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精品(2)

轰动世界的西安何家村金银器自1970年出土后一直秘不示人。近日,何家村金银器精品在北大首次集中亮相。京陕两地文物专家联手攻关,在何家村遗宝中破解了大唐皇室诸如杨贵妃佩戴的“香囊”、风流天子唐玄宗的舞马、神秘的“金开元通宝”等等谜团。

2004年5月底,北京大学隆重举办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10周年庆典。作为庆典的特殊“贺礼”,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在国家文物局特批下,联合举办了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精粹展。65件(组)精心挑选的金银器精品亮相北大。据了解,这是何家村金银器自1970年发现以来,首次集中对外展示。

这里需要作一个解释:这批金银器,虽冠以“何家村”之名,却不是“何家村”的金银器,也不是“何家村”制作的金银器,而是因为它的出土地点在西安市碑林区的何家村。

挖地基挖出陶瓮

这批金银器的发现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是1970年10月5日下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一个收容所(现水文巷)内,基建工地现场一片忙碌。民工们像往常一样打地基的打地基,运土的运土。

当地基下挖到距地表0.8米的时候,突然露出了一个灰不溜秋的陶瓮。“出宝贝了!”不知谁大喊了一声,民工们都撂下家伙围了上来。瓮盖一打开,眼前顿时金光闪闪,耀得眼发酸。

“有金子!”收容所负责人赶忙将这一情况报到当时的革委会,最后到了陕西省博物馆。省博物馆立即派韩伟、雒忠如、杭德州、王玉清等同志前往清理。“为抢时间,我们坐着当时省博物馆惟一的一部车赶往现场,”韩伟先生回忆说,“那可是二战时的美国吉普。”

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精粹
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精粹
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精粹
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精粹
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精粹
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精粹

 

专家们一面保护现场,一面继续向四周普探。10月11日,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北侧不远处,考古人员拿着洛阳铲打下去以后,铲子突然闪了起来,随之传来清脆的金属声,“有货!”。他们赶忙用手铲将周围的活土清理掉,第二个陶瓮露了出来,其大小和形状与第一个陶瓮基本相同,只是上面盖了一层银渣。

第一个打开这个陶瓮的戴应新先生回忆说,瓮口是一块方玉,方玉下面摞着银盘、银碗。金盆、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玉带、银盒和鎏金鹦鹉提梁银罐等器物都在里面,琳琅满目,令人惊叹不已。洛阳铲正好在瓮沿的下部打了一个洞,直接打到了一叠银碟子上,碟子和碟子之间有间隙,所以挖的时候就把铲子闪了。打开鎏金鹦鹉提梁银罐的盖子,里面还盛着水,几团金箔漂于水上,12条小金龙井然有序站立在上面,红、绿、蓝等宝石也全部在水中。

玉臂环(由黄金、白玉、珠宝三种材质构成,全国独有)

考古人员在陶瓮的旁边还发现了一个小银罐,美轮美奂的兽首玛瑙杯(现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躺在里面。

两陶瓮装了上千件宝贝

这些文物当时被紧急运往陕西省博物馆内进行清点、登记。好家伙,一共1000余件。按类可分为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幅,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等。金器总重量达298两,银器总重量3900多两。

光里面的钱币就达39种之多,既有唐土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西域高昌国的高昌吉利、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尔,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时代跨度达千余年,涉及面东至日本海、西至地中海、幅员数千公里,这在钱币史上还是第一次,是钱币收藏史上一次空前的大发现。

出土的银铤、银饼、银板上面的文字涉及到年号、地区、赋役种类等,全面反映出唐代的经济制度。22枚银饼中,有4枚庸调银饼,这是庸调银实物的首次发现。这批珍宝中,还有一套完整的药具和多种药物,这些药物在唐代均属名贵药物,其中仅朱砂一项,就有7种规格。这是迄今为止唐代药具及药物最系统、最完整的一次发现,也是中国古代医药史上一次大发现。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钻探并对照文献记载,初步判断何家村金银器窖藏所在地位于唐长安城兴化坊内。这批珍宝均为唐宫廷之物。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研究员申秦雁说,何家村金银器的发现在学术发现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西安是唐都长安的所在地,在京城内发现这么集中、丰富的唐代金银器宝藏,还是第一次,也是迄今惟一的一次。

何家村窖藏珍宝还呈现出浓重的多种文化因素。除上述的异域钱币外,还有由粟特输入的素面罐形带把银杯,西亚的镶金兽首玛瑙杯,罗马风格的狩猎纹高足银杯、仿照波斯多曲长杯制作的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等等。

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偶然能出上一两件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物就了不起了,像何家村这么集中的发现十分罕见。申秦雁说,何家村金银器窖藏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宝库,丝绸之路上的很多亮点都集中到了这里。

镶金兽首玛瑙杯(海内外孤品,国家不允许出境)
薩珊波斯多曲長杯在中國的演變圖
薩珊波斯多曲長杯在中國的演變圖

 

出土珍宝30多年秘不示人

何家村金银器自发现至今已有30余年,由于历史原因,所有文物从来没有全面、系统地展示过,除了少有的三四件外,基本上藏之高阁,秘不示人。据说,江青曾派人将其中的金碗拿去仔细赏玩,文物部门费了好大劲才要回来。

唐代金银器研究权威专家、北大博士生导师齐东方,将何家村金银器窖藏称为“何家村遗宝”。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西安地区有唐代金银器窖藏20多个,何家村如果也叫窖藏的话,有点太委屈它了。其他窖藏根本没法和它相比,称之“遗宝”,是有意加以区别。

齐东方说,他走上唐代金银器研究这条路,就是受到何家村遗宝的“诱惑”。回忆起第一次亲手摸到它们时,齐东方说,就像第一次碰到心仪已久的女子的手,让人心跳。金银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贵财富的象征,金银器制作最成熟和繁荣的时期在唐代。

“当时的宫廷金银器主要出自中央金银作坊院。它和一般的作坊是不一样的,只要做得好,不计成本。”齐东方说,“唐代金银器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唐朝把它作为一种等级的象征,三品以下不得以金银为食器,这实际把金银赋予了社会等级化的内涵。”

过去,人们只能借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来领略大唐盛世的风采。作为唐王朝的都城,西安目前所能见到的唐代的实物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都是陵墓中出土的陪葬品,地上的东西很少。真正沾有唐王朝生活气息的生活用具少之又少,唐代宫廷的实物更是凤毛麟角。唐王朝是中华民族最浪漫、最开放、最有为、最青春的王朝。何家村遗宝的发现,如同揭开了一位美丽新娘的面纱,她美丽的魅力摄人心脾,雕琢精巧的金银、洁白温润的玉石、充满异域风情的丝路精品……呈现出一个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世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唐盛世的蓬勃朝气。

千件遗宝见证泱泱大唐

金开元通宝(唐皇室赏玩之用,并不流通)

为了破解、验证历史上的诸多疑问和谜团,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专门抽调精兵强将,首次对何家村遗宝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解读和破译。

我们知道,唐王朝是非常尊崇马的,在唐代,马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战争、交通、运输等方面,而且还大量用于宫廷贵族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之中,最让人憧憬的就是风流天子唐玄宗时期的舞马。

文献记载,玄宗时,宫廷专门驯养了百余匹舞马,玄宗经常亲临现场观看并训练。每到唐玄宗千秋万岁节(玄宗的生日)时,这些舞马就在兴庆宫勤政、花萼楼下给唐玄宗跳舞。舞马都披着非常漂亮的锦绣衣服,挂着璎珞,牵马的壮士也都着金挂玉。高潮时,舞马就会跃上三层高的板床,壮士们把床板和马一起举起来,舞马衔着酒杯给玄宗敬酒祝寿。舞马也随之喝了酒,醉了,“舞马衔杯醉如泥”这句唐诗说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以往我们只是依据文献记载展开联想,甚至怀疑这是不是真的。何家村遗宝中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上的舞马造型竟与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专家充分考证后表示,舞马祝寿确有其事。

唐玄宗除了喜好舞马之外,还常在高兴时为下属赏赐金钱。他常在承天门(遗址在莲湖公园内)楼上设宴娱乐,兴致高昂时,便向楼下抛撒金钱以作赏赐,并由此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金钱会。由于这种赏赐活动热闹非凡,以至于数十年后,流落民间的宫女还不断向人们讲述此事,“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

这里的金钱指的就是“金开元通宝”,它是不流通的,仅供赏玩。钱币收藏家们做梦都想有一枚“金开元通宝”,哪怕是见一下也好。可他们也仅能在文献中品味历史了。真正的“金开元通宝”出自何家村,而且一共出了30枚,这是“金开元通宝”迄今惟一的一次发现。

唐代贵夫人所用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杨贵妃的香囊原为金银所制

何家村遗宝中,还有一件与杨贵妃有关。文献记载,杨贵妃被勒死后,唐玄宗非常想念。他从四川回来,专门命高力士一定把杨贵妃的尸体找到。高力士在马嵬坡发现了杨贵妃的尸体,他对唐玄宗说,尸体朽坏了,“唯香囊犹在”。

“过去我们不理解,香囊就是个丝织的香包,怎么还没有坏呢?我们现在知道,唐代的香囊实际上是金银制成的。”韩伟说。

何家村遗宝中就有这么一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其实,类似这种东西以前也出过。考古界将它们称之为“袖珍熏球”。后来法门寺中也出土了一件,唐人在埋藏的物账上点明这叫香囊。香囊是唐贵夫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无论狩猎、出行、游玩,均随身携带,所过之处,香气袭人。何家村出土的香囊再次印证了唐代的香囊确属金银所制。

这种香囊设计精巧,不论外部球体如何转动,中间的香盂总是保持平衡,里面的香料也不至于撒在外边。专家介绍说,唐代香囊中的持平装置完全符合陀螺仪原理,这一原理在欧美是近代才发明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领域,而中国最晚在1200年前的唐王朝时就已掌握了此项原理。

何家村遗宝中还有一套药具值得注意。据文献记载,唐代帝王多喜好服食金丹以求长生不老。其中6位皇帝的死亡跟服食金丹有关。何家村出土的一整套炼制金丹等的药具和大量的丹砂药(丹砂是炼丹的主要原料),正是这种宫廷时尚的真实再现。

申秦雁说,除了反映宫廷丰富多彩的生活及隐秘外,何家村遗宝也是漫漫丝绸之路上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创新过程的生动再现,比如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形制上虽然还保留着粟特带把杯的遗风,但褒衣博带的仕女已完全中国化了,这很可能是唐代工匠在粟特银器影响下改造、创新的制品。

何家村遗宝的制作工艺也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有关唐代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文献记载很少,对何家村金银器的研究,使我们对唐代金属冶炼、机械设计及加工、焊接、贵金属制作等都有了直观、深入的认识。从金银器上的修整痕迹看,加工刀具多种多样,而且精密度很高。所有金银器皿焊接处均未开裂,如金梳背上焊接的直径0.08厘米的金丝盘编的花纹和直径0.05厘米的小金珠,至今牢固如初,没有丝毫的裂缝和脱落。使用的什么钎料,用什么方法焊接,一直是未解之谜。

遗宝主人官位显赫

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目前所知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华美的器物之一)

领略了何家村遗宝的风采之后,我们自然会问:这批珍宝的主人是谁呢?自遗宝出土后,学界关于遗宝主人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学者提出“窖藏的主人是搜集古钱和外币的爱好者”,是一位“收藏家”,进而进一步提出窖藏的主人就是章怀太子和其子豳王李守礼。

经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北大的专家学者们精心研究,何家村遗宝的主人终于浮出水面,他就是唐代官位显赫的尚书租庸使刘震,而遗宝的埋藏年代应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爆发的泾原兵变中。

齐东方说,据唐韦述《两京新记》和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租庸使刘震就居住在兴化坊中。“租庸使”,是唐代中央专门设置的征收租庸调的官员。何家村遗宝中的庸调银饼是否也暗示着租庸使刘震宅与何家村遗宝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呢?

《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泾原兵变时,租庸使刘震让人押着“金银罗锦二十驼”出城外逃,自己则与家人随后赶来。这段文字透露出刘震手里掌握着大量的财富珍宝。租庸使的职责之一就是保管朝廷的财物。也就是说,何家村遗宝与刘震有关,却不是个人财产,而是收缴上来的庸调及保管的宫廷珍宝。

齐东方做了这样一个推测:在突遭战乱时,连皇帝都逃离京城。谁也无法预料事件发展的结果。有条件、有权力处置官府财物的刘震,先派人带走“金银罗锦二十驼”,而自己则与家人随身携带经精心挑选的宫廷珍宝逃跑。何家村埋藏的珍宝都是体积小、价值高、少而精的珍品,便是很好的旁证。

还有一重要文献《无双传》也对刘震出逃做了记载:当时城门守卫得知刘是朝廷要员不敢开城门,刘震只得又往其家所在的方位跑去。我们可以设想,在难以出城的紧急情况下,刘震不得不返回家中,将这些珍宝埋藏起来。而据该文献记载,刘震还做了叛军的命官。很快,唐军收复了京城,刘震夫妇被斩。刘震私藏的珍宝也就永远不被外人所知了。

小资料

唐德宗李适为解救被叛军围困的襄城,而征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前往驰援。泾原节度使姚言速率五千大军前往驰援。军队冒雨而来,希望得到赏赐却未果。在途经长安时,泾原兵突然发生兵变,攻占京城。唐德宗在宦官等护卫下,匆忙逃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兵涌入皇宫府库,大肆掠夺金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原兵变。

  •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插圖】
  • 仰莲瓣座银罐 【插圖】
  • 鎏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插圖】
  • 鎏金蔓草花鸟纹银碗【插圖】
  • 鎏金蔓草花鸟纹高足银杯【插圖】
  • 陶瓮(2件)【插圖】
  • 银石榴罐【插圖】
  • 素面三足银罐【插圖】
  • 素面“大粒光明砂”银盒【插圖】
  • 素面三足束腰形银罐【插圖】
  • 银茶托【插圖】
  • 水晶八曲长杯【插圖】
  •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插圖】
  • 玛瑙长杯【插圖】
  • 素面折腹银碗(大)【插圖】
  • 凸纹玻璃杯【插圖】
  • 鎏金双雁纹银盒【插圖】
  •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插圖】
  • 鎏金鸳鸯纹银盒【插圖】
  •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插圖】
  • 素面金盒【插圖】
  • 鎏金铜“永安五男”【插圖】
  • 素面双耳银锅【插圖】
  • “和同开珎”银币【插圖】
  • “高昌吉利”铜币【插圖】
  • 东罗马金币【插圖】
  • “开元通宝”金钱、“开元通宝”银钱【插圖】
  • 鎏金铜“货布”  【插圖】
  • 萨珊银币【插圖】
  • “节墨之法化”铜刀币【插圖】

  • “节墨之法化”铜刀币【插圖】

戰國齊刀幣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221年)齐邑节墨所铸刀币。面文“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形同早期断缘型“齐之法化”,而身长、体重均有超过,为齐化中最早出现的大刀。
通长18.5厘米,重达60克上下;齐大刀无有在节墨刀之上者。背面三道横纹下常见一星号,状为“▲”或“Φ”形,星下铭文一字、二字均有,如;化、日、工、甘、吉、上、行、司,以及辟封、安邦、十化、大行、法昌等近20种。节墨刀因出土稀少,故钱币家奉为刀币之上品。
“节墨之法化”铜刀币
“节墨之法化”铜刀币
  • 薩珊波斯銀幣【插圖】
薩珊波斯銀幣
薩珊波斯銀幣

 

  • “开元通宝”金钱、“开元通宝”银钱【插圖】

純金「開元通寶」,開元通寶是唐代貨幣,純金的一般來自皇帝賞賜。

直径2.14—2.5厘米,重6.60—8.36克,共30枚。

开元通宝金银钱,不是流通货币,而是用于宫廷赏赐、喜庆活动。《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先天二年(713年)九月乙卯,玄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官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于鹄《江南曲》有:“众中不取分别语,暗掷金钱卜远人”之句,说明民间也有金钱流传。唐人韩偓《金銮密记》记载,天复二年(902年)昭宗在岐州时,皇女诞生三日,“赐洗儿果子、金银钱、银叶坐、金银锭子。”

 

“开元通宝”金钱、
“开元通宝”金钱
“开元通宝”金钱
“开元通宝”金钱
“开元通宝”金钱、
“开元通宝”金钱、
开元通宝银钱
开元通宝银钱
开元通宝银钱
开元通宝银钱
  • 鎏金铜“货布”  【插圖】

席间,贵族掏出一枚钱币,和旁边的朋友炫耀,他又搜集到了一枚非常罕见的钱币,是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货布”!

由于王莽执政时期乱改币制,导致钱法紊乱,农商失业,从而加速了新莽王朝的灭亡,但这个时期出现的钱币却以品种繁多,样式奇特,铸造精美,文字隽秀而流芳千古,得到一枚这样的珍贵钱币,实在是不易。

当朋友仔细看了以后,笑笑对我们的贵族说,仿得真像。

何家村窖藏中有6枚鎏金货布,但根据专家后来的比对,这些全是唐代仿制品。新莽至唐代,前后相差600年,莽钱奇特精美,藏者得之不易,视之若珍,翻铸仿制用来雅赏品玩,也在情理之中。

包括这一枚钱币,何家村窖藏共出土钱币39种466枚,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唐代,一应俱全,时代跨度达千余年,涉及面东至日本海,西至地中海,幅员达数千公里。

这么多的钱币集中出土于一地,这在钱币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才有人戏称窖藏的主人为“搜集古钱和外币的爱好者和藏家”。

千年过去了,这场金灿灿的宴会似乎从未结束。打开一个个盖子,一个个瓶子,似乎它们总会给我们带来跨越千年的气息。

 

  • 鎏金铜“货布” 

 

  • 东罗马金币【插圖】
东罗马金币
东罗马金币
  • 东罗马金币
    东罗马金币
  • 东罗马金币
      东罗马金币

 

  • “高昌吉利”铜币【插圖】

「高昌吉利」銅幣,高昌吉利是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年-649年)西部高昌國(今位於新疆地區)的一種流通貨幣。

“高昌吉利”铜币
“高昌吉利”铜币
  • “和同开珎”银币【插圖】

日本元明天皇(公元661年-721年)鑄造的「和同開寶」

“和同开珎”银币
“和同开珎”银币
  • 鎏金铜“永安五男”【插圖】

後魏鎏金厭勝錢「永安五男」,厭勝錢就是壓歲錢,是非流通的紀念幣,「永安」是個吉祥用語。

鎏金铜“永安五男”
鎏金铜“永安五男”

 

  • 素面双耳银锅【插圖】

唐代金银器中被称为“锅”的器物一般都较小,被推测为医药用具。

  • 素面双耳银锅
    素面双耳银锅

 

  • 素面金盒【插圖】

金屑即黄粉,《本草纲目》引宗奭语:“不曰金而更加屑字者,是已经磨屑可用之义,必须烹炼锻屑为箔,方可入药,金箔亦同生金,有毒能杀人。……若不经锻,屑即不可用。”

麸金则是从冲积层中淘拣出来的金片,因其小如麸皮,故名麸金。

《名医别录》认为黄金“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李时珍认为可“疗惊痫风热肝胆之病。”《抱朴子·仙药》:“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 《太平御览》卷六六九《南岳魏夫人内传》载,晋成帝服金屑得道。黄金还是练丹的重要物品,《云笈七签·方药部》:“灵宝还魂丹制法”需“金簿二十四片,光明砂研如面……”。

唐代产金屑、麸金之地很广,《岭表录异》载广州“彼中居人,忽有养鹅鸭,常于屎中见麸金片,遂多养,收屎淘之,日得一两或半两,因而常致富矣。”《通典》、《新唐书》记载,日南郡驩州贡金箔黄屑,陇右道贡金屑,剑南道茂州通化郡土贡麸金,宕州怀道郡贡麸金十两,岭南道出金箔黄屑,饶州鄱阳郡贡麸金十两,眉州通义郡贡麸金八两,衡州衡阳郡贡麸金十四两,廓州宁塞郡贡麸金六两,蒙州蒙山郡贡麸金十两,巫州潘阳郡贡麸金八两。

素面金盒

素面金盒

 

  •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插圖】
西安何家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高6.6、口径12.8、壁厚0.12厘米。重414克。平面圆形,顶和底均微隆起,子母口扣合,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鱼子纹地,盖、底主纹相同,均为三重,中心为八出团花一朵,第二重为八枚忍冬石榴花结,第三重为六株柿状花结构成的团花八朵,团花心均有衔草翱翔的鸿雁一只。盖沿与盖侧以四枚石榴花结组成的菱形四出团花八朵,上下口沿以六枚石榴花结组成团花八朵,盖内墨书“溪州井砂卅七兩,十兩,兼盛黃粉”,虽个别字迹模糊不清,经仔细辨认,仍可通读。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盒是唐代金银器皿中常见的器类。唐代皇帝常常在腊月初八用精制的金银盒盛放贵重的化妆品,如面脂、香药等来赏赐大臣。此盒用来装药材,盒内井砂实测重444克,黄粉787克,黄粉即金屑,为炼制丹药的材料。 此件器物上的纹饰錾刻流畅,一气呵成,表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  鎏金鸳鸯纹银盒【插圖】

高1.9、直径4.2、盖厚0.11、盒身厚0.15、子母口厚0.08厘米。重35.9克。圆形,盒盖、底微隆,子母口,外表通体为鱼子纹地。盒面中央有一只雄鸳鸯,蓬首、振翅、扬尾、信步,姿态怡然自得,外绕八个桃叶、忍冬、莲叶花结。盖侧面饰十二朵流云。盒底中央为八出团花一朵,外绕八个桃叶、忍冬、莲叶花结。盒身侧面饰十三朵流云。盒内可见到清晰的同心螺旋纹。

盒面单只鸳鸯的布局,似脱胎于8世纪中叶以前唐代金银器上见到的“徽章式纹样”。这种纹样来自萨珊金银器的做法。

鎏金鸳鸯纹银盒 盒面纹样
鎏金鸳鸯纹银盒 盒面纹样
鎏金鸳鸯纹银盒盒底纹样
鎏金鸳鸯纹银盒盒底纹样

 

  •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插圖】

高3.2cm,长10.6cm,宽7.5cm

银羽觞侈口,双耳椭圆形平底,内壁有折枝莲四株,空白处填以流云纹。底部饰以团花,器外长边两侧各饰一只鸿雁和鸳鸯站在莲瓣上,短边两侧分别饰一对鸳鸯和鸿雁,以蔓草将器体分为四个区域,外底部饰以与内底相同的团花,通体饰花纹,纹样鎏金,鱼子纹地。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
  • 鎏金双雁纹银盒【插圖】

高1.8、直径4.05、盖厚0.1、盒身厚0.15、子母口厚0.08厘米。重39.5克。 圆形,盒盖、底微隆,子母口,外表通体饰鱼子纹地。盒面中央有相向站立的双雁,做振翅状,俱站于一莲蓬之上,对冲一菱形胜,胜下缀穗。胜上方有一组三出莲,一花二叶。雁踏莲蓬两侧的莲叶勾卷蔓延,呈半合抱状。盖侧面饰十一朵流云。盒底中央为四枚桃叶、忍冬连结花瓣,四瓣尖处各生长一朵阔叶折枝花,花瓣交汇的四结点处各生长出一朵莲叶串枝花。盒身侧面饰十二朵流云。 大雁在古代象征着夫妇忠贞不渝,彼此不离不弃,因有着这层吉祥寓意,所以也被用于装饰图案。这件银盒上除了双雁,还有莲叶、莲蓬图案,则寓意了百年好合,多子多福,皆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福。

鎏金双雁纹银盒盒面纹样
鎏金双雁纹银盒盒面纹样
鎏金双雁纹银盒盒底纹样
鎏金双雁纹银盒盒底纹样
鎏金双雁纹银盒
鎏金双雁纹银盒
  • 凸纹玻璃杯【插圖】

凸弦纹玻璃杯,唐,陕西省何家村窖藏出土,高9.7厘米。萨珊风格。

  • 凸纹玻璃杯
    凸纹玻璃杯

 

  • 素面折腹银碗(大)【插圖】

 

  • 素面折腹银碗(大)
    素面折腹银碗(大)

 

 

  • 玛瑙长杯【插圖】

通高3.7、底厚0.65、口径长13.8、宽7.1、圈足高0.15、足径长4.7、宽2.4、厚0.6厘米。玛瑙长杯用酱红地缠枝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玛瑙制作而成,琢磨光滑,通体呈玻璃光泽,精美瑰丽。为椭圆形长杯状,有一矮圈足,中部微鼓,两端略低。唐代玛瑙杯多为饮酒器。

  • 玛瑙长杯
    玛瑙长杯
  • 玛瑙长杯
    玛瑙长杯
  • 玛瑙长杯
    玛瑙长杯

     

  •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插圖】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经过锤揲成型,光滑没有纹饰。腹壁上环形手柄已经脱落,留有“T”字形的焊接痕迹。圈足内部写有银器重量的墨迹楷书,虽然已经减淡,但仍能看到“九分”字样,根据银杯的实际重量395克以及唐代的重量标准,可以推定墨书内容为“九两二分”。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

 

 

  • 水晶八曲长杯【插圖】

通高2.9、口径长9.5、宽5.5、壁厚0.1、圈足径长4.8、宽2.7、高0.27、厚0.3厘米。以无色透明水晶制成。器形与何家村出土的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相同,有八个横向分层式的曲瓣和椭圆形矮圈足。其制作方法也与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相类,惟外壁光素无纹。

目前为止,经考古发现的唐代水晶容器仅此一件,恰为杯形。虽然西域国家多次向唐朝进献过水晶杯,而这件水晶杯的形制又与萨珊式多曲银长杯相同,但鉴于中亚没有发现类似的器物,此器成形与掏膛等制作技法与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完全相同,所以推测很可能它是7世纪后半叶中国工匠制作的仿制品。

水晶八曲长杯
水晶八曲长杯
水晶八曲长杯
水晶八曲长杯
  • 水晶八曲长杯
    水晶八曲长杯

 

 

  • 银茶托【插圖】

1957年西安和平门外出土7件唐代银鎏金莲花形茶托,其中一件在圈足内刻:“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拓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字”。茶拓子即为茶托。

茶托 变体莲瓣形,凹底,喇叭形圈足。圈足内刻“力士”二字。高8~8.5厘米,口径8.8厘米

银茶托
银茶托

 

  • 素面“大粒光明砂”银盒【插圖】

银盒呈圆形,由盒盖、盒底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扣合,通体光面无纹饰。盒盖与盒底均隆起呈慢拱形。盒内所装物品及数量分别以墨书写在盒盖的内、外壁上。外壁共计有4列23字:大粒光明砂一大斤 白馬朏鉸具一十 五事失玦真 黃錢卅,內壁共計5列48字:大粒光明砂一大斤 白馬朏鉸具一十五 事失玦真黄錢卅 黄小合子一六兩一分内有麩 三兩強 釵釧十二枚共七兩一分 ”。丹砂、麩金都是冶炼丹药的原材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医用药品。大粒光明砂即朱砂,也是古代冶炼丹药的重要材料。

素面“大粒光明砂”银盒
素面“大粒光明砂”银盒

 

  • 陶瓮(2件)【插圖】

宝贝就藏在这两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巨瓮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大银罐中。摆放有序,大的套小的,共计千余件,其中金银器物达265件。谁藏的不知道,但绝非一般战士,应该是为了躲避战乱.

  • 陶瓮(2件)
    陶瓮(2件)

 

  • 银石榴罐【插圖】

高9.3、外径3.05、口高1.5厘米。重845克。何家村窖藏共出土银石榴罐4件,形制基本相同。这件有一棍状的孔塞。小口,长颈,长颈似圆筒,为银片打制成环状,焊接在罐口之上。颈部有一圈外凸的棱带,颈与腹部相接处仅留直径约为0.5厘米的小孔,孔内有棍状的塞。孔塞长3.6厘米,共分三段,钮为花蕾状,向下依次加长,变细,与小孔结合较好。根据其形态推断银石榴罐可能是古代炼丹的器具。

银石榴罐
银石榴罐
银石榴罐银石榴罐口部
银石榴罐银石榴罐口部
  • 素面三足银罐【插圖】

齐东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唐代不少皇帝和贵族热衷于服食丹药,也许能与一些器物联系起来。何家村遗宝中有素面平底银罐、素面圈足银罐、素面三足束腰形银罐、素面三足银罐。形态上是唐代常见的器型,在玉石、陶瓷以及壁画石刻中也能见到,但形体通常都很大。唐开元六年(718年)韦顼墓石椁线刻图中,有一侍女手捧三足罐,实物和从图像比例上看应该是一般生活用具,可何家村这几件银罐体态很小,器高分别是3.5~4.65厘米。共同特点是都有盖,扣合得非常紧密,子母口严丝合缝,似乎连空气都无法进入,以至于时隔一千余年后内壁的银白色仍然铮亮如新。毫无疑问,它们的用途特殊,也许就是盛装与炼丹有关的药物,因为方士们认为将炼丹原料盛放在金银器里面,会沾染上金银之气,能巩固和提高药效。崇拜炼丹养生的观念增进了人们神秘的幻想,会以巨大的热情和精神动力制作如此精致器物。小罐的制作难度很大,带三足的小银罐,焊接的缝隙出现许多绿锈,应是用锡、铅和铜为主合成焊药焊接,日久腐蚀后就会出现绿锈痕迹。法门寺银盐台上錾刻“小药焊”三字,说明唐代的焊接技术,有大焊、小焊,区别是焊药不同。这几件小巧玲珑的器物本身似乎也增添了灵异的感觉。

 

  • 素面三足银罐
    素面三足银罐

     

 

  • 鎏金蔓草花鸟纹银碗【插圖】

 

  • 鎏金蔓草花鸟纹银碗
    鎏金蔓草花鸟纹银碗

     

  • 鎏金蔓草花鸟纹高足银杯【插圖】

 

  • 鎏金蔓草花鸟纹高足银杯
    鎏金蔓草花鸟纹高足银杯

 

  • 鎏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插圖】

 

  • 鎏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
    鎏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

 

 

  •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插圖】

 

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罐内所装的白石英、紫石英,即盖内墨书提到的“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也就是水晶。无色透明者,古人称为白英。紫水晶称紫英,紫色是因为“铁”的氢氧化物在晶体中形成“呈色中心”的缘故。这是天然水晶作为药物的明确发现。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紫水晶称紫英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白英是白水晶

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徐锴语:“英,亦作瑛,玉光也。今五种石英,皆石之似玉而有光莹者。”同书引《名医别录》曰:“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长五六寸者弥佳。” 晋葛洪《抱朴子》卷十一《仙药》中将石英与丹砂、黄金同列上品。《神农本草经》卷一《上经》认为白石英“味甘,微湿,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生。”苏颂谓:“古人服食,惟白石英为重。” 白石英还是古代炼丹的主要药物,《云笈七签》卷七十一《金丹部》中“太一玉粉丹法”的配方为“紫石英(五两)、白石英(五两)、银粉(五两)、空青(十两)、流艮雪(一斤,用银雪)。”

唐代产白石英的地方较多,《新唐书》载睦川新宝郡、梧州苍梧郡土贡白石英。《通典》载泽州高平郡贡白石英五十小两。《唐六典》载河东道泽州、岭南道都出白石英。

紫石英在唐代也被视为珍贵的服食药物和炼丹药物。《岭表录异》曰:“陇州山中多紫石英,其稍蕴紫,其质莹彻,随其大小,皆五棱,两头如箭镞,煮水饮之,暖而无毒,比北中白石英,其力倍矣。”《神农本草经》载:“紫石英,味甘,温。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本草纲目》引《日华本草》有用其治痈肿毒气之方:“紫石英火烧醋淬,为末,生姜、米醋煎傅之,摩亦得。”《云笈七签》有“灵宝还魂丹法”的配方,其中需要光明砂和紫石英。《抱朴子》载不寒之道是服“紫石英朱漆散”。

《通典》载兖州鲁郡贡紫石英二十二两,沂州琅琊郡贡紫石英二十二两,《唐六典》也载两州出紫石英。

 

 

  • 仰莲瓣座银罐 【插圖】

仰莲瓣座银罐这种器物形制特殊,仅见于何家村窖藏。根据同出土的药物、及石榴罐,推测其很可能也是一件炼丹用具。

该罐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罐形,下部似一圜底碗,底部饰仰莲瓣一周,各莲瓣中央錾刻一心形图案。罐体和仰莲座式分别制好后焊接起来的。但不乏可对比的器物:上部罐体为唐代金银罐常见形制;圜底碗造型简单,是唐代的各种材料的器物中均可见到的器型;莲瓣纹饰唐代比较普遍的艺术题材。

莲花,又名荷花,古时也称芙蓉。是著名的观赏花卉,也被称为“佛门圣花”,是佛教的象征。莲花被佛教作为宗教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性来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二是因为莲花是多年生水生宿根植物,佛家以为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着人死而灵魂不灭、不断轮回。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

仰莲瓣座银罐
仰莲瓣座银罐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