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内,发现一处唐代窖藏,在两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巨瓮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大银罐中,贮藏了金银器、玉器、宝石、金石饰物、金银货币、银铤、银饼和药材等千余件。其中金银器物达265件,这批国宝的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也让今天的我们能够透过这些巧夺天工的器物去领略一千多年前大唐的盛世华章!
何家村的金银器体现了唐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本土文化与再创造的过程,从生活、艺术、等级与文化多个角度展现了一幅兼容并蓄、积极进取的唐时盛景。 归来时,天空云影错落,积云阵阵如列棋枰之子,翻卷往来聚了又散,夕照天光明了又灭,尽得白云苍狗之叹。 回想幽暗中金银二色交错闪现,晃晃如耀夜之日,拨云散雾,照亮沉沉夜色,打开尘封千年的时间枷锁,描摹出雍容妍丽的盛世之姿,恍若时间不曾流逝,时空未及转换,器物如新,长安犹在。
何家村遺寶神秘的主人。其實這至今都是一個謎。何家村這批珍寶不是墓葬,是窖藏,也就是人家在地下埋的寶貝,而且堆放得特別著急,密密麻麻塞滿了兩個陶瓮和一個小銀罐,感覺像是逃難時匆匆埋下的。後人也只能根據它們被發現的位置瞎猜猜了。
何家村遺寶出土地點興化坊靠近皇城附近,是當時王族貴戚和達官顯要居住的黃金地段。專家們高度懷疑它們的主人是唐代官位顯赫的尚書租庸使劉震,而遺寶的埋藏時間可能是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爆發的涇原兵變中。
專家們懷疑的證據如下——
據唐韋述《兩京新記》和清代徐松《唐兩京城坊考》記載,租庸使劉震就居住在興化坊中。「租庸使」,是唐代中央專門設置的徵收租庸調稅的官員。何家村出土有徵稅用銀餅,這些銀餅從地方徵收到中央後,先要送到輸場,經檢驗合格後再由輸場送往國庫,整個過程中租庸使要全程跟進。
- 伎乐纹白玉带胯【插圖】
- 五足镂空银熏炉【插圖】
- 鎏金鸿雁纹银匜【插圖】
- 素面金盆【插圖】
- 鎏金小簇花银盖碗【插圖】
- 素面金铫【插圖】
- 狮纹白玉带板【插圖】
-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插圖】
- 葡萄龙凤纹银碗【插圖】
- 更白玉、斑玉、深斑玉带【插圖】
- 素面双耳提梁银锅【插圖】
- 素面平底银罐【插圖】
- 素面圈足银罐【插圖】
- 素面银罐【插圖】
- 金臂钏【插圖】
- 素面三足束腰形银罐【插圖】
-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插圖】
- 鎏金铜兽首铰链玉臂环【插圖】
- 素面银盆【插圖】
- 线刻鸳鸯纹银盒【插圖】
- 鎏金熊纹六曲银盘【插圖】
- 鎏金龟纹桃形银盘【插圖】
- 鎏金宝相花纹银盖碗【插圖】
- 鎏金双鱼纹银碗【插圖】
- 鎏金铜兽首铰链玉臂环【插圖】
- 狩猎纹带盖银罐【插圖】
- 素面椭圆形银碗【插圖】
- 唐摩羯纹金杯【插圖】
- “怀集”庸调银饼、“洊安”庸调银饼、“东市库”银饼【插圖】
- 素面短柄三足银铛【插圖】
- 素面折腹银碗(小)【插圖】
- “拾两太北”银铤【插圖】
- 伎乐纹白玉带胯【插圖】
伎乐纹白玉带胯是其中惟一不合制度的一例,它由四枚方形胯和十枚半圆形胯组成,成了十四胯,但这十枚半圆形胯中九枚雕胡人伎乐,只有一枚上面雕琢狮子,虽从玉质形状并无差别,但构图主题明显不是一类,可见伎乐纹白玉胯仍合唐制为十三胯,这个狮纹带胯埋葬前当另有归属,属于混入其中,但它非所藏狮纹带胯中的一枚,因为狮纹带胯本就是十三枚,且全为方形。
- 五足镂空银熏炉【插圖】
- “拾两太北”银铤 【插圖】
因为在唐代,白银的使用范围有限,基本上是作为贡银和税银在进贡、进奉、赋税等领域内使用,和百姓日常生活联系不大。这件唐代笏型银铤,通体黑色包浆,两端粗细不同,有一尺来长,猛一看像是过去洗衣服用的棒槌。
唐虽然幅员辽阔,但由于当时开采冶炼水平有限,全国全年的白银产量只有一万五千两,而且铸造出的银铤或银饼,远没有后世那么规范整齐,存在着同样规格的成品轻重不一、厚薄不均的情况,如果作为日常交易的货币在民间流通确实是既不够用又不好用。
唐代给皇帝进奉金银器主要是为了邀恩取宠、晋升官位。既然是给皇上进奉,当然要写上自己的名字,所以银铤大多錾有铭文、标记。
“五两朝”银铤之“朝”,根据《唐六典》卷二十:“左藏有东库、西库、朝堂库”,可见刻有“朝”字的银铤,即是中央铸造,国家库藏——左藏所属朝堂库之物 。其上墨书是后来重新称量时的记号,所记“卌八两半”不是这枚的重量,而是多枚合称,最后将重量记在此银铤上的。
左藏是户部管辖的国库,专门负责国家赋税所得,国库银铤主要来自地方赋税和供奉,从“十两太北朝”银铤清晰的剜削及补钉痕迹分析,国库银铤的管理有统一的重量要求,称量也非常严格。因唐代库藏日常业务由太府寺管辖,有人认为太北之“太”应是“太府寺” 。该银铤上墨书已不清,应是第二次重新校对重量时所写,内容应为重量。
- 素面折腹银碗(小)【插圖】
- 素面短柄三足银铛【插圖】
- “怀集”庸调银饼、“洊安”庸调银饼、“东市库”银饼【插圖】
何家村银饼上有“东市库”的文字,是首次发现,正面墨书题写:“东市库、郝景、五十二两四钱”。东市是唐长安的两市之一,唐朝政府设有京都市令、平准署令等官职,掌管市场贸易之事 。东市库银饼可能即是东市平准之物,平准,就是政府为防止私商操纵市场、牟取暴利,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有必要设立平准机构,稳定物价。东市库银饼也可能是邸店铸成银饼之税钱。
何家村遗宝中还有4枚银饼很特别,刻有文字,其中一件正面錾文“怀集县开十庸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还有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另1件錾文内容相同,仅末尾3字为“匠陈宾”。这是遗宝中所有的器物中带有明确纪年的物品,“开十”当为“开元十年”之省文,“开元十九年”即公元731年。这是首次发现明确的庸调银饼,也是目前唯一的发现。
银饼上的“洊安”、“怀集”是地名,怀集县故治今广东怀集县,洊安县故治在今怀集县西,两者唐时属岭南道广州。岭南诸州是重要产银、贡之地。这些银饼就是当地的庸调折变为银、冶铸成饼送交国库的赋银。《唐六典》卷二十左藏令务:“凡天下赋调先于输场,简其合尺度斤两者,卿及御史监阅,然后纳于库藏。皆题以州县年月,所以别粗良,辨新旧也。”怀集县、洊安县庸调银饼上錾刻的铭文,题以县名、纪年、来源、重量、负责官员及工匠的职务、姓名、以备考核查验,其格式、内容与文献记载一致。
有趣的是,“怀集” 庸调银饼左下侧有一圆形补疤,上缴国库的银饼本身是钱财,必须验明成色和重量,但并不需要规整,补痕与银饼的形态并无关系,这可能是缴税或入库前校订重量后发现不足,补加后留下的遗痕。可见进入国库前有严格的检验,不足要补齐重量。
东市和西市是隋唐长安城中设立的集中商业区,市内以井字形街道分割为九区,每区开设临街的各行店铺,据宋敏求《长安志》:“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可见“东市库”银饼是经营邸店、店铺的商人上交国家的税银 。
- 唐摩羯纹金杯【插圖】
唐摩羯纹金杯是公元3世纪中叶的四瓣海棠形金杯。 公元3世纪中叶
- 造 型 四瓣海棠形 材 质 金
- 素面椭圆形银碗【插圖】
- 狩猎纹带盖银罐【插圖】
唐,口径6.5CM 通高10.5CM。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隆起,宝珠顶,子母口,直颈,圆肩,深腹,腹下敛,圈足。外形线条流畅,优雅稳重。罐身通体以弦纹分层饰以翻卷的蔓草、飞禽、走兽、骑马狩猎的人物,底填以鱼子纹。纹饰繁复,华丽富贵,是难得的盛唐精品。
- 鎏金铜兽首铰链玉臂环【插圖】
外径8.2厘米,内径6.6厘米,宽2.2厘米。
鎏金铜兽首铰链玉臂环是由鎏金铜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接而制成。其中,两段弧形玉的一端以鎏金铜片套合在一起,为死扣,其外缘制作成花朵形,中部花蕾突起,花蕾内各镶嵌紫色宝石一枚,花蕾四周花叶形框内原镶嵌有四块宝石,今已失,四角各嵌一料珠。另一段弧形玉的两端与前两段弧形玉的另外一端之间,则以鎏金铰链式合页轴相连,一为死扣,一为活扣,其轴可以灵活的插入或者抽出,以便玉臂环的开启或关闭,两合页外缘均以兽首形状的鎏金铜片包住,兽首相背,料珠镶嵌双眼,头顶各嵌一紫色宝石。
何家村的这两副臂环出土时装在莲瓣纹银罐内,银罐器盖墨书“玉臂环四”,可知玉镯在当时被称作“玉臂环”。唐代文献中又将这种臂环称为“玉臂支”。唐郑处诲《明皇杂录·逸文》:“我祖破高丽,获紫金带、红玉支二宝,朕以……红玉支赐妃子,后以赐阿蛮”。《格物镜致》“玉支”作“玉臂支”。这两件玉臂环构思巧妙,制作精湛,它充分利用黄金、白玉不同的质地、色彩、光泽,互相衬托,交相辉映,使玉臂环更显华贵富丽,是唐代遗物中罕见的珍品。
- 鎏金双鱼纹银碗【插圖】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两件鎏金双鱼纹银碗,造型和大小基本相同。碗底内有两条鎏金的鱼,当碗内盛满水时,水波流动,碗底的小鱼就如同在水里游动一样。
碗内底的双鱼和装饰的水草均为锤揲而成,并錾刻修身鱼身,纹饰鎏金。圈足为焊接,出土时脱落。这种内底装饰风格是在伊朗萨珊银器上的徽章式纹样的影响下创制而成的。
- 鎏金宝相花纹银盖碗【插圖】
- 鎏金龟纹桃形银盘【插圖】
- 鎏金熊纹六曲银盘【插圖】
银盘为六曲形,制作相当考究。银盘锤揲制成,盘底中心装饰有熊纹饰,熊纹通体鎏金,光亮如新。熊仰首作咆哮状,形态生动、自然逼真。
- 线刻鸳鸯纹银盒【插圖】
這件銀盒乍一看來似為素麵,與何家村遺寶中其他紋樣華麗的銀盒相比並不突出。但經仔細辨認,盒上看似的刮痕卻是模糊的圖案。那些隱隱約約的線條連綴起來,盒面中心呈現出一對相對的鴛鴦,各站於一蓮蓬之上,口銜菱形綬帶。鴛鴦上、下方各有一組蓮花,一花二葉,呈半合抱狀。原來正是唐詩佳句中描述的「願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菱花綬帶鴛鴦簇」類的圖案。盒蓋、盒身側面的流雲卷草紋也依稀可辨。
鴛鴦既然表達了生死相連的寓意,與之配合的紋樣恰恰是「蓮」, 「下有並根藕,上生同心蓮。」 「既覓同心侶,復采同心蓮。」鴛鴦與蓮結合,寓意明確。
在刻畫鴛鴦與蓮來表達男女感情、夫妻關係的圖案時,工匠十分認真謹慎,因此,蓋面和側面纖細的線刻應為起稿之圖,圖案沒有全部完成,不知何因放棄了後續製作。盒蓋內面墨書「合重卅六兩,盛次光明沙廿一兩,虎魄十段」字樣,看來器物紋樣雖未完成,卻已經當成品使用了。器物研究必須關注細節,細節有時會透露出難得的信息,何家村還有一件鎏金線刻飛廉紋銀盒,過去被誤以為金盒,經仔細觀察,上面有淺細線刻的飛廉等紋樣輪廓,不僅知道了是件未完成的作品,還知道原來是通體鎏金的銀器,而且從中可了解到唐代有些銀器是先鎏金後鏨刻的製作程序。
- 素面银盆【插圖】
- 素面三足束腰形银罐【插圖】
- 金臂钏【插圖】
钏戴在臂上称“臂钏”或“跳脱”,戴在腕上称“腕钏”。唐代的钏有金、银、玉、琉璃等多种质地,制作也非常精致。何家村出土的这件素面金钏以纯金制成,佩带时可以根据需要开合,从其尺寸和形制判断这件金钏属于典型的金臂钏。
- 素面银罐【插圖】
提梁银罐出土于唐代何家村窖藏,罐盖与器身扣合得十分紧密,通体采捶揲工艺制作完成。捶揲是先将金银捶打成板片,其次将金片或银片放置在模具之中,打制成各种所需的器形。捶揲工艺是大多数器物成型前必须经过的工艺流程。从器物内壁还可以看见在捶揲过程中璇活留下的同心圆痕迹。根据罐内留有锈迹及残物判断,这件器物应是盛放货币的储物盒。
- 素面圈足银罐【插圖】
- 素面平底银罐【插圖】
素面平底银罐
- 素面双耳提梁银锅【插圖】
西安何家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何家村窖藏中一共出土了5件银锅,均为素面,无纹饰,除一件为双立耳护手银锅外,其余的都有环形提梁,在形制上大同小异。此件银锅是提梁银锅中最大的1件,高7.1、提梁高9.6、口径19.2、口沿厚0.27厘米。重740克。直口,深腹,圜底,折沿,折沿的唇上部有一周圆润的凸棱,折沿上铆接着一对圆拱形立耳,截面为圆形,两脚直接固定在折沿的穿孔上。环形提梁两端套挂在立耳孔中,整体为八棱形,到了两端挂钩的地方为圆柱形,弯折成S形,顶端制作出一个鸟头,曲颈勾喙,没有细部刻画,但形态生动。
整件器物造型简洁,制作精良,轮廓线平滑规整,抛光细腻,体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器物内底有唐人墨书题记“一斤二两半”。
- 更白玉、斑玉、深斑玉带【插圖】
何家村窖藏10副玉带胯中,形制较为特殊的是九环蹀躞带胯,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唐革隋政,天子用九环带,百官士庶皆同。”可认为符合最高等级。其余九副玉带胯除去头、尾两块玉带板及带扣外,总数均为十三块。
十三胯是唐代革带最高胯数,为御用带。所以仅从何家村窖藏十副玉带銙可知,何家村窖藏不但是为官府所有,而且可确定是皇家财物,具体由中尚署管理。
- 葡萄龙凤纹银碗【插圖】
高4.2、口径12.6-12.9、足径7、壁厚0.19厘米。重158克。口沿内卷呈一圈凸棱,弧腹,喇叭形圈足。花纹平錾,錾刻工艺之精湛,居唐代银碗之首。外腹部鱼子纹地,以葡萄、忍冬、卷草缠绕布局分成六区,三鹦鹉、三奔狮间隔刻于每区花草的中心部位;圈足底面刻蟠龙一条,周饰流云,鱼子纹地,碗内腹部光素无纹饰,底部鱼子纹地,刻走凤一只,饰以葡萄、忍冬、卷草。
-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插圖】
带盖银碗在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三件,这三件盖碗在属窖藏中时代较晚的器物,大体属于唐德宗时期。此银盖碗重1380克,盖足内有莲叶组成的六出团花一朵,盖周围散点排列出六朵忍冬结,腹部錾刻六株形像葡萄石榴的折枝花,盖面和底部的外沿均有六朵小花,纹饰鎏金,圈足内沿还錾刻有“进”字。
- 狮纹白玉带板【插圖】
大銙长5厘米,宽3.8厘米,厚1厘米。方銙长3.8厘米,宽3.6厘米,厚0.6厘米。铊尾长4.8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狮纹白玉带由狮纹方銙、狮纹圆首矩形銙(扣柄)、狮纹圆首矩形铊尾、玉带扣,总计16件组成。此副玉带狮纹的设计别具匠心,在15块带板上碾琢了俯卧、行走姿态各异的狮子15只,其中有12枚方銙的狮纹造型相同,方向相反,应为6对。纹样的雕琢方法为:先用较宽的砣具砣出狮纹轮廓,再沿銙边沿向内斜刻,将狮纹轮廓以外的空间剔地,使狮纹凸出,然后再用较窄的砣具刻画眼睛、鬃毛等细部,这种在平面上斜刻剔地,使所表现的形象隐起的技法为唐代玉雕所独有。
根据唐代用胯规定,这些玉带胯除去头、尾两块玉带板及带扣外,总数均为十三块。《通典》卷六十三《礼典二十三·天子诸侯佩剑绶玺印》:“上元元年八月,敕文武官以上,金玉带,十二銙(胯);四品,金带,十一銙;五品,金带,十銙;六品、七品,并银带,九銙;八品、九品,服并钅俞 石带,八銙;庶人,服黄铜铁带,六銙。”十三胯是唐代革带最高胯数,为御用带胯。
- 素面金铫【插圖】
铫Diào出现于汉代,是有柄有流的小型烧器,到了唐代这种器物开始广泛使用。这件素面金铫是用厚约0.1-0.2厘米的金片捶打而成,流、柄与器身浑为一体,是用一整片金片锤成。金铫内壁与外壁有明显的捶打痕迹,从内壁残留的痕迹来看,它曾被长期的使用过。金铫的内底底部有三行墨书:“旧泾用十七两 暖药”。题记的内容涉及三个方面:这件金铫的使用者名字叫做“泾”;金铫的重量是十七两,折合下来一两约等于40.18克;金铫的用途是用来暖药及熬药的。在这短短的三行八个字的墨书中,最重要的是第一行的三个字。它为我们寻找这件金铫的主人乃至探讨整个何家村遗宝的主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鎏金小簇花银盖碗【插圖】
高11.7、口径21、盖捉手径12.8厘米。盖口径22.7、足径12、口沿厚0.26厘米。重1220克。侈口,圈足,盖沿下折一周成子母口,平錾花纹,纹饰鎏金。盖圈足内錾阔叶六出团花一朵,盖周有散点配置的向心式的小簇花,底与盖足饰六朵小花,碗内底墨书“卅两并盖”,盖内墨书“卅两并底”,底足内沿刻“卅两三分”,盖捉手内沿刻“卅两一分”字样。碗盖与碗体扣合不紧密,可能原本非一套。
- 鎏金鸿雁纹银匜【插圖】
西安何家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高8.4、口径20.2厘米。整体为深腹碗形,侈口,曲腹,底部较平坦,外底焊接圈足,略微外撇,一侧口沿下有半圆形开口,焊接着槽状短流,接口处细致紧密,精密度极高,体现出唐代金银成型工艺和焊接技术的高超水平。
银匜器壁光滑平整,有温润如玉的感觉,纹饰洗炼精美,在装饰风格上摆脱了早期繁琐细密的满装风格,花纹手法富于写实,并加入了浮雕的手法,体现出进入成熟期的工艺水平。器壁外对鸟图案与阔叶折枝花相间分布,纹饰鎏金,纹饰用平刀削剃的办法制作出花纹浮雕的立体感,使花纹隐起错落。三组对鸟图案分别是鸳鸯、鸿雁和另一种雀鸟。
整体器体厚实,造型饱满庄重,是唐代金银器中的精品。
- 素面金盆【插圖】
《太平御览》卷731《方术部》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隋尚食奉御郭弘道善于相面,当时李渊任隋殿内少监,两人关系甚好,有一天郭弘道对李渊说:“公天中伏犀,下相接于眉,此非人臣之相,愿深自爱。”李渊就取弘道银盆,放在地上,引弓射之,对弘道说:“向言有验,当一发中之。”结果是应弦而中。弘道就说:“愿公事验之后赐偿金盆。”李渊大笑。
王建《宫词一百首》“丛丛洗手绕金盆,旋拭红巾入殿门。众里遥抛新摘子,在前收得便承恩。”描写的就是皇宫里嫔妃们使用金盆的情景。
《太平广记》卷48记载:唐宣宗时有位罗浮先生轩辕集,年过数百,颜色不衰。唐宣宗召入内廷,谈论长生之道,宣宗曾遣嫔妃取金盆,下扣白鹊,准备考考他,未及召问,轩辕先生已猜出盆下为白鹊。金盆不仅用于皇宫里的嫔妃洗手洗面,同时也是为新出生的皇子洗身使用的器具。唐代宗出生三天,唐玄宗就赐给他一个金盆。
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天宝遗事》讲,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在长安城永昌坊内构筑一座合欢堂,工成后,以二十万钱支付工匠,工匠不愿意,又加红罗五千段,还是不愿意,最后给了两件金盆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才算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