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宋 雕和田青玉籽料 持荷童子
参考:佳士得
27 6月 2019 | 網上拍賣 16983
中國藝術:夏季網上拍賣
拍品 125
美國喬治亞洲亞特蘭大市WILLIAM S. ARNETT珍藏
明/清初 玉雕童子三件
MING-EARLY QING DYNASTY
成交價 USD 5,250
估價 USD 4,000 – USD 6,000
明/清初 玉雕童子三件
MING-EARLY QING DYNASTY
詳情
The group comprises a black and grey jade carving of Liu Hai holding a broom standing on top of his three-legged toad; a pale white jade ‘boy and carp’ carving and a greenish-white and russet jade carving of a boy holding a bucket.
The largest, 3⅛ in. (8 cm.) high
來源
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William S. Arnett珍藏,入藏於1971年前。
展覽
借展:美國喬治亞洲亞特蘭大市High美術館,1973年9月至1980年9月。
狀況報告
拍品的狀況可能存在極大差異,而由於其性質使然,拍品難以處於完美無瑕的狀態。拍品均以拍賣時的狀況出售。
We have sought to record changes in the condition of this piece acquired after its initial manufacture.
The first:
-There are some traces of red ink to the body.
-There are some nicks to the extremities, light pitting to the surface, and areas of abrasions.
-The broomstick and the figure’s right hand is reduced.
-The stone has some natural fissures and vines.
The second:
-There is an indentation to the top of the fish and an area of polishing/recarving to the fish’s head.
-There are some nicks and shallow chips to the extremities and areas of abrasion.
-The stone has some natural fissures and vines.
The third:
-There are some nicks to the extremities and areas of abrasions.
-The stone has some natural fissures and inclusions.
参考: 苏富比 376
TWO CELADON JADE FIGURES LATE QING DYNASTY |
晚清 青白玉持荷童子一組兩件
Estimate: 3,000 – 5,000 GBP
LOT SOLD:9,375GBP
Description
PROPERTY FROM AN ENGLISH PRIVATE COLLECTION
英國私人收藏
TWO CELADON JADE FIGURES
LATE QING DYNASTY
晚清 青白玉持荷童子一組兩件
comprising: a pale celadon jade figure of a boy holding a lotus spray in his right hand, flanked by a seated animal to his left, with a bat perched on top of his head; and a celadon jade figure of a boy carrying a lotus spray
(2)
Height of taller 7.8 cm, 3⅛ in.
Condition Report
The larger jade has a chip to the legs of the small animal; the smaller jade is in good condition.
参考: 苏富比 757
中國藝術珍品
明末 / 清初 青玉雕童子擺件
30,000 — 50,000美元
拍品詳情
明末 / 清初 青玉雕童子擺件
來源
D. Schwartz 收藏,唐橋井,英國(傳)
G. Malina, Inc.,紐約,1982年
中國藝術珍品
2017年3月15日 | 上午 10:30 EDT
紐約
参考: 苏富比 2154
中國瓷器及工藝品
清 白玉持荷童子
PROPERTY OF A GENTLEMAN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QING DYNASTY, 17TH /18TH CENTURY
100,000 — 150,000港幣
拍品已售 137,5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拍品詳情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QING DYNASTY, 17TH /18TH CENTURY
the translucent milky white stone carved in the form of a boy standing cross-legged, holding a lotus stalk with the leaf wrapped around his back and the flower draped on his shoulder, stand
6.8 cm., 2 7/8 in.
狀況報告
The overall condition is very good with no apparent chips or nicks. The stone is evenly white throughout.
來源
E.T. Chow Collection.
中國瓷器及工藝品
2011年10月5日 | 上午 11:30 HKT
香港
参考:蘇富比 中國藝術
2014年11月24日 – 2014年11月25日 | 下午 2:30 HKT
香港
1322 清十八世紀 瑪瑙巧作仙姑擺件
估價 150,000 — 200,000 港幣
拍品已售 400,0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清十八世紀 瑪瑙巧作仙姑擺件
9 公分,3 1/2 英寸
蓮葉邊緣見幾處磕痕。部分區域見年久凹痕及磕痕,整體品相良好。底見金屬釘,原配木座(現已缺失)
参考: 蘇富比
中國藝術
2014年11月24日 – 2014年11月25日 | 下午 2:30 HKT
香港
1307
清十八世紀 褐斑白玉雕「持荷童子」把件
估價 40,000 — 60,000 港幣
清十八世紀 褐斑白玉雕「持荷童子」把件
5.2 公分,2 英寸
整體品相良好。見些許年久磨損,近下部見輕微凹痕。
参考:佳士得 拍賣 5765
中國陶瓷、工藝精品與紡織品
倫敦南肯辛頓|2014年11月7日
拍品480 明 白玉持荷童子
A PALE CELADON AND RUSSET JADE MODEL OF A BOY
MING DYNASTY (1368-1644)
成交總額
GBP 6,250
估價
GBP 1,000 – GBP 1,500
A PALE CELADON AND RUSSET JADE MODEL OF A BOY
MING DYNASTY (1368-1644)
The standing boy is carved holding a large lotus flower in his hands. The stone is of a pale celadon tone with some russet inclusions.
3½ in. (9 cm.) high
來源
Acquired in North America in the late 1990s
参考:佳士得 拍賣 3371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Hong Kong, HKCEC Grand Hall|2014年11月26日
拍品3125 清 白玉持葫芦童子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AND DOUBLE GOURDS
QING DYNASTY (1644-1911)
成交總額
HKD 162,500
估價
HKD 50,000 – HKD 70,000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AND DOUBLE GOURDS
QING DYNASTY (1644-1911)
The stone is carved depicting a boy grasping a leafy vines bearing double gourds, while standing on a larger double gourd. The stone has an even white tone with a satiny finish.
2 1/8 in. (5.4 cm.) high
参考:佳士得 拍賣 3371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Hong Kong, HKCEC Grand Hall|2014年11月26日
拍品3122 清 白玉持荷童子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HOLDING A LOTUS STALK
QING DYNASTY, 18TH CENTURY
成交總額
HKD 200,000
估價
HKD 150,000 – HKD 250,000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HOLDING A LOTUS STALK
QING DYNASTY, 18TH CENTURY
The stone is finely carved as a standing boy with a jovial expression, his both hands carrying a stalk bearing a large lotus blossom and leaf. The material is of an even white tone with a small patch of very pale russet on the back.
2 3/8 in. (6 cm.) long
参考:佳士得 拍賣 2872
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紐約|2014年9月18日 – 19日
拍品1242| 明 雕青玉骑木马持荷童子
PROPERTY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
A BEIGE-YELLOW AND BROWN JADE FIGURE OF A BOY ON A HOBBY HORSE
MING DYNASTY OR LATER
成交總額
USD 6,875
估價
USD 5,000 – USD 7,000
A BEIGE-YELLOW AND BROWN JADE FIGURE OF A BOY ON A HOBBY HORSE
MING DYNASTY OR LATER
The stone is well carved as a smiling boy riding a hobby horse while holding a lotus stem on his shoulder.
2½ in. (6.2 cm.) high
参考:佳士得拍賣 2580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1及2)
紐約|2012年9月13日 – 14日
拍品1073|Property from a Private American Collection
清十八/十九世紀 白玉劉海戲蟾把件
18TH/19TH CENTURY
成交總額
USD 18,750
估價
USD 6,000 – USD 8,000
清十八/十九世紀 白玉劉海戲蟾把件
來源
Acquired in Washington, D.C., in the early 1970s.
参考:SALE 1523 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 London|13 May 2014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ON A HOBBY HORSE
18TH CENTURY
Price realised
GBP 7,500
Estimate
GBP 6,000 – GBP 8,000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ON A HOBBY HORSE
18TH CENTURY
The boy is modelled standing astride the hobby horse whilst holding a flywhisk in his right hand. The stone is of an even tone with a minor russet inclusion.
2 ¼ in. (5.8 cm.) high
参考:IMPORTANT CHINESE ART
654 PROPERTY OF A GENTLEMAN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QING DYNASTY, 18TH CENTURY
Estimate 5,000 — 7,000 USD
LOT SOLD. 18,750 USD
A WHITE JADE CARVING OF A BOY
QING DYNASTY, 18TH CENTURY
standing dressed in a robe and trousers holding a vase containing a fully blossomed, leafy peony stem, the child with a content smile playing across the face, the stone of even color, wood stand (2)
Height 3 1/2 in., 8.9 cm
The figure is in good condition with expected light wear to the surface.
PROVENANCE
Acquired in Hong Kong, 1958.
参考:0118 宋 白玉执莲荷童子
无锡文苑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 > 2008首届秋季大型古玩书画拍卖会 > 中国玉器专场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6.1cm×3cm
作品分类 玉石器>摆件 创作年代 宋
估价 RMB 120,000-150,000
成交价
专场 中国玉器专场
拍卖时间 2008-11-21
拍卖公司 无锡文苑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08首届秋季大型古玩书画拍卖会
说明 白玉温润,大片褐沁,圆雕童子。深杏核眼视向左侧,葱管鼻、小口、月牙形耳,头顶右侧饰有一绺桃形发纹。右手执一折枝荷叶,荷叶边缘翻卷,阴刻叶脉纹,着交领“米”字纹衣衫,衣褶飘逸。莲花是中国传统花卉,宋元以荷花、莲叶作为饰纹的玉器极多,正如《宋诗抄》曰:“况是上元佳节近,华灯万点看莲孩”,其中“莲”字谐音“连”,所饰有寓意:“连年有余”、“连得喜子”等。
参考:吴念亲:闲话玉童子
摘要:在大量出土和传世的古玉器中,有为数不少的以儿童形象(作品所描绘的多为男童)为主要纹饰造型的作品。此类内容题材之玉器,迄今所知,最早见于河南安阳刘家庄商代遗存,绿松石质,为圆雕男童状,人物张嘴眯眼,鼻梁凸起,两手弯曲上举至肩膀,腹部略鼓,左腿平伸,右腿盘曲与左腿之下,从头顶至裆下贯有一对钻孔道,高1.…
在大量出土和传世的古玉器中,有为数不少的以儿童形象(作品所描绘的多为男童)为主要纹饰造型的作品。此类内容题材之玉器,迄今所知,最早见于河南安阳刘家庄商代遗存,绿松石质,为圆雕男童状,人物张嘴眯眼,鼻梁凸起,两手弯曲上举至肩膀,腹部略鼓,左腿平伸,右腿盘曲与左腿之下,从头顶至裆下贯有一对钻孔道,高1.99厘米。(图1)
玉童子
此后虽历数朝、经千余年,人物造型之玉器屡见不鲜,但严格意义上的玉雕童子却未出现。及至北宋,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玉器开始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有关童子题材的玉器复又大量出现。宋代玉雕童子以持荷题材最为常见,其次亦有作骑鹿、行走、攀枝、舞蹈、抱球形者。关于其骤然增多的另一原因,应与宋代宗教传说和生活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吴自牧《梦梁录·七夕》有记:“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和罗之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亦曾言之:“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竟夸艳丽。”此处所言摩和罗(磨喝乐),是佛经中的梵文译音。据《于阗国授记》、《大唐西域记》等书记载,其是释迦在俗之子,后跟随出家作沙弥,为佛教沙弥之始,后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是变化之身,常在人间。由于摩和罗深受世人喜爱,所以人们把他塑成了孩童形象,而且在“七夕”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儿童们还要手持荷花,模仿摩和罗之状。这些造型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且深受当时广大市民的喜爱的玉雕童子便由此源起。
玉童子
根据已发表的资料,迄今为止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出土宋代玉雕童子仅有三件。现分述如下:
1、四川广汉和兴乡联合村南宋窖藏出土。青白玉质,整器呈梯形,镂雕作相互嬉戏、状极亲密的两个童子。右面童子左臂置于胸前,手持荷茎,荷茎弯曲经右面童子左肩绕于二童背面托住荷叶,叶之边缘向上翻卷,如同伞盖罩于二童头部。其右手从后面攀于其左面童子肩部。左面童子右肩挎一香囊,右手臂屈放于胸前,左手臂微弯曲于腰部。两个童子四目相向,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身皆着对襟齐膝短褂及直管裤,上刻较多星纹。器座下部以浅浮雕雕刻卷草纹。器中部由上及下有一圆形小穿,当为系挂之用。高4、上宽2.8、下宽3.2厘米。(图2)
2、四川广汉和兴乡联合村南宋窖藏出土。质地为青玉。呈不规则四边形,左下部琢出一莲台,上面镂雕出茂密的荷叶莲花。右下角雕一童子。童子左腿跪伏,右腿屈蹲于莲台后,左手屈放于胸前,右手向右上方伸出,双手自然执住荷茎。整器构图为一稚子嬉戏于荷叶丛中。器背面为弧形,一小穿贯通上下。高5.1、上宽3.4、下宽4.3厘米。(图3)
玉童子
3、四川广安华蓥双河镇南宋安丙家族墓地。青玉质,表面局部有白色沁蚀。圆雕。头向右偏,发式作桃形,发丝细密,眼、鼻、口集中于面部中央,双眉为八字形排列。上身穿马甲,衣角掀开,手腕戴镯,右手握于胸前,左手举过头顶,皆握拳。长裤表面琢有阴刻星纹。双脚呈游戏状。高6.8厘米。(图4)
综观上述三例出土品,结合馆藏传世玉雕童子之实例,可发现宋代玉雕童子具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头部:发式主要为桃形状与中分式,发丝线条刻划整齐细密;五官刻划简单,多作“八字眉”,直管形鼻或勾状鼻,樱桃小口,眼眶多由上下两条弧线构成,内部垂直刻两条阴线表现眼珠,环形单耳。
身体:多身着窄袖对襟短褂,下穿宽大直筒裤,衣服上一般琢有十字纹、米字纹、网格纹等;足部多一前一后,如舞蹈状,手多作握拳状;头顶至裆下多对钻有一通天孔;持莲花大都在头侧,花瓣多且饱满,莲蓬都有果实。
玉童子
玉童不仅流行于宋代,明清时期仍持续发展。明代之玉童数量较多,除宋代多见的圆雕者外,玉质器皿以及带饰之表面亦常常可以见到浮雕或镂雕的孩童形象。此期玉雕童子和婴戏纹玉器在安徽嘉山板桥陇西恭献王李贞夫妇墓、江西南城明益端王墓、南昌县、江苏南京板仓村明墓、湖北钟祥梁庄王墓,上海浦东东昌路、卢湾打浦桥顾氏墓、松江西林塔天宫地宫等处皆有发现。现就典型明代实物加以介绍:
1.圆雕玉童子,如安徽嘉山李贞夫妇墓出土两件。白玉质,晶莹圆润,局部有淡黄色沁。圆雕一孩童双手斜执荷柄与胸前。肩扛荷叶,双腿微曲呈行走状。通高2.45、宽1.7、厚0.72厘米。(图5)
玉童子
2.再如上海打浦桥明墓出土的两件玉童。其中一件,白玉质,表面局部有褐色沁斑。作圆雕童子形,大头,面相圆腴,脑门前留一撮短发,双臂前伸,左手握一荷柄至肩膀。身着圆领对襟短衫,腰束带,下着宽肥直裤。高5厘米。另一件,白玉质。圆雕,头颅硕大,发式为左右分开状,身穿对襟衫、短宽脚裤,右手与胸前握襟,左手上举持莲柄。高5.2厘米。(图6、图7)
玉童子
3.江西南昌县明代墓葬出土的一件亦为此期之代表。青玉,表面局部沁成黄色。头部混圆,光顶无发,以阴刻线琢出菱形双眼、三角形鼻部,双手共持芭蕉叶梗,叶绕于脑后,蕉叶表面琢出多条阴线以表示叶脉。童子着长袖对襟外衣,肥裤,两足作交叉状。高5.4、宽2厘米。(图8)
玉童子
从上述几件考古出土的明代玉童子之造型与纹饰上看,并观察传世馆藏器,有如下几个特点:雕工比较粗糙,不拘小节,纹痕粗深、软滞,刀法无力,有失挺劲,远不及宋代者;头大身短,比例失调;口部与鼻部皆大而明显,前者多琢成蒜头状,后者常作弧线形;衣着由宋代的对襟窄袖短褂变为宽袖斜襟的袍服;童子之造型简率,以写意为主,不具宋代者之近景效果。
玉童子
清代的玉器上的孩童形象自宋、明两朝以来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数量显著增多,且在器类上亦有增加。除之前流行的单个成器的圆雕作品(玉雕童子)和器物上之婴戏纹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种类。其中有童子与象或牛等吉祥之物复合成一器的摆设玉雕,有两童子作杯之双耳者,有以镂雕形态作大型玉雕之辅助装饰者,总之器类丰富,层出不穷。本期玉童子在雕工、形制上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雕工多细腻,一丝不苟,线刻、圆雕、镂雕多种技法结合,打磨光润,不露刀痕及棱角,此为清代与前朝之显著不同;选材亦严格,多以白玉籽料为主,洁白无瑕,细柔光润,擅长在器表局部留下玉皮作为巧雕之装饰;童子之造型趋于写实,体态较为匀称,不及明代头大;头上的发型以双髻式常见,亦有平直短发者;面部较为写实,立体感较强,五官布局紧凑,鼻部经两侧减地而凸出鼻梁,鼻头圆凸呈蒜头形,上下唇皆琢出,颧骨较高;衣着与明代相近,仍为宽袖束腰长袍,下身穿宽肥长裤,表面多无纹饰,衣褶痕仍为粗深,但褶痕较之明代者顺畅、圆润。整体而言,清代玉雕童子,雕琢精美,用料讲究,玉童造型写实,立体感较强。如安徽望江县长岭镇出土的一件玉雕童子,白玉质,局部黄褐色沁;扁平体,单面雕,可作镶嵌;童子双手握箫,作吹箫状;以整齐的短阴线表示短发,头部两侧各雕一发髻;身着宽大长衣,卷袖,衣褶纹宽深;双腿微曲作行走状;长6.13、宽3.73、厚0.59厘米。(图9)
宋代以来玉雕莲花童子佩的演变
沈丽娟 / 文
现在一般认为玉雕莲花童子始于宋代,与其同一时代的辽金及后续的元明清各朝代都有继续发展,莲童作为民间最喜爱的生活题材之一而广泛流行。本文拟以文献及考古出土的一些莲花童子为资料依据,尝试对宋以来各时期典型莲花童子的造型特征及雕刻技术等做些梳理并进行对比,试从中寻找宋以来玉雕莲花童子的演变轨迹。
宋以来玉雕莲花童子的兴起
玉雕莲花童子,也叫持莲童子佩﹑荷花童子佩﹑莲孩玉﹑玉童子戏莲等等,虽叫法不同,但都是指同一种玉雕题材,即宋以来以莲荷加童子为主体艺术形象的风俗玉雕。关于玉雕莲花童子佩的起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玉莲花童子的艺术形象始于宋代,是一种反映民间生活题材的吉祥玉,并被称为“磨喝乐”或“磨合罗”,其由梵文音译而来。磨喝乐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原为蛇首人身的形象,后结合中土文化及民俗民风,最后演变成受喜爱的可爱童子形象,并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泥塑小儿人偶,借此来表达希望多子多福的愿望。文献也有不少记载,如吴自牧(南宋)在《梦梁录》中记载:“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目侯罗之状。”又如周密(元代)《武林旧事·乞巧》里也有相关描述:“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侯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资,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浮之水上……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执荷叶,效颦‘摩侯罗’,大抵中原旧俗也。” 从以上记载,大体可知莲花童子源于希望“莲生贵子”的美好意愿。
第二种看法,认为莲花童子的灵感来源于另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佛教故事。《杂宝藏经》卷一第八缘“莲华夫人缘”中记载:“古代波罗奈国有一座仙山,梵志住在上面。有一次,一只母鹿舔了他的便溺后竟然怀胎,生下一女。梵志收养了女婴。女婴长大后,嫁给了梵豫国王,并被立为第一夫人。后来,那女子又怀了孕,谁知生下的却是一朵千叶莲花,被大夫人装进篮子扔入河中。篮子顺水而飘,正巧,鸟奢延王在下游,把篮子捞了上来,打开一看,千叶莲花每片叶子上均有一小儿,遂收养了下来。小儿长大后,个个都成了大力士。”
由此可见,不论上述何种传说,其大体皆未离开“莲生贵子”的寓意框架,以谐音象征的方式来隐喻美好祝愿的吉祥观,恰是自古以来中国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辽金、元、明、清玉雕莲花童子型式的划分
自宋以降,莲童便渐渐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题材。其造型别致,于每个时期又富于变化,往往可以从造型特征及雕刻技术等进行综合归纳辨认。而其中,造型组合体现其明显的时代烙印,下面便以童子造型组合为大类划分标准进一步进行型式的讨论。
(一)宋代玉雕莲花童子型式的划分
宋代玉雕莲花童子可分为A、B、C三型:
A型:比较常见,造型较多变,童子数只有一个,为汉人形象。可分为三大式:Ⅰ式造型特征为“莲花+1童子”;Ⅱ式为“莲花+吉祥物+1童子”;Ⅲ式 则为“莲丛+1童子”。而其中Ⅰ式又可分为a和b两个亚式;Ⅱ式也可分为a﹑b和c三个亚式。
Ⅰ式:主要特点是整体构造以莲花及童子为主,无其他装饰物。Ⅰa式,以故宫藏传世品(图1)及天津市文物公司近年征集的传世品(图6)的两件为例,皆青白玉质,高7厘米多,片状或圆雕,枝梗飘带状,呈交脚行走或蹲跪状。手握莲梗于胸前,手为拳头状,举莲花过头顶,莲花饱满花瓣多花心较大。手与袖同宽,手腕戴镯。童子后脑凸出,眼睛呈橄榄形或半圆形。齐眉或桃形发式,阴刻线细密整齐。眉毛呈“八”字形,由两条弯阴刻线刻划而成。葱管状直鼻,樱桃小口,贴于面侧露一只环形耳。身着对襟短袖长衣(两宋流行的“背子”),肥腿裤,衣袖和裤子刻有“米”字纹,并有少数几条阴刻线来表示衣褶纹。童子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Ⅰb式,以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两件传世品(图9和图12)为例,为红褐色玉(6.7厘米)﹑青白玉(4.4厘米),皆为圆雕。童子形态﹑五官﹑服饰及衣纹基本与Ⅰa式相同。新出现的式样为:波状短分发;钩形鼻;斜方格衣纹;纹枝梗绕于颈后,莲花荷叶偏向一侧。
Ⅱ式:主要特征为除莲花及童子外,还有其他装饰物,主要是多加了吉祥物。Ⅱa式,以1件上海博物馆藏的传世品(图2)和1件国家博物馆藏品(图7)为例,其造型特征为“莲花+童子+花瓶”。莲花及花瓶为同一侧,花瓶位于莲花下,莲花与童子基本齐高,构图匀称。皆为圆雕,童子形态﹑五官﹑服饰及衣纹基本与Ⅰ式一样。新出现的样式为:一手持莲,枝梗插入花瓶,另一手做扶花瓶状;披帛围绕双肩穿过腋下飘向后背,弯转飘绕;衣纹出现“井”及“十”字形纹。Ⅱb式,其造型特征为“莲花+童子+鹿”。莲花及鹿为同一侧,鹿衔灵芝卧于莲花下,童子做抚鹿状。构思巧妙,刻画细腻。以文中图10为此类的经典器物。Ⅱc式,为“莲花+童子+笛子”的造型。如图13,童子齐额短发,脑后勺无发,发式似倒扣的瓜瓢。腰间有束带,双足盘曲坐于覆莲之上,双手持横短笛呈吹奏状。怡然自得,神情自若。而覆莲下还连接一圆柱体,柱内为中空,柱下端左右各有对称圆形穿孔,应为穿铆固定之用。
Ⅲ式:此式整体构造也主要是以莲花童子为主。主要特点则是莲花的比例扩大,以莲丛的形式出现,童子于莲台旁呈屈腿跪伏状,惟妙惟肖。文中的图3为其典型器物。
B型:比较常见,造型比较一致,为“莲花+底座+2童子”的组合。此型主要特点:童子数为2个,镂雕,均为汉人形象。莲花的造型特征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莲枝绕于颈后(图4和图11);一种为莲花高于头顶,如伞状(图8)。本型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双童脚下一般有粘接一片状的底座加以固定(如图4﹑图8和图11皆有)。底座有案板状(图4)、莲座状(图8),或是双童直接踩在莲枝上(图11)。双童并肩而行,相互嬉戏。其他造型特征与A型基本一致:童子大头,五官集中,简单阴刻线表现的发丝,分鬓或桃形发式,极具时代特征的宋式背子,肥腿裤及衣饰上的“米”﹑“十”字形纹等等,前面已经叙述过,不再一一重复。
C型:极少见,造型也比较复杂,组合形式为“莲花+莲座+果枝+3童子”,与B型风格较为接近。本型雕刻技法与细部特征的表现手法与上述A型B型基本无异,是典型的宋代风格,主要不同之处体现在造型组合上。其造型特征为:正面两童子,后面一童子,三玉童排成近圆形并皆面朝外部。正面左侧童子双手紧握果枝于胸前;右边的童子则右手抓攀果枝;后面的玉童左手举起,右手持莲,莲荷扛于右肩,绕于身后。三玉童皆踩在莲座上,构图比例均匀,严谨中又不乏生动。
(二)辽金元玉雕莲花童子型式的划分
辽金玉雕莲花童子:辽金传世的玉雕童子佩数量极少,有关它的历史记载也不多。具有鲜明辽金时代特征的作品,仅有骑鹅童子一类。其造型特征为“莲花+童子+鹅”,童子多为少数民族装束。以图14和图17为代表,其具有如下鲜明特点:童子身着圆领窄袖,少数几条阴刻线来表示衣褶纹。童子一般头顶无发,前额两绺长发向左右两侧分开,自耳背垂下几抵于肩。橄榄形眼,嘴用两道阴线表示。耳朵采用写实手法,长度为差不多从眼睛到口部的距离。童子骑于一鹅上,双腿屈骑于鹅身两侧,左手扶鹅脖,右手持莲梗,扛于肩上,莲枝绕过颈后,莲花位于左肩头顶。莲花为瓣形盘状,边缘呈齿状,以放射形的阴刻线表示叶脉。玉鹅雕刻技术及整体造型与辽金时期春水玉中的鹅风格基本相同。童子体态丰满,调皮好动,玉鹅似有不情愿,整体意境表现生动,童趣盎然。
元代玉雕莲花童子:造型比较单一,基本体现出比较一致性的“莲花+1童子”这一主流式的组合。然细细观察童子雕刻技法的变化,则又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亚式。
Ⅰa式:其主要表现为“粗大元”的琢玉风格,体现出较多元代自己的特点。以图15和图18为例,童子多为蒙古人形象,多身着蒙古服饰,也有头戴蒙古毡帽,长袍过膝,裙装为多,脚上穿有蒙古式皮靴。元代童子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脸形极似小猴,头圆下巴尖,发式或为头顶一撮桃形发;或三搭头(即三绺发,头顶一撮,两旁又各一撮,呈三叶草的形状)。粗阴线刻出童子五官,耳鼻口线条相连,三角“楔”形鼻,鼻翼不明显。眼为椭圆形或一粗阴刻横线,耳朵竖于两侧并凸起。童子颈部使用“断刀法”重刀刻划。腕部戴镯,衣褶线用粗阴线刻划,线条比较粗阔无序,缺乏规律感。童子所持莲荷,莲花与莲叶二者只选其一;莲荷位于童子脑后或肩侧并与童子头部持平。此型莲花童子总体风格比较不拘小节,对大部位雕琢尚且可以,但细节处则不太精细。不论造型特色或工艺技法,与宋代相比都有明显差距。
Ⅰb式:此型主要为“宋式”,保留大量的宋代艺术风格。如图16和图19,童子圆雕,五官相对Ⅰa式比较细致。直鼻、小嘴、浅阴线刻出中分发式。身穿对襟短衫,也有圆领短衫,肥裤腿。双手持莲,莲花位于童子脑后或肩侧或脸侧,并基本与童子头部持平。莲荷残缺不全,荷叶边缘呈锯齿形。童子双脚直立或交脚轻跑,面带微笑,若有所思。Ⅰb式阴线比Ⅰa式细浅,整体雕刻比Ⅰa式细腻,可以看出其表现方式明显受宋代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玉雕莲花童子型式的划分
明代玉雕莲花童子总体也表现出相对单一的“莲花+童子”这一经典型式造型组合。然明代莲花童子也有自己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俏雕技法的运用。其中,Ⅰa式体现出俏雕的巧妙,Ⅰb式则显示单色玉料的魅力。明代童子基本为汉人形象。
明代玉雕莲花童子的基本特征为:脑壳比较大且扁平,前额宽,后脑突出;五官集中在脸部中央,用阴线刻出;近似包子脸,蒜头鼻或楔形鼻,眉毛与鼻梁相连;脸部两侧多为长椭方形或凸块状表示耳朵,不太规则。橄榄形眼或一字眼,也有棱形眼,眼睛的线条简洁,不刻眼珠,如眼眶中刻一道靠近鼻子的短横阴线表示眼;脸鼻周围多减地隐起;月牙嘴,弧线勾勒嘴角,两头皆往上翘作微笑状;手指张开,与宋代的拳头紧握有明显差别;相比宋代,明代童子无发或留发面积比较小,发式主要有桃形发﹑一撮披发﹑左右分发及留发髻,其中以桃形发居多,阴线刻的发丝线条较短粗稀疏,呈波折纹或斜线纹,不如宋代细密均匀整齐;童子身穿圆领或交领长袖对襟衫、肥裤子,呈矮身状;少数几道阴刻线来表现衣褶纹,腰间束带或扎蝴蝶结。童子的手小于袖口,双腿多为并立状,也有作交叉式或作奔跑状;童子所持莲花多位于脸侧﹑脑后或绕过肩颈垂至背部,一般不过头顶,较之宋代莲花位置下降;莲花呈莲蓬状;莲叶上阴线刻出叶脉,叶边有锯齿纹,呈不规则状。
Ⅰa式:其主要特点为巧妙运用玉料上的颜色进行俏雕,即所谓的“俏色”。如图20,明代俏雕和田青白玉持荷童子玉雕,玉质温润,结合玉料原始特征及经设计者巧妙构思,于荷茎、右手、双脚三处留皮,进行俏雕。莲荷与童子相互交映,惟妙惟肖。又如图24,明持荷玉童子,头部、双手、莲荷及部分衣衫有留皮色,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将造型艺术及视觉效果巧妙地呈现出来。还有图21,荷花及衣褶处颜色明显比较浓厚,以看似不经意的方式呈现出荷花与童子的和谐构图。
Ⅰb式:此型主要是在对玉料的设计运用上来与Ⅰa式进行区分,主要是清一色的玉料。童子有一个也有几个,有男童也有女童。如图21、图25、图29及图32,童子及莲荷的造型表现及细部特征等如上述,符合明代童子的基本特征,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图25可为明代早期玉童鉴定的标准器。
清代玉雕莲花童子可分为A、B两型:其中A型为“莲花+童子+玩物”的表现形式,而B型则为较传统的“莲花+童子”基本样式。童子有满人也有汉人形象。
清代玉雕莲花童子基本特征:主要以传世品为主,特别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数量比较多,而考古发掘出土的较少,其主要特色为:选材的讲究、俏雕的运用及碾磨圆润光滑的精致感。主要表现在清代玉雕莲花童子的玉料多为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玉质温润,视觉上有种比较“新”的直观感。此时童子形体比较写实,造型也各种各样,有站立有卧伏有蹲有一脚立一脚踩及弯腰等等。童子圆脑宽额,发式在此时样式较多,有桃形发、一撮短发、高发髻、双丫髻、平直齐短发及刘海等,而其中男孩多梳桃形发式,女孩多表现为“双丫髻”。童子眼睑处(包括眼眶及眉毛)多采用阳线雕刻法,减地压磨,突出立体感,眼鼻相连,颧骨较高。鼻形式样也较前代多,有蒜头鼻、倒“几”形鼻、圆形鼻、方状鼻等,嘴向外部凸起,嘴两侧减地压道,上下双唇分开,张口微笑。耳朵较大贴于脸颊两侧。
到此时,衣服式样也多了起来,并且更显得宽大。衣服众多部位阳线雕刻,用斜刀法刻划出的衣褶纹显得粗深,以宽袖交领长袍或短衣居多,下身一般穿裤脚较宽松的长裤,并且裤子上一般不刻划纹饰。也有出现只系贴身小肚兜通体全裸的玉童,是此时的创举。而此时的莲荷比较简化,多是圆棍状莲梗,莲荷往往负于右肩,且一般不高过童子头顶。
A型:主要造型特征为在童子及莲花外还多加了些其他玩物,如动植物及其他器物等。如图22,童子侧卧,一手持莲一手戏鹅。玉鹅长啄仰头,尽显乖巧温顺,童子双手抚鹅头, 鹅与童子嬉戏间有种默契感。又如图26 ,童子持莲戏鸟,小鸟顺从地伏在童子右手掌中,动静结合,活泼逼真。还有,如图30,童子双手执莲于肩部,莲绕肩颈部,童子左腿站立,右腿侧弯,踩在一上部有一圈内凹弦纹并通体有阴线纹的圆柱体上面,滑稽可爱。还有其他,不一一列举了。
B型:此型主要为“莲花+童子”的基本造型,可参考上述所列清代童子的基本特征,如图23、图27、图31及图33为此类经典,描述在此省略。
宋、辽金、元、明、清玉雕莲花童子的演变
从以上的梳理中,大致可以得出宋辽金及元明清各代莲花童子的时代特征及宋以来莲花童子的演变轨迹。而其中莲花童子又以宋代及清代两代最为丰富。以下从几个大方向来整理一下莲花童子的演变及细部特征。
1.玉料选材:从宋代到明代,莲花童子的玉料主要是以青白玉为主。而到了清代,莲花童子的玉料多为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特别是对和田籽料的选取,玉质温润细腻,选材讲究。
2.题材范围:体现为两头尖的形式,即宋代及清代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阶段,特别是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宋清两代题材明显比其他时期要多,类型也丰富。如宋代虽然以莲花加童子的基本题材为主,但还有加瓶、鹿、笛、果枝等动植物的;而清代更是多种多样,除单独莲花加童子的,还有加其他吉祥物及玩物的,如戏鹅、戏鸟、踩鼓等等,题材繁杂,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与宋时代相当的辽金及后面的元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及明代则相对简单,不论考古发掘出土的或传世品,题材范围均表现不如宋代及清代丰富,如辽金仅见骑鹅持莲童子一类,而元明则不同程度表现出倾向性的莲花加童子的基本范式。
3.童子姿势:宋代童子姿势相对比较多样,有交脚行走或蹲跪状或双足盘曲等;辽代仅双腿屈骑于鹅身两侧一类;元代童子有双脚直立或交脚轻跑等;明代童子多双脚并立,也有交叉或奔跑状;而到清代,或站或立或卧或蹲或一立一踩或弯腰等等,造型比宋辽金及元明时期明显多样。
4.雕刻技术:从宋到明,玉料的雕刻技法主要以阴线刻为主,宋代风格为细阴刻线(辽金相对不明),元则为粗阴线,明也为较粗深的阴线;而到清代,则表现出阳线雕刻的大量使用,最明显的为脸部五官的表达方式。宋到明,五官一般阴线刻,而到了清代则眼脸倾向于阳线雕刻,减地压磨,突出立体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从宋到清,圆雕镂雕片雕等多种技法都使用,而其中又以圆雕为主。
5.莲荷形态:莲荷的表现形态,在宋至清体现出一个明显的演变序列,且时代特征明显。宋代莲花饱满呈莲蓬状,花瓣多花心较大,举莲花过头顶居多,也有坐于覆莲上;时代与宋大体相当的辽金时期莲花呈瓣形盘状,莲叶边缘呈齿状,放射形叶脉,莲枝绕过颈后,莲花位于左脸侧头顶;元代莲花与莲叶二者只选其一,莲花莲叶位于童子脑后或肩侧与童子头部持平;明代莲花呈莲蓬状,阴线刻叶脉,叶边锯齿纹,莲花多位于脸侧﹑脑后或背部,一般不过头;清代莲荷比较简化,多是圆棍状莲梗,莲花往往负于右肩,且一般不高过头顶。而莲花的位置则从高逐渐降低,从最初宋代的举过头顶及辽金的左脸侧头顶,再到元代位于童子脑后或肩侧与童子头部持平,而到明代则多位于脸侧﹑脑后或背部,一般不过头,清代也是往往负于右肩,也一般不高过头顶。
6.服饰衣纹:在服饰上,除辽金元以少数民族服饰为主较不具可比性,宋明两代以对襟长衫及肥腿裤居多,而到清代则以宽袖交领长袍或短衣居多,下身为裤脚较宽松的长裤,服饰较宋代及明代时显得比较宽和大。衣纹上,有从繁到简的趋势。
7.童子形象:从以上的整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童子形象的变迁,也可以看到民族融合的一个概述。以汉人统治为主体的宋王朝,童子以汉人形象居多当无异议;辽金系少数民族建立,故童子以少数民族形象为主;元朝建立后,童子以蒙古人为主;而到了清朝,满清统治者更加极力推崇并积极吸收汉文化,汉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体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达到古代的巅峰,此时童子变成主要以汉人形象为主而少数民族反而退居其次。
宋、明、清玉雕童子艺术风格
作者:胡焕英
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制玉技艺发展到宋代,工艺更加成熟,玉器的内容和题材逐步趋向世俗化和商品化,生活用器和玩赏器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新品种,玉雕童子就是在宋代出现的,被当时的人们喜爱,其后历经元、明、清时期仍持续发展。
宋代玉童以持荷题材最多,其次为攀枝、抱盒、抱球等多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明、清时盛行吉祥、喜庆的题材,如麒麟送子、张仙送子、婴戏等,使玉童的造型更加丰富多彩。玉童子的出现和盛行,以崭新的面貌显示出民间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中国玉文化进入世俗化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玉雕以童子为题材,有着深刻的含义。童子乃人生之初,心中无物,一切行为皆朴质无邪,坦荡自然,光明磊落。童子其实象征着希望与未来,代表着返璞归真的境界和坦荡磊落的襟怀。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和民间传世的宋代玉童主要有:
抚鹿童子(图1),高4.2厘米、宽3.0厘米、厚1.3厘米。白玉,半透明。童子直立,细目,直鼻,小口,大耳。身着窄袖长衫,下着肥裤,露足。左手持一折枝带叶之荷,花下蹲伏一只衔灵芝的雏鹿,构图匀称,刻划细腻。童子右足下有椭圆形贯穿小孔。
童子形杖首(图2),高8.2厘米、底径2.4厘米。青白玉,局部有沁。童子齐额短披发,圆眼睛,凸鼻头,环形耳。身着窄袖长衣,腰间束带,盘足坐于覆莲之上,双手持横短笛吹奏。莲下为中空柱状,柱下端两侧有圆穿,作穿铆固定之用。
持荷玉童(图3),高5.1厘米、上宽3.4厘米、下宽4.3厘米。青玉,呈不规则四边形。左下部刻一莲台,上面镂雕出茂密的荷叶、荷花。右下角雕一童子。童子左腿跪伏,右手上伸执荷茎,整器构图为一憨稚天真的童子嬉戏于荷下,简直就是一幅天真烂漫的生活画卷。器背呈角弧形,一小穿贯通上下。
婴戏玉童(图4),高4厘米、上宽2.8厘米、下宽3.2厘米。青玉。整器镂雕而成,二童子相互嬉戏,亲密无间。童子背后荷叶向上翻卷,如伞状遮罩其上。童子身着封襟齐膝长褂及直管裤,左侧童子右肩挎一香囊。器中部有一圆形小穿,当为系挂之用。
青玉童子(图5),通高6.8厘米。青玉质,局部有石灰白沁斑。头顶刻一桃形顶髻,髫丝细密清晰。面部圆润,阴刻八字眉,减地隐起双眼、鼻梁、双耳,小口微张。上身着背心,右衣角向后掀开,呈现出动感。背部用单阴线细刻出向上弯曲的衣褶纹,双阴线刻出背部及四周缝纫线。双腕饰镯。下身着长裤,用单阴线和双阴线饰出“米”形格子纹。整个形体呈现出定格的舞蹈造型动作。玉童身上有四处圆穿孔:一是左拳手指中部至腕内侧;二是右手虎口到小手指侧;三是腰部蝴蝶结左侧向后(未穿通);四是腹部双腿交叉处至底。由此可见,此件玉童系佩饰之物。整个器物造型精美,神态鲜活,充分展现了一个活泼、顽皮、天真的孩童形象。
持莲花玉童(图6),高6.7厘米。青玉。童子双手持莲茎,莲花过头顶。额下短八字眉,眼内有圆珠作点睛,管形直鼻,小嘴,露环形右耳。身穿长袖对襟衫,下着宽松肥裤,腰间束带,手腕戴镯。
宋代玉童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1.均为浮雕作品,局部镂空透雕,雕刻精细,以阴线刻出大部分纹饰。2.头部较大,后脑隆起,眼睛、鼻子也比较大,嘴比较小,面部五官刻划较简单。3.衣服袖子细长,着长马甲,短肥裤,身后一衣角略起,裤子的纹饰有“*”和“×”形纹饰,上衣上有三至四道阴线刻纹。4.发式有三种,即平直短发、齐额短披发、左右分发,发丝刻划细密、均匀、整齐。5.童子所持荷花大多数高于头顶或与肩部平齐,荷花也比较大,一般不小于童子的头部,花瓣厚实饱满。
宋代玉童子造型多持荷,这可能与民间生活习俗有关。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宋代持荷玉童子便是此习俗在艺术品中的体现。
明代玉雕童子出土的比宋代的多,传世的也比较多。明代玉童保留了元代遗风,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雕工趋向于简练豪放,不及宋代精细,这是受了元代游牧民族粗犷简率性格的影响。
白玉童子(图7),高6.2厘米、宽3.5厘米、厚2.3厘米。白玉,半透明,局部有黄斑。童子头戴软翅头巾,面露笑容。身着窄袖长衣,外罩半袖襦衫。双手持折枝长蔓仙草。
连生贵子(图8),高4.5厘米、宽4.0厘米。淡青黄玉,半透明。刻划垂髫小童盘腿坐于莲叶之上,宽袖长衫,面露笑容,右手持莲茎,莲叶向上卷伏于童子背上。红莲托小童,逗人喜爱,寓意连生贵子。莲叶下有蚌(谐音胖),又称莲生胖娃,为民间祈子而作。
持荷玩鸟童子(图9),高5.7厘米。白玉,半透明。童子头形较大且扁圆,手形比较小,左手持莲茎,莲茎顺身体左侧而上,莲叶过肩垂至后腰部。上着对襟长衫,露裹胸,束三层带饰,下着宽松肥裤。背面有一条长阴线以示背缝,下摆两衣角外翻。
持盒童子(图10),高5.9厘米。白玉,半透明。童子头形较大且扁圆,平直短发。以阴线刻出面部五官,直鼻、小口,鼻头略微突起。着交领窄袖长衫,腰系束带。右手持盒。
执荷童子(图11),高5.2厘米。白玉,半透明。童子头形较大,平直短发,头发稀疏,眉、鼻、口连成一线,直鼻,鼻头略微凸起,小口。身穿窄袖对襟长衫,下着宽松肥裤。右手持莲茎,荷叶垂至后腰。
执枝童子(图12),高5.0厘米。白玉,半透明,局部有沁斑。童子头部较大,桃形发式。阴线刻出五官,眉、鼻相连,鼻头略凸出,眼刻一横线。着圆领窄袖长衫,腰间束带,下着宽松肥裤,衣服褶皱线条较深,呈沟状波折纹。双手持枝。
明代玉童突出的特点是:1.明代早期的持荷童子保留了宋代持荷童子将荷花多高举头侧或脑后的造型,但到了中、晚期,童子所持荷花多放于脑后或过肩垂至后背,与宋代明显不同。2.头形较大且扁平,多作正面姿态,少见后脑隆起。手形比宋代的小,一般小于袖口。双腿多作交叉或并立状。3.发式以桃形为最多,还有其他发式如左右分或留发髻的发型,但留发的面积比宋代小,发丝线条短粗稀疏,已失去宋代细密均匀的特点。4.鼻子多为楔形,耳朵多为长椭方形凸块状。眼睛的线条更为简练,眼睑多剔地隐起,眼中刻一横阴线。宋代玉童特有的八字眉在明代已经不见。5.衣领多为圆领和交领。腰间束带和扎蝴蝶结成为明代新时尚。衣裤褶皱线条比宋代粗深,呈波折纹。总之,明代的玉雕童子,如婴戏、连生贵子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以玉童为主的题材多吉祥、喜庆的内涵。
考古发掘出土的清代玉雕童子较少,但是民间的传世品比较多。
张仙送子(图13),高6.0厘米。白玉,半透明。张仙头佩软巾,慈眉善目,长髯,身着宽袖长衫,腰间束带。右臂上举,手托弹丸,左手执弓。小童侧首仰视,一手托竹篓,一手执花结。全器质如凝脂,白玉无瑕,做工精细,为康乾朝玉件精品。
童子戏鼓(图14),高4.3厘米、宽7.0厘米。白玉,半透明。小童宽眉细目,隆鼻小口,面露笑靥。额系胡式毛状飘带饰物,结于脑后。身着宽袖长衫,腰间束带。左手抚膝,右手执云纹如意,身旁平置羯鼓。造型优美,刻划传神。
击鼓童子(图15),高3.6厘米、宽6.0厘米。白玉,半透明。童子头梳双髻,宽额,蒜头鼻,满面笑容。身着束腰上衣,下穿肥裤,倚鼓蹲踞。左足置于鼓前,右足屈于身后,右手执短棒于鼓前,左手持如意于鼓后。鼓顶悬磬,磬下垂彩结流苏,寓意“吉庆如意”。鼓下有镂雕鼓座。鼓座后侧卧一长尾卷耳小犬。造型传神,刻划精致。
击鼓童子(图16),高2.2厘米、宽4.2厘米。白玉,半透明。小童梳双髻,躬身盘膝,面带微笑,怀抱一平置羯鼓,右手执一短棒,神态天真烂漫。
清代玉童突出的特点是:1.造型多样,形体写实,或站、或立、或蹲、或跪、或卧等造型比前代增多。装饰题材也比宋、明两代繁杂,除持莲荷外,还有多种动植物的组合,尤其是持如意等寓意吉祥、喜庆的题材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2.雕琢精致细腻,一丝不苟,深刻、浅刻、镂雕、减地、压磨等多种技艺兼施,灵活多变,抛磨光华圆润,每个角度、每个线条都经过仔细琢磨,不露刀痕和棱角。3.器形比较大,前额头宽阔饱满,后脑部浑圆。发式多为双髻形,也有平直短发。4.脸部五官雕琢十分细致、写实,一般眼眶圈压磨较深,上眼睑突起。眉、鼻相连,鼻梁骨较高,蒜头状鼻头。嘴的上下唇分明,大多嘴角上翘似张口微笑。大耳贴于面颊两侧,颧骨高凸。这些五官刻划的特征都代表了典型的清代风格。5.服饰比宋、明时的都宽大,以宽袖束袍服或短衣居多,下身一般都穿长裤,裤腿宽松,裤子上不施纹饰,衣服的褶皱纹刻划得较粗深,线条流畅飘逸,立体感强。
总之,研究宋、明、清三朝的玉雕童子,不仅要看考古发掘出土的玉雕童子,比较不同时代的雕琢风格,而且还要与同时期的绘画、瓷器、金银器中的童子形象进行比较研究,这样才能对宋、明、清三朝的玉雕童子有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