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大明宣德年制”铜鎏金 双戟耳簋式炉
燕居首器—明清铜炉专场 宣德炉文论 宣德炉典藏
http://www.antiquekeeper.ca/largedocs/dongzheng/2016_581ef4ad07495.pdf
参考: 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康熙 銅戟耳圈足爐
高7.5cm,口徑10cm
銅爐盞式,鼓腹,口略外傾,圈足內縮。腹左右各飾一戟耳,亦似抽象夔形。器外底有減地陽文楷書「康熙年制」款。
此爐為典型的康熙官方制器風格,可作清代宣銅器的斷代標準。流傳下來的舊藏宣銅爐,凡盞式造型的多配戟耳或獅耳。
参考:佳士得
7 10月 2020 | 現場拍賣 18243
古今|佳士得: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品 444 明十七世紀 灑金銅靈芝紋魚耳香爐
A GILT-SPLASHED BRONZE CENSER, GUI
MING DYNASTY, 17TH CENTURY
成交價 HKD 300,000
估價 HKD 60,000 – HKD 80,000
明十七世紀 灑金銅靈芝紋魚耳香爐
MING DYNASTY, 17TH CENTURY
款識:大明宣德年製
8 in. (20.4 cm.) wide
狀況報告
謹請注意,所有拍品均按「現狀」拍賣,閣下或閣下的專業顧問應於拍賣前親自查看拍品以評鑑拍品之狀況。
– 整體品相良好,惟些許微磕及凹痕,當屬正常使用現象;
参考:佳士得
22 6月 2020 | 現場拍賣 18815
亞洲藝術
拍品 161 清十七/十八世紀 銅灑金雙耳爐 「大明宣德年製」款
BRULE-PARFUM EN BRONZE TACHETE D’OR
CHINE, DYNASTIE QING, XVIIEME-XVIIIEME SIECLE
成交價 EUR 15,000
估價 EUR 4,000 – EUR 6,000
清十七/十八世紀 銅灑金雙耳爐 「大明宣德年製」款
Largeur: 13,5 cm. (5 ¼ in.)
拍品專文
A GILT-SPLASHED BRONZE CENSER
CHINA, QING DYNASTY, 17TH-18TH CENTURY
狀況報告
We have sought to record changes in the condition of this piece acquired after its initial manufacture.
The censer is in fairly good condition with a few minute nicks and some small surface scratches/age-related wear as can be expected.
参考:佳士得
12 12月 2018 | 網上拍賣 16318
中國藝術:紐約冬季網上拍賣
拍品 28
十七/十八世紀 銅灑金香爐
17TH-18TH CENTURY
成交價 USD 3,250
估價 USD 2,000 – USD 3,000
詳情
The censer with compressed globular body is flanked by a pair of fish-shaped loop handles and is splashed with gold. The base is cast in relief with a four-character mark, jia cang zu bao (family heirloom treasure).
7 1/2 in. (19.1 cm.) across handles
参考:法器金光:承载天然、空隐师徒情谊的戟耳铜炉
【作者简介】
吕子远,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地方史研究。现任职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古器物部,从事研究鉴定工作。
岭南佛教源远流长,有着上千年的积淀,唐代时六祖慧能创建南禅宗,对后世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岭南佛门成为遗民逃禅的渊薮,名刹林立,高僧辈出,门徒广众,盛极一时,则又是岭南佛教史上的精彩一页。
明季中原板荡,江山易代,大批士人薙染批缁,遁迹空门。讲述此时的岭南佛门事迹,总无法绕开罗浮山华首台空隐道独和尚门下的“二驹”,一是被誉为岭南遗民精神领袖的天然和尚,他出身番禺大族,剃度前曾中乡试亚元。另一驹剩人和尚,来自博罗韩氏宦族,乃明代吏部尚书韩日缵之子。二驹削发受具之前,饱学读诗书,既得名师之传,精通佛法,又擅于诗文,格调高逸,当时海内遗民士夫,多敬仰膜拜,归于门下,盛极一时。像是天然门下今字辈,今释,乃浙江进士,仕宦南明,后不忍睹明朝覆灭而来投天然门下,即是著名的澹归和尚。清初岭南三大家屈大均也一度皈依为天然弟子,法号今种,而陈恭尹、梁佩兰,也与天然过从甚密,唱和之诗文,多见各家文集。
明末清初的岭南佛门,且不说对后世广东佛教影响之大,光说对岭南藏界而言,即占重要一席。清初岭海诸名僧在世之时,已是粤藩仕宦热衷的交往对象,他们的著作刻本、丹青墨迹,也为岭海僧俗奉为珍宝,清代以来至今,一直为人竞相收藏。
清末世变日遽,佛门衰微,寺僧变卖寺产的新闻时有传出,甚至及祖师文物也会私下兜售。光绪间,著名藏书家叶昌炽游幕岭南,《督辕庐日记》记录他闲暇时每好游瞩名刹,探访古迹。某日他去参观大北门外的双山寺,发现寺中“藏澹归自书诗卷,寺僧许出售,但值昂耳”。而海幢寺著名的“澹归碗”,据清末寺僧石夔《绿筠堂集》书中称,祖师之钵在寺内早已无存,究其原因:“盖为好事者取去。噫,物以道贵,不亦宜乎。”言下之意,是“澹归碗”早已不断流出寺外,被当作稀世珍品,为藏家所宝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澹归碗作为重要文物著录广东文物展览会编辑的《广东文物》。
清顺治 天然和尚款 铜戟耳炉底款
本文要介绍另一件岭南佛门法器,大概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流出外洋,最近幸得藏家慧眼,与结善缘,使之重回故土。
这是一件体形硕大用黄铜精铸的戟耳大香炉。此炉高11.8厘米,口径16.7厘米,总宽达24厘米。该炉属宣德炉之彝炉系,其源流拟宋瓷二十九式之戟耳炉器,器型流行于明末清初,敞口束颈,鼓腹圈足。炉口肥润,身形沉稳,戟耳圆厚,顶天立地,仿若如来之耳。铜炉周身宝光溢彩,铜质金灿,光影浮动,仅仅如此,已足称美品。而最令人惊喜的,是炉底有镌刻款四行,曰“顺治庚子岁法子函昰为本师和尚六十一初度供”。
从款识可知,该炉来历名头非同小可,这是顺治十七年(1660),天然和尚为其本师空隐道独和尚六十一岁生朝特地烧铸的供佛法器。根据钱谦益所撰《长庆空隐道独和尚塔铭》,空隐和尚生于万历廿七年(1599),圆寂于顺治十八年(1660),世寿六十二。顺治十二年(1655),空隐应平尚二藩之邀到海幢寺说法,直到顺治十八年返回芥庵,并于是年七月辞世。住锡海幢期间,空隐与钱谦益有书信往来,又曾会见过年少时的朱彝尊,而高足天然和尚亦常趋侍左右。天然于崇祯十二年(1639)公车北上,舟泊南康,三上黄岩寺拜谒空隐,并于次年祝发受具,皈依空隐门下,得法名函是,字丽中,别号天然,他是空隐门下得意弟子,师徒二人情谊甚笃。顺治十五年(1658),天然五十一岁生朝,《天然语录》有载当时:“承华首老人宠赉隆重,一时缁素远近咸集,为是上座庆生。”可见空隐为了爱徒生朝,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庆生会。于是到了空隐六十又一生朝时,弟子天然必是不敢怠慢,竭诚相报。如今传世的天然祝寿之礼,除了这只戟耳炉,海幢寺还藏有一件铜洗,也镌有相同的底款,是天然为本师祝寿供奉之器。
从这把精铸的戟耳炉,再去玩味《天然语录》中“宠赉隆重”一语,颇可窥见当年海幢寺财力之雄厚。然而对于清初广东佛们来说,一点不足为奇。当时广东佛教兴盛,与粤藩鼎力支持有莫大关系。号称广州“五大丛林”的光孝、华林、大佛、海幢、长寿,除光孝寺之外,都是在这时期扩建而成。至于鼎湖山的庆云寺,番禺的海云寺,也得到粤藩的慷慨捐助。当时寺院规模、殿宇结构,以及佛像礼器的制造都极尽精美气派。像顺治九年(1652),平南王捐铸了一躯鎏金释迦如来铜佛安放在番禺海云寺,镌款“博山下二世雷峰隆兴寺本师天然昰和尚率大檀越喜铸”。这个款识正好可与此香炉款相参照,以见其时代。康熙三年(1664),平南王修建广州大佛寺,该寺的金身大佛,亦是以黄铜精铸,高六米,重约十吨,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大的古代黄铜铸像。于是顺治十七年(1660),天然和尚会以铜炉、铜洗作为其师的寿礼,也十分契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现存海幢寺的清代中期的外销画——海幢寺组图,我们亦能在祖师堂的供案上看到供奉祖师的铜香炉,其背后的故事,似乎从这件戟耳炉身上找到了印证。
此炉作为清初岭南佛门法器,背后涉及当时岭南佛门领袖人物空隐和天然师徒,又是明末清初铜铸造业发达的实物例证,无论对于佛教和历史研究应当都有重要意义。顺治庚子迨今,又复庚子,相隔正好三百六十年,因缘转续,失而复见,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在。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参考: 保利拍卖 5058
清雍正-乾隆 铜戟耳簋式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RMB: 400,000-600,000
W16cm 重968g
【备注】
1.台湾杨炳祯珍藏;
2.吉金——重要私人藏明清宣铜器
【展览】
1.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
2.(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馆,1997年;
3.宝器扬馨——读书楼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2009年;
4.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出版】
1.《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页228,图161;
2.《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台湾历史博物馆,1997年,页70,图197;
3.《宝器扬馨——读书楼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2009年,页86、87,图34;
4.《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64,图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