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至十八世纪末叶明显开始走下坡路。嘉庆、道光以后国势衰微,景德镇制瓷业也随之逐渐走下坡路,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品质亦不如从前。咸丰末年,景德镇官窑厂被损毁,陶瓷业被破坏无余,清代瓷业之败落,莫过于此。
Tag: 中国古代陶瓷馆
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28) 中国古代陶瓷馆 清 乾隆
乾隆(1736-1795)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亦是清代制瓷业盛极转衰的转折点。 整体而言,乾隆朝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之大成。
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27) 中国古代陶瓷馆 清 雍正
Post Views: 634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促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总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五十七条之多。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等。 雍正一朝虽然只有十三年,但制瓷工艺成就却是清代官窑的顶峰。其制品以造 型规整、纹饰精细、秀丽典雅著称于世,有些产品的工艺水平甚至超过了康熙、乾隆瓷。无论是珐琅彩、斗彩、粉彩、杂釉彩、颜色釉、釉下彩器,均有精绝之作, 如珐琅彩为康雍乾三朝之冠,釉里红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雍正瓷器冠清朝主要原因是,朝廷相继派遣像唐英那样的督陶官,景德镇也有大批技艺高超的匠师,雍正帝本人又十分醉心于赏玩瓷器。唐英是内务府员外郎,雍正 六年始任景德镇御窑协理官。他到任后,细心钻研制瓷技法,与工匠打成一片,深谙制瓷技巧。至雍正十三年,官窑烧造就已十分辉煌,仿古、创新品种不断涌现。 一. 釉下彩瓷器 1. 纤纹柔俊青花秀:青花瓷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 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 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
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26) 中国古代陶瓷馆 清 康熙
在明未连年混战当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损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年才恢复生产,景德镇复为御窑厂。整个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品质更加好转,比前代还略有进步,所以有人认为清代的陶瓷,应从康熙时期开始计算。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康熙十七年,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
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极任江西巡抚,兼管窑务,史称“郎窑"。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推动瓷器革新,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 同时,珐琅彩、粉彩也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
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25) 中国古代陶瓷馆 明代 成化 弘治 正德 嘉靖 万历 崇祯
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变革始于明,建国伊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巩固政权,安定局面,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加强扶植手工业和工商业。洪武年间,太祖下旨仍沿用景德镇窑场为皇家御窑,承担宫廷御器和政府对内对外赐赠和交换的全部官窑器的烧造。 洪武二年,建御窑二十座,专制御器,往往是“千里择一",不计费用多寡,只求精品。《明史 食货志》中记载了朝廷派官督烧的情况,虽说此举劳民伤财,却在重压下着实给后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24) 中国古代陶瓷馆 明代 洪武 永乐 宣德 景泰 正统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从洪武帝创建大明到崇祯帝上吊殉国,明王朝经历了267年的兴衰。在此期间,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自唐宋以来,瓷器已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到明代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前代所不及。当时,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日益繁荣,大量生产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品质高、销路广,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有较为详细地描述。明代瓷器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流,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地。
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23) 中国古代陶瓷馆 金 西夏 辽 元
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23) 中国古代陶瓷馆 金 西夏 辽 元
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22) 中国古代陶瓷馆 金 西夏 辽 元
Post Views: 385 十三世纪中叶,蒙古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武力,灭宋灭金,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代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但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辽代的制瓷业主要是由战争中俘获来的汉人发展起来的,工匠大多是来源于中原的磁州窑和定窑。 辽、金时期的瓷器,与中原的瓷器相比,粗旷豪放,具有独特的名族特色与地域特点。瓷器造型大致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类,中原形式大都仿照中原固有的样式烧造,契丹形式则仿照契丹族习惯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 景德镇,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景德镇陶瓷始烧于东汉,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东晋制陶工艺变革,由陶进入瓷的技朮出现。南北朝、隋唐逐渐有产品 贡入朝廷。五代时除了烧青瓷,也烧白瓷,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元、明、清瓷 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 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1. 素肌玉骨“影青瓷“ 宋元代,景德镇瓷器的青白瓷产品,产品釉色中白中透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胎体薄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光照见影,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 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景德镇窑青白釉佛像 青白釉佛像 元
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21) 中国古代陶瓷馆 北宋 南宋
时光流转,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其中被后世推崇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的产品,就代表了宋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五大名窑中定窑为民窑,在北宋中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宋代五大名窑中也只有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为皇家烧制时是应该有个标志的。其他的四大名窑均为官窑,本身就是给皇家烧瓷器的,所以都没有“官”字款。
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20) 中国古代陶瓷馆 汉 唐 五代
Post Views: 347 在汉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瓷器,即青瓷。而到了东汉的晚期,瓷器的烧制技术日益进步,并在这一时期完成了由原始瓷器向近代瓷器的过渡,可以说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时,一些地区生产的器物已经相当成熟,开始出现胎体的瓷化程度接近现代瓷器水平的青瓷器。由此,东汉晚期被史学家认定为中国瓷器正式诞生的年代。 东汉 褐釉堆塑动物五联罐 隋朝时间不长,但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比较发达。隋处于两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 唐代是被公认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在长安、洛阳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残唐五代,残唐,指唐代末年。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而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时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动荡时期,此时,江南一带相对比较安定,北人南逃,南北往来,客观上形成了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局面。 到五代十国时期的瓷器生产也是在唐代南北瓷器的基础上进行的,南方浙江的越窑以及北方河北的定窑是主要的瓷器基地。江西的景德镇窑原名“昌南”,此时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主要是模仿烧制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 西晋 青釉狮形辟邪 西晋
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19) 中国古代陶瓷馆 精品赏析
Post Views: 416 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 精品赏析 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 陈连勇 闫东梅 张迪 粉彩,创始于康熙晚期,鼎盛在雍正、乾隆时期,它是在彩料中掺入了一种含砷的具有乳浊效果的白色彩料—“玻璃白”,有意减弱了色彩的浓艳程度,使色调更为温润柔和的彩瓷新品种。 ■ lot 1718 清乾隆 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 尺 寸: 高43.8cm 估 价: RMB 5,000,000—7,000,000 康熙晚期,粉彩瓷器初创,数量不多。雍正一朝,粉彩瓷器的烧造数量和工艺水平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至乾隆朝,由于弘历皇帝本人的格外青睐,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的生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官窑粉彩瓷器的制作,在保留中国陶瓷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工艺美术的优点,烧造出许多具有新意的粉彩瓷器,工艺精细、图案华贵、色彩艳丽成为这一时期官窑瓷器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乾隆本人的艺术欣赏品味。这一时期粉彩瓷器的烧制有几个特点:在白地粉彩的基础上烧制出色地粉彩;出现了一种新的装饰技法,即在色地上以尖状工具剔划出蔓草纹图案,称粉彩轧道工艺,又有“锦上添花”之称,这种工艺主要是在珐琅彩和珍贵的官窑粉彩瓷器上使用;以开光和通景的形式装饰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缤纷的色彩、精湛的工艺使得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具有了最为丰富的表现力和最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息。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就是这样一件结合西洋画珐琅工艺与中国粉彩绘画技法于一身的美伦美奂之器。 此瓶器型端庄俊秀,制作工艺难度极高。通体呈八方形,盘口,长颈,长方形腹部为八面开光,圈足外撇。首先要制作大小不等、弧度不同的三十余块瓷片,再经过粘接修胚后方能成型,同用手工拉坯即可成型的瓶体相比较,经过窑内高温烧制,导致变形和破损的机率非常大。此外工匠巧妙地在口沿、圈足以及上下各部的衔接处,塑成规整划一的凸起装饰线,横向将瓶身分隔成六个部分。瓶身装饰图案富丽华贵,构图繁密,层次清晰。纵向以八条金彩为装饰线,将瓶身分为八个部分,整体的装饰图案被分为四十八个部分。瓶身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工艺,即与粉彩轧道工艺相反,在彩釉地上再加绘细密的蔓草纹图案。这种工艺仅在十分珍贵的瓷器上才用,如清乾隆粉彩开光烹茶图茶壶(参阅:《SOTHEBY’S》Hong
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18) 中国古代陶瓷馆
徐展堂先生不仅是商界翘楚,还是一位热衷传统文化的、杰出的文物收藏鉴赏家,其过人的 识见和丰富的收藏己成为当代传奇。徐展堂,据说是“荟集中国文物最快、数量最惊人”的收藏家,也是全球五大收藏家中唯一的华人。