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华:故宫博物院藏嘉靖朝瓷器概况及艺术风格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于皇帝迷恋仙道,怠于政事,加之外族侵扰、 自然灾害等因素,国事日非,政治、经济都出现了深刻危机。这一时期的瓷业生产也受到一定影响,与永乐、宣德时期瓷业“黄金时代”相比已大为逊色。因此,历来很少有人重视、研究这一时期的瓷器。

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大量的故宫博物院藏嘉靖朝瓷器,结合有关文献,可以看出,. 烧造时间长达四十五年之久的嘉靖瓷器,无论在数量、品种、造型、装饰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艺术风格。现分四个方面简述如下:

一、生产繁荣数量可观

明嘉靖时,景德镇人口不过百万,而 “民以陶为业,聚拥至万余人”(《景德镇陶录》)。在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窑包比比皆是,瓷都一度出现了“昼间白烟蔽空,夜间红焰冲天”的壮观景象。当时的瓷业生产相当繁荣,结束了弘治以来瓷业萧条的局面。嘉靖时人王宗沐所著《江西大志· 陶书》中详细记载了嘉靖八年至三十一年每年由景德镇解运至京的瓷器品种、数量、名称等,经初步计算约六十余万件。加上弘治朝以来未完成的三十余万件,已达一百余万件。而这一百多万件瓷器,又都是从大宗产品中经过反复筛选,“百中得一,千中得十” 挑选出来的上乘之作。而且,内地民用、出口外销两大类产品还没有计算在内。由此可知,嘉靖朝的瓷器产量是极其可观的。

明嘉靖 五彩武人图罐 日本白鹤美术馆藏
明嘉靖 五彩武人图罐 日本白鹤美术馆藏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明代中期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出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十分活跃。御窑厂不再是小规模的作坊,而是分工细、规模大的手工业工厂。在需求量大增的情况下,工厂为了完成连年递增的生产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增加产量。

(二)嘉靖时施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工匠从官府的劳役控制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发挥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民窑中的优良品种也被列入御用瓷之列。民窑与官窑在相互的竞争中共同发展,出现了生产繁荣,“官民竞市”的蓬勃局面。

(三)明代永、宣朝的瓷器外销,欧、 美、东亚各国相继掀起了购买中国瓷器的热潮。嘉靖年间,瓷器外销、海外贸易依然相当活跃。正如广东巡抚李材上书奏称的,发展通商贸易能有“供国库、充军饷、协济广西、便利华商”的四点好处。广阔的国外市场有力地刺激着瓷业生产的发展。

明嘉靖 青花八仙云鹤纹葫芦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嘉靖 青花八仙云鹤纹葫芦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二、形制多样粗细兼有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嘉靖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景德镇陶录》云: 嘉靖一朝,制作益考,无物不在”。故宫博物院现藏约千件嘉靖朝瓷器,虽不能完全表明形制上的“无物不在”,但也可以看出其造型的复杂多样。仅以常见的:

  • 碗为例,就有撇口、敞口、花口、酱口、铜口以及深腹、浅腹、折腰、 墩式、诸葛式、高足式等。
  • 杯有单耳杯、双耳杯、高足杯、铃铛杯、马蹄杯、方斗杯等。
  • 罐方罐、六方罐、瓜棱罐、蟋蟀罐、盖罐等。
  • 瓶有梅瓶、蒜头瓶、直颈瓶、葫芦瓶、 玉壶春瓶、双耳衔环瓶等。
  • 壶有卤壶、执壶、斝壶、方壶等。
  • 炉有香炉、三足炉、双耳炉、筒式炉等。
  • 文房用具有水丞、水盂、洗子、笔插、笔山子、笔舔、镇纸、印泥盒等。

此外,还有绣墩、香筒、出戟尊、牺耳尊、花觚和各式坛子、缸、瓮等几十种形制。其中有直径达90厘米的澡盆,也有口径仅3厘米的脂粉盒;有精细玲珑、薄如卵壳的小杯子,也有粗笨厚重的大缸。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一青花行龙小圆盒子(图一), 大如栗子,十分精巧。盒的口径3.5、足径2.8、高3.5厘米;子母式口, 弧形壁,圈足,馍头形盖;底釉纯白闪青; 紧靠足沿青花双圈内有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盒内光素,外壁满绘青花,外腹绘双龙戏珠纹,盖顶绘青花龙纹。此盒胎质极细,底釉纯白,青花色泽浓翠,于方寸之地绘行龙四条。与此盒大小相当的还有绘落花流水纹和缠枝花卉的青花盒子。关于这类小巧精致的盒子,即便在官窑中也不多见。

图一 明嘉靖青花纹小圆盒
图一 明嘉靖青花行龙纹小圆盒

正如《博物要览》一书所载:“嘉靖一朝……红铅小花合子,大如钱……小合子花青画美, 向后官窑恐不及此”。这里所说的红铅,系古代仕女用的化妆品。

烧造此类小巧器物,工艺方面的难度是很大的,首先要求胎质细腻,不能带有粗颗粒;其次青花原料必须呈色稳定,不浑散流散;再就是窑炉火候要掌握适度,否则容易变形,盒盖与口不能严丝合缝。

嘉靖时制瓷能手在大器制作方面也颇具特长。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的青花云寿大盖罐 (图二A),是一件大器中的精品。

图二 明嘉靖青花云头大盖罐
图二A 明嘉靖青花云头 “寿”字  双龙捧寿纹 大盖罐 罐圆口,方唇,溜肩,肩下渐敛,平底。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纽。罐里光素无纹饰,外部青花装饰。肩绘缠枝莲纹。盖和腹部均绘双行龙、盘“寿”字及朵云纹等,腹下部还衬以海水江崖纹。近底处绘勾云纹。素底无釉。罐外口沿下横书 “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罐造型浑厚,构图繁密严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据文献记载,此时期的青花瓷使用进口的“回青”料描绘,色调翠蓝浓艳,微泛紫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图二 明嘉靖青花云头大盖罐
图二A 明嘉靖青花云头大盖罐

明嘉靖青花云头大盖罐 B:罐高 67.5、口径25、足径30厘米。直口,短颈, 丰肩,鼓腹。肩下渐收,平底,圈足。外口下有青花横排六字楷书款“大明嘉靖年制”。 肩有一周缠枝结子莲纹,腹绘双行龙,二龙间隔处有缠枝灵芝松枝盘寿字,隙地绘朵云。 近底处绘礁石海水江崖纹,足上有如意云头边饰一周。罐盖为反洗式,口微外撇,盖顶有宝珠形钮,钮心花纹呈放射状向外延伸, 钮下部绘一周尖角莲瓣纹。盖面及外壁纹饰与腹部相同。整个大罐形体肥硕,造型稳重,胎质坚硬,底釉白中泛青,花纹色泽浓翠,绘画线条流畅自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的画法很有特色。所绘行龙甩头伸颈,须横发竖,双目圆瞪,张牙舞爪,强劲的身躯扭曲着向上方窜腾,似乎有一股不可抑制的强大力量要冲入云霄,那狂傲凶猛的神态更衬托出盖罐雄浑博大的气派, 类似的大罐还有绘八仙人物、游鱼水藻、 缠枝花卉等图案的。

另外,大器物中还有大缸、酒坛、葫芦瓶等,为数最多的要数口径在60-80厘米之间的大盘子了。这种尺寸的大盘子即便在今天也是不容易烧制的,只有十分娴熟地掌握大件圆器的成型技巧和恰到好处地控制炉火温度才能烧成。为了便于使用,在缸、罐类储水器的底部,一般都留有一手指粗的排水孔,倒水时不用搬动,拔开排水孔的活塞就可出水。嘉靖瓷大件器物虽不及小件器物多,但数量还是不少的。

明嘉靖青花仙人寿字纹八棱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明嘉靖青花仙人寿字纹八棱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嘉靖朝大器的盛行,与皇帝本人迷信道教有着密切关系。嘉靖帝热衷于求仙炼丹, 祈祷长生,在其执政的四十多年间,全国新修、新建庙坛殿堂数十处。仅以北京为例, “嘉靖时,改祀殿为祈谷坛,降为零祭(求雨、求丰年)之所;更设圜丘为祭天之坛; 并建朝日坛、夕月坛,分别位于北京东郊和西郊”。(《中国古代建筑史·坛庙》)殿堂陈设和祭祀都需用大件瓷器,故宫博物院所藏大器中,有相当一部分即是祭祀用品。 这类祭器造型凝重,色调强烈。特别是皇帝亲临的宗教活动中用以盛装供品的瓷器,十分考究,不仅形制需符合要求,而且连釉色也有统一规定。在天坛祭祀时用蓝色———蓝色象征天空和海洋,可以给人间带来雨水; 在地坛祭祀时用黄色———黄色是金秋的颜色,寓意五谷丰登,在日坛祭祀时用红色———代表太阳和火,给人间带来温暖和光明;在月坛祭祀时用白色——月亮的颜色,象征神仙境界。

藏品中有一种高30厘米的双牺耳尊,就是较典型的祭器(图三)。此种牺耳尊造型古朴,仿古铜器式样,有蓝釉、黄釉、白釉、矾红彩四类,一般于腹部绘金彩花纹, 有牛纹、山石纹和弦纹等。由于年代久远, 金彩大部分已剥落,但花纹轮廓尚清晰可见。

图三 明嘉靖矾红双牺耳尊
图三 明嘉靖矾红双牺耳尊

另外还有孔雀绿釉、孔雀蓝釉、白釉、 黄釉青花等巨型大盘和矾红大羹碗等,估计这些器皿是用来盛装牛头、羊首之类祭品的。

从院藏大器看,有一小部分胎土细腻, 釉质莹润,而多数大器胎质较为粗糙。 能与当时优质土的缺少有关。嘉靖中期麻苍土的采掘已基本告竭,工匠们为了节省优质土,多用提炼之后的麻苍土制作细巧之物, 而用淘汰下来的粗质土制作大器。据《江西大志·陶书》记载:“麻苍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曝晒得四十斤”。这也就是说四十斤土值七分银子,几乎等同于当时的米价。若用如此高价的原料制作几百斤重的大缸,那么仅拉坯一项就要耗费许多银两,这对不惜工本的官窑来说也是巨额负担,民窑则更无法承受了。因此,嘉靖朝多数大器显示出一种粗犷淳厚的风格,与用料 较为粗糙是不无关系的。

三、品种繁多纹饰丰富

在院藏近千件实物中,按品种分有青花、青花红彩、黄釉青花、酱釉青花、白地蓝花、五彩、红绿彩、素三彩、釉里红、蓝釉三彩、金彩、矾红彩、祭红釉、孔雀绿、 孔雀蓝、洒蓝、绿釉、酱釉、紫釉、白釉等近三十个品种。其中青花最多,呈色也最丰富。虽然都是使用回青料,但呈色深浅浓淡不一,有的清淡典雅,有的浓重深邃,这主要与回青料的提取纯度有关。嘉靖时青花料的拣选工作是十分严格的,在回青中又分出纯青、敲青、中青、土青等几个档次。 《江西大志・陶书》载:“称定回青若干担,敲炼取纯青置盏。”由此可见,从若干担回青中提取的纯青数量是极少的,少到置于盏的程度。此书中对敲青的提炼,也有明确记载:“至于敲青,首用锤碎内朱砂者为上, 青有银星者为中青,每斤可得青三两。” 更高档次的纯青又是从“斤得两”中进一步提炼的。提炼方法是:“碾碎注水用磁石引杂石……,真青澄定,每斤可得五、六两。”(《江西大志·卷七》)最后澄于缸底的便是可“置于盏”的真正纯青了。嘉靖青花正是由于使用了不同档次的青花料,才呈现出多层次的色调,当然也有窑炉温度高低等方面的因素,但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用料不同所致。

在纹饰题材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以动物或神灵的形象寓意尊贵福寿、吉祥如意。常见有龙、凤、鹤、龟、 鱼、鹿、羊、海马、海龙、钟馗、如意、蟠螭、狮子、寿星、鹭鸶、瑞鸟、蝴蝶、蜻蜓等。仅龙的画法就有正面龙(此种画法始于嘉靖朝)升降龙、飞龙、行龙、穿花龙、双翼龙等多种。

嘉靖 五彩骑马人物图碗土耳其托普卡帕宫藏
明嘉靖 五彩骑马人物图碗土耳其托普卡帕宫藏

(二)含有宗教内容的图案。如八仙、 八卦、八宝、杂宝、结带宝杵、灵芝草、祥云、火珠、卍字、轮花、缠枝牡丹、结子莲花、灵套莲花等。

无花无图,但青花字体清秀,排列工整。这种新颖的装饰手法又开辟了一条绘瓷新路。

明嘉靖五彩人物图委角方盒边长12厘米
明嘉靖五彩人物图委角方盒   边长12厘米

(三)象征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有狮子滚绣球、子孙百千、胡人舞乐、水藻游鱼、树石栏杆、喜上梅梢、山水风光以及爱莲图、婴戏图、牧牛图、教子图、戏猫图、观画图、赏月图、杂技图等;还有一些以人物故事作题材的,其内容涉及范围很广,画法也很生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瓷器上的鹤纹、鱼纹骤然增多,这两种寓意长寿、吉祥的装饰图样虽然起源很早,但至嘉靖朝其表现方法有所创新。鹤的图形在瓷器上出现始于唐代,人们把这种形体优美、性情温良的动物加以神化,传说它可以百年不死,升天成仙。这正好迎合了嘉靖皇帝希图延年、 祀求长生的愿望,因而深为喜爱。这一时期鹤纹常与祥云、灵芝合绘一处,花纹繁密, 构图布局受明代丝织品纹样的影响,讲究对称排列。鹤的画法尤为生动,它长颈高抬, 翅翼扩展,双腿并伸,飘然飞舞。艺术匠师们捕捉到仙鹤展翅飞翔的瞬间形态,表现出它的动感和灵气。藏品中有一件青花云鹤大盘就是鹤纹的典型作品(图四)。

图四 明嘉靖青花云鹤大盘
图四 明嘉靖青花云鹤大盘

鱼纹出现得更早,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器上即有鱼纹。鱼的谐音是“余”, 象征生活富足,年年有余。举世闻名的嘉靖五彩鱼藻大罐(图C),就是一件彩绘鱼纹的瓷器杰作。

嘉靖五彩鱼藻大罐
图C 嘉靖五彩鱼藻大罐

罐高33.2、口径19.5、 18.5厘米,直口、短颈、圈足。通身彩绘, 肩以黄彩绘莲瓣纹一周,腹以青花、红彩、 黄彩、绿彩、赭彩绘尖角叶纹,盖外壁绘五彩游鱼四尾,其它纹饰与腹部相同。整个大罐描绘出一幅池塘游鱼的生动图景:水草衍生,满眼莲荷,一池清水,浮萍飘浮,十二尾游鱼嬉戏穿行其间……,工匠们通过描绘水生植物曲缓上伸的形态来表现水的流动衬托出游鱼的灵活姿态。

赤色器改造矾红”,说明铜红釉此时已被矾红彩代替。故宫藏品中矾红瓷器认盘、碗居多,可能都是祭祀专用器皿。有深浅两种颜色,浅的如桔红,深的似枣皮色。釉多施不匀,深红色多发乌。

(二)黄釉红彩器,俗称“黄上红”, 是经火三次烧制成功的,釉面极鲜亮。故宫藏品中的“黄上红”龙纹罐(图五)就是一件典型作品。它是先入窑烧素胎白釉器,然后再浇低温黄釉进行烘烧,最后再罩以红彩留出龙纹轮廓再次烘烧。这样出炉后由于瓷胎有白釉衬底,红、黄二色无比鲜亮,呈现出异常富丽华贵的效果。此外还有“红上黄”, 烧制方法完全相同,只是色彩为红上罩黄。

图五 明嘉靖黄上红龙纹罐
图五 明嘉靖黄上红龙纹罐 台北故宫

此外,婴戏图的画法也别有新意。古人崇尚多子,宋以后婴戏图成为瓷器上常见的装饰,而嘉靖朝瓷器上的婴戏题材不单表现多子多孙,并富于趣味性、故事性。院藏的一件青花婴戏大罐(图D),

明 嘉靖 青花 婴戏图罐
图D-1 明 嘉靖 青花 婴戏图罐 台北故宫藏 短颈、鼓肩、浅圈足罐。短颈描绘如意云,肩与近底处各饰缠枝蕃莲一周。器腹描绘松树、太湖石等园林场景,十六童子穿梭其间,忙碌的斗蟋蟀、竞平衡木、操木偶、带官帽骑木马。器底青花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罐的花叶、人物线条细致,填彩翻转生动,釉色有渐层。整体设色清雅,属于嘉靖早期的作品。婴戏图表达人们祈子的自然情感,唐、宋以来即是各类工艺装饰深受喜爱的题材。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王宗沐编撰的《江西省大志・陶书》记录,嘉靖十三年(1534)及二十一年(1540)皇室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一秤金娃娃」花样的瓷器。一秤金娃娃为婴戏图,取自明代小说情节的人物。 《西游记》第四十七回,话说陈家庄每年皆需敬献一对童男童女与金鱼精果腹。那年,陈员外家的童女一秤金需祭奉,此女是其父布施了一秤金 (三十斤黄金)祈求而得,因而得名。当时,猪八戒假扮童女一秤金前往与妖怪斗法。一秤金寓意珍贵的童子,嘉靖皇帝也曾为求子嗣而烦恼,或也因此,此时期婴戏花样的瓷器作品特别多。

图D-2 明嘉靖 青花婴戏大罐 高34、口径 23.1、足径25.8厘米。
上绘一长者端坐于桌前,周围有松树、栏杆、鲜花、异草,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在嬉戏打闹,有的舞刀弄棍, 有的攀花折草,也有的低头看书,还有的或站或坐在长者身边聆听教诲。在嘉靖朝制作的盘、碗等小件器物上,也有类似的题材, 画法都很生动。至今嘉靖朝工匠所绘孩童天庭饱满的大头、额前的一小撮刘海儿、盖膝的长袍和过于短小的四肢,这种艺术形象仍能引起人们的爱怜和喜欢。

明嘉靖 青花八仙祝寿图罐 故宫博物院藏
明嘉靖 青花八仙祝寿图罐 故宫博物院藏

四、装饰新颖博采众长

(一) 嘉靖朝彩瓷制作的成就也很突出,瓷器上的五彩不再像明代早期那样只是局部使用,而是大面积地平涂、渲染,花纹满密,颜色鲜亮。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五彩凤穿花梅瓶(图E)。

图版一 五彩凤穿花梅瓶
图E 五彩凤穿花梅瓶

绘瓷用金彩,嘉靖朝也很盛行。有的于五彩上加金,有的于色釉上描金,日本人称此为“金栏手”。故宫藏品中有红地金彩、 黄地金彩、蓝地金彩等三种瓷器,但大部分金彩纹饰已剥落。

矾红彩是一种低温彩,较高温的铜红釉容易烧制。据文献记载:“嘉靖九年,日坛

(三)嘉靖朝还有以青花诗句做装饰的瓷器。这种手法始于明成化年间,正德时盛行,但都是以青花书写梵文。通体书写楷书汉字的,嘉靖朝以前未见。笔者见到故宫所藏的一件白釉青花酱口小碗(图六),口8.5、 足4.5、高7.5厘米。碗口外撇,弧形壁,圈足。底部白釉内四字双行楷书“松柏草堂”四字。碗外书青花五言诗一首:“南楼春一望, 云水共昏昏。野店归山路,危桥带廓林。暗烟和草色,夜雨常溪痕。下岸谁家住,残阳半掩门。”尾书“冬月于水云居”。此碗虽

图六 明嘉靖白釉青花酱口诗句碗
图六 明嘉靖白釉青花酱口诗句碗

(四)受明代织锦纹饰的影响,这一时期瓷器上大量出现团福、团寿、花托字、龙托字(图七)、锦地开光字等纹饰。

图七 明嘉清青花四龙托字碗
图七 明嘉清青花四龙托字碗

字样有金玉满堂、五谷丰登、长命富贵、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故宫藏有一件青花九履大盘,很是别致(图八)。此盘口径70、足径 53、高9厘米,盘心书篆字“九履”,周围绘有八鹤、八寿桃、八灵芝。

图八 明嘉靖青花九履大盘
图八 明嘉靖青花九履大盘

(五)借鉴明代漆器工艺广泛使用开光手法,使花纹图样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形成花丛之中别有洞天的艺术效果。故宫藏品中有一件青花牡丹花盘,其构图布局、装饰手法与同时期的一件雕漆盒子完全一样,甚至连花头叶脉形状也相差无几。

(六)瓷器上大量采用缨络纹。反宝组成的缨络,最早是菩萨神像胸前的饰物。嘉靖帝笃信道教,缨络纹也随之被采用,常见绘于器物肩口部,排列形式有单行、双行,也有三角形、棱形、网状等形式。故宫所藏的五彩缨络纹梅瓶,系肩腹部满绘缨络纹(图F)。

图版一 嘉靖 五彩缨络纹梅瓶
图F 嘉靖 五彩缨络纹梅瓶

综上所述,嘉靖朝瓷业的成就是不可低估的,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开创了官窑、 民窑竟市的局面,嘉靖朝瓷器粗细兼有,博采众长,既有富丽华贵的溢彩流光之物,又有质朴大方的素雅平淡之器。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