔, 细劲的线条,好似一张莲花剪纸,又如一幅线描画。这种画法的器物很多,有碗、炉、 瓶等,均为小件器皿,是万历时期特有的作品。

民窑青花瓷器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蓝、 白色彩的处理是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主题纹饰部份先预留出空白,然后将深色的青花平涂花纹,再在空白处用单线描绘的方法绘出主题纹饰,这样愈加突出了画面的主题,或突出白色鹭鸶,或突出白色小兔, 还有的突出裸体婴儿(图B-11b ),画面显得生动有趣。万历青花兔纹盘(图B-12, B-13 )也是以此法绘制的。盘的色调青翠明亮,盘底有 “万历辛丑年造”六字青花款识(图 ), 为万历二十九年民窑产品。万历“富贵佳器” 款青花凤纹罐,罐身四面,每面突出一组蓝地白凤纹,这样安排纹饰富有一定的装饰美。当时的外销瓷器中也有很多这类瓷器, 如伊朗的阿达比勒寺中有一件非常漂亮的鹿纹盘(图B-14),碗的外壁青花纹饰六组,每组均为百花丛中立一长腿小白鹿,小鹿或低头寻食、或凝视远方,活泼可爱。




我国古代制瓷工匠很注重器物的装饰,特别是结合器物造型的特点进行装饰。 一般器型可分为口、颈、肩、腹、足或流、 柄、盖等几个部位,根据不同部位进行不同的纹样装饰,这是传统的装饰方法。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优秀作品也运用了这种传统的装饰方法。如万历青花花鸟长颈瓶(图B-15 ),瓶口径6厘米、足径11.5厘米、高26.1 厘米。唇口,长颈,圆腹,圈足,底满釉无款识。此瓶造型规整,纹饰布局合理,工匠运用官窑的传统装饰方法,以回文、蕉叶、变形莲瓣、缠枝灵芝四种不同的二方连续图案,分别装饰在口、肩、胫、足四个部位。 颈部较长,绘以四方连续式样的缠枝宝相花纹;腹部四面较宽阔,每面各绘两只雀鸟栖于折枝花上,栩栩如生。瓶的中心纹饰为腹部的花鸟纹,其他部位的纹饰衬托着中心, 层次清楚,主次分明,可谓民窑青花瓷器中的优秀作品。

三、几点认识
(一)民窑瓷器具有与官窑瓷器同样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为宫廷用品的精致的官窑瓷器原也来自民窑,早在宋代,官窑瓷器就是从民窑中的名窑瓷器中遴选出来的。《陶瓷史稿》也说官窑瓷器就在民窑瓷器中“百中选一,千中选百”为贡品。因此无论官窑瓷器或民窑瓷器,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应同样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

(二)民窑青花瓷器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官营的工业日趋没落,到明代中后期,国内外市场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状况,制瓷业方面民窑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得到好的原料,制瓷的品种、纹样也突破了封建统治者的限制,因而民窑生产出了既富有民间风格又有时代水平的器物。又“官搭民烧”制度日渐形成,据《景德镇史稿》,这种作法从正德年间开始试行,嘉靖以后正式成为制度。这一制度实质是加重了对民窑的压迫和剥削。
“钦限”瓷的质量要求极严,所以执行搭烧制度的民窑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也刺激了民窑生产技术的提高。
(三)官窑与民窑的绘瓷技法有明显的区别。
官窑一般画工精细,图案设计精巧, 色彩绚丽夺目,民窑则不然,因民窑产品多属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因而瓷绘不如官窑那样力求精细,而是以简明疏朗、活泼自然见长,这一特点也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瓷器逐渐成为商品, 窑主为了获得更大利润,加强对窑工的剥削,在要求质量的同时也要求数量,逼迫工人画得快,画得好,只有比较简练的花纹才能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需要,因而简朴豪放成了民窑瓷器纹饰的特有风格。
(四)民窑瓷器的款识问题。
民窑瓷器的款识比官窑复杂。一般说来官窑瓷器多数带有朝代款识,民窑只有少数器物具有书写草率的朝代款,大多数器物则无款识或写有吉言款、人名款或仿写其他朝代款等。因而人们划分官民窑器物时,往往以有款和无款作为依据,有朝代款者为官窑之器,无款者为民窑器物。结合故宫大量的藏品来研究, 对无款识的器物区分其为官窑还是民窑产品,应结合器物的胎釉、纹饰、造型等方面分析,而不能说无款者均为民窑。在“官搭民烧”制度形成以前,瓷业的发展局限在御窑厂里,这时无款官窑瓷器还是很多的。如故宫藏品中有许多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无款识珍品,从胎釉、纹饰、造型几个方面分析,与有款官窑器物的特征相同,所以这些应为官窑产品。而在“官搭民烧”制度形成以后,多数无款器物则可列入民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