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3.8公分 口径15.8公分 足径15.7公分 故瓷017854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2):「盘子径五寸,如规口面圆,出陶无髻垦,阅世独完全,冰裂纹隐约,铁定迹局连,底心镌甲字,先得此同然。」乾隆壬辰新春御题。钤印二:「太」,「古香」
高3.2公分—3.7公分 口径14.9公分 足径10.8公分 故瓷018182
底刻「甲」字款
图版1和图版2两件作品尺寸相仿,底部皆留存支烧痕,底部并且都刻篆书「甲」字。但造型上,故瓷18182的弧形圆壁自底足顺著口沿向外斜直而上,平形底,圈足微外撇,形成具有金银器风格「捲足」。相较於前者,故瓷17854的弧形圆壁则自底足往上时先向外,至口沿再略向内收缩,相形之下,圆壁的侧面形成一个弯弧的造型。但同样是平形底,具金银器底足的特征。与此二件相似的组群亦见於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以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的出土品种。
两件盘子中,故瓷18182的底部仅出现「甲」字记号,而故瓷17854则环绕著「甲」字周圆,又题刻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御题。至於,「甲」字刻题於何时,代表的含意是什么?从故瓷17854(图版1)和故瓷17850(图版34)两件作品底部刻题的御制诗中,至少可以掌握两点讯息。首先从清高宗乾隆皇帝分别针对两件作品的「甲」字款,而说出「底心镌甲字,先得此同然」和「甲字明镌器底心」的想法,得知「甲」字极可能刻题於清高宗收藏他们之前,而且皇帝看到刻有「甲」字款的作品或不只一件而已。
对清高宗乾隆皇帝而言,「甲」字让他联想到《周立•考工记》中形容物有瑕疵的「薛暴」和「髻垦」。所谓「薛暴」是指釉面的伤缺,而「髻垦」是指胎骨的缺陷。乾隆三十七年(1772),皇帝接触到「北宋汝窑青瓷盘」(故瓷17854)时,深为一种「出陶无髻垦」的完美器型所吸引。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面对「北宋汝窑青瓷圆洗」(故瓷17850,图版34),虽然「抚之薛暴手中侵」,然而一与当时的新制品比较,立刻油然而生连古代文物都会出现瑕疵更何况是今时制品的感叹,从中体现乾隆皇帝以古为贵的鉴赏观。
此点若对照器底刻有「丙」字款和御制诗的「北宋汝窑青瓷碟」(图版5),从御制诗中透露出来「古丙科为今甲第」(1774),而能进一步获得印证。再者,「甲」字对清高宗乾隆皇帝而言,仿佛是一种鉴赏的等第,他并且将之运用至文物分级概念中,让出现在文物上的「甲」「乙」「丙」字记号,同时也题刻在为文物所配置的木座上。
对照清雍正四年(1729)《造辦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檔》的记载:太监刘希文、王太平交来洋漆箱一件,汝窑器皿二十九件(宝三十一件),计开:三足圆笔洗一件、奉华字圆笔洗一件、无足圆笔洗一件、有足有号圆笔洗八件、丙子圆笔洗二件、无字圆笔洗二件、坤宁字圆笔洗一件、无字圆笔洗一件、有足无字圆笔洗二件、有足无字圆笔洗一件、坤宁字大圆笔洗一件、丙字圆笔洗二件、有足无字圆笔洗一件、有足无字盘式大圆笔洗三件、无冰裂纹圆笔洗一件、甕口有足笔洗一件,传旨著各配做镶棕竹边糊锦匣盛洋漆箱内,……
亦从中得知除「甲」「乙」「丙」字之外,十八世纪的清宫亦流传包含「奉华」和「坤宁」等刻铭在内的汝窑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