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从洪武帝创建大明到崇祯帝上吊殉国,明王朝经历了267年的兴衰。在此期间,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自唐宋以来,瓷器已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到明代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前代所不及。当时,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日益繁荣,大量生产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品质高、销路广,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有较为详细地描述。明代瓷器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流,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地。
明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为陶瓷史上的另一个辉煌时期,在这短短三代五十六年当中,宫廷和民间艺术匠师们创造了一大批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着“成化以五彩上”,成化的五彩瓷器,商品价值就以“万”计,可见其水平之高。其主要形式有“斗彩”、“点彩”、“加彩”、“填彩”等等,特别是成化斗彩由于采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工艺,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堪称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
天启、崇祯时期,明朝统治急速走向衰落,御器厂的生产几近停止,今天很少见到那时期官窑款的产品。但此一时期民窑生产日益发达,以烧造青花瓷为主,装饰纹样丰富多彩,不受官窑式样规格化的束缚,写意山水、动物人物、诗词书法、几何图形等,造型活泼,画法随意。 明朝未年,流寇四起,李自成率农民军杀入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吴三桂引满清之兵入关,至此满清统治开始,长达二百余年。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明代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不但继承前代烧造技 术,并将之发扬光大之外,同时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 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明朝洪武时期:釉里红、单色釉、青花瓷
洪武时期所烧的瓷器有青花、釉里红、釉上红彩、白釉、蓝粙、红釉等品种,以釉里红最具特色。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因而釉里红瓷器的烧造难度极大,尤其是大器的烧成更属不易。开啟了明朝景德镇窑的草创时期。
洪武釉里红瓷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罐 明 – 洪武时期 公元1368-1398
盘口,长颈,削肩,鼓腹,外侈高圈足,颈、肩两侧有街环兽耳。器身绘釉里红纹饰五组,口沿为回纹,颈有蕉叶及缠枝莲纹。腹绘云龙纹,昂首举爪,翱翔于云中,形态威武。足绘缠枝灵芝纹。器高形伟,胎骨厚重,有元瓷制作遗风,是明早期釉里红瓷器佳晶。
直 口,弧腹,圈足平切,碗的形制较大。胎质坚细,釉层滋润,底部无釉泛火石红色。以铜红料在釉下绘缠枝花卉,装饰繁密,碗外腹绘缠枝扁菊花纹,碗内壁主体花 纹是缠枝牡丹纹,扁菊花和牡丹都是洪武时期典型的装饰纹样,但已改变了元代花、叶比例不恰当的特点,装饰也渐趋舒朗。釉里红的发色偏灰,具有洪武釉里红发 色不够稳定的特点。
釉里红花卉纹菱口杯托 明 – 洪武时期 公元1368-1398
杯托菱口,口沿细圆唇,纹饰由里向外分四层,中心是对称的如意纹;第二圈为缠枝菊花纹;第三圈为器型呈莲瓣型,缠枝花纹,两种花纹相间并排环绕;最外一圈为卷云纹。
釉里红花卉纹菱口盘 明 – 洪武时期 公元1368-1398
盘为折沿、莲瓣形花口,圈足。底无釉,泛火石红。通体为釉里红纹饰。口沿饰卷草纹,内壁绘二十四朵折枝花卉,盘中心绘洞石、折枝牡丹,内壁及盘心纹饰以回纹间隔。盘外壁亦绘二十四朵折枝花卉。此件盘形体较大,造型规整,体现了洪武时期釉里红的烧制技术。
釉里红开光人物故事图瓶明 – 洪武时期 公元1368-1398
这件洪武早期的人物故事瓶,正是釉里红技朮未成熟的成品,在绘画线条的施釉的周围出现飞红晕散的现象,但在此瓶中,留白部份明显光亮起來,形成另一种构图的审美感,开创出瓷釉色由浓变淡、由暗变明另类的”开光”图饰手法。
洪武红釉瓷
明代早期,随着新王朝的建立,制瓷业也体现出了欣欣向荣,在皇家的干预下,出现了许多瓷器新品种,除了釉里红,另一个重要的是单色釉。
这类红釉盘以往一直被断为永乐时期的,曾经一度学者对洪武是否存在官窑一直表示质疑,近年随着标准器的不断出土,一些可以明确断代洪武的瓷器也逐渐从元末和永乐瓷器里清晰的分离出来了。这件明代洪武红釉印花云龙纹盘是现存少有完整的洪武红釉瓷。
洪武青花瓷
洪武青花瓷存世较釉里红器更为稀少,由于用国产青料,青花色泽蓝黑,但造型敦厚,具有质朴自然的制作风格。
青花云龙纹[春寿]瓶 明 – 洪武时期 公元1368-1398
明初洪武时的青花瓷器器型大都延续元代风貌,此碗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比元代碗形更显圆润,所绘纹饰笔法娴熟,线条流畅。
永乐甜白釉 永乐年间,景德镇制瓷工匠在瓷胎原料中增加了高岭土的用量,原料加工更为精细,去除了其中杂质,增加了瓷器的白度和透明度。
永乐年间的白瓷正如文献中所称:“白如凝脂,素犹积雪”。这种白釉的色调恬静柔润,给人一种甜美的感觉,故名“甜白”釉。因为它可以填上各种釉色而成彩瓷,所以又称“填白”瓷。甜白瓷的诞生为釉下彩和其后出现的各种釉上彩瓷创造了条件。
明代永乐的甜白瓷有厚、薄两种,薄的一种光照见影,仿佛是只见釉层而不见胎骨,故而有“脱胎”器之誉。大件器物一般都为厚胎。造型有盘、碗、高足杯、瓶、罐、盂、灯台、军持等。
永乐青花瓷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
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废后处闪现虾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
红绿彩缠枝莲纹瓶 (十五世纪中期)
高28.3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10.9厘米。
红绿彩是景德镇彩瓷中的主要彩料,其运用时期很早,明初即已有较多使用。此瓶形制俗称“梅瓶”,小唇口,丰肩,腹以下收敛,圈足。眉、胫部饰变形莲瓣纹,中间饰两组缠枝莲纹,以矾红彩绘出莲花,勾出枝叶,填以绿彩。风格豪放朴实,笔绘流利。从形制、纹饰等特征看,此瓶是明代中期景德镇彩瓷中的重要作品。
明代景德镇窑鼎盛时期:宣德朝
宣德朝的产品有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杂釉彩、红釉、白釉、蓝釉等。宣德青花上承永乐,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饰,烧成后呈宝石蓝色,由于进口钴料中含有较多的铁份而呈黑铁斑点,古雅幽靓。所烧五彩彩料浓重鲜艳,制作十分精妙,传世极为稀少。
宣德青花瓷
宣德时官窑青花瓷绝大多数使用”苏麻离青”料,同样具有永乐时期青花纹饰色泽浓艳、晕散、大小不等、凹陷胎骨闪银白色“锡光”的黑色斑点等特点。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的胎体,比永乐时的同类器物要厚重,釉面肥厚闪青,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
宣德纹饰比永乐的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常见纹饰有枇杷绶带鸟、石榴、葡萄、四季花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梅岁寒三友、宝相花、束莲、海水龙纹、云龙、云 凤、海兽波涛、狮球、山石栏杆、仕女婴戏、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等,边饰有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 冬、龟背锦、垂云、锦纹、回纹、弦纹等。
青花鸟食缸 明 – 宣德时期 (1426-1435)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行楷书款。
鸟食缸器形师法自然,呈竹节剖开状,亦似元宝形。缸两侧高突花卉图案,缸身突起仿竹节弦纹三条将缸身分成四节,节内分绘竹叶与灵芝纹。全器制造工艺较为复杂,绘画技巧娴熟,青花发色沉稳,不为多见。
青花缠枝花卉纹盘 明 – 宣德时期 (1426-1435)
流畅的线条,缠枝花卉纹叶小花大、卷叶,形成十分生动的花卉画。
宣德回青瓷
回青釉是烧造时所用钴料为进口回青与石子青调和而成的钴着色剂,故而得名。呈不透明的深青色,色调深浓、幽青,质量较次的颜色泛灰,可能与釉料中石子青的比例过大有一定关系。
宣德时期的回青器,釉色深浅不匀。器底和器里大多是白釉。品种除了一色素器外,还有以暗花为饰者。宣德以后各朝均有烧造,至嘉靖时期回青被更 广泛的使用。万历时期的回青器以嘉靖为规范,但在质量上较逊色。至清代由于积蓝、洒蓝等蓝釉器的始创与发展,回青器趋于衰退烧造量减少。
青花红彩海兽纹高足碗 明 – 宣德时期 (1426-1435)
撇口,高足外侈,砂底。外壁满绘青花海水及矾红海兽,上下各栏弦纹一周,口内绘青花双弦纹一周,杯心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杯在釉下以青花海水作为地色,釉上用矾红料染绘海兽,波涛汹涌,怪兽奔驰,构图十分新颖。是宣德青花加彩器中的杰作。
白地 酱 釉折枝花果纹盘 明 – 宣德时期 (1426-1435)
酱釉装饰从宣德时期开始流行,在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亦有烧造,但烧制成功率很低,多数不达标准的产品均被打碎填埋,传世数量及其稀少。此大盘能够保存至今,极为罕见,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曾有出土,现仅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有藏。
明代景德镇窑黑暗时期:正统、景泰、天顺朝
15世纪中期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官、民窑烧造的瓷器极少见有书款,因为被后人称为景德镇烧造瓷器的”黑暗时期“或”空白期“。传世及出土明瓷中,有不少作品属这一时期所烧,品种有青花、青花红彩、斗彩、青釉、白釉等,以青花瓷居多,不少器物具有高超的制作水平。
青花婴戏图碗 (十五世纪中期)
此碗敛口,深腹,圈足,足内白釉无款。里白釉无纹,外以青花绘童子于庭院内嬉戏,口沿下饰云纹,足墙饰云雷纹。
青花双狮戏球纹盘 (十五世纪中期)
狮子于西汉时自西域传入,被视为祥瑞之兽。
狮纹装饰盛行于六朝前期青瓷,多在堆塑罐、唾盂等器物的肩腹部塑贴狮纹或胡人骑狮纹,还有以狮为造型的狮形烛台。
唐代瓷器上的狮纹有单纯构成画面的也有与人物配合构成画面的。五代耀州窑青瓷上出现双狮追逐嬉戏纹样,为后代狮戏类纹饰打开先河。
入宋以后盛行狮子与绣球的配合纹饰,习称“狮球纹”。元代红绿彩瓷和青花瓷上以绘画方法表现狮纹。明、清两代青花瓷、五彩瓷及琉璃器上,狮纹是常用纹样。
此盘中心构图上为双狮戏球,盘沿另绘2对双狮戏球。狮子戏球为瑞兆,民间喜庆隆重会典,常有耍狮之戏,以示吉庆祥瑞。
青花云龙纹大罐 (十五世纪中期 ,公元1465-1487年)
云龙纹在这时期的形象又和前代不同,渐渐改变了永乐、宣德“左盘右蹙如惊电”的凶猛、神威体现。如这一闭咀的龙,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又称”比目龙“。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身上的鳞片,早期绘工精细,后期简单粗糙。
红绿彩缠枝莲纹瓶 (十五世纪中期)
高28.3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10.9厘米。
红绿彩是景德镇彩瓷中的主要彩料,其运用时期很早,明初即已有较多使用。此瓶形制俗称“梅瓶”,小唇口,丰肩,腹以下收敛,圈足。眉、胫部饰变形莲瓣纹,中间饰两组缠枝莲纹,以矾红彩绘出莲花,勾出枝叶,填以绿彩。风格豪放朴实,笔绘流利。从形制、纹饰等特征看,此瓶是明代中期景德镇彩瓷中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