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康熙年制 刻章款 珐华釉哪吒闹海纹人头盖罐

大清康熙 珐华釉哪吒闹海纹人头盖罐

Description

大清康熙 珐华釉哪吒闹海纹人头盖罐
大清康熙 琺華釉哪吒鬧海紋人頭蓋罐

“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  哪吒大戰 東海 龍王三太子 。

参考:佳士得
11 9月 2018 | 現場拍賣 16214
Rooms as Portraits: Michael S. Smith, Eaton Square, London
拍品 32 明 法华彩八仙人物纹罐
A CHINESE FAHUA ‘IMMORTALS’ JAR
MING DYNASTY, 16TH CENTURY

明 法华彩八仙人物纹罐
明 法华彩八仙人物纹罐
明 法华彩八仙人物纹罐
明 法华彩八仙人物纹罐

成交價 GBP 28,750
估價 GBP 5,000 – GBP 8,000

A CHINESE FAHUA ‘IMMORTALS’ JAR
MING DYNASTY, 16TH CENTURY

細節
A CHINESE FAHUA ‘IMMORTALS’ JAR
MING DYNASTY, 16TH CENTURY
Decorated to the body with Shoulao seated beside his attendant and deer and the Eight Immortals carrying various attributes to one side, above a band of stylised lappets to the foot and ruyi-cartouches enclosing the Eight Buddhist Emblems, Bajixiang to the shoulder
12 ¾ in. (32.4 cm.) high, hongmu stand

來源
Anonymous sale; Christie’s, London, 7 November 2006, lot 183.

出版
Michael S. Smith, Houses, New York, 2008, pp. 135-6.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e ~ means the lot incorporates material from endangered species which could result in export restrictions.

狀況報告
We have sought to record changes in the condition of this piece acquired after its initial manufacture.
-The jar is sturdily potted and well-decorated.
-There is restoration and overspraying to the neck and mouth rim, with an associated long body crack extending down the side of the jar which has also been touched up.
-There is a restored area surrounding the Shoulao and deer. It is not apparent what damage this is concealing.
-There is some general age-related surface wear, as expected.

Please note that this lot incorporates material from endangered species which could result in export restrictions.
For full details see Section H2(b) of the Conditions of Sale.

参考: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中国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
古瓷萃珍2012-05-12
LOT号: *2728 明正德-嘉靖 珐华八仙纹大罐

2728 明正德-嘉靖 珐华八仙纹大罐
2728 明正德-嘉靖 珐华八仙纹大罐

拍品信息
尺寸 高43.2cm
估价 RMB  300,000-500,000
成交价 RMB  345,000HKD  424,354USD  51,750EUR  37,950

说明
珐花又称“法华”,为元明间山西陶胎琉璃釉彩器,多以宝石蓝为底色再施黄、绿、白等彩,并以壁画中沥粉法凸起勾勒出纹饰轮廓,风格独特,别有韵味。本罐即为明代珐华器之代表。其造型、尺寸及纹样皆与首都博物馆藏品如出一辙,应为同一批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同类珐花罐。

罐形体饱满而不臃肿,以珐花器常见手法装饰,宝石蓝为底,各彩施于其上,纹样凸起,立体感强烈。口沿下环绕一周八宝纹,肩部上部为如意云头纹,下垂华丽璎珞纹。腹部为主体纹饰八仙图,以仙山为背景,八位仙人顺次站于波涛之上,云气之中,均手持法器,神情肃穆。腹部为一周仰莲纹。

来源:得自于美国加州藏家

参阅:《首都博物馆藏瓷选》页121,图109,首都博物馆,1991年;《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杂釉彩•素三彩》页281,图23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参考:天津杨柳青的版刻京剧人物年画

Nezha's Triumph Against Dragon King" 哪吒闹海
天津杨柳青的版刻京剧人物年画Nezha’s Triumph Against Dragon King” 哪吒闹海
Nezha's Triumph Against Dragon King" Wish you heroic deeds in the new year! #哪吒闹海
天津杨柳青的版刻京剧人物年画Nezha’s Triumph Against Dragon King” 哪吒闹海

从前有一位大将军,叫做李靖,他的夫人生孩子,生下来一个圆圆的肉球,在地上滚来滚去,李靖说:“这一定是个妖怪。”拿出宝剑来,朝着那肉球一劈,真怪,那肉球一裂开,从里面跳出一个男娃娃来,胖胖的脸,可逗人喜欢了。

李靖看呆了,正不知道该怎么好,一位神仙找他来了。这位神仙说:“恭喜,恭喜!我知道你生了个男娃娃。这娃娃很了不起,让我收他当徒弟吧。”说着,拿出一个镯子,一块手帕,交给李靖,“这是我送给徒弟的礼物,这镯子叫做乾坤圈,这手帕叫混天绫。”

这娃娃就是哪吒。七岁那年,一天天气热极了,他到大海里去洗澡,拿着混天绫在水里一晃,就掀起大浪,大浪把东海龙王的水晶宫震得东摇西晃。龙王吓了一大跳,就派了一个夜叉上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夜叉钻出水面一看,原来是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就砍。哪吒可机灵啦,连忙把身于一闪,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别看这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大山还重,正好打中夜叉的脑袋,一下就把他打死了。

龙玉听说夜又给打死了,气得一个劲地吹胡子,就叫他的儿子三太子带上兵,去把哪吒捉来。他的兵是什么呀,是虾、鱼、蚌、螃蟹,哩哩啦啦的一大串。

三太子冲出水面,对哪吒说:“打死我家夜叉的是你吗?”

哪吒说。“是我,是我。我好好儿的在洗澡,你家夜叉话不问一句,就拿斧头劈我,我用乾坤圈碰了他一下,他就死了.他那么大的个儿,怎么一点儿也挨不起打呀?”

三太子蛮不讲理,举起枪就刺,哪吒让了他好几次,可是三太子就是不放过他。哪吒急了,就把混天绫一扔,这混天绫马上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怎么也逃不掉。哪呢又拿乾坤圈一打,把三太子也打死了,吓得那些虾兵蟹将连滚带爬地钻到水里去。

三太子一死,就现出原形来了,原来是一条小龙。哪吒把他拖到岸上,心想:爸爸少一根腰带,我把这小龙的龙筋抽出来,搓一根腰带送给爸爸不好吗?他就把小龙的龙筋一根根的抽了出来,带回家去。www.gs5000.cn

龙王听说自己的儿子也被哪吒打死了,又是伤心,又是生气,就变成一个读书人的样子,离开水晶宫,来找李靖了。龙王气冲冲地对李靖说;“你生的好儿子,打死了我家夜叉,又打肥我的三太子!”

李靖说;“你弄错了吧,我的儿子哪吒才七岁,能打死人吗?”

龙王说:“你不信,就把他找来问一问。”

李靖找了前屋我后屋,又找到花园里,哪儿也没找着哪吒。原来哪吒躲在一间小屋子里,在搓龙筋呢。李娟好容易才找到他:“你在这小屋子里做什么?”

哪旺说:“爸爸,我今天打死了一条小龙,抽了他的筋,正在给你搓腰带呢。”

李靖这才知道哪吒真的闯了大祸。只好带了他去见龙王。哪吒看见龙王就说:“老伯伯,请您别生气。我不是故意打死你家三太子的。他用枪刺我,我让了他好几次,可是他还一个劲地追着打我。我没法儿了,才还了手,不小心把他打死了。您瞧,这是从他身上抽下来的龙筋,还给您就是了。”

龙王看见儿子的龙筋,更加伤心了,就说:“我的儿子能让你白白打死吗?我要到天宫去告你的状。”说完,就乘着云彩上天宫去了。

近年来,珐华器成交率不高已成现实,国内、国外拍卖公司上拍的珐华器都有流拍现象。

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上拍了6件珐华拍品,结果只有2件成交,其余4件全部流拍。

2005年德国纳高秋拍上拍两件拍品,结果全部流拍。

在国内拍卖市场中,今年3月中国嘉德季拍曾有一件明嘉靖珐华花卉罐上拍,最终流拍。

珐华器的相继流拍并不代表珐华器没有精品。

在2005年5月份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中,一件明晚期的珐华釉莲池纹梅瓶上拍,布局疏朗,纹饰流畅,整体风格较素雅,最终以280.8万元成交。

随后在香港佳士得11月份的拍卖中,一件明珐华莲池鹭鸶纹罐上拍,其整体布局与前者类同,

只是主体纹饰有所区别,最终以1033.7万元成交,成为目前珐华器成交价位最终高的拍品。

参考:魅力珐华彩,市场价值被低估了?
2018-02-11 00:07 收藏/艺术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2002秋季拍卖会2002-10-28
独具慧眼: 万野美术馆藏重要中国艺术
535 明十六世纪初 珐华庭院人物图罐

明十六世纪初 珐华庭院人物图罐
明十六世纪初 珐华庭院人物图罐

尺寸 高34cm
估价 HKD  5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1,244,546 HKD  1,174,100USD  150,526EUR  152,633

珐华又可写作“珐花”“法华”,是一种低温釉陶瓷,

由琉璃演变而来,它们化学成分与琉璃基本相同,只是所用助熔剂不同,

琉璃以铅为助熔剂,珐华则用牙硝做助熔剂。

明珐华彩莲花纹梅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院
明珐华彩莲花纹梅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院

珐华器特点

珐华创于元代,盛于明代,至清代仍有少量烧制。

珐华最早是在山西省南部的蒲州阳城、高平和晋城一代烧制,当时常见器型瓶、罐、钵等;

清康熙 珐华神仙佛主罐
清康熙 珐华神仙佛主罐

常见的纹饰有花鸟、云龙、人物等,色彩浓艳,纹饰具有立体感。

由于山西所产珐华器的胎为陶胎,再加上烧制年代较早,

因此传世的早期珐华器已不多见。

清康熙 珐华缠枝莲罐
清康熙 珐华缠枝莲罐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清康熙 珐华缠枝莲罐
图录号:4810
年代:清康熙
尺寸: 高19cm
估价: RMB 100,000-150,000
成交价: RMB:201600 HK:229613 USD:3024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会名称: 北京保利 5周年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日本及海外藏明清陶瓷专场 成交额:3,118.08 万元 成交率:100.00%

声 明: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陶瓷烧制史上,除了宋代的汝、定、哥、官、钧五大窑之外,还荟萃着许多林林总总的窑口,其中始制于元代的山西珐华器同样堪称器中精品,深得世人青睐。珐华,又称法华、珐花,据称是从山西的“粉花”音转而来,是山西民窑生产的一款陶胎琉璃釉器。

罐为圆口,短筒颈,丰肩,鼓腹,下腹内敛,收至底足处,浅圈足。整器为靛蓝底,其上敷色丰富多变,所用釉色有孔雀蓝、茄皮紫、琥珀黄等,配色沉稳,尽显雍容华贵之气,器表装饰工艺采用的是彩画中的“沥粉”技法,先勾勒出凸线的纹饰轮廓,即“堆线贴花法”,再分别以各种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然后入窑烧制而成。器颈处饰云尾纹,肩部绘一周双线如意云头纹,内以白釉饰莲花;罐身腹部中间勾勒缠枝莲纹,莲花填以白釉,藤蔓则涂饰孔雀绿釉,枝叶蔓蔓,随意伸展,布于罐表,极富装饰意趣;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花瓣纹,紫绿相间,瑰丽幻彩。

珐华器虽然创制于元代,但直至明中期才在山西盛行,且窑口遍及各地,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当数山西霍州珐华器。此拍品整器胎质坚硬,器型端庄规正,所饰纹饰和线条流畅,繁而不乱,毫无滞涩之感,釉色艳而不浮,素光内敛,突显富贵祥和,雍容华贵,显然为当时的皇室官宦、权贵富商所用,据其胎质、纹样,当为清初康熙时期景德镇窑仿山西珐华风格之作。

来源:日本藏家旧藏

珐华瓷烧结仅高出陶器100度左右,与唐三彩相类,而山西珐华器为低温釉陶瓷。

用毛笔蘸瓷浆在纹饰轮廓线中堆起凸起的线条,入高温烧成素胎,再在烧好的素胎上按花纹图案的需要, 施以蓝、白、黄、紫、绿、孔雀蓝等彩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

茄皮紫、葡萄紫、色泽透明鲜亮历久而弥新。

珐华最大的特点是隔釉见胎,开芝麻纹片,琉璃则开大甲纹片。

纹片的开法均为片四周起翘,如胶泥地日晒后的龟翘状,且反铅,隐现蛤蜊光。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 2018-12-08
瑰映如茵Ⅲ—玫茵堂、十面灵璧山居暨海外名藏元明清御窑雅蓄
5502 明正德或嘉靖 珐华八仙过海罐

 明正德或嘉靖 珐华八仙过海罐
明正德或嘉靖 珐华八仙过海罐

拍品信息
尺寸 高36.5cm
估价 RMB  1,200,000-1,800,000
成交价 RMB  1,840,000 HKD  2,074,408USD  276,000EUR  202,400
出版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4(1),编号1691

说明 圆唇,短颈,丰肩,鼓腹,腹下略收,微撇足,带有一盖。罐全器靛蓝地,其上以孔雀绿、琥珀黄以及白色釉料堆饰纹饰,盖上饰缠枝花卉纹,正中置圆钮,罐身肩饰开光如意云纹,腹下近足处饰仰覆变体莲瓣纹,上下遥相呼应。腹部主题图案为八仙人物故事。八仙各持法器,三两相谈,神情怡然自得,衣带当风,袖袂飘逸,周围辅以松树、山石、祥云,仙家之气尽显。

本品器形曲线优美,敦实大方,器表采珐华器“堆筋沥粉”的装饰技法,在坯胎上用白色瓷泥勾勒出凸线的纹饰轮廓,高温烧出后,再分别以各种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然后入窑二次烧制而成。其上堆色丰富多变,雍容华贵,瑰丽华彩。所饰纹饰线条流畅,繁而不乱,寓意吉祥。比较相似别例,日本万野美术馆(the Manno Art Museum)藏一例珐华庭院人物图罐,著录于《中国陶瓷全集-明》下,图201,与拍品瓷胎,器形、边饰相似,可作参考。另有出光美术馆藏品,著录于《明清陶瓷的名品》,图130;徐氏艺术馆藏有一例与本品同类,著录于《徐氏艺术馆》,1991年,图78。其中,万野美术馆一例,于香港佳士得2002年10月28日售出,编号535。

珐华器与琉璃器的最大区别是在釉中添加了草木灰,也称牙屑釉,

在色釉上比琉璃器更纯正丰富,刻画细腻,艺术视觉效果更为立体直观。

明珐华彩人物纹罐
明珐华彩人物纹罐
明珐华彩人物纹罐
明珐华彩人物纹罐

在明代时期各地多有仿制,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河北宛平都生产过陶胎珐华器,其中以景德镇所仿珐华最为经典。

有史料记载,景德镇于永乐始烧瓷胎珐花器,但迄今尚无确认的实物。

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景德镇烧制的珐华器为明宣德年间的作品,造型有瓶、樽、罐、绣墩及透雕盒等。

其器以孔雀蓝或匣皮紫釉为地,纹饰凸线内填黄。

白、孔雀绿诸色,画面形象生动,色彩艳丽,成化蓝釉碗的堆粉作款工艺即受此影响。

珐华器的烧制在成化年间最盛,明中晚期皆有延续。

明正德珐花云龙仙鹤纹三足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明正德珐花云龙仙鹤纹三足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到了清代,珐华制品减少,康熙时珐华器造型均具康熙器型风格,堆花或刻花的纹饰线条都不及明代的圆浑,色彩与明代也略有区别。

乾隆时同类器的时代特征更为鲜明,造型、纹饰都因苛求规矩而显拘泥,色釉有浓淡之分,与同期粉彩近似。

在清末、民国时期,珐华器因独特的风格、艳丽的色彩,特别受法国人的垂青。

因此,民国时期珐华器被大量仿制,或在旧胎上加彩绘制,

但此时的珐华器已失明代珍品浑厚古朴的形象,

且胎体过重,色调不够沉着,纹饰堆粉线脊平齐,

不及明代圆润,釉面也因作旧作磨而失亮。

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
2017年3月拍卖会 2017-03-17
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1182 晚明16世纪 珐华镂雕牡丹纹三足炉

晚明16世纪 珐华镂雕牡丹纹三足炉
晚明16世纪 珐华镂雕牡丹纹三足炉

拍品信息
尺寸 直径27cm
估价 USD  30,000-50,000
成交价 RMB  242,165 HKD  271,320USD  35,000EUR  27,650

说明
The cylindrical censer is raised on three cabriole legs and the reticulated sides have a continuous peony meander below pierced quatrefoils at the rim. The exterior is glazed turquoise,dark blue and cream.

PROVENANCE
William C. Alexander (1848-1937) Collection. Christie’s London,8 June 1992,lot 82. Sotheby’s London,9 November 2011,lot 503. EXHIBITED
London,Burlington Fine Arts Club,Early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1910,no. G.14.

LITERATURE
Exhibition of Early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1910,London,1911,pl. L,no. G.14.

明代景德镇所产珐华与山西珐华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主要区别于胎质和釉色:

山西珐华器的釉色以蓝色、孔雀绿色、黄色、紫色、白色等色调为主,

景德镇珐华器的釉色以黄、绿二色为主。

景德镇的珐华器在纹饰上与同期的陶瓷纹饰类似,在制作中由技术高超的工匠立粉填彩。

因此景德镇珐华器艺术价值较高,较受藏家欢迎,特别是成化至明晚期的珐华器。

明 景德镇窑琺花牡丹纹瓶 十六世纪 高15.8cm 直径15.8cm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明 景德镇窑琺花牡丹纹瓶 十六世纪 高15.8cm 直径15.8cm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明 景德镇窑琺花牡丹纹瓶 十六世纪 高15.8cm 直径15.8cm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明 景德镇窑琺花牡丹纹瓶 十六世纪 高15.8cm 直径15.8cm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成化珐华器上依然带有本朝陶瓷纹饰的特点,纹饰较为素雅。

嘉靖朝珐华器也受到同期陶瓷纹饰的影响,多是一些含有道教意义的纹饰。

明珐华莲池鹭鸶纹罐,RMB 10,337,120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
明珐华莲池鹭鸶纹罐,RMB 10,337,120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

珐华器市场交易现状

目前古玩市场中,珐华器并不常见。

在收藏中,许多藏家易把山西产的珐华与琉璃相混,毕竟两者从外观来看十分相近,且都为陶胎。

在一级市场中,珐华器数量较少,且大多品相不精而不被人重视。

特别是山西产的珐华器因受胎质所限,流传至今的珐华器多品相较差;与之相比,景德镇所产珐华器品相则稍好一些。

在拍卖场中,珐华器的身影亦不多见。

明珐华莲池鹭鸶纹罐,RMB 10,337,120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
明珐华莲池鹭鸶纹罐,RMB 10,337,120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

珐华精品难觅

珐华拍品成交率不高是有原因的,

1、珐华器是由山西晋南地区所创烧的民窑器,在早期的产品中,山西珐华器较多。

陶胎的珐华器,胎体不坚实,釉质附着力差,剥釉、磨损严重造成了山西珐华器传世品较少,且品相较差。

2、山西产的珐华器只是民窑中的一个品种,受文化、地域因素影响,在制作中随意性较大,因此艺术价值也较低。

以上两点导致了山西珐华器整体价位不高。

明万历 珐华雕罗汉座像
明万历 珐华雕罗汉座像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大明·格古
八周年春季拍卖会
2013-06-05
明万历 珐华雕罗汉座像

拍品信息
尺寸 高44.5cm
估价 RMB  600,000-900,000
成交价 RMB  690,000 HKD  871,212USD  103,500EUR  75,900

「大明万历五年丁丑吉日造」及「郭应举、郭廷根、郭廷库、郭廷余」款

说明
备注:欧洲藏家旧藏

珐华器,亦称珐花器或法花器,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花器。由于珐华器生产工艺的复杂和特殊,制作历史的短暂以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传至今的产品并不多见,传诸于世藏宝于民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此件作品烧制精细华美,殊为难得。明三彩的艺术成就并不亚于唐三彩,明三彩其呈色基理和唐三彩上黄彩呈色差不多,绿釉的变化亦十分丰富如翠绿、深绿、苹果绿、草绿等,蓝釉更是明三彩当中的上品,其数量十分稀少,其它还有白釉、紫釉等,色彩纷繁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明三彩就其种类可分四种,即:琉璃砖、琉璃瓦、“珐华”(以天蓝釉为主的作品)、人物俑及家庭室内陈设品,本件作品即是以天蓝釉为主的珐华手塑精品。

本件瓷塑罗汉,面部及手部露胎,所穿衣袍施天蓝及藏青色釉,人物比例严谨,姿态传神,尤其是面部刻画极为精到,将罗汉凝神细循佛理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底座背面刻划铭文,曰:“大明万历五年丁丑吉日造”及“郭应举、郭廷根、郭廷库、郭廷余”四人名款。据英国私人藏品数据显示,该罗汉应出自具有800年历史的山西阳城琉璃乔家巨匠乔世兰之手,实属稀珍。

说到明三彩不得不提乔家,乔家的祖先就是做唐三彩的,由陕西西安龙桥迁至高平桥沟,经宋、元两代,于明初辗转到达阳城,开始在县城东关游伴沟安家,后来为了取材方便,再加上后则腰的瓷土质量更好,所以才又迁至后则腰定居,专门从事黑、绿瓷器和琉璃的生产,人称乔氏琉璃。琉璃最早发明于山西,无论是质量、造型、色泽,均数山西最佳,所以,在全国久负盛名。而在山西众多门派的琉璃匠师中,历史上有三家最为出名,即河津县的吕家,太原市南郊的马庄苏家,还有就是阳城县后则腰的乔家。而乔家又是其中人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支。乔家生产的琉璃在明朝时,就有“南有景德镇,北有后则腰”的美誉,产品一度被明皇室大量采用。明代乔家有很多琉璃作品流传到后世,随之亦有许多杰出的乔家琉璃匠人千古留名。如阳城县寿圣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琉璃塔、东岳庙舞楼正脊楼阁式琉璃塔刹(建于明隆庆元年)均用的是乔氏琉璃。除此之外,北京故宫的琉璃狮子和明十三陵的部分琉璃制品,也发现有 “阳城琉璃匠乔”字样。新中国成立后,翻修北京故宫时,也发现很多琉璃瓦后面有“山西泽州”字样,经鉴定亦为山西阳城制品,这足以说明乔家琉璃在全国极高的地位。

明成化年间留名的匠人有乔云及其子乔彬、乔凤,他们为阳城县城内的汤帝庙烧制的琉璃构件不仅色彩艳丽,而且造型生动,是公认的艺术杰作。明嘉靖至隆庆年间,乔家后世留名的匠人有乔宗继、乔世富、乔世贵、乔永丰等。嘉靖四年,阳城富商李思孝出资修建十三层海会寺琉璃塔,所用琉璃构件悉出乔家匠人之手,尤其是第十层镶嵌的琉璃浮雕佛教故事是罕见的艺术精品。隆庆元年,乔世富及其侄乔永丰为润城东岳庙烧制的琉璃构件不仅造型细腻生动,而且在釉色上多有出新。

明万历年间,乔家后世留名的匠人有乔虎、乔世英、乔世宝、乔世兰、乔永年、乔永宦、乔长远、乔长正等。万历36年,乔永丰及其子乔长远、乔长正父子三人建造的阳陵村寿圣寺琉璃塔,上有琉璃浮雕177块,人物雕像480个,是三晋大地上琉璃构件最多最精致的佛塔,塔上嵌有琉璃小碑一块,碑上留诗一首:“琉璃宝塔创阳陵,天赐乔公来赞成。白手涂形由性慧,红炉点色似天生。神谋不爽魁三晋,巧制无双冠析城。巨业落成垂千古,君名高于碧云邻”。这首诗主要赞扬乔氏匠人的智慧和业绩,说明乔氏琉璃在当时享有盛誉。可以得知,明清时期,乔家的琉璃作品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并享有盛誉。

此后,王朝更替,战乱频仍,乔家的事业虽受到影响,但琉璃技艺却一代一代地不断传承。到了康熙继位之后,中国又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乔氏的琉璃技艺也再度复兴。到了乾隆嘉庆年间,又有大批乔氏琉璃工匠崭露头角,乾隆年间后世留名的乔家匠人有乔轸、乔乐善、乔从善、乔德善;嘉庆年间后世留名的有乔昌泰、乔和泰。后世留名的经典作品是嘉庆三年乔昌泰、乔和泰兄弟为阳城县西刘村府君庙建造的琉璃照壁,这一作品在文革中才遭破坏。

一代又一代乔氏匠人的精心钻研,使得乔氏的琉璃工艺日臻完美。同时,乔家人眼界开阔,打破常规,开门授徒,使得家传的琉璃技艺绵延不断。近现代,清王朝灭亡,民国成立之后,中国一度陷入军阀混战,时局不稳,当然寺庙建设出现停顿,但琉璃工艺品却一度盛行,乔家人的手艺仍有用武之地。这一时期乔家出名的艺人主要有乔承先、乔继章、乔小拴、乔拴田等。民国十年,乔承先和阳城后则腰的卫玉恒合伙开了琉璃作坊,生产各种各样的琉璃工艺品。乔承先与儿子小拴及侄子拴田精心钻研琉璃工艺技术,使产品达到出口水平。其产品由商人郭文兴包销,运到天津口岸出口。乔承先父子还为西安大厦建设解决了琉璃瓦的生产难题。1955年,阳城后则腰成立了国营陶瓷厂,乔承先受聘为技师,先后还承担过一些省内重要工程所需的琉璃工艺品研制任务,同时打破常规,开始给徒弟传授技艺,直到1965年以76岁的高龄逝世。当他的儿子乔小拴和侄儿乔拴田也去世后,乔家就后继无人了,但乔承先培养的徒弟还在传承乔家的技艺。数百年的打造,不仅使得乔家的琉璃烧制技艺炉火纯青,更使得琉璃乔家,这个家族品牌魅力永恒……

珐华产量不多,不能形成较大的收藏体系,

使得许多人不了解珐华器,对鉴定珐华器的真伪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就使许多收藏家对珐华器的收藏望而却步。

清 珐华人物坐像
清 珐华人物坐像

珐华,又叫法花,粉花,是一种低温釉陶,因晋南口音,“粉”“法”相近,乃被古玩商讹传为“法花”,相传已久。也有的直接把珐华,法花,粉花,看作一种陶瓷的装饰技法,直接称为“法花三彩”或“三彩法华”但现在人们已习惯称其为珐华了。

珐华彩

一 前 言

明统一中国后,首先即采取了一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其次,为了鼓励和发展工商业,又采取了一系列降低商税等措施。除此之外,手工业则是改变较大的,作为官手工业主干的工匠制度,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工匠们的不懈的斗争下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轮班匠制,这对明代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城市的繁荣,海外贸易的扩大,都为明代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当时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刚刚发展时期,使手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手工业的这一系列发展,也促进了明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显著增长。

在明代,封建皇帝直接控制官窑瓷器的生产,有经常进行瓷器生产的御器厂,它直接控制最好的原料,集中最优秀的工匠,按照皇帝的需求进行设计,不惜工本,做出精美的陶瓷器,对促进陶瓷工艺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而民窑生产,属商品生产,能最大限度的取材,寻找和利用天然矿物,烧成各具风格的陶瓷作品。瓷器的生产,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而元代刚刚产生,最初仅为陶胎的珐华器,在明代中后期,景德镇窑开始仿烧,并为瓷胎,所以,这个在元代刚刚产生的新品种,在明代这个社会大背景以及整个陶瓷业正处于发展的状况下,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二 珐华溯源

“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这是清代学者许之衡在他的论著《饮流斋说瓷》“说花绘“一节中对珐华器发展状况的简单概括。

珐华,又叫法花,粉花,是一种低温釉陶,因晋南口音,“粉”“法”相近,乃被古玩商讹传为“法花”,相传已久。⑴也有的直接把珐华,法花,粉花,看作一种陶瓷的装饰技法,直接称为“法花三彩”⑵或“三彩法华”⑶但现在人们已习惯称其为珐华了。

实际上,珐华这种低温釉陶,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釉色上都与历史上早已出现的琉璃极为相似,因而,也就有了珐华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即为琉璃的派生的说法,有时亦很难和琉璃区别。

琉璃,早在东周时代即已出现,最初并无固定的名称,玻璃与琉璃常被认为是同一品种,很难界定。⑷此外,三彩,金银釉,缭瓦也均被称为过琉璃,究其命名之源,是沿用了魏晋时代从海市进入的色玻璃类的琉璃而得名的。⑸后来,人们又把玻璃类的琉璃叫做料器或烧料,而琉璃之名,才逐渐地成为了铅釉陶器的专称。但那时的琉璃质料不纯,釉色也极为单调。

北魏,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的生产琉璃的场所,仅建筑用的琉璃产品,就可以装修一座“容百余人”的行殿。⑹但这个专为北魏统治集团服务的琉璃工场,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与北魏政权相始而终,可谓历史上的昙花一现。

在此之后的北魏、北齐、北周,连年的战争,对手工业的生产破坏极其严重。琉璃的生产也几乎停滞了,史书也无记载。一直到隋代,才在《隋书·何稠传》中发现了一些零星的叙述:“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措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7)何稠用绿瓷充当琉璃,却只能做到外观上的相似,以此博得隋文帝杨坚一时的高兴。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很少接触琉璃,对琉璃的生产工艺更是不够了解,所以觉得何稠用来充作琉璃的绿瓷“与真不异”。由此可窥见当时琉璃的生产状况。

发展到了唐代,琉璃的生产再度兴起,并逐渐在民间普遍开来,釉色增加到了蓝、黄、赭、白等色。明代顾起元在他的《客座赞语说略》中写道“唐末尚琉璃钗钏”。说明当时的琉璃工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当时在景德镇又修建了琉璃窑,专门生产琉璃。

元代,琉璃工艺在寺庙和宫殿的建筑上取得了普遍的应用,有了长足的进展,它主要被应用在宫殿和寺庙建筑的屋脊上。“琉璃瓦饰檐脊”(8)据《元史·百官志》记载:“中统四年,设置琉璃局,管理制作琉璃的事物”(9)元至元十三年,在大都又建造了四个窑场,制作素白琉璃。(10)可见,当时的琉璃制作也有了高超的技术水平,达到了成熟的阶段。除用于建筑,元代的琉璃还用来制作工艺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元至正元年的琉璃香炉。(11)便是典型一例,它炉身前面凸雕一枝牡丹花,后面两枝,前后面各有一条龙,上面凸雕莲花,三足上还凸出为兽面,它做工精细,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由此可以看出,元代的琉璃制作工艺以及装饰风格均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并且发展也是较为成熟的。

明清时期的琉璃,是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明代修建的紫禁城从屋顶到墙身无处不以琉璃为装饰,晶莹美丽的琉璃将其装点得庄严富丽,丰姿多彩。引人入胜。此外,香山公园的琉璃牌坊,山西平遥太子寺的九龙壁,也都是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琉璃代表作品,由此显示出我国古代烧造琉璃工艺的高度水平以及设计师和匠师们的高超技艺。明初宫廷建筑所用的琉璃开始时在南京聚宝山设窑烧造,后又在北京专设琉璃厂进行烧造。可见,琉璃工艺在当时发展的鼎盛状况。

由此可见,珐华这种釉陶的产生是有历史基础的。从文献记载看,珐华在元代出现,而此时,是琉璃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如果把珐华看作是此时琉璃发展的一个分支,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仅仅从珐华与琉璃的联系来断定珐华即是琉璃派生出来的,还不够全面。

珐华的具体烧制地点,目前还不是特别的清楚,还没有正式的窑址发掘报告,只是从文献中了解到山西是珐华的主要产地,西安,河南也有烧造。

法华“大抵皆北方之窑,蒲州一带所出者最佳,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明之金铂,其花以生物花草为多,平阳霍州所出者,其胎半属胎质,蓝略发紫,绿略发黑,殆非精品,西安,河南所出者较平阳,霍州略为发亮,盖属瓷胎也”。(12)

蒲州和霍州即是今天山西的永济,霍县,在山西的东南,山西是琉璃的主要产地,人已熟知。据记载,明代琉璃产地,从纪年品中了解有成化,万历间文水马都东张姓,晋升源张姓,弘治,正德间平遥社村里侯姓,嘉靖间介休义常里乔姓,万历以来阳城东关乔姓。另外,从有关资料与窑址看来,还有榆次孟家开。太原马在山头苏姓,河清东窑头吕姓以及大同朔县,代县,清源,临汾等地。所以从产地看,珐华与琉璃的烧造地点确属同一地区。

珐华的烧造,在古代并没有专设具体的窑厂,但从它的装饰技法来看,珐华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贴花等,这与磁州窑生产瓷器的主装饰技法基本吻合,而且有关资料也曾记载过磁州窑除主要生产白釉黑花装饰瓷和黑釉瓷,还兴起一种珐华器,是民间陶瓷的名贵品种,而磁州窑在古代属河南彰德府,而河南亦是珐华的产地(前文也提过)所以,无论是从珐华器的装饰技法还是从生产烧造珐华这些地区受磁州窑影响看,珐华应被看作磁州窑的烧造范围以内。

虽然珐华与琉璃不是在同一个窑场进行烧造,但却不能由此简单地把两者分割开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珐华的产生,烧造都是在已有琉璃的基础上完成的。珐华也可以说是琉璃派生出来的。

三 工 艺

珐华器属于低温色釉陶器,它的胎因产地不同而分为陶胎和瓷胎,(景德镇仿烧为瓷胎),陶胎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烧制地点,其料质亦也有所不同,其釉色也会受到影响,发生不同变化。(13)

烧造珐华器一般是用含铜、铁、钴、锰等矿物的釉料作为着色剂,在釉里加入牙硝作为助熔剂,经过10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其色釉,以法翠,法蓝,法紫为最多,偶尔也有黄色和白色色釉,陶胎的紫色,绿色和无色法华釉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以铅,钾为主作为熔剂,一种是以钾,钠为熔剂的,但以钾为主,另一种则是钾,钙为主作为熔剂的,均属低温釉料。(14)

元末明初,山西的珐华器一般采用陶胎制成,明中后期,景德镇曾仿制珐华器,但它与山西不是的是,它不再使用陶胎,而是用瓷胎。先用泥浆按花纹堆画轮廓线条,入窑素烧后填入各种色釉,最后釉烧成器,其瓷胎的素烧温度一般在1250℃左右,釉烧温度在1000℃左右,古代的配方和制作工艺与《南窑笔记》中所述的工艺十分相似(15),这种使用牙硝作为助熔剂而产生的新釉是我国古代低温色釉中一项引人注目的成就。珐华这些色彩丰富的色釉,如蓝釉、金黄釉、翠绿釉是一般琉璃上找不到的,并有淡紫色和紫褐色,这也说明珐华有珐琅彩的硼酸盐、硝酸盐基金属氧化颜料,是陶器珐琅彩(16),是琉璃和珐琅的结合体,是琉璃釉的发展。

从珐华器的出土文物看,很多珐华制品的色釉中均发现有孔雀绿釉,但它产生于何时,及其来源,均有争论。

虽然珐华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烧造工艺上,两者却有所不同。清代孙廷铨在他的《颜山杂记·琉璃》中是这样记载的:“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然后生如白霜……”。(17)这段话是对烧造琉璃的简单概括,而琉璃制品的胎,釉在化学成分上又与唐三彩极为相似,胎的素烧温度控制在1000-1260℃之间。素烧后,施釉,然后再进行釉烧,这与珐华器的烧造基本相同,琉璃釉素烧温度控制在747-1150℃之间。

值得说明的是,用铅粉作助熔剂,以及用锰作着色剂,都会增加制品的光泽度,珐华器虽未采用铅粉做助熔剂,但它有锰的着色剂,所以珐华器的色泽仍很鲜亮,釉面更显绚丽光亮。

所以,珐华器所呈现出的色彩斑斓的釉色装饰效果,归根结底是由它采用的釉料的不同所决定,即琉璃釉的运用,这也是它与其它陶瓷器的不同的根本所在。

四 造 型

明代珐华器多为日用器皿,造型多样,极为丰富,重要品类有:

⑴梅瓶:这是常见而且早已出现的瓷器造型,瓶口细小,瓶颈短,肩宽,鼓腹,至瓶底变窄,1980年出土于江西省大余县的珐华高士图梅瓶,口径5.2厘米,高27.5厘米,小口,圆唇外卷,短束颈,溜肩,腹修长,束腰,至底外伸延,假圈足,是珐华器中常见的器形,为明中期的形式,多为景德镇仿烧。

⑵双耳瓶:撇口,长颈,溜肩,腹部下收,圈足,颈部附植物或动物形耳,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各藏有一件珐华釉双耳瓶,前者高43厘米,口径15.9厘米,足径10.1厘米,颈部两侧各堆贴一菊花形耳,后者高46.3高厘米,颈部两侧附象耳,前者为景德镇仿烧,后者为陶胎山西烧造。如图一所示,为现藏东京博物馆的珐华双耳瓶。

⑶罐:多为广口,短颈,腹部丰满。从山西侯马民间征集到的现藏山西省博物馆的珐华八仙纹陶罐,口径19.4厘米,高34厘米,敛口,平沿,短颈,广肩,腹微鼓,下部内收,平底内凹,整体圆润厚重,是珐华器中最为普遍的形式。

⑷陶塑:珐华塑从目前所发现的传世作品看,以嘉靖,万历时居多,主要为仙佛的造型,1980年6月在山西塑县县城关外发现了一处珐华塑窖藏,这批珐华塑均被置于一瓷罐内,部分珐华塑出土时被挖碎,后经过粘修复原。这批珐华塑共有17件,其中寿星1件,胡人乐舞伎4件,八仙8件,骑鱼人物2件,假山人物1件,麒麟1件,其中该寿星通高24厘米,端坐于鹿背之上,身着镶边宽袖对襟衣,足穿圆头鞋,双手置于膝上,下部连仙山台座。造型稳重。胡人乐舞4件,拍鼓乐伎、琵琶乐伎、拍板乐伎、舞伎各一件,它们的高度为23.5到27厘米不等。每个乐舞伎服饰造型各不相同,前三个乐伎手持自己的乐器,后一个舞伎双手弯曲藏于袖内,造型活泼。这批珐华塑中最为精彩的要数八仙的造型,如:八仙之一的珐华塑韩湘子,头系带束发,身穿交领长衫,腰系绦带,作结在胸前,外加镶边宽袖对襟衣带,足穿圆头鞋。双手持笛置于胸前。下部连一棱形台座。这批珐华塑均塑有台座,每件作品造型各异,动作逼真,尤其是八仙的造型,形神兼备,更为精彩。

⑸香炉:“香炉在明代喜作法花兽形,鼓起者尤为可喜……”(18)与其它珐华造型相比,香炉造型较为复杂,炉身微鼓,浮雕龙纹,凤纹,牡丹,莲花等,有外翻或直形耳,有的炉顶又塑成山形,形似升腾的火焰,现藏于巴黎居美博物馆的大香炉,为一整套五供件,一炉,两瓶,两烛台,炉身浮雕以蟠龙,其中一件有大明嘉靖年制的款,属明中期烧造,是珐华香炉中的佳作。

此外,在国外的博物馆中还藏有珐华坐墩及珐华佛像砖,现藏大英博物馆的鼓型坐墩,以及藏于雅加达博物馆的高36厘米狮子坐墩如图二所示,造型古朴,形致精美,是珐华器中的精品,而珐华佛像砖则更为罕见,台北张益同先生藏有一件,半浮雕明万历时制的珐华佛像砖,这在其它陶瓷品种中已很少发现。

除以上所述,珐华器的造型还有壶、钵、盖罐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珐华人物盖罐(如图三所示),以及明中期的珐华莲花纹钵,均反映了珐华器造型样式的多样性。

珐华器的造型较之前代的器物造型总体来说变化不是特别显著,梅瓶由平肩改为溜肩,香炉的兽足已普遍应用,坐墩,佛像砖是继承琉璃发展下来较为独特的一种,相对于其它陶瓷品种,也是比较独特的。

综上所述,珐华器在明代的造型,总的倾向是简洁、优美、丰满、古朴、不论是大件器物,还是小型器皿,都不例外,大的深厚,小的精巧,但也不失气魄,单纯中有变化,表现了明代陶瓷的风格特色。

珐华器的造型也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明代实行高度的专制政治,很多文人,士大夫转向了纯审美方面,因而,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工艺美术领域都出现了一股清丽秀雅之风,同时,珐华器的造型还反映了地方特色,山西的珐华器造型厚重,古朴,景德镇仿烧则简洁,精巧,细致,是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

珐华器的造型大多虽末突破传统的陶瓷造型模式,但相对于这个在元代刚刚兴起的新品种,能在明代既已发展成为如此逼真,生动的造型作品,在当时并非易事。

五 装 饰

明代的珐华器,从装饰手法上看,可分为胎上装饰和釉色装饰两种,多数珐华器均为两种装饰手法并用。

⑴胎上装饰有堆贴花、凸雕、镂雕、捏雕四种方法。

堆贴花:器物上堆贴出花草,人物等各种纹饰,形成浮雕效果,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珐华釉花鸟纹罐,如图四所示,在其器腹堆贴花鸟图案极为生动,装饰性很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珐华釉菊花堆贴耳瓶,如图五所示,在其颈部两侧各堆贴一菊花形耳,造型逼真,在其器体还浅雕了折枝菊花及飞鸟的图案,还有一件菊蝶珐华陶双耳瓶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如图六所示,其颈部附象耳,其腹部堆贴分别为丛菊及对飞的蜂蝶,图案设计新颖,有跃跃欲动之势,前两者为景德镇窑仿烧,为瓷胎,后者为山西烧造,是陶胎。

这种堆贴工艺在珐华器的装饰上应用极为普遍,它形式优美,设计独特,很少有粗糙堆砌的现象,使器物的立体感更为增强。

凸雕:通常的阳文花样中用雕刻的方法剔除地子,让纹饰浮凸于上,现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明成化时期的珐华八仙罐,如图七所示,在外壁茄皮紫地上凸雕出八宝、如意云头、璎珞、钱纹、海水、莲瓣、八仙过海故事图案等,图案复杂,雕刻细腻,使器物看上去极为精美。这种复杂的装饰技法在珐华器中不常见到,它需要精细的雕工,这同时也反映了明代制作珐华器的匠人的高超技术。

镂雕:山西长治罗家庄明墓出土的珐华镂雕人物陶罐,如图八所示,外层上部镂雕以仙人、祥云、仙鹤,腹中部镂雕以山石、树木,最为精彩的是官员出行的图案,两人抬轿,内坐一武官,轿前后有骑马官吏以及持旗,拿伞的步行者,下部为莲瓣基座,整个图案复杂,精美的雕造工艺使器物看上去玲珑剔透。山西侯马民间征集的镂雕八仙纹珐华陶罐,如图九所示,外壁细纹镂空,腹中部镂雕以开光的八仙人物四组,局部绕以缠枝牡丹,足部则镂雕花瓣图案,人物形象生动,肩部及腹的花朵图案,整齐而富有变化,是镂雕装饰的精品。此外,景德镇窑仿烧的珐华器,也大量运用镂雕工艺进行装饰,多在罐上镂雕出云朵,莲瓣,人物,果树等,这种镂雕工艺,在珐华器的运用上,技法已比较成熟,是明代珐华器装饰艺术的一项重大发展。

捏塑:制作时一般采用模,塑结合的方法,有的先用陶工分块模印,脱出轮廓,再将对应的部分用细泥修补,有的则是将各部分制作好之后,再粘合在一起,前面提到的那17件珐华塑即是采用这种方法,如图十所示,便是其中的一件。动态各异,形神兼备,使不同人物,不同性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这种工艺还使用刀修的技法,处理人物的头顶,耳,手等细部。

沥粉:将调制好的泥浆纳入袋中,用特制的小金属管勾勒出凸线纹饰轮廓,然后分别用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1980年江西省大余县出土的珐华高士图梅瓶,如图十一所示,肩部底部用沥粉的方法在瓷胎表面勾勒成如意,莲瓣,楼阁人物等凸线轮廓,极富立体感。

珐华器的这种沥粉装饰技法,常被用于勾勒花纹的边沿线道,常用在瓶罐上,原来在建筑彩画中常用的这种方法,被用于珐华器上别具风格,而且它也成为珐华器装饰工艺的基本方法。

⑵釉色装饰:一件珐华器常被施以多种色釉,很少有单一色釉的,珐华器的釉色极为丰富,蓝、绿、紫色釉是最为常用的,茄皮紫色釉常被用于器物的地上,黄,绿釉常被用于内壁,前面提到了的珐华塑,色釉运用多种多样,如孔雀绿釉,黄釉,紫釉等。不同物件,不同的部位施以不同的色釉,帽子常施以孔雀绿釉和黄釉,衣服镶边和底座常施以紫釉,孔雀绿釉也常被用于绦带。有时亦有所变化。如珐华塑何仙姑,她的头发镶边和底座被施以紫釉,外衣施以孔雀绿釉,内衣、琵琶和鞋施以黄釉。而珐华塑铁拐李衣服施以的是紫釉,衣服镶边和底座施孔雀绿釉,鞋与何仙姑的一样均施为黄釉。在身体裸露部分以及座下均露素胎,刷一层白粉。珐华器的这种釉色装饰,在纹饰凸起部分,色彩显得深厚浓艳,而且,山西烧造的陶胎珐华器的釉色显得深厚、古朴,景德镇仿烧的瓷胎珐华器则显得鲜亮,明快,器物看上去玲珑剔透。两者各有千秋,但均是民族风格与特色的体现。

装饰纹样:珐华器的装饰纹样包含很多,牡丹、如意、莲花、莲瓣、璎珞、云头、海水、花鸟、人物、太湖石、螺旋式旋纹、八仙过海、人物楼台在器物上均有体现。

在堆贴的器物上喜用菊花纹样,瓶,罐常用缠枝牡丹,云头常被用于器物的肩部,器腹等主要部位常绘制人物,花鸟等图案,卷草常被作为边饰,而流云,钱纹常被作为辅助花纹,云龙、缠枝宝相花常被作为香炉的装饰纹样。

前面提到的八仙珐华塑以及珐华器上常常出现的“八仙”图案,人物图案栩栩如生,极为精彩,据有关记载八仙形象最初见于唐宋时期,后在元杂剧中也有出现,但其成员及所持物件尚不固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这可能是由于元明时期道教的盛行有关,八仙传说多种多样。故其名称、形象、服饰和所持物件也因传说各异。明中期以后,八仙成员及所持物件才相对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

明代的器物喜用莲花图案,除珐华器以外,在青花,釉里红上均有体现,珐华器的莲花图案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均有不同的表现。珐华器的莲花图案大多为一束莲,这与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莲花装饰极为相似,莲花鱼藻通常被饰于珐华梅瓶的足部,这恰与嘉靖时的青花喜用莲花鱼藻纹相吻合,但正德时喜用的缠枝莲在珐华器中很难发现,这种喜用莲花图案的风尚,一方面可能与明代皇帝的喜好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宗教信仰有关, “连(莲)生贵子”,“ 连(莲)年有余”均是人们心里一种渴望美好生活的体现。

总之,珐华器的装饰虽然主要依靠釉色,但与这些釉色相结合的堆贴、镂雕、凸雕、捏塑、沥粉等装饰方法以及多种装饰纹样,使珐华器的装饰更趋完善,是别具一格融合图案与绘画的陶瓷品种。

六 结 语

珐华器的釉色绚丽夺目,但它的缺点是年久失釉。瓷鉴中记载了它“失亮”的原因:

“法花失亮原因不一。其已入土者,釉外膜皮往往被土蚀去,膜皮去亮而亮即失矣。然而未入土者,则被空气所侵,或因刷过甚,日久年深亦未始不能失亮也。若新造之物则不然矣。新造之物其上恒存火光,欲去火光不得不用陀法,其失亮之处皆因陀去火光所致也。”(19)

也许是诸多原因,珐华器发展到清代,就逐渐开始衰落了。“至清初始有景德仿造,则纯是玻璃釉,花即玲珑,地尤细净,人物众兽,毫发毕现矣,雍正以后间有仿造,已失良工,故乾密虽精,亦趋于雕一途罕见法花之制。其它更无论矣。”(20)清初,御器厂也曾模仿前代的珐华器,但所烧制的并不具备珐华器的烧造方式,只有珐华器的形貌而已。

现代的珐华器,景德镇所采用的仍是世代相传下来的配方和工艺,这均反映和继承了古代的配方和烧造工艺。制成的产品效果与古代的传世作品也十分相似。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