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档案—中国馆藏传世古玉器(连载1)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 Chinese Jades in Traditional Collections/ 前 言
北 京 古 方Gu Fang/主编
中国古代玉器以其历史悠久,质地温润,色泽晶莹,功能广泛,技艺精湛而闻名遐尔,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被誉称“玉器之邦”。因此,一千年来,来围绕关于古玉鉴赏的话题一直常谈不休,谁在玉器的辨伪上能当之无愧地成为玉中的“标准器”?几千年前的玉器在古代社会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史前社会主要用于祭祀神灵(六器)、标志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六瑞)以及用于死后的殓葬(殓尸玉)(参见《周礼注疏·大宗伯》《周礼注疏·典瑞》)。在这三项活动中美玉的因素发挥着主体的功能。佩戴用玉器(佩)一定具有美的成份,同时又与祭祀神灵、标志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密切相联。可以说远古的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玉和玉器。
从这一角度来说,玉、玉器实为文化、理念的载体,又是古代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因而中国玉文化、玉观念、玉器工艺及其艺术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繁荣,成为华夏文明的代表性器物。这些都随着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逐渐得到证实。
1928年殷墟遗址的发掘,中国的考古学正式步入正轨,殷墟发掘出土无以数计的古代遗址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玉器。到今天,中国的考古工作已走过了81年的艰难历程,出土的玉器从简概朴拙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刚劲凝重的夏商玉器、流畅剔透的两周玉器、厚重有力的两汉玉器,也有新异典丽的唐代玉器、灵秀简劲的两宋玉器、敦厚别致的辽金元玉器,还有简练圆熟的明代玉器和繁缛富丽的清代玉器,基本展现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全貌。因为其玉器本身的功能所决定,出土的玉器尤以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玉器最为完整,为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断代、辨伪积累了大量的通过正规田野发掘获得的科学资料,学名上把通过考古发掘的玉器统称之为“出土玉器”。这些玉器时代确切,功能明晰,是我国玉器发展史的骨架,也是辨伪的重要标准器。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由于社会制度的演变、玉器功能的更替、殉葬制度的变化等多种原因,在文明社会里玉器的功能逐渐扩大与变化,上层统治者的祭神、政治、生活及殓葬用的玉器习俗逐渐减少,另一种生活用玉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用玉的习俗推广到城乡士庶阶层,出现了不少的日常生活习俗及装饰用的各式新型玉器。出土玉器成“头重脚轻”局面,出土新石器时代玉器最多,依次递减,到宋元明清时期出土玉器更少,有人形容很像“倒立的金字塔”形状。可以说,出土玉器是鉴别史前至秦汉玉器的有力物证,但是对辨别唐以后的玉器,似乎显得无能为力些。因此,通过正式发掘出土玉器做辨伪标准器本身的局限性逐渐开始显现。
宋代随着收藏古玉的活动逐渐升温,社会对古玉的需求量增加,宋代文人在慕古思潮支配下,积极搜集、整理、研究金石、玉等古物,并编辑成书,公诸于世,以广流传,如宋吕大临的《考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和《金石学》,欧阳修的《集古录》,王黼的《重修宣和博古图》,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洪适的《隶释》、《隶续》。据记载,到南宋时,杭州已有“七宝社”(《西湖老人繁盛录·诸行市》)、“七宝考古社”(耐得翁《都城纪胜·社会》)和“骨董行”(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等经营中外奇珍异宝的商家,出土的古玉也成为他们买卖的对象,流入收藏家的手中。伴随着这种爱玉的风气,另一种畸形现象正在悄悄蔓延,出土玉器不足、供不应求的局面来临,趋利若鹜的古玩商们乘机组织玉工伪造古玉,以假充真牟取高额利润,欺骗藏家,从明高濂编著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论古玉器》可窥一二。这种伪造古玉的行为一直持续到今天,那些造假者仍是兴致盎然,因而过去留下来的玉器中有不少伪古玉混在传世玉器中,其中相当多的仍被当作三代或汉宋玉器而流传。很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玉器爱好者和藏家对玉文化的深入研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对传世古玉进行整理,经过辨析,区别真赝,分别对待,将真品编入玉文化及玉器史系列中,给予恰当评价,伪古玉需区别良莠。首先,仿传世古玉的辨伪工作是整理传世玉器的第一步,只有经过辨伪过程,剔除了伪古玉之后,才能集中历代的真玉加以利用或解释,这是辨伪的基础;其次,有大量的非考古发掘的玉器流入文物部门或收藏家手中,它包括工农业生产中经群众发现发掘出来的,以及不法者盗掘出土的玉器,也有大量的仿照图录或原器而制造的仿古玉。同样,也包括经科学发掘出土,或用其他方法挖掘出土的历代玉器以及伪造的古玉等两大类,这些也急需要鉴定与辨伪。这两方面都需要行之有效的标准器来对比,而仅仅靠“出土玉器”解决这些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是否有其它标准器能弥补“出土玉器”因自身原因所带来的先天不足呢?与其相辅相成的“传世玉器”填补了“出土玉器”的不足。我们这里所说的“传世玉器”概念指公立博物馆及文博管理部门收藏的非考古发掘出土、无具体出土地点或记录,以及不明来源的古代玉器,亦包括流传有序旧藏或捐赠的古代玉器。在此所指的传世古玉中堪充辨伪标准器者是有条件的,即其少量的纪年款识、千字文编号、刻有御制诗文等玉器,只有这批玉器具有辨伪标准器的价值,确可弥补出土玉器的不足。
国人收藏传世古玉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鉴定经验,从宋朝开始,金石学家和古玩鉴赏家就开始致力于传世玉器的收集与整理,关于鉴定古玉的古今专著已有不少种,这些专著的问世,不难看到对传世玉器的辨伪所作的努力,只是这些作者因受到时代或者当时客观条件的种种局限,不可能在书中提出辨伪标准器的深刻见解而已。因此,当时的观点众说纷纭,分歧错杂,未能整合梳理而趋于一致。由来已久的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仍在古玉鉴定领域发挥作用,扭转这一混乱局面是当今文物工作者和玉器研究家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基于此,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受到玉器学术界和古玉收藏界一致的热烈反响后,它的姊妹篇《中国传世玉器全集》的出版就显得很有必要。《中国传世玉器全集》共分八卷,以玉器发展阶段先后为序,即新石器时代、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和明清民国。收集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博物馆馆藏传世玉器约2000余件(套),在这套书中传世玉器以隋唐至清代(含民国时期)玉器为主,兼以其他时期玉器为辅。一件传世古玉器应是其材质、工艺、美术、文物价值的总和。《中国传世玉器全集》中的玉器标本以造型和纹饰精美、质料优良、雕工细腻者优先,每卷有玉器彩色图版256幅,配有文字说明,并且全书均为中英文对照。除了玉器,这套书里还收取了一些翡翠、玛瑙、水晶和绿松石等制品。其中,有80%的传世玉器是首次面世,这套书籍的出版堪称是了解传世玉器演变脉络与面貌的重要实物资料与参考资料。全书资料丰富翔实,图版装祯精美,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和普及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鉴定方面为古玉爱好和收藏者提供了最为全面的标准器。
传世古玉器的考古工作是一个探索性的工作,希望更多的人不定期探索、考证、觅宝,为中国古文化增添光彩,也希望各界人士通过《中国传世玉器全集》得到点滴收获,这也是我们编写这套书的初衷。
编 者
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