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和田青玉籽料人物钮透雕寿字红木盖

明 和田青玉人物籽料钮透雕寿字红木盖

Description

明 和田青玉人物籽料钮透雕寿字红木盖

参考:佳士得
27 6月 2019 | 網上拍賣 16983
中國藝術:夏季網上拍賣
拍品 124
美國喬治亞洲亞特蘭大市WILLIAM S. ARNETT珍藏
明 褐玉童子
MING DYNASTY (1368-1644)

明 褐玉童子
明 褐玉童子

明 褐玉童子
明 褐玉童子
明 褐玉童子
明 褐玉童子

成交價 USD 2,750
估價 USD 2,000 – USD 3,000

明 褐玉童子
MING DYNASTY (1368-1644)
The figure is carved as a smiling boy seated on top of a goose, holding a long leafy stem over his shoulder. The stone is of a beige color with brown and russet areas.
2½ in. ( 6.4 cm.) high.

來源
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William S. Arnett珍藏,入藏於1971年前。

展覽
借展:美國喬治亞洲亞特蘭大市High美術館,1973年9月至1980年9月。
借展:美國喬治亞洲亞特蘭大州埃默里大學Michael C. Carlos美術館,1993年。

拍品專文
Born and raised in Columbus, Georgia, William Arnett grew up in the American South during its era of racial segregation. In the early 1960s, shortly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he left the US for London, to work as the European representative of an American manufacturer.

During the mid-1960s he was drawn more eastward, to India, to Southeast Asia, and to the art of China. From 1966 to 1970, Arnett made six extended trips to Asia to study and acquire art with repeated visits to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to purchase Chinese jade and porcelain. His interest in the totalit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his inclusive approach to aesthetics, meant he did not restrict his jade acquisitions to a single epoch or style. He was most interested in artistic continuities across time, from the Shang to the later dynasties. Beginning in September 1973, his Chinese jade collection—some 250 pieces—spent several years on loan to Atlanta’s High Museum of Art.

As a devotee not only of art, but also the beliefs and traditions that inform it, Arnett sought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the diversity, as well as the commonalities, of the world’s civilizations. He came to believe art occupies a central place in the self-conception of every culture. As he would later write, “Art, with its ability to unify and transform a population, could be as much a cause as an effect of a great civilization.”

(For Arnett’s full biography, please refer to lot 94)

参考:佳士得
27 6月 2019 | 網上拍賣 16983
中國藝術:夏季網上拍賣
拍品 126
美國喬治亞洲亞特蘭大市WILLIAM S. ARNETT珍藏
十七世紀 白黑玉童子擺件
17TH CENTURY

十七世紀 白黑玉童子擺件
十七世紀 白黑玉童子擺件

十七世紀 白黑玉童子擺件
十七世紀 白黑玉童子擺件
十七世紀 白黑玉童子擺件
十七世紀 白黑玉童子擺件
十七世紀 白黑玉童子擺件
十七世紀 白黑玉童子擺件
十七世紀 白黑玉童子擺件
十七世紀 白黑玉童子擺件

成交價 USD 5,625
估價 USD 3,000 – USD 5,000

十七世紀 白黑玉童子擺件
17TH CENTURY

詳情
The standing figure is shown holding a large lotus-spray over his shoulder, wearing a belted tunic over loose pants, his hair worn in two topknots. The stone is of a white tone with some black inclusions.
3⅛ in. (8 cm.) high.

來源
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William S. Arnett珍藏,入藏於1971年前。

展覽
借展:美國喬治亞洲亞特蘭大市High美術館,1973年9月至1980年9月。

参考:佳士得
7 11月 2011 | 現場拍賣 7997
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品 125
A CELADON JADE MODEL OF A BOY
清 十八世紀 青玉童子

清 十八世紀 青玉童子
清 十八世紀 青玉童子

成交價 GBP 5,250
估價 GBP 3,000 – GBP 5,000

細節
清 十八世紀 青玉童子

狀況報告
There are several very small extremity chips and nicks throughout, some of which towards the base have been very slightly polished down.
Otherwise in overall fairly good condition.

参考: 西泠印社
2018年春季拍卖会
西泠印社首届古代玉器专场
1923 明•白玉持荷童子坠

明•白玉持荷童子坠
明•白玉持荷童子坠

明·白玉持荷童子坠
估价 RMB: 80,000-120,000
成交价 RMB: 132,250(含佣金)

尺寸:高6.7cm
说明:持荷童子造型最早出现在宋代,又称“磨喝乐”,历经元明清仍不断发展。此件执荷童子玉料温润,部分带黄沁,雕琢细致。童子头顶发髻,前额饱满,满面笑容,双耳贴于面颊两侧,身着束腰上衣,下穿肥裤,双脚交叉,双手持荷,花叶过肩垂于背后,造型具有明代玉童特征。
MING DYNASTY A WHITE JADE‘BOY AND LOTUS’PENDANT

参考:SALE 1523 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
London|13 May 2014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ON A HOBBY HORSE
18TH CENTURY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ON A HOBBY HORSE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ON A HOBBY HORSE

Price realised GBP 7,500
Estimate GBP 6,000 – GBP 8,000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ON A HOBBY HORSE
18TH CENTURY
The boy is modelled standing astride the hobby horse whilst holding a flywhisk in his right hand. The stone is of an even tone with a minor russet inclusion.
2 ¼ in. (5.8 cm.) high

参考:IMPORTANT CHINESE ART
654 PROPERTY OF A GENTLEMAN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QING DYNASTY, 18TH CENTURY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QING DYNASTY, 18TH CENTURY

QING DYNASTY, 18TH CENTURY
Estimate 5,000 — 7,000 USD
LOT SOLD. 18,750 USD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QING DYNASTY, 18TH CENTURY
standing dressed in a robe and trousers holding a vase containing a fully blossomed, leafy peony stem, the child with a content smile playing across the face, the stone of even color, wood stand (2)
Height 3 1/2 in., 8.9 cm

The figure is in good condition with expected light wear to the surface.

PROVENANCE
Acquired in Hong Kong, 1958.

参考:无锡文苑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
2008首届秋季大型古玩书画拍卖会
中国玉器专场2008-11-21
0118 宋 白玉执莲荷童子

0118 宋 白玉执莲荷童子
0118 宋 白玉执莲荷童子

尺寸 6.1cm×3cm
估价 RMB  120,000-150,000
成交价
说明
白玉温润,大片褐沁,圆雕童子。深杏核眼视向左侧,葱管鼻、小口、月牙形耳,头顶右侧饰有一绺桃形发纹。右手执一折枝荷叶,荷叶边缘翻卷,阴刻叶脉纹,着交领“米”字纹衣衫,衣褶飘逸。莲花是中国传统花卉,宋元以荷花、莲叶作为饰纹的玉器极多,正如《宋诗抄》曰:“况是上元佳节近,华灯万点看莲孩”,其中“莲”字谐音“连”,所饰有寓意:“连年有余”、“连得喜子”等。

参考:吴念亲:闲话玉童子

摘要:在大量出土和传世的古玉器中,有为数不少的以儿童形象(作品所描绘的多为男童)为主要纹饰造型的作品。此类内容题材之玉器,迄今所知,最早见于河南安阳刘家庄商代遗存,绿松石质,为圆雕男童状,人物张嘴眯眼,鼻梁凸起,两手弯曲上举至肩膀,腹部略鼓,左腿平伸,右腿盘曲与左腿之下,从头顶至裆下贯有一对钻孔道,高1.…

在大量出土和传世的古玉器中,有为数不少的以儿童形象(作品所描绘的多为男童)为主要纹饰造型的作品。此类内容题材之玉器,迄今所知,最早见于河南安阳刘家庄商代遗存,绿松石质,为圆雕男童状,人物张嘴眯眼,鼻梁凸起,两手弯曲上举至肩膀,腹部略鼓,左腿平伸,右腿盘曲与左腿之下,从头顶至裆下贯有一对钻孔道,高1.99厘米。(图1)

玉童子

图1 商代 绿松石童子
图1 商代 绿松石童子

此后虽历数朝、经千余年,人物造型之玉器屡见不鲜,但严格意义上的玉雕童子却未出现。及至北宋,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玉器开始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有关童子题材的玉器复又大量出现。宋代玉雕童子以持荷题材最为常见,其次亦有作骑鹿、行走、攀枝、舞蹈、抱球形者。关于其骤然增多的另一原因,应与宋代宗教传说和生活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吴自牧《梦梁录·七夕》有记:“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和罗之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亦曾言之:“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竟夸艳丽。”此处所言摩和罗(磨喝乐),是佛经中的梵文译音。据《于阗国授记》、《大唐西域记》等书记载,其是释迦在俗之子,后跟随出家作沙弥,为佛教沙弥之始,后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是变化之身,常在人间。由于摩和罗深受世人喜爱,所以人们把他塑成了孩童形象,而且在“七夕”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儿童们还要手持荷花,模仿摩和罗之状。这些造型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且深受当时广大市民的喜爱的玉雕童子便由此源起。

玉童子

图2 南宋 持荷玉童子
图2 南宋 持荷玉童子

根据已发表的资料,迄今为止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出土宋代玉雕童子仅有三件。现分述如下:

1、四川广汉和兴乡联合村南宋窖藏出土。青白玉质,整器呈梯形,镂雕作相互嬉戏、状极亲密的两个童子。右面童子左臂置于胸前,手持荷茎,荷茎弯曲经右面童子左肩绕于二童背面托住荷叶,叶之边缘向上翻卷,如同伞盖罩于二童头部。其右手从后面攀于其左面童子肩部。左面童子右肩挎一香囊,右手臂屈放于胸前,左手臂微弯曲于腰部。两个童子四目相向,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身皆着对襟齐膝短褂及直管裤,上刻较多星纹。器座下部以浅浮雕雕刻卷草纹。器中部由上及下有一圆形小穿,当为系挂之用。高4、上宽2.8、下宽3.2厘米。(图2)

图3 南宋 玉童子
图3 南宋 玉童子

2、四川广汉和兴乡联合村南宋窖藏出土。质地为青玉。呈不规则四边形,左下部琢出一莲台,上面镂雕出茂密的荷叶莲花。右下角雕一童子。童子左腿跪伏,右腿屈蹲于莲台后,左手屈放于胸前,右手向右上方伸出,双手自然执住荷茎。整器构图为一稚子嬉戏于荷叶丛中。器背面为弧形,一小穿贯通上下。高5.1、上宽3.4、下宽4.3厘米。(图3)

玉童子

图4 南宋 玉童子
图4 南宋 玉童子

3、四川广安华蓥双河镇南宋安丙家族墓地。青玉质,表面局部有白色沁蚀。圆雕。头向右偏,发式作桃形,发丝细密,眼、鼻、口集中于面部中央,双眉为八字形排列。上身穿马甲,衣角掀开,手腕戴镯,右手握于胸前,左手举过头顶,皆握拳。长裤表面琢有阴刻星纹。双脚呈游戏状。高6.8厘米。(图4)

综观上述三例出土品,结合馆藏传世玉雕童子之实例,可发现宋代玉雕童子具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头部:发式主要为桃形状与中分式,发丝线条刻划整齐细密;五官刻划简单,多作“八字眉”,直管形鼻或勾状鼻,樱桃小口,眼眶多由上下两条弧线构成,内部垂直刻两条阴线表现眼珠,环形单耳。

身体:多身着窄袖对襟短褂,下穿宽大直筒裤,衣服上一般琢有十字纹、米字纹、网格纹等;足部多一前一后,如舞蹈状,手多作握拳状;头顶至裆下多对钻有一通天孔;持莲花大都在头侧,花瓣多且饱满,莲蓬都有果实。

玉童子

图5 明代 玉童子
图5 明代 玉童子

玉童不仅流行于宋代,明清时期仍持续发展。明代之玉童数量较多,除宋代多见的圆雕者外,玉质器皿以及带饰之表面亦常常可以见到浮雕或镂雕的孩童形象。此期玉雕童子和婴戏纹玉器在安徽嘉山板桥陇西恭献王李贞夫妇墓、江西南城明益端王墓、南昌县、江苏南京板仓村明墓、湖北钟祥梁庄王墓,上海浦东东昌路、卢湾打浦桥顾氏墓、松江西林塔天宫地宫等处皆有发现。现就典型明代实物加以介绍:

1.圆雕玉童子,如安徽嘉山李贞夫妇墓出土两件。白玉质,晶莹圆润,局部有淡黄色沁。圆雕一孩童双手斜执荷柄与胸前。肩扛荷叶,双腿微曲呈行走状。通高2.45、宽1.7、厚0.72厘米。(图5)

玉童子

图6 明代 玉童子
图6 明代 玉童子

2.再如上海打浦桥明墓出土的两件玉童。其中一件,白玉质,表面局部有褐色沁斑。作圆雕童子形,大头,面相圆腴,脑门前留一撮短发,双臂前伸,左手握一荷柄至肩膀。身着圆领对襟短衫,腰束带,下着宽肥直裤。高5厘米。另一件,白玉质。圆雕,头颅硕大,发式为左右分开状,身穿对襟衫、短宽脚裤,右手与胸前握襟,左手上举持莲柄。高5.2厘米。(图6、图7)

玉童子

 图7 明代 玉童子

图7 明代 玉童子

3.江西南昌县明代墓葬出土的一件亦为此期之代表。青玉,表面局部沁成黄色。头部混圆,光顶无发,以阴刻线琢出菱形双眼、三角形鼻部,双手共持芭蕉叶梗,叶绕于脑后,蕉叶表面琢出多条阴线以表示叶脉。童子着长袖对襟外衣,肥裤,两足作交叉状。高5.4、宽2厘米。(图8)

玉童子

图8 明代 玉童子
图8 明代 玉童子

从上述几件考古出土的明代玉童子之造型与纹饰上看,并观察传世馆藏器,有如下几个特点:雕工比较粗糙,不拘小节,纹痕粗深、软滞,刀法无力,有失挺劲,远不及宋代者;头大身短,比例失调;口部与鼻部皆大而明显,前者多琢成蒜头状,后者常作弧线形;衣着由宋代的对襟窄袖短褂变为宽袖斜襟的袍服;童子之造型简率,以写意为主,不具宋代者之近景效果。

玉童子

图9 清代 玉童子
图9 清代 玉童子

清代的玉器上的孩童形象自宋、明两朝以来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数量显著增多,且在器类上亦有增加。除之前流行的单个成器的圆雕作品(玉雕童子)和器物上之婴戏纹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种类。其中有童子与象或牛等吉祥之物复合成一器的摆设玉雕,有两童子作杯之双耳者,有以镂雕形态作大型玉雕之辅助装饰者,总之器类丰富,层出不穷。本期玉童子在雕工、形制上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雕工多细腻,一丝不苟,线刻、圆雕、镂雕多种技法结合,打磨光润,不露刀痕及棱角,此为清代与前朝之显著不同;选材亦严格,多以白玉籽料为主,洁白无瑕,细柔光润,擅长在器表局部留下玉皮作为巧雕之装饰;童子之造型趋于写实,体态较为匀称,不及明代头大;头上的发型以双髻式常见,亦有平直短发者;面部较为写实,立体感较强,五官布局紧凑,鼻部经两侧减地而凸出鼻梁,鼻头圆凸呈蒜头形,上下唇皆琢出,颧骨较高;衣着与明代相近,仍为宽袖束腰长袍,下身穿宽肥长裤,表面多无纹饰,衣褶痕仍为粗深,但褶痕较之明代者顺畅、圆润。整体而言,清代玉雕童子,雕琢精美,用料讲究,玉童造型写实,立体感较强。如安徽望江县长岭镇出土的一件玉雕童子,白玉质,局部黄褐色沁;扁平体,单面雕,可作镶嵌;童子双手握箫,作吹箫状;以整齐的短阴线表示短发,头部两侧各雕一发髻;身着宽大长衣,卷袖,衣褶纹宽深;双腿微曲作行走状;长6.13、宽3.73、厚0.59厘米。(图9)

宋代以来玉雕莲花童子佩的演变
沈丽娟 / 文

现在一般认为玉雕莲花童子始于宋代,与其同一时代的辽金及后续的元明清各朝代都有继续发展,莲童作为民间最喜爱的生活题材之一而广泛流行。本文拟以文献及考古出土的一些莲花童子为资料依据,尝试对宋以来各时期典型莲花童子的造型特征及雕刻技术等做些梳理并进行对比,试从中寻找宋以来玉雕莲花童子的演变轨迹。

宋以来玉雕莲花童子的兴起

玉雕莲花童子,也叫持莲童子佩﹑荷花童子佩﹑莲孩玉﹑玉童子戏莲等等,虽叫法不同,但都是指同一种玉雕题材,即宋以来以莲荷加童子为主体艺术形象的风俗玉雕。关于玉雕莲花童子佩的起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玉莲花童子的艺术形象始于宋代,是一种反映民间生活题材的吉祥玉,并被称为“磨喝乐”或“磨合罗”,其由梵文音译而来。磨喝乐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原为蛇首人身的形象,后结合中土文化及民俗民风,最后演变成受喜爱的可爱童子形象,并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泥塑小儿人偶,借此来表达希望多子多福的愿望。文献也有不少记载,如吴自牧(南宋)在《梦梁录》中记载:“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目侯罗之状。”又如周密(元代)《武林旧事·乞巧》里也有相关描述:“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侯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资,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浮之水上……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执荷叶,效颦‘摩侯罗’,大抵中原旧俗也。” 从以上记载,大体可知莲花童子源于希望“莲生贵子”的美好意愿。

第二种看法,认为莲花童子的灵感来源于另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佛教故事。《杂宝藏经》卷一第八缘“莲华夫人缘”中记载:“古代波罗奈国有一座仙山,梵志住在上面。有一次,一只母鹿舔了他的便溺后竟然怀胎,生下一女。梵志收养了女婴。女婴长大后,嫁给了梵豫国王,并被立为第一夫人。后来,那女子又怀了孕,谁知生下的却是一朵千叶莲花,被大夫人装进篮子扔入河中。篮子顺水而飘,正巧,鸟奢延王在下游,把篮子捞了上来,打开一看,千叶莲花每片叶子上均有一小儿,遂收养了下来。小儿长大后,个个都成了大力士。”

由此可见,不论上述何种传说,其大体皆未离开“莲生贵子”的寓意框架,以谐音象征的方式来隐喻美好祝愿的吉祥观,恰是自古以来中国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辽金、元、明、清玉雕莲花童子型式的划分

自宋以降,莲童便渐渐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题材。其造型别致,于每个时期又富于变化,往往可以从造型特征及雕刻技术等进行综合归纳辨认。而其中,造型组合体现其明显的时代烙印,下面便以童子造型组合为大类划分标准进一步进行型式的讨论。

图1.宋 白玉持荷童子 图2. 宋玉雕持荷童子 图3. 宋玉荷丛童子 图4. 持莲双童佩 图5. 宋玉雕持果枝莲三童
图1.宋 白玉持荷童子 图2. 宋玉雕持荷童子 图3. 宋玉荷丛童子 图4. 持莲双童佩 图5. 宋玉雕持果枝莲三童

(一)宋代玉雕莲花童子型式的划分

宋代玉雕莲花童子可分为A、B、C三型:

A型:比较常见,造型较多变,童子数只有一个,为汉人形象。可分为三大式:Ⅰ式造型特征为“莲花+1童子”;Ⅱ式为“莲花+吉祥物+1童子”;Ⅲ式 则为“莲丛+1童子”。而其中Ⅰ式又可分为a和b两个亚式;Ⅱ式也可分为a﹑b和c三个亚式。

图7. 宋玉雕持莲童子
图7. 宋玉雕持莲童子

Ⅰ式:主要特点是整体构造以莲花及童子为主,无其他装饰物。Ⅰa式,以故宫藏传世品(图1)及天津市文物公司近年征集的传世品(图6)的两件为例,皆青白玉质,高7厘米多,片状或圆雕,枝梗飘带状,呈交脚行走或蹲跪状。手握莲梗于胸前,手为拳头状,举莲花过头顶,莲花饱满花瓣多花心较大。手与袖同宽,手腕戴镯。童子后脑凸出,眼睛呈橄榄形或半圆形。齐眉或桃形发式,阴刻线细密整齐。眉毛呈“八”字形,由两条弯阴刻线刻划而成。葱管状直鼻,樱桃小口,贴于面侧露一只环形耳。身着对襟短袖长衣(两宋流行的“背子”),肥腿裤,衣袖和裤子刻有“米”字纹,并有少数几条阴刻线来表示衣褶纹。童子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Ⅰb式,以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两件传世品(图9和图12)为例,为红褐色玉(6.7厘米)﹑青白玉(4.4厘米),皆为圆雕。童子形态﹑五官﹑服饰及衣纹基本与Ⅰa式相同。新出现的式样为:波状短分发;钩形鼻;斜方格衣纹;纹枝梗绕于颈后,莲花荷叶偏向一侧。

图6. 宋玉雕持荷童子 图8. 南宋玉雕持荷双童 图9. . 宋玉雕持荷童子
图6. 宋玉雕持荷童子 图8. 南宋玉雕持荷双童 图9. . 宋玉雕持荷童子

Ⅱ式:主要特征为除莲花及童子外,还有其他装饰物,主要是多加了吉祥物。Ⅱa式,以1件上海博物馆藏的传世品(图2)和1件国家博物馆藏品(图7)为例,其造型特征为“莲花+童子+花瓶”。莲花及花瓶为同一侧,花瓶位于莲花下,莲花与童子基本齐高,构图匀称。皆为圆雕,童子形态﹑五官﹑服饰及衣纹基本与Ⅰ式一样。新出现的样式为:一手持莲,枝梗插入花瓶,另一手做扶花瓶状;披帛围绕双肩穿过腋下飘向后背,弯转飘绕;衣纹出现“井”及“十”字形纹。Ⅱb式,其造型特征为“莲花+童子+鹿”。莲花及鹿为同一侧,鹿衔灵芝卧于莲花下,童子做抚鹿状。构思巧妙,刻画细腻。以文中图10为此类的经典器物。Ⅱc式,为“莲花+童子+笛子”的造型。如图13,童子齐额短发,脑后勺无发,发式似倒扣的瓜瓢。腰间有束带,双足盘曲坐于覆莲之上,双手持横短笛呈吹奏状。怡然自得,神情自若。而覆莲下还连接一圆柱体,柱内为中空,柱下端左右各有对称圆形穿孔,应为穿铆固定之用。

Ⅲ式:此式整体构造也主要是以莲花童子为主。主要特点则是莲花的比例扩大,以莲丛的形式出现,童子于莲台旁呈屈腿跪伏状,惟妙惟肖。文中的图3为其典型器物。
B型:比较常见,造型比较一致,为“莲花+底座+2童子”的组合。此型主要特点:童子数为2个,镂雕,均为汉人形象。莲花的造型特征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莲枝绕于颈后(图4和图11);一种为莲花高于头顶,如伞状(图8)。本型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双童脚下一般有粘接一片状的底座加以固定(如图4﹑图8和图11皆有)。底座有案板状(图4)、莲座状(图8),或是双童直接踩在莲枝上(图11)。双童并肩而行,相互嬉戏。其他造型特征与A型基本一致:童子大头,五官集中,简单阴刻线表现的发丝,分鬓或桃形发式,极具时代特征的宋式背子,肥腿裤及衣饰上的“米”﹑“十”字形纹等等,前面已经叙述过,不再一一重复。

C型:极少见,造型也比较复杂,组合形式为“莲花+莲座+果枝+3童子”,与B型风格较为接近。本型雕刻技法与细部特征的表现手法与上述A型B型基本无异,是典型的宋代风格,主要不同之处体现在造型组合上。其造型特征为:正面两童子,后面一童子,三玉童排成近圆形并皆面朝外部。正面左侧童子双手紧握果枝于胸前;右边的童子则右手抓攀果枝;后面的玉童左手举起,右手持莲,莲荷扛于右肩,绕于身后。三玉童皆踩在莲座上,构图比例均匀,严谨中又不乏生动。

图10. 宋玉雕扶鹿童子 图11. 宋玉雕持荷双童 图12. 宋玉雕持荷童子
图10. 宋玉雕扶鹿童子 图11. 宋玉雕持荷双童 图12. 宋玉雕持荷童子 图13. 宋童子形帐首

(二)辽金元玉雕莲花童子型式的划分

辽金玉雕莲花童子:辽金传世的玉雕童子佩数量极少,有关它的历史记载也不多。具有鲜明辽金时代特征的作品,仅有骑鹅童子一类。其造型特征为“莲花+童子+鹅”,童子多为少数民族装束。以图14和图17为代表,其具有如下鲜明特点:童子身着圆领窄袖,少数几条阴刻线来表示衣褶纹。童子一般头顶无发,前额两绺长发向左右两侧分开,自耳背垂下几抵于肩。橄榄形眼,嘴用两道阴线表示。耳朵采用写实手法,长度为差不多从眼睛到口部的距离。童子骑于一鹅上,双腿屈骑于鹅身两侧,左手扶鹅脖,右手持莲梗,扛于肩上,莲枝绕过颈后,莲花位于左肩头顶。莲花为瓣形盘状,边缘呈齿状,以放射形的阴刻线表示叶脉。玉鹅雕刻技术及整体造型与辽金时期春水玉中的鹅风格基本相同。童子体态丰满,调皮好动,玉鹅似有不情愿,整体意境表现生动,童趣盎然。

元代玉雕莲花童子:造型比较单一,基本体现出比较一致性的“莲花+1童子”这一主流式的组合。然细细观察童子雕刻技法的变化,则又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亚式。

Ⅰa式:其主要表现为“粗大元”的琢玉风格,体现出较多元代自己的特点。以图15和图18为例,童子多为蒙古人形象,多身着蒙古服饰,也有头戴蒙古毡帽,长袍过膝,裙装为多,脚上穿有蒙古式皮靴。元代童子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脸形极似小猴,头圆下巴尖,发式或为头顶一撮桃形发;或三搭头(即三绺发,头顶一撮,两旁又各一撮,呈三叶草的形状)。粗阴线刻出童子五官,耳鼻口线条相连,三角“楔”形鼻,鼻翼不明显。眼为椭圆形或一粗阴刻横线,耳朵竖于两侧并凸起。童子颈部使用“断刀法”重刀刻划。腕部戴镯,衣褶线用粗阴线刻划,线条比较粗阔无序,缺乏规律感。童子所持莲荷,莲花与莲叶二者只选其一;莲荷位于童子脑后或肩侧并与童子头部持平。此型莲花童子总体风格比较不拘小节,对大部位雕琢尚且可以,但细节处则不太精细。不论造型特色或工艺技法,与宋代相比都有明显差距。

Ⅰb式:此型主要为“宋式”,保留大量的宋代艺术风格。如图16和图19,童子圆雕,五官相对Ⅰa式比较细致。直鼻、小嘴、浅阴线刻出中分发式。身穿对襟短衫,也有圆领短衫,肥裤腿。双手持莲,莲花位于童子脑后或肩侧或脸侧,并基本与童子头部持平。莲荷残缺不全,荷叶边缘呈锯齿形。童子双脚直立或交脚轻跑,面带微笑,若有所思。Ⅰb式阴线比Ⅰa式细浅,整体雕刻比Ⅰa式细腻,可以看出其表现方式明显受宋代的影响。

图14. 辽金青玉骑鹅童子 图15. 元和田玉持荷童子玉雕 图16. 元青白玉持荷童子
图14. 辽金青玉骑鹅童子 图15. 元和田玉持荷童子玉雕 图16. 元青白玉持荷童子

(三)明清时期玉雕莲花童子型式的划分

明代玉雕莲花童子总体也表现出相对单一的“莲花+童子”这一经典型式造型组合。然明代莲花童子也有自己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俏雕技法的运用。其中,Ⅰa式体现出俏雕的巧妙,Ⅰb式则显示单色玉料的魅力。明代童子基本为汉人形象。

图17. 辽金骑鹅童子 图18. 元青玉持荷童子佩 图19. 元青玉持荷童子佩
图17. 辽金骑鹅童子 图18.
元青玉持荷童子佩 图19. 元青玉持荷童子佩

明代玉雕莲花童子的基本特征为:脑壳比较大且扁平,前额宽,后脑突出;五官集中在脸部中央,用阴线刻出;近似包子脸,蒜头鼻或楔形鼻,眉毛与鼻梁相连;脸部两侧多为长椭方形或凸块状表示耳朵,不太规则。橄榄形眼或一字眼,也有棱形眼,眼睛的线条简洁,不刻眼珠,如眼眶中刻一道靠近鼻子的短横阴线表示眼;脸鼻周围多减地隐起;月牙嘴,弧线勾勒嘴角,两头皆往上翘作微笑状;手指张开,与宋代的拳头紧握有明显差别;相比宋代,明代童子无发或留发面积比较小,发式主要有桃形发﹑一撮披发﹑左右分发及留发髻,其中以桃形发居多,阴线刻的发丝线条较短粗稀疏,呈波折纹或斜线纹,不如宋代细密均匀整齐;童子身穿圆领或交领长袖对襟衫、肥裤子,呈矮身状;少数几道阴刻线来表现衣褶纹,腰间束带或扎蝴蝶结。童子的手小于袖口,双腿多为并立状,也有作交叉式或作奔跑状;童子所持莲花多位于脸侧﹑脑后或绕过肩颈垂至背部,一般不过头顶,较之宋代莲花位置下降;莲花呈莲蓬状;莲叶上阴线刻出叶脉,叶边有锯齿纹,呈不规则状。

图20.明代巧雕和田青白玉持荷童子玉雕 图21. 明青玉持荷玉童 图22. 清代白玉童子持荷戏鹅玉雕 图23.清 青白玉持莲童子 图24.明持荷玉童子 图25.明持荷童子
图20.明代巧雕和田青白玉持荷童子玉雕 图21. 明青玉持荷玉童 图22. 清代白玉童子持荷戏鹅玉雕 图23.清 青白玉持莲童子 图24.明持荷玉童子 图25.明持荷童子

Ⅰa式:其主要特点为巧妙运用玉料上的颜色进行俏雕,即所谓的“俏色”。如图20,明代俏雕和田青白玉持荷童子玉雕,玉质温润,结合玉料原始特征及经设计者巧妙构思,于荷茎、右手、双脚三处留皮,进行俏雕。莲荷与童子相互交映,惟妙惟肖。又如图24,明持荷玉童子,头部、双手、莲荷及部分衣衫有留皮色,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将造型艺术及视觉效果巧妙地呈现出来。还有图21,荷花及衣褶处颜色明显比较浓厚,以看似不经意的方式呈现出荷花与童子的和谐构图。

图26. 清代和田青白玉童子持荷戏鸟玉雕
图26. 清代和田青白玉童子持荷戏鸟玉雕

Ⅰb式:此型主要是在对玉料的设计运用上来与Ⅰa式进行区分,主要是清一色的玉料。童子有一个也有几个,有男童也有女童。如图21、图25、图29及图32,童子及莲荷的造型表现及细部特征等如上述,符合明代童子的基本特征,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图25可为明代早期玉童鉴定的标准器。

清代玉雕莲花童子可分为A、B两型:其中A型为“莲花+童子+玩物”的表现形式,而B型则为较传统的“莲花+童子”基本样式。童子有满人也有汉人形象。

图27. 清荷花玉童子 图28. 明持荷玩鸟童子 图29. 明持荷童子
图27. 清荷花玉童子
图28. 明持荷玩鸟童子
图29. 明持荷童子

清代玉雕莲花童子基本特征:主要以传世品为主,特别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数量比较多,而考古发掘出土的较少,其主要特色为:选材的讲究、俏雕的运用及碾磨圆润光滑的精致感。主要表现在清代玉雕莲花童子的玉料多为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玉质温润,视觉上有种比较“新”的直观感。此时童子形体比较写实,造型也各种各样,有站立有卧伏有蹲有一脚立一脚踩及弯腰等等。童子圆脑宽额,发式在此时样式较多,有桃形发、一撮短发、高发髻、双丫髻、平直齐短发及刘海等,而其中男孩多梳桃形发式,女孩多表现为“双丫髻”。童子眼睑处(包括眼眶及眉毛)多采用阳线雕刻法,减地压磨,突出立体感,眼鼻相连,颧骨较高。鼻形式样也较前代多,有蒜头鼻、倒“几”形鼻、圆形鼻、方状鼻等,嘴向外部凸起,嘴两侧减地压道,上下双唇分开,张口微笑。耳朵较大贴于脸颊两侧。

到此时,衣服式样也多了起来,并且更显得宽大。衣服众多部位阳线雕刻,用斜刀法刻划出的衣褶纹显得粗深,以宽袖交领长袍或短衣居多,下身一般穿裤脚较宽松的长裤,并且裤子上一般不刻划纹饰。也有出现只系贴身小肚兜通体全裸的玉童,是此时的创举。而此时的莲荷比较简化,多是圆棍状莲梗,莲荷往往负于右肩,且一般不高过童子头顶。

A型:主要造型特征为在童子及莲花外还多加了些其他玩物,如动植物及其他器物等。如图22,童子侧卧,一手持莲一手戏鹅。玉鹅长啄仰头,尽显乖巧温顺,童子双手抚鹅头, 鹅与童子嬉戏间有种默契感。又如图26 ,童子持莲戏鸟,小鸟顺从地伏在童子右手掌中,动静结合,活泼逼真。还有,如图30,童子双手执莲于肩部,莲绕肩颈部,童子左腿站立,右腿侧弯,踩在一上部有一圈内凹弦纹并通体有阴线纹的圆柱体上面,滑稽可爱。还有其他,不一一列举了。

B型:此型主要为“莲花+童子”的基本造型,可参考上述所列清代童子的基本特征,如图23、图27、图31及图33为此类经典,描述在此省略。

图30. 清 青玉持莲玉童子
图30. 清 青玉持莲玉童子

宋、辽金、元、明、清玉雕莲花童子的演变

从以上的梳理中,大致可以得出宋辽金及元明清各代莲花童子的时代特征及宋以来莲花童子的演变轨迹。而其中莲花童子又以宋代及清代两代最为丰富。以下从几个大方向来整理一下莲花童子的演变及细部特征。

图31. 清持荷玉童子 图32. 明 玉三童
图31. 清持荷玉童子 图32. 明 玉三童

1.玉料选材:从宋代到明代,莲花童子的玉料主要是以青白玉为主。而到了清代,莲花童子的玉料多为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特别是对和田籽料的选取,玉质温润细腻,选材讲究。

2.题材范围:体现为两头尖的形式,即宋代及清代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阶段,特别是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宋清两代题材明显比其他时期要多,类型也丰富。如宋代虽然以莲花加童子的基本题材为主,但还有加瓶、鹿、笛、果枝等动植物的;而清代更是多种多样,除单独莲花加童子的,还有加其他吉祥物及玩物的,如戏鹅、戏鸟、踩鼓等等,题材繁杂,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与宋时代相当的辽金及后面的元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及明代则相对简单,不论考古发掘出土的或传世品,题材范围均表现不如宋代及清代丰富,如辽金仅见骑鹅持莲童子一类,而元明则不同程度表现出倾向性的莲花加童子的基本范式。

3.童子姿势:宋代童子姿势相对比较多样,有交脚行走或蹲跪状或双足盘曲等;辽代仅双腿屈骑于鹅身两侧一类;元代童子有双脚直立或交脚轻跑等;明代童子多双脚并立,也有交叉或奔跑状;而到清代,或站或立或卧或蹲或一立一踩或弯腰等等,造型比宋辽金及元明时期明显多样。

4.雕刻技术:从宋到明,玉料的雕刻技法主要以阴线刻为主,宋代风格为细阴刻线(辽金相对不明),元则为粗阴线,明也为较粗深的阴线;而到清代,则表现出阳线雕刻的大量使用,最明显的为脸部五官的表达方式。宋到明,五官一般阴线刻,而到了清代则眼脸倾向于阳线雕刻,减地压磨,突出立体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从宋到清,圆雕镂雕片雕等多种技法都使用,而其中又以圆雕为主。

5.莲荷形态:莲荷的表现形态,在宋至清体现出一个明显的演变序列,且时代特征明显。宋代莲花饱满呈莲蓬状,花瓣多花心较大,举莲花过头顶居多,也有坐于覆莲上;时代与宋大体相当的辽金时期莲花呈瓣形盘状,莲叶边缘呈齿状,放射形叶脉,莲枝绕过颈后,莲花位于左脸侧头顶;元代莲花与莲叶二者只选其一,莲花莲叶位于童子脑后或肩侧与童子头部持平;明代莲花呈莲蓬状,阴线刻叶脉,叶边锯齿纹,莲花多位于脸侧﹑脑后或背部,一般不过头;清代莲荷比较简化,多是圆棍状莲梗,莲花往往负于右肩,且一般不高过头顶。而莲花的位置则从高逐渐降低,从最初宋代的举过头顶及辽金的左脸侧头顶,再到元代位于童子脑后或肩侧与童子头部持平,而到明代则多位于脸侧﹑脑后或背部,一般不过头,清代也是往往负于右肩,也一般不高过头顶。

6.服饰衣纹:在服饰上,除辽金元以少数民族服饰为主较不具可比性,宋明两代以对襟长衫及肥腿裤居多,而到清代则以宽袖交领长袍或短衣居多,下身为裤脚较宽松的长裤,服饰较宋代及明代时显得比较宽和大。衣纹上,有从繁到简的趋势。

7.童子形象:从以上的整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童子形象的变迁,也可以看到民族融合的一个概述。以汉人统治为主体的宋王朝,童子以汉人形象居多当无异议;辽金系少数民族建立,故童子以少数民族形象为主;元朝建立后,童子以蒙古人为主;而到了清朝,满清统治者更加极力推崇并积极吸收汉文化,汉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体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达到古代的巅峰,此时童子变成主要以汉人形象为主而少数民族反而退居其次。

图33. 清持荷玉童子
图33. 清持荷玉童子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