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人类在儿童时代就开始使用火。
在距今三、四千年的商周时期,人类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如果说火是人类利用自然的第一次尝试,那么,华夏先人将瓷石烧成坚硬的原始青瓷,进而在东汉时期又烧制出成熟的瓷器,这一质的飞跃,则是在继陶、青铜之后,人类造物的又一杰作。自此以往,瓷器的用途由开初的礼器、日用器逐渐扩大到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至逐渐登上了艺术的殿堂。
斗转星移……
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走向它的尽头。然而,在这五个半世纪中,社会并不乏微妙的变化。在时代变化的大背景下,明、清时期,五彩缤纷的彩瓷迅速取代了苍翠的青瓷,占据了瓷业的首席。唐宋名窑难企及,明清箐华色更佳。在清代康、雍、乾三朝,景德镇官窑瓷器终于依托华夏数千年文明的底蕴,依持其本身具有的功利性,攀登上瓷史的高峰。
官窑简史
中国的瓷业生产分官窑、民窑两条线索发展。明代晚期以后,在民窑中,又分为内销瓷和外销瓷两条支脉。本网站仅介绍景德镇明、清官窑瓷器。
色彩缤纷的追求
古今中外的皇家贵族,一贯以制定自家专用器皿为身份的象征。古代中国是封建大国,又是瓷业发达的国家。在商、周时期至唐、五代的皇家贵族墓葬中,都有为其专烧的瓷器出土。由这些陪葬器物分析,在商、周时期,南方,特别是吴、楚等青铜文化不发达的地区,有以原始青瓷代替青铜器随葬的现象;六朝时期,有以青瓷代替玉器随葬的现象;至唐、五代,青瓷多仿金银器、漆器,它们都是各朝各代皇家贵族身份的象征。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中,时代变迁,王朝更替,瓷业发展,而贯彻始终的是瓷国皇家贵族青睐瓷品的传统。在我国,它的原料易得,而成本与制作又较青铜、玉、金银、漆器容易,在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达地区,当然以后者为贵;但反之,瓷器的可塑性使其成为皇家贵族祭祀、日用、赏赐、交往礼品、陪葬的首选之物。
明、清两代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品种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过去那种”釉如玉”的青瓷,不再为皇家贵族文人雅士所追求了。从明代洪武朝开始,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彩瓷勃兴起来: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珐琅彩、粉彩……纷至沓来。这一系列釉上彩新技术的开拓及颜色釉品种的不断创新,其实不仅是中国制瓷业辉煌成就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意识发生深刻变化的一种反映。
中国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修身养性观念,是所谓”仁、义、礼、智、信”。汉唐以降,出现青瓷独盛,并且呈历久不衰态势的原因之一是皇家贵族、文人雅士们执着的追求青瓷那如玉一般的釉色,将青瓷人格化。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以玉比德”的传统,认为玉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十一种美德,而当他们将如冰似玉的青瓷器皿置于案几,或品茗时频频显现之际,实质上也正是他们对自己德行操守的一种炫示。北宋,李觏公开反对孔、孟和董仲舒等人脱离实际物质利益空谈”仁义”的一系列观点,认为反对讲利的一切主张,都是”贱人之生,反人之情”的,而提出了”人非利不生”的功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南宋陈亮、叶适继承李觏的思想,认为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乐其内而不愿其外”的主张和”尽废天下之实”的理论——人只要精神生活,鄙视物质生活——在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在批判的基础上,他们还明确提出:人的需要应该是全面的,人即要有精神生活,也要有物质生活:人应该”各务其实”。这些思想主张,更给后人以深刻的影响。明代中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一种强烈要求摆脱旧思想道德束缚,公开谈论物质享受的思潮已不可遏制。时代的洪流不可阻挡,帝王和文人雅士们纷纷淡化了对象征”洁净无瑕”品格的青瓷的追崇。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之下,瓷业生产自觉不自觉的迈出了从单色釉到彩瓷的步伐。
朱明朝廷效刘汉、赵宋之法,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专制的集大成者,专制思想渗透了社会的每一根神经,瓷业也不例外。它建立了御窑厂,专门为朝廷生产大量的祭祀、赏赐、生活用瓷。从明初青花、釉里红,宣德青花五彩,成化斗彩,正德素三彩,万历五彩到清康熙珐琅彩,乾隆粉彩,事实证明,彩瓷的魅力是不可争议的 。况且景德镇是青花、釉里红的故乡呢。清康熙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放的一个朝代,康熙帝亲督宫廷造办处生产出洋为中用的珐琅彩瓷。同时,满清王朝较朱明王朝更少中国正统思想的束缚。由此,官窑瓷发展到清代,粉彩成为其主要品种,是古陶瓷史上的自然。
宋元官窑
宋代,瓷业发达,朝廷始建官窑。 有北宋汴京官窑(至今未找到窑址,疑已被埋入地下十几米处)、汝官窑,南宋官窑,但规模都不大,器物不多,且造型、釉色多仿青铜器、金银器。元代宫廷在瓷土原料量大质优的景德镇设立了官窑–浮梁瓷局(著名的枢府铭印花碗、“太禧”铭器物是元代官窑为当时的军事机关枢密院和专门管理祭祀的机构太禧宗禋院专烧的器物。),为明宫廷开朝伊始就在景德镇设立规模可观的御窑厂铺平了道路。
明清官窑
中国的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到明、清时期已硕果累累,展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景象。朱元璋的开国谋士刘基在元代曾做过江西著名产瓷地高安县的县长(高安于1980年曾出土过全国最有名的元青花窖藏)。当然,刘基与朱明朝廷在景德镇建御窑厂是否有直接关系已不得而知,但据考证,明廷在洪武二年就在景德镇建立了御器厂却是事实。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它的各类陶瓷制品琳琅满目,璀灿生辉。明、清两代的景德镇官窑瓷业和国势紧紧相连–国势盛,瓷业兴;国势弱,瓷业衰,从明代洪武二年(1369)至清代宣统三年(1911),三起三落,历时524年。
明代洪武二年,明朝廷在景德镇珠山建立了御器厂,总面积为54300平方米。厂为国家投资,派员管理;器为朝廷所用,检验严格。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六朝,三三分为两个时期。此两期御器厂新品迭出,官窑器古雅精美,是明代御器厂的黄金时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前期,史称三朝盛世,也是古陶瓷瓷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明早期
明早期指洪武、建文、永乐、宣德四朝(建文朝一般并入洪武朝,1368–1435)。洪武御器厂的建立,开写了瓷史的新篇章。洪武官窑的主要品种是白瓷、釉里红瓷、青花瓷。白瓷传世品不多,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九十年代分别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和景德镇御器厂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白瓷,主要器型为碗、盘、爵,应为祭祀器。据《明实录》记载,曾为僧人的朱元璋在明初的几年,祭祀颇多,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星移节气都要祭拜,并明确规定:”今祭祀用瓷以合古意(此处古意指商、周时期祭祀用瓦器)”。洪武元年(1368)三月祭太庙所用的祭器中就有”瓷爵十六只”。御器厂在永乐年间有较大的发展,在宣德朝进入黄金时代,这两朝是御器厂的第一个高潮期。永乐朝在官窑器上开始书帝王年号款,宣德朝的官窑瓷器绝大多数书帝王年号款。永乐、宣德两朝的主要品种仍为白瓷——永乐的白釉润腴秀美,有”甜白”之美誉,青花瓷——”青花首推永宣”是中国古陶瓷界的共识。永、宣青花使用进口青料(译音苏泥渤青)绘画,加之拓法的绘画笔法,使其具有入瓷三分的魅力。另外,孔雀蓝釉、黄釉等颜色釉瓷也较洪武时期数量增多。永乐青花云龙纹扁壶,造型硕大,器型具伊斯兰器风格,青花发色浓艳深沉,画笔豪放遒劲,行龙腾云,明帝国气势展露其间。
明空白期
明空白期,即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此期官窑器物中仅发现一件书官窑款的敕命牌。景德镇珠山御器厂正统地层中出土的青花瓷器表明此期官窑并没有完全停止生产。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河床淤泥中发现了一批上承永乐、宣德朝,下启成化、弘治朝的精美瓷器,据考,为空白期的官窑产品。正统青花龙纹大缸,胎体厚重,器型硕大,青花发色浓重,虽然未书帝王年号款,腾龙也尽显王气。
明中期
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1465–1521)三朝。成化官窑瓷,早期承宣德朝官窑瓷的豪放之气,晚期形成本朝精巧细腻的风格,是明、清御器厂的第二个高潮期。此朝官窑瓷的品种增多,除前述品种外,还有绿彩、斗彩、素三彩等新品种面世。黄釉瓷量大质高。绝大多数器物都书帝王年号款。成化素三彩香熏,造型灵秀,色彩古雅。器分上下两部分,中空,嘴通,用以燃香,成化帝王年号款赫然于器底,至尊至贵。也许是年代久远,且为实用器的缘故,此器仅见于景德镇御器厂出土,不见传世。弘治御器厂的面纱还未完全揭开,绿龙纹品种是其特色产品。正德官窑瓷在前朝的基础上又繁衍出许多小品种, 在黄地绿龙盘上填以红彩,有祝愿皇(黄)上洪(红)福齐天之意。
明晚期
官窑瓷史上的明后期一般指嘉靖、隆庆、万历(1522–1627)三朝。此期的官窑器由于需求量大,且国力有限,故开始”官搭民烧”-将官窑的一部分生产任务下放到民窑去完成。此三朝器物造型的共同特点是多六棱式、八棱式、瓜棱式、葫芦式等异体造型。除上述品种外,五彩瓷是其特色品种。此期的御器厂虽大势已去,但三朝官窑器仍各有千秋。嘉靖官窑青花瓷发色紫艳,独步瓷史;隆庆官窑器虽数量不多,但件件规矩精美;万历五彩瓷,色彩斑斓,不愧为瓷史名品。明官窑自万历三十五年以后无官窑瓷生产的档案记录,故一般认为,明代官窑至此即终,但故宫博物院所藏?quot;大明天启年制”款青花花篮纹盘似乎还在低吟着官窑的长诗。
清早期,中期
清顺治十一年恢复了官窑瓷的生产,但似乎很快又停烧。所以清初时期只有”大清顺治年制”黄地紫彩莲瓣纹盘等可数的几件器物好似清官窑的序曲,沉沉低吟。明、清官窑瓷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662–1796)进入了其最辉煌的时代。清代御窑厂的规模较明代扩大,清代档案明确记载有官员督窑。特别是督窑官唐英,以”陶人”自励,从雍正七年起协助窑事,到乾隆时期任督窑官,于乾隆二十一年去世,呕心沥血,兢兢业业。雍正、乾隆二朝官窑盛世,其功不可没。康熙官窑瓷,胎质坚致,大器频出,青花、五彩尤为让人称道;雍正官窑瓷,无论大件小器皆工艺精湛,颜色釉瓷匀净怡人;乾隆官窑的特种工艺瓷,以瓷琢它山之料,惟妙惟肖。特别是三朝的珐琅彩瓷或古拙华贵,或清丽典雅,独步瓷海;粉彩瓷或色料柔美,或做工精细,开一朝之风。它们都不愧为盛世之作。嘉庆朝前期的官窑瓷仍继承乾隆朝的风格,尚精细,后期衰势渐显。
清中晚期
瓷史上一般称道光、咸丰时期(1797–1861)为清中晚期。嘉庆朝前期的官窑瓷仍继承乾隆朝的风格,尚精细,后期衰势渐显。道光朝的器物釉面不甚光润,以致波浪釉是我们今天鉴定此朝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慎德堂(道光皇帝的堂名)制”款瓷是道光官窑瓷中的精品。咸丰朝官窑瓷的质量曾一度回转,略有精品出。但咸丰六年以后的十余年间,战火弥漫景德镇,御器厂被烧停产。自此,景德镇官窑瓷业一蹶不振。
清晚期
清晚期即同治、光绪、宣统(1862–1911)三朝。”体和殿制”款瓷和为道光皇帝大婚所烧的红地金彩瓷、黄地粉彩瓷堪称同治朝官窑瓷的亮点。光绪朝的官窑瓷,多仿康熙青花、五彩,但与盛世之器相去甚远;粉彩瓷多乘前朝之作,慈禧太后的专用瓷(大雅斋瓷)尚可圈点。宣统一朝,虽仅三年,但其官窑瓷精致规整,具有现代气息(宣统青花花卉纹瓶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仅为景德镇明、清官窑瓷器,也给中国古代官窑瓷器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明、清官窑瓷器的品种
明、清官窑瓷器,品种繁多,精彩纷呈。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各期皆有杰作,并以瓷入画,有水墨青花的美誉;釉里红瓷更得明初皇家喜爱;五彩瓷乘宋、元红、绿彩之序,出现了釉上蓝彩的新工艺;斗彩之花于明宣德朝初绽,在明成化朝、清雍正朝两度怒放;当人们还在欣赏五彩瓷的古韵时,珐琅彩已携着大西洋彼岸的异国风情,款款而来;粉彩瓷则并五彩瓷与珐琅彩瓷之美,于康、雍、乾盛世涉入瓷海,其后一领瓷业风骚二百余年……彩瓷令人目不遐接,颜色釉瓷亦琳琅满目,以雅致简约亮丽匀静的风姿闲步于瓷坛。
釉下彩瓷
釉下彩瓷是直接在瓷坯上绘画,然后入窑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的彩瓷。
青花瓷
青花瓷是以钴为着色剂,直接在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约1300°C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彩瓷,其主要产地在江西景德镇。景德镇在元代就生产出成熟的元青花,当时是外销瓷。明代永乐、宣德二朝的官窑青花瓷,以深沉的发色为特征,是继元青花后的青花瓷的第二个高潮期。明成化朝青花瓷以如脂如玉的白釉配淡雅的青花发色,相得益彰,是其第三个高潮期。清康熙青花瓷,以亮丽的色彩,浓淡分层的水墨效果,将戏曲传说的美丽、唐诗宋词的意境再现于瓷画,是青花瓷的第四个高潮期,也是最高成就期。青花瓷还繁衍出数十个小品种,如青花金彩、青花五彩、黄地青花等。
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下彩瓷,始见于元代。它与元青花是釉下彩瓷中的姐妹花。明洪武时期,釉里红瓷、青花瓷与白釉瓷平分官窑瓷秋色,釉里红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正统朝以后,数朝都未烧制出成功的釉里红瓷。直至明末,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得以恢复,并在清代康熙朝、雍正朝官窑二度重放异彩。
青花釉里红瓷
青花与釉里红共烧的瓷器称青花釉里红瓷,元代始见。青花用钴绘画,而釉里红则用铜作着色剂,都要烧出好的色泽来,十分不易。但清代雍正朝完全可以做到绿叶配红花,且两者呈色皆佳。
釉下三色瓷
釉下三色瓷又称釉下三彩瓷、釉里三色瓷。它是清康熙时期创制的新品种,数量较少。三色为釉里红、青花、豆青釉或米黄釉。前二者以绘画形式表现,豆青釉色极淡,近于白色,往往做辅助纹饰,似印章上的薄意雕。造型多见花觚、天球瓶、笔筒。
釉上釉下结合彩瓷
釉上釉下结合彩瓷的制作需先烧好青花瓷,再于上彩绘,最后经1000℃左右的中温、800℃左右的低温烘烤而成。
斗彩
斗彩瓷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斗彩瓷指各种色彩相拼逗的彩瓷。现在一般所言斗彩瓷,专指其狭义概念–先在坯上用青花细线条勾出纹饰的边,上白釉,然后入窑高温烧制,所成瓷器称淡描青花,再于线条内填色,最后入炉,经中温或低温烘烤而成的彩瓷。由于各种颜色所需温度不同,所以,有时需复烧多次。成化官窑的斗彩瓷十分名贵,其中又以”天”字罐和鸡缸杯为最。由于两朝皇帝的喜好一致,故清雍正朝多仿明成化斗彩瓷。
青花五彩瓷
青花五彩瓷是广义上的斗彩瓷。清康熙朝以前的五彩瓷中的蓝彩用青花表现,所以称青花五彩,最早见于明代宣德年间。完整器仅见于西藏萨迦寺保藏的官窑梵文莲池鸳鸯纹碗。景德镇珠山御窑厂也出土了三件同纹饰的碗、盘,但它们是作为次品打碎的,可见萨迦寺所藏碗的珍贵。当时,宣德皇帝承袭永乐皇帝的做法,不惜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厚待西藏的法王、大国师,安定西藏的政局。青花五彩梵文莲池鸳鸯纹碗应该是为此意图而做之物。
釉上彩瓷
制作釉上彩瓷,须先经1300℃的高温烧成白釉瓷,再于上绘画,最后经烘烤而成。
五彩瓷
五彩瓷是以多种彩料绘画的釉上彩瓷,五彩是泛指。明早期的五彩器不多,色彩也较单调,主要有红、绿、黄三色,而以红、绿彩为多。明代至清康熙早期,以青花五彩(晚清时期被称为古彩)形式表现。清康熙年间是五彩的鼎盛期,此期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黒彩,五彩成为纯粹的釉上彩。除原先的白地五彩外,还有以黄、黑、米色、豆青色为地的五彩瓷,造型以大型民窑器为多,多以戏曲故事为绘画题材。
素三彩瓷
素三彩瓷因不用红色,而以黄、绿、紫三色为主要色彩,故名。三色是统称,有时仅用紫、绿两色。官窑素三彩瓷始于明代成化朝,成化官窑素三彩香薰是所见最早的一件官窑素三彩佳器。明正德和清康熙两朝是素三彩瓷的鼎盛期。清康熙素三彩瓷中还有许多小品种,如雕地素三彩、虎皮斑彩等。
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是清官窑最名贵的品种,烧制的时代在康、雍、乾三朝。珐琅是用硼砂、玻璃粉、石英加铅、锡等氧化物后,制成的一种涂料。烧制珐琅彩瓷须先在景德镇烧好极细的白瓷,运到北京紫金城内,再由宫廷画师用进口的珐琅料绘画,最后入炉以750℃左右的温度烘烤而成。它是宫廷玩物,民间难得一窥。康、雍、乾三朝的珐琅彩瓷各有特色。康熙年间的以色地为多,上面绘着极有立体感的花卉纹;雍正朝的多以白釉为地,器物的一侧绘工笔画,另一侧书与画面相配的诗文;乾隆朝的上乘康、雍二朝,还出现一些以西洋人物为题材的纹饰。民间将乾隆朝继承雍正风格的珐琅彩瓷称为”古月轩”。雍正珐琅彩瓷中还有用单色蓝.红彩绘画的品种。珐琅彩瓷的底部都有款,精品为料款。
粉彩瓷
粉彩瓷始于康熙朝,发展于雍正时期,盛于乾隆年间,此后,一直为清代釉上彩之首要品种。粉彩瓷由于在原料中使用了含砷的玻璃白,在描绘纹样时表现出浓淡层次,有粉质感,故名。因雍正、乾隆时期吸收了珐琅彩用油调彩料的”洋”法,故乾隆朝的官窑粉彩瓷又有洋彩之称。粉彩瓷,雍正朝的最为秀美,乾隆时期的多用色地,且纹饰布局繁縟,题材画必有意,最为精细。
水墨五彩瓷
水墨五彩瓷仅光绪官窑有见,器型多为花盆。它是学习元代黄公望而创制的一种以水墨勾线,以淡赭石渲染的山水人物画。它以中国画入瓷画,先用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勾勒线条,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和淡蓝等彩,并题跋留名,然后用低温烘烧而成,使瓷画的效果与纸绢浅降彩画相似,所以有水墨五彩一名。可能是慈禧太后青睐色彩浓艳的粉彩瓷,而不喜欢这种相比之下色彩淡雅并作诗题跋,带有文人气息的品种,故作品数量极少,在官窑之作中未成气候,但它却濫觞了清末民初的浅降彩瓷。以至于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批作者所绘制的浅降彩瓷画,在当时的瓷坛上名燥一时。
颜色釉瓷
官窑颜色釉瓷除了做日用品、陈设器外,另一个重要用途是祭祀用瓷。《钦定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地坛及社稷坛用黄釉瓷、月夕坛用白釉瓷、朝日坛用红釉瓷,非常严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明代宣德朝起,官窑就有仿制宋代五大名窑的传统,这种时尚在清雍正朝尤甚,由此创制出许多让人爱不释手的颜色釉瓷 。
高温颜色釉瓷
高温颜色釉瓷是在1200–1350°C温度下一次烧成的。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六朝的官窑高温颜色釉瓷品种繁多。祭(霁)红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官窑的名瓷,因其釉汁晶莹似红宝石,故又有宝石红釉之称。清康熙郎窑红釉瓷、豇豆红釉瓷也是高温颜色釉瓷中的精品。除红釉外,还有蓝釉,翠青釉,(甜)白釉,酱釉,冬青釉,仿宋代名窑的青灰釉、天青釉、白釉、青白釉、(高温)黄釉等等。
中温颜色釉瓷
中温颜色釉瓷的制作,需要先烧成涩胎瓷,再上釉,最后在900–1200°C的温度下二次烧成。孔雀绿釉、毡包青釉、矾红釉都是中温釉。孔雀绿釉最早见于磁州窑。明宣德官窑乘古而制,孔雀绿釉是其名贵品种,在明成化、弘治、正德等朝和清代前期也有烧造。毡包青釉的釉色较祭蓝釉发紫,釉面浑厚。它于康熙官窑始烧,是清代各朝的传统品种。矾红又称铁红(其着色剂为铁)、抹红(上釉的工艺为抹法)。它即可作釉又可做彩,是中国古瓷中最早的釉上彩,宋加彩的红色即是。明正德、嘉靖、隆庆年间因祭红釉难烧,而皇家祭祀必用,故曾下令烧矾红瓷以代。
低温颜色釉瓷
烧制低温颜色釉瓷亦需先烧成涩胎瓷,然后在700–900℃的温度下二次烧成。品种见黄釉、胭脂红釉、茄皮紫釉、瓜皮绿釉、水绿釉、粉红釉等,其中黄釉瓷的数量最多。自明宣德朝以后,黄釉瓷器是黄帝、黄后的日用品,也是祭祀用器,当然也是各朝官窑必烧之物。各朝官窑黄釉器的色泽,以弘治朝的为最。因为,首先量大且色泽一致,说明当时工艺已过关;其次色泽娇美,有”鸡油黄”之称,也因用浇釉工艺,有”娇黄”之美誉。
窑变釉瓷
窑变釉是釉汁在窑内发生化学变化后形成的,外观上表现为各种釉色相间相融,色彩变化新奇。清代窑变釉品种主要是仿鈞釉和炉鈞釉。仿鈞釉即仿宋代钧窑的釉色。炉鈞釉始于雍正朝,是低温釉。制作时,先高温烧好涩胎瓷,再施釉,最后入800–900°C的炉内,两次烧成。因它的釉是二次入炉烧成的,且釉面仿宋代鈞窑窑变,故名。炉鈞釉瓷多见于清雍正、乾隆两朝。
结晶釉瓷
结晶釉内含明显的结晶体。结晶釉的产生是因为釉内含有足量的结晶体物质(如赤矿),当釉熔融而处于饱和状态后,又逐渐冷却时,这些结晶体物质便由非结晶态转为结晶态,它们夹在釉面中,表现的很明显。清代结晶釉品种因其色泽被称为茶叶末釉、鳝鱼黄釉、蟹壳青釉等。它们都是雍正、乾隆两朝的名品。
特种工艺瓷
清代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本人的嗜好而下旨要求烧制各种新奇制品,督窑官无不尽心竭力的操办,从而使官窑烧造出许多精美无比的新品。特种工艺瓷的制作,就是乾隆官窑的杰出成就。戗金、镂银、琢石、髹漆、牙雕、螺钿、竹木、匏蠡诸作,乾隆官窑瓷(特别是唐英督窑时期)都可以仿制的惟妙惟肖。比如乾隆官窑金彩器足以乱真。金彩器古以有之。元以前是用贴金工艺,即将敲得很薄的金箔,用捣碎的蒜汁贴在瓷器上。清乾隆时期改用描金,做法是将金子磨碎,调成浆水,然后沉淀,干燥,使用时,掺入铅粉作熔剂。金与铅按10:1的比例混合成彩料,描绘在瓷器上,再入温度为700-850℃的炉中烘烤,出炉后,经过打磨,使其表面具有金器的光泽,这就是描金。描金直接用金粉,耗量大,只有官窑的高级器物才使用。嘉庆朝以后用液态金水(一种树脂盐),这是嘉庆朝以后不见效果逼真的仿金器的原因之一 .
明、清官窑瓷器的造型
明、清官窑瓷器的造型有各式碗、盘、托、尊、瓶、瓷塑等,其中瓶的器型最多,有八棱、六棱等异体造型。
葫芦瓶
酒瓶,亦作陈设器。葫芦瓶因式样象葫芦而名,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其因其吉祥的谐音”福”、”禄”、 历代皆受欢迎,且演变为其它造型,一侧支长流,另一安执手,既成葫芦式执壶,明嘉靖年间多见。
玉壶春瓶
始见于宋,宋、元时期多作酒器,明、清时期作陈设器。一说以”玉壶在春”而名。在玉壶春瓶的两侧分别装上把手和长流(壶嘴),就是执壶,多用来置酒。
琮式瓶
官窑特有的祭祀器。因圆口方身,形似玉琮而名。
玉琮上下相通,但琮式瓶有底。
梅瓶
一说因插一剪梅而名,另一说是酒瓶,因可装一斤酒,故有些古书上又称之为经(斤)瓶。宋代用作酒器。明代皇家有用梅瓶随葬的现象。清代一般用作陈设。
天球瓶、赏瓶
陈设器。天球瓶因其腹部造型似球而名。
赏瓶,其与天球瓶造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口部外撇,因最初用于宫廷赏赐,故名。
壁瓶
作半器造型,因挂于墙壁而名。最早见于明代万历时期。清乾隆官窑有轿瓶,专用于乾隆皇帝出行时挂于轿子的内壁。乾隆帝特别青睐轿瓶,他有七首咏轿瓶的诗刻于各式官窑粉彩轿瓶上。
转旋器
陈设器,清乾隆朝唐英督窑期间生产的特种工艺瓷。各式转旋瓶的外观大同小异,但内部结构与制作工艺不同,有转动颈部带动内胆旋转动的转颈(心)瓶,有利用水的动力转动内胆,以通过外套瓶的镂空花纹,观赏内胆上描绘的花纹,形似走马灯的转心瓶。除各式瓶外,还有外套瓶转动而内胆瓶不转的外转葫芦式灯盏、转旋高足碗、转旋笔筒等。画面上的葫芦式灯盏即是外转内不转的结构。转旋器的结构巧夺天工,仅台北、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有藏,且数量不多,大部分为一式一件,无复品。转旋器至今仿制未果。粉彩甲子转颈笔筒,上腹部书十二天干,下腹部绘十地支,转动瓶颈,使两者转换相配,妙哉。
尊
尊的式样与瓶大同小异,差异在于口、颈部的直径与腹径之比。相对而言,前者比例较大的为尊,反之称瓶。
五供
五供是佛前供器,由一只香炉、二只花觚、二只烛台组成。香炉仿青铜鼎、花觚仿青铜觚的造型。
明、清官窑瓷器的紋饰
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有意,表达着皇族对世界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在明、清官窑瓷器纹样中,龙纹、花卉纹是其大宗,婴戏纹 、狮子纹常用。纹饰的画面依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气势磅礴的寿山福海纹,明代宣德朝的含蓄典雅,而请康熙朝的则加绘鹿、松树、月亮、蝙蝠、云朵等点缀物,尽力将对吉祥的企盼表露。清代官窑瓷画特别讲究吉祥图案的运用,寓福禄寿之意的尤甚。
八仙
传说中的道教神仙。画面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后两种纹饰有时另多两人,一位是肩扛桃枝或手捧寿桃的东方朔,另一位是高颅顶的老寿星。
合和二仙
传说中的两位神仙,又称和合二圣,各代表一位高僧(名叫寒山,拾得),是传统的象征性神名。画面上,两位胖和尚,一位手持捧盒,另一位拿一柄莲花,笑容可掬,取和谐和好之意,故在民间举行婚礼时喜欢陈列和合像,以求吉利。有时,捧盒半开,飘出的云气中圈着五只蝙蝠,意为五福。
福禄寿三星
画面多作苍松下三、四位老者相聚。一位是鹤发童颜的老寿星(面前往往加绘东方朔献桃),一位后随一只鹿,取鹿的谐音,寓”禄”之意。另一位是福的化身,有时还绘有蝙蝠相衬,以寓”福”意。
四妃十六子
传说中帝王的四位妃子与她们的十六个儿子,有时仅绘十六子。
婴戏纹
婴戏纹有许多不同的画面,也各有祥瑞之意,有时甚至十分牵强附会。如童子持莲, 寓意为连生贵子;三个孩子在缸边玩耍,意为三纲(五常);十六子即代表四妃十六子;另外还有百子图。
麻姑献寿
麻姑的传说出自葛洪的《神仙传》。传说麻姑在牟州东南姑余山修道。成仙后住在蓬莱岛,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三月三日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众花仙子邀麻姑同往祝寿。画面上所画即为此意。故旧时庆女寿多画麻姑像以贺。
龙 – 帝王的象征性
凤 – 帝后的化身
狮子 – 王权的物化
蝙蝠 — 多绘五只蝙蝠,意为梅开五福,如中间加绘团”寿”,则为五蝠捧寿。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语出《书.洪范》。
金鱼 — 金玉满堂
蜜蜂与猴 – 马上封猴
莲花 – 圣洁的象征
松竹梅 – 岁寒三友
山茶 – 多子
牡丹玉兰 – 玉堂富贵
暗八仙 – 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手中所持之物
扇子-汉钟离 鱼鼓-张果老
横笛-韩湘子 葫芦-铁拐李、
阴阳版-曹国舅 宝剑-吕洞宾
花篮-蓝采和 笊篱或莲花-何仙姑。
因借物喻人,故寓意暗八仙。
宝相花
宝相花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庄严称呼。宝相花是一种象征性的花。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石榴的特征,并进行了艺术处理,更符合人们对吉祥意念的审美需求
明、清官窑瓷器的款式
款(瓷器上的文字标志)的称呼借自青铜器。款被瓷器借用来称呼器物身上的文字标志。
帝王年号款
明、清官窑瓷器上的款式主要是帝王年号款,明永乐年间始见,其后明、清两代绝大多数王朝(明代洪武、正统、景泰、天顺、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八朝除外)的官窑器上都书有此类款。永乐时期的完整器-青花压手杯、白釉高足杯–上仅见四字篆书款(在内底心)。另外,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有”永乐元年”、”永乐肆年”楷书款残瓶。宣德官窑器绝大多数有帝王年号款。六字一行楷款(又称匾额款)多用于青花琢器,六字二行、三行双圈楷款多见于圆器,四字篆书款多见于孔雀绿釉、天青釉高足碗,四字楷书、六字竖行楷款极少。成化官窑,斗彩器多六字二行方框楷款,其它品种多六字二行双圈楷款,高足碗多六字一行楷款。弘治朝多六字双圈楷款。正德朝多六字、四字双圈楷款。嘉靖朝大器上多见六字一行楷款,其余多六字二行双圈楷款。隆庆年间多见六字二行双圈楷款,与其它朝不同的是,其官窑帝王年号款多大明隆庆年造”,而其它朝代一律用”大明某某年制”。万历朝的官窑款与嘉靖朝的大同小异。清代康、雍、乾官窑的款式,除明代已有的款式外,康熙朝还见六字三行楷款,有带双圈和不带双圈两种;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朝多见六字篆书款,咸丰朝至宣统朝为六字二行无双圈楷款。款的书写材料,明代绝大多数用青花,清代康、雍、乾三朝,大多数也用青花,但珐琅彩瓷多用料彩,乾隆朝以后,粉彩器多用红彩,其余品种一般用青花,素三彩器也有用紫彩书写的,少数为印款。
花押款
花押款是在器物(多见碗、盘)的底部所绘的纹样。绘花押款的官窑器极少见,永乐官窑于青花金彩鸳鸯纹碗的圈足内见轮花形花押款。
堂名款
堂名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来堂名大多是表明祖上是某地郡望世族,后来文人雅士多借堂名抒发志向。官窑堂名款较少,有”愼德堂制”(清道光帝的堂名款)、”体和殿制”、”大雅斋”(清光绪朝慈禧的堂名款)等。
铭文款
铭文款是为说明器物的制作意图、为画配诗、言志而书于器物上的文字。
吉语款
吉语款多书于碗、盘内壁,如”金玉满堂”、”佛日常明”、”万寿无疆”等。
用途款
为表明器物的用途而书写的款,极少见。
伪托款
委托款指因崇尚前朝器物而在后朝器物上书写的并不是有意以假乱真的摹仿前朝器物的帝王年号款,官窑器的伪托款相对较少见。
明、清官窑瓷器的工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帝王之家一般都不重视工艺技术。《论语·子罕》记载,孔子曾用轻篾的口吻说:”我不去做这些事,是因为它属于技艺之列的缘故。”这样一个有四大发明,有伟大古代文明的大国,传统官方文献中关于工艺技术的系统记载仅有战国初期齐国的《考工记》。但有一点值得一提。宋代以降,历代都有或官方或民间绘制的耕织图。它以图说的形式表述农耕、蚕织的技术。至康、雍、乾三朝,每朝都有耕织图。特别是在乾隆朝时期,官方还有《棉花图》《陶冶图》《蚕桑图》等一系列的工艺图说问世。其中的《陶冶图》由朝廷令宫廷画师绘画,并遣督陶官注上生产工艺、生产地区,为今人保留了一份比较完整的当时官窑制瓷工艺的资料。
清乾隆八年(1743)闰四月,朝廷造办处将宫廷画师孙祜 、周鲲、丁观鹏所绘的《陶冶图》交给唐英,令他”奉旨按每张图上所画系做何枝叶详细写来”,”再将此图二十幅按陶冶先后次第编明送来。”唐英旋即在五月完成任务,即陶瓷史上著名的《陶冶图编次》。此图后流出宫廷,于成稿二百多年后的1996年4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德拍卖公司拍卖,由一亚洲收藏家收藏。
孙祜、周鲲、丁观鹏三位宫廷画师,以自己熟悉的山水为背景,配以景德镇一带的窑舍和劳作的工匠,使枯燥的制瓷工艺鲜活起来,而画的本身亦有宫廷工笔画的风采,唐英逐幅配文字作说明,难能可贵。《陶冶图编次》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制瓷工艺,制瓷意图乃至社会文化背景,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一 采石制泥
制瓷以瓷石做胎,瓷石产于安徽省祁门,山名坪里、谷口两处,据窑厂二百里路。当地利用山间溪流设轮作碓,将瓷石舂成泥,制成色纯质细的砖式原料,称之为”白不(dun)”。另外,景德镇还有高岭、玉红、箭滩等品牌的白不,皆以产地为名。按此所诉,乾隆官窑当时所用的原料是专门从据景德镇二百里以远的祁门运来的。你看,千山万壑,山路崎岖,当地民工负荷而下。潺潺流水,顺势奔涌,冲动水轮,带起臼杵舂瓷石。木板便桥,欲过者所担即是以麻布所兜的砖式白不。
二 淘练泥土
制瓷所需要的瓷泥,需经淘练,使其精纯。工棚前,一位老者正将瓷泥放入水缸浸泡,翻搅,使杂质下沉,另一中年汉子,再将泥浆舀到置于缸上的马尾细筛中过滤。过滤后的泥浆由另一人再分别注入置于矮架上的过泥匣钵内沉淀,使泥浆稠厚成形。在画面左下方,几层新砖之上置一无底木匣,铺细布大单,一位白须老者正将成型的细瓷石放入匣内,以便紧包,砖压沥水。工棚內,赤足者正将淘好的泥土翻练匀实,以备用。
三 炼灰配釉
配釉要用灰。御窑厂用灰出自景德镇之南一百四十里的乐平县。灰以青白石和凤尾草迭垒烧制而成,再配上练好的瓷泥,调成浆水。细泥与灰的比例按10:1调配,则为上品瓷用釉,7:3或8:2则为中品之釉,对半或泥少灰多则成粗釉。图上缸中所浮的黑锅,则是配比例所用的”盆”。
四 制造匣钵
瓷坯入窑需要洁净,不得沾沙灰,故需套入匣钵内烧制。制匣钵的泥土取自位于景德镇东北的里淳乡和宝石山两地。原料不用淘洗,以轮车和拉坯法制作。而造匣钵之匠也常以粗泥拉造沙碗,以作家常之用。
五 圆器修模
碗、盘、碟称圆器。烧好后的成品因为窑火之故,会收缩,一尺之坯,得七、八寸之器。所以,制造圆器,必须先有模子。模子是拉坯时的样品,要修改、试烧数次才能做好。模工需熟悉窑火,泥性,方能计算加减以成模子。景德镇模具名手不过二、三人而已。画面上,中间一人正在操作,旁坐一位谢顶白髯老者正在指点。
六 圆器拉坯
圆器用轮车拉坯。就器之大小,又分为两种办法。大者拉一至二尺之器,小者拉一尺以内之物。在一只大木盘下设轴即是轮车,另有工匠将练好的泥置于车盘上,拉坯工坐于车架上,以竹竿拨动木盘飞快转动,然后以手按泥,随手法的屈仰收放,按模子的样式,以目测定款式、大小,不差毫厘。
七 琢器做坯
凿器指瓶、尊之类器物。浑圆的琢器做法同于圆器,先拉坯,再用大羊毛笔蘸水洗磨光洁,然后或吹釉入窑即成白釉器,或绘画上釉即成青花瓷。八方、六方等棱角之器的制作方法,则是用布包泥以拍练成片,裁成块段,再用泥调糊粘合。坯从模中印出后,再洗补磨擦。锥、拱、雕、镂等工艺,都要等做好的坯子晾干后,再由专门的工匠制作。
八 采取青料
青料是绘青花和作霁青釉的原料,出自浙江绍兴、金华两郡的山中。画面上,深山中已被挖空,撑起了顶棚。挖出的青料在溪流中洗去浮土,其色泽黑黄,大而圆者为上品,名为顶圆子,贩者携至烧瓷之所,埋入窑地煅炼三日,取出后淘洗售卖。江西、广东诸山间也产青料,但色淡不耐煅炼,只可做粗器。
九 拣选青料
青料炼出后,需要拣选,由料户专门负责。料分三等,黑丝润泽光色俱全者为上,用于仿古瓷、霁青釉、青花瓷;色虽黑绿而少润泽者,用于粗瓷;光色全无者不用。青料直接在生坯上绘画,罩以釉水,入窑烧成青翠色,如不罩釉,乃是黑色。如窑火烧过则多晕散。但有一种名为”韭菜边”的青料,不易晕散,用于淡描青花。画面上庭院内负担携匣之人为点缀。
十 印坯乳料
即印坯和乳料两个工艺。印坯。园器拉好坯后,将修模套在坯上,以手拍按,务使泥坯周正均匀,然后退下修模,阴干瓷坯以备镟削。其湿坯不宜日晒否则会折裂。乳料。绘瓷所需的颜料,研乳宜细。每十两颜料为一钵专供研乳,研乳一月之后,才可应用。研钵置于矮凳上,凳头装有直木,上横一板,板中镂孔以装乳锤之柄,人坐在凳上握锤研之。画面坐上角描绘的即是。工价,每月三钱,亦有两手研两钵,夜里劳作到一鼓者,工价倍之。老幼残疾者多以此资生。
十一 圆器青花
在圆器上绘青花,分工颇细。勾线、渲染,绘旋纹边饰(俗称打青箍)、花鸟禽鱼、人物、写款都各有专职,且按类聚室操作,这是青花不同于五彩之处。
十二 制画琢器
凿器的样式,有方、圆、棱角之别;制画的方法有彩绘、镂雕之异。仿旧须宗其典雅,肇新务审其渊源。制瓷之器,需遵古制。纹饰之作,花团锦簇,胜于春色。虽为瓷器,亦可尽显中华古代文明之象。
名词解释
瓷器
古代也称窑器。瓷器以瓷土(瓷石)为原料,经成形、彩绘和施釉等工艺后,经1280℃左右的高温烧成。瓷器外观质地坚硬致密,表面光洁,胎体较薄者成半透明状,敲击时声音清亮,且不吸水。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质地 原料 烧成温度(℃) 施釉情况 敲击声音 吸水率
陶器 陶土 600-1000 一般不施釉,
少数施低温釉。 闷、瓮 大
瓷器 瓷石 1300左右 绝大部分施釉,
许多施高温釉。 清亮 小
官窑
官窑是中国古代朝廷设制的专门生产其所需瓷器的工场。官窑分宋代官窑和明、清官窑。明洪武二年,明朝廷在景德镇珠山建立了官窑–御器厂,永乐、宣德二朝是其黄金时代,至万历三十五年基本停烧。清朝廷于顺治十一年在珠山重建御窑厂,但似乎不久停烧,故所烧器物很少。清官窑,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其鼎盛时期,清末随着清亡而停烧。明、清两代朝廷皆派督窑官督窑。明代督窑官的姓氏未见记载,故明代官窑以年代称呼,如洪武窑、成化窑等;清官窑则以督窑官的姓氏称呼,有臧应选的臧窑(1668-1688)、郎廷极的郎窑(1705-1712)、年希尧的年窑(1726-1736)、唐英的唐窑(1736-1756)等等。明嘉靖朝开始,官窑实行”官搭民烧”制度,清代亦然。
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器物上有帝王年号款的器物,占官窑器的绝大多数;第二类是无款官窑器。南京博物院藏有数件清雍正官窑仿明永乐官窑的青花牵牛花纹倭角瓶,其中一件为砂底,无款,但另外几件均有”大清雍正年制”官窑青花款,前者是克意仿明之作。清宫档案中有乾隆皇帝授意某种器物不具款的记载。第三类是帝王的堂名款器,如”慎德堂制”、”大雅斋制”等。
”官搭民烧”和”官民竞市”
“官搭民烧”是明官窑自嘉靖朝开始实行的一种瓷器生产体制,清官窑延续。自明嘉靖朝始,因官窑器所需量大而国力有限,御窑厂无力完全承担官窑器的生产任务,故将朝廷临时追派的烧造任务(其产品多作朝廷的赏赐品)分派给民窑完成,同时付给一定的工值。民窑烧成的产品要经过御器厂的严格检选,完不成的部分要用高价向御器厂购器以充任务。”官民竞市”是指官窑器和民窑器在景德镇市场上形成的一种竞争局面。明早、中期御窑场的次品,一律被打碎,埋于地下。明嘉靖朝开始,允许官窑次品上市,于是,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清代尤甚。
空白期
空白期即明代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瓷业状况不佳,不见官窑款瓷器,陶瓷史上曾认为此期无瓷业生产,故有”空白期”一说。实际上,景德镇这一时期虽然瓷业生产状况不佳,但并未完全停止生产。早在1964年,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就从南京明故宫玉带河中出土的青花瓷片中辨认出”空白期”的遗物。此后,陆续发现的带此期年号款的传世品和景德镇珠山御窑场正统地层中出土的正统官窑器更说明此期的瓷业生产并未完全中断。
拓水与混水
拓水即拓法,是元代,明代早、中期的一种画青花的笔法。运笔 时,用毛笔在瓷坯上写,如用力大些,就会将坯上的粉末拖带起来,绘青花的地方就会下凹。所以,有些元青花和明永、宣青花的纹饰看上去或摸起来会有凹感。这种带有凹感的纹饰,加之深沉的发色,正是此类青花器的魅力之所在。拓水在明中、后期逐渐被混水代替,以至失传。混水,又称青花分水,始于明代中、晚期,成熟于清康熙时期。混水的画法是在勾好的轮廓内,用含水量82-96℅的上等青料填染。填染时,笔尖拥着青料走,不许碰到瓷坯表面,所以瓷器烧好后釉面平整,具有国画的水墨效果,它能分多达9个色阶。混水画法是清康熙青花被人称道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