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但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而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乾隆时期,粉彩完全代取代了五彩,但产品品质不如前代。
乾隆(1736-1795)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亦是清代制瓷业盛极转衰的转折点。 整体而言,乾隆朝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之大成。前朝传统制品应有尽有,凡古代名瓷也几乎无不仿制,其他各种造型生动、工艺別致的陈设瓷、象生瓷也大量烧造,外销瓷数量很大。
虽然造型更加丰富,造型端庄规整,但雄浑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乾隆中期唐英病逝,御窑管理混乱,官窑瓷器质量日渐下降。乾隆五十一年后,“督陶官”做法的终结,官窑制瓷业逐渐滑坡。
一、釉下彩瓷器
1. 青花瓷:规矩对称精奇巧
乾隆青花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主要是日常 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由于创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
青花花果纹瓶 乾隆时期 公元1736-1795年
瓶式为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始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状若天球,故名天球瓶。
瓶口、颈、肩、足主要饰如意纹、缠枝花卉纹等,腹部主题绘折技莲花、石榴、寿桃等花果纹。青花纹饰使用国产青料绘制。
乾隆青花稳定、浑厚、沉着,有別于雍正青花的明快、清丽。在仿制明代青花瓷中,巧妙应用氧化铁形成的黑褐色斑点,在认为该有斑点的地方使用青料重笔点染,形成大小一致、分布非常有规律、呈藏青色的斑点,形成花果纹饰符合自然实物的装饰技巧。
青花花卉纹四联瓶 乾隆时期 公元1736-1795年
四联瓶始创于雍正,此器的造型十分独特,由四支敞口、短颈小瓶的联合而成,瓶体各自独立,唯有肩腹部相互联接,一瓶四口,故称四联瓶,为雍正朝所创,乾隆年间较为流行,是清代官窖瓷器的新创造型。
四瓶颈饰蕉叶纹,肩饰如意纹,近瓶底饰二圈弦纹,各瓶瓶身绘四季花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主题纹,小巧精致。
2. 青花釉里红瓷:青红灰映无绿苔
乾隆与雍正朝的青花釉里红主要有两个不同点:
(1) 尽管乾隆年间的釉里红的水平仍极高、鲜艳明丽,总体来说没有雍正时期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那么鲜明亮丽,相对偏淡、不明亮,甚至还带有灰暗。
(2) 雍正年间不管是青花釉里红还是纯正的釉里红,其釉里红大多有点点的绿色苔点似的釉点;乾隆时期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基本上“没有团絮状凝聚物”特征。
二、釉上彩瓷器
1. 珐琅彩瓷:珐琅彩绘中国风
乾隆时的珐琅彩极为盛行,造型更为奇巧雅致,纹饰更为绚丽多彩。
其色彩特点为杏黄细腻而泛红,蓝色鲜艳明媚,胭脂红色浓而透明。
清乾隆珐琅彩瓷的纹饰承袭前朝,但较前朝题材更为丰富,如新增了山水人物和仙山楼阁等纹饰,画中的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的绘画运用了中国绘画中界画的画法,描绘得精确工整,衬以山水人物,并有题诗,较雍正时期的山水画更添情趣。
珐琅彩人物图瓶 乾隆时期 公元1736-1795年
高18.8厘米。
瓶敞口,细长颈,圆腹,外撇圈足。颈部以黄地珐琅彩绘缠枝花卉海水龙纹。龙身以蓝彩、白彩和胭脂红描绘,四周围绕矾红或胭脂红彩蝙蝠五只。肩部饰如意云头 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山林读书图,于白釉地上以珐琅彩绘人物、山石和花卉。画中两位文士在阅读讨论,另有两书僮正携书卷走来。刻画精细,人物面目、衣衫 等皆有阴阳向背,正是此时期瓷画中引入西洋技法的反映。底有蓝料彩双方框“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2. 粉彩瓷:富丽繁缛的顶峰
乾隆粉彩风格华艳,流光溢彩。此时粉彩工艺日臻完善,装饰手法博采众长。华艳中显示富贵,繁丽中体现完美。更以金料添彩而金碧辉煌,豪华至极,呈现出前代任何时候不可比拟的灿烂奇观。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除继承传统以渲染为主要手法的白地粉彩瓷外,还繁衍出许多光内绘粉彩、色地开光的纹饰,如蓝地描金开光,各种锦地开光,各种色地粉彩花卉开光等。
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
景德镇窑粉彩百鹿纹双耳尊 清乾隆(公元1736-1795) 高43.5厘米,尊形体高大,口巨无项,直下至肩,垂腹圈足。肩部两侧附螭形双耳。因其形似牛头,被称为“牛头尊”,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流行器之一。 此器主题纹饰为粉彩百鹿图,以蓝、绿、黑、赭、褐、黄、白等彩在腹部满绘树木山水,百鹿栖息其间,动静各异,神态闲然。布局疏密得当,描绘毫发入微。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百鹿”谐音“百禄”,取义吉祥,又名“百禄尊”。
粉彩八仙人物图瓶 乾隆时期 公元1736-1795年
高42厘米。底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通体呈八方形,长方形腹部有八面开光,圈足外撇。器型端庄俊秀,制作难度极高。堆塑而成的凸起装饰线,横向将瓶身分隔成六个部分,纵向以八条金彩为装饰线,整体的装饰图案被分为四十八个部分。瓶身装饰图案富丽华贵,构图繁密,层次清晰。
口部、足部分别在黄釉上绘矾红蔓草纹图案作地,上绘粉彩变形蝙蝠纹;肩部、胫部同样是在黄釉上绘蔓草纹图案作地,上绘双螭拱寿纹;瓶颈部以粉彩在同色釉地上蔓草纹为地,上饰结、磬、璎珞纹,寓意“福寿吉庆”。
瓶腹八面开光微微外凸,以海天一色的晴天碧海为背景绘“八仙过海”图;瓶内里及瓶底施均匀的松石绿釉,瓶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矾红篆书款。八仙着装各 不相同,衣衫色彩华丽浓艳,纹饰绘画细腻流畅,八位仙人的仙风道骨、怡然自得的神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官窑粉彩瓷器制作工艺的最高 成就。
3. 斗彩瓷:绘工精细多团花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
明朝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成化时期,,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 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 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4. 胭脂红彩瓷:珍贵诱人胭脂红 胭脂红彩是随珐琅彩而传入中国,是以金为呈色剂的釉上彩料,是名贵的釉上彩品种。饰纹繁致的大型胭脂红彩瓷更是珍贵。
5. 绿地金彩瓷:翠绿闪金显辉煌
。
三、 单色釉瓷器
1. 白釉瓷
清乾隆时瓷器生产量巨大,白釉器也不例外,无论官窑与民窑均生产了许多。白釉器早、中期的釉面洁白似玉、莹润光亮,晚期由于制瓷技术的下降与御窑厂管理的不善,致使白釉器的烧造水平下降,但瓷器质量仍比晚清时的同类器卓越。
白釉器上有光素无纹饰的,也有一部分暗刻花纹的。款识以“大清乾隆年制”多见,有楷书与篆体书写两种。另有仿宣德白釉器底书“大明宣德年制”以及堂名款如“彩华堂制”等。
白釉暗花缠枝莲纹高足碗 乾隆时期 公元1736-1795年
高足碗上为碗形,下有高柄,盛行于元代。此为乾隆官窑仿永乐甜白瓷的一个著名品种,国内外多种重要的瓷器著录均有选录。高足碗在明清两代多为皇室对蒙藏贵族的赏赐物,例如档案中即有雍正皇帝命赏赐蒙古王公祭祀用高足碗的记载。
胎体轻薄,釉面晶莹,侈口圆腹,下承高圈足。釉面明净光亮,如脂似玉。碗內外壁及足部暗刻缠枝莲纹饰,刻划线条流畅清晰。线条内的釉色微带青色,刻纹极为莹润细腻。碗心暗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2. 绿釉瓷
绿釉是瓷器的传统釉色之一。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
清代早期不见有绿釉器物,康熙时不仅器物多见,而且品种日趋丰富,不仅有传统的低温孔雀绿、瓜皮绿,还有湖水绿、淡绿等,并创烧了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绿釉郎窑绿。
乾隆孔雀绿釉呈色较康、雍时明艳,施釉较薄,釉面光泽感强,釉面开有细小纹片,胎体不如康、雍时细密沉重。
松石绿釉清代雍正年间创烧,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的一种低温釉,因釉色与松石相似而得名。乾隆时期烧制的松石绿釉普遍较绿,无雍正时期的淡雅。
绿釉堆花花卉纹双联瓶 乾隆时期 公元1736-1795年
乾隆一朝,小巧精致的产品很多,如这件双联瓶,除了瓶式创新,由二支平口、长颈小瓶的联合而成,瓶体各自独立,一侧由口至足相互联接。瓶外用堆花技朮布满缠枝花卉纹,以青翠的绿釉为底,花卉纹理泛着青白之光,具有浮雕的效果,真似一件琢刻细密的玉器。
绿釉菊瓣形盖碗 乾隆时期 公元1736-1795年
此器器身、盖、足、盖握手均作菊瓣形,器身与盖面为复合菊瓣,形制精巧新颖。通体施仿绿松石釉,釉色淡雅,并用黑彩勾勒绿松石的纹理,使之达到酷似的程度。盖握手涂金线,器盖握手内有”大清乾隆年制”三直行六字白地红款,为典型的乾隆御质茶具。
3. 青釉瓷
青瓷作为最古老的瓷种,乾隆朝景德镇仍有创烧,在大兴仿古的时期,造型上却不乏新意。
4. 茶叶未釉瓷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烧造。明御器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似鳝于鱼皮色,称“鳝 鱼黄”。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 皮”;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
5. 仿汝釉(天青釉)瓷
汝窑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雍正、乾隆仿古瓷风盛,仿汝窑瓷也致力仿其滋润天青色釉的特点。
仿汝桃式洗 乾隆时期 公元1736-1795年
此洗造型似半剖开的桃形,口沿内收,口沿处连一小桃果实,几片枝叶附于其上;平底有五处支烧痕。通体施仿汝釉,釉质滋润莹润,釉色天青。
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维妙维肖,实用性与观赏性融为一体。桃形洗自雍正一朝开始烧制,乾隆时期继承这一工艺,还烧制有仿官釉桃形洗及仿哥釉桃式洗。
四、以假乱真仿制瓷
乾隆景德镇工艺瓷的制作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制品包括仿效不同质地制作的工艺品种,如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仿玉、仿铜等,还有镂孔、转心等工艺制品。至于象生瓷的制作更是栩栩如生。
1. 仿铜瓷
古铜彩的烧制较为复杂,首先要在高温下烧成茶叶末色釉,再于其上加绘金彩和绿锈斑色,然后入窑低温二次烧制,才能达到古旧斑驳的效果。乾隆时期的瓷器仿制出类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铜器最为成功。
2. 仿漆器瓷
仿漆器瓷的作法是瓷胎上先印纹样,经雕剔,入窑素烧后,施矾红釉,低温二次烧成。
仿雕漆红釉盘 乾隆时期 公元1736-1795年
高2厘米,口径13—18.6厘米,底径11.2—16.9厘米。
此盘作六曲海棠形,浅壁平底,底部随器型曲折,附四条呈对称布局的低矮的条状足。器内剔刻由雷纹、卍纹、菱形、龟纹及曲折花叶等纹组成的满密的锦地纹。器内外施矾红釉,底刷黑釉。整件器皿从造型到纹样定色仿制剔红雕漆,其质感之酷似,令人叹为观止。
3. 仿竹木器瓷
雍正、乾隆朝发现,以硝酸钾代替氧化铅为助熔剂,同时降低石灰质与氧化铁的比例,可烧造出多层次的釉彩,包括不同深浅的棕红及橙红,以达成逼真的仿木纹效果。 器型上除了木桶、木盆等民间常用生活器具外,多见仿西藏等地区常用的扎古扎亚木浅碗(俗称奶子碗),瓷木难辨。
五、 新奇工艺瓷
1. 青釉暗花描金茶叶末座盖碗
景德镇窑唐英款粉彩人物图笔筒 清乾隆(公元1736-1795)
景德镇窑唐英款粉彩人物图笔筒 清乾隆(公元1736-1795)
青釉暗花描金茶叶末座盖碗 乾隆时期 公元1736-1795年
此器通高10.9厘米、口径12.6厘米。由盖碗与器座组成,碗大口圆唇,浅腹,圈足与四足底座相连,附宝珠形钮盖,碗腹壁八圆形系与盖面八小孔相对呼应,形制独特精美。
通体彩绘装饰颇为复杂,盖碗的豆青釉、器座的茶叶末釉等在高温窑炉中烧成,盖钮珊瑚红在低温彩炉中二次烧成,系、孔、盖部和器座上的金彩则在更低温度烘炉中三次烧成。盖碗上有印花如意、蕉叶等纹样,图案清晰工整。碗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这件带座盖碗是乾隆朝新奇器物其中的典型一例。盖碗与器底部分紧密连接,碗不能从座中取出,但可自由转动。这种可转动的器皿是乾隆朝独特的产品,工艺繁复、制作难度相当大,但却烧制得十分成功。尤值得一提的是,连接盖碗底部和器座顶部的两部分均施釉,高温烧造后没有粘连在一起,而且还能运转自如,这种工艺在今天看来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