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瓷器

来源:美中时报 版次:美中时报0932期 作者:梅宗宝 时间:2017年12月27日

瓷器概述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其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瓷器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器物。瓷器是由陶器向瓷器过度阶段的产物,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了。商代中期生产的青釉瓷已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这时的胎质灰白,烧造温度能达到1100摄氏度,表面施石灰釉,被称为“原始青瓷”。随着不断的创烧,从东汉至南北朝的浙江越窑青瓷已经胎质坚硬,加工精致,表面带有青色玻璃质釉,这标志着瓷器生产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

瓷器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鉴定前,首先要掌握瓷器烧造的工艺知识,了解不同朝代器物造型和胎体的烧制规律;其次要知道瓷器烧造的美术知识,因为每个朝代的装饰纹饰和釉色在呈现上均区别;最后要了解中国的历史知识,因瓷器上不管是刻款、堂号款还是官款在不同时期都是不同的。

总结上述,瓷器鉴定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断年代和断窑口”。

有五个鉴定的基本方法:

一.器型

瓷器的器型有很多种,如瓶、杯、碗、壶、樽、罐、炉、盘、洗、缸等。瓶在唐宋时期创烧并流行至今的有蟠龙瓶、多管瓶、梅瓶、琮式瓶、玉壶春瓶、盘口瓶、葫芦瓶、贯耳瓶、弦纹瓶、纸槌瓶等;元代有象耳瓶、扁瓶等;明代有抱月瓶、天球瓶、绶带葫芦瓶等;清有双联瓶、橄榄瓶、柳叶瓶、棒槌瓶、凤尾瓶、观音瓶、赏瓶、交泰瓶、转心瓶等。杯有高足杯、爵杯、永乐压手杯和马蹄杯、成化鸡缸杯、嘉靖方斗杯等。碗的器型有斗笠碗、汝窑温碗、高足碗、净水碗、卧足碗、葵口碗、撇口碗、宣德鸡心碗等。壶有茶壶、执壶、凤首壶、僧帽壶、背壶、扁壶、贲巴壶等。樽有鱼篓樽、宣德四方倭角樽、雍正的太白樽、苹果樽、摇铃樽、如意樽、乾隆百鹿樽等。罐的器型有龙泉窑常见的荷叶盖罐、元青花大罐、宣德蟋蟀罐和鸟食罐、成化天字罐、康熙流行的将军罐等。炉有香炉、三足炉等。盘有撇口盘、菊瓣盘等。洗有桃式洗、鼓钉洗、龙泉窑常见的双鱼洗等。

总体来说,唐代器型多浑圆丰满,显得雍容华贵;宋代瓷器造型秀美,修长轻盈,有很浓厚的文人感;元至明宣德瓷器显得厚重庞大;明中期成化瓷器造型玲珑轻薄;清代器型精巧繁复,显得美感十足。

二.胎体

元之前,制作瓷器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这种制作方法被称为“一元配方”,这时的窑温难掌握,制做大的器物易变形。以宋五大名窑为例来看,汝窑使用的胎质细腻,以玛瑙入釉,胎体呈灰白色,俗称“香灰胎”,多采用支烧,器底有支钉痕;官窑和哥窑的胎体厚重,底部露胎处呈深铁黑色,有“紫口铁足”之说;钧窑的胎质坚硬,胎体多为褐紫色;定窑的胎质薄而细腻,口沿无釉,被称为“芒口”。

随着元代以景德镇为制瓷中心后,在景德镇周边的麻仓山发现了“麻仓土”(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这时开始使用“二元配方”,即在瓷石中加入高岭土,使得配方中的氧化铅含量增加,提高了窑温,减少了手工拉胚烧造大件器物的变形率。使用麻仓土烧造的瓷器底部大多会有不同程度的“火石红”,并有“芝麻点”釉斑等现象,手摸细滑,这在明永、宣瓷器上尤为常见,仿制的“火石红”为人工喷刷,显得红的过于鲜艳且浮于表面。成化早期的瓷器圈足可见米糊状,被称为“米糊底”。

明万历至清晚期开始使用景德镇高岭村的“高岭土”,康熙的“糯米胎”最为典型,这时的泥料质量高,杂质少,再加上人工淘洗技术的精进和高岭土用量的增加,使得瓷器的胎体质白且纯净,底胎显得更加滋润和细腻。

三.釉色

除单色釉瓷器外,彩瓷大致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釉下彩、釉上彩和釉上釉下彩。釉下彩有青花、釉里红等;釉上彩有五彩、粉彩、珐琅彩、素三彩、浅降彩等;釉上釉下彩有斗彩、青花加彩等。

隋唐时期河北邢台的邢窑白瓷洁白如雪与浙江越窑青瓷并称“南青北白”,还有“原始青花”之称的釉上彩唐青花。宋代的单色釉瓷器烧造技术已经达到完美成熟的程度,有最闻名于世的宋五大名窑,汝窑的釉色主要以“天青”为主,别的釉色还有天蓝、月白、粉青等,纹路主要是细微开片的“蝉翼纹”;官窑的釉色有粉青、翠青、灰青、月白等,纹路以“冰裂纹和蟹爪纹”为主;哥窑常见的釉色有米黄、灰青、粉青等,纹路有“金丝铁线”、“鱼子纹”、“蟹爪纹”等;钧窑的釉色有玫瑰紫、茄皮紫、海棠红等,纹路以“蚯蚓走泥纹”、“鱼子纹”最为典型;定窑常见的釉色以“象牙白”为主,其次有黑、绿、酱色等,釉表面淋淌的“泪痕”是其特色;其余有名的窑口还有陕西耀州青瓷的代表耀州窑;河北主要生产白釉黑彩瓷的民窑窑口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釉色有粉青、梅子青釉等;以及南方福建生产黑瓷的建窑,以“建盏”最为著名,釉色有耀变天目、兔毫班、鹧鸪斑等,被称为“耀变瓷”,繁如星空。

元代创烧的釉下青花和釉里红、卵白釉、霁蓝、霁红、红绿彩等釉色,都为之后明清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釉色工艺有了全面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永乐的甜白釉、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弘治的娇黄釉、嘉万的五彩等。清代瓷器在明代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彩瓷推上了顶峰,新的品种有素三彩、粉彩、珐琅彩、洋彩、墨彩等;同时还有很多独有的单色釉色,有朗窑红、胭脂红、珊瑚红、苹果绿、柠檬黄、炉钧釉、仿木釉、松石绿釉等,对于初学者来说,看釉面的“蛤蜊光”,即画彩料周边五颜六色的珠光晕,是鉴定清代彩瓷最简单的办法,仿制的在浓淡彩色上呈现的光晕是一样的,显得死板。民国时期,瓷器业衰落,浅绛彩瓷开始流行。

以“青花呈色”为例,元代和明永乐、宣德的青花大多使用波斯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青料,这种青花料高铁低锰,特点是颜色浓艳下沉、有晕散、有铁锈斑;明成化时期使用江西乐平的“平等青”料,烧出的青花特征是色彩淡雅、线条稳定、无铁锈斑;明嘉万时期使用的“回青料”呈色大多蓝中泛紫红;清康熙的青花发色清澈翠蓝,这时用的是云南的“珠明料”和浙江的“浙料”;清雍正和乾隆的青花主要以承袭康熙和仿永宣、成化青花发色为主,发色有浓有淡,仿永宣的特点是点仿“铁锈斑”,但都是“点状”呈现,很好分辨。

四.装饰纹饰

瓷器上常见的装饰工艺手法有刻花、印花、划花、剔花、贴花、透雕、镂空、轧道等;主题纹饰大致有缠枝莲、松竹梅、牡丹、荷花、菊花、花果、人物、婴戏、龙凤、海兽、鱼、鸳鸯、麒麟、山水、花鸟、仙人、寿桃、八宝等;辅助纹饰有莲瓣、卷草、回形、如意、波浪等。

元代纹饰使用十分丰富且构图繁密,在梅瓶和罐上最多可以看到九到十层纹饰的使用,最底部的莲瓣纹为相互间隔,且每个莲瓣纹里都有一个“圈点”,明早期青花的莲瓣纹为相互紧连。元明出口的外销青花瓷器上,可以看到阿拉伯语,现在在很多国外博物馆均可看到。明清瓷器上常看到使用“开光”来分段绘画出不同的纹饰主题,层次分明。雍正珐琅彩开始在瓷器上使用“引首章”、“题诗句”和“句后章”的格式,章印为胭脂红章,花鸟常见的印章有“佳丽”、“金成”、“旭映”等,山水常见的印章有“寿如”、“山高”、“水长”等。不同朝代的纹饰主题和画法技艺均有细微差别的,要留心观察。

以“龙纹”演变为例,元代龙身修长,细颈头小,没有胡须,龙角像鹿角,爪如鹰爪;明永宣龙纹粗壮,有胡有须,下颚有疏须,头上的发髻呈怒发冲冠之势,龙爪有力多为五爪,龙爪微微弯曲像风火轮状;明中期的龙纹在宣德龙纹画法的基础上,出现了花式龙,龙嘴多为紧闭,龙眼则为对视,双目圆睁,眼球在正中,嘴唇上翘,鼻长如象,龙尾卷曲;嘉靖延续了花式龙的画法,这时候开始有了正面龙的画法;万历龙纹则张嘴居多,龙嘴上卷,被称为“猪嘴龙”;清多画正面龙,康熙龙头的画法开始人格化,龙嘴变短,身躯肥大,须粗而卷,爪尖往往留白;雍正龙的画法和宣德风格接近,但使用清代龙纹的头部特征,多以海水云龙纹出现;乾隆龙纹嘴部特征仿明代,整体显得有苍老感,龙戏珠较常见;清晚期的龙纹一直沿用乾隆的画法,但线条简化,显得龙纹较乾隆呆滞,没有威严感。

五.款识

唐宋时期基本不见落官方年款的瓷器。刑窑底部有些可见“盈”字款;磁州窑瓷枕上可见瓷作坊造的款,如“李家造、王家造”等;建窑底部常见落有“供御和进盏”的款;汝窑常见的落款有“奉华”(奉华殿)和“蔡”(蔡京),还有落“甲、乙、丙”这类的款,现有说法是乾隆后刻款;钧窑多为数字款,如“一、二”,数字上限一般为“十”;定窑的款识常见的有“官”和“易定”。

目前发现的元代的官款为“至正年款”,最为有名的是收藏在大维德基金会书写“至正十一年”青花铭款的一对象耳瓶,别的款有枢府、内府、白浒孤窑,还有在底部以玉牌形式出现的“博陵第”款识。此外还有书写“张文进”字样的瓷器。

明洪武和建文的落款极少;明永乐的年款多为“永乐年製”四字篆书款;明宣德时开始使用“双圈”款,款以青花书写,有“大明宣德年製”和“宣德年製”双圈双行楷书款,还有一行横列或竖列书写的“大明宣德年製”楷书款,“宣德年製”篆书款较少见。宣德款识有遍器身的说法,“大明宣德年製”楷书写法应为“德”字“心”上无一横,“製”字的“衣”上一“点”几乎看不到,字体书写有力,字距较小;明成化款多为“大明成化年製”双圈或双方框双行青花楷书款,还有在盖罐底部以青花书写的“天”字,还有“昭德宫御製”款;弘治字“秀”,多为“大明弘治年製”双圈双行青花楷书款,字距基本上是上宽下窄,即“大”与“治”距离大,而“弘”与“製”距离小;明正德多为“正德年製”双圈双行青花楷书款,有“年”字四横的写法,还常见“大明正德年製”双圈双行青花楷书款,“德”字“心”也无一横;明嘉靖款识多为“大明嘉靖年製”双圈双行青花楷书款,字较集中,布局规整,有“製”字力刀旁少一“竖”的写法;明隆庆多有“大明隆慶年造”双圈双行青花楷书款的写法,要和之前的“製”区分开来;明万历多为“大明萬曆年製”双圈双行青花楷书款,“萬”字的“草”头有“羊”头的写法,字体布局和嘉靖款类似。

清康熙多为“大清康熙年製”双圈双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在三行上也有无圈的写法。康熙早期还有“斋、轩、堂”和图案、花押的款识。康熙珐琅彩的款为红料或蓝料书写的“康熙御製”双方框双行楷书款;清雍正多为“大清雍正年製”双圈双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也有仿成化风格的双方框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还有在单色釉小件瓷器上常见的“雍正年製”和“大清雍正年製”篆书款,一般无圈无框。雍正早期珐琅彩为“雍正御製”双方框双行青花楷书款,中后期为“雍正年製”双方框双行蓝料宋体款;清乾隆以“大清乾隆年製”三行青花篆书款为主,款识基本无圈无框,也常见一横行六字篆书款的写法,除青花外还可见红彩篆书款。乾隆珐琅彩多为“乾隆年製”双方框双行蓝料宋体款,少见“乾隆御製”款;清嘉庆和道光大多延续了乾隆六字篆书的书写格式,一般无圈无框,多青花或红彩书写,堂号款较多,常见的有“庆宜堂製”、“退思堂製”、“慎德堂製”等;清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多以六字双行青花或红彩楷书款为主,基本无圈无框。光绪瓷器常见“储秀宫製”和“大雅斋”款;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