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佛像研究 之三:东北印度帕拉风格造像(7-12世纪)

东北印度曾是一个高度佛教化的地区,印度各地佛教徒也曾奔赴此地取经学道,因此该地区融入了由各地佛教徒带入的文化艺术。印度佛教在12世纪中叶被回教消灭,帕拉佛教造像也随着帕拉王朝的毁灭而终结。邢继柱

公元8世纪,帕拉王朝(750-1199年)建立于印度东北地区。由于该王朝是在古笈多王朝的国土上建立起来的,其造像艺术作品以笈多造像样式和手法为基础,按照密教教义和仪轨的规定,同时吸收印度教造像及印度民间喜好的装饰,从而整合出的一种造像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帕拉造像”。因其工艺精湛、肢体表现丰富、神态神秘且活泼,予人极高的价值感。

早期,公元8世纪初至9世纪末时,该地区造像基本以笈多造像样式和技法为主,造像面部五官清晰,眼大有神,眼窝深陷,鼻梁挺直,嘴唇紧闭,具典型的印度人模样。身体修长,肩宽腰细,衣薄贴体,衣纹简洁。造像题材以佛和菩萨为主,佛像铸造技术直接受到了经济发达的南印度铸造工艺技术的影响。

帕拉王朝后期,密教在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后,在教理及仪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传统的艺术风格和手法得到了一定的回升,颇具笈多时代的艺术特色。艺术特征表现为:造像面相庄严、体态优美、躯体健壮。帕拉造像的台座为莲花座和须弥座相结合的形式。莲花座为圆形束腰形式,仰覆莲瓣有的饱满有力,有的扁平舒展,再加以阴线勾画,莲座上下边沿多有连珠装饰。

帕拉造像作品保存数量不多,在国际上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内藏家在近些年中也逐渐留意这类作品。传世的帕拉造像一般尺寸较小,大多是单件式。材质多以合金黄铜铸造,铜色光润,不易生锈。

2007年,我收藏了一尊9世纪和一尊12世纪的不动明王像(图1、2),两尊铜质色泽不同,前者的锌含量为17.4%,明显高于后者的6.8%。图l高12厘米,重425克,是在我目前收藏的帕拉造像中尺寸较大的一尊。

12世纪的不动明王像
12世纪的不动明王像

不动明王身相有二臂、四臂和六臂的,藏密崇奉的多为二臂像。图1头戴骷髅冠,三目圆睁,额眼平视,嘴角两侧獠矛外露。胸饰项圈璎珞,腕臂饰钏镯,胸腹袒露,腰系虎皮裙。左手执钩子索,右手高擎智慧之剑;左膝着地,右腿弓立于束腰仰覆莲花宝座之上。莲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莲瓣宽肥舒展,排列整齐。
图2高11.2厘米,重405克,黄铜铸造。此尊与前者的装饰略有不同,头顶圆柱状发髻冠,边沿饰三花冠,为此期造像最流行的一种冠式。头冠上的宝缯自耳际垂至肩部,再向上翻卷,显得飘逸自然。面部颇有特色,三目圆睁,獠牙外露,现忿怒相。左眼微俯视,右眼微仰视,额眼与前者一样,均为平视。耳垂圆珰,颈戴项链,腕、臂、踝处皆饰钏环。胸腹袒露,帔帛飘拂于身体两侧。腰系虎皮裙,其上錾刻精美纹饰,其间镶嵌红铜和银。左手执钩锁,右手高擎智慧之剑,左膝着地,右腿弓立于束腰仰覆莲花宝座之上。莲座下缘饰落地珠一周,莲瓣扁平舒展。这两尊造像造型比例协调,工艺手法精湛巧妙,以忿怒相显现,其动机是“慈爱”而非毁灭,比祥和寂静之像更显慈悲。

11世纪的释迦牟尼像 图3
11世纪的释迦牟尼像 图3

2008年经私人惠让,我有幸收得一尊11世纪的释迦牟尼像(图3),高10.5厘米,重380克。通过对造像进行金属成分分析,此尊的锌含量占到19.5%,与其他造像的金属成分分析结果近似,铜含量为76.7%,黄铜铸造。此尊造像给人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形制古朴而大方,铜质细腻,包浆肥润。蓬座底部满饰形似珍珠的落地连珠纹,中间蓬瓣瓣尖微翘,劲健有力,在莲瓣的上层和下层饰高浮雕莲草纹一周,做工极其精细,充分体现了帕拉地区工匠的艺术灵感和娴熟的工艺技术。造像头饰螺发,肉髻高耸,宝珠顶严,珠前嵌一宝石。面相具有明显的印度人特点,天庭饱满,额际宽广,下额削尖。眉似弯月,双目平视,瞳孔嵌银,眼角上翘。直鼻短粗,唇角上扬,充满喜悦。上身袒露,身姿挺拔,胸及腰部肌肉饱满。身着袒右肩式贴身袈裟,仅在左上角处简单饰出衣缘,两腿间的衣褶呈扇形自然铺于莲草纹座垫之上。左手置于脐下结禅定印,右手置于右腿施降魔触地印,手指刻划精美,犹如花草般柔软。可以说,此尊造像存世罕见,为典型的1 1世纪东北印度帕拉地区艺术造像代表之作。 (著录: 《罗博报告》P128,Robb ReportLifestyle,2011年1月号,总第40期。)

2008年经私人惠让,我收藏的这尊11世纪的四臂观音像(图4)高8.4厘米,重145克,铜、锌、铅含量分别为84%,11.3%和4.4%,黄铜铸造。此尊品相十分完美,造型独特,头戴五方佛冠,头束高髻,顶饰摩尼宝。面相饱满,浓眉大眼,双目平时,面带微笑;身着绸缎及璎珞,衣薄贴身,手臂饰钏镯。主臂双手当胸合掌并持如意宝珠、后两臂高举至肩,左手持一白莲(藏名乌巴拉花),右后手持一串水晶念珠,可净化一切烦恼,也可救渡众生出离轮回;身材略显纤瘦,以金刚坐姿表其稳固禅定的境界。下承莲花宝座,莲花象征清净的境界,莲瓣扁平舒展。整尊造像铜质莹润,工艺娴熟,符合此时期帕拉造像艺术特点。

12世纪的四臂观音像(图5)
12世纪的四臂观音像(图5)

2007年我收藏的这尊1卜12世纪的四臂观音像(图5)高14厘米,重285克。通过金属成分分析,铜含量高达96.8%,铅锡含量分别为0.8%和0.6%。整尊造像红铜铸造,镶嵌银毫银眼,艺术风格符合典型帕拉艺术,很有可能是帕拉匠人在尼泊尔或西藏制作。头戴宝冠,顶结肉髻,饰摩尼宝。面相圆润,两腮丰满,耳饰大圆珰,耳后缯带横出。整尊造像面貌颇具印度人特点,限脸突显、嘴唇丰厚、限大有神、形体粗壮、身材曲线流畅。薄衣贴体近乎全裸,颈挂长链,垂于圆乳内侧。下身着裙,腰间系带,只在肩头腿部有简单的衣纹刻画。身披帔帛,绕臂飘拂于体侧,身后依红色火焰状镂空背光。全跏跌坐于仰莲花宝座之上,莲瓣扁平舒展,莲座下承六足折角高台,足侧跪坐女供养人,双手合十祈祷。

2005年我在纽约佳士得拍得一尊11-12世纪的黄财神像(图6),高11.7厘米,重400克。通过金属成分分析,铜含量高达93.5%,铅锡含量分别为2.8%和2.2%。与上一尊(图5)一样,整尊造像红铜铸造,融入了诸多尼泊尔因素,但艺术风格却符合典型帕拉艺术,很有可能是帕拉匠人在尼泊尔或西藏制作。其头戴宝冠,发髻大攒,宝缯束成扇结,尾端飘拂于耳际。面庞方阔,眉头微蹙,双目圆睁,相容愠怒。全身袒露,四肢粗短,腹部圆鼓;颈戴项圈,身饰璎珞、钏环;右手持宝瓶、左手握象征财宝的吐宝鼠。左腿屈,右脚踩踏宝瓶,以大王游戏坐姿,舒坐于双层仰覆莲花宝座之上。莲瓣舒展扁平,下层饰镂空宝瓶,造型极为独特。

同年6月,在法国佳士得拍得一尊12世纪的六臂文殊菩萨像(图7)。高9厘米,重270克,铜含量74%,锌含量高达25%,为高锌黄铜铸造。这种六臂形象的文殊菩萨是文殊菩萨众多化像之一。“六臂”表能游行于六道, “六道”属佛学术语,即: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四、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喜欢这尊造像的原因是造像端庄,上身泥金,六臂刻划精美,工艺细腻,体现出一种和谐、成熟之美。头戴宝冠,束发高盘,髻顶饰摩尼宝珠,双耳饰圆环。天庭饱满,眼睛嵌银,眉目深陷,面露微笑,彰显出济世渡人的慈悲情怀。肩宽腰细,身体重心右倾,胸饰璎珞。上身袒露,斜披圣带;下身着裙,腰间系带,并錾刻几何纹饰。主臂双手于胸前结说法印,其余四臂分别伸出身体两侧,左上臂高举持弓,右下臂持箭;左下手拈一枝莲花,弯曲直上,开于左肩,花蕊上奉置般若波罗蜜多梵匣;右上臂高擎宝剑。双腿盘曲,全跏趺坐于双层仰覆莲花宝座之上,莲瓣短小扁平,瓣尖上翘。

2009年5月,我在翰海拍得一尊12世纪的随身佛(图8),高8厘米,重90克。与前一尊相比,锌含量略低,铜含量相差无几。这尊造像的尺寸在我收藏的帕拉风格造像中是最小的,但造型规整,风格古朴雅致,技法运用娴熟。铜质黄澄光润,封底完整,内含装藏。面部刻划细腻,一面三目,宽鼻厚唇,顶髻呈火焰纹形,缯带飘于耳后。上身袒露,左肩斜披圣带,肩后帔带飘垂自然;颈饰花苞形坠珠链,手脚腕各饰钏环。左手握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展左立姿。背光造型独特,遗留印度早期佛塔造型特点,最上方饰舍利塔尖,下为大鹏金翅鸟,中间两旁为寺院塔柱,柱上各伫一鸟,两旁飘带翻转。仰覆莲高台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下缘饰落地珠一周。珠粒大而略方,具12世纪藏西造像鲜明特点。

近期,我收藏了3尊帕拉风格造像,尚未进行数据检测。其中两尊的头冠及璎珞装饰略简,为12世纪帕拉造像(图9、10),造型特征极具艺术性。

图9高10厘米,成色温润,遗像几何重心偏下,体态优美,形象庄严,呈现高贵气质。头戴五叶花冠,额宽颊腴,鼻梁高直,唇丰微抿,神情平和宁谧,表现出释尊证悟成道后的圆满智慧之相。眉间饰竖状白毫,耳珰垂肩,颈部有蚕节纹。胸饰项圈璎珞,手腕及踝处皆饰钏环。形体缝硕,身材曲线流畅圆润,右肩袒露。薄衣贴体近乎垒裸,仅有一道从左肩披下的简单衣边,肩头及腿部錾刻花卉纹饰,腿下衣褶自然铺于坐垫之上。左手置于脐下结禅定印,右手置于右腿施降魔触地印,结跏跌坐于束腰式仰覆莲花宝座之上。双层莲座上铺坐垫,其间饰连珠纹一周。仰莲秀丽挺拔,覆莲丰满肥厚,瓣尖稍卷,向外舒展,层次分明,为东印度帕拉风格造像中的常见形制。

图10高9厘米,面部刻划精美,气质高贵典雅,姿态舒展,仪态端庄,女性神祗应有的装饰与气质尽有,为典型帕拉地区造像艺术精品。此尊头戴单叶宝冠,冠下发链精细,头后发簪硕大。耳垂圆珰,缯带于耳上结花形饰,与冠叶交相呼应。面部颇有特色,脸形较短,上宽下窄,上方下尖,眉眼细长,双目睁视,人中较短,嘴和鼻相对较为集中。这种脸形同其五官传递出一种既稚嫩而又不失秀气的神情,因此我们又可称之为“娃娃脸”。上躯袒露,胸饰长珠项链,高乳圆隆,肩挂长珠链一圈,从两乳内侧绕过。腰间系丝带,下着绸裙,线条简练,錾刻精美纹饰。左右拈一茎蓬花,胸前绽放;与其他度母造像不同的是,此尊右手当胸结三宝印,而左手施予愿印。典型的三折枝式坐姿,左腿横盘,右脚踏一枝莲花。莲座上缘饰几何纹饰,其下的莲瓣宽大圆润,饱满舒展,排列整齐,下缘饰以阴线刻划的连珠纹一周。

清朝时期,仿古风格造像在藏传佛像艺术中十分盛行,在西藏及北京等地十分流行。当时西藏流行的仿古风格主要是公元8-12世纪密教流行期印巴次大陆各种造像风格,如东印度风格、克什米尔风格、斯瓦特风格和尼泊尔风格等。图11高14.2厘米,从造型及工艺特征上看,是一尊仿自东北印度帕拉风格的造像。黄铜铸造,形制古朴典雅,器表经过烧古工艺处理,以达到帕拉造像的古铜色泽。头饰螺发,肉髻高隆,髻珠凸显。面相俊秀,眉弓与鼻颈相连,目光下视,五官棱角分明。嘴角含笑,但气质冷峻,属帕拉艺术晚期的风格特征。身着袒右肩式袈裟,仅饰简单的衣边,并无錾刻衣纹,极为贴服。衣角垂于左肩,两腿间的衣褶呈扇形自然铺于莲草纹座垫之上。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降魔触地印,全跏趺坐于梯形仰覆莲花宝座之上。莲座底部外撇,上缘饰连珠纹一周,仰覆莲瓣扁平舒展,排列整齐,每一莲瓣均以阴刻线条勾画,这种雕刻是帕拉风格造像的重要特征。

东印度各时期的造像艺术特征基本上都是以笈多造像样式和手法为基础,崇尚肉感,表现人体活力。严格按照密教教义、仪轨的规定,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艺术,形成了一种整合的造像模式,反映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国力强盛,造像躯体健壮,体态优美;国运不济,造像清赢纤丽,形制呆板。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