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元 古代:汉至唐

汉至唐

一、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

  • 高帝(刘邦) 前202年-前195年在位12年
  • 惠帝(刘盈) 6 丁未 前194
  • 文帝(刘恒)22 壬戌 前179
  • 景帝(刘启)15 乙酉 前156
  • 武帝(刘彻) 建元54 辛丑 前140
  • 昭帝(刘弗陵) 始元13 乙未 前86
  • 宣帝(刘询) 本始23 戊申 前73
  • 元帝(刘奭) 初元20 癸酉 前48
  • 成帝(刘骜)建始25 己丑 前32
  • 哀帝(刘欣)建平6 乙卯
  • 平帝(刘衎) 元始⑸ 辛酉 公元1年
  • 孺子(刘婴) 仅做了3年皇太子,王莽摄政

二、新朝(公元8年12月–公元23年,共计16年)

  • 新朝始祖建兴帝王莽 始建国6 己巳 公元8年–13年
  • 天凤6 乙亥 公元14年–19年
  • 地皇4 辛巳 公元20年–23年十月初六

三、玄汉(23–25年)

  • 更始帝(刘玄) 更始⑶ 癸未二 23年

四、东汉(25—220)

  • 光武帝(刘秀) 建武32乙酉六 25年
  • 建武中元⑵ 丙辰四 56
  • 明帝(刘庄)18
  • 章帝(刘炟) 建初13 丙子 76
  • 和帝(刘肇) 永元17 己丑 89
  • 殇帝(刘隆) 延平1 丙午 106
  • 安帝(刘祜) 永初19 丁未 107
  • 顺帝(刘保) 永建19 丙寅 126
  • 冲帝(刘炳) 永嘉2 乙酉 145
  • 质帝(刘缵) 本初1 丙戌 146
  • 桓帝(刘志) 建和22 丁亥 147
  • 灵帝(刘宏)建宁23 戊申 168
  • 献帝(刘协) 初平32 庚午 190

五、三国(220—280)

1.魏(220—265)

  • 文帝(曹丕)黄初7 庚子十 220
  • 明帝(曹叡)太和13 丁未 227
  • 齐王(曹芳) 正始14 庚申 240
  • 高贵乡公(曹髦) 正元⑶ 甲戌十 254
  • 甘露⑸ 丙子六 256在位8年
  • 陈留王(曹奂)景元⑸ 庚辰六 260
  • 咸熙⑵ 甲申五 264在位7年

2.蜀(221—263)

  • 昭烈帝(刘备)章武3 辛丑四 221
  • 后主(刘禅) 建兴⒂ 癸卯五 223
  • 延熙⒇ 戊午 238
  • 景耀⑹ 戊寅 258
  • 炎兴⑴ 癸未八 263

3.吴(222-280)

  • 大帝(孙权)黄武⑻ 壬寅十 222
  • 黄龙⑶ 己酉四 229
  • 嘉禾⑺ 壬子 232
  • 赤乌⒁ 戊午九 238
  • 太元⑵ 辛未五 251
  • 神凤⑴ 壬申二 252
  • 会稽王(孙亮) 建兴⑵ 壬申四 252
  • 五凤⑶ 甲戌 254
  • 太平⑶ 丙子十 256 7
  • 景帝(孙休)永安⑺ 戊寅十 258
  • 乌程侯(孙皓) 元兴⑵ 甲申七 264
  • 甘露⑵ 乙酉四 265
  • 宝鼎⑷ 丙戌八 266
  • 建衡⑶ 己丑十 269
  • 凤凰⑶ 壬辰 272
  • 天册⑵ 乙未 275
  • 天玺⑴ 丙申七 276
  • 天纪⑷ 丁酉 27

六、晋(265—420)

1.西晋(265-317)

  • 武帝(司马炎) 泰始⑽ 乙酉十二 265
  • 咸宁⑹ 乙未 275
  • 太康⑽ 庚子四 280
  • 太熙⑴ 庚戌 290
  • 惠帝(司马衷) 永熙⑴ 庚戌四 290
  • 永平⑴ 辛亥 291
  • 元康⑼ 辛亥三 291
  • 永康⑵ 庚申 300
  • 永宁⑵ 辛酉四 301
  • 惠帝(司马衷) 太安⑵ 壬戌十二 302
  • 永安⑴ 甲子 304
  • 建武⑴ 甲子七 304
  • 永安⑴ 甲子十一 304
  • 永兴⑶ 甲子十二 304
  • 光熙⑴ 丙寅六 306
  • 怀帝(司马炽)永嘉⑺ 丁卯 307
  • 愍帝(司马邺) 建兴⑸ 癸酉四 313

2.东晋(317—420)

  • 元帝(司马睿) 建武⑵ 丁丑三 317
  • 大兴⑷ 戊寅三 318
  • 永昌⑵ 壬午 322
  • 明帝(司马绍) 永昌 壬午闰十一 322
  • 太宁⑷ 癸未三 323
  • 成帝(司马衍) 太宁 乙酉闰八 325
  • 咸和⑼ 丙戌二 326
  • 咸康⑻ 乙未 335
  • 康帝(司马岳) 建元⑵ 癸卯 343
  • 穆帝(司马聃) 永和⑿ 乙巳 345
  • 升平⑸ 丁巳 357
  • 哀帝(司马丕) 隆和⑵ 壬戌 362
  • 兴宁⑶ 癸亥二 363
  • 海西公(司马奕) 太和⑹ 丙寅 365[3]
  • 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⑵ 辛未十一 371
  •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⑶ 癸酉 373
  • 太元(21) 丙子 376
  • 安帝(司马德宗)隆安⑸ 丁酉 397
  • 元兴⑶ 壬寅 402
  • 义熙⒁ 乙巳 405
  • 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⑵ 己未 419

七、南北朝(420—589)

1.南朝

①宋(420—479)

  • 武帝(刘裕) 永初⑶ 庚申六 420
  • 少帝(刘义符)景平⑵ 癸亥 423 5
  • 文帝(刘义隆) 元嘉(30) 甲子八 424
  • 孝武帝(刘骏) 孝建⑶ 甲午 454
  • 大明⑻ 丁酉 457
  • 前废帝(刘子业) 永光⑴ 乙巳 465
  • 景和⑴ 乙巳八 465
  • 明帝(刘彧) 泰始⑺ 乙巳十二 465
  • 泰豫⑴ 壬子 472
  •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 元徽⑸ 癸丑 473
  • 顺帝(刘凖) 升明⑶ 丁巳七 477

②齐(479—502)

  • 高帝(萧道成) 建元⑷ 己未四 479
  • 武帝(萧赜) 永明⑾ 癸亥 483
  • 鬰帝(萧昭业)隆昌⑴ 甲戌 494
  • 海陵王(萧昭文) 延兴⑴ 甲戌七 494
  • 明帝(萧鸾) 建武⑸ 甲戌十 494
  • 永泰⑴ 戊寅四 498
  • 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⑶ 己卯 499
  • 和帝(萧宝融) 中兴⑵ 辛巳三 501

③梁(502—557)

  • 武帝(萧衍) 天监⒅ 壬午四 502
  • 普通⑻ 庚子 520
  • 大通⑶ 丁未三 527
  • 中大通⑹ 己酉十 529
  • 大同⑿ 乙卯 535
  • 中大同⑵ 丙寅四 546
  • 太清⑶* 丁卯四 547
  • 简文帝(萧纲) 大宝⑵** 庚午 550
  • 元帝(萧绎) 承圣⑷ 壬申十一 552
  • 敬帝(萧方智)绍泰⑵ 乙亥十 555
  • 太平⑵ 丙子九 556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④陈(557—589)

  • 武帝(陈霸先)永定⑶ 丁丑十 557
  • 文帝(陈蒨) 天嘉⑺ 庚辰 560
  • 天康 丙戌二 566
  •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 光大⑵ 丁亥 567
  • 宣帝(陈顼) 太建⒁ 乙丑 569
  • 后主(陈叔宝) 至德⑷ 癸卯 583
  • 祯明⑶ 丁未 587

2.北朝

a.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 道武帝(拓跋珪) 登国⑾ 丙戌 386
  • 皇始⑶ 丙申七 396
  • 天兴⑺ 戊戌十二 398
  • 天赐⑹ 甲辰十 404
  • 明元帝(拓跋嗣) 永兴⑸ 己酉十 409
  • 神瑞⑶ 甲寅 414
  • 泰常⑻ 丙辰四 416
  • 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⑸ 甲子 424
  • 神麚⑷ 戊辰二 428
  • 延和⑶ 壬申 432
  • 太延⑹ 乙亥 435
  • 太平真君⑿ 庚辰六 440
  • 正平⑵ 辛卯六 451
  •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⑴ 壬辰三 452
  • 文成帝(拓跋濬)兴安⑶ 壬辰十 452
  • 兴光⑵ 甲午七 454
  • 太安⑸ 乙未六 455
  • 和平⑹ 庚子 460
  • 献文帝(拓跋弘)天安⑵ 丙午 466
  • 皇兴⑸ 丁未八 467
  • 孝文帝(元宏) 延兴⑹ 辛亥八 471
  • 承明⑴ 丙辰六 476
  • 太和(23) 丁巳 477
  • 宣武帝(元恪) 景明⑷ 庚辰 500
  • 正始⑸ 甲申 504
  • 永平⑸ 戊子八 508
  • 延昌⑷ 壬辰四 512
  • 孝明帝(元诩) 熙平⑶ 丙申 516
  • 神龟⑶ 戊戌二 518
  • 正光⑹ 庚子七 520
  • 孝昌⑶ 乙巳六 525
  • 武泰⑴ 戊申 528
  • 孝庄帝(元子攸) 建义⑴ 戊申四 528
  • 永安⑶ 戊申九 528
  • 长广王(元晔) 建明⑵ 庚戌十 530
  • 闵帝(元恭) 普泰⑵ 辛亥二 531
  • 安定王(元朗) 中兴⑵ 辛亥十 531
  • 孝武帝(元脩) 太昌⑴ 壬子四 532
  • 永兴⑴ 壬子十二 532
  • 永熙⑶ 壬子十二 532

b.东魏(534—550)

  • 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⑷ 甲寅十 534
  • 元象⑵ 戊午 538
  • 兴和⑷ 己未十一 539
  • 武定⑻ 癸亥 543

c.西魏(535—556)

  • 文帝(元宝炬) 大统⒄ 乙卯 535
  • 废帝(元钦) —⑶ 壬申 552
  • 恭帝(元廓) —⑶ 甲戌一 554

d.北齐(550—577)

  • 文宣帝(高洋) 天保⑽ 庚午五 550
  • 废帝(高殷) 乾明⑴ 庚辰 560
  • 孝昭帝(高演) 皇建⑵ 庚辰八 560
  • 武成帝(高湛) 太宁⑵ 辛巳十一 561
  • 河清⑷ 壬午四 562
  • 后主(高纬) 天统⑸ 乙酉四 565
  • 武平⑺ 庚寅 570
  • 隆化⑴ 丙申十二 576
  • 幼主(高恒) 承光⑴ 丁酉 577

e.北周(557—581)

  • 孝闵帝(宇文觉) —⑴ 丁丑 557
  • 明帝(宇文毓) —⑶ 丁丑九 557
  • 武成⑵ 己卯八 559
  • 武帝(宇文邕)保定⑸ 辛巳 561
  • 天和⑺ 丙戌 566
  • 建德⑺ 壬辰三 572
  • 宣政⑴ 戊戌三 578
  • 宣帝(宇文贇) 大成⑴ 己亥 579
  • 静帝(宇文阐) 大象⑶ 己亥二 579
  • 大定⑴ 辛丑一 581

八、隋(581—619),

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 文帝(杨坚) 开皇⒇ 辛丑二 581
  • 仁寿 辛酉 601
  • 炀帝(杨广) 大业⒁ 乙丑 605
  • 恭帝(杨侑) 义宁⑵ 丁丑十一 617
  • 九、唐(618—907)
  • 高祖(李渊) 武德⑼ 戊寅五 618
  • 太宗(李世民) 贞观(23) 丁亥 627
  • 高宗(李治) 永徽⑹ 庚戌 650
  • 显庆 丙辰 656
  • 龙朔 辛酉三* 661
  • 麒德 甲子 664
  • 乾封 丙寅 666
  • 总章 戊辰三 668
  • 咸亨⑸ 庚午三 670
  • 上元⑶ 甲戌八 674
  • 仪凤⑷ 丙子十一 676
  • 调露⑵ 己卯六 679
  • 永隆⑵ 庚辰八 680
  • 开耀⑵ 辛巳九 681
  • 永淳⑵ 壬午二 682
  • 弘道⑴ 癸未十二 683
  • 中宗(李显又名哲) 嗣圣⑴ 甲申 684
  • 睿宗(李旦) 文明⑴ 甲申二 684
  • 武后(武曌) 光宅⑴ 甲申九 684
  • 垂拱⑷ 乙酉 685
  • 永昌⑴ 己丑 689
  •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 载初**⑴ 庚寅正 690
  • 天授⑶ 庚寅九 690
  • 如意⑴ 壬辰四 692
  • 长寿⑶ 壬辰九 692
  • 延载⑴ 甲午五 694
  • 证圣⑴ 乙未 695
  • 天册万岁⑵ 乙未九 695
  • 万岁登封⑴ 丙申腊 696
  • 万岁通天⑵ 丙申三 696
  • 神功⑴ 丁酉九 697
  • 圣历⑶ 戊戌 698
  • 久视⑴ 庚子五 700
  • 大足⑴ 辛丑 701
  • 长安⑷ 辛丑十 701
  • 中宗(李显又名李哲)复唐国号 神龙⑶ 乙巳 705
  • 景龙⑷ 丁未九 707
  • 睿宗(李旦)景云⑵ 庚戌七 710
  • 太极⑴ 壬子 712
  • 延和⑴ 壬子五 712
  • 玄宗(李隆基) 先天⑵ 壬子八 712
  • 开元(29) 癸丑十二 713
  • 天宝⒂ 壬午 742
  • 肃宗(李亨) 至德⑶ 丙申七 756
  • 乾元 戊戌二 758
  • 上元 庚子闰四 760
  • —⑴*** 辛丑九 761
  • 代宗(李豫)宝应⑵ 壬寅四 762
  • 广德 癸卯七 763
  • 永泰 乙巳 765
  • 大历 丙午十一 766
  • 德宗(李适) 建中⑷ 庚申 780
  • 兴元 甲子 784
  • 贞元(21) 乙丑 785
  • 顺宗(李诵) 永贞⑴ 乙酉八 805
  • 宪宗(李纯) 元和⒂ 丙戌 806
  • 穆宗(李恒)长庆⑷ 辛丑 821
  • 敬宗(李湛) 宝历⑶ 乙巳 825
  • 文宗(李昂) 宝历 丙午十二 826
  • 大(太)和⑼ 丁未二 827
  • 开成⑸ 丙辰 836
  • 武宗(李炎)会昌⑹ 辛酉 841
  • 宣宗(李忱) 大中⒁ 丁卯 847
  • 懿宗(李漼) 大中 己卯八 859
  • 咸通⒂ 庚辰十一 860
  • 僖宗(李儇) 咸通 癸巳七 873
  • 乾符⑹ 甲午十一 874
  • 广明⑵ 庚子 880
  • 中和⑸ 辛丑七 881
  • 光启⑷ 乙巳三 885
  • 文德⑴ 戊申二 888
  • 昭宗(李晔)龙纪⑴ 己酉 889
  • 大顺⑵ 庚戌 890
  • 景福⑵ 壬子 892
  • 乾宁⑸ 甲寅 894
  • 光化⑷ 戊午八 898
  • 天复⑷ 辛酉四 901
  • 天祐⑷ 甲子闰四 904
  • 哀帝(李柷) 天祐甲子八 904

注释:

*辛酉三月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乙未晦改元。

**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久视元年十月复用夏正,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本表在这段期间内干支后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历,各年号的使用年数也是按照周历的计算方法。

***此年九月以后去除年号,但称元年。

****唐哀帝即位未改元。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