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清 龙池山人工笔画 将军瓶台灯(对)
周乔年,名梓,字乔年,号龙池山樵、龙池山人,以字行,江苏人,晚清著名宫廷画师,近代国画家吴子深的导师,擅长墨画骏马、山水。
晚清宫廷画师周乔年
■诸家瑜 姑苏晚报 20110522
下沙塘,是苏州千年古镇木渎镇上的一条老街,北起中山路,南至蔡家桥,全长614米,宽3米。在100多年前的晚清时期,这里出了一位著名的宫廷画师,他就是笔者外祖母周鹤贤﹙1913-1997﹚的嫡亲伯父周乔年。
迷恋美术 入宫作画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并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居民点亦由此形成。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以吴国故都设立吴县,木渎隶吴县。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清末时期,在这素有“秀绝冠江南”的地方,最负盛名的特产,就是发源于吴县一带的苏绣——一门“以针作画”的民间手工艺术。苏绣的艺术风格“巧夺天工”,足以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据《木渎镇志》记载:“清末木渎镇上有789人”,大姓巨族有范、徐、冯、钱、严、袁、姜、柳、周、沈。其中,木渎周氏人口较众,属于其支脉的下沙塘周氏,早先也是书香门第,而当同治十二年(1873)周乔年降生于此时,已是家道中落了。
周乔年,名梓,字乔年,以字行,号龙池山樵、龙池山人。祖母、母亲皆会女红,擅长刺绣,自幼聪慧过人的他耳闻目染。启蒙后,他读书刻苦用功,且在吴文化的熏陶下,迷恋上了中国传统的古画(即国画),尤喜墨画骏马、山水画。无师自通的他,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且视中国美术艺术为其生命。
少年时期,周乔年就为其祖母、母亲画刺绣画稿,也向周边的一些绣娘有偿提供他或仿绘或创作的人物、山水画稿,以此赚点小钱贴补家用。久而久之,他的丹青技艺传于遐迩,为人所知。光绪十二年(1886),清政府开始对遭到严重破坏的清漪园进行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间,周乔年被召入宫中,为园中建筑“文身”作画。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颐和园工程结束,时年23虚岁的他留在了宫里,成了一名宫廷画师。之后,他的社交面逐年拓宽,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现存的实物《仕女图》团扇片(设色绢本,25.5×25cm),既是他成为宫廷画师后所绘的最早作品之一,又是他早期交友的代表作,款识为“乙未(1895年)四月画奉嵩甫仁兄大人正,周乔年作”,钤印“乔年”(朱文)。
光绪二十三年(1897),时值好友冒广生(鹤亭)寓居吴门(即苏州),周乔年趁回家省亲之机前去探望,适逢顾鹤逸(麟士)等数位好友在场。据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卷二记载:“丙申(1896)、丁酉(1897)之间,余居吴门(即苏州)……余尝为内子黄瓯碧作《话荔图》”,在场的周乔年画一图,顾鹤逸、金心兰(冷香)、陆廉夫(友恢)、倪墨耕(宝田)、吴谷祥(秋农)、林纾(琴南)、姜筠(颖生)、金拱伯(绍城)、彭鹤俦(若梅)等亦皆绘之,而“题者甚夥。瓯碧自题《清平乐》云:’岭南风味,说也消人意。十万妆成云似绮。白玉圆肤致致。珠儿三五轻盈。怜他不带愁生。何处月明绛树,吹来都是双声。 ‘”
光绪二十七年(1901)那年,周乔年回家乡数次,其中有两次非同寻常。一次是奔丧,农历六月二十七日(8月11日)其父亲去世。一次是落葬,农历十月将其父亲安葬在天平山范文正公墓之下。第二年(1902)季春,他又回到家乡,“奉母太夫人,往祭新茔”,“挈子妇辈登临”天平祭祀先人,并谒拜范文正公墓。之后绘《天平祭拜图》,以示纪念。
父亲在世时,身为家中长子的周乔年,在当上宫廷画师后,就不断给家里寄钱,为父母分忧。父亲去世后,他承担起了整个家庭的责任:赡养老母,扶养妻儿以及比他小好几岁的胞弟。受聘执教 培养绣手
周乔年以其“一技之长”,服务于中国的刺绣文化艺术教育事业,从事刺绣教习十多个年头。那么,他怎么会“走”上教育讲台的呢?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农工商部的单束笙(进士出身)奉农工商部郎中委托,专程到苏州筹集来年冬天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贺品。他找到了寓居苏州、中举不久的同窗好友余觉(1868-1951,初名兆熊,字冰臣、冰人,号思雪,喜参禅学,署三在居士。浙江绍兴人。近代画家),开门见山告诉对方:“明年十月廿七是太后七秩万寿,商部载大人正在物色最合适的礼品,何不请嫂夫人绣一两幅进献,此事由我来办好了。 ”余觉把此事告诉沈寿(1874-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吴县木渎人),沈寿便着手准备绣制,之后和姐姐沈立(字鹤一),会同徒弟徐志勤、金静芬、朱心柏、沈英、蔡群秀等合绣了八幅通景屏《八仙上寿图》和一幅《无量寿佛》,由余觉亲自送到北京。之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十月初八(11月14日)辗转,由单束笙通过农工商部尚书皇室载振呈献进宫。慈禧太后一看,惊为绝世神品,便连连动问绣者姓名里贯。载振奏称:“是浙举人余兆熊绘稿,其妻吴门女史沈云芝雪君所绣。 ”后又奏请在农工商部之下,增设“女子绣工科”(地址在北京磨盘园,后迁丰润胡同),专门培养绣手,任命余觉为总理,主持行政事务;沈寿为总教习,负责教学事务。慈禧太后当即恩准。农工商部在向余觉夫妇颁发“双龙宝星”商部四等勋章的同时,指令他们去日本考察美术学校的教育概况。
沈寿接到“总教习”的任命,当即就想到了在宫廷当画师的同乡周乔年,于是提名他为绣工科美术教习(时任农工商部郎中的冒广生同时举荐),主教人物画。同时被提名担任美术教习的还有几位宫廷画师。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十一月中旬,余觉、沈寿夫妇根据农工商部的指令,赴日本考察,周乔年等几位帮教、教习随同前往。翌年一月返国后,余觉、沈寿夫妇回到苏州,创办了传授绣技的实验基地——“福寿夫妻绣品公司”(设在马医科巷)。周乔年则依旧留在京师,但身兼两职,既为宫廷画师,又在“福寿”公司的“同立”绣校兼任美术教习。因此,一年里他要回苏州好几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周乔年从京师回到苏州不日,余觉、沈寿夫妇奉诏赴京到农工商部“女子绣工科”正式就任,于是他就立即“打道回府”,跟随着返回京城。据陈希天、邱载《苏绣名师沈寿》一文介绍,随同去京的还有“帮教沈立、徐志勤、蔡群秀、朱心柏……花鸟画工罗寿青、杨羡九(1888-1957,吴县光福人)”(《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1984年10月)。而据邬西濠、孙佩兰《老梅凋谢香长郁——记金静芬一生的绣窗生涯》介绍,当年随同上京的还有金彩仙(上京途中改名“静芬”)、沈英(《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1984年10月)。
之后,周乔年一直在“女子绣工科”执教,襄助余觉、沈寿夫妇传承与发展刺绣事业。
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府土崩瓦解,“女子绣工科”随之解散。余觉因与天津劝业商场有过往来,在南北对峙、一时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遂偕同沈寿前往天津,租房设帐,起名为“自立女子绣工传习所”。原班人马中,除蔡群秀、金静芬早已南返外,周乔年、沈立、徐志勤、朱心柏、罗寿青、杨羡九、沈英等均跟随来到天津,依照早先“同立”绣校的办学方法,边教学边生产,靠学生的绣品作为经费来源。
不久,余觉先期去了南通,投奔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海门市长乐镇) ,沈寿则带着她的原班人马在天津独立主持“自立”。在周乔年、沈立等众人的齐心合力下,“自立”的事业初显成效。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余觉从南通连续发信数封,坚持要沈寿结束天津的事业,迅速南下,以应张謇之聘。民国3年(1914)春节,应周乔年、沈立等人的要求,沈寿先返阔别多年的故乡苏州,与家人团聚,然后带着“沈立、徐志勤、朱心柏和画工周乔年、罗寿青、杨羡九”去“南通女工传习所”(即江苏南通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之绣工科)上任。
到了南通,周乔年继续担任美工教师,鼎力襄助沈寿,创作出不少刺绣画稿。能书善画的著名刺绣老艺人李巽仪(1908-2007),当年就拜周乔年学习工笔画多年。而襄助沈寿授过课的,还有陈衡恪、颜文樑、范子愚、任芳东(山东民间工艺大师)、施宗淑(沈寿的通州女弟子)、沈粹缜(沈寿的侄女、邹韬奋夫人)等。重返故里 充当账房
在执教的十多年里,周乔年创作的书画作品无数,多数是供刺绣之用,送朋友的则为少数。然而,就是这属于“少数”的作品,却留存于世了,在此略举一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周乔年与享有“南画正宗”之誉的金城(1878-1926,又名绍城,字拱伯,一字巩伯,号北楼,又号藕湖。吴兴南浔人)同赠无声诗社社长劭盦一把折扇。当时,两人将这小小的扇面“规划”成四个部分,先由周乔年在中间两个部分绘一图,然后再由金城在其左右两个部分作画。如将周乔年的画折合隐藏,金城之画就“合成”了一幅;如将折扇全部展开,则金城之画就变成了两幅。这是一种创新,可谓创作风格新颖别致,构思巧妙独辟蹊径。之后,周、金两人又合作画了一幅《卖炭翁》(立轴),尺寸为65×32 cm。
宣统三年(1911)六月,周乔年作《溪岸仙筑图》(扇片),尺寸为15×51 cm,款识为“橅仇实父法,辛亥夏六月,酒仙三兄大人雅鉴,平江周乔年”,钤印“乔年”(朱文)。
民国六年(1917)五月,周乔年绘《山水画》(立轴),在右上题七绝诗一首,款识为“丁巳夏五月,仿北苑使者,龙池山樵周乔年”,铃印“龙池山樵”(白文)、“周梓”(白文)、”乔年书画印记”(白文)。己未(1919年)闰七月,又绘《三骏图》(立轴),尺寸为92×40 cm。
民国九年(1920)七月,周乔年与曾参与“公车上书”、世以“南曾北李(瑞卿)”并称的曾熙(1861-1930,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衡阳人) 在虎丘合作书画,同赠叶石荪(1893-1977,中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诗人。四川兴文人)一把20×57 cm的成扇(设色纸本,线刻竹木扇股)。扇之正面是周乔年画的《溪山霁雪》图,款识为“仿范中立法,石荪先生雅正。庚申秋七月,平江周乔年”,钤印“乔年”(朱文)。反面是曾熙亲笔书写的一首五言诗:“轻棹出吴城,沿流蹑虎阜。荒麓偃鹿豕,破刹生荆莠。曾閤廓旧基,遐赏坐良友。矝兹千山色,怜尔万劫后。”题目是《剑池夹淙顽石盘磴道》,款识为“仰视符图景,凄凄向秋草。良辰展清游,攀岩予未老。归取憨憨泉,为君蕲寿考。道人生日,至虎丘作。石荪仁兄法家正。曾熙”,钤印“曾熙之印”(朱文)。一个月后,周乔年又作山水画《湖山春晓》,尺寸为91×50cm。
另外还有《群仙祝寿》(立轴),尺寸为140×75 cm;山水画《镜心》(立轴),尺寸为130×64cm,款识为“仿巨师遗法,龙池山樵周乔年”,钤印“乔年书画印记”(白文)、“周梓”(白文);《龙池双骏图》(立轴),尺寸为150×40 cm,款识为“见曹将军本,平江周乔年”,钤印“周梓画印”(朱文)、“乔年”(朱文);《松溪高隐图》(成扇),与近代诗人、藏书家邓邦述(1868-1939,字正闇,号孝先,祖籍吴县洞庭东山)合作,周画邓书(行书);《马上封侯》图(立轴),“周乔年马,熊松泉柏树,沈一斋猴,孔小瑜蜂补景,吴石公记之”……
民国十年(1921)农历五月初三(6月8日),沈寿病卒于南通绣织局,沈立继任。不知何故,周乔年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转去! ”初夏的一日,长期依靠作画、教书谋生的周乔年只身离开南通,“跨”过天堑长江,回到阔别了30多年的故里苏州。
刚到家,胞弟松年就拖着病体,牵着次女鹤文(1919-)的小手来了。
“鹤贤呢? ”周乔年关切地问道。周松年面露难色,支支吾吾地说出了“没来”的原委……
周松年自小受兄长影响亦爱好书画,还擅长镌刻扇骨、印章,后来成为苏沪一带小有名气的书画家。清末民初,他在上海一家古董店任小职员,收入微薄,其间经人介绍,娶得常熟望族翁同龢的堂房侄女为妻(其岳父曾在清代府台衙门任文职)。自立门户不久,周松年生了一场大病,之后面黄肌瘦,整天萎靡不振,没有力气,虽服了不少中草药,花了许多钱,也无济于事。由于身体原因,只好辞职回家,之后以鬻画卖字为生。民国九年(1920),由于家境日趋贫困,他难以养活一妻二女,迫于生计,忍痛割爱,将年仅8岁的长女鹤贤送到表内兄(即翁氏的表兄)张家当童养媳。
但是,这一系列的不幸,好强的周松年从没对兄长说过。
“当时老伯伯说伲爷:’倷哪亨(你怎么)勿搭(和)我讲格?倷格人啊,糊涂啊! ‘”外祖母生前回忆时说。
周乔年回到苏州后,一开始没有工作,主要靠平时的积蓄度日,时而也鬻画卖字。一日,他外出鬻画,顺便去了阊门内西街拜访吴门儒医曹沧洲(1849-1931,名元恒,字智涵,晚号兰雪老人,又号兰叟。现西街59号、61号系曹氏故居,即务本堂)。曹沧洲见他来访,非常高兴,急忙招呼“请坐”,家佣忙端上香茗。两人相见,先是回忆昔日在京城内相逢结识之事,谈谈宫中旧闻轶事。之后,曹沧洲关切地问起他的近况。周乔年面有难色,无奈之下将实情和盘托出。当时,适逢曹沧洲的外甥吴子深在场。
吴子深(1893-1972),苏州人,名原,字华源,一字子深,号渔邨,别署桃坞居士。 17岁时随舅父学医。民国六年(1917),他因受父亲吴砚农喜爱文艺之影响,遂进入艺苑,从学于画家刘临川(1859-1932,原名世照,又名照,字临川,别署雁潭,长洲人,居苏州吉由巷)。这一年周乔年回苏省亲,在专程登门拜访曹沧洲时,吴子深拜其为师学画,专攻山水。现在他听到老师有难,忙在一旁插嘴道:“我家正好要找个账房先生,如果老师不嫌弃,就来我家吧。 ”于是,周乔年就此“走进”了桃花坞吴宅,当起了“吴氏账席”。
不久,当童养媳的长侄女的婆家——张家家境变迁,恶运降临,侄女的表舅父和诸位表兄相继病故。接踵而来的是胞弟松年英年早逝,离开了人间。在如此的境况下,周乔年挺身而出,从张家领回了他的长侄女,并义无反顾挑起了抚养弟媳妇翁氏和两个侄女鹤贤、鹤文的担子。
民国二十三年(1934)4月1日,《苏州明报》总编辑仇昆厂(音庵,1904-1938)的发妻章清芬(1908-1934)偕吴子深夫人李云梅乘车去观前,结果人力车碰撞,震动胎气而殒命。之后,由吴子深作伐,以周乔年的长侄女鹤贤许字与仇,证婚人为海上闻人谌则高(1885-1950后,苏州人,寓上海。吴中望族,喜书画,又精文学、戏剧)。是年农历四月十七(5月29日),长侄女鹤贤接过赡养老母、抚养胞妹的重担嫁到仇家,长年压在周乔年肩上的经济负担就此减轻。寄情墨海 入座“娑罗”
周乔年当上“吴氏账席”之后,常与江浙沪书画家吟诗作画。
民国十一年(1922)七月,周乔年与徐行敏、杨逸、余天遂、曾望、姚灵藩、钱剑秋、叶振家、汪琨、汪洛年、李健、姚灵葆、颜元、王禹襄、吴待秋、王香岩、朱士林等十余人,聚于上海合作书画(六屏条),他作《溪馆秋图》一幅,款识为“仿徐幼文本。壬戌秋七月,平江周乔年作于海上”,钤印“周梓画印”(朱文)、“阿稦龙池山樵”(朱文)。
翌年七月,他又在沪上绘《溪山高隐图》(扇面),这是赠与“星社”赵眠云(1902-1948,原名绍昌,字复初,别署心汉阁主。吴江人)的,款识为“见乌目山人本,眠云先生雅鉴。癸亥秋七月,平江周乔年作于海上”,钤印“乔年”(朱文)。
民国十四年(1925)冬,周乔年在一把扇子上画了三匹马,赠与中国最后一个探花商衍鎏(1875-1963,字藻亭,号又章、冕臣、康乐老人、拙盦、玉莲园旧主人。广东番禺人),款识为“仿海西郎世宁,拙盦先生方家雅正。乙丑冬日,平江周乔年”,钤印“乔年”(朱文)。
民国二十一年(1932) 春,吴子深的胞弟似兰(1908-1964,字绿野,又字庆生)购得娑罗树一株,种植于西百花巷38号的家园里。娑罗树又称菩提树,原产佛国印度,极为珍稀。这棵娑罗居然被种活了,而且这年春夏之交还开出了花,“色作雪青,形如莲座,观者无不称奇”。于是“引来姑苏名流纷至吴宅,诗唱词和,作画飞觞,雅集于花下,寄情于墨海”。由此,在“民国二十一年春,娑罗花馆主人吴似兰集王韶九、王子振、王选青、朱梁任、朱铸禹、朱石溪、朱守一、余冰人、吴待秋、吴癯安、吴子深、吴秉彝、吴振声、沈焘鹏、汪漱玉、周乔年、周鹤汀、周幼鸿、於中和、姚君玉、姚轩宇、姚明梅、柳君然、范子明、陈迦盦、陈昭新、陈克明、张仲仁、张愿圃、张星阶、叶奂(焕)文、邹荆盦、蒋宜安、蒋企范、蒋吟秋、樊少云、樊伯炎、蔡震渊、颜纯生、刘临川、顾墨畦、顾彦平为娑罗画社。 ”(《娑罗画社画刊第一期》,1934年编印)
画社成立不久,潘补荪加盟。当年9月2日,除王子振、余冰人、吴待秋、吴癯安、於中和、蒋吟秋外,38名社员联名在《苏州明报》上刊登“娑罗画社改订润例启事”,将“原有润例向分甲乙两种”中的“乙种暂行取消,规定扇面每页二元二角,立轴每张五元二角”,收件处有“观前乾泰祥、观明电料行、东中市戎镒昌、阊门外东吴旅社、北局青年会、护龙街修竹庐、本城各大笺扇庄、西百花巷卅八号本社”。后来,樊少云、樊伯炎退出画社,刘临川、张仲仁、朱梁任、颜纯生、叶焕文相继故世。民国二十三年(1934),新增社员张石园、顾伯达、马企周、熊松泉、沈一斋、陈南鹤等8人。
“娑罗画社”阵容之强大,堪为“集吴门之精粹,汇一时之胜流”。他们办画展、合作绘事、和诗求联、聘请名流讲学、欣赏历代名迹、研究各朝文物、出版《娑罗画刊》、捐赠慈善事业等等。周乔年积极参与,还与大家一起将书画收入捐做慈善事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因时局混乱,吴子深离苏去沪,在威海卫路租借房子,挂牌行医。周乔年则“蜗居”苏州南园家中,过起了“退休”生活。抗战爆发后,“娑罗画社”开始萎缩,大型活动基本停止。在这八年间,周乔年极少作画写字,现能见到的,一件是巨幅《山水图》,尺寸为1450×800cm,近12平方尺,作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秋,款识为“闭户焚香漫写山,山形叠叠水孱孱。知君自有真丘壑,不在区区点墨间。是帧粟盦罗君所作,笔墨精到,意在山樵、子久之间,惜工未竟,余为渲染设色,以补其遗,而不知笔底生疏,自惭不如,工拙无暇计及也。壬午秋日,乔年周梓署款并记”,钤印“周梓画印”(朱文)、“乔年”(朱文)。一件是《八骏图》(成扇),作于民国32年(1943)农历八月下旬,款识为“仿海西郎世宁法,鸿槻先生有道雅正。癸未秋八月下浣,龙池山樵周乔年”,钤印“乔年”(朱文)。
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时局不稳,民不聊生。迨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苏州已是百业凋零,轰轰烈烈的“娑罗画社”由此逐渐走向终点。 1949年苏州解放前夕,年事已高的周乔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周乔年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作画赠友较多,现存世的作品,以民国三十四至三十五年(1945~1946)居多。
如赠与做钱庄生意的姻亲周勉秋(其妻翁纫佩,与周乔年弟媳同宗,都系翁同龢的后人)一把成扇,正面是幅《山水画》,款识为“细柳新蒲,见恽王合璧小景,偶仿其意。勉秋先生雅正。乙酉春三月,平江周乔年时年七十又三”。1953年,中国画院画师王福厂(音庵,1879-1960,名褆,初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厂,七十岁后自号持默老人。浙江杭州人)在此扇之背题写了25个字:“书渊明诗,奉勉秋先生大雅正隶。癸巳仲夏之月,持默翁王福厂。 ”
又如赠与勉士先生的《双骏图》,周乔年题诗一首:“拈得魏公笔,染出神骏姿。何当脱羁绊,变化腾天池。 ”款识为“仿三赵设色法,勉士仁兄先生雅属。乙酉(1945年)秋七月,龙池山樵周乔年制于南园,时年七十有三”,钤印“周梓画印”(朱文)、“乔年”(朱文)。好友蔡铣(1898-1960,字震渊,苏州人)为之补景。
再如《春风得意图》,款识为“仿赵子昂法。乙酉冬仲,古吴周乔年,时年七十有三”,钤印“周梓画印”(朱文)、“乔年”(朱文)。
还有赠与姻兄博如先生的《双马图》,周乔年亦题诗一首:“闲将魏公笔,写出神骏姿。何当脱羁系,变化腾天池。 ”款识为“仿赵文敏公本,并录元人题句,博如姻兄先生大雅正之。丙戌秋九月,七十四叟乔年制时年”,钤印“周梓画印”(朱文)、“乔年”(朱文)。丙戌,即民国35年(1946)。
周乔年一生寄情墨海,作品清丽疏朗,山体虽密亦有透风之隙,书法字体粗细变化微妙。如今,他的书画作品弥足珍贵,网上拍卖数千甚至上万,但时过境迁,存世作品毕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