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Views: 339
溯本清源——赵孟頫的艺术渊源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人。其父赵与訔(音吟)喜好文物赏鉴,为他成长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青年时期,赵孟頫往来于湖州、杭州一带,与钱选等人诗文唱和、品赏书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念与创作风格。
赵孟頫为矫正宋人书风轻肆躁露的流弊,遂以“师古”为号召,力主书学魏晋唐人,追求“尽善尽美”的艺术旨趣,身体力行,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以及唐宋名家书作中汲取优长,融会贯通,形成点画精美、结构端稳、神态安详的面目。
赵孟頫为反对南宋院体绘画影响下的纤弱俗艳,同样提出了“作画贵有古意”的“师古”主张。其早年山水曾追摹六朝、隋唐画风,多青绿设色,古意盎然。后在继承董源、巨然与李成、郭熙的基础上,将两派山水技法加以省减变化。经其改造的董、巨风格,直接开启了“元四家”的画风,成为明清文人画的主流。花鸟传宋人画法,工写相兼,生动传神。特别是竹石幽兰类君子画,远承文同、苏轼,近宗赵孟坚,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创作,开启了文人画的新时代。
以古为源,融古为己,化古为新,终使赵孟頫成为不仅独步当代,而且是古今鲜有的艺术大师。
书画交辉——赵孟頫的艺术成就
神仙中人赵孟頫在书法与绘画上取得的非凡成就,为世人瞩目。
赵孟頫的书法超迈群伦,时贤称其“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后人说他是“超宋迈唐,直接右军。”在天赋异秉与自身刻苦用功之外,赵孟頫素重临习前贤墨迹,确立了“托古改制”的艺术主张,即强调师法古人。这一主张绝非亦步亦趋地摹古、仿古,而是从古人笔墨中汲取精华,以个人的艺术实践来实现自身的审美理想,最终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书画家的审美趣味与创作观念。
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自宋代以来“文人画”的发展,无论艺术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具有划时代的贡献。赵孟頫以“师古”为依托,针砭当时艺坛张扬外露的画风,提出需将古人典雅蕴藉的笔墨意趣融入创作之中,而且追求“不求形似”,进而强化“以形写神”。这既是他“托古改制”的艺术主张,又体现在艺术创造实践之中,为“文人画”的推陈出新明确了方向,令后世画家获益至深。
书法艺术
赵孟頫为避免宋代书家笔下呈现的纵肆躁露的书风,力主“师古”——宗学晋人的姿韵和唐人的法度,并通过长年反复探索、实践方才渐趋形成自家的风格特点。
赵孟頫所写书体更是样样俱佳,其中尤以楷、行两体出类拔萃,这来自他常年临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迹之功。在心摹手追、刻意临写之间,外求形似而内宗笔法,踵步风规神韵,加之能够融会贯通历代名家之长,终于锻造出平和雍容、圆活姿媚的个人风格。
- 第一阶段
45岁(大德二年,1298)前,用笔古拙、结体方阔是得自钟繇、褚遂良的遗绪,肥厚圆劲、捺笔特重是受智永、徐浩的影响。
- 第二阶段
45—55岁(大德二年至至大元年,1298—1308),以“二王”为风范,淹有众长,机杼自出,用笔讲究,结构严谨,轻灵婉转,珠圆玉润。
- 第三阶段
56—60岁(至大二年至皇庆二年,1309—1313),书风日趋刚健挺拔,字形也由方阔化为颀长。
- 第四阶段
61岁至去世(延祐元年至至治二年,1314—1322),人书俱老,笔力深沉扎实,笔势雄健放纵,姿致洒脱依然,苍劲老到。
绘画艺术
赵孟頫的绘画题材丰富,笔下山水、人物、鞍马、花鸟、竹石无不精绝,水墨、青绿两者兼擅,写意、工笔画法俱佳,独步画坛。其中,山水成就最高,青绿一脉舍去刻画之工而自成清丽松灵的韵致,水墨一道则熔铸为典雅蕴藉的风貌。人物、鞍马取资唐宋佳作,形成用笔凝重、敷色沉着的特点。花鸟源自五代、北宋之法,落笔精到,栩栩如生。兰竹则形神兼顾,更将书法的笔意融入画法之中,完成了从画兰竹到“写”兰竹这一从自在到自觉的认识上的飞跃。
观者不妨移步,进入赵孟頫所描绘出的艺术世界。
松雪遗韵——赵孟頫的艺术影响
赵孟頫是元代艺苑公认的领袖人物,其以自己的创作与理论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并直接带动和影响了众多元代文艺家,令时代风气为之一新。
赵孟頫的家人有朝夕相处之利,耳濡目染,受其教化最多,成就斐然。其妻管道昇、子赵雍与赵奕、女赵由皙、孙赵麟等得其法乳,书画亦各有所长,而终不脱赵孟頫的艺术藩篱。外孙王蒙取法其道,又远求董源、巨然,独具面目,自成宗师。
赵孟頫无论是隐居家乡,还是宦游南北,总能与友朋、学生雅集唱和,赏评书画,品鉴古物,切磋艺论,互相陶冶。尽管艺术风格不尽相同,成就高下有别,但皆能师承晋唐之法,注重笔墨韵致。在以赵孟頫为核心的友朋、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清新雅正的书画风气贯穿蒙元一朝。
自明清及至近世,赵孟頫的艺术观念、笔墨技巧被明代唐寅、文徵明与清初“四王”等书画家承续、发扬,可见其艺术散发的无穷魅力。清乾隆帝弘历更是对赵孟頫的书法青睐有加,笔下用力最勤,以致赵书风靡有清一代,成为学书世范。
云泥有别——赵孟頫书画辨伪
赵孟頫是中国古代少有的诸体俱善的书坛巨擘,而且是发挥转折性作用的画苑大家。因其成就高,名气大,所以当时与后世皆有好事之徒伪造其书画作品。这恰好反证出赵孟頫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
面对作伪盛行的情况,赵孟頫书画辨伪是各个时期收藏者、研究者始终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不懈努力,对参与作伪的人物、作伪的方法、伪作均有明确判断。在此,陈列部分真迹、赝品,通过两者比照,为公众提供出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