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藝術珍藏幾乎佔滿佳士得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拍賣預展場地的三個樓層,以勉勉強強的邏輯性散布在空闊的展廳里。傢具任人開合,織毯任人踩踏,書籍任人翻揀;佛像成排陳列,任買主挑選;玉器布滿展櫃,任訪客把玩;古畫的捲軸全都展開,暴露在刺目的燈光下。每一件珍品都像是失去主人的孤兒,繫上編號,待價而沽,任憑命運的處置。這樣的場面頗有些繁華散盡、人去樓空的悲涼,走在其中,懷想安思遠的成就功名、讚歎其藏品的華麗壯觀,也難免有許多人生虛無的感慨。
2014年8月,被称为“中国古董教父”、“明朝之王”的著名纽约古董商安思远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July 13, 1929 – August 3, 2014),在曼哈顿公寓中去世,享年85岁,终身未婚。《纽约时报》在讣文中称他“将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艺术。”
生前出版 《中國明清硬木家具》Chinese Furniture: Hardwood Examples of the Ming and Early Ch’ing Dynasty in 1970,《近代中國書畫:1800-1950》,三卷本,1987年Later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1800-1950, a three-volume art book, in 1987。
为修复安徽古建筑出资,捐赠中国博物馆藏品无数,被中国政府授予荣誉中国公民。
2015年3月,纽约举行了“安思远私人珍藏”专场拍卖。拍卖方为了营造氛围,专门在洛克菲勒中心重现了安思远曼哈顿公寓的实景。私人“宫殿”中的1400件藏品,共拍得1.4亿美元(8.16亿人民币),而这处拥有80多年历史的豪华公寓去年以5500万美元(3.7亿人民币)的价格售出。
安思远曾学过建筑设计,热衷室内装潢。他善于布置,风格、来源各异的艺术品并置一室,却能巧妙令其融而为一。乾清宫的地毯混搭着西方古典家具;精致的西式沙发两旁搭配着明代黄花梨圈椅,家居空间上方还悬挂着日本江户时代的骏马图屏风。他将其作为兼具展示及居住功能的家,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千万不要收藏你不想与之朝夕相对的物品”。
对于中式古典家具的陈设,能够不受中国古典审美的束缚,按照自己的阅历和秩序去营造,融入生活起居之中,是他独有的收藏方式。就生活而言,没有风格,只有方式。寓所主人带着对物的热爱和理解,生活其中的印迹触动人心,这是这座公寓设计最奢侈却也最出彩的部分——物尽其用,无论中西古今,都能为当代所用。
1975年安思远购入的曼哈顿第五大道公寓,厅房多达22间,气派庄严,装潢典雅,满满当当陈列着画、佛像、雕塑等丰富的艺术珍藏,东西方艺术完美结合,是“一座亚洲艺术宫殿”。
“于我来说,艺术收藏为世间最妙的事业。你永远不会厌倦,也永远不会有终点……生活总是趣味盎然。”
安思远过世后,美国纽约时间3月17日晚,纽约佳士得2015春季亚洲艺术周“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系列拍卖正式举槌,首场拍卖即安思远珍藏系列拍卖的第一部分:重要珍藏——包括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工艺精品,以及中国与日本工艺精品,共呈现57件安思远珍藏,首场旗开得胜,总成交额逾6100万美元,总成交率达100%,斩获“白手套”佳绩,并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世界级的收藏家纷至沓来,其中包括,中国上海大富豪 收藏家刘益谦。
他是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泰山北斗,被称为“中国古董第一教父”,他对明式家具收藏颇具建树,又被称为“明代之王 (King of the Ming)”。他是西方艺术界公认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学者。
1929年安思远出生在曼哈顿的一个显赫家族,曾祖父Oliver Ellsworth是美国著名政治人物,大法官,宪法奠基人。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牙医,母亲是一位歌剧演员。父亲有过六次婚姻和他关系不佳。
对于艺术品的喜爱,安思远几乎是与生俱来,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他对艺术充满了兴趣,四岁时他因收集到一枚小小的中国邮票,进而钟情于东方艺术。
少年时,安思远便辗转于纽约旧货店,选购包括中国艺术品在内的东西,然后将这些物品低价买入,再转卖给古玩商大赚一笔。
眼光独到的他,通过一位古董商成功地将一整套鼻烟壶卖给了蒙特利尔博物馆。从此,年仅十九的安思远,未完成高中学历,而考取了古董营业照,师从Alice Boney女士 (纽约中国古董交易第一人),正式开始了他的古董交易生涯。
他的客户包括洛克菲勒家族的John D. Rockefeller III (收藏后捐赠美国亚洲协会), 英国的何東爵士 Sir Joseph Hotung(收藏后捐大英博物馆), 赫伯特·歐文 Herbert Irving(收藏后捐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1981年,他以US$12 million 收购了Christian Humann的 1,600件画作和藝術品。不久,将其中一部分艺术品售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費城藝術博物館。
生前苏富比和佳士得都为他办过绘画和铜镜专拍。
1960年,他和古董商詹姆斯高德合伙在纽约开了安思远高德画廊,经营英国家具、古董生意,并逐渐成为了最具权威的国际亚洲艺术古董商。
1975年,安思远做了其生平最大胆的一次购买,他在曼哈顿最尊贵的地段购得了一座具有22个房间的巨大公寓,于1980年装修完成,如今看来,依然惊艳。这里离大都会博物馆不到两个街区,他用这个博物馆一样的公寓来放置他的家具、雕塑、绘画和其他藏品。
作为一名神级的收藏家,世人最感兴趣的,当然是他的家中收藏。安思远的公寓位于,纽约的第五大道上,厅房多达22间,气派俨然,装潢典雅,陈列着丰富的艺术珍藏。
960大楼不仅象征着财富和地位的巅峰,更与820 5th Avenue和834 5th Avenue 并称第五大道“富豪大厦三雄”。
960 Fifth Avenue建于1928年,拥有90年历史,由设计过纽约中央火车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皇冠大廈(Crown Building)等全美地标性建筑的Warren & Wetmore 事务所打造。
大楼不仅专门为住户配备了法国主厨坐镇的私人餐厅,顶层的健身房还可以俯瞰纽约中央公园,光物业费每月就要2万多美元。
不幸的是他的公寓在1977年曾经被盗,失窃价值USD$300,000的艺术品。
安思远有一个交往40年的日本裔男性伴侣 Masahiro Hashiguchi,他们在纽约曾共同拥有一家日式餐厅Gibbon,被指定为遗嘱执行人。安死后,Hashiguchi在2015年诉安思远的遗嘱起草人 George L. Bischof律师行,犯有关于“聯邦遺產稅慈善减免款项”的专业疏忽 ,让他损失达一千五百万美元。他同时披露,安思远死后给他常去打牙祭的Donohue’s Steak牛排店的2位女侍从每人打赏5万美元。
安思远死后3年,他居住的豪华公寓于2017年 ,被哥伦比亚的金融家和酒业大亨Carlos Alejandro Pérez Dávila以5千五百万美元 ($55 million)的高价纳入名下。他的藏品也在佳士得拍卖行易手。至此,曾经盘旋在曼哈顿上空的东方艺术女神,与那位总是“想得很远”的古董商安思远一起从时代的舞台上隐退。可谓“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当人们走进这座,曼哈顿第五大道上的公寓,踏上清代宫廷地毯,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墙壁上有明代文征明的书法,和齐白石、傅抱石的绘画。
他用自己的文化品味与审美,打造出了一座跨越东西文化、冠绝古今的华美大宅。
“我或许不是最伟大的,亚洲艺术品商, 但一定是最富有的。” 安思远这样评价自己,除了富可敌国的藏品,更多的可能是在强调,他内心的富足。
来源各异的艺术品并置一室,巧妙令其融而为一,中国的古典家具,以流畅简约的线条,与欧洲家具并置对比,和谐相处中营造出,一份雅致的休闲。
这些一道体现出了,安思远的艺术巧思, 与非凡的装饰美学。就生活而言,没有风格,只有方式。
当人们走进这座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上的公寓,踏上清代宫廷地毯,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墙壁上有明代文征明的书法和齐白石、傅抱石的绘画。
每一个到访这间公寓的访客,都会被安思远独具匠心的展示方式所折服。
当访客走进公寓,迎面看到的是一条长而幽暗的走廊,以及一位日本管家。
唐代陶俑静静立在门旁,地上铺着清代有瑞龙图案的宫廷地毯,唐代石刻思惟菩萨和古代印度雕塑依墙而立,长条案几上是东汉的青铜车马;
多宝格中的宋元明清瓷器错落有致,墙上嵌有色彩鲜活的元代道教壁画或是挂着具现代气息的中国书画,明清家具随处可见……
中国艺术品,陪伴了他的一生,也滋养了他的一生,安思远说过:“中国艺术给了我一切。”
“我首先是一个古董商,然后是一个收藏家。” 安思远身材魁梧,总是神采奕奕,并且有许多固执的癖好,比如烟不离手,一年四季穿皮靴。
在时空交错的光影摇曳中,行走着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为中西方古玩艺术界,所共同称许和缅怀。
他终生未娶,只对文物收藏情有独钟,与艺术品朝夕相伴,卓然独立,他对中国文物的爱深邃真诚,并由己及人,兼济天下,为世人书写了艺术人生的典范。
安思远,1929年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显赫家族,被誉为“中国古董教父”,他是为数不多的最早,研究中国古典家具的西方人,也因他是第一个出版中国明式家具书籍的西方人,而被纽约时报冠以,“明代之王”的称号。
几案上摆放着商周青铜器、唐代金银器和三彩陶,中国石雕和古印度石雕、佛教造像或依墙而立,或陈列于壁炉和窗台上。
宋元明清瓷器摆放得错落有致,墙上嵌有色彩鲜活的元代道教壁画或是挂着具现代气息的中国书画,明清家具随处可见。
另外有一件西汉时期的鎏金铜熊造像,被置于公寓中乔治二世时期的红木几案之上,这是安思远极为珍惜的一件藏品,他常常边与客聊天,边不时抚摸。
安思远家里的藏品,数量与种类之多令人咋舌,艺术品与室内环境巧妙结合,在此完成的展示、鉴赏、交易与收藏,都成为一种雅致的享受。
下图墙上这对日本江户中早期的六折屏风,绘画精美绝伦,彰显出主人的尊贵地位,安思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购得此物,之后的几十年,一直摆设在他的起居室内,这对屏风估价20-25万美元。
下图这对黄花梨的圈椅,曾在拍卖会上以900多万美元的天价出售。
这样一座生活艺术博物馆,或许正如安思远所说,“如果你无意与这件作品朝夕相对,那就千万不要收藏它。”他把这些古董收藏,融入到生活状态之中,俨然已经超越收藏本身。
中国艺术品,陪伴了他的一生,也滋养了他的一生,安思远说过:“中国艺术给了我一切。”同时,他也为中国文化保护和国宝的回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安思远在中国香港成立了抢救安徽古民居的基金会,并带头捐款,使得在之后的几年里,多座濒临倒塌的古民居得以修葺。
1996年9月,安思远先生携北宋拓《淳化阁帖》六、七、八三卷及第四卷到北京,在故宫博物院进行展览。2003年4月,上博得知安思远有了出让《淳化阁帖》的意向,立刻委托原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立梅赴美与之洽谈,终以450万美元成交。此前,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比利时博物馆、日本的藏家等也都想要这一《阁帖》,出价均不低于这个数。但安思远说:“《淳化阁帖》是中国的宝物,还是让它回归故里吧。”上博终于如愿以偿。1996年,安思远携宋拓《淳化阁帖》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2003年以450万美元将《淳化阁帖》转让给上海博物馆。
2000年,安思远发现自己在港澳地区购买的一尊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是被盗文物后,主动与中国政府取得联系,并随即无偿捐赠中国政府。
时隔两年,他又曾将一件西周青铜器“归父敦”送还中国。
2000年美国安思远捐赠 “秦叔宝与尉迟恭”重逢,我国第一件无偿追回的海外流失文物!
当地政府接到报案赶到时,盗墓贼早已逃之夭夭。省文物局专家立即深入到墓穴,对古墓的内部进行了详细的勘察,确认这座墓葬的年代为唐末五代,距今大约1100多年,墓的主人是一个叫王处直的人。
墓中原有石刻浮雕18件(武士像2块,十二生肖12块,乐伎2块,未知2块猜测可能是文官或者侍者),被盗走10件,其中就包括墓门口的两尊浮雕武士像。
此后,文物工作人员虽一直在打听其下落,却始终没消息。
直到2000年,一张浮雕武士像的图片出现在英国佳士得的拍卖会图册上,这立即引起了中国文物部门的注意。
经过严密分析,专家论证,此件被标注为209号的拍品正是王处直墓中的浮雕武士像。在墓室门两侧,各有一位武士形象雕塑,它们是一对为墓主人站岗的门神。而此件209号拍品就是两个门神中的一件。
文物局立即就佳士得拍卖行在纽约拍卖中国被盗文物一事,照会美国驻华使馆,希望阻止对209号拍品的拍卖,并将文物归还中国。
但这件武士像的卖家却一口咬定,这是他祖传的宝物,要求继续拍卖。好在,美国政府还是查扣了这件拍卖品。
官司还在进行时,美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先生,主动联系了中国国家文物局。他说,你们追索的文物我家有一件相似的,如果是一套的话我愿意把它捐回中国,并寄了一张彩色照片请求验证。
2000年6月26日,安思远先生把龙冠浮雕武士像正式捐赠给中国政府,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2001年5月26日,两件浮雕武士像终于在国家博物馆团聚。这是中国通过国际公约无偿追回的第一件文物,被称为中国海外追宝第一案。
这两个浮雕武士都身着铠甲,手持宝剑。其中一名武士脚踏卧牛,头顶落凤,宝剑的剑尖指向卧牛口中的荷花。另一名武士脚踏卧鹿,头顶盘龙,宝剑的剑尖指向卧鹿口中的荷花。这两名武士形象正是是民间传说中的门神:唐太宗时期的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
历史的沧桑和海外的飘泊不但没有减弱武士像的艺术光彩,反而为手持正义之剑的武士增添了震慑力,使他们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守护之神!
2002 年4 月的一天,纽约。著名的收藏家、古董商安思远先生正在家中翻阅着图书资料,当看到1985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文物》杂志第6 期时,一篇题为《河北唐县出土西周归父敦》的简讯引起了他的注意,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沧州地区文化局文物组征集到的出土于河北唐县东峝巃的一件带铭文青铜器“归父敦”的情况。安先生开始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连续阅读了三遍,经确认无误后,即刻走到自己的收藏间,找出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香港购得的一件青铜器,经详细对比,《文物》杂志介绍的那件叫做“归父敦”的文物,无论尺寸大小还是铭文内容与安先生家中的藏品竟是一模一样。在中国的杂志上发表了的文物,成为大洋彼岸收藏家的藏品,莫非河北又出了一起文物走私案?安思远先生的电话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经局领导同意,王立梅处长将电话打到了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要求河北调查此事。
被称为“中国古董教父”的安先生既是一个世界著名的收藏家,同时更是一个世界著名的古董商,与某些唯利是图的古董商不同的是,他是一个聪明的商人,当商机会到来时他会毫不客气,但他又十分通晓取与舍的道理。正如2001 年将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被盗的另一件尉迟恭浮雕石刻主动送还中国政府一样。在看到中国文物在杂志上已经登载了归父敦的简讯后,就决定将这件珍贵的春秋时期的文物送回中国。以兑现他曾经说过的:我有很多的财富都来自于中国艺术,所以我希望我的收藏能够回到中国。让她物归原主才是最好结局。
2012 年6 月,他委派专人乘飞机从纽约将这件珍贵文物护送回中国,送到了国家文物局。拿到这件回归的文物王立梅处长立即找到了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的李季先生,因案件侦破工作尚未完成,归父敦被暂时存放在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即今天的国家博物馆。流失海外近20 年的归父敦终于归来。
2014年8月3日,安思远在家中辞世,享年85岁。
安思远的一生告诉我们:收藏的价值不仅是昭示一份可观的资产配置,更重要的是在朝夕相伴间,领悟其中承载的文化魅力,在其滋养中艺术着自己的生活。
人生最大的收藏莫过于收藏自己,所以所谓“收藏家”,凡是能说出因为什么而收藏此品的人,才能称为真收藏家。
紐約佳士得拍賣記:安思遠錦瑟華年七日千金散盡
這些藝術珍藏幾乎佔滿佳士得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拍賣預展場地的三個樓層,以勉勉強強的邏輯性散布在空闊的展廳里。傢具任人開合,織毯任人踩踏,書籍任人翻揀;佛像成排陳列,任買主挑選;玉器布滿展櫃,任訪客把玩;古畫的捲軸全都展開,暴露在刺目的燈光下。每一件珍品都像是失去主人的孤兒,繫上編號,待價而沽,任憑命運的處置。這樣的場面頗有些繁華散盡、人去樓空的悲涼,走在其中,懷想安思遠的成就功名、讚歎其藏品的華麗壯觀,也難免有許多人生虛無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