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底是用来装藏造像的底板。所谓装藏,顾名思义,就是在佛像的内膛放置一些有纪念意义或有宗教价值的圣物,其中舍利是必须的。舍利又分为法身舍利和生身舍利。生身舍利是指大成就者,得道上师的真身舍利;法身舍利是指《佛顶尊胜咒》、《佛顶放无垢光明咒》、《正法秘密筪印咒》、《菩提场庄严咒》、《十二因缘咒》等五部大陀罗尼咒。此外,还要放置一些金银、珠宝、香料、五谷等。
什么是装藏?佛像该怎样装藏?
装藏另称为“装脏”;新佛建成后,为赋予佛像生命力,就要装上具有象征性的内脏和神识,这的佛教造像特有的仪轨,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不管是泥塑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等多半在佛像背后有一个小门,可以打开,再往里面装一些符咒、金银宝物等宝物;就等于人身体里面有五脏六腑一样,这就叫“装藏”。
“装藏”是要请大得高僧依律而行,开光时,由高僧把经卷、珠宝、五谷及金属肺肝等放入封上。
给佛像装藏需要哪装哪些物品呢?
装藏的物品是要能代表佛的身、语、意的,如佛像代表身,各种藏经、咒语代表语,小佛塔代表意等。除此之外还有药丸、坛城和各种宝物等。
佛像一般分为身体和法座两个装藏单元,所装的物品也有不一样,下面分开描述。
佛像身体装藏一般包括:佛舍利、法舎利、身舍利、毛舍利等。
佛像法座部分装藏所需:五宝:金、银、珍珠、珊瑚、青金石(铜蓝)。
装藏物品有何含义呢?
佛身装藏
佛舍利:是指佛的舍利。——代表具足佛宝的缘起
法舍利:需要复印的经咒(一般由上师提供)——代表具足法宝的缘起
身舍利:指成就者身体的舍利。
毛舍利:成就者的头发、指甲、身肉等(虽然仪轨未提及,但根据传统,成就者衣角亦可)——并同上条身舍利皆代表具足僧宝的缘起
法座装藏
五谷——代表具足美食的缘起物。青稞、大米、麦子、白豌豆、芝麻。
五药:苦参。海浮石(水泡石)、悬钩子。佛手参、建菖蒲。
三果:诃子、毛诃子、余柑子。
六良药:肉蔻、竹黄、藏红花、丁香、豆蔻,砂仁。
五香:红檀香木、白檀香木、肉蔻、藏红花、冰片。
三帛:黄绸缎、黄布、丝绵(蚕丝所纺)。
其他:吉祥圣地(如五台山、普陀山、布达拉宫等,也可找附近寺庙古迹等清净之地)之土、石、水和吉祥福地之草木等
其它各宝均须按仪轨,装入特制的容器中,密封其口,如法安装。 首先,书写装脏咒语的日期。装脏那天,须沐浴净身,持八戒斋,起码要在当日忌荤。忌酒、忌淫事、忌气恼等一切不祥不净之事,发喜悦良善心,口诵十二因缘咒,或梵、或汉、或藏均可。不能持此咒者,应持大咒,一般汉地多持《大悲咒》。
装脏一事,事关重大。不信仰佛教或无修持的人不可装脏;不从仪轨的,不可装脏。最好是请大德高僧依律而行;如得大德高僧恩准或委托,他人亦可遵师命代为装脏。
进行装藏开光上师所应具足哪些基本条件呢?
1、至少应具足沙弥戒律,且戒律十分清净。
2、娴熟于生圆次第,且需有经典所要求之相应成就证量。
3、之前需清洁沐浴,并且于法事期间前后严持净口素。
由于绝大多数的装藏都是从佛座处装入(也有从佛像背部,头部开孔装入的,以站像为多),装完填充物后就需要用盖板封住,这个盖板我们习惯称为底板。底板一般是薄铜所制,后期也有木质或泥质封底。固定底板的方式几百年来也各不相同,但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包底法
将佛像底沿向内敲击以包住底板,是为包底法。这是历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从8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甚至如今西藏很多地方仍在沿用。包底法按其具体形态又分为窄边包底和宽边包底。
窄边包底是将很窄的一小截弯转过来,固定住底板。这是西藏、尼泊尔大部分地区采用的封底方法。
宽边包底是指在圈足和底板之间还有接近1厘米左右的宽边,此类包底的佛像多出现于西藏的西北部、北部,例如甘肃、青海等地,可以作为判断产地的辅助依据。
2、剁底法
剁底法是指在佛座的底沿内边剁出毛刺,以毛刺来固定盖板。公认最早的剁底法为15世纪的永乐宣德宫廷造像,很规整的7-8个毛刺固定住底板,上面再覆以朱砂。清代皇帝笃信藏传佛教,此时黄教兴盛,北京兴起广建喇嘛寺的风尚,为满足快速、有效的大批量生产,清代宫廷官铸的佛像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剁底法封底,尤其六品佛楼造像更是如此。此方法也反过来对西藏本土造像产生一定影响,当时的藏东、青海和甘肃这些离中原距离近的区域更多采用剁底封装的方法。
3、嵌板法
这种方法不同于以上两种,是将铜板镶嵌于佛座的内膛,著名的扎纳巴扎尔系造像多采用此种方法。这一方法与包底法最大的不同是,铜板的位置距离底边更远(一般在1-2厘米),也不是用底边敲击包住封底,而是事先铸好固定底板的凹槽,放置底板后,再将凹槽的下边缘敲击包住底板。嵌板法较之包底法更为科学,工艺要求也更高,是包底法的改良。此法最大的好处是在封底和放置面之间多出来一段距离,可以有效防止潮气、水分对封藏的沁蚀。这对于居无定所,沿水源迁徙的蒙古游牧部落来讲尤为重要。
当然,除以上三种常见的封底方法外,还有(多用沥青、树脂等天然粘合剂),金属条固定封底等多种样式,但都不是主流方法,大多是一时的应急之作。
在我所藏的造像中,还见过一种双层包底,即在包底的中央又另有一个小的封底,观其样式不似后代所为,但其功用不得而知,此类封地法多见于13世纪左右的藏西造像。
简析金铜佛造像的封底技法
摘 要:公元3世纪之前是没有佛像的,最早的佛造像是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诞生的,在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即便没有佛造像,虔诚的佛教信徒们仍会以佛脚印、台座或菩提树等作为佛的象征。而且早期的佛造像都不存在封底之说,现在我们见到的高古佛像的封底大多数都是后代为了方便储存、运输以及收藏等加上去的。古代佛像制作按宗教程序为佛像加持、装藏、开光,佛像具有法力后才可为修行者供奉,成为佛教徒供奉的神像。金铜佛造像内部装上填充物再用一块盖板封住,这块盖板我们就称它为“底板”。最初是用薄铜制作底板,到后期开始出现木质或泥质的金铜佛造像封底。
1 金铜佛造像的产生
印度北部的犍陀罗地区佛教信徒众多,并且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这里最早出现了佛造像。但是,这个时期佛造像的材质是石头,一直到犍陀罗晚期,大约在公元4世纪至5世纪,开始出现了铜材质的佛造像,但数量极其稀少。铜造佛像繁荣在笈多王朝,而且题材亦随之变得丰富起来。金铜佛造像的发展变得多样化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密教产生后。
释迦牟尼在公元6世纪时创建了佛教,他带领着他的弟子们用大众化的语言在恒河中游地区推广佛教教义,并且不断扩大佛教的传播范围。最开始,他们采用四处游历的方式,走到哪里就将佛教的理念带到哪里。随着佛教信徒的大量增加,传播者们开始修建寺庙,在寺庙内讲佛。佛教造像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受到政治格局的影响,每个时期的佛教造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再加上佛教艺术与传入地的审美需求相融合,佛教造像表现出各自的地域特色。
2 金铜佛造像的封底
早期的佛教造像都是没有封底的。现在我们见到的高古佛像的封底大多数都是后代为了方便储存、运输以及收藏等加上去的。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佛像封底出土于西藏。所谓封底,就是用来装藏金铜佛造像的底板。金铜佛造像的装藏分为从佛座处装入、从佛像背部装入、从头部开孔装入三种,但绝大多数金铜佛造像的装藏都选择从佛座处装入。
通常佛像铸造完成后,都会在其内膛放置一些有宗教价值的圣物。这些圣物主要就是法身和生身舍利,除此之外还要填充五宝、五甘露、五药、五香等金银珠宝和香料。对于大型的佛教造像,内部还要放置一根塔状的木棍,这根木棍俗称“命根”。对佛像装藏完以后,要用紫铜板来封底。
古代佛像制作按宗教程序为佛像加持、装藏、开光,佛像有法力后才可为修行者供奉,成为佛教徒供奉的神像。
3 封底技艺的分类
在金铜佛造像的底部装填完圣物后,要用一块盖板封住,这块盖板就被称为“底板”。底板的材质是铜,到了后期,人们开始使用木质或泥质的封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底板的制作方法也有所增加,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包底法
许多藏传佛造像的封底用到了此种方法,即敲打佛像的底沿,使其向内收以包住底板,是为包底法。历史上这种方法最为常见,大约从8世纪一直被人们沿用到18世纪,即便在当今社会,西藏地区仍能见到这种佛像封底的方法。
包底法又分为宽边包底和窄边包底。使用宽边包底法的金铜佛造像在甘肃、青海等地很常见到,它是在圈足和底板之间有近1厘米的宽边。而窄边包底法被西藏和尼泊尔大部分地区采用,它是把金铜佛像的底沿向内敲打很窄的一小截,用以固定住底板。通过包底的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出金铜佛造像的产地。
3.2 剁口法
剁口法是用刻刀把佛像的底沿剁出铜刺,铜刺是用来固定底盖的。一般情况下,底盖都要用阴线刻上十字金刚杵,表示这尊佛像可以不被其他邪魔外道所袭扰。当然,十字金刚杵的图案纹样也会受到时代和地域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元明清时期的宫廷金铜佛造像多采用这种封底法(图1)。国际上公认的最早使用剁口法的造像是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由于清朝的皇帝大多信奉藏传佛教,北京城内兴起了广建喇嘛寺的风潮。为满足佛像高效生产的需求,使用垛口法封底的佛像大批量涌现。
3.3 嵌板法
这一种把铜板镶嵌在佛座的内膛的方法,不同于包底法中敲击底边来包住封底,而是先铸好固定底板的凹槽,在放置底板后敲击凹槽的下边缘包住底板。可以说,这是对包底法的改良,它更加有利于保护佛像内封藏的圣物,防止圣物受潮。这对于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游牧民族的信徒来说特别重要。
3.4 粘胶封底法
粘胶封底法不像上文中提到的三种金铜佛造像的封底方法那样很常见到,它常被用作应急之需,多使用沥青和树脂等天然粘合剂粘合。
3.5 双层包底法
使用双层包底法封底的金铜佛造像多见于13世纪左右,它就是在包底的中央另有一个小的封底。
4 佛像封底的意义
在我国的元明清时期,铜铸造像繁荣发展,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铸造工艺非常精湛。但清朝的佛像封底还出现了一种在边口刮封铁红腻子的技法。本文中所探究的金铜佛造像的封底技法除了有利于佛像的储存和运输外,还有助于考古学家甄别佛造像的出土朝代,完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收藏家们鉴别金铜佛造像的真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当今一些古玩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伪造的金铜佛造像,如赝品的封底上十字金刚杵刻画的线纹刀功不够,且线条不顺畅。还有就是新做的佛像封底包浆不是经过岁月的变迁而自然生成的,而是人为做旧做上去的。
5 结语
金铜佛造像艺术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添加了非常华美的一章,它为佛学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佛学文化传播的载体,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铜佛造像的封底为现当代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最有利和最可靠的依据,能够帮助现代人了解历史,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 扎雅・诺丹西绕.西藏宗教艺术[M].谢继胜,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2] 陈兵,徐湘灵.佛教与密宗入门[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赵象,先巴东知.西藏佛教造像的鉴定与分类[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0.
[4] 刘宁.金铜佛像知识30讲[M].荣宝斋出版社,2004.
[5] 罗桑开珠.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结构体系及其象征意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 李雪扬.浅议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金铜造像艺术[J].丝绸之路,2009.
[7] 王昕.藏传佛像鉴赏与收藏[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8] 金申.藏式金铜佛像收藏鉴赏百科[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9] 陈瑞近.关于明清金铜佛造像鉴定的几点体会[J].苏州文博论丛,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