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华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职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鉴定评估工作委员会顾问。
清代康熙朝历时六十一年,其瓷器传世的数量在明清两代中为最多者,本文就其纹饰问题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康熙时期瓷绘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不少创新。由于康熙朝历时较长,其瓷绘前后期的风格、画法、用色等有很大的区别。康熙早期瓷器纹饰布局,无论青花与五彩都满布器身,没有层次。画法为单线平涂,无阴阳向背之分,无凹凸立体感,大色块现象较明显。五彩则大红大绿平涂,鲜艳夺目,色调鲜明强烈,玻璃质感很强。它们与万历彩较接近,俗称“老康熙”。到了后期,满布器身的纹饰演变为局部纹饰,图案种类繁多,山水、人物题材大量涌现,绘画艺术较早期有很大发展。在画法上,由单线平涂发展到以渲染为主,因此层次分明,立体感增强,无论青花与五彩,同一种颜色均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陶雅》一书的作者对此做过如下的评价:“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其彩画,时亦工细绝伦……”。


从纹饰题材方面看,康熙时期与明代有很大的不同。明代瓷绘纹样多取材于锦缎,康熙则大部分直接来源于生活,与当时的政治风气、社会生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这时出现的耕织图、刀马人、渔家乐、渔樵耕读……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部分现实。清王朝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战争动乱,做为一个新的政权登上历史舞台后,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由于战争,使得当时“土地荒芜”,“无人佃耕”,“村不见一庐舍,路不见一行人”, “沿途之庐舍俱付灰烬”,呈现一片荒凉与萧条的景象。清王朝要想振兴、发展与强大,要想维持与巩固政权,首先就要致力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康熙年间曾颁布过许多奖励垦荒的政策。如康熙元年(1662年)规定,地方官不能在限期内完成垦荒任务时应受“降罚”处分,“康熙初……旋令士民垦地二十顷,试其文理优者,以县丞用;百顷以知县用”。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史书上曾这样记载:“自圣祖以来,休养生息百有余年,民生其间,自少至老,不知有兵革之患,而又年丰人乐,无有天札疵疠,转徙颠路以至于凋耗者,其户口繁庶,究不可谓尽出子虚也。”

因此,晚期瓷器上出现“耕织图”的纹饰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康熙“耕织图”纹饰在青花与五彩器物上都有,不但画于盘碗之上,琢器上绘此图案的也很多。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五彩棒棰瓶,瓶身绘养蚕、碓米两组题材:每组六人于室内进行不同的劳动操作。旁边题有 “春碓”与“分箔”五言诗两首,空间补以松柳及日月星辰等纹饰,景物由近而远。图中的人物,无论老叟与儿童都在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瓶上的诗句也描写了当时的劳动情景。

“渔家乐”图案也大量出现,画面描写渔夫们边捕鱼边交谈,到了晚间,渔翁们在船上举杯共庆一天的劳动成果,呈现出一派渔家乐的欢快场景。

此外,画人物题材的还有饮中八仙、八仙过海、太白醉卧、钟馗醉酒、 竹林七贤、携琴访友……可说是应有尽有。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康熙中期,瓷器上出现了书写文字做纹饰的现象。题全篇诗文的器物很多,常见的有“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序”、“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醉翁亭记”、“四景读书乐”、“兰亭序”、“归去来辞”……以写于笔筒上的为最多和最常见,亦有写于瓶尊之上的,但为数不多。


康熙瓷器上的题字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带纪年款器物可以看出:康熙十年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小盘上便开始题有五言诗句。这时,文字只是做为图案的点缀。康熙十八年赤壁赋人物杯则一面为文字、一面为人物图案,此时文字开始成了纹饰的组成部分,但尚未成为纹饰的主体。康熙二十五年以后,用整幅文字作纹饰的瓷器大量出现与盛行。故宫博物院藏品有康熙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八年及三十六年诗句笔筒,其文字成了主体纹饰。
此时,戏出人物、文学作品人物也在瓷器上大量出现:有画春秋战国战争故事的, 也有画《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故事的。


《西厢记》、《水浒》等故事情节,更是比比皆是。这些图案大多出现于民窑器物上。文献上也有“一般戏曲故事的,民窑为多”的记载。在人物图案中,妇女占了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在五彩瓷器上更为常见,有“十美图”、“四美十六子”、“大乔二乔”、“麻姑献寿”、“红娘”等各种不同形象的妇女,还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也有戏婴的。



有的器物突出的画一仕女,黑衣、高髻,画笔传神。据记载,顺治时淡描美人飘飘然有凌云之气,康熙时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它充分体现了绘瓷匠师的高超绘瓷技术。仕女画,明以前专攻者少,清代逐渐多了起来,成了绘画中独立的一科,有专以画美人着称的。在这种画风的影响下,瓷器上也大量的出现了画妇女的现象。

从画风来讲,康熙时期官窑与民窑存在着显着的区别。民窑器物(即所谓的客货) 画法粗犷、潇洒、自然,生活气息浓厚,那些美丽的雉鸡牡丹、怪兽老树,欢快的捕鱼场面及优美动人的传奇故事,均绘到瓷面上。相比之下,官窑器物便太细腻、太死板,其遵循的宗旨为“规矩准绳、必恭敬止”,丝毫也不能逾越。无怪乎寂园里说: “康窑彩画,往往官窑不如客货”,“官窑力求工细,下笔不肯苟率,自其所长。客货信手挥洒,老笔纷披,时或有独到之天趣”。

康熙时期,祝福、庆寿等吉祥图案最为常见,象“西王母祝寿”、“福禄寿三星”、 “八仙庆寿”、“洪福齐天”、“万寿无疆”等在瓷绘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最早出现的寿字器物有纪年款的,为康熙十一年青花釉里红福寿莲瓣盘。此盘胎体厚重,造型较为笨拙, 全器呈十六瓣莲花状,里心为一寿字,外肤每瓣上分别绘福寿字,每两字间绘以折枝花。底款为:“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其后,早中晚期均有带寿字的器物。此外还有 “寿桃”、“双螭捧寿”、“莲花八宝托寿”等图案。还有整个器物为一寿字的寿字壶。更, 有通体书写寿字的青花大瓶,瓶的通身用青花写各种形体的寿字,甚为罕见。这些东西的出现,与康熙晚年庆贺寿辰是有关系的。

康熙器物中,用锦地开光做边饰的很普遍,特别是五彩器物中更为多见。各种锦地, 花样繁多,有人字锦、万字锦、枣花锦、十字锦、六角锦、鱼鳞锦、菱形锦、钱文锦等形形色色的锦地。开光有三开、四开、五开、 六开者,其中以四开光者居多,开光内画琴、棋、书、画或轮、螺、伞、盖,或折枝花卉、螭虎等纹饰。这种装饰大部分用于盘碗的边饰及瓶、罐的肩部,而且绝大部分见于民窑器物上。这与《陶雅》中“康熙彩碗,边作古锦文而开光三、五,中绘花枝者,皆客货也”的记载大体相符。


五彩加金是此时的特点,一般用在较为名贵的器物上。此枕画工精细,金彩富丽堂皇,反映了康熙晚期的绘瓷水平。此外,盘碗的边饰及瓶罐的肩部以鱼子绿为地的也很多,亦多见于民窑器物之上。

康熙五彩,早期绘花朵均留白边,不填满色。中期以后,“常用淡赭作晕,衣褶或花卉之花头与枝叶,都开始分深浅”。树叶的画法,边线轮廓圆滑,曲折少,叶脉稀, 画法简单而又流畅自如。蕉叶则画得整齐, 叶脉很密且两两相对。牡丹的画法为双犄牡丹,与历朝不同,为康熙时固有的画法:在一朵花之上分出两个叉,形似两个犄角,故称双犄牡丹。

这时还喜画冰裂梅花及松树。 如五彩冰梅地蝴蝶梅瓶(彩色版),便是用冰梅做地,上面再绘以各种彩蝶,整个图案由两层纹饰组成,构图新颖,别出心裁。纹饰上配以不同的色彩,使得整个器物更加显得端庄秀美。还有一种过枝画法亦为前所未有,所谓过枝即“自此面以达彼面,枝干相连,花叶相属之谓”,也就是一枝花器里器外相连。过枝画法据《饮流斋说瓷》记载是“成化开其先”。实际器物中,成化瓷未见此种画法,康熙过枝画法为所见实物中最早者。其后,雍正、乾隆时常用此种画法。

道光、光绪时期过枝瓜实及过枝葡萄碗则更为常见。此外,瓶的颈部及下腹部近圈足处以及盘碗的边、足处最喜画莲瓣纹。

清代青花均用国产青料,以康熙时期颜色最青翠,有如蓝宝石般莹澈。同是青花却有深浅浓淡多种层次,渲染生动,画面逼真。那幽静的山水,槎桠的古树,真所谓妙笔传神,使人犹如身临其境,足见当时画工之精。康熙青花纹饰仿明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如仿宣德仕女大碗、仿成化缠枝花小盘……纹饰仿得极象,犹如真品一般。这与画工的高超技巧是分不开的。无怪《陶雅》作者赞美道:“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熙早期青花的画法为披麻皱,画面细腻,景物深远。这种披麻皱的画法在康熙二十几年后便逐渐被渲染所代替。渲染法与水墨画有相同的效果,使画面更加壮观、有气魄。康熙时期,人物的衣着画满族的很少,清装人物在康熙时并不多见。


康熙时期纹样也继承了传统图案,如历朝惯用的龙凤图案此时仍大量流行与运用。 龙的形象在瓷器上出现最早见于南朝,形体极为简单。以后,它被统治阶级予以神化和利用。特别是封建社会末期,龙做为皇权的象征而被统治者所垄断。

综上所述,康熙时期的瓷器纹饰千奇百怪、千变万化,无论山川日月,还是花卉鱼虫,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可说是无所不包。现把它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动物禽鸟草虫图案:
有凤穿牡丹暗夔龙、子午莲暗龙、云龙、云凤、龙凤、海水龙、夔龙花卉、落花游鱼、荷花游鱼、竹凤、云鹤、团龙、团鹤、团螭、团凤、团蝠、三兽、四兽、开光三兽、龙穿花、狮穿花、螭穿花、凤穿花、双螭穿花、喜鹊报春、雉鸡牡丹、双凤花卉、里云龙外云鹤、草虫花鸟、花蝶、竹雀、蝙蝠灵芝、松鼠葡萄、狮子绣球、海马、饕餮、夔凤、双螭莲花、鹊梅、草虫、海马八吉祥、里龙凤外鱼藻、海兽、牡丹双禽、荷鸭、里双龙外葡萄、八宝云龙、鸳鸯卧莲、莲花螭纹、梅花双禽、山石花鸟、里双龙外团龙、松石鹤鹿、开光鱼龙、海水异兽、牡丹双龙、双鹿、鹿猴、松鹿、里团寿外云龙、菊蝶、八骏、三鸡、八卦云鹤、蝙蝠石 、里团寿外云鹤、龙梅、莲花云凤、格锦地白兔、鹭鸶莲花、花鸟蕉叶、洞石花蝶、梅雀、蝙蝠葫芦、双鸡、鹤桃、三羊、竹鹊、丹凤朝阳、月季蜂蝶、双雀、蟠螭灵芝、海棠花蝶、开光游鱼斗鸡、子母鸡、鱼龙变化、鹿猴花鸟、仙鹤、花虫、樱桃蝴蝶、草虫诗句、兰蝶、三螭、三猴、松虎、游鸭、海水红龙、三狮、云龙福寿、一龙三凤、一龙双凤、云鹤团寿、花卉狮子、 免蝉、龙戏珠、云鹤八宝、双凤、三凤、 麒麟、柳阴八骏、蟠螭吻莲、开光花蝶、 开光鱼藻、开光海兽、芦雁、麒麟蕉叶、螭衔灵芝、琴鹤相随、云龙天鸡、独角兽、云蝠灵芝、蝠鹿、云鹤松鹿海水、独鱼、三鱼、四鱼、五鱼、博古蟋蟀、螭虎穿灵芝、 昆虫丛菊、枯树牡丹花鸟、团花鸟、三友松鹤、松竹梅、蝶虫、飞蝶、怪兽、龙戏珠、 蟠螭捧寿、孔雀山石、鸣凤在竹、洞石松鹤、水仙花蝶、狮子牡丹及山虎。


二、植物图案:
有枣花、牡丹花、菊花、梅花、荷花、 桂花、兰花、杏花、玉兰花、宝相花、水仙花、玉兰牡丹、开光牡丹、锦地牡丹、折枝花、开光菊石、缠枝莲、缠枝子午莲、三果、十二月花卉、桃实万寿、流水落花、灵芝寿桃、、八宝勾莲、花卉、百花、供养花、 莲花、葡萄荔枝、四季花、开光三果、勾莲寿字、枸杞、四果、玉兰竹石、蕉叶、四花八叶、园景荷莲、缠枝菊、船屋树石、团花、忍冬、灵芝、卷叶、楸叶、月影梅花、 酸浆果、石榴、佛手、冰梅、松竹梅、花篮、折枝瓜果、蔓草、梅花诗句、灵仙竹石、缠枝葫芦、灯笼花、柱石花卉、开光菊石水仙、玉兰灵芝、芙蓉、落叶诗句、灵芝寿桃、竹石蕉叶、玉兰诗句、折枝花果、缠枝宝相花、过枝枸杞、葡萄及缠枝牵牛花。


三、人物:
有南极仙翁、西王母祝寿、送别、四妃八子、五老观图、西厢记、水浒、空城计、 三国演义、八仙庆寿、八仙过海、醉八仙、 开光山石人物、三婴戏莲、太白醉酒、牧牛、罗汉、文王访姜尚、春戏、婴戏、三星、八仙、五子登科、五子夺魁、五子竹五戏、独占鳌头、指日高升、十六婴戏、携琴访友、钟馗迎福、钟馗醉卧、钟馗嫁妹、捕鱼、渔家乐、渔樵耕读、大乔二乔、四美、 竹林七贤、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苏东坡爱砚、耕织图、刀马人、山水人物、临潼斗宝、周处斩蛟、麻姑献寿、仕女、和尚、 二十四孝、仕女戏婴、婴戏莲花、西游记人物及进宝图、寒江独钓。

四、其它:
有福字、寿字、福寿字开光、万寿无疆、 福寿无疆、洪福齐天、福禄寿、文字、琴棋书画、博古、佛字、杂宝、如意、斜格、三角、图案、诗句、八卦、云头、垂云、海水八卦、钱文诗句、灵仙祝寿、漩涡纹、古铜纹、回文、梵文、雷文、拐纹、寿山福海、 阿弥陀佛、云龙福寿、开光博古、博古寿字、 万字、朵云、七珍、八宝、海天云旭及水波文。


总之,康熙时期的瓷绘艺术除了继承明代的传统画法外,绝大部分为创新。其基本画法还是传统的中国画形式。当时,虽然西洋画已传入中国,但反映到瓷器上并不明显,特别是在人物的画法上,仍画阳不画阴,故面部给人以正平感,无凹凸立体相: 乾隆以后,画法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康熙瓷器在纹饰内容方面,题材广阔,包罗万象。不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的某些侧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文化的发达与文学艺术的繁荣。
瓷

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流传在世的瓷器数以万计,这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继承我国瓷绘传统,对于今天的瓷器生产,对于美化瓷器,丰富人民的生活,可供借鉴之处无疑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