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扎纳巴扎尔(Zanabazar)美术博物馆:格鲁派佛造像 (1)

蒙古造像风格的基本特征

扎纳巴扎尔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蒙古造像风格,作出了开天辟地的历史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物代表,他创立的金铜佛像样式人物比例精准,造型优美,气质典雅,充满活力,高度多在70厘米左右,整体浇铸,通体镀金,均匀流畅,光彩流溢。具有独特的个人风貌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此时期西藏本土佛教雕塑的最大不同之处之一是这一流派虽然受到了西藏佛教艺术的影响,但却极力追范古代佛像风尚,体现出比较浓郁的古代尼泊尔和印度雕塑的遗风。在藏传佛教美术史上占有世界公认的崇高地位。其造像风格的基本特征归纳如下:

  • 面部:面形圆润,额部宽广,双目睁视,眉毛高挑,眉间饰圆形白毫;鼻梁高隆,嘴小似樱桃,下唇较厚,耳垂挂大圆形耳环,垂落肩上。佛像和菩萨像神情俊朗,佛母像妩媚端庄,表现出不同的美感。
  • 头饰:佛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菩萨、佛母像头戴五瓣形花冠,冠饰精美。头顶束葫芦状高发髻,髻顶饰火焰宝珠,耳际有U字形宝缯翻卷,宝缯紧贴耳部。
  • 躯体:躯体宽厚,健壮俊美。全身比例匀称,结构合理,由于采用了省略衣纹的表现手法,身体起伏变化明显,皮肤感觉细腻光滑,偏女性化,足拇指侧张,与其他脚趾分开。
  • 衣着:佛身多着袒右肩袈裟,衣纹采用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薄透贴体,仅在边缘勾勒出线条,菩萨装造像上身披帔帛,帔帛自肩部绕两臂而下,搭在佛座两侧,下身着长裙,裙下摆呈扇形放射状铺在底座上,衣边大多较宽,上面常有錾刻小碎花。
  • 装饰:佛装造像无装饰。菩萨装饰华丽,一帮胸前饰珠串和璎珞。链珠一般有三条,最上一串是项圈,上缀五花,中间一串缀璎珞,构图复杂,最外一串垂至脐下,从两乳外或内绕过。都配有手镯、臂钏、足钏,还有长至大腿的链珠,下身也配有璎珞围裙。
  • 佛座:分两大类,一类为半月型莲座,较高,上下宽度接近,皆饰有连珠纹,下部有几条小阶梯状层次,莲瓣上部多为双层仰覆莲,束腰不深,也有单层覆莲的,莲瓣扁宽,有的尖部略翘;第二类为圆形仰莲式底座,一般较低矮,顶部至莲瓣间常填充线纹或珠纹,莲瓣大而扁平,呈半圆形或扇形,紧贴座壁,排列错落有致,有的还有额外工艺。与其他系统的佛像相较,具有明显特征,很容易辨认。
  • 封藏:封藏方式特别,既不像包底法,也不是剁口法(少数例外)。封底盖嵌入较深,底盖边沿密封甚严,工艺水平极高。封盖上阴刻有十字金刚杵,但十字杵大小和处理手法与一般也不同,图形较小,位于底盖中央部位,中央圆圈内或刻阴阳鱼,或为空白;特别是十字杵占据的整个圆圈都经过了镀金处理,是其最为独特之处。

总之,扎纳巴扎尔佛造像风格要比藏中佛造像的造型秀丽,不论佛像还是菩萨像,其表情都富有明朗和柔媚的气质;细部装饰极为精致,佛像表面金色完美,细节刻画精益求精。风格仅取尼泊尔风格造像的构图式样,但不比尼泊尔造像饱满宽厚。

蒙古造像的美学意义与艺术地位

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扎纳巴扎尔造像,为佛教造像史增添了一页宝贵篇章。蒙古造像风格是通过后藏的觉囊派艺术而受到印度和尼泊尔艺术的影响。并在印度和尼泊尔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新的发挥和创造,在漠北蒙古开出了独特的花朵,参考佛造像度量仪轨却不刻板,自然主义的手法表现肉体之美同时具有神性的光辉,巧妙结合流畅的线条与规则的图像产生动静兼备的效果,加上高超的工艺技术,是造像魅力所在。展现了蒙古艺术大师对佛像艺术新的诠释、新的创造。其美学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其一,独特性。蒙古造像风格既不同于西藏地区流行的造像风格,亦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宫廷风格,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点,在清代林林总总的各种造像风格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 其二,兼容性。虽然蒙古造像以印度和尼泊尔艺术为依准,但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广泛吸收西藏、北京宫廷、漠南蒙古等多地造像的优美形式和优胜表现技法,并将它们完美融合在一起,如造像高挑的台座、端正挺拔的造型姿势、上薄下厚的嘴唇等特征,就具有印度帕拉造像的鲜明特点;菩萨像的花冠、璎珞装饰,以及少数造像上出现的流畅优美的衣纹形式,就明显受到了清宫特别是康熙宫廷造像的影响;同样一些菩萨、佛母像的花冠、发髻、发辫(如披肩长发)、璎珞、钏镯等装饰的形制,以及它们的处理手法,与漠南蒙古造像的风格及工艺颇多相似,尽管如此,这些因素都没有动摇印度、尼泊尔艺术的主体地位,都完美地融合在印度、尼泊尔主体艺术之中,从而展现出既高度统一、又异彩纷呈的大漠扎派艺术的特有风采。
  • 其三,创造性。以上谈及的独特性、兼容性其实皆可以归为蒙古造像的创造性。而在此基础上,蒙古造像还有更为高迈和精妙的创造性表现,那就是它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合各种优秀的艺术元素,并将崇高的宗教追求和审美情趣融入其中,最终塑造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形象,创造出蒙古造像的大美风范。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高68.9厘米,莲座直径44.8厘米。整体浇铸,通体镀金,表面均匀流畅,光彩流溢。人物比例精准、造型优美、面部清秀俊朗、气质典雅,具有浓郁的尼泊尔和印度造像的遗风。是扎纳巴扎尔大师雕塑艺术风格的杰出代表作。被誉为史上最美的《白度母坐像》。根据资料介绍,此尊造像是根据他的一位美丽的情人16岁时的形象创作的,可惜18岁就去世啦。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

白度母鎏金铜座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圆座上,头戴花冠,在冠中有一怪兽,双手握有珠链一条呈M形垂于上额。乌发挽髻,宝珠顶严;双耳坠耳珰,其下饰有花瓣坠,耳际宝缯向上飞扬,束发披于两肩,面相秀美,五官俊朗,神态慈悲安详。身躯肌肤丰腴,光洁细腻,乳房饱满,腰细肩圆,具备了女性身材的一切特征。富有女性的俊秀、清丽、丰满细腻之美感。上身袒露,长颈一线,颈线痕模糊,这与布查布造像度量经上所指颈线三条有所不同。颈挂珠宝璎珞,斜披珞腋。下身着贴身薄裙,錾刻有精美的纹样,虽不似上身那样直接暴露,但透过薄纱仍隐约可见如同胸臂一样丰腴的下肢。胸前佩饰项圈挂件、全身饰有臂钏、手钏、足钏、腰饰等无价珠宝璎珞饰品庄严全身。除正常双眼之外,白度母的额心以及两手心、两足心也都各生一眼,共七只眼睛,象征慧眼遍布,慈悲观视一切受苦众生。右手膝前手掌向外施与愿印,以示救助,左手当胸以三宝印抚花茎,左手拇指与无名指牵莲花枝,花茎沿腕臂曲蔓至左耳侧盛开莲花,双足呈金刚跏趺坐于莲花圆座,足拇指侧张,每片花瓣呈扇形错落包裹,花瓣边缘作曲齿状。做工精美,莲瓣宽肥饱满,手法写实,造型生动,形象典雅优美。

扎纳巴扎尔所造五方佛像

在扎纳巴扎尔博物馆有四尊佛造像是扎纳巴扎尔所造五方佛的其中四件,佛像均采用整体浇铸,通体镀金,表面均匀流畅,光彩流溢。人物比例精准、造型优美、面部清秀俊朗、气质典雅,具有浓郁的尼泊尔和印度造像的遗风。是扎纳巴扎尔大师雕塑艺术风格的杰出代表作品。
在佛教密宗里,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智如来”。五尊佛中,正中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接下来是南方欢喜净土宝生佛、东方妙喜净土阿閦佛、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北方胜业净土不空成就佛。这五尊佛代表中、南、东、西、北正方。

佛是圆满正觉,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故无二无别。所以大师所造五方佛容貌基本相同,只是手印略有不同,其中大日如来为智拳印,阿閦佛为触地印,宝生佛为与愿印,阿弥陀佛为禅定印,不空成就佛为施无畏印。当然,每尊佛的配饰都有差别,面相及体态、手指姿态等处也能感受到微妙的变化。

扎纳巴扎尔所造五佛均髙髻束发施钴蓝色,弯月眼内施白色,上下唇施朱红色,指甲亦施朱红色,最为有趣之处是五方佛的右手无名指均有指环(疑为戒指),这在佛造像中实属罕见。造像从上述局部施彩到面相、肌肤、胸乳、手足等,均呈现几分女性的生理特征。五方佛结跏趺坐的圆形仰莲花座亦是扎纳巴扎尔的独创造型(在宋、辽佛造像中有仰莲座,但花瓣较为写实疏散)。圆形莲花座形似碗状,上敞下敛,莲花瓣薄而呈鱼鳞状,错例分布,叠加包裹,花瓣中部微卷下翻呈珠状,最上一层花瓣之间有装饰性花蕊点缀。这种圆形仰莲座整体简洁明快,是扎纳巴扎尔所造佛像的一个突出特色。佛结跏趺坐的双腿间刻意露出裙角,宛如倒置张开的扇面,其放射性的线条具有装饰性,也是特征之一。

作为活佛的扎纳巴扎尔除具备高超的雕塑技艺外,更是以慈悲心为救渡众生的无知、愤怒、欲望、轻蔑、恶意之五惑而对应制作出五佛的。从这个意义来讲,这位活佛艺术家的佛造像定有相当的加持力及神来之处,所以,当瞩目这位大师的佛造像时,会有一种让心灵振颤的敬仰之情,感受佛的大慈、大悲与大美,这是扎纳巴扎尔的佛造像与其它佛造像的不同之处。

五方佛

在佛教密宗里,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 “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智如来”。 五尊佛中,正中者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接下来是南方欢喜净土宝生佛、东方妙喜净土阿閦佛、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北方胜业净土不空成就佛。这五尊佛代表中、南、东、西、北正方。其中东、南、西、北四方的佛又称作”四方四佛”。

五方佛代表五种智慧,五方佛各住一方,依愿修行,最终都修成了菩提正果,并称五智如来。佛认为:修行人仅仅依靠念诵咒语和观想曼陀罗,仍然不能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还需要五佛禅定代表的五种智慧,才能成佛。

  • 中央大日如来即毗卢遮那佛,属于如来部族,手印为觉胜,座骑为狮子,生着白色的皮肤,代表清净人的痴心之毒,将色蕴转为法界体性智慧,三昧耶形为法轮佛塔。中央毗卢遮那佛,又名卢舍那佛,也称为大日如来,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大日如来有三身相,名为法、报、应三身。称其体依法界真理而住的为法身,名毗卢遮那佛;称其身相圆满庄严的为报身,名卢舍那佛;称其为度娑婆众生,现身秽土的为应化身,名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除示现广博光明法身外,更现庄严之华藏世界,以示深广无穷之法界,含藏无量微尘数世界,如无边海。
  • 东方阿閦如来即不动佛,属于部族为金刚,手印为触地,座骑为象,生着青色的皮肤,代表清净人的嗔恨心之毒,将识蕴转为大圆镜智慧。三昧耶形为金刚杵。
  • 南方宝生佛部族为宝手印为与愿,座骑为马,生着金黄色的皮肤,代表清净人的傲慢心之毒,将受蕴转为平等性智慧,三昧耶形为宝。
  • 西方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部族莲华,手印为禅定,座骑为孔雀,生着赤色的皮肤,代表清净人的贪婪心之毒,将想蕴转为妙观察智慧,三昧耶形为莲花。
  • 北方不空成就佛,部族为羯魔,手印为施无畏,座骑为金翅鸟,生着绿色的皮肤,代表清净人的嫉妒心之毒,将行蕴转为成所作智慧,三昧耶形为羯魔。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即毗卢遮那佛,属于如来部族,手印为觉胜,座骑为狮子,生着白色的皮肤。中央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佛土是第一佛土,此佛土名色究竟净土。藏文名称意思是不在任何之下,亦即至高无上美得难以想像、难以言说;此一卓越境界名为法界。法界不是具体的境界或单独的处所,法界是因见色蕴本性而获得的证悟。当你得见色蕴本性时,即证得与其相应的佛土法界。你可以用完美之身显现此一证悟,而大日如来本尊便是这种显现的代表。在此过程当中,无明烦恼转成法界体性智无明的本性。如是,五蕴及五烦恼都变为清净或回归本性了。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为密教教主,即密教五方佛中正中央佛。 施觉胜印。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为密教教主,即密教五方佛中正中央佛。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为密教教主,即密教五方佛中正中央佛。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为密教教主,即密教五方佛中正中央佛。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为密教教主,即密教五方佛中正中央佛。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为密教教主,即密教五方佛中正中央佛。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为密教教主,即密教五方佛中正中央佛。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梵文:Vairocanabuddha)。为密教教主,即密教五方佛中正中央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即不动佛,属于部族为金刚,手印为触地,座骑为象,生着青色的皮肤。东方阿閦如来代表大圆镜智,东方不动如来佛土是第二佛土,此佛土名喜悦净土,藏文名称意思为真乐。它以真乐为名,是因生该土者即不再退转,亦不变异。这是证悟了列为第五蕴之识及与识相应之嗔烦恼的本性上,嗔烦恼的藏文名称意思是比单纯的怒强烈。证悟了嗔的本性,你便能把嗔转化为真乐,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你的心态是没有恐惧、毫不迟疑。因了知嗔的本性而成就之智为大圆镜智。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施触地印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东方不动如来(AkshobhyaBuddha,阿閦佛 / 阿閦鞞佛/不动佛)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即无量寿佛,部族莲华,手印为禅定,座骑为孔雀,生着赤色的皮肤。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西方阿弥陀佛佛土是第四佛土,此佛土名为极乐,乃因其中从未闻苦、从不受苦。在此阶段所转化的烦恼是贪,所净化之蕴是想蕴。于贪欲的转化中所证得之智是无分别智。此佛土的本尊是无量光(梵文 Amitābha)。我们称这位本尊为阿弥陀无量光,另一常用的名称是无量寿(梵文 Amitāyus)。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施禅定印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西方阿弥陀佛(梵文 Amitabuddha)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北方不空成就佛,部族为羯魔,手印为施无畏,座骑为金翅鸟,生着绿色的皮肤。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佛土是第五佛土,此佛土名胜业净土,藏文名称意思是行为、完全、圆满。所以此佛土名叫诸行圆满。于中一切想做之事皆可轻易成就。诸行圆满,即是指此易成就性。此佛土所转化的烦恼是嫉妒,所净化之蕴是行蕴。嫉妒转化后,便成为成所作智。象征这种成就的本尊或佛性,是不空成就如来,不空成就如来的藏文名称意即成就一切的智慧。不空成就如来宝座下的象征性动物,依不同的仪轨而有异。一种是象征烦恼不安,另一种是象征成就。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施无畏印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

南方宝生如来(梵文Padmasambhavatathāgata)部族为宝,手印为与愿,座骑为马,生着金黄色的皮肤。南方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南方宝生如来佛土是第三佛土,此佛土名具德净土,藏文名称意思是赋有光荣。此土之佛赋有光荣,乃因他具有成就正觉的一切品性和能力。宝的意思是宝贵,生的意思是宝贵之源。由于所有成觉的光荣都可能在此佛上获得,故其本尊自己乃成宝贵之源。此佛土在五蕴方面得以净化的烦恼是我慢的受蕴,其转化后的清净状态是平等智。宝生如来是增益行的本尊,因而面为金黄色。(此尊造像未在博物馆内陈列,资料来源于网络。)

南方宝生如来(梵文Padmasambhavatathāgata)
南方宝生如来(梵文Padmasambhavatathāgata)与愿印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