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款 青花 五爪云龙纹十棱菱口大碗

明宣德 青花 云龙纹十棱菱口大碗

Description

明宣德款 青花 云龙纹十棱菱口大碗
(疑后仿)

参考:保利2012春季拍卖会
大明·格古
5965 明宣德 青花缠枝牡丹大碗

青花缠枝牡丹大碗
青花缠枝牡丹大碗

尺寸 直径28.5cm
估价 4,200,000-6,200,000
成交价 RMB 5,290,000

「大明宣德年制」款
备注:源自日本藏家旧藏

此碗为宣德一朝新出样式,造型端庄敦实,胎体厚重坚致,口沿平切,棱角明显,为宣德碗类最奇特者,比较宣窑圆器能与之相当品类,亦仅见洒蓝釉暗刻龙纹钵和青花云龙纹钵,皆以厚胎平口著称。其功用文献失载,后世众说纷纭,至今未明。其外壁装饰构图常见于缠枝四季花卉、缠枝莲花、缠枝灵芝、缠枝牡丹、缠枝莲托八宝、三友图等纹样,存世数量罕少,散见于世界各大收藏机构,其中香港葛氏天民楼收藏最盛,涵括五类图案,是为当今一绝。

本品为敞口、宽口沿、深腹、圈足。器青花纹饰,碗外壁绘缠枝牡丹花卉纹,线条流畅自如,形态妍美怡人;近圈足处绘一周变形莲瓣纹及梅花纹,口沿下青花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朴拙苍健,古意盎然。其构图疏朗自然,留白得当,避免了缠枝纹饰常见繁密局促之弊病,笔触细腻,虽见工致却不落于媚弱,在浓淡相抹中独显宣青之豪迈气概。胎釉温润,宝光内藴,历数百年而风采依旧,与秾美苍妍之青花相得益彰,是为佳瓷之品格。前贤明人王士性《广志绎》卷之四中评曰:“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由此即可窥见一二。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宣德款青花转枝牡丹纹大碗”和“宣德款青花莲托八吉祥纹大碗”在画法和布局上与本品极为相似。

宣德时期是中国青花瓷生产的繁荣时期,青花瓷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蓝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著称于世,其烧造技术达到了中国青花瓷的巅峰。《景德镇陶录》评价宣窑瓷器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其艺术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有“宣窑之美为有明一代冠,不但宣红,宣黄彪炳叶已也,即青花、五彩各器并发明极多,咸为后代所祖……。”所绘缠枝花卉纹,因其结构连绵不断,寓有“生生不息”之意。缠枝纹又称为“万寿藤”,常与花卉、鸟兽、人物组合成装饰纹样,寓意吉祥。灵芝被视为益寿延年的仙草,又是南极仙翁掌管之物,能驱病降邪,在瓷器装饰纹样中广泛使用,以象征祥瑞。此碗为宣德青花的典型器,除绘缠枝花卉纹外,尚有绘折枝花果、莲花八宝、松竹梅、云龙纹等图案。明人张应文《清秘藏》赞誉“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今观此器,前贤评价之高不为虚言。

参考:保利
2008春季拍卖会
古董珍玩日场
2543 明宣德 青花凤纹花口大碗

明宣德 青花凤纹花口大碗
明宣德 青花凤纹花口大碗

尺寸 直径23cm
估价 6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672,000

花口微敞,弧腹较深。平底圈足。通体施白釉,色泽白嫩细腻。碗外壁每边开光,中间绘以青花双凤纹,双凤首尾相随,飞舞穿越祥云瑞霭之间。青花色泽淡雅,积淀处铁锈斑分布自然。笔法细腻之中仍略带蒙元时期之粗放。造型上看,花口变化多姿,大开大合。以上诸点都符合明代宣德器的特征,是珍贵的永宣上品。

参考:(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复古仿品)大明宣德 青花 龍紋瓜棱碗

”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大“ 写法

明宣德 青花团龙纹洗1993年出土于御窑珠山
明宣德 青花团龙纹洗1993年出土于御窑珠山

参考:
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2022年春季拍卖会29 April 2022 • 10:25 HKT
皇苑蕴珍——刘銮雄藏御瓷萃珍
LOT号:0002
An extremely rare and superb blue and white ‘dragon’ dish Mark and period of Chenghua
明成化 青花雙龍趕珠紋盤 《大明成化年製》款

明成化 青花雙龍趕珠紋盤 《大明成化年製》款
明成化 青花雙龍趕珠紋盤 《大明成化年製》款
明成化 青花雙龍趕珠紋盤 《大明成化年製》款
明成化 青花雙龍趕珠紋盤 《大明成化年製》款
明成化 青花雙龍趕珠紋盤 《大明成化年製》款
明成化 青花雙龍趕珠紋盤 《大明成化年製》款
明成化 青花雙龍趕珠紋盤 《大明成化年製》款
明成化 青花雙龍趕珠紋盤 《大明成化年製》款

Premium Lots
估價:20,000,000 – 30,000,000 HKD

詳情
An extremely rare and superb blue and white ‘dragon’ dish
Mark and period of Chenghua
明成化 青花雙龍趕珠紋盤 《大明成化年製》款

finely potted with shallow rounded sides rising from a tapered foot to an everted rim, sensitively and delicately painted on the exterior in muted tones of cobalt blue with two sinuous scaly five-clawed dragons in pursuit of flaming pearls amidst clouds, each flaming pearl rendered in the form of a peach, all between double-line borders encircling the rim and foot

16.3 cm

狀況報告
The dish is in excellent condition with the original lustre superbly preserved. The exterior rim has a short, faintly visible firing glaze line of approx. 0.4 cm that does not not pass through. There are three collector’s marks that have been etched into the glaze; the first a tiny circular mark on the inside edge of the footrim, the second a character reading ‘deng’ above the mark, and the third a cross above the footrim.

品相保存完好,釉色亮麗瑩潤。外口沿隱約有一道毛細短小原生釉面窰線,約0.4公分,並沒穿透。釉面見三處收藏印記,足圈內底一個小圓、底款上方「登」字及盤外牆近足圈一小「X」。

來源
Sotheby’s Hong Kong, 27th October 1992, lot 39.
香港蘇富比1992年10月27日,編號39

出版
Sotheby’s Hong Kong – Twenty Years, Hong Kong, 1993, pl. 105.
Sotheby’s. Thirty Year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2003, pl. 252.
《香港蘇富比二十週年》,香港,1993年,圖版105
《香港蘇富比三十週年》,香港,2003年,圖版252

相關資料

For the True Porcelain Enthusiast
Regina Krahl

Chenghua imperial porcelain was never about quantity, it was always about quality. Its production depleted the coffers of the imperial household, yet the numbers considered successful and delivered to the court were small. The already modest production figures of the Chenghua reign (1465-1487) were dramatically reduced through quality control, and of the few hundred pieces extant today, virtually all are in museum collections. Not even two dozen pieces are known to remain in private hands, and the present dish belongs to this exceedingly scarce category.

According to Liu Xinyuan, who excavated the imperial kiln site at Zhushan in Jingdezhen, Chenghua sherds there make up less than half the amount of Xuande (1426-1435) sherds. About these Chenghua finds he states: “Although over 1,000 objects have already been restored, they account for less than one per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hards recovered.” This figure of perhaps some 100,000 pieces fired and then deliberately damaged and buried at the kiln site, forms a striking contrast to not even 600 porcelains of Chenghua mark and period preserved worldwide, which Julian Thompson could trace in his research towards a catalogue raisonné of Chenghua imperial porcelain (Regina Krahl, ed., 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 Sotheby’s, London, 1995, pp. 11f.; and A Legacy of Chenghua: Imperial Porcelain of the Chenghua Reign Excavated from Zhushan, Jingdezhen, Tsui Museum of Art, Hong Kong, 1993, pp. 81f.).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is excessive quality control resulted in an outstanding product; but to appreciate the superiority of Chenghua wares requires a connoisseur’s eye. Chenghua imperial porcelain is all about subtlety. The tonalities of the porcelain material, the glaze and the cobalt painting are muted, strokes are soft as if done with a somewhat blunt brush, nothing is sharp or harsh or flashy. A piece like this dish is the perfect embodiment of this period, when a very specific concept of fine porcelain was prevalent at the imperial kilns and the imperial court. Liu Xinyuan believed that the raw materials for body and glaze were more rigorously selected and prepared, the body material containing less iron and more aluminium oxide than previous imperial wares, allowing a firing at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producing a whiter and denser ware, and the glaze being lower in iron and calcium oxide, making it clearer and finer (A Legacy of Chenghua, op. cit., p. 72). The blue of the cobalt pigment also is softer, possibly resulting from a mixture of imported and locally mined mineral.

The ideal image of the five-clawed imperial dragon had arrived at Jingdezhen already a generation or two earlier, and the basic design seen here appears to have been created by court artists for the imperial kilns in the Yongle period (1403-1424). The Yongle design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can be seen when comparing two very similar, slightly larger Yongle dishes in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illustrated in Geng Baochang, ed., Gugong Bowuyuan cang Ming chu qinghua ci [Early Ming blue-and-white porcelain in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2002, vol. 1, pls 44 and 45 (fig. 1). Even in a photograph, the subtle differences in the painters’ rendering of the pattern are clearly visible, the Chenghua version being drawn more sensitively and appearing more velvety. In real life, the difference is even more obvious: while the Yongle version carries the interest of freshness of a style, the Chenghua version has the benefit of maturity. Never were dishes with imperial five-clawed dragons more satisfactorily executed than at the Chenghua imperial porcelain workshops.

FIG. 1 TWO UNDERGLAZE-BLUE AND ANHUA-DECORATED 'DRAGON' DISHES, MING DYNASTY, YONGLE PERIOD, QING COURT COLLECTION © PALACE MUSEUM, BEIJING 圖一 明永樂 青花遊龍暗刻雲紋盤兩件 清宮舊藏 © 北京故宮博物院
FIG. 1
TWO UNDERGLAZE-BLUE AND ANHUA-DECORATED ‘DRAGON’ DISHES, MING DYNASTY, YONGLE PERIOD, QING COURT COLLECTION
© PALACE MUSEUM, BEIJING
圖一
明永樂 青花遊龍暗刻雲紋盤兩件 清宮舊藏 © 北京故宮博物院

To the true porcelain enthusiast, however, the true delight of a dish such as this lies in its pure white inside. Far from being a void, it is the dream of a porcelain lover: an unadulterated monochrome space, whose silky surface reflects a soft light and immediately invites the touch – white porcelain at its absolute, unsurpassed best.

We may well ask why the inside of an imperial piece could have remained undecorated, how the main area facing anybody who used this dish, including the imperial patron, could have been left plain? One cannot help feeling that the achievement of material excellence that we appreciate today, similarly convinced at the Chenghua court and made decoration of the main surface of a dish not always compulsory, at times even undesirable. It is most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plain white surfaces on dishes were common in the Yongle period, when porcelain quality had just made huge progress compared with the period before, but were avoided in any other Ming reign except that of Chenghua. The plain white surface seems like a celebration of the potters’ achievement to improve even further what had already been a superb substance.

Only four comparable Chenghua dishes with a white inside and a pair of dragons chasing flaming pearls on the outside appear to be recorded, in the two Palace Museums and in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no sherds with this design are recorded from the kiln site. The Percival David dish in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is of the same size and has the mark placed at exactly the same angle against the two dragons, see the exhibition Flawless Porcelains. Imperial Ceramics from the Reign of the Chenghua Empero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London, 1995, cat. no. 10; the other three dishes are slightly larger (18.3, 18.8 and 20.7 cm), one in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is illustrated in Mingdai Chenghua yuyao ciqi/Imperial Porcelains from the Reign of Chenghua in the Ming Dynasty, Beijing, 2016, vol. 1, pl. 22; and two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were included in the exhibition Chenghua ciqi tezhan tulu/Catalogue of the Special Exhibition of Ch’eng-hua Porcelain Ware, 1465-1487,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2003, cat. nos 2 and 3.

The present dish varies from these four dishes in an almost imperceptible detail not normally encountered on any dragon design: the flaming pearls that the dragons are chasing, which usually are of round pearl shape, here are distinctly peach-shaped – a subtle wish for long life towards the Emperor.

逸品珍瓷
逸品珍瓷


康蕊君 逸品珍瓷

成化御瓷,量少質精。製瓷為求至臻美善,竭盡朝廷資源,然合格可上貢者,仍僅少數。成化年間,因品質要求嚴苛,御瓷產量遂之劇減,存世至今者,僅寥寥百例,幾近全數皆典藏於博物館中,私人珍蓄之成化御瓷,唯約廿例,本品即為其一。

劉新園領導之景德鎮珠山遺址挖掘,出土成化朝瓷片不及宣窰半數,劉氏述及,成窰瓷片重建器約千例,還不足出土殘片總數的百分之一。推估當朝燒造成器約數十萬件,但砸損不用,於窰址就地掩埋,對比現存成化御瓷數量,據朱湯生歸結,猶不及六百,二者差異之大,甚是驚人(康蕊君編,《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蘇富比,倫敦,1995年,頁14;《成窰遺珍:景德鎮珠山出土成化官窰瓷器》,徐氏藝術館,香港,1993年,頁40)。

如此嚴苛管理之下,成化御瓷品質格外精湛,深得歷代鑑藏家景仰推崇。成瓷細緻清雅,釉彩、鈷藍色調柔和不張揚,筆觸溫潤,典雅內歛,一如本品,充分彰顯當朝御窰特徵。據劉新園,成化窰對於瓷胎用土、釉藥原料極為講究,胎骨之鐵、氧化鋁含量較前朝更少,得以承受更高溫度窰火,成器更潔白密緻;釉藥含鐵、氧化鈣亦更低,呈色更精純細膩(《成窰遺珍》,前述出處,頁31後)。青花鈷藍,調和進口及本地原料,發色越發柔美。

此經典五爪龍紋圖樣,自永樂朝御窰制定雛本,已行之有年。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二例永樂窰龍紋盤,尺寸略大,紋飾則與本品極為相似,錄於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1,圖版44、45(圖一)。據照片圖像相比,仍可見細微差異,成瓷畫工更為細緻,整體光潤柔滑。觀實物,二者差距更為顯著,永樂龍紋新意盎然,成化龍紋則嫻熟美善,精妙至極,無他朝龍紋盤可與之比擬。

本品內壁素面無紋,盡顯胎釉之光潔盈潤,觸感細膩,亮澤無瑕,令人愛不釋手,可謂白瓷之最,陶瓷賞鑑之極致逸品。

瓷盤內部,乃使用者主要觀賞之處,此乃皇家之器,為何留白無紋?或許成化一朝審美類同現今,器物表面裝飾與否,並非一成不變,素淨亦得美趣。永樂窰造瓷技術突飛猛進,常見燒造素白瓷盤,然大明各朝,僅成化窰承續此風格。或因,無紋白瓷更能突顯瓷人技藝之高,展現成化窰精益求精之成就。

類同成化窰龍紋盤,內壁留白,外壁繪雙龍趕珠,現知僅四例存世,分別藏於兩岸故宮及大維德基金會。御窰遺址並無出土同類瓷片。大維德基金會藏品,現貯倫敦大英博物館,與本品尺寸、年款位置均一致,參考《Flawless Porcelains. Imperial Ceramics from the Reign of the Chenghua Emperor》,大維德基金會,倫敦,1995年,編號10;另三例尺寸稍大(18.3、18.8、20.7 公分),其一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刊於《明代成化御窰瓷器》,北京,2016年,卷1,圖版22;另二例為台北故宮藏品,展出於《成化瓷器特展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2003年,編號2、3。

本品紋飾設計匠心獨具,異於上述四例,即便其他龍紋官瓷亦甚是罕見:雙龍趕珠紋之焰珠,巧妙繪成桃形,寄意帝王高壽無疆。

参考:
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2022年春季拍卖会29 April 2022 • 10:25 HKT
皇苑蕴珍——刘銮雄藏御瓷萃珍
LOT号:0005 明永乐 青花夔龙纹罐|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An exceptional and possibly unique large blue and white ‘makara dragon’ jar, Ming dynasty, Yongle period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Premium Lots
估價:45,000,000 – 65,000,000 HKD

詳情
An exceptional and possibly unique large blue and white ‘makara dragon’ jar
Ming dynasty, Yongle period
明永樂 青花夔龍紋罐

sturdily potted with an ovoid body rising to a rounded shoulder and surmounted by a straight neck and lipped rim, the exterior superbly painted in shades of cobalt blue with a continuous scene of two makara dragons chasing each other, the winged mythical beasts rendered dynamically striding ahead with their three-clawed feet amidst ruyi cloud scrolls above crashing waves, their manes depicted fluttering backwards and their long curlicue tails trailing behind, the shoulder of the vessel collared with a frieze of ruyi lappets enclosing foliate motifs, below a band of roundels encircling the neck, the lower body skirted by overlapping upright lappets, the base unglazed

h. 24.4 cm, w. 29.8 cm

狀況報告
The jar is in excellent condition with just occasional expected wear to the rim and exterior and an approx. 2.5 cm very shallow original firing nick to the edge of unglazed base, which is not visible from the outside.

整體品相良好。口沿及器面偶見磨痕,器底素胎邊一處約2.5公分淺細窰燒磕痕,並不影響外觀。

來源
Sotheby’s Hong Kong, 16th May 1989, lot 112.
香港蘇富比1989年5月16日,編號112

出版
Sotheby’s Hong Kong – Twenty Years, Hong Kong, 1993, pl. 55.
Sotheby’s Thirty Years in Hong Kong: 1973-2003, Hong Kong, 2003, pl. 211.
《香港蘇富比二十週年》,香港,1993年,圖版55
《香港蘇富比三十週年》,香港,2003年,圖版211

相關資料

Made for a Buddhist Emperor
Regina Krahl

Porcelains from the Yongle (1403-1424) imperial kilns are painted in a wonderfully imaginative manner, in a style abounding with a free spirit. This jar appears to be unique, but its decoration embodies the best works from these workshops. The two dragons chasing each other around the vessel are charmingly rendered, their wide-open mouths heralding strength, their clawed feet powerfully striding ahead, their fluttering manes indicating swift movement, and their long curlicue tails trailing behind in a seemingly joyful manner – the whole cannot but make one smile, like a ferociously barking dog that is wagging its tail.

Chinese dragons come in a multitude of appearances, of which the kui (or xiangcao, ‘sweet grass’) dragons depicted on the present vessel are perhaps the most endearing manifestation. Although in a Buddhist context this motif was very popular in China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1368-1644), it remained very rare on Chinese porcelain.

Dragons of this kind developed from the Indian makara, a water guardian spirit used particularly as an architectural element to protect gateways. In Tibet, makaras formed an integral part of arch-like structures – derived from the Indian torana gateways – that were used to frame Buddhist figures both in three- and two-dimensional images already around the 13th century; see, for example, a pair of gilt-copper makara figures that would have been part of an arch-like throne-back for a Buddhist sculpture, illustrated in Jane Casey, Naman Parmeshwar Ahuja & David Weldon, Divine Presence. Arts of India and the Himalayas, Milan, 2003, p. 135; and painted versions from thangkas and temple walls in Deborah E. Klimburg-Salter, ‘A Thangka Painting Tradition from the Spiti Valley’, Orientations, November 1997, especially pp. 40-45.

As Tibetan Buddhist iconography became influential in the Yuan dynasty (1279-1368), the arch incorporating a pair of makaras was adopted also in China and can be seen, for example, on the Cloud Terrace on the Juyongguan mountain pass of the Great Wall, outside Beijing (fig. 1). This platform, which originally supported three white dagobas and was completed in 1345, is carved with Tibetan Buddhist imagery and inscribed with sutra texts. The arch-shaped reliefs around its passageway show the classic composition that is also seen in the early Ming period: a garuda between two spirit figures, or apsaras, at the top, a pair of makaras with curling tails at the shoulders, and a sequence of animals stacked above each other along the jambs of the arch.

FIG. 1 GATEWAY OF THE CLOUD TERRACE ON THE JUYONGGUAN MOUNTAIN PASS OF THE GREAT WALL 圖一 長城居庸關雲台拱門浮雕
FIG. 1
GATEWAY OF THE CLOUD TERRACE ON THE JUYONGGUAN MOUNTAIN PASS OF THE GREAT WALL
圖一
長城居庸關雲台拱門浮雕

The Yongle Emperor actively patronized Tibetan Buddhism, initiated many Buddhist building projects, and bestowed many imperial gifts on Tibetan lamas and temples both in the capital and in Tibet. Thus, this arch formation with makara figures also became popular in the early Ming period, in multiple figurations: surrounding the entrance of the ‘porcelain pagoda’ of the Da Baoen Temple in Nanjing, for example, which the Yongle Emperor had commissioned to honour his mother, in form of sancai-glazed tilework; see Clarence Eng, Colours and Contrast. Ceram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Leiden and Boston, 2015, pp. 240-43 (fig. 2); surrounding Buddhist deities on thangkas; see, Michael Henss, ‘The Woven Image: Tibeto-Chinese Textile Tangkas of the Yuan and Early Ming Dynasties’, Orientations, November 1997, especially pp. 29-31; and surrounding Buddhist sculptures, for example, the statue of Kasyapa at the main altar of the Daxiong Baodian, the main hall of the Fahai Temple outside Beijing, which was completed only slightly later, in 1443, see Ursula Toyka, The Splendours of Paradise. Murals and Epigraphic Documents at the Early Ming Buddhist Monastery Fahai Si, Monumenta Serica Monograph Series LXIII, Sankt Augustin, 2014, vol. 2, pl. 27.

In the Yongle reign, Buddhist themes also entered the repertoire of the imperial kilns at Jingdezhen, Jiangxi province, about two hundred nautical miles from the capital Nanjing, whose activities appear to have interested the Emperor greatly. While much blue-and-white porcelain of the Yongle period was made for export, it also was most suitable for imperial gifts to the Buddhist clergy, and the present jar would have been ideal for that purpose. While in most of the early Ming arch structures the makaras remained quite faithful to the Tibetan prototype, at Jingdezhen, a distinctly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akara was developed, as this jar shows. It depicts a makara dragon, kui, which in fact is very close to the long dragon, but has wings instead of hind legs. It is rather different from the Tibetan makara: its head has a typical dragon’s snout instead of the high curled-up nose of the Tibetan animal; it shows tufts of hair that the latter is lacking; its legs have three-clawed dragon feet instead of lion’s paws; its body is scaled; and its long tail retains only a vague echo of the distinctly foliate features of the Tibetan version.

The scene depicted on the present jar is remarkable also for the painterly representation of the sea that is borrowed from Chinese ink painting. The rendering of the waves in graded tones of blue, fading to pure white, aims at a three-dimensional effect as it was only ever introduced on porcelain in the Yongle period. It was similarly employed, for example, in the depiction of mountains and flat ground on the two famous Yongle moon flasks painted with foreign dancers and musicians, one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and one in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 (Shi yu xin: Mingdai Yongle huangdi de ciqi/Pleasingly Pure and Lustrous: Porcelains from the Yongle Reign (1403-1424) of the Ming Dynasty,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2017, pp. 116-9; and Regina Krahl,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 ed. John Ayers, London, 1986, vol. 2, no. 612). On these superb flasks, the design is also bordered by very similar blue-ground lotus petals.

A very similar fragmentary jar with a small section of the underglaze-blue rings around a reign mark remaining on the glazed base – undoubtedly deriving from a Xuande (1426-1435) mark – was excavated from the Jingdezhen imperial kiln site, see Ming Qing yuyao ciqi. Gugong Bowuyuan yu Jingdezhen taoci kaogu xin chengguo/The Porcelain of Imperial Kil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New Achievements on Ceramic Archaeology of the Palace Museum and Jingdezhen, Beijing, 2016, pl. 130. This Xuande jar is of the same size and the decoration is virtually identical, even down to the formation and layout of the clouds, indicating that the painters were following the same imperial design that had been devised already in the Yongle period.

FIG. 2 A SANCAI-GLAZED DOOR FRAME, MING DYNASTY, YONGLE PERIOD, FROM THE ‘PORCELAIN PAGODA’ OF THE DA BAOEN TEMPLE IN NANJING, NANJING MUSEUM, NANJING 圖二 明永樂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 南京博物院
FIG. 2
A SANCAI-GLAZED DOOR FRAME, MING DYNASTY, YONGLE PERIOD, FROM THE ‘PORCELAIN PAGODA’ OF THE DA BAOEN TEMPLE IN NANJING, NANJING MUSEUM, NANJING
圖二
明永樂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 南京博物院

The makara dragon design was rarely used on blue-and-white porcelain in the early Ming period and pieces with Buddhist-themed decoration are scarce altogether among the large numbers manufactured overall. It suggests that the court commissioned them only for special occasions. While no other Yongle jar of this design, nor an intact Xuande version appears to be recorded, five smaller jars of Xuande mark and period decorated with makaras are executed in a very different style, with animals without scales striding on lion’s paws and emitting lotus sprays from their mouths, much closer to the Tibetan model: see one in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in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reasures of the Palace Museum.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with Underglazed Red, Shanghai, 2000, vol. 1, pl. 100); and one, illustrated in Adrian M. Joseph, Ming Porcelains. Their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London, 1971, pl. 33, and sold in these rooms, 2nd October 2017, lot 101 (fig. 3).

The design of the present piece was revived briefly later in the Ming dynasty: one jar of Jiajing mark and period (1522-1566), of larger size, was sold in our London rooms, 10th December 1982, lot 194, and again in these rooms, 8th April 2009, lot 1672.

帝器佛心
康蕊君

永樂御窰產瓷畫風精妙,筆觸靈動,饒富想像。此罐當世無雙,紋飾博納御窰作坊之工藝精華。二龍繞器一周,首尾互逐;口牙廣開,利爪前展,盡顯龍姿勁健,鬚髮揚逸,長尾蜿蜒,更添快悅神采,使人觀之欣然,彷彿犬隻搖尾叫吠,躍然生動。

華夏之龍形態眾多,此器所飾夔龍(又名「香草龍」)尤得人愛。該紋飾有佛教淵源,明初已風靡中國,然用於瓷器,則實為殊罕。

此類龍紋衍自印度摩迦羅(摩羯魚),摩迦羅乃海中異獸,常用於建築物入口,護衛門戶。十三世紀前後,西藏佛教塑畫已以摩迦羅裝點神壇拱形結構,承襲印度托拉納門傳統;可比較一對鎏金銅摩迦羅作例,或原屬一佛造像拱形背龕,圖見 Jane Casey、Naman Parmeshwar Ahuja 及 David Weldon,《Divine Presence. Arts of India and the Himalayas》,米蘭,2003年,頁135;唐卡及寺院壁畫亦見類例,如 Deborah E. Klimburg-Salter,〈A Thangka Painting Tradition from the Spiti Valley〉,《美成在久》,1997年11月,特別是頁40-45。

藏傳佛教圖像於元朝影響深遠,中土亦見拱形門券設摩迦羅成對,如京郊居庸關雲台(圖一)。居庸關雲台於1345年竣工,原托三座白色佛塔,台上雕刻藏傳佛教形象,且銘經文。廊道外拱券浮雕呈經典制式,該式於明初仍可尋見:左右二神,或為飛天,擁迦樓羅(大鵬金翅鳥)居中立於拱頂,一對摩迦羅長尾盤曲,堆聳及肩,諸神獸次第排列,遍布拱券。

永樂帝篤奉藏傳佛教,於京畿及西藏廣修佛土,並御製大量佛器供養寺僧,故而摩迦羅拱券風靡明初,形態多樣:或見建築物入口,如永樂帝為母所造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塔門拱券以三彩琉璃瓦造,錄於 Clarence Eng,《Colours and Contrast. Ceram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Architecture》,萊頓、波士頓,2015年,頁240-43(圖二);或見唐卡尊神身側,如 Michael Henss,《The Woven Image: Tibeto-Chinese Textile Tangkas of the Yuan and Early Ming Dynasties》所載,《美成在久》,1997年11月,特別是頁29-31;或見佛造像身側,如京郊法海寺大雄寶殿迦葉尊者,該寺落成時間略晚,為正統八年(1443年),收入 Ursula Toyka,《Monumenta Serica Monograph Series LXIII: The Splendours of Paradise. Murals and Epigraphic Documents at the Early Ming Buddhist Monastery Fahai Si 》,聖奧古斯丁,2014年,卷2,圖版27。

永樂一朝,佛教題材亦為景德鎮御窰廠所採,景德鎮位於江西省,與都城南京相望二百餘海里,其窰燒事務備受皇帝關注。永樂青花多作外銷,亦宜成器以供佛事,此罐便為禮佛御器。明初,拱形結構中摩迦羅形象多依其藏傳原型,而景德鎮別出心裁,所創獨具中原風格,恰如此罐。罐身摩迦羅可謂「夔」,與「龍」委實相近,惟以雙翼取代後腿,較之西藏摩迦羅頗有分別:鼻與龍無異,不似西藏神獸作高翻狀;鬚髮叢簇,而西藏摩迦羅不見毫髮;爪分三趾,非同獅掌;身有龍鱗;長尾舒卷如纏枝,與西藏摩迦羅尾部姿態僅稍有呼應。

罐身借鑑水墨筆法描繪海水,技藝精湛。浪濤用色由青及白,層疊漸變,以求栩栩之效,為永樂朝瓷器首創。此法亦畫山巒、平地,可比兩件永樂抱月瓶,繪胡人樂舞伎,其一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其二存伊斯坦堡托普卡比皇宮博物館(見《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2017年,頁116-9;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約翰.艾爾斯編,倫敦,1986年,卷2,編號612)。兩件抱月瓶上,畫片皆繪於青花蓮瓣紋內,與此罐頗似。

FIG. 3 A BLUE AND WHITE 'MAKARA' JAR, MARK AND PERIOD OF XUANDE, W. 19 CM 圖三 明宣德 青花夔龍罐 《大明宣德年製》款 寬19公分
FIG. 3
A BLUE AND WHITE ‘MAKARA’ JAR, MARK AND PERIOD OF XUANDE, W. 19 CM
圖三
明宣德 青花夔龍罐 《大明宣德年製》款 寬19公分

景德鎮御窰廠址出土一殘罐,器底施釉,僅存局部,見青花年款雙圈,為宣德款無疑,錄於《明清御窰瓷器: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陶瓷考古新成果》,北京,2016年,圖版130。該宣德罐與此罐尺寸相當,紋飾雷同,乃至雲紋布局等皆如出一轍,可知畫匠所遵御窰制式於永樂朝已有。

明初青花雖產量浩瀚,卻罕用摩迦羅夔龍紋,以佛教題材作飾者也稀見無多。由此推知,宮廷命御窰廠燒造此類器物,僅應特殊場合之需。遍尋記錄,未見其他永樂罐帶此紋飾,亦無宣德類例完好留存,只得五件小罐可比較,宣德年款,飾摩迦羅,然風格迥異,獸身無鱗,爪如獅掌,口吐蓮枝,更近西藏樣式:一例存北京故宮博物院,收入《故宮博物館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裏紅(上)》,上海,2000年,圖版100;另一例載 Adrian M. Joseph,《Ming Porcelains. Their Origins and Development》,倫敦,1971年,圖版33,售於香港蘇富比2017年10月3日,編號101(圖三)。

此紋飾於明中後期稍有復興,可比較一罐,嘉靖年款,尺寸稍大,先後售於倫敦蘇富比1982年12月10日,編號194,及香港蘇富比2009年4月8日,編號1672。

参考: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宣德 青花外菊瓣内花卉纹碗

明宣德 青花外菊瓣内花卉纹碗(碗内)
明宣德 青花外菊瓣内花卉纹碗(碗内)
明宣德 青花外菊瓣内花卉纹碗
明宣德 青花外菊瓣内花卉纹碗
明宣德 青花外菊瓣内花卉纹碗
明宣德 青花外菊瓣内花卉纹碗

明朝(1368–1644),宣德马克和时期(1426–35)
日期:15世纪初
文化:中国
介质:透明釉下涂钴蓝色瓷(景德镇瓷器) 尺寸图高8 1/4英寸(21厘米)
分类:陶瓷
来源:斯坦利·赫兹曼(Stanley Herzman)的礼物,以纪念阿黛尔·赫兹曼(Adele Herzman),1991年 登记号:1991.253.39

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永乐【青花菊瓣纹碗】

明永乐【青花菊瓣纹碗】
明永乐【青花菊瓣纹碗】
明永乐【青花菊瓣纹碗】
明永乐【青花菊瓣纹碗】

青花菊瓣纹碗,明永乐,高10.3厘米,口径21.2厘米,足径7.6厘米。清宫旧藏。

碗敞口,瘦底,为鸡心碗。通体青花纹饰。碗心双圈内饰折枝枇杷纹,内壁饰缠枝花纹,内口饰海水纹。外口饰回纹,外壁饰菊瓣纹,纹饰间隔以青花线。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碗外壁以花瓣纹装饰是明永乐、宣德时典型的风格特征,花瓣纹通常作为主体纹饰与其它花纹配合。此碗外壁以32枚菊花瓣为饰,花瓣细长呈放射状排列。这些花瓣从足上直接伸展到外口沿下,布满整个腹壁,花瓣细长,排列有序。此器青花色调艳丽并有晕散,纹饰规矩而不失明快。

撰稿人:徐巍
关键词: 青花 鸡心碗 折枝 缠枝 回纹

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明宣德年制 青花云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 大明宣德年制 青花云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
大明宣德年制 青花云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 大明宣德年制 青花云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
大明宣德年制 青花云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 大明宣德年制 青花云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
大明宣德年制 青花云龙纹碗

青花云龙纹碗,明宣德,高10.2厘米,口径27.8厘米,足径11.2厘米。清宫旧藏。

碗敞口,方唇,浅腹,圈足。里白釉无纹饰。外青花装饰。口饰青花线两道,壁饰祥云双龙,近底处饰莲瓣纹,足墙饰如意云头纹。口沿下从右向左横书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

此器造型浅阔,纹饰描绘细腻。
撰稿人:徐巍

关键词: 青花 龙纹 莲瓣纹

参考:佳士得
27 5月 2021 | 現場拍賣 19677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品 2945
A FINE UNDERGLAZE-BLUE LEMON YELLOW-GROUND ‘DRAGON’ OGEE BOWL
龍行皇天 – 藝德堂珍藏御製陶瓷
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檸黃地盌 六字篆書款
QIANLO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736-1795)

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檸黃地盌 六字篆書款
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檸黃地盌 六字篆書款
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檸黃地盌 六字篆書款
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檸黃地盌 六字篆書款

成交價 HKD 625,000
估價 HKD 500,000 – HKD 800,000

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檸黃地盌 六字篆書款
QIANLO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736-1795)

細節
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檸黃地盌 六字篆書款
6 ¾ in. (17.2 cm.) diam., box

來源
香港佳士得,1991年10月1-2日,拍品858號
倫敦佳士得,2002年6月18日,拍品39號

狀況報告
謹請注意,所有拍品均按「現狀」拍賣,閣下或閣下的專業顧問應於拍賣前親自查看拍品以評鑑拍品之狀況。
– 整體品相良好

参考:佳士得
27 5月 2021 | 現場拍賣 19677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品 2927
A VERY RARE EARLY-MING BLUE AND WHITE LOBED BOWL
龍行皇天 – 藝德堂珍藏御製陶瓷
明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XUANDE SIX-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WITHIN A DOUBLE CIRCLE AND OF THE PERIOD (1426-1435)

明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成交價 HKD 6,850,000
估價 HKD 1,000,000 – HKD 2,000,000

明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XUANDE SIX-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WITHIN A DOUBLE CIRCLE AND OF THE PERIOD (1426-1435)
8 in. (20.2 cm.) diam., box

來源
遠東家族舊藏
香港佳士得,2000年10月31日,拍品856號

拍品專文
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御器厰曾燒造一批極其珍罕的葵式器皿,此盌即屬其一。此盌紋飾罕見,器形、紋飾相同者似僅見其他二例,且尺寸皆較小,一為趙從衍舊藏,1986年11月18日於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40號(17.9公分);另一為上海博物館藏品(18.4公分),見汪慶正著《青花釉裏紅》,上海,1987年,圖版133號。宣德葵式盌亦有魚藻紋的例子,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18.4公分),載於《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台北,1998年,圖版140(圖一);以及2017年4月5日香港蘇富比拍賣一件(23公分),拍品101號。

永宣葵式器尚有高足盌及筆洗之器形。高足盌如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見前揭書圖版111-114號,分飾以團龍紋、團花紋、菱邊雙鳳紋、及菱邊雲龍紋(圖二);筆洗則見圖版182-183號,分飾以團龍鳳紋及菱邊雲龍紋。

狀況報告
謹請注意,所有拍品均按「現狀」拍賣,閣下或閣下的專業顧問應於拍賣前親自查看拍品以評鑑拍品之狀況。
– 口沿有磕,約2.1×2公分,導致一道約3公分長的沖線,經修復及補色
– 口沿有沖,位於磕的對面,約7.5公分長
– 口沿有三處小磕,各約0.3公分寬,其一導致一道約1.5公分長的沖線,皆經修復
– 外口沿釉面有一處經輕微打磨,約0.3公分寬

参考:佳士得
21 2月 2019 | 網上拍賣 17260
中國藝術:包括英國私人珍藏
拍品 125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DAOGUA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S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821-1850)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成交價 GBP 5,000
估價 GBP 4,000 – GBP 6,000

清道光 青花雙龍戲珠紋碗一對 六字篆書款
DAOGUA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S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821-1850)

The exteriors are decorated in vibrant shades of cobalt blue with two sinuous dragons chasing flaming pearls amidst clouds. The interiors have central medallions enclosing further five-clawed dragons.
5¾ in. (14.7 cm.) diam.

Please note this lot is the property of a consumer. See H1 of the Conditions of Sale.

参考:佳士得
29 5月 2018 | 現場拍賣 15959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品 3002
A VERY RARE MING-STYLE BLUE AND WHITE FLORAL-FORM BOWL
PROPERTY FROM AN IMPORTANT ASIAN COLLECTION
清康熙 青花團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KANGXI SIX-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WITHIN A DOUBLE CIRCLE AND OF THE PERIOD (1662-1722)

清康熙 青花團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清康熙 青花團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清康熙 青花團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清康熙 青花團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清康熙 青花團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清康熙 青花團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成交價 HKD 2,500,000
估價 HKD 2,000,000 – HKD 3,000,000

細節
清康熙 青花團龍紋葵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7 5/8 in. (19.4 cm.) diam., stand, Japanese wood box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3年4月28日,拍品137號

狀況報告
謹請注意,所有拍品均按「現狀」拍賣,閣下或閣下的專業顧問應於拍賣前親自查看拍品以評鑑拍品之狀況。
– 三小崩經修復,有一沖於內壁長約4cm,外壁從口沿長3cm。
– 此外總體品相良好。

拍品專文
相同款式者僅知另外三件,一藏於悉尼新南威爾斯藝術館,見朱湯生著〈Chinese Porcelain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Orientations》,2000年9月,頁100,圖7及圖7a(款識);一為Frederick T. Fuller舊藏,1965年6月28-29日於倫敦佳士得拍賣,拍品1965號;一拍賣於倫敦佳士得,2007年11月6日,拍品172號。

日本小學館出版之《世界陶瓷全集14-明》書中著錄一口徑較本拍品略大之同形式宣德菱花盌,唯前者脛部繪蓮瓣紋,參見《世界陶瓷全集14-明》,日本小學館,1976年,頁166,圖版編號152。亦比較上海博物館所藏宣德無款同盌形龍紋盌(圖一),以及略小宣德款龍紋盌,參見陸明華著:《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上海,2007年,頁116,圖版編號3-32及3-33。紋飾則與台北故宮所藏宣德款青花十棱開光葵式洗相同,參見於台北故宮:《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1998年,頁420-421,圖版編號183,則拍品當為康熙官窯以宣德官窯為藍本而製。

参考:佳士得
28 11月 2017 | 現場拍賣 16072
詹姆斯.桑頓醫生珍藏中國重要瓷器
拍品 2814
A VERY RARE BLUE AND WHITE ‘DRAGON AND PHOENIX’ BOWL
明萬曆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WANLI SIX-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WITHIN A DOUBLE CIRCLE AND OF THE PERIOD (1573-1619)

明萬曆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萬曆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萬曆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萬曆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萬曆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萬曆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成交價 HKD 500,000
估價 HKD 300,000 – HKD 500,000

細節
明萬曆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8 ¼ in. (21.1 cm.) diam.

來源
Dr. James. D Thornton Collection, no. 5

展覽
德州聖安東尼奧美術館,1984-2017年

狀況報告
謹請注意,所有拍品均按「現狀」拍賣,閣下或閣下的專業顧問應於拍賣前親自查看拍品以評鑒拍品之狀況。
-口沿經打磨
-惟釉面有些正常的輕微磨損

拍品專文
此盌外壁繪以雙龍戲珠紋,近足處如意雲頭紋一圈,盌心繪一龍鳳穿花紋,紋飾組合十分特殊,似未見其他相同例子。隆慶一朝曾燒製類似作品,如Woodbridge、Eugene Bernat伉儷及葉義醫生先後遞藏一件,其外壁紋飾及尺寸(口徑22.5公分)均與此相仿,惟盌心飾以雙龍紋;以及暫得樓舊藏一件,其於2014年3月20日於紐約佳士得拍賣,拍品2116號,尺寸較小(口徑12.7公分),盌心為雲龍紋。另可比較一件萬曆款青花大盌,見佳士得1996年4月29日拍賣,拍品683號,其外壁紋飾主題雖與此相似,但構圖較為鬆散,勾勒亦不如此清晰。此盌於畫風上更貼近隆慶作品,故推測應為萬曆早期之作品。

参考:佳士得
1 10月 2017| 現場拍賣 14709
古今 | 佳士得
拍品 129
A BLUE AND WHITE ‘DRAGON’ BOWL
清十八世紀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QING DYNASTY, 18TH CENTURY

清十八世紀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清十八世紀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清十八世紀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清十八世紀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成交價 HKD 400,000
估價 HKD 80,000 – HKD 150,000

清十八世紀 青花雙龍戲珠紋盌
底書雙圈宣德六字寄托款
8 1/2 in. (21.5 cm.) diam.

狀況報告
謹請注意,所有拍品均按「現狀」拍賣,閣下或閣下的專業顧問應於拍賣前親自查看拍品以評鑑拍品之狀況。
– 口沿一崩脫落並粘接修補,面積約9 x 5 cm.;
– 口沿些許崩脫填補並噴補整個口沿;
– 圈足有六小崩經填補。

参考:佳士得
拍品专文
探究稀世奇珍
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的七项鉴赏重点

「三十周年志庆拍卖:世纪珍藏」将于5月30日在香港举行,此出自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正是焦点之一。此品何以备受藏家垂青?以下胪列七大原由: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高19 1/8寸(48.5公分),估价:60,000,000-80,000,000港元,佳士得香港将于5月30日「三十周年志庆拍卖:世纪珍藏」拍卖呈献此作品。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高19 1/8寸(48.5公分),估价:60,000,000-80,000,000港元,佳士得香港将于5月30日「三十周年志庆拍卖:世纪珍藏」拍卖呈献此作品。

陈容一派龙画
陈容(约1200至1266年)一派龙画 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28526
陈容一派龙画
陈容一派龙画
陈容一派龙画
陈容一派龙画
陈容一派龙画
陈容一派龙画
  1. 此大罐制于十五世纪,描画五爪龙回首之神态,四脚刚劲有力,生机勃勃,应为元朝(1271至1368年)青花瓷装饰常见之龙首向前形态的早期变奏。此不同寻常的绘龙风格,或从南宋(1127至1279年)画作中汲取灵感。
  2. 此大罐上之细节,如龙肘的刺天鬐鬣前方描有短尖鬃毛,为历代瓷器中所未见。不过,这些细节与陈容(约1200至1266年)笔下之龙形似神和;宋元以来,陈容一派龙画流传有自,效仿之作颇多。
  3.  宣德时期(1426至1435年)的瓷器堪为中国青花制作的高峰;皇室的倡导、技术的突破、加上精湛的工艺,打造了一批在中国漫长陶瓷史中最为杰出的青花瓷器。明宣宗是首位大力推动艺术发展的明朝皇帝,当时的三大御制领域包括宫廷绘画、建筑项目及瓷器制作。
  4.  宣德瓷器的胎体低钙高钾,透光性高。釉层盈润,釉下青花以钴料绘制,在多孔瓷胎上彰显精湛技艺。宣窑青花运用浓淡青料的对比多见于盘、高足盌上的海水龙纹,而在大罐上运用如此细腻之技法则至为难得。
  5.  本件大罐上龙、兽面、云三种纹样的绘制所用青料皆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此御龙气势慑人,实为皇帝彰显权力之象征。许多鉴赏家视宣德御瓷的龙图为中国瓷器史上最优秀的代表,此器更是生动活现,绝妙非凡。
  6. 带款的宣窑瓷器多书楷体,款识书写位置不一,可见于口沿下方、罐内、底部,或如此大罐般于肩部。宣窑款识以六字款为多,但此大罐则为两组书以四字款的器皿之一,应为特殊场合所烧制。此二组瓷器的尺寸庞大,极其罕见,且皆饰以云龙纹及兽面纹。第一组饰五爪龙,作回首状,如此大罐。第二组饰三爪龙,龙首向前。
  7. 此罐尺寸硕大,应属特别委托制作。其式样与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Nelson Atkins Museum)收藏的一对青花龙纹梅瓶相同,三者极有可能原为一套,是为了特殊的皇家仪式或典礼所烧造。这类大罐保存不易,景德镇御器厂曾出土过类似残片,但如此龙纹大罐般完好则应为仅存孤例。
宣窑瓷器多书楷体,款识书写位置不一
宣窑瓷器多书楷体,款识书写位置不一

2016年5月19日
亚洲艺术 | 拍卖预展
精选拍卖
佳士得亚洲三十周年 | 香港2016年春季拍卖
香港
2016年5月27日至6月1日

相关拍品

2016 | 現場拍賣 12720
三十週年誌慶拍賣:世紀珍藏
拍品 3012 霸龍騰雲:宣德青花雲龍紋大罐
A MAGNIFICENT VERY RARE LARGE BLUE AND WHITE ‘DRAGON’ JAR, GUAN

此件重要的龍紋罐源自一個法國私人家族,於其家族中代代流傳至今。現任藏家是一位顯赫的瑞士籍女士,此罐曾為其外祖母M.Legrand女士(1883-1978)之藏品。M. Legrand 女士來自巴黎北部,於巴黎度過了大半人生,1926年時繼承了此罐,後傳於其子(現任藏家的舅父(1908-1998)。此罐曾被紀錄於一張1981年的清單之中。1997年現任藏家的舅父過世後,由她繼承了此罐,並將之置於其宅邸穿堂作擺放杖之用,因而曾配有一層金屬內裡作保護,這可見於當時所拍攝的一張相片之中。

此罐為宣德時期的作品。宣窯多被鑑賞家認為是中國青花製作的高峰。宣德時期,皇室的倡導、技術的突破、加上鮮明的藝術性,成就了一批在中國漫長陶瓷史中最為傑出的青花瓷器。宣德官窯的產量豐富,估計當時一度有多至58座窯在為宮廷燒造瓷器。據宣德八年(1433年)《大明會典》記載,朝廷曾一次下令御器廠燒造龍鳳瓷器443,500件。宣德五年(1430年) 的另一筆記載則提到,朝廷曾下令要求御器廠提高產量,惟此舉後來被認為過度浪費,因此御器廠於同年九月停產,直到宣德八年才恢復生產,之間有兩年的停產期。宣德在位僅有十年,這代表說目前所有的宣德傳世品皆於短短的八年內燒製完成,實為驚人。宣德時期御器廠的品質控管非常嚴格。宣德地層出土的大量殘品便揭示了當時嚴格的品質要求,任何一件無法達到標準的器皿皆被摧毀掩埋。宣德官窯優良的品質和品類紋飾的多樣性在在體現了宣德本人對藝術的贊助和追求。

宣德瓷器的胎體低鈣高鉀,透光性高。釉層盈潤,釉下青花的描繪更於此時期獲得了完全掌握。宣德龍紋的描繪以其矯健生動而著稱,如此罐上的龍紋,筆法遒勁有力,氣勢威猛剛勁,遠為後朝所不及。宣窯的品質無論尺寸大小均為優異,且器形多變,文獻所記載的種類之多,許多至今仍無實物可資對照。傳世及發掘出的宣窯瓷器小至鳥食罐,大至魚缸及此類大罐。帶款的永樂瓷器數量極少,且皆書篆體,而宣窯則多書楷體。宣窯款識的書寫位置不一,可見於口沿下方、底部,或與此罐一般於肩部。款識格式也不盡相同,有雙圈、無圈、橫款、一行或雙行款等。偶見如此罐上的四字款,但仍以六字款為多。部分學者認為多數宣德款識的粉本應來自宣德皇帝的書法。此觀點的依據似乎來自和一張宣德皇帝繪《犬與竹》(宣德二年(1427)繪,現藏坎薩斯市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上「宣德」二字款識的比較。 宣德款識亦見篆體,惟數量稀少,主要見於高足盌上。宣窯中有兩組數量稀少並書以四字款的器皿,應為特殊場合所燒製。此二組瓷器的尺寸龐大,極其罕見,且皆飾以雲龍紋及獸面紋。

第一組飾五爪龍,作回首狀,如此罐。第二組飾三爪龍,龍首向前。第一組還包括威廉·洛克希爾·納爾遜舊藏的一對梅瓶,現藏美國坎薩斯市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1949年曾於費城博物館《An Exhibition of Blue-decorated Porcelain of the Ming dynasty》展出,展品48和49號。該對梅瓶的尺寸碩大(54.4公分高),紋飾與此罐近乎相同:足部的蓮瓣紋、雲紋的樣式、龍紋的身形和畫法–包括五爪及回首等特色、肩上的獸面紋、及四字款的寫法,與此罐皆無太大的出入,極有可能原為一套,是為了特殊的皇家儀式或典禮所燒造。第二組則包括兩件大罐,一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高49.3公分(載於A. Hougron著《La céramique chinoise ancienne》,巴黎,2015年,頁96),另一於1981年12月15日蘇富比拍賣,現藏東京出光美術館,高51.7公分(載於《出光美術館藏品 –中國陶磁》,東京,1987年,彩圖169號)、。

耿寶昌先生曾對大都會博物館之例進行探討,見《明清瓷器鑑定》,北京,1993年,頁53-4,圖96,並於書中提及一件藏於歐洲私人手中的近似例。比較前述二組瓷器發現,大都會博物館和出光美術館兩件大罐足部上的蓮瓣紋與此罐和梅瓶的有所不同,且龍為三爪,龍首向前,獸面亦無外圈的橫向鬃毛。Frizt Low-Beer收藏中有一件尺寸較小的梅瓶(高34.3公分),1949年曾於費城博物館展出,展品72號,其於肩部書四字款,器身飾以一五爪龍,龍首向前,足部的蓮瓣紋與此罐及納爾遜阿特金斯梅瓶的式樣相同,但肩部無獸面紋,不屬於前述的任何一組。值得一提的還有景德鎮珠山御器廠宣德地層出土過的一大罐殘片(載於《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台北,1998年,編號F-17),上面的獸面紋、雲紋和龍紋的繪畫風格與此罐上的基本相同。御器廠還出土過一大罐殘件,未曾出版,但與此罐應為同一組。宣德官窯上的四字款,似乎僅出現於特殊的幾種器皿上。除了以上的梅瓶及大罐以外,四字款亦可見於僧帽壺的底部,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藏文穿蓮龍紋僧帽壺(載於《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台北,1998年,頁114-5,編號30),以及景德鎮出土的一件類似的僧帽壺(載於《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編號30-2)。

有些高足盃及高足盌上亦有四字款,字體有楷書和篆書兩種,有的為青花款,有的則刻於胎上釉下(見前揭書,編號50-2、50-3、52-1、52-5,及《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編號85、95、96、102、103和105)。

特別值得留意的是一件青花藏文蓮瓣紋高足盌(前揭書,頁266-67,編號106)及一件青花穿蓮雙龍內書藏文的高足盌(前揭書,頁268-69,編號107)。青花高足盃盌上的四字款皆為楷款,並位於高足內,而於單色釉亦即白釉、紅釉或天藍釉上的款識,無論青花或刻款,多位於器內,且多為篆款。台北故宮還有一件青花小盌,底亦書有宣德四字款,盌心則書一「壇」字(載於前揭書,頁290-91,編號118),及一件口沿下書宣德四字橫款的青花八吉祥紋大盤(載於前揭書,頁422-23,編號184)。根據書有四字款的器皿的器形及紋飾看來,四字款應主要出現於與儀式或典禮有關之器皿上。此罐底部有一個十分特殊的架燒痕跡,呈十字狀。幾件大罐如出光美術館例子和於景德鎮御器廠宣德地層出土的花盆,譬如兩件1982年出土的青花蓋罐及一件白釉蓋罐的底部,皆可見此種架燒痕跡(見《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編號1-2、1-3及2)。此種架燒的運用,很可能是因為窯工為了讓此類大型厚底的器物在燒製時,空氣可以更好地於器底流通以減少窯裂所特別配置的。

蘇玫瑰
亞洲藝術部資深學術顧問

重要瑞士私人收藏
此重要的宣德青花大罐源自一顯赫法裔瑞士家族,並由現任藏家於1997年繼承自其舅父暨教父。此罐於二十世紀初由一名法國紳士在中國購藏,並一直在家族中流傳至今。

明宣德 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 「宣德年製」四字楷書橫款
XUANDE FOUR-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426-1435)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

成交價 HKD 158,040,000
估價 HKD 60,000,000 – HKD 80,000,000

明宣德 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 「宣德年製」四字楷書橫款
XUANDE FOUR-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426-1435)

細節
明宣德 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 「宣德年製」四字楷書橫款
唇口、直頸、鼓腹、淺圈足。器內外施釉,圈足及底無釉。通體繪青花紋飾,口沿外側繪朵雲紋;肩部繪四獸面紋,中間書「宣德年製」楷書橫款;腹部畫一條雄赳五爪回龍遊戲於朵雲間,龍作回首狀,睜眉瞠目,炬眼炯炯,張牙舞爪,剛勁有力;脛部繪一圈蓮瓣紋。青花發色濃艷青翠,濃處有鐵鏽斑痕。
19 1/8 in. (48.5 cm.) high

來源
M. Legrand 女士(1883-1978),巴黎,約 1926 年繼承
現任藏家舅父(1908-1997)繼承
現任藏家,1997 年繼承

狀況報告
謹請注意,所有拍品均按「現狀」拍賣,閣下或閣下的專業顧問應於拍賣前親自查看拍品以評鑑拍品之狀況。
– 外口沿有一處淺磕,約1.5×0.3公分
– 外底圈足內有一窯縫,這可能導致了外壁足上的一圈釉裂(位於足上約1-2公分處)
– 內壁釉面有一約3公分寬的雞爪紋
– 龍體近頸處有一寬約6.5公分的窯縫
– 器面有些輕微的劃痕,屬正常現象

拍品專文
本件宣德青花大罐所繪龍紋蒼勁老辣、氣勢撼人,於霸悍中不失仁慈,在矯健中又見沈穩,其環頸回首、雙爪飛張之動勢更是瓷器中前無古人之奇構。如此龍形可比者僅有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南宋陳容(傳)《四龍圖》卷首隱現雲中、環頸前望之三爪龍以及同為波士頓美術館所藏南宋陳容《九龍圖》卷中「八徵耄念之寶」右方回身翻騰之四爪蒼龍。(《四龍圖》見波士頓美術館館藏編號14.50;《九龍圖》見 Zhang Hongxing,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Painting 700-1900, London, 2013, pp. 198-199, no. 38)兩相比較,本件大罐所繪之龍與陳所翁筆下之龍形似神和:罐上龍紋肘部刺天之鬐鬣幾乎不見於歷代御瓷之龍紋,而為所翁筆下諸龍所共有;更值得注意的是《九龍圖》中諸龍無論面貌姿態,皆收頸展尾,以頸部的張力帶動畫面的動勢,作前緊後松之勢,緩急有致,與本件大罐上龍紋的構圖原則完全一致。宋元以來,陳容一派龍畫流傳有自,歷有效仿,宣德皇帝雅好藝術,工於繪事,其官窯御瓷受古畫影響當不足為奇。無獨有偶的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一件明仿陳容《九龍圖》中諸龍之面貌型態頗似明中期成化官窯青花波濤九龍紋盌上所繪龍紋。(明《九龍圖》見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編號47.18.86;成化九龍紋盌見出光美術館 ,《明清陶瓷の名品官窯の洗練、民窯の創造》,東京,2011年,30頁,編號26)可見整個15世紀官窯瓷器上的龍紋和繪畫都互有影響,惟文人所繪之龍不能作五爪之尊容。

青花發展到宣宗朝已經能穩定的發出濃淡不一的色調,論瓷者讚以「宣德青花最貴,以其色階多,自然取勝」,其藝術表現力直可與水墨匹敵。(見台北故宮博物院,《明宣德瓷器特展目錄》,台北,1980,童依華專文)本件大罐上龍、獸面、雲三種紋樣的繪製所用青料皆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或以淡青作輪廓,或以鐵青為填色,抑或以淡青為渲染,各擅勝場。以龍紋為例,龍身上每一塊鱗片皆以淡青勾邊,再填以鐵青,作交互重疊之肌理。畫師又根據龍身的粗細以及姿態變化調整鱗片的大小、走向以及疏密,在成功傳達寫實畫意的同時,亦增強了畫面的張力。龍的鬚髮和肘毛的處理亦復如是,皆先以淡青繪制一層再施以鐵青,表達出濃密的層次感。龍眼、龍爪尖的空白處亦施以淡青渲染,以增強體積感。

畫師隨類賦彩的能力在獸面上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獸面鬃毛下平塗的淡青有如獅鬃下的細毛,生動活現。類似獸面可比照英國利茲皇家兵器博物館藏一柄永樂時期金裝嵌寶石劍劍格所飾獸面,當為皇家彰顯武力之象徵。(見 The British Museum, 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 London, 2015, pp. 152-153)

本器的點睛之筆還在於散佈的雲紋,畫師能經營位置,視空間之大小調整雲頭之形狀,暨填充了空間又增加了美感。而四個獸面之間的雲紋變化則純出自畫師的創意,為嚴肅對稱佈局的獸面平添了生意。 一如龍紋和獸面的繪製,雲紋的表現也充分利用了濃淡青料的對比與融合。以龍後腿上方的一朵壬字雲頭為例,畫師以濃青色勾邊,鐵青填裏,再於輪廓內側染以淡青,多個色階在窯火中融合,晦明變幻,氤氳升騰,韻味無窮。宣窯青花運用濃淡青料的對比多見於盤、高足盌上的海水龍紋,以淡青繪海水作地,再以濃青繪龍紋,而在像大罐這樣的大器上運用如此細膩之技法則至為難得,足見其崇高之地位。

此類大罐為宮殿陳設之用,可參照兩件署「大明宣德年製」、「御用監造」款的掐絲琺瑯龍紋大蓋罐,一藏英國大英博物館,另一件另一例為Pierre Uldry珍藏。(見 The British Museum, 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 London, 2015, cover and fig. 64;Helmut Brinker and Albert Lutz, Chinese Cloisonné The Pierre Uldry Collection, Zurich, 1985, no. 5) 這兩件掐絲琺瑯大罐的主輔紋飾佈局與本件青花龍紋大罐相似,惟掐絲琺瑯作品罐身繪兩條龍,未若本品周身繪一條巨龍之宏偉。值得注意的是,兩件掐絲琺瑯大罐上之龍紋皆為左向,其頸部每朵雲紋都呈左上右下的形状,而本件青花大罐龍紋為右向,頸部相似的雲紋則為右上而左下,與掐絲琺瑯例之雲紋互成鏡像。以此觀之,這類大罐當與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藏一對青花五爪龍紋梅瓶一樣,為成對燒造,然歷久保存不易,現知僅此孤例。

参考:南京博物馆
藏品 明宣德白地青云龙瓷钵

南京博物馆 藏品 明宣德白地青云龙瓷钵
南京博物馆 藏品 明宣德白地青云龙瓷钵

高12.5,口径27,底径12.5 厘米

参考:故宫博物院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故宫博物院【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故宫博物院【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故宫博物院【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故宫博物院【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明宣德,高10.2厘米,口径28.1厘米,足径11.1厘米。

碗敞口,方唇,圈足。碗里白釉无纹饰。碗外青花装饰。口饰青花线两道,壁饰缠枝莲托八宝纹,近底处饰莲瓣纹,足墙饰朵梅纹。口沿下从右向左横书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

此碗纹饰描绘细腻,线条流畅。“八宝”是我国最常见的传统装饰图案之一,特别是元代瓷器图案中以八宝为题材者占很大的比重。但元代的“八宝”有很多杂宝,不像明代基本上为轮、螺、盖、伞、花、罐、鱼、肠八种。

撰稿人:徐巍
关键词: 青花 缠枝 缠枝莲 八吉祥 八宝 莲瓣纹

参考:佳士得
2018 | 現場拍賣 16723
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旅遊及美國文物
The Collection of Peggy and David Rockefeller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A RARE ANHUA-DECORATED BLUE AND WHITE ‘DRAGON’ BOWL
XUANDE SIX-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WITHIN A DOUBLE CIRCLE AND OF THE PERIOD (1426-1435)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挺明顯的兩處沖……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拍品 972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成交價 USD 2,772,500
估價 USD 100,000 – USD 150,000

細節
A RARE ANHUA-DECORATED BLUE AND WHITE ‘DRAGON’ BOWL
XUANDE SIX-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WITHIN A DOUBLE CIRCLE AND OF THE PERIOD (1426-1435)
Finely potted with deep rounded sides rising to the slightly flaring rim, decorated on the exterior in brilliant tones of cobalt blue with two five-clawed dragons striding through cruciform clouds in pursuit of ‘flaming pearls’ above a band of overlapping lappets, the interior with a central medallion of a descending dragon amidst clouds encircled by anhua decoration of two five-clawed dragons on the cavetto, below a band of classic scroll at the mouth rim

8 ¼ in. (21 cm.) diam.

來源
David and Peggy Rockefeller, Seal Harbor, Maine, by 1985.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erest in the outcome of the sale of certain lots consigned for sale. This will usually be where it has guaranteed to the Seller that whatever the outcome of the auction, the Seller will receive a minimum sale price for the work. This is known as a minimum price guarantee. This is a lot where Christie’s holds a direct financial guarantee interest.

狀況報告
We have sought to record changes in the condition of this piece acquired after its initial manufacture.
-four hairline cracks extending from the mouth rim into the well
-three chips to the mouth rim, one of which is polished
-light abrasion to the interior
-a minute raised firing flaw in the interior
-some polishing to foot rim
-the bowl is slightly warped

拍品專文
With its fine potting and powerful decoration in both underglaze blue and the anhua (hidden decoration) style, this extremely rare bowl represents the finest quality of porcelain produced at the imperial kilns in the Xuande reign. The design of an imperial five-clawed dragon flying through the clouds and chasing a flaming pearl i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 motifs of Chinese porcelain, and yet one of the rarest patterns of the Xuande repertoire. No other example of this exact form and decoration appears to be published. Two Xuande bowls of very similar design on the exterior but with cloud-scroll motifs on the center of the interior, are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illustrated in A Panorama of Ceram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suan-te Ware I, Taipei, 2000, nos. 64 and 65.

This design originated in as early as the Hongwu period (1368-1398) as seen on a blue and white and molded bowl in the Tianminlou collection, illustrated in The Radiant Ming 1368-1644 through the Min Chiu Society Collection, Hong Kong, 2015, p. 18, no. 1. A Xuande blue and white stem bowl of very similar decoration with fitted gold cover and silver stand was found in the tomb of Prince Zhuang of Liang in Zhongxiang city, Hubei province, illustrated in the British Museum, 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 London, 2014, p. 87, fig. 70. On the Prince Zhuang of Liang example, not only the porcelain stem bowl but also the gold cover and silver stand bear a conforming five-clawed dragon design.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an inscription on the gold cover dates it to the second year of Zhengtong (1437). The consistency of this design across precious mediums and different reign periods might suggest that in the early 15th century this design became one of the standard designs supplied by the court to various imperial workshops. Bowls of this type continued to be made in the following periods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such as a Chenghua (1465-1487) example and a Hongzhi (1488-1505) example in the Shanghai Museum, illustrated by Lu Minghua in Porcelain Wares from the Official Kilns of the Ming, Shanghai, 2007, fig. 3-61 and fig. 3-69 respectively.

Xuande ‘dragon’ bowls of this form also exist in a slightly different version, in which the dragons have three claws and the interiors are decorated with various floral scrolls and sprays in underglaze blue. This group includes four examples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illustrated op. cit., nos. 69-73; one in the British Museum, illustrated by Jessica Harrison-Hall, Catalogue of Late Yuan and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2001, p. 134, no. 4:26; one in the Matsuoka Art Museum, Tokyo, illustrated in the Toji Taikei (Ceramics of East Asia), vol. 42, Tokyo, 1975, figs. 51 and 52; and the other one sold at Sotheby’s Hong Kong, 2 November 1994, lot 36. As noted by Liao Pao-show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on the three-clawed dragon group the lappets borders below the dragons are separated, see A Panorama of Ceram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suan-te Ware I, op. cit., p. 198.

These bowls were so admired by the emperors in the 18th century that they had close copies made at the imperial kilns, as shown by the 18th century example with apocryphal Xuande mark sold at Christie’s Hong Kong, 2 October 2017, lot 129.

兩天前,偉大的世紀拍賣洛克菲勒家族首場拍賣斬獲41.3億元的輝煌戰績,北京時間今天早上7點迎來了其壓軸專場「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旅遊及美國文物」。

其中,明宣德青花雲龍戲珠紋內暗花龍紋盌斬獲 277.25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759萬元),拍前估價為10 – 15萬美元,超最低估價27倍之多。

佩吉 • 洛克菲勒及大衛 • 洛克菲勒
佩吉 • 洛克菲勒及大衛 • 洛克菲勒

大衛 ‧ 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深受父親約翰 ‧ D ‧ 洛克菲勒與母親阿比‧奧德利奇‧洛克菲勒的影響,熱愛中國藝術,其在憶述中表示:「父母(從亞洲)歸來時,帶回一系列令我著迷不已的亞洲藝術品……當時母親剛開始收藏藝術品,這次的旅程對她啟發甚深。」他珍藏的這件明宣德龍紋盌制於1425至1435年,可謂稀世珍品。宣德帝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的10年期間,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青花瓷的興盛時期。

佳士得紐約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資深專家葛曼琪(Margaret Gristina)表示:「此珍品制於為期不長的宣德年間。宣德帝被視為首位大力支持藝術的明代君主,其愛好之一是鑽研製造完美瓷器的技術。此盌是當時頂尖制瓷工藝的例證,藍釉紋飾巧妙地描繪出雙龍追逐鈷藍色明珠的情景。五爪雲龍代表皇權,明珠則代表智慧與啟蒙。」

藍釉雙圈六字楷書款

細鑒盌內可見另外兩條雲龍,以「暗花」這種特別技巧來呈現,需要將盌拿在光線底下,隱微的圖案才會顯現出來。另一近乎完全相同的瓷盌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其內部則綴以雲彩而非雲龍圖案。

葛曼琪表示:「從某程度來看,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我特別喜歡當中的微妙細節,比如捲曲的龍眉和自由擺動的鬃毛。

「對鑑賞家而言,此盌是明代上佳瓷器的典範之作。其構圖堪稱完美,位處上方的雲龍畫風自由,更成為日後出現在中國瓷器上的皇權標誌。」她說。

接下來,我們一起仔細看看這隻碗吧。

首先,紋飾很壯觀。
宣德龍紋,描繪生動栩栩如生,霸氣十足。
捲曲的龍眉和倒豎的鬃毛,威風凜凜,不可一世。
五爪龍只能出現在官窯器上。
五爪代表皇權,明珠和雲紋代表智慧與啟蒙。

繼續看這隻碗的裡面:
碗底還是一條龍
暗處另有乾坤,原來碗內側處,暗花浮動
似乎也是無懈可擊,標準的雙圈六字楷書款…

2018年焦點回顧: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此件擁有600年歷史的中國瓷盌,在洛克菲勒家族位於美國緬因州海豹港(Seal Harbour)的寓所廚房櫥櫃中被發現。佳士得副主席 Jonathan Rendell在此暢談這件珍品的背後故事。

在Jonathan Rendell決定擔起監督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拍賣此重任的一刻,他已明白這將會是一場意義非凡的任務。這位佳士得副主席表示:「這是我們遇過總價值最高的珍藏之一。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是關於透過各式藏品來述說一個家族的故事。」

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用一生的時間,蒐藏大量最頂尖的藝術珍品,他們的藝術視野寬廣,藏品涵蓋門類從敘利亞遠古文物精品,以至二十世紀繪畫如畢加索、歐姬芙(O’Keeffe)和德‧庫寧(de Kooning)等的作品。Rendell強調:「他們以非常簡單日常的方式,與這些偉大的藝術品一起生活。沒有那種『來看這傑作吧』的刻意炫耀,反而極為低調;看起來就像是,剛巧有幅畢加索作品掛在牆上而已。」

「沒有任何關於這件盌的記錄存在。其他的藏品都有很仔細的相關記錄,但它沒有。」—— Jonathan Rendell

大衛‧洛克菲勒於2017年3月與世長辭,他的遺願之一,就是將他的浩瀚珍藏拍賣,並將所得撥捐他與妻子一直支持的多間慈善機構。夫婦倆所收藏的類別不論在寬度還是在深度上,都為佳士得團隊帶來莫大挑戰。

Rendell表示:「其數量之多,已足夠讓你花上一些時間理解。」他續說:「67組餐具只是一個開始,整個收藏的數量非常龐大。不過很快我已逐漸熟悉它們,這些藏品也令我對藏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開始視此珍藏系列為一本以物件作記錄的人物傳記——以1,600件藏品作記錄的一本傳記。」

洛克菲勒家族的其中一間宅第是位於美國緬因州的Ringing Point莊園,當佳士得團隊在那裡為準備拍賣的藝術品進行圖錄編纂時,在廚房櫥櫃內發現一件青花瓷盌。 Rendell回想:「沒有任何關於這件盌的記錄存在。其他的藏品都有很仔細的相關記錄,但它沒有。」後來證實此盌是製於明宣德年間(公元1425至1435年)的罕有青花雲龍戲珠紋內暗花龍紋盌,而宣德正是中國青花瓷製作最鼎盛的時期。

佳士得為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拍賣舉行了一連串的巡展,於各地展出精選拍品,香港為當中首站,而這瓷盌獲得的迴響特別大。Rendell憶述:「有一位來自中國的新客人,因為洛克菲勒家族在中國的慈善事業而對這個美國成功故事產生興趣;這實在十分美妙。」

家族在中國的慈善軌跡,包括1917年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建立的北京協和醫學院(PUMC),該院至今仍然為國內頂尖醫學院校。不久之後,基金會又出資復修南京附近的明十三陵。

Rendell記得這場拍賣系列耗時「非常、非常久」,最後一場的結束時間是5月11日的早上。青花雲龍戲珠紋內暗花龍紋盌是壓軸登場的數件拍品之一,下槌一刻以2,772,500美元成交,遠高出其高估價150,000美元。

2019 年 1 月 11 日
洛克菲勒夫婦珍藏

参考:洛克菲勒夫婦感词

洛克菲勒夫婦感词
洛克菲勒夫婦感词

「所有曾為我和佩吉帶來無數喜悅的藏品,最終會回歸藝術世界,再度由世人享有。正如這些珍品曾在過去數十載陪伴我們,我們亦希望它們將帶給新藏家同樣的滿足與歡欣。」–大衛 ‧ 洛克菲勒,1992年

佩吉及大衛 ‧ 洛克菲勒夫婦珍藏由洛克菲勒伉儷畢生蒐羅,襲前代繼往開來,盡顯家族對印象派、現代藝術、美國及亞洲藝術、英國及歐洲裝飾藝術,以及中國、日本、韓國與歐洲瓷器之永恆熱愛。時至今日,洛氏家族依然活躍於慈善及公共事務,致力推動亞洲各地以至橫跨全球的研究、可持續性與整體發展。拍賣所得將全數捐贈予佩吉及大衛 ‧ 洛克菲勒伉儷終身支持的一眾慈善機構。

佳士得有幸與是次計劃之展覽及活動贊助商 VistaJet 合作。

参考 拍前宣文:洛克菲勒的品味生活:御製青花龍紋盌

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資深專家葛曼琪細鑑這件擁有600年歷史的瑰寶如何彰顯洛克菲勒家族與中國的長久關係
葛曼琪(Margaret Gristina)剖析製於近600年前的珍罕宣德龍紋盌
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資深專家葛曼琪細鑑這件擁有600年歷史的瑰寶如何彰顯洛克菲勒家族與中國的長久關係

1863年9月13日,年輕企業家大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在賬本中記錄了一筆10美元的捐款,款項贈予一家中國慈善機構。對於當時年僅24歲、尚未在石油業大展拳腳的他來說,這是相當可觀的金額,可見大約翰自年少時已心懷人道精神。

這次的捐贈,成為洛克菲勒家族與中國之間關係的正式開端,開展了往後155年間,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當中涵蓋商業、慈善、外交,以及藝術領域。

例如,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在1917年資助建立北京協和醫學院(PUMC),該院現已成為全國頂尖的醫學院校。後來,基金會出資復修南京附近的明十三陵,並在1920年代資助周口店北京人(或直立人)遺址的化石挖掘工作。

1921年,小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和受託人攝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照片由洛克菲勒檔案中心(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提供
1921年,小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和受託人攝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照片由洛克菲勒檔案中心(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提供

其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與妻子阿比‧奧德利奇‧洛克菲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曾遠赴亞洲,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典禮上發表演說。兩人的兒子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在日後憶述:「父母歸來時,帶回一系列令我著迷不已的亞洲藝術品……當時母親剛開始收藏藝術品,這次的旅程對她啟發甚深。」

「宣德帝被視為首位大力支持藝術的明代君主,其愛好之一是鑽研製造完美瓷器的技術」

洛克菲勒夫婦不久便將中國紡織品、家具和瓷器亦納入成為收藏對象,他們通常透過著名藝術商山中定次郎(Yamanaka)及其他紐約藝術商蒐求珍品。在他們的珍藏之中,一套工藝非凡的清朝外銷瓷器餐具於2015年捐贈予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大衛透過各種方式維持家族與中國的密切關係。任職大通銀行(Chase Bank)總裁的大衛於1973年獲理察‧尼克遜總統(President Richard Nixon)邀請,加入美中貿易國家委員會,同年他成為首位應邀到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美國金融家。大衛擔任中間人角色,對於緩和兩國逾20年的敵對關係發揮重要作用。

明宣德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1426-1435年)。直徑8¼吋(21公分)。估價:100,000-150,000美元。 佳士得紐約於2018年5月10日舉行的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拍賣:旅遊及美國文物拍賣中呈獻此拍品。
明宣德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1426-1435年)。直徑8¼吋(21公分)。估價:100,000-150,000美元。 佳士得紐約於2018年5月10日舉行的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拍賣:旅遊及美國文物拍賣中呈獻此拍品。

一如他的雙親,大衛熱愛中國藝術,其珍藏的明宣德龍紋盌,製於公元1425年至1435年,可謂稀世珍品。宣德帝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的10年期間,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青花瓷的興盛時期。

佳士得紐約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資深專家葛曼琪表示:「此珍品製於為期不長的宣德年間。宣德帝被視為首位大力支持藝術的明代君主,其愛好之一是鑽研製造完美瓷器的技術。此盌是當時頂尖製瓷工藝的例證,藍釉紋飾巧妙地描繪出雙龍追逐鈷藍色明珠的情景。五爪雲龍代表皇權,明珠則代表智慧與啟蒙。」

藍釉雙圈六字楷書款(1426-1435年)
藍釉雙圈六字楷書款(1426-1435年)

細鑑盌內可見另外兩條雲龍,以「暗花」這種特別技巧來呈現,需要將盌拿在光線底下,隱微的圖案才會顯現出來。另一近乎完全相同的瓷盌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其內部則綴以雲彩而非雲龍圖案。

葛曼琪表示:「從某程度來看,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我特別喜歡當中的微妙細節,比如是捲曲的龍眉和自由擺動的鬃毛。

而對鑑賞家而言,此盌是明代上佳瓷器的典範之作。其構圖堪稱完美,位處上方的雲龍畫風自由,更成為日後出現在中國瓷器上的皇權標誌。」

参考 外宣文章: 2018年焦點回顧: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明宣德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1426-1435年)。直徑8¼吋(21公分)。此拍品於2018年5月10日在佳士得紐約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拍賣中以2,772,500美元成交。
明宣德 青花雲龍戲珠紋内暗花龍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1426-1435年)。直徑8¼吋(21公分)。此拍品於2018年5月10日在佳士得紐約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拍賣中以2,772,500美元成交。

此件擁有600年歷史的中國瓷盌,在洛克菲勒家族位於美國緬因州海豹港(Seal Harbour)的寓所廚房櫥櫃中被發現。佳士得副主席 Jonathan Rendell在此暢談這件珍品的背後故事。

在Jonathan Rendell決定擔起監督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拍賣此重任的一刻,他已明白這將會是一場意義非凡的任務。這位佳士得副主席表示:「這是我們遇過總價值最高的珍藏之一。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是關於透過各式藏品來述說一個家族的故事。」

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用一生的時間,蒐藏大量最頂尖的藝術珍品,他們的藝術視野寬廣,藏品涵蓋門類從敘利亞遠古文物精品,以至二十世紀繪畫如畢加索、歐姬芙(O’Keeffe)和德‧庫寧(de Kooning)等的作品。Rendell強調:「他們以非常簡單日常的方式,與這些偉大的藝術品一起生活。沒有那種『來看這傑作吧』的刻意炫耀,反而極為低調;看起來就像是,剛巧有幅畢加索作品掛在牆上而已。」

「沒有任何關於這件盌的記錄存在。其他的藏品都有很仔細的相關記錄,但它沒有。」—— Jonathan Rendell

大衛‧洛克菲勒於2017年3月與世長辭,他的遺願之一,就是將他的浩瀚珍藏拍賣,並將所得撥捐他與妻子一直支持的多間慈善機構。夫婦倆所收藏的類別不論在寬度還是在深度上,都為佳士得團隊帶來莫大挑戰。

Rendell表示:「其數量之多,已足夠讓你花上一些時間理解。」他續說:「67組餐具只是一個開始,整個收藏的數量非常龐大。不過很快我已逐漸熟悉它們,這些藏品也令我對藏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開始視此珍藏系列為一本以物件作記錄的人物傳記——以1,600件藏品作記錄的一本傳記。」

洛克菲勒家族的其中一間宅第是位於美國緬因州的Ringing Point莊園,當佳士得團隊在那裡為準備拍賣的藝術品進行圖錄編纂時,在廚房櫥櫃內發現一件青花瓷盌。 Rendell回想:「沒有任何關於這件盌的記錄存在。其他的藏品都有很仔細的相關記錄,但它沒有。」後來證實此盌是製於明宣德年間(公元1425至1435年)的罕有青花雲龍戲珠紋內暗花龍紋盌,而宣德正是中國青花瓷製作最鼎盛的時期。

佳士得為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拍賣舉行了一連串的巡展,於各地展出精選拍品,香港為當中首站,而這瓷盌獲得的迴響特別大。Rendell憶述:「有一位來自中國的新客人,因為洛克菲勒家族在中國的慈善事業而對這個美國成功故事產生興趣;這實在十分美妙。」

家族在中國的慈善軌跡,包括1917年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建立的北京協和醫學院(PUMC),該院至今仍然為國內頂尖醫學院校。不久之後,基金會又出資復修南京附近的明十三陵。

Rendell記得這場拍賣系列耗時「非常、非常久」,最後一場的結束時間是5月11日的早上。青花雲龍戲珠紋內暗花龍紋盌是壓軸登場的數件拍品之一,下槌一刻以2,772,500美元成交,遠高出其高估價150,000美元。

参考: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中国嘉德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
2016-11-29 怀古—重要元明艺术珍品
LOT号: 0675 明宣德 青花龙纹钵

明宣德 青花龙纹钵
明宣德 青花龙纹钵
明宣德 青花龙纹钵
明宣德 青花龙纹钵
明宣德 青花龙纹钵
明宣德 青花龙纹钵

拍品信息
尺寸 直径26.8cm
估价 HKD  12,000,000-22,000,000
成交价 RMB  12,192,300HKD  13,950,000USD  1,785,600EUR  1,395,000

拍卖公司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已开通官网
拍卖会 中国嘉德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宣德本朝

说明
敛口,深弧壁,浅圈足,平底,胎体厚重,造型敦实,青花发色浓艳,铁锈斑清晰可见,以青花绘云龙为主体纹饰,外口沿配海水纹,胫部饰莲瓣纹,内壁施白釉,碗心以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双圈楷书款,底平而无釉,胎细且糯。

宣德一朝十年,瓷器以青花为冠,此钵所绘五爪角龙,双目炯炯有神,其粗犷凶猛之相乃宣德典型。钵,此种器形为宣德独有,不见于明清两代其它各朝,或专为供奉藏传佛教而烧造。“钵”字是佛教盛贮器的译音,多为僧人所用。宣德皇帝崇信藏传佛教,大批藏地僧侣纷纷入京师朝供,瓷质佛教器物应运而生。

相似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英国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等。

来源:
General Haughton旧藏
伦敦古董商Bluett&Sons
Gertrude and Otto Harriman旧藏

展览:
《Mostra d’Arte Cinese/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Palazzo Ducale,威尼斯, 1954年,编号 647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4年,编号 81
Bristol C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布里斯托,英国(1970-1989年借展)
Nottingham Castle Museum and Art Gallery,诺丁汉,英国(1989-2012年借展)

参阅:
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 釉里红》(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图124,P132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著录于《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8年,图37,P128、129
南京博物院,著录于Treasures of the Nanjing Museum, Hong Kong, 2001年, 图45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著录于Far Eastern Ceramic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1980年, 图148
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展厅,著录于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 vol. 7, Tokyo, 1976年, 黑白图 97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著录于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 vol. 10, Tokyo, 1976年, 黑白图104
天津艺术博物馆,著录于《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瓷》,天津市艺术博物馆,1993年,图85
更多中国嘉德明代青花瓷器历史拍卖纪录

参考:
北京匡时静观——重要私人收藏明清工艺品夜场
北京匡时明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钵式碗
Lot 3013 明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钵式碗 

 明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钵式碗 
明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钵式碗

估价 RMB 2,600,000-2,800,000

拍品详情
描述 明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钵式碗 a blue and white bowl with dragon and waves design Mark and Period of Xuande
尺 寸:D 16.7cm

来 源:
香港佳士得,2005年11月28日 Lot1411

参 阅:
《故宫藏瓷大系宣德之部》

说 明:
钵形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中就已经出现。但“钵”字是佛门盛贮器的音译,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多用之。明宣德时,皇家崇信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大批藏地僧侣纷纷入京朝贡。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瓷钵,敛圆口,弧形深壁,底有两种,一为细砂平底,一为无釉浅圈足环底。品种有白釉、洒蓝釉和青花器。洒蓝釉器的外壁饰有暗刻云龙纹。青花器的外壁绘有云龙、缠枝莲等。清代有仿制品。

此品的底部为细砂。整体为钵式,圆口,深弧腹,平底。器墙厚薄适宜,样式敦实。其款识写在上腹部,单行“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楷书款。内壁光洁仅在口沿处饰弦纹两周。白釉致密润泽,白中透青,典型明早中期青花瓷之釉色。外壁通体绘制青花纹饰,由上至下为海水、云龙、变体莲花瓣。主纹饰之龙纹为五爪龙纹,宣德时期属本朝款者有四爪、五爪龙,五爪龙尤为精贵,更能凸显皇家气势。此品腹部绘制单条龙纹,怒睁双目,须发上扬,身躯扭动,张口咧呀,五爪锋利,配之云纹尾部成波浪形,动态十足,正是猛龙飞翔遨游在云气之间,意气风发,威风凛凛,其高贵、神秘、严肃之态令人畏惧,是封建皇朝皇帝至高权威的象征。

本品青花发色幽蓝,细节可见晕散点,为进口钴蓝料独有。宣德御窑瓷器名品有三,青花、宝石红、宝石蓝,《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这里说的“铁皮锈者”正是进口钴蓝料,宣德青花之所以能够闻名遐迩,甚至清乾隆时期清宫档案的记载中数量最多的“宣窑”正是仿造宣德青花瓷器烧制的,除了宣德皇帝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大量烧制御窑外,还有钴蓝料彩的使用,这种由外域进口的钴蓝料自成化之后便已耗尽,故元、洪武、永宣青花瓷器得以备受追捧。

本拍品存世量稀少,点阅海内外拍卖市场均不见,博物馆中见北京故宫藏“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钵”与本品极为相似,唯独故宫的款识写在碗心,而本品的款识是署在上腹部。宣德瓷器的款识历有“满全身”之说,即腹部、底部、碗心、口沿等等都可以写款。本品为宣德传世精品,罕有之物。

参考:
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8-01-08 保利厦门2017秋季拍卖会
中国古董珍玩
LOT号: *0539 明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钵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

明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钵
明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钵
明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钵
明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钵
明宣德 青花海水龙纹钵

拍品信息
尺寸 直径26cm
估价 RMB  800,000-1,000,000
成交价 RMB  920,000HKD  1,084,906USD  138,000EUR  101,200

来源:北京长风,2008年4月30日,Lot.225

说明:钵口微敛,弧腹,平底。胎体较厚,造型稳定朴实。所用青花色泽浓艳,色浓处有黑色铁斑显现,是用进口高铁青料所致。通体青花装饰,内壁洁白光素,外壁从上至下依次绘海水纹、云龙纹、莲瓣纹,外底素胎无饰。龙的形状、须发和龙身的鳞片刻画细致,毫发毕现。富铁的钴料使得海水浓浅不一,聚铁的部位铁斑下陷,且有晕散,如此波涛汹涌的海水,更加映衬出龙的矫健。口沿下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拍品造型敦实,纹饰生动,青花发色鲜艳明丽,稳重古雅。

宣德御窑瓷器名品有三,青花、宝石红、宝石蓝,《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宣德一朝仅十年,但在中国制瓷史上却有其特殊的地位。御器厂的烧造规模较永乐进一步扩大,烧造技术是明代最好的一个时期,青花是其主流产品,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比永乐朝青花烧造技术更成熟、稳定。

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藏有类似器,与拍品纹饰、尺寸、器形均相类,惟落款于碗内心,区别于本件,可资比较。

参阅:《故宫藏瓷大系宣德之部》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图124,P132
《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8年,图37,P128、129
Treasures of the Nanjing Museum, Hong Kong, 2001年, 图45
Far Eastern Ceramic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1980年, 图148
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 vol. 7, Tokyo, 1976年, 黑白图 97
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 vol. 10, Tokyo, 1976年, 黑白图104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瓷》,天津市艺术博物馆,1993年,图85

参考:故宫博物院 【青花海水龙纹钵】

故宫博物院 【青花海水龙纹钵】
故宫博物院 【青花海水龙纹钵】
故宫博物院 【青花海水龙纹钵】
故宫博物院 【青花海水龙纹钵】
故宫博物院 【青花海水龙纹钵】
故宫博物院 【青花海水龙纹钵】

青花海水龙纹钵,明宣德,高12厘米,口径26.5厘米,足径12厘米。

钵(音bō)口微敛,弧腹,平底。通体青花装饰。外壁从上至下依次绘海水纹、云龙纹、莲瓣纹。内底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底素胎无釉。

此器造型敦实,纹饰生动,青龙矫健,颇有气势,为宣德官窑瓷器之精品。

钵形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中就已经出现。但“钵”字是佛门盛贮器的音译,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多用之。明宣德时,皇家崇信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大批藏地僧侣纷纷入京朝贡。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瓷钵,敛圆口,弧形深壁,底有两种,一为细砂平底,一为无釉浅圈足环底。品种有白釉、洒蓝釉和青花器。洒蓝釉器的外壁饰有暗刻云龙纹。青花器的外壁绘有云龙、缠枝莲等。清代有仿制品。

撰稿人:徐巍
关键词: 青花 龙纹 莲瓣纹 磁山文化 藏传佛教 景德镇 御窑厂 蓝釉 缠枝 缠枝莲

参考: 苏富比
2017年4月5日 | 上午 10:15 HKT | 香港
拍賣編號: HK0766
拍品 : 1
魚豫幽藍: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簡介
御池魚之樂
宣德大盌,妙作十瓣花式,猶若荷葉半綻未放,神繪游魚四尾,兩兩相對,嬉泳水藻池蓮之間,寄清白廉潔之德。經歷世代傳承,幸猶完美無損,問鼎明初青花陶冶之巔。私人收藏中絕無僅有,傳世繪相同魚藻紋之宣德盌,只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兩例可資比較,然尺寸皆較小。此宣窰大盌,早於1963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公開展出,著錄甚豐,在日本為人所慕,現見於國際藝術市場,難能可貴也。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101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價 估價待詢
拍品已售 229,037,5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拍品詳情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宣窰大盌,陶冶之巔,妙作十瓣花式,猶若荷葉半綻未放,捧於掌間,剛中帶柔,撫之如脂,愛不釋手。外壁起伏延綿,神繪游魚四尾,兩兩相對,嬉泳水藻池蓮之間,寄清白廉潔之德。白瓷為紙,青料作墨,妙筆揮毫,線條清勁流暢,栩栩如生,疏密得當,濃淡相宜。盌內團心再添美魚成雙,布局緊湊,卻讓裏壁巧留空,炫耀雪白靛藍之異,突顯棱邊曲線之雅,誠匠心獨運也。澀足隨形作花式,內署青花六字雙圈款。宣德重器,傳世孤品,獨一無二,殊為珍稀。
23 公分,9 英寸

狀況報告
整體品相良好。

展覽
《中國明清美術展目錄》,東京國立博物館,東京,1963年,編號290
《新館完成.記念特別展覧会図版目録》,京都國立博物館,京都,1966年,編號287
《名鉢展》,大阪,1971年,編號10
《東洋の染付陶磁展》,三越百貨,東京,1977年,編號34
《明清の美術》,大阪市立美術館,大阪,1980年,編號1-26

出版
藤岡了一,《陶磁大系》,卷42:明の染付,東京,1975年,彩圖版17
佐藤雅彦,《中国陶磁史》,東京,1978年,頁182,圖224
佐藤雅彦,《中国陶磁史》,紐約及東京,1981年,頁164,圖237

御池魚之樂
康蕊君
宣窰青花魚藻紋大盌,深壁外撇,繪飾卓絕悅目,柔光溫藹,淪肌浹髓,讓人不禁傾心。無論紋樣、畫工、器形、尺寸,舉世無能出其右者,傳世繪相同魚藻紋之宣德盌,只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兩例可資比較,然尺寸皆較小。魚藻紋雖屬常見中國瓷器飾樣,但如此妙作花口之盌,起伏之間,互映交輝,彷彿水光瀲灩,添繪游魚栩栩如生,誠陶冶神品。

北宋末年,宮廷畫師劉寀擅畫魚,或因此造就宋代以降繪魚藻圖之風,自此以魚為題之水墨作品,即使未必俯拾皆是,卻為人所識。當中傳為劉寀筆下者,又以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藏《落花遊魚圖》最負盛名(97:1926)。魚居水中,不便微察細觀,因此畫魚又較其他禽鳥寫生更艱。憑空想像卻能捕捉箇中神髓,畫得游魚自得,難能可貴。

道家經典《莊子》中,有載莊周(公元前約369-約286年)與儒者惠子就「魚之樂」的機智對辯,膾炙人口。莊子見魚悠游水中,稱魚之樂,惠子反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反覆答辯後,以莊子智答「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作結。

此後「魚之樂」一詞,成為無拘逍遙的象徵,長久以來對中國文人而言,別具意涵,既是仕宦遙不可及的幻夢,也是隱士看破世塵的人生。儘管宣宗並沒以道學自居,明初道學盛行,藩王崇道,惹來非議,朝臣數度奏疏,求禁道觀興造(Richard G. Wang,《The Ming Prince and Daoism. Institutional Patronage of an Elite》,牛津,2012年)。

擱下道學奧義,只觀此盌之美,也足矣。神繪豐魚四尾,暢泳水藻池蓮之間,悠然自得,投入細賞,彷彿置身其中,可感其安、知其樂。四魚兩兩相對,一面畫鯉,一面繪鱖,各迎一魴,品種稍異。如此盌上所繪,魴魚成年後頭上多有隆起肉瘤。此四魚種,自古為中國羹食,鯉、鱖較多見於瓷器紋飾,繪魴魚者卻罕。芙蓉綻放、蓓蕾羞含、蓮房盈積、枝葉延展,或開或合,或嫰或枯,聚蓄成叢,三大兩小,並綴曲藻纖長、浮萍繾綣、落紅寥寂,間飾游魚之中,意雅趣真。落花,或暗與宋代魚樂相呼應。劉寀筆下,花壓枝頭,游魚嬉逐落紅朵朵。此盌深壁菱口,巧作十棱,峰嶺流麗利落,器足隨形起伏,猶如柔波微浪,生意更是盎然。

藝匠絕技巧工,擅用鈷青濃淡分五色,層次豐富多變。靛藍畫骨,淺青敷色,盡寫游魚妍姿。至於蓮葉,則以針剔鈷藍,露纖白脈絡,大葉曲沿上更綴苔點,巧匠或蓄意增其窰燒黑疵,營造盛極將枯、夏盡臨秋之勢。

明宣宗朱瞻基,力興藝文,擅於繪事,御筆所畫設色水墨《蓮蒲松蔭圖》,描寫梗莖立鳥,蓮塘寛葉,其曲沿點苔,榮中帶枯,與此盌所繪異曲同工,詳見柯律格及 Jessica Harrison-Hall 編,《明:皇朝盛世五十年》,大英博物館,倫敦,2014年,頁177,圖154。

有元一朝,荷塘紋飾已甚盛行,為景德鎮窰匠所用,當中尤以青花大罐最是出色,例見大阪東洋陶磁美術館安宅舊藏青花魚藻紋罐,載於《東洋陶磁の展開》,東洋陶磁美術館,大阪,1999年,編號33。此盌藝匠似乎直接從元代青花魚藻紋雛本取得啟發,此舉於宣德青花上極為罕見。盌上四魚,論品種,與紐約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藏罐或2002年展於倫敦埃斯卡納齊古董行之罐所繪全然相同。而此盌上蓮葉曲沿點苔,也是早現於元,例見一著名元代青花荷塘鴛鴦罐,原屬 Oscar C. Raphael 雅蓄,現為劍橋費茲威廉博物館所藏。上述兩青花魚藻紋罐,則分別錄於《Chinese Art under the Mongols. The Yüan Dynasty (1279-1368)》,克利夫蘭美術館,克里夫蘭,1968年,編號155,以及《Two Rare Chinese Porcelain Fish Jars of the 14th and 16th Centuries》,埃斯卡納齊古董行,倫敦,2002年,編號1,後書更將之與大阪、紐約所藏魚藻紋罐三器並排刊錄,又比對水墨魚藻圖,其中一畫正是劉寀的《落花遊魚圖》,文中康蕊君與王嘉慧就魚池之飾有進一步的討論。劍橋費茲威廉博物館所藏青花蓮塘鴛鴦罐,圖則可見於 Margaret Medley,《Yüan Porcelain and Stoneware》,倫敦,1974年,彩圖C。

據藏品清單,台北故宮博物院貯兩件器形、紋飾與此相同之宣德青花魚藻紋盌,當中或只其一曾出版於錄,比例上較本器淺,且盌徑更小(18.4公分),收錄於該院展覽《明代宣德官窰菁華特展圖錄》,台北,1998年,編號140,藏品清單則可參見《故宮瓷器錄》,台北,1961-6年,第二輯:明(乙),頁124。然公私收藏中,未見有與本品紋飾、造型、尺寸全然相配之器。

據景德鎮珠山遺址發堀所得,可悉明代御窰廠曾試燒尺寸更小之菱口盌,例見棄置於廢品堆中的青花魚藻紋多棱金鐘盌殘件(15公分),復修後於《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窰瓷器》展出,鴻禧美術館,台北,1998年,編號103-2,其器小壁深,同繪相類蓮池游魚,該展並收錄一件青花魚藻紋圓口金鐘盌殘器(15.8公分),編號103-1。

出現拍場上之宣德青花盌,僅見一件,同作十棱,外飾小團龍十組,足上又綴一圈蓮瓣,圖見《香港蘇富比二十年》,香港,1993年,圖版60,曾售於香港蘇富比1973年11月16日,編號135(圖四)。二者器形雖同,韻致卻異。龍紋盌上棱線,讓團龍更顯嚴謹規整,與魚藻紋盌以曲沿起伏展現濃墨淡染的魚樂妙趣,迥然有別。

明宣德 青花團龍紋十棱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香港蘇富比1973年11月16日,編號135
明宣德 青花團龍紋十棱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香港蘇富比1973年11月16日,編號135

有四件宣德帶款葵花式洗及數件圓盤,也飾有類似魚藻紋,圖案卻稍經簡化,且器壁較淺,未能盡現魚藻清逸妙雅,難及此盌所繪之出神入化。葵花式洗口沿凹凸起伏,與此盌類近,同溢雅韻。其中一件宣德青花魚藻紋洗,圖載於康蕊君,《玫茵堂藏中國陶瓷》,倫敦,1994-2010年,卷4,編號1653,後售於香港蘇富比2011年4月7日,編號54,圖錄並提及另外三洗,列其文獻資料。青花魚藻紋盤,則有收錄於台北故宮博物院1998年展覽之例,前述出處,編號180,同書並載一青花蓮池紋盤,卻欠游魚,編號179。景德鎮窰廢品堆中也有魚藻紋洗及盤之殘片出土,見1998年鴻禧美術館展覽,前述出處,編號19-2及86-2。

此魚藻紋,宣德以後續有仿畫,入清以後或也有延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青花魚藻紋葵花式淺盌,收錄於該院展覽《福壽康寧:吉祥圖案瓷器特展圖錄》,台北,1995年,編號72。該院還有一大盌,器形、紋飾與此相近,落宣德年款,在1960年代清單《故宮瓷器錄》中列為宣德窰器,前述出處,頁124,但後收入展覽圖錄《明宣德瓷器特展目錄》,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1980年,編號28,圖錄改稱其為後仿之品,似為清朝仿製。

参考:Sotheby’s
賞心菁華-琵金頓珍藏重要中國工藝精品
2016年4月6日 | 上午 10:00 HKT
香港
24 明宣德 青花水波應龍紋高足盃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水波應龍紋高足盃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水波應龍紋高足盃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水波應龍紋高足盃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水波應龍紋高足盃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價 4,000,000 — 6,000,000 港幣
拍品已售 22,880,0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拍品詳情
明宣德 青花水波應龍紋高足盃 《大明宣德年製》款
9公分,3½英寸

狀況報告
口沿往下一道沖,約4公分長,器下接胎處一處燒造過程中產生胎線(只能見於強光下),屬正常現象。

來源
由西藏使者代表達賴喇嘛贈予印度督撫 (傳)
印度 Toshkhaneh, or State Treasure House 收藏,1926年前(傳)
John Thompson 爵士 K.C.S.I., K.C.I.E.(1873-1934年)收藏,自1926年
Edward Wakefield 男爵(1903-1969年)收藏;1934-1967年由夫人Lady Wakefield (1906-2001)收藏
倫敦蘇富比1967年11月14日,編號96(£950)
Bluett & Sons Ltd,倫敦,1967年(£950)
羅傑琵金頓(1928-69年)收藏,自1967年(£950)

相關資料
高足盃屬藏傳佛教禮器,本品傳曾為達賴喇嘛所有,後入印度 State Treasure House,明初或為一藏教佛寺寶藏。明永宣兩代皇帝均篤信佛教,亦曾命官窰燒製禮器賞賜予藏傳佛教寺廟。

此盃所繪雙足雙翼應龍紋於宣德御瓷中極為珍罕。僅見一相似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86年6月10日,編號219,後或再售於紐約佳士得1990年11月29日,編號176。另見一應龍紋高足盃,足部繪相間海水紋,售於香港蘇富比1986年5月20日,編號17。亦有一宣德款小罐例,亦繪應龍紋,風格甚異,先後售於倫敦佳士得1983年12月14日,編號407,香港蘇富比2006年4月10日,編號1663,及2008年4月11日,編號2931。

一相類高足盃例,繪獅象紋,均帶雙翼,足飾海水紋,屬大衛德爵士收藏,載於加納爵士,《Oriental Blue and White》,倫敦,1954年,圖版27B。

其他近似宣德款高足盃,所繪龍紋多為四足四爪,無翼,足部飾卷雲紋;亦或五爪龍紋,足畫卷雲或海水紋。據載,台北故宮藏此類龍紋高足盃共十六例,其中雲龍紋八例,海水龍紋八例,見《故宮瓷器錄》,台中,1961-66年,卷2(上),頁166f;其中兩例展於《明宣德瓷器特展目錄》,台北,1980年,編號68,及《明代宣德官窰精華特展圖錄》,台北,1998年,編號80。北京故宮亦藏一相若例,錄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2,圖版164,及一四爪雲龍紋例,圖版165。北京首都博物館亦藏一例,見《首都博物館藏瓷選》,北京,1991年,圖版102。

另可比一四爪雲龍紋高足盃例,先後為大衛德爵士,趙從衍家族,及天民樓遞藏,載《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圖版23,售於倫敦蘇富比1977年7月5日,編號206,後又於香港蘇富比1986年11月18日,編號37。Sidney G. Williams, J.P. 亦藏一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66年12月13日,編號80,現存紐約亞洲協會,刊於 Denise Patry Leidy,《Treasures of Asian Art: The Asia Society’s Mr. and Mrs. John D. Rockefeller 3rd Collection》,紐約,1994年,圖版175。亦見一例,為 J.C. Wilson 舊藏,售於倫敦蘇富比1973年3月13日,編號233,並展於《中國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銀禧紀念展覽》,香港,1980年,圖錄編號78。

另見一五爪海水龍紋高足盃例,錄於 Shuning Sun-Bailey,〈The E.S. Thornhill Bequest of Chinese Ceramics at the North Staffordshire Polytechnic〉,《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卷48,1983年第4期,頁77,圖版15。再一相似例售於香港佳士得1996年11月3日,編號707。

本拍品自印度 State Treasure House 入 John Perronet Thompson, K.C.S.I., K.C.I.E. 爵士(1873至1934年)典藏,其於1896年成為印度地方官員,曾任印度旁遮普邦政府首席秘書及德里首席行政長官,並作為1911年德里考古博物館莫臥兒藝術及古文物展覽籌辦人之一。該展正值德里杜巴節,時為慶祝喬治五世及瑪麗女王加冕,正式成為印度國王及王后。

John Thompson 爵士之女,Lalage Wakefield 爵士夫人, 後繼承此盃,其一生長居印度,酷愛騎馬、射獵與養犬,並任西藏獵犬協會主席直至去世,享年94歲,其夫 Edward Birkbeck Wakefield 爵士(1903-1969年)為印度地方官員,後入英國保守黨任職,後又任馬爾他高級行政長官。

参考:苏富比
2016年春季拍卖会
赏心菁华——琵金顿珍藏重要中国工艺精品
32
明嘉靖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嘉靖年製》

明嘉靖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嘉靖年製》
明嘉靖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嘉靖年製》
明嘉靖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嘉靖年製》
明嘉靖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嘉靖年製》

估價 400,000 — 600,000 港幣
拍品已售 3,680,0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明嘉靖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嘉靖年製》
18 公分,7 1/8 英寸

狀況報告
內足圈有一處1公分屬窰燒時產生之瑕疵,可見於圖錄頁159。盤沿且有常見之爆釉。

來源
R.H.R. Palmer 伉儷收藏,至1968年
倫敦蘇富比1968年5月28日,編號94(£450)
Bluett & Sons Ltd,倫敦,1968年 (£450)
羅傑琵金頓(1928-69年)收藏,自1968年

出版
Adrian Joseph,《Ming Porcelains: Their Origins and Development》,倫敦, 1971年,圖版48

相關資料
此盤以明艷鈷青繪趕珠遊龍,所畫五爪鱗龍,後腿高抬,恣意靈動。青花分佈得宜,設計嚴謹,構圖平衡對稱,營造和諧美感。

可比一極近盤例,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錄《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裏紅》(中),上海,2000年,圖版116;另見一較小例,售於倫敦佳士得1984年6月20/21日,編號240。繪相類龍紋盤,亦見無盤心圖案者,且體量更大,如一件 Holger Lauritzen 藏例,現存斯德哥爾摩東亞博物館, 載《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卷8,東京,1982年,圖版235;另有一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81年7月14日,編號88。

参考:苏富比
The Pilkington Collection Of Chinese Art
05 四月 2016 • 香港
拍賣編號: HK0639
28
明弘治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弘治年製》款

明弘治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弘治年製》款
明弘治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弘治年製》款
明弘治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弘治年製》款
明弘治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弘治年製》款
明弘治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弘治年製》款
明弘治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弘治年製》款

估價 500,000 — 700,000 港幣
拍品已售 6,440,0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明弘治 青花雲龍紋盤 《大明弘治年製》款
20.1 公分, 7 7/8 英寸

狀況報告
整體品相良好。口沿有沖,約1公分長,應在窰燒過程中產生而導致延伸至釉面。

來源
倫敦蘇富比1963年12月3日,編號103(£550)
Bluett & Sons Ltd,倫敦,1963年 (£550)
羅傑琵金頓(1928-69年)收藏,自1963年(£550)

出版
Adrian Joseph,《 Ming Porcelains: Their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倫敦, 1971年,圖版66

相關資料
雲龍紋盤釉面瑩潤,青花繪五爪雲龍,細膩描寫龍鱗明暗,更顯威武活現。此盤紋飾構圖創於成化一朝,即弘治帝之先父。
弘治年製官瓷存世鮮少,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類同瓷盤,刊載於《明磁名器圖錄》,東京,1977年,卷2,圖版67;倫敦大英博物館亦有一盤,錄於霍吉淑,《Catalogue of Late Yuan and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2002年,圖版7:13,同錄一盤,直壁,原為 Harry Oppenheim 舊藏,圖版7:14;還有一例曾為 George Eumorfopoulos 珍藏,售於倫敦蘇富比,1940年5月29日,編號212。景德鎮珠山遺址出土此類瓷盤殘片,載於《景德鎮出土明代御窰瓷器》,北京,2009年,圖版103。

此類瓷盤之成化原型,可參考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例,刊於《成化瓷器特展圖錄》,台北,2003年,編號13。

参考:佳士得
28 11月 2017| 現場拍賣 14710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品 3007
A FINE AND RARE BLUE AND WHITE ‘DRAGON’ BOWL
THE PROPERTY OF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OR
清雍正 青花雙龍趕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YONGZHENG SIX-CHARACTER MARK WITHIN DOUBLE CIRCLES AND OF THE PERIOD (1723-1735)

清雍正 青花雙龍趕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清雍正 青花雙龍趕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清雍正 青花雙龍趕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清雍正 青花雙龍趕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成交價 HKD 875,000
估價 HKD 700,000 – HKD 900,000

清雍正 青花雙龍趕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YONGZHENG SIX-CHARACTER MARK WITHIN DOUBLE CIRCLES AND OF THE PERIOD (1723-1735)

細節
清雍正 青花雙龍趕珠紋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3 3/4 in. (9.5 cm.) diam., box

來源
倫敦邦瀚斯,2012年5月17日,拍品279號

狀況報告
謹請注意,所有拍品均按「現狀」拍賣,閣下或閣下的專業顧問應於拍賣前親自查看拍品以評鑑拍品之狀況。
– 整體品相良好
– 內足沿在紫光燈下可看見一排數字,應該是博物館典藏編號

拍品專文
可參考一件紋飾、尺寸相同的例子,源自斯賓克,2014年5月28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1399號。

南京博物院藏一件紋飾非常相近但較大的雍正青花盌,見2003年上海出版《中國清代官窰瓷器》,頁155。文中提到清宮檔案中有「雍正七年仿燒白地青花龍盌,仿嘉靖窯」的紀錄,應是指南京博物院藏品及本拍品這一類青花發色帶紫的雲龍盌。

参考:佳士得
26 11月 2017 | 現場拍賣 16043
御苑.文心.匠藝 – 明代器物書畫晚間拍賣
拍品 8101
A VERY RARE BLUE AND WHITE ‘DRAGON AND PHOENIX’ SHALLOW BOWL
明嘉靖 青花龍鳳穿花紋淺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JIAJING SIX-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WITHIN A DOUBLE CIRCLE AND OF THE PERIOD (1522-1566)

明嘉靖 青花龍鳳穿花紋淺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嘉靖 青花龍鳳穿花紋淺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嘉靖 青花龍鳳穿花紋淺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嘉靖 青花龍鳳穿花紋淺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嘉靖 青花龍鳳穿花紋淺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嘉靖 青花龍鳳穿花紋淺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嘉靖 青花龍鳳穿花紋淺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明嘉靖 青花龍鳳穿花紋淺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成交價 HKD 2,375,000
估價 HKD 500,000 – HKD 800,000

明嘉靖 青花龍鳳穿花紋淺盌 雙圈六字楷書款
JIAJING SIX-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WITHIN A DOUBLE CIRCLE AND OF THE PERIOD (1522-1566)
5 7/16 in. (13.8 cm.) diam.

來源
Joe Yuey,三藩市
Bluett,倫敦
紐約佳士得,2010年9月17日,拍品1368號

狀況報告
謹請注意,所有拍品均按「現狀」拍賣,閣下或閣下的專業顧問應於拍賣前親自查看拍品以評鑑拍品之狀況。
– 內口沿有兩處淺磕,各約0.3及0.5公分,經修復,並有相關噴塗
– 口沿另有一微磕
– 內面有些許輕微磨損,器面有輕微劃痕,皆屬正常現象

拍品專文
盌淺壁弧形,平足底內微凹。盌心、外壁各繪青花龍鳳一條,隙地繪纏枝花卉紋,口、足內外飾青線六條。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嘉靖年製」楷書款。此盌為嘉靖官窯追摹成化官窯之作,應燒製於嘉靖早期。

正德無子,駕崩後,皇位兄終弟及,由堂弟朱厚熜繼承,年號嘉靖。嘉靖即位之初,便因其生父的稱號問題與朝臣間發生了一場政治角力,史稱「大禮儀」。正德舊臣要求嘉靖承認自己過繼予明孝宗弘治,嘉靖卻只認孝宗為伯父,並執意追稱其生父興獻王朱祐杭為睿宗,一以示孝道,二以示自己及生父為明憲宗成化正統一脈。大禮儀事件由嘉靖獲勝而告終。嘉靖官窯對成化官窯的刻意摹仿,便在此特殊的歷史背景催化下而誕生。

此類臥足淺盌為成化時期皇家的佛前供具。清宮舊藏中的成化例子皆為花卉紋,根據紋飾變化有三種尺寸:各約10.2、12、13.7 公分,分飾石榴紋、寶蓮紋、輪花紋,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裏紅(中)》,香港,2000 年,頁27-29,圖版25-27 號(圖一)。

嘉靖官仿成化作品無論在器型、胎釉、還有紋飾表現上皆竭力摹仿,如北京故宮藏嘉靖輪花紋淺盌一例,若不署本朝款,幾可亂真,見同上,圖版146 號(圖二)。嘉靖官窯在摹仿之餘更力求突破,於紋飾上呈現了多種變化,除了此盌上的龍鳳紋,另有嬰戲圖、雲龍、鳳凰等紋飾,詳見《故宮瓷器錄》,第二輯,明(乙)中,台北,1961 年,頁139-142。該書註名了龍鳳紋淺盌於1925 年的點查號為「律─四五37 之一─七、十二」,據查,其原藏地點為紫禁城景陽宮正殿,與一眾珍貴的成化瓷器包括宮盌、嬰戲圖盌、夔龍紋盌等之典藏地點相同,足見此盌之重要性。

台北故宮所藏龍鳳紋淺盌可見《明瓷名品圖錄─嘉靖窯.隆慶窯.萬曆窯》,台北,1978 年,圖版17 號(圖三);雲龍紋淺盌則見《成化瓷器特展圖錄》,台北,2003 年,頁74,圖版48 號(圖四)。

御苑.文心.匠藝明朝中晚期藝術明朝中晚期,中國社會出現了重大的轉變。這個時期的三位皇帝,嘉靖,隆慶,萬曆,與文人主導的文官階層展開了一場角力戰,雖然皇權至上,但是皇帝畢竟人單,而文臣勢眾,幾番接兵,雙方各有勝敗;多少廷杖貶謫,人頭落地之後,最顯著的結果是嘉靖迷上煉丹,二十多年不上朝;隆慶縱情聲色,在位較短;萬曆也為了立儲一事與文官翻臉,學他祖父二十八年不問政事。三位皇帝在登基初期都頗有作為,尤其萬曆初年有張居正主事,國力一時蒸蒸日上。這些盛況可以從此次拍賣中三件御製宮廷器物上窺見一二:拍品8101 嘉靖青花龍鳳紋盌是嘉靖早期御窯精品,胎土細膩,釉水澄潤,畫工精緻,媲美成窯佳器;拍品8102 隆慶青花龍紋大缸是隆慶一朝製作最大型的瓷器,隆慶窯的代表作,其上所繪龍紋蒼勁矯健,青花發色濃烈,有宣窯遺風;而拍品8103 萬曆款的龍紋雕漆筆則是難得一見的御製文房精品,展現了此時期果園廠漆器的絕美風采。書畫上,拍品8104 仇英的扇面及拍品8105 尤求的長恨歌長卷則是此時院體派的代表。皇帝怠政雖然引起許多弊病,但是有龐大的文官體系把持朝政,一時還不見衰敗之勢,反而因為皇權削弱,社會經濟發展澎湃,呈現開放多元的活潑態勢,文化發展更是邁入了黃金時代,大放異彩。王守仁所倡導的心學讓文人從幾百年來的理學桎梏中解放,啟發他們探索、表達內心的思想,以情感自然為核心的審美觀。拍品8110 便是他探討心學要旨的一篇手札,是難得一見的陽明真跡,也是明朝文人思潮轉變的明證。此時江南地區文人因為朝政腐敗,無心仕途,再加上物質文化發達,生活寬裕,多全心寄情詩詞書畫之上。沈周及文徵明與其同儕跟子弟們為首的文人,如祝允明(拍品8106),及後期的藍瑛(拍品8116),陳洪綬(拍品8115)等人在書畫風格上成為主導。其中陳洪綬受心學影響頗深,作品特立獨行,自成一格,拍品8115 是他難得一見的花卉精品,可以與代表吳派風格的沈周花卉卷軸(拍品8108)作一比較。江浙一帶的文人對於當時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物的製作也產生極大的影響,尤其對書房內使用的傢具特別講究,線條及比例上極力崇尚雅致,拍品8109 黃花梨畫桌及拍品8111 黃花梨玫瑰椅均是蘇州作坊的作品,比例勻稱,線條優美,富文人風格,與拍品8113 黃花梨大四件櫃大材方正,魁偉氣派的京作風格大異其趣。在心學理念的啟發及市場經濟推動下,文人與匠人之間幾千年來存在的界限變得模糊,許多匠人開始為自己的作品署名,他們的社會地位也逐漸提高。其中如善於治銅的胡文明(拍品8117)及以瓷雕聞名的何朝宗(拍品8120)都是現在膾炙人口的名匠,而其作品也引發後人無數的仿作。這個時期的文化多采多姿,不管是書畫或是器物均呈現百花齊放,各領風騷的局面,其成就可比西方同一時期的文藝復興而有過之,是中國文化值得驕傲的一個黃金時期。

参考:佳士得
26 11月 2013| 現場拍賣 3266
英國里埃斯科珍藏重要中國瓷器
拍品 3117
A FINE AND VERY RARE LARGE BLUE AND WHITE ‘DRAGON’ BOWL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盌  雙圈四字楷書款
ZHENGDE FOUR-CHARACTER MARK WITHIN DOUBLE CIRCLES AND OF THE PERIOD (1506-1521)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盌  雙圈四字楷書款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盌  雙圈四字楷書款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盌  雙圈四字楷書款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盌  雙圈四字楷書款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盌  雙圈四字楷書款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盌  雙圈四字楷書款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盌  雙圈四字楷書款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盌  雙圈四字楷書款

成交價HKD 7,840,000
估價HKD 6,000,000 – HKD 9,000,000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盌 雙圈四字楷書款
ZHENGDE FOUR-CHARACTER MARK WITHIN DOUBLE CIRCLES AND OF THE PERIOD (1506-1521)

細節
盌撇口,圓腹,圈足。盌心繪龍穿蓮團紋,內壁飾纏枝蓮紋行龍一對。外壁紋飾與內壁相若,足牆環飾如意雲頭。底青花雙圈內書「正德年製」楷書款。

正德青花穿花龍紋為當時官瓷的流行款式,較常見於盤、高足盌、渣斗等器形,如本盌形式較少見。三件大小、形制與本盌相若的例子,分別收藏於北京及臺北故宮博物院,二例載於2000年香港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中》,圖版69、71號;另一例載於1977年出版《明瓷名器圖錄》卷二,圖版91號。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另一例,盌心及外壁紋飾與本盌相同,惟內壁光素,底書「正德年製」八思巴文款,見《青花釉裏紅.中》,圖版70號。參考同場拍賣的正德青花穿花龍紋盤(拍品3116 號),其紋飾亦與本盌相近。

此器1937 年以54 英鎊購自倫敦Bluett & Sons。曾展出於倫敦東方陶瓷學會1946 年舉辦《Ming Blue and White Exhibition》展覽,圖錄編號56;倫敦東方陶瓷學會1953-54 年舉辦《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展覽,編號127;大英藝術局與倫敦東方陶瓷學會1957 年舉辦《The Arts of the Ming Dynasty》展覽,圖錄編號137;倫敦東方陶瓷學會1971年舉辦《Ceramic Art of China》展覽,圖錄編號167。

里埃斯科收藏編號168。

來源
Bluett & Sons, London, 1937, purchased for 54 pounds
Raymond F.A. Riesco Collection, no. 168

出版
London Borough of Croydon, Riesco Collection of Chinese Ceramics Handlist, Croydon, 1987, p. 11, no. 94

展覽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Ming Blue-and-White Porcelain, 24 October – 21 December, London, 1946, Catalogue, no. 56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 London, 16 December 1953 – 23 January 1954, Catalogue, no. 127
The 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 and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The Arts of the Ming Dynasty, London, 15 November – 14 December 1957, Catalogue, no. 137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Ceramic Art of China, London, 9 June – 25 July, 1971, Catalogue no. 167

狀況報告
We have sought to record changes in the condition of this piece acquired after its initial manufacture.
– In very good overall condition with exception of two minute glaze bubble bursts to the mouth rim which are original from the firing process and these are not obtrustive.

拍品專文
The design of dragon and scrolling lotus appears to be much favoured by the Zhengde Emperor as it could be found on an array of porcelain wares produced during his reign, including dishes, stem bowls and zhadou, but very rarely on bowls such as the current example. Four bowls of almost identical design are known, including two in the Beijing Palace Museum, illustrated i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with Underglazed Red (II),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reasures of the Palace Museum, Hong Kong, 2000, pls. 69 and 71; one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illustrated in Minji meihin zuroku, vol. II, Tokyo, 1977, pl. 91; and one smaller example formerly in the Su Lin An Collection sold at Sotheby’s Hong Kong, 23 October 2005, lot 204. Another bowl in the Palace Museum bearing the same design on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 medallion, but with a plain cavetto and the reign mark rendered in Phags-pa script, is illustrated op. cit., Hong Kong, pl. 70.

A bowl of very similar design, but with deeper sides and of much smaller size was excavated from the Zhengde stratum at Zhushan in Jingdezhen and included in the Museum of Oriental Ceramics, Osaka exhibition Imperial Porcelain: Recent Discoveries of Jingdezhen Ware, Osaka, 1995, Catalogue, no. 172.

Three other bowls bearing this design, but with much deeper and straighter sides have been published. One is in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illustrated in op. cit., Hong Kong, pl. 68; another is in the Shanghai Museum, illustrated in Mingdai guanyao ciqi, Shanghai, 2007, no. 3-77; and the last one is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illustrated in Blue-and-White Ware of the Ming Dynasty, Book IV, Hong Kong, 1963, pl. 7.

A Zhengde mark and period dish bearing the same dragon and lotus design, also from the Riesco Collection, is offered in the same sale (lot 3116).

参考:
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中国古董珍玩Ⅰ——中国陶瓷
6068 明永乐 青花内暗刻云龙纹碗(残器)

明永乐 青花内暗刻云龙纹碗
明永乐 青花内暗刻云龙纹碗

拍品信息
LOT号 6068
尺寸 直径20.8cm
估价 200,000-300,000
成交价 RMB —

撇口,弧腹,圈足,碗外壁绘云龙纹,龙首上扬,须发飘逸,五爪矫健,身姿蜿蜒曼妙,周身云气缭绕,如龙游云海,不怒自威,胎体匀规细白,釉质洁白莹润,蓝彩匀净绵实。整器造型优美灵秀,纹饰布局搭配合理,满而不乱,极富和谐宁静之美。

参考:保利
『宣德之贵,今与汝敌』——“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龙升【大明·格古】

发布时间:2019-11-04 13:47:53

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治国有方,“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史称“仁宣之治”。他还深谙艺术,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都具有很高造诣,以致彼时雕漆、范金、织绣、制墨、埏埴等诸类宫廷工艺品皆成就斐然。这一时期的瓷器烧造,“以诸匠之精艺者为之”,且有品秩较高的内官赴厂监造,成品亦经过严格筛选,次品废品皆被“分类摧毁,单独埋藏”,可见宣宗对其颇为重视,御制瓷器自是品格超群。

明宣宗 朱瞻基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御窑瓷器,尤以青花“开一代未有之奇”,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润泽的釉色、丰富多样的纹饰而闻名于世。青花器发色庄重舒雅,色调深沉雅静,自然天成,幽菁瑰丽,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明王士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对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也赞誉有加:“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人朱琰《陶说》更直言:“故论青花,以宣窑为最。”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大明宣德年制”款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大明宣德年制”款

本品造型精巧别致,端庄秀雅,呈葵瓣花口十棱式,浅壁,器口起伏有致,至底微敛,底心微凸,尽显曲线变化之佳妙。考其形制当为印模而成,凡印器入窑遇火容易疵裂变形,完好者百中不得一二。若如本品此般纤薄,却毫无变形之不足,殊为珍稀。其胎体细腻洁白,釉质莹润亮青,青花自然晕散,为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标准器之一。内底心青花双圈内绘一五爪降龙穿梭于祥云之间,龙首威武昂扬,须发长而向上飘起,龙身舒展修长,雄姿遒劲,矫健勇猛,气夺千里,灵动活现中不乏威严。外壁十组菱花形开光,每一开光内均绘有一团龙,升龙与降龙相间,游龙矫健飞跃,威势凌人,规整中富于变化,整体组合主次统一,相得益彰。纹饰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笔触细腻,精巧有神,淡描勾线与渲染相结合,勾画婉转流畅,画法布局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使得龙纹造型层次丰富,精细典雅,凸显宫廷龙纹的震慑之感,可谓旷世隽品,极负盛名。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此洗妙作十瓣花式,花瓣边沿于中微敛,颇似蜀葵,故常名葵式洗。蜀葵,战汉之际编纂的《尔雅》名其曰“菺,戎葵”,晋代出现“蜀葵”之名。她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年少光阴:“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是宋人陆游笔下的心心相印:“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是明人张翰笔下的赤诚忠心:“ 蜀葵花草干高挺,而花舒向日……丹心则一,故恒比于忠赤”;亦是清人钱宛鸾笔下的一笑百媚生:“织云制粉,裁霞剪彩,倚醉嫁熏风……傲杀杜鹃,不输芍药,蜀地笑芙蓉。”宋人将其入画而有《蜀葵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百花图卷》(现藏吉林省博物馆);明画如《蜀葵纨页》(现藏故宫博物馆)用色更丰,愈显蜀葵色之鲜妍、形之婀娜。

南宋官窑洗巴娄爵士伉俪旧藏,现藏牛津大学艾希莫林博物馆
南宋官窑洗巴娄爵士伉俪旧藏,现藏牛津大学艾希莫林博物馆

宋人取其形入瓷,得葵瓣盘、葵口碗、葵瓣洗等器。官窑、哥窑等时有烧制葵瓣洗之形,或开六棱、八棱、十棱,多者甚至有十二棱。已知宋器十棱洗散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牛津大学艾希莫林博物馆、克里夫兰美术馆等处,拍卖市场上偶有得见。器底均施满釉,裹足支钉烧造,秀雅考究;直径以12厘米左右为多,偶有逾20厘米者。盈手而握,尤若蜀葵半绽未放,凝润温雅。

明宣德 青花团龙纹洗1993年出土于御窑珠山
明宣德 青花团龙纹洗1993年出土于御窑珠山
明宣德 青花云龙葵瓣式洗 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 青花云龙葵瓣式洗 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时期复烧十棱洗,见甜白及青花两种。景德镇永乐地层曾出土甜白釉十棱洗残片,见《景德镇出土明初官窑瓷器》,台北,1996年,页262-263,编号100。首都博物馆珍藏一永乐青花十棱洗,洗内绘龙纹,外壁饰团龙,尺寸最小,直径仅15.7厘米,见《首都博物馆藏瓷器选》,文物出版社,北京,1991年,页30、100,编号990。另一例见克利夫兰美术馆馆藏,于首都博物馆装饰相类之外,外底亦绘团龙,直径18厘米,著录于《赛福润丝与格蕾塔·米礼肯伉俪收藏图录》,克利夫兰美术馆,1990年,编号27,彩图2。第三例于佳士得香港2004年4月26日上拍,拍品960(直径18.3厘米)。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洗 大维德基金会藏 大英博物馆藏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洗 大维德基金会藏 大英博物馆藏

宣德时期承继了这一制式,惟足内不再绘五爪飞龙,代之以宣德六字款。景德镇出土复原器,见《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鸿禧美术馆,台北,1998年,图录编号19-1。台北故宫藏有数件,直径可分为15.7-15.8厘米、18厘米及20厘米左右三类。1962年出版的《故宫瓷器录 第二辑 明(甲)》(下编)著录其中两件,口沿皆有金属扣。苏富比香港1992年10月27日上拍一例,编号35(直径18.5厘米)。另有一件上拍于瀚海拍卖,1996年6月30日,编号990,尺寸较大,直径达21厘米,虽口冲有崩,仍以110万元高价成交,后依次上拍于佳士得香港,2008年5月27日,拍品编号1569,及保利北京,2010年12月5日,编号4553,成交价2688万。

几百年前,此件十棱洗或曾陈于宣德皇帝的案头,伴其指点江山、挥毫泼墨。为政为文为画,皆得雅器相随。龙腾于天,自是才思敏捷、文思泉涌。

审美品味极佳的雍正皇帝对十棱洗尤为偏爱。大英博物馆藏雍正时期《博古图》精心绘制了二百逾件清宫珍藏,其中便有永宣时期的凤纹十棱洗一件,以精巧木座相承,雅然素秀。故宫博物院藏一清雍正青花云龙纹葵花式洗,虽为八棱,但外壁亦绘无边饰团龙纹,底书宣德年款,当照宣德模本而制,可见其珍视有加。

清雍正 博古图(局部) 卷六
清雍正 博古图(局部) 卷六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料楷书款位于器物外底,六字双行排列,款识外围以双线圆圈。款识笔法工整,清秀刚劲,骨肉匀称,自然大方。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朴拙苍健。宣德朝御瓷款识的粉本应出自当时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氏对明初宫廷文化生活影响颇大。明焦竑《玉堂丛话》卷七“巧艺”条记述:“度书独为上所爱,凡玉册、金简,用之宗庙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贞石,必命度书之”。沈度著名墨迹《张桓墓碣铭》中的“大”、“宣德”三字与此洗款识所写非常相像。可见宣德瓷器上的年款或由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上瓷。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料楷书款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料楷书款
明宣德元年 《一笑图》 纸本设色 纵202厘米 横72厘米 钤御印“广运之宝” 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
明宣德元年 《一笑图》 纸本设色 纵202厘米 横72厘米 钤御印“广运之宝” 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
将《一笑图》画中宣德元年宣宗御题,与本件十棱洗的年款详加对比,便会发现此写款的风格脱胎于宣宗笔意。
将《一笑图》画中宣德元年宣宗御题,与本件十棱洗的年款详加对比,便会发现此写款的风格脱胎于宣宗笔意。

观不同制式之十棱洗,宣德御瓷均遵循了严格的程序,处处彰显皇权独尊的不凡,故终明之世,精光不泯。嘉靖朝谢肇淛于《五杂俎》赞曰:“宣窑不独款式端正,色泽细润,即其字画,亦皆精绝。”“惟宣德款制最精,距今百五十年,其价几与宋品矣!”明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更是惊呼:“宣德之贵,今与汝敌!”

“宣德之贵,今与汝敌!”
“宣德之贵,今与汝敌!”

此器精致细巧,因物赋形,纹饰不待矫揉,雄放洒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宣德时期青花瓷器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执之品鉴,纤巧怡人,尤极精妙,堪称臻妙之品。

除本件宣德十棱龙纹洗外,已知可归于“T. Endo”名下的藏品另有两件。其一为北宋 磁州窑刻花褐彩梅瓶,曾为克拉克夫人旧藏,参加过1935-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博览会等多次展览。其于佳士得香港2004年11月1日上拍时(编号813),图录标注为“T. Endo先生收藏”,并以逾1350万港元之高价成交,至今似仍为磁州窑拍卖之最高成交价。

5657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大碗
“大明宣德年制”款
D28.9cm
RMB 6,500,000-8,500,000
备注:香港苏富比,1986.05,Lot16

5657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大碗
5657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大碗
5657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大碗
5657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大碗
5657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大碗
5657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大碗
5657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大碗
5657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大碗

此碗造型端庄敦实,胎体厚重坚致,口沿平切,棱角明显,敞口、宽口沿、深腹、圈足,碗外壁以青花绘缠枝灵芝纹、海水纹、变体莲瓣纹。口沿双弦线下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其风骨隽秀,笔意清新,端庄内蕴稚拙,颇似晋唐小楷浑厚朴拙之法度,朴拙苍健,古意盎然,绝非庸手所为。

据考证宣德一朝御瓷款识的粉本应出自当时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的书法深得圣意钟爱,宣德皇帝常以之为师,故《万历野获编》赞宣德皇帝的书法“学颜清臣,而微带沈度姿态。”沈氏对明初宫廷文化生活影响颇大。明焦竑《玉堂丛话》卷七“巧艺”条记述:“度书独为上所爱,凡玉册、金简,用之宗庙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贞石,必命度书之”。今审沈度著名墨迹《张桓墓碣铭》中的“宣德”、“年”三字与瓷器上的款式如出一人之手,无论其点之大小,划之长短,运笔之轻重,间架之疏密均非常相像,可见宣德瓷器上的年款是由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上瓷的。

参考:
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禹贡Ⅰ——大明·格古
5657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纹大碗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纹大碗
明宣德 青花缠枝灵芝纹大碗

拍品信息
尺寸 直径28.9cm
估价 6,500,000-8,500,000
成交价 RMB 9,890,000

「大明宣德年制」款

备注:
香港苏富比,1986.05,Lot16

此碗造型端庄敦实,胎体厚重坚致,口沿平切,棱角明显,敞口、宽口沿、深腹、圈足,碗外壁以青花绘缠枝灵芝纹、海水纹、变体莲瓣纹。口沿双弦线下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其风骨隽秀,笔意清新,端庄内蕴稚拙,颇似晋唐小楷浑厚朴拙之法度,朴拙苍健,古意盎然,绝非庸手所为。据考证宣德一朝御瓷款识的粉本应出自当时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的书法深得圣意钟爱,宣德皇帝常以之为师,故《万历野获编》赞宣德皇帝的书法“学颜清臣,而微带沈度姿态。” 沈氏对明初宫廷文化生活影响颇大。明焦竑《玉堂丛话》卷七“巧艺”条记述:“度书独为上所爱,凡玉册、金简,用之宗庙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贞石,必命度书之”。今审沈度著名墨迹《张桓墓碣铭》中的“宣德”、“年”三字与瓷器上的款式如出一人之手,无论其点之大小,划之长短,运笔之轻重,间架之疏密均非常相像,可见宣德瓷器上的年款是由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上瓷的。

本品所绘缠枝花卉灵芝纹,因其结构连绵不断,寓有“生生不息”之意。缠枝纹又称为“万寿藤”,常与花卉、鸟兽、人物组合成装饰纹样,寓意吉祥。灵芝被视为益寿延年的仙草,又是南极仙翁掌管之物,能驱病降邪,在瓷器装饰纹样中广泛使用,以象征祥瑞。此碗为宣德青花的典型器,除绘缠枝灵芝纹外,其外壁装饰构图常见于缠枝四季花卉、岁寒三友图、缠枝莲花、双龙赶珠、缠枝牡丹、缠枝莲托八宝、折枝瑞果等纹样,存世数量罕少,散见于世界各大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藏有相同的宣德时期器物,可参见耿宝昌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 青花釉里红(上)》,商务印书馆,图版148。此件曾于1986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释出。此件宣窑青花御瓷独具静穆而高贵的气质,虽经六百年沧桑变幻,历尽无数人间风霜,依旧风韵不减,述说着宣宗一朝的工艺之美,传颂着彼时之文艺精神。

参考: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禹贡Ⅰ——大明·格古
5659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5659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5659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拍品信息
尺寸 宽18.7cm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69,000,000

著录:
《香港苏富比二十周年》,2003,图版57;
《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2003,图版221
「大明宣德年制」款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备注:
香港苏富比,1988.11.15,Lot117(图录封面);
T.Endo旧藏;
香港苏富比,1997年4月29日,编号405,成交价:HKD 13,770,000;
香港苏富比,2005年10月23日,编号339,成交价:HKD 28,120,000;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SO401

宣德之贵,今与汝敌

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治国有方,“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史称“仁宣之治”。他还深谙艺术,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都具有很高造诣,以致彼时雕漆、范金、织绣、制墨、埏埴等诸类宫廷工艺品皆成就斐然。这一时期的瓷器烧造,“以诸匠之精艺者为之”,且有品秩较高的内官赴厂监造,成品亦经过严格筛选,次品废品皆被“分类摧毁,单独埋藏”,可见宣宗对其颇为重视,御制瓷器自是品格超群。宣德御窑瓷器,尤以青花“开一代未有之奇”,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润泽的釉色、丰富多样的纹饰而闻名于世。青花器发色庄重舒雅,色调深沉雅静,自然天成,幽菁瑰丽,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明王士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对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也赞誉有加:“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人朱琰《陶说》更直言:“故论青花,以宣窑为最。”

本品造型精巧别致,端庄秀雅,呈葵瓣花口十棱式,浅壁,器口起伏有致,至底微敛,底心微凸,尽显曲线变化之佳妙。考其形制当为印模而成,凡印器入窑遇火容易疵裂变形,完好者百中不得一二。若如本品此般纤薄,却毫无变形之不足,殊为珍稀。其胎体细腻洁白,釉质莹润亮青,青花自然晕散,为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标准器之一。内底心青花双圈内绘一五爪降龙穿梭于祥云之间,龙首威武昂扬,须发长而向上飘起,龙身舒展修长,雄姿遒劲,矫健勇猛,气夺千里,灵动活现中不乏威严。外壁十组菱花形开光,每一开光内均绘有一团龙,升龙与降龙相间,游龙矫健飞跃,威势凌人,规整中富于变化,整体组合主次统一,相得益彰。纹饰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笔触细腻,精巧有神,淡描勾线与渲染相结合,勾画婉转流畅,画法布局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使得龙纹造型层次丰富,精细典雅,凸显宫廷龙纹的震慑之感,可谓旷世隽品,极负盛名。

此洗妙作十瓣花式,花瓣边沿于中微敛,颇似蜀葵,故常名葵式洗。蜀葵,战汉之际编纂的《尔雅》名其曰“菺,戎葵”,晋代出现“蜀葵”之名。她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年少光阴:“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是宋人陆游笔下的心心相印:“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是明人张翰笔下的赤诚忠心:“ 蜀葵花草干高挺,而花舒向日……丹心则一,故恒比于忠赤”;亦是清人钱宛鸾笔下的一笑百媚生:“织云制粉,裁霞剪彩,倚醉嫁熏风……傲杀杜鹃,不输芍药,蜀地笑芙蓉。”宋人将其入画而有《蜀葵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百花图卷》(现藏吉林省博物馆);明画如《蜀葵纨页》(现藏故宫博物馆)用色更丰,愈显蜀葵色之鲜妍、形之婀娜。

宋人取其形入瓷,得葵瓣盘、葵口碗、葵瓣洗等器。官窑、哥窑等时有烧制葵瓣洗之形,或开六棱、八棱、十棱,多者甚至有十二棱。已知宋器十棱洗散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牛津大学艾希莫林博物馆、克里夫兰美术馆等处,拍卖市场上偶有得见。器底均施满釉,裹足支钉烧造,秀雅考究;直径以12厘米左右为多,偶有逾20厘米者。盈手而握,尤若蜀葵半绽未放,凝润温雅。

明永乐时期复烧十棱洗,见甜白及青花两种。景德镇永乐地层曾出土甜白釉十棱洗残片,见《景德镇出土明初官窑瓷器》,台北,1996年,页262-263,编号100。首都博物馆珍藏一永乐青花十棱洗,洗内绘龙纹,外壁饰团龙,尺寸最小,直径仅15.7厘米,见《首都博物馆藏瓷器选》,文物出版社,北京,1991年,页30、100,编号990。另一例见克利夫兰美术馆馆藏,于首都博物馆装饰相类之外,外底亦绘团龙,直径18厘米,著录于《赛福润丝与格蕾塔•米礼肯伉俪收藏图录》,克利夫兰美术馆,1990年,编号27,彩图2。第三例于佳士得香港2004年4月26日上拍,拍品960(直径18.3厘米)。

宣德时期承继了这一制式,惟足内不再绘五爪飞龙,代之以宣德六字款。景德镇出土复原器,见《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鸿禧美术馆,台北,1998年,图录编号19-1。台北故宫藏有数件,直径可分为15.7-15.8厘米、18厘米及20厘米左右三类。1962年出版的《故宫瓷器录 第二辑 明(甲)》(下编)著录其中两件,口沿皆有金属扣。苏富比香港1992年10月27日上拍一例,编号35(直径18.5厘米)。另有一件上拍于翰海拍卖,1996年6月30日,编号990,尺寸较大,直径达21厘米,虽口冲有崩,仍以110万元高价成交,后依次上拍于佳士得香港,2008年5月27日,拍品编号1569,及保利北京,2010年12月5日,编号4553,成交价2688万。

此件拍品外壁龙纹框饰菱花形开光,为宣德创新之处。花口、圆底加之菱花开光,方圆之间妙藏变换,巧思独运。凭借其独特精巧的造型与精细典雅的纹饰,备受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关注与重视。相似装饰者见另八例: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口部有多处修理,见《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一,图版101;四件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寸自15.9cm至19.2cm不等,其中两件见《故宫藏瓷大系:宣德之部》,台北,2000年,图版30、31;一件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属较小款(直径16.2厘米),见《东方瓷器:世界最伟大之收藏》卷六,东京,1982年,编号94;同于市场流通的仅见另二例,其一尺寸或为同类最大(直径21厘米),惜有两处冲线,曾上拍于香港佳士得1996年4月28日,编号49,另一例尺寸较小(16.5厘米),于苏富比香港2007年4月8日上拍,编号841。本器直径18.9厘米,属同类适中,其线条弧度的美感与各部位的比例相融合,给人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之感,反映出一种独特的欣赏格调,同时制作精良,炉火纯青。

除上述两种龙纹装饰,宣德青花十棱洗另见有双凤纹、龙凤纹、鱼藻纹及花果纹四种装饰纹样。双凤纹十棱洗故宫博物院已知两例,一件著录于《明代宣德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瓷器对比》,故宫出版社,2015年,编号43,另一件文物号“故00143614”,器身似可见较重使用痕迹及冲线。另可见苏富比香港1981年5月19日,编号405,曾为Sedgwick & Edward Chow旧藏,且著录于Brnkston着《景德镇明代早期瓷器》(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图版21b。

龙凤纹亦为十棱洗装饰纹样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各有珍藏。上拍之例可见佳士得香港2004年11月1日,编号860 ,成交价高达2638万港元。另有饰鱼藻纹之十棱洗,尺寸多在18厘米上下。台北故宫珍藏一件;另一件金属镶口,曾为克拉克夫妇等人旧藏,数次展览,上拍于苏富比香港,2015年10月17日,编号3605,成交价2408港元;第三例上拍于苏富比香港,2011年4月7日,编号54,成交价高达5106万港元。另有外壁饰开光花果纹者,两岸故宫各见收藏。

相较凤纹的飘逸、龙凤呈祥的韵味、鱼藻纹的灵动与花果纹的典约,此洗内外皆饰龙纹,雄浑威严,磅礴憾人,盛世帝王之气尽显。纹样相类,但造型不同者,可见碗、盘、高足碗及梨形执壶四种。十棱龙纹碗一例为上海博物馆馆藏,见汪庆正,《青花釉里红》,香港,1987年,图版133,另一例曾为赵从衍旧藏,见诸展览及图录《明代瓷器》,纽约,1970年,图录编号14,后于苏富比香港1986年11月18日上拍,编号40;一外壁饰无开光团龙之十棱盘为美国弗利尔博物馆馆藏,见《东方瓷器:世界最伟大之收藏》卷九,东京,1981年,编号99;十棱高足碗一例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见耿宝昌《明初青花瓷》卷二,北京,2002年,图版163,另一例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见《明瓷名品图录》,日本学习研究社,东京,1977年,图版74。

数百年前,此件十棱洗或曾陈于宣德皇帝的案头,伴其指点江山、挥毫泼墨。为政为文为画,皆得雅器相随。龙腾于天,自是才思敏捷、文思泉涌。

审美品味极佳的雍正皇帝对十棱洗尤为偏爱。大英博物馆藏雍正时期《博古图》精心绘制了二百逾件清宫珍藏,其中便有永宣时期的凤纹十棱洗一件,以精巧木座相承,雅然素秀。故宫博物院藏一清雍正青花云龙纹葵花式洗,虽为八棱,但外壁亦绘无边饰团龙纹,底书宣德年款,当照宣德模本而制,可见其珍视有加。“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料楷书款位于器物外底,六字双行排列,款识周边以双线圆圈。款识笔法工整,清秀刚劲,骨肉匀称,自然大方。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朴拙苍健。宣德朝御瓷款识的粉本应出自当时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氏对明初宫廷文化生活影响颇大。明焦竑《玉堂丛话》卷七“巧艺”条记述:“度书独为上所爱,凡玉册、金简,用之宗庙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贞石,必命度书之”。沈度著名墨迹《张桓墓碣铭》中的“大”、 “宣德”三字与此洗款识所写非常相像。可见宣德瓷器上的年款或由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上瓷。

观不同制式之十棱洗,宣德御瓷均遵循了严格的程式,处处彰显皇权独尊的不凡,故终明之世,精光不泯。嘉靖朝谢肇浙于《五杂俎》赞曰:“宣窑不独款式端正,色泽细润,即其字画,亦皆精绝。”“惟宣德款制最精,距今百五十年,其价几与宋品矣!”明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更是惊呼:“宣德之贵,今与汝敌!”

此器精致细巧,因物赋形,纹饰不待矫揉,雄放洒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宣德时期青花瓷器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执之品鉴,纤巧怡人,尤极精妙,堪称臻妙之品。

此洗曾为T. Endo旧藏。自1997年始,先后上拍于苏富比香港。最近一次为2005年10月23日,编号339,以2812万港币高价成交。且其经《苏富比香港三十周年》著录,堪为中国明代瓷器巅峰代表作。

青花菱形开光内画飞禽、草虫等纹饰常见于元代瓶、罐器上,自永乐时期起则见其转为团花,开光内画云龙、龙凤及凤凰等,装饰于碗、洗和高足碗类之上。纹饰不复元代之繁缛,元代常见的菱边开光草虫纹则不再出现。宣德青花所使用的原料与元代、永乐相同,皆为波斯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含高铁低锰,经高温烧成后,青花呈色浓重艳丽,釉面上常遗有高铁所留下的褐绿色斑、或褐黄、铁褐结晶疵斑,斑处偶有下陷迹象,釉色浓淡不一、有层迭堆积之感,墨趣浑然。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料楷书款位于器物外底,六字双行排列,款识周边以双线圆圈。款识笔法工整,清秀刚劲,骨肉匀称,自然大方。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朴拙苍健。刘新园曾提出,宣德款识既近于宣宗御笔,也与沈度之书风十分接近。可能由宣宗或沈度书写粉本,后交景德镇工匠临摹于瓷器之上。将《一笑图》画中宣德元年宣宗御题,与本件十棱洗的年款详加对比,便会发现此写款的风格脱胎于宣宗笔意。同时,沈度墨迹《张桓墓碣铭》中的“大”、“宣德”三字与此洗款识所写亦非常相像。

明初,以沈度楷书为代表的台阁体书法作为书法规范,影响至为深远。明初重臣杨士奇盛赞沈之楷书曰“婉丽飘逸,雍容矩度”,且“凡玉册、金简,用之宗庙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贞石,传于后世,一切大制,必命度书”。明宣德皇帝之书风亦深受其影响:据明王世贞《艺苑厄言》载,“宣宗书出沈华亭(度)兄弟,而能于圆熟之外,以遒劲发之。”由是,器底落款与宣宗、沈度二者书法皆相近,可谓顺理成章。之于具体出于谁之粉本,尚待考证。 此洗款识书写颇得沈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之神,亦有宣德“遒劲”之姿。查同类十棱洗款识,此洗底款与台北故宫及大维德基金会藏品藏品颇为相近,或出自一人之手。

清宫内务府活计档中,此类洗有“葵花洗”、“葵花式洗”等名。作为“宣窑”佳器,葵式洗多配以木座陈列赏玩,也为大臣们作为珍品进贡。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八日,员外郎五德、催长大达色、舒兴来说太监鄂鲁里交:红雕漆小格一对,内一格盛:……宣窑青花白地十龙洗一件(木座)……传旨交汤泉安设钦此。

参考: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明 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洗

明 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洗
明 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洗
明 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洗
明 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洗
明 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洗
明 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洗
明 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洗
明 宣德 青花菱邊雲龍紋葵式洗

基本資料
文物統一編號 故-瓷-006779-N000000000
Hollyhock-shaped basin with underglaze-blue decoration of clouds and dragons, Ming dynasty, Xuande reign (1426-1435)
類別 陶瓷器
功能 盛裝器
尺寸 高4.7公分 深3.9公分 口徑19.2公分 足徑14.3公分
時代 明 宣德 西元1426-1435年

說明
口,淺壁,內底心略拱,淺圈足,外底略凹。紋飾為雲龍及雙邊菱形開光內畫雲龍紋。胎壁勻薄,底稍厚,青釉濃艷,濃淡不一,多帶黑褐疵斑,白釉泛青。胎骨勻輕,圈足露胎,胎質堅細,間帶大小鐵質斑點。器底雙青圈內青花書「大明宣德年製」二行六字楷款。 侈口,淺壁,內底心微拱,外底略凹,淺圈足。外壁畫雲龍十組,每組均外加雙鉤菱形開光式花邊。器內飾一蛟龍騰踔雲間,外加雙青線,口沿內外及足邊亦各加青線二道。青花釉色濃翠豔麗,多帶揭綠色斑或鐵褐疵斑,白釉微泛青。胎壁勻薄,底稍厚;圈足露胎,細膩潔白,略帶鐵質斑點。器底雙青圈內青花直書「大明宣德年製」二行六字楷款。 青花菱形開光內畫飛禽、草蟲等紋飾常見於元代瓶、罐器上,自永樂時期起則見其轉為團花,開光內畫雲龍、龍鳳及鳳凰等,裝飾於碗、洗和高足碗類之上。紋飾不復元代之繁縟,元代常見的菱邊開光草蟲紋則不再出現。宣德青花所使用的原料與元代、永樂相同,皆為波斯地區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含高鐵低錳,經高溫燒成後,青花呈色濃重豔麗,釉面上常遺有高鐵所留下的褐綠色斑、或褐黃、鐵褐結晶疵斑,斑處偶有下陷跡象,釉色濃淡不一、有層疊堆積之感,墨趣渾然。

款識
【識文位置】底(外)
【識文種類】年號款
【全文】大明宣德年製

參考資料

【書名】 【作者/編者】 【出版者】 【出版日期】
《故宮藏瓷大系:宣德之部》 廖寶秀 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0/12
《故宮文物月刊》189期(赴法展) 器物處 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8/12
《故宮瓷器錄 第二輯 明(甲)》(上編) 國立故宮 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國立故宮 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1962/01

参考:Sotheby’s
2017年3月15日 | 上午 10:00 EDT
紐約明·國風
4
明永樂 青花紫菀石竹圖抱月瓶

明永樂 青花紫菀石竹圖抱月瓶
明永樂 青花紫菀石竹圖抱月瓶
明永樂 青花紫菀石竹圖抱月瓶
明永樂 青花紫菀石竹圖抱月瓶

狀況報告
頸上部(雙耳與頸連接處以上)經重修。頸下部兩側見小孔經填,或曾有包鑲(直徑各約0.2公分)。石竹圖一側見C形裂紋,自右肩起,順時針延伸,見相應鋦孔經填。一耳見輕修痕跡。底見三小孔,呈三角形排列。釉面見細微磨損。

來源
奧地利私人收藏,1940年之前(傳)
英國私人收藏,購於1950年代
倫敦蘇富比2005年11月9日,編號291

展覽
波士頓美術館,2012至2015年(借展)
《龍隱: 英國東方陶瓷學會珍稀收藏蘇富比特展》,蘇富比,倫敦,2016年,編號103

出版
康蕊君,,《Orientations》,期47,號8,2016年11/12月,頁97,圖9

相關資料
風姿花舞:明永樂 青花紫菀石竹圖抱月瓶
康蕊君

永樂御瓷,典雅雋永,工藝巧究臻善,深得世人惜賞,然本品更為與眾不同,乃傳世永樂之經典特例。此青花抱月瓶,器形秀美,線條玲瓏流暢;器身紋飾清新朗逸,雅趣天成;此瓶不僅觸感極佳,亦極盡賞心悅目之至,尤顯永樂年間瓷匠造詣之高深,更是當朝御窰佳器之佼者。除本品外,傳世者僅一例,現屬奧圖曼宮廷收藏。

自永樂一朝始,朝廷嚴格監控江西景德鎮御窰。當時青花瓷為中國獨有,風靡亞洲諸國,永樂皇帝深明其價值,故欲藉此作為宣威四海之外交手段。御窰佳瓷部分上貢宮廷御用,現分藏於兩岸故宮博物院;部分永樂御窰精品,則直接經朝廷遠送海外,或作為重寶賞賜予訪華來使。

永樂年間,朝廷不僅掌握御窰設計及生產,亦嚴控御窰成品去向。蒙元時期,中國瓷器經商貿流入近東、中東以至東非地區;而永樂瓷器則絕跡貿市。中東考古遺址堆積地層出土物,證實中國瓷器曾持續不斷地傳入該區,但明顯缺永樂瓷。永樂官窰瓷器,從製作至分送,悉由朝廷嚴格掌控;若有次品,則毀棄掩埋,確保無仿品可出。因此永樂瓷價值尤高,一器難求。中東仿永樂瓷器並非罕例;由於仿製之對象難得,故仿品一般比原品之年代晚至少一個世紀。

永、宣年間,鄭和奉命率領明朝船隊七下西洋,足跡遍及東南亞及南亞各大港口,沿波斯灣入阿拉伯半島、過紅海,最遠航至東非海岸。永樂年間官瓷大抵主要隨船隊而流傳海外。鄭和船隊向沿途諸國賞賜中國特產——當中尤以絲綢和瓷器最受歡迎,並換來各種奇珍異獸、醫藥、農作物、珍珠、寶石、象牙、玳瑁、犀角、香薰等異國珍品。瓷器製品如本瓶,在中東已然為中國風格之代表,充滿異國韻味,因此價值極高。

此類抱月瓶器形扁圓,兩面宛如團扇。傳統中國畫師會於扇面上畫花鳥蟲魚等自然風物,因此景德鎮瓷器畫師為抱月瓶繪紋之時,或許有相關聯想,亦不足為奇。

本品瓶身兩面各繪石竹及紫菀,花枝嬌柔卓約,似迎風搖曳。傳統中國瓷器所繪花草一般為設計圖案,如折枝紋或纏枝紋。故無論花卉之品種及藝術表現,本品之紋飾在中國花草紋瓷器中幾乎不見他例。此外,所繪花枝生於土中,土釀起伏不平,宛如園中花叢,野趣天成。本品花紋師法自然,與中國花卉畫一脈相通。宋人擅畫團扇,花枝自然招展;此類花卉團扇畫在明朝依然盛行。可參考兩幅宋畫,畫者佚名,其中一幅繪碧桃圖,另一幅繪菊叢飛蝶圖,兩幅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圖見《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宋畫篇》,卷4,台北,1986年,圖版69及90(圖一及二)。

相同抱月瓶傳世僅一例,口沿加奧圖曼銀鎏金包鑲配蓋,現屬托普卡比宮殿博物館之奧圖曼宮廷收藏,伊斯坦堡,土耳其。該瓶例被刊載無數,並多次刊登於封面及護封上,例如托普卡比宮殿博物館之中國瓷器藏品目錄集護封,見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John Ayers 編,倫敦,1986年,卷2,彩圖見頁423,相關信息參考編號613,同見附列其他相關出版信息。出光美術館展覽圖錄《Ceramic Masterpieces of the Orient from the Topkapi Palace, Turkey》亦以該瓶為封面主題,東京,1990年,圖錄內文再次刊錄瓶身兩面,編號18。中沢富士雄及長谷川祥子著,《中國の陶磁·元明の青花》,卷8,東京,1995年,書皮以該瓶為主題,瓶身另一面見彩色圖版43。《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官窯瓷器》,首都博物館,北京,2007年,頁15 ,圖3,展示瓶身兩面作參考圖例,作者馬文寬於書中更讚其紋飾之精美。

以上瓶例及本品抱月瓶顯然依照同一圖稿繪製,僅細處略有不同。如本品所繪之石竹,表現更為寫意自然,而紫菀則較為緊湊,省去數片小葉,使構圖更為工整簡潔。托普卡比宮殿博物館收藏之例,底部打小孔作藏主標記,或為阿拉伯文,現已不可辨,而其中見一三點形記與本品底部孔記尤為相近,此類標記在伊朗甚為流行,多打於明初瓷器之上,故這兩件抱月瓶可能當時一起於永樂年間從中國抵達伊朗,後經歲月流逝而分離,其一輾轉至土耳其。

紋飾如團扇花卉畫之永樂抱月瓶,除本品及托普卡比宮殿藏例之外,僅另存一件,乃大維德爵士雅藏名器,現存大英博物館, 繪花鳥圖。該瓶亦多被刊載,如康蕊君及霍吉淑,《Chinese Ceramics. Highlights from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倫敦,2009年,編號28及頁59(圖三)。Riza-yi ‘Abbasi 為伊朗薩非王朝阿巴斯一世治下之宮廷大畫師,在其一幅畫作中亦見一件紋飾相同之抱月瓶。

除此外,僅另有兩件類例可與本品比肩,分別藏於托普卡比宮殿博物館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皆繪胡人樂師及舞者,見康蕊君,同上,編號612;亦載於《明瓷名器圖錄》,卷1,東京,1977年,圖版14。

本品器形或源自陶器,最早可追溯至埃及第十八王朝,此後千百年一直流傳於當地。六至七世紀,埃及時為羅馬行省,當地人稱此類器為「聖徒弭納壺」,用以盛載油或聖水,乃基督教朝聖者尋訪阿歷山大城附近聖徒弭納之墓紀念品,故又稱「朝聖者之壺」。此壺形大約於此時或經栗特商人傳入中國,國人以鉛釉陶器仿之。

上文所述扁壺,至景德鎮御窰瓷匠始燒之時,器形已大有改變,如見本品,形韻清秀,微呈橢圓,曲線圓潤柔和,頸部細直,如意雙耳曲折有致,顯器身輕巧玲瓏,世人雅稱「抱月瓶」。此類器製作極難,永樂年間,瓷匠曾嘗試各種新法,可參考一件較小類例,明顯應是先製作正反兩面,再縱向拼接成器,此器原為御窰次品,其殘片於御窰遺址出土,見《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鴻禧美術館,台北,1996年,編號62。另一種製法,是將上下兩部橫向拼合,明一朝瓷匠均以此法製作,本品即為一例。

永樂抱月瓶,器形與本品相同,而尺寸較小者(約25公分),見有少數存世,繪花果紋或纏枝花卉紋,與扇畫構圖相去甚遠。便如此,此類瓶例,亦極少現身拍賣場,私人收藏亦甚罕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兩例,繪山茶花開,載於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1,圖版87及88。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亦藏一例,見《明瓷名器圖錄》,同上,圖版16。上海博物館藏一件,見陸明華,《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上海,2007年,圖版3-9,並圖刊於護封。巴黎吉美博物館藏一例,載於藤岡了一及長谷部樂彌編,《世界陶磁全集》,卷14,東京,1976年,彩色圖版13。

參考一件較小例,藏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錄《中國陶瓷全集》,卷12,上海,2000年,圖版17。另見一例,尺寸稍小,繪纏枝牡丹紋,截口,刻莫臥兒國王奧朗則布之名,紀年約1659至1660年,刊於霍吉淑,《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2001年,圖版4:17。另一件紋飾相同之例,見John Ayers,《Chinese Ceramics. The Koger Collection》,倫敦,1995年,圖版51及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1994-2010年,卷4,編號1635,後售香港蘇富比2012年10月9日,編號37。

可參考另一類永樂抱月瓶例,繪荔枝紋,其中一件現藏大英博物館 Oppenheim 收藏,同上,圖版3:20;第二例藏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先後入 Alfred Clark 及安宅英一雅藏,錄於該館展覽《皇帝の磁器: 新発見の景德鎮官窯》,大阪,1995年,圖版218。東京松岡美術館現藏一例,曾售於香港蘇富比1982年5月18日,編號144,錄於該館《東洋陶磁名品図録》,東京,1991年,編號70,並載錄於《香港蘇富比三十年》,香港,2003年,圖版208。第四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77年7月5日,編號201。

FIG. 1 圖一 宋 無款 碧桃圖 設色絹本 冊頁 © 北京故宮博物院

FIG. 1
圖一
宋 無款 碧桃圖 設色絹本 冊頁
© 北京故宮博物院
FIG. 2 圖二 宋 無款 菊叢飛蝶圖 設色絹本 冊頁 © 北京故宮博物院
FIG. 2
圖二
宋 無款 菊叢飛蝶圖 設色絹本 冊頁
© 北京故宮博物院
FIG. 3 圖三 明十五世紀初 青花花鳥圖抱月瓶 ©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FIG. 3
圖三
明十五世紀初 青花花鳥圖抱月瓶
©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估價 2,200,000 — 3,000,000 美元

参考:Sotheby’s
明·國風
2017年3月15日 | 上午 10:00 EDT
紐約
7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價 600,000 — 800,000 美元
拍品已售 852,500 美元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狀況報告
整體品相良好。盌外青花發色略微偏深。盌內釉面見極輕微磨損。圈足見細微磨損。底釉見兩處微小瑕疵。

來源
日本製藥公司收藏
香港蘇富比2006年4月10日,編號1660

相關資料
本品盌所繪花果紋精美雅致,誠明初青花紋飾之傑作,宣德官窰之經典。可證青花瓷器漸為中國宮廷所喜。較之永樂青花器形偏大且多作出口外銷,宣德製瓷,無論器形大小或圖案風格,皆依宮廷之好,書宣德年款,技藝精湛。

見一相類盌例,清宮舊藏,載耿寶昌,《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2,圖版146,作者提及此類花果紋盌於康熙及雍正年間多有仿製,並錄一康熙仿宣德款例,見圖版179。另見兩相類盌例,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錄《明宣德瓷器特展目錄》,台北,1980年,編號36,及《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台北,1998年,編號62。

另可比一例,傳原屬圓明園藏,後分別為 K.L. Dawes、J.F. Woodthorpe及 Frederick M. Mayer 遞藏,售於倫敦蘇富比1949年5月20日,編號84及1954年4月6日,編號90,後再售於倫敦佳士得1974年6月25日,編號90。Woodthorpe 舊藏中亦見一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56年6月5日,編號112,並與迦納爵士及夫人所藏一盌同展於1954年威尼斯雙年展;後者售於倫敦蘇富比1961年11月21日,編號36,兩盌均見《Mostra d’Arte Cinese》,意大利總督宮,威尼斯,1954年,編號642及643。亦有一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64年3月24日,編號98,現藏紐約亞洲協會,錄於 Denise Patry Leidy,《Treasures of Asian Art: The Asia Society’s Mr. and Mrs. John D. Rockefeller 3rd Collection》,紐約,1994年,圖版176。L.F. Hay 少校另藏一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39年6月16日,編號92。仍見一例,為 R.H.R. Palmer 舊藏,後入香港徐氏藝術館,售於香港佳士得1989年1月17日,編號567及1996年11月3日,編號546。及一盌例,先後為赫伯特·胡佛總統、艾倫·胡佛伉儷及 Koger 伉儷典藏,售於紐約蘇富比1990年11月27日,編號6。另一例出自蘇林庵收藏,售於香港蘇富比1995年10月31日,編號315。大阪萬野美術館亦存一盌例,售於香港佳士得2010年5月31日,編號1856。再有一例,出自琵金頓珍藏,售於香港蘇富比2016年4月6日,編號20。

参考:Sotheby’s
明·國風
2017年3月15日 | 上午 10:00 EDT
紐約
8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葵花式洗
《大明宣德年製》款

大點評 x 翟健民 | 十年不遇的宣德龍洗
撰文:TheValue
3月07日, 2017 | 星期二

「這種龍器,在市場上可能十年不出一件。」不少青花御器都以龍為主題,究竟這個宣德「十龍洗」有何架勢之處,連「永寶齋主」翟健民都視為十年不遇的珍品?

十瓣龍洗

「它的形狀是一瓣一瓣的,好像花瓣一樣,一共十個瓣,正中畫有最大的龍紋」,翟氏解釋為何簡稱此器為十龍洗後,從腦海中搜索往日的拍賣行程。「這件是兩行六字雙圈款的宣德龍器。這種龍器在20、30年前,偶然出來市場拍賣,受到很多行家追捧,可能十年不出一件。」

文房所用 出身名貴

翟氏指瓷器當中,筆洗不同於碗、盤、瓶,出身就是名貴,「碗、盤是日常用的,瓶是欣賞用的,洗則是文房用的,級別高很多。」中國歷朝多尚文,為君者不離文墨之事,批答奏章、賦詩作畫,筆洗地位之重由此可見。尤其宣德一朝,宣宗愛好雅事。

中東鈷料 中國瓷土

細看十龍洗,青花紋飾深淺有度,畫作有層有次,翟氏指出原來與所用鈷料大有關係。鄭和下西洋,從中東帶回中土的鈷料,成為當時所用的青花藍料。「中東藍料非常豔麗,帶紫,含鐵很重……」翟氏話至此處略停,我們感到接著的必為但是二字,「但是加在當地陶瓷,是燒不出那種紫豔的。」

為甚麼呢?「當地瓷土只能承受攝氏900度的溫度,而景德鎮瓷土能承受1,300度,所以後者能燒出永、宣時最漂亮的青花瓷。」翟氏呷一口茶,緩緩說道,「而且這是永、宣獨有的青花瓷色,宣德以後就沒有了。」

這又是為甚麼呢?原來正統年間,即明英宗之時,明朝又回到鎖國政策,嚴厲海禁。「中東鈷料用完後,只能用回中國的瓷土」,所以青花瓷色就不同了。

青花龍紋 怒火如生

此洗畫功上乘,尤其正面的青花龍,乃是栩栩如生。「它的嘴巴,還有鬚、毛都是往上的,好像怒火一樣衝出去」,至於周圍的雲彩亦「似有火在燃燒,好像要在天上衝出來的感覺」,宣示了宣德帝王霸氣。


全美與否 決定價值

儘管此洗罕有精緻,但價值還得視狀況而定。「如果有大毛病,落槌價可能跟最低估價(US$150萬)差不多;如果全美,那HK$6,000萬至7,000萬(約US$770萬至900萬)也不一定。」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價 1,500,000 — 2,500,000 美元
拍品已售 1,692,500 美元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葵花式洗
《大明宣德年製》款

狀況報告
口沿見兩道沖線,如圖錄所見,約於一點及兩點鐘方向,較長約4.9公分,另見一道,隱約可見,約於八點鐘方向。內底邊緣處見一道短窰縫,於十點鐘方向,約3公分,續見於十一點鐘方向,約3.8公分。底部見一雞爪紋,約於底款上方,隱約可見。外口沿見一0.5公分淺磕經修。青花發色較圖錄所示略顯濃重。

來源
Thomas Arthur Clarke (生.1871) 上尉及夫人 Emmeline Clarke,本姓 Matthews (逝.1962) 收藏,Springfort Hall,馬羅,科克郡,愛爾蘭,此後家族傳承
Lillian Mabel Hebbert,本姓 Matthews (1891-1976) 收藏,此後家族傳承
Patrick Robert Ievers (1940-2015) 中校收藏
覺是軒 (Priestly & Ferraro),倫敦

本洗在進入 Thomas Arthur 及 Emmeline Clarke 伉儷收藏之前,或為 Thomas Arthur Clarke 其父 Thomas Clarke (1834-1911) 之所藏,Allerton Hall,利物浦,英格蘭。Thomas Clarke 為當時著名英國水彩畫收藏大家,其部分藏品曾售於倫敦佳士得1929年1月29日。Thomas Clarke 去世以後,其夫人及子女於1926年將其故居 Allerton Hall 贈予利物浦市。

相關資料

青花碧水濯紫毫

康蕊君

中國歷朝多尚文,而筆洗作為文房用具之一,其地位殊非一般。為君者,時不離文墨之事,日常需批答奏章,而閒時則賦詩習字,揮筆題跋,親筆作畫,由此以為樂。明宣德皇帝正如此,宣宗在位十年,勤政寬和,餘暇好雅事,情於水墨。

明代以前,宮廷所用筆洗多以汝窰或官窰器為範;御用青花洗似是明初始創。宣德皇帝對燒瓷一事尤為關切,故使江西景德鎮御器廠發展迅速。儘管中國青花瓷在此之前已經遍及亞洲,甚至遠輸東非,可謂名揚四海,然而中國士人普遍仍崇尚宋代素雅之風,視青花流俗而不以為然。直至十五世紀初,景德鎮窰廠製瓷技術屢創高峰,青花精品層出不窮,各式器形古樸莊雅,紋飾繪畫精美絕倫,遂漸為世人所推崇。宣德以降,官款青花瓷器燒製幾乎皆由宮廷管控,不可外傳。本品青花雲龍紋葵花式洗即為一例:器形古樸典雅,通體呈十瓣葵花式,洗心及外壁飾五爪雲龍紋,筆工細膩清晰,底書「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款,非民間可得。

同類宣德器之龍紋造型各異,亦有龍鳳紋和鳳凰紋者;且尺寸不一,本品應屬大例。其它器形者,如高足盌、盌、盤以及小執壺等,其造型及紋飾皆和諧對襯,足隨身形,同作花式。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高足盌,團龍紋飾與本品相類,載於《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1998年,編號111。

本品青花雲龍紋葵花式洗,同款作例極為罕見,兩岸故宮博物院所藏應不曾見。香港蘇富比曾售出一件同款筆洗,尺寸較小(18.5公分),1992年10月27日,編號35;另一例售於北京瀚海拍賣1996年6月30日,編號990。景德鎮明御窰遺址出土殘器一件,錄《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窰瓷器》,鴻禧美術館,臺北,1998年,編號19-1。

北京首都博物館收藏一件筆洗,紋飾與本品相同,惟無年款,斷代永樂,參考《北京文物精萃大系:陶瓷卷》,北京,2004年,圖版73及74;另見一類無款葵式洗,外壁飾相類團龍紋,而洗心及洗底均以雲龍紋為飾;見克里夫蘭美術館藏一例,錄《Catalogue of the Severance and Greta Millikin Collection》,克里夫蘭,1990年,圖版27;再有一例,先後兩次售於香港蘇富比:1989年11月14日,編號18及1997年11月5日,編號1351,並載於《香港蘇富比三十週年》,香港,2003年,圖版220。

宣德青花葵式洗中相對較多見者,為洗心飾相類雲龍紋,而外壁飾菱口開光龍紋,其中四件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名錄,見《故宮瓷器錄》,台北,1961-66年,卷二,部一,頁105f;另見一龍鳳紋洗及一雲龍紋洗,展於故宮博物院1998年展覽,出處同上,圖錄編號182及183。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較大例,惜略微有殘,飾菱口開光龍紋,見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粹》,北京,2005年,卷一,圖版101。可參考其它較小近例,飾團龍鳳紋或團鳳紋,洗心飾龍鳳紋或雙鳳紋,見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二,圖版123及124(圖一及二)。該書亦載錄本品清代仿作,應為雍正年間製,圖版197;另一件飾鳳紋,應為康熙年製,圖版176。

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收藏一例,飾菱口開光龍紋,尺寸較本品略小(16.1公分),現藏大英博物館,錄Stacey Pierson,《Blue and White for China. Porcelain Treasu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倫敦,2004年,圖版20;T. Endo 舊藏一例,先後三次售於香港蘇富比,1988年11月15日,編號117、1997年4月29日,編號405以及2005年10月23日,編號339,並收錄於《香港蘇富比二十週年》,香港,1993年,圖版57及《香港蘇富比三十週年》,香港,2003年,圖版221;香港蘇富比曾上拍另一例,2007年4月8日,編號841;再見一與本品尺寸相同例,售於香港佳士得1996年4月28日,編號49。

FIG. 1 圖一 明宣德 青花龍鳳紋葵花式洗 © 北京故宮博物院
FIG. 1
圖一
明宣德 青花龍鳳紋葵花式洗
© 北京故宮博物院
FIG. 2 圖二 明宣德 青花雲鳳紋葵花式洗 《大明宣德年製》款 © 北京故宮博物院

FIG. 2
圖二
明宣德 青花雲鳳紋葵花式洗
《大明宣德年製》款
© 北京故宮博物院

参考: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3-10-26 第24期精品拍卖会
闲中日月长—瓷器专场
LOT号: 0032 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大碗 “大明宣德年制”款

 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大碗
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大碗

拍品信息
尺寸 直径31cm
估价 RMB  2,500,000-3,500,000
成交价 RMB  3,105,000HKD  3,935,361USD  465,750EUR  341,550

说明
口有崩
此碗为宣德一朝新出样式,造型端庄敦实,胎体厚重坚致,口沿平切,棱角明显,为宣德碗类最奇特者,比较宣窑圆器能与之相当品类,亦仅见洒蓝釉暗刻龙纹钵和青花云龙纹钵,皆以厚胎平口著称。其功用文献失载,后世众说纷纭,至今未明。
其外壁装饰构图常见于缠枝四季花卉、缠枝莲花、缠枝灵芝、缠枝牡丹、缠枝莲托八宝、三友图等纹样,存世数量罕少,散见于世界各大收藏机构,其中香港葛氏天民楼收藏最盛,涵括五类图案,是为当今一绝。本品即与天民楼和台北故宫藏品“明宣德 缠枝西番莲纹大碗”相同,内壁光素无饰,外壁口沿与圈足外侧均绘以朵云纹,主题图案为八朵缠枝西番莲纹,线条流畅自如,形态妍美怡人。近圈足处绘一周变形莲瓣纹。口沿云纹下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朴拙苍健,古意盎然。其构图疏朗自然,留白得当,避免了缠枝纹饰常见繁密局促之弊病,笔触细腻,虽见工致却不落于媚弱,在浓淡相抹中独显宣青之豪迈气概。胎釉温润,宝光内蕴,历数百年而风采依旧,与秾美苍妍之青花相得益彰,是为佳瓷之品格。前贤明人王士性《广志绎》卷之四中评曰:“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由此即可窥见一二。

参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明代)》 上海古籍出版社 图42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元明清釉下彩》 页42 图11
《苏州博物馆藏—瓷器》 文物出版社 页52
《世界陶瓷全集》第十四卷 页165,图150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