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王朝即波罗王朝(750-1199年)以其对佛教的支持和庇护而闻名,该王朝是最后一个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历代波罗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长期出资建设北印著名的佛教综合大学那烂陀寺和超戒寺。其中研究密宗为主的超戒寺是帕拉王朝国王达摩波罗主持修建的,据说规模比笈多王朝时修建的那烂陀寺还大。这两座宏伟的佛教研究机构都在12~13世纪的穆斯林入侵时期被彻底毁灭。帕拉王朝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尤其是密宗。
所谓帕拉造像是指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Pala)所造的佛像,其作品通常做工精湛、肢体表现丰富、神态神秘而活泼,予人极高的视觉美感,帕拉艺术对后期11-12世纪东北印度和西藏中部地区的佛造像艺术有很大影响。帕拉造像艺术历史跨度400多年,早期主要承袭印度笈多晚期艺术风格,到了11-12世纪,从东北印度到尼泊尔、西藏中部地区,造像艺术风格已经变化很多,编辑几张帕拉造像与晚期相同或近似题材帕拉风格造像图片,使大家在对比中了解帕拉造像艺术不同时期工艺、材质、典型特征。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藏友開始追尋造像藝術的源頭,高古造像藝術品逐漸進入大家的視野,並形成了一股收藏熱潮。而帕拉時期造像,自然也在其列。
因其做工精湛、肢體表現豐富、神態神秘而活潑,這些矛盾卻又無形中融合在一起的特質,給人極高的價值感。
東北印度帕拉王朝(公元750~1119年)
公元8~12世紀時期,印度帕拉王朝在東印度形成了佛教藝術風格,後經由尼泊爾傳入西藏,與西藏傳統的審美和工藝結合,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造像藝術風格,也就是「帕拉風格」。
顛峰時期的戛然而止亦或繼續行進?
在12世紀中葉,因為伊斯蘭教入侵,印度本土佛教宣告斷絕,帕拉成了印度佛教最後的守護國。於是這一世紀晚期,有一批印度虔誠的佛教徒和優秀的工匠帶着世代傳承的技藝來到了西藏…… 這為後來西藏後弘期佛教的復興開啟了一個因,同時也帶來了東印度佛教藝術的成果。
那爛陀寺
說來,帕拉時期的造像作品保存數量並不多,因此在國際上受到了高度重視,而國內藏家在近些年中也逐漸留意這類作品。
但由於帕拉王朝被毀滅的關係,現在我們看到的傳世作品一般尺寸都比較小。主要出自9~12世紀,也有少量作品是12~13世紀在西藏製作完成的。
帕拉造像建立在笈多美術基礎上,加上更多的密教元素,東北印度本土特色濃厚,它與克什米爾造像在某些細節上相互影響,但風格迥然有別。
其藝術特徵主要表現為:佛像頭飾螺發,肉髻上有火焰寶珠;菩薩像多戴三葉冠,花冠一般較低矮,頂部有柱狀的高肉髻,兩耳際有帕拉造像典型的扇形冠結和U形寶繒。
早期因密教題材尚未形成主流,造像題材以佛和菩薩為主,直到中期造像才達到鼎盛。大多造像在這一時期,形式上已被密化,造型複雜,體態優美,在裝飾上也已逐漸變得繁縟華麗。
而在工藝上,早期帕拉作品直接來於東北印度或由印度工匠在西藏所製作。其正、背面的工藝水平一致,技法嫻熟,材質均為黃銅。
到了帕藏融合的後期,西藏匠人製作的帕拉風格造像,通常注重佛像正面的工藝。除西藏西部地區用黃銅鑄造佛像外,西藏其他地區均受尼泊爾影響,多用紅銅鑄造佛像,大多鎏金。
這時,已不能單單從時代特徵來判定風格了。
造像藝術作品欣賞
帕拉早期佛造像,具有典型的‘娃娃脸’风格。
在帕拉艺术传入西藏之初,正是后弘期前期佛教复兴之时,百废待兴,其时的造像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以模仿周边外来风格为主,甚至脸型也照搬无误。再加上阿底峡等高僧带入的东北印度匠人开始在西藏地区制作帕拉风格的造像,这一时期西藏地区出现的造像很难精确区分是由帕拉本土带入的,还是印度匠人在西藏制作的,抑或西藏匠人经由印度师傅指导模仿帕拉风格的作品。通常传世的帕拉造像作品尺寸都比较小,做工精美、比例协调、神态生动。11世纪左右,随着西藏本土匠人的技术熟练,开始陆续出现大尺寸(1米左右)的帕拉风格造像,帕拉艺术风格逐渐融入西藏文化之中,对后期的西藏造像艺术发展影响深远。
11-12世纪,西藏本土的帕拉晚期风格佛造像
由於年代久遠,加上有些時期段缺乏文獻資料記載,其歷史文化還沒有被研究透。
這些典雅古樸、華麗高貴的造像藝術品,以其藝術魅力和審美情趣,彰顯了一個時期藝術史的璀璨成就。
也正因為地域等外界影響因素的流動性,才使得其造像藝術在數百甚至上千年的不斷融合中,得以延續,並熠熠生輝着。
在帕拉艺术传入西藏之初,正是后弘期前期佛教复兴之时,百废待兴,其时的造像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以模仿周边外来风格为主,甚至脸型也照搬无误。再加上阿底峡等高僧带入的东北印度匠人开始在西藏地区制作帕拉风格的造像,这一时期西藏地区出现的造像很难精确区分是由帕拉本土带入的,还是印度匠人在西藏制作的,抑或西藏匠人经由印度师傅指导模仿帕拉风格的作品。通常传世的帕拉造像作品尺寸都比较小,做工精美、比例协调、神态生动。11世纪左右,随着西藏本土匠人的技术熟练,开始陆续出现大尺寸(1米左右)的帕拉风格造像,帕拉艺术风格逐渐融入西藏文化之中,对后期的西藏造像艺术发展影响深远。
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帕拉造像艺术对西藏12-13世纪合金铜上师造像的影响
帕拉艺术的创作时期,一般称为“帕拉艺术”或“波罗艺术”。帕拉风格的造像多为跏趺坐、游戏坐、舞姿和立姿。
东北印度的帕拉造像一般采用黄铜整体铸造佛像,有时也会采用红铜和青铜。佛像多不鎏金,身体光润圆滑,铜质色泽温润,错银和错嵌红铜的工艺手法会时常使用,有的还施以泥金处理。造像面部五官清晰,眼窝深陷,鼻梁直挺,双唇紧闭,为典型的印度人长相。躯体挺拔,结构匀称,肩宽腰细,身体起伏变化较为明显,应是当地人真实的特征写照。台座样式大多为束腰式梯形仰覆莲座,或莲座和六足折角高台相结合的形式,也有少数莲座为单层覆莲形式。
有的莲瓣短小饱满,对称分布;有的莲瓣扁平舒展,紧贴座壁,对称分布或错落分布。通常莲座上下边沿饰联珠纹,有的仅在上沿或下沿饰联珠纹。
六足折角高台呈向上收缩的多角叠涩形式,造型颇为复杂,背光呈拱门形,通常插在台座后部,造型十分规范。
帕拉造像艺术伴随着佛教从帕拉王朝传播至西藏,西藏匠人在公元12~13世纪期间制作了许多具有帕拉艺术风格的造像,很多佛与上师写实造像坐台都借鉴了帕拉造像向上收缩折角高坐台的艺术表现形式,造像身体线条流畅、肢体语言丰富、神态活泼而写实。
造像整体成正三角形,造型身姿挺拔,结构匀称,衣袍紧贴身体,神态写实,细部刻画生动细腻,坐台的莲花瓣宽大饱满,这些帕拉造像的艺术特征是藏西12-13世纪造像的标志特征,在尺寸较大的12-13世纪合金铜佛与上师造像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存于西藏寺庙中的11-12世纪帕拉风格造像很难精确区分是由帕拉本土带入的,还是印度帕拉匠人在西藏制作的,抑或西藏匠人经由印度师傅指导模仿帕拉风格的作品,但12-13世纪左右,随着西藏本土匠人的技术逐渐熟练,开始陆续出现了具有本地写实上师特征的帕拉风格造像,说明帕拉艺术风格伴随着佛教由外来文化逐步融入到西藏本地文化中,帕拉造像艺术逐渐被本地艺人消化吸收,成为西藏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期西藏合金铜造像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